口头表达范文

时间:2023-03-28 03:5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头表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头表达;道;术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7-0052-02

[作者简介]陈宁(1969―),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秀峰区西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有不少的真知灼见。但笔者认为,众多的见解中,主要偏重于“术”的研究与探讨,即“怎么说”,对“说什么”即“道”的重视不够。本文就口头表达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即口头表达“术”与“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术”与“道”的关系

“术”与“道”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术”是指学生口头表达的技巧,而“道”却指的是口头表达能力的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固然,高明技巧的掌握是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与此对应的“道”,即对口头表达的认识(为什么说)、口头表达的内容(说什么)、口头表达的积累(包括技巧和内容)则更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说的内容与方法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

强调方法与内容并重,且“道”在“术”先,在学生口头表达方面,指的是“能说会道”。在教学中,语言规范训练、语言表达逻辑训练、表情训练、反应提示训练等这一切都是“术”的展现。当然,没有这样“术”的提高,学生不可能成之一个“能说会道”者,但笔者认为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能说会道”,只能说是“巧舌如簧”而已。在术的内容涵盖了这么多之后,那么什么又是道,道的内容还剩下多少?笔者认为,道和术最大的差别,在于培养的不是“能说会道”之人,而是优秀的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应对所关心的问题的方式,这些才是“道”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术”的掌握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嘴巧”的人,但是没有道的提升,就无法有质的飞跃。而“道”的形成,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能说会道”之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往的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术”上已下不少功夫,如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训练、生生对话训练,在课外延伸中的演讲、说故事的训练等。这些训练,无不在“术”上下功夫,评分标准无不从内容、表情、语音语调等方面作出规定,特别是各级的“说”的比赛,更是精彩纷呈。那些优秀者均充分地体现出选派教师长期训练的结果。但其实,诸如用语的讲究与禁忌、举止的规范、穿着表情各个方面,这些仅能算是一些技术性的细节。这些对推动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不是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的根本。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口头表达的目标定位为“交际的工具”,而对其“人文功能”却完全放弃。如此,所谓口头表达的培养仅成为一些演说技巧的训练,而其中的能力培养仅为一些机械的、程式化、套路化的呆板的训练。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迷失了对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本位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讲到此,我们对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响亮地提出这样一个词:回归。所谓“回归”,即让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其人文素质上来,即前文所讲到的“术”与“道”二者并重,且“道”在“术”先。如何做才算回归呢?

(一)从说的目的入手

口头表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实用性目的,实现这一目的主要通过各种应用的口语交际。第二个目的是非实用的,即审美、愉悦的目的,要求其独创性,虚构性和想象力等。由此,小学生应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以达到非实用的、审美、愉悦的目的。

(2)解决说什么的问题

从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教学改革趋势方面来说,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应该转换到侧重人文精神培养和美育目标上。因而,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将以文学鉴赏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训练方向,强调独特见解和创作能力培养是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怎么说的问题

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而产生说的冲动,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和生活的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其说的冲动,再辅以技法的训练,形成学生表达的生活性,即“功夫在诗外。”

(四)探索新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体系

笔者尝试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对小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建立一个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训练的新模式:阅读(观摩、观察)――朗读――积累――感悟――技巧训练。首要训练的不是“说”,而是“读”,让学生读课内、课外的书,更多的是“读”(观察)生活,还包括让学生看电视节目等。让学生的“说”建立在坚实“读”的基础上,这是“源”,是“本”。而朗读,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这样的训练,不能是一次性的,应该常态化,让学生不断积累,形成多层次的构建。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才能进入“感悟”这一核心环节。何为“感悟”?实际上是建立在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及思维四种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感悟过程体现为观察、感受、联想和想象、思维(思考分析)的过程,这过程包括观照、静思、活参、顿悟的过程。作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要抓住感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的感悟,二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可说是“语感”)。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应占更多的比重。通过阅读(或观察)指导,使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积累的知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即从中“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由此激发学生说的冲动。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再辅以口头表达的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方法(“术”)的训练。

参考文献:

篇2

一、明确训练目标,做到有据可依

学校对“课标”中小学阶段口头表达目标进行归纳与分解,对于低、中、高年级应达到的口头表达目标进行了明确,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中注意分层,符合实际,兼顾差异,并呈现逐步递升状态。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1.学讲普通话,逐步改变学生的东北腔,养成讲标准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对方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意见。

7.能根据给定的话题,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5.能根据给定的题目,做五分钟左右的准备,进行较简短的即兴口述作文。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7.能根据给定的题目,稍作准备,进行较完整、有条理的即兴口述作文。

二、丰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践;生活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丰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丰富语言积累,让学生有话能说

1.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展示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训练学生口语水平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2.重视背诵和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训练。因此,学校一直保证每周两节课内阅读课,让学生读课外书。开展国学经典“晨读、午诵、暮省”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多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语感。要求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拓宽知识面。

3.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汇

社会即学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对联、歇后语,还有简短绝妙的广告词、精炼的标语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语言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做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积累这些知识。例如春节期间,要求学生到各家门口摘抄春联,比比谁摘抄得多,理解得扎实;看电视时,让学生注意观看广告,教师以此组织一个广告展示活动。

4.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听”,促进学生学习语言

学生与文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读”,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听和说来达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抓好“读”还要注重“听”。“听”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一切信息的先决条件。个人的读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专心地听就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弥补自己理解和表达上的缺陷,更快更好地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要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确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使他们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

四、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有话敢说

其实许多学生不会表达是因为不敢表达,而不敢表达的原因就是怕说错了挨批评或被人笑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创设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与形式,如汇报性说、操作性说、看图创造性说、联系生活实际说、结合各种活动说,这样经常训练说话,学生的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普遍提高。

五、创设话题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说话情境的创设,老师们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情景再现法、模拟法、问题引入法、即时情景法。情景再现法,就是让学生表演现实生活中的某种说话场景,如一家人的谈话片段、家中来客时与客人的谈话片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谈话片段;模拟法,就是让学生表演想象世界中的某种说话场景,比如动物开会、老树讲故事、玩具对话等;问题引入法,就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展开讨论;即时情景法,就是在课堂上捕捉时机,将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当时的所见所闻有机结合,引出话题,于有意无意间创设说话情境,自然而然。

六、拓宽训练渠道,让学生有话会说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孤立的。从系统论角度看,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网络系统;从信息论角度看,听、读与说、写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各部分的训练从来都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口才是学识的标志,因此,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有多种渠道。

第一,上好口述作文训练课。口述作文训练是胜利街小学进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学校把口述作文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表,每周一节,雷打不动。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低年级以看图说话和模拟情境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为主,主要培养学生敢说的胆量和乐说的兴趣;中年级以围绕熟悉的人、事、物说片段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言之有物和言之有词的能力;高年级以根据题目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成文训练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言之有法、言之有理的能力。教师根据本学段的训练重点和目标,学期初制定一学期的训练计划,平时按计划有序训练。学期末,学校对各班训练成效进行专项检测,检测成绩作为对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依据之一。

第二,上好口语交际课。落实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随时发现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契机,让口语交际训练生活化。

篇3

一. 活动名称:口头表达能力评比大赛

二. 活动主旨:锻炼口才,展现自我

三. 活动主办方: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教务部

四. 活动成办方: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朗诵艺术团

五. 活动对象:全院09级学生

六. 活动方式:

全院09级新生分成240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优秀者组成六大组参加初赛,再经初赛从每大组选出10名选手,共60选手进入复赛,最终选18名选手进入决赛。

七. 活动流程:

初赛(详见策划书附录1)

复赛(详见附录2)

决赛(详见附录3)

八.活动宣传形式:

前期 海报通知、人员流动宣传

期间 海报通知、短信

后期 评委进行评比

九.活动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优胜奖十名

最佳台风奖一名 最佳口才奖一名

十.活动注意事项:

① 工作人员注意比赛时间,控制比赛时间

② 注意会场比赛环节的协调,秩序的维持

篇4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一、消除障碍,营造表达的氛围

爱说、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但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胆怯心理大大压抑了他们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他们因为担心表达不当,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被老师批评,所以变得沉默寡言了。要想解放学生的嘴巴,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表达氛围,清除学生的表达心理障碍。教师不应该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课堂气氛是轻松的、自主的。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们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比如说“你真勇敢,你的表达很清楚,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等等。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语表现欲望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小组合作,增加表达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之初,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小组合作的批评之声日渐激烈,令很多教师在迷惘与彷徨中拿不定主意。笔者认为,不应该将小组合作一棍打死,尤其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中,小组合作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口头表达机会,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好让他们参与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只是少数尖子生独占鳌头,绝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这种“满足少数、忽视多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都让学生上台表演,每个人平均还不到一分钟,怎么办呢?小组合作的形式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小组内,人人都有交流和表达的时空,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互助的作用。尤其是那些胆小、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而小组讨论给他们的口头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创设情境,构建表达的平台

情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语文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转贴于 情境之一:表演课本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情境,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语文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而是通过表演再现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而且学生编排演出活动,也是进行口头表达的好机会。如在表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通过子明与公仪休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内心敬佩公仪休的清正廉洁。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境之二:开展辩论会。

笔者曾围绕“上网”这一话题组织学生展开争论。坚持“弊大于利”的学生组成了反方,竭力反对上网。他们认为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既影响学习,又影响休息,还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他们的意见遭到一些“网民”组成的正方的反驳。正方认为,上网“利大于弊”。他们“现身说法”,证明那些没有意志力的同学才会沉迷于玩游戏,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查阅资料。网上信息包罗万象,它是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小学生上网,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话匣子打开了,学生们妙语连珠、针锋相对。这是笔者班上一场很成功的辩论会,在这场辩论中,学生品尝到了畅所欲言的喜悦,感悟到了成长的美丽。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关键是只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行。

四、体验生活,拓宽表达的空间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课堂并非进行口头表达的唯一场所,在课堂之外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或细微的影响。

篇5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口头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与传统中学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的学习目标并非是为了升入高校而努力,而是为了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需要,这便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过,当前我国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为偏低,个别学生将技术放在第一位,以至于他们在毕业之后常常因为口头表达方面的不理想而处处碰壁。毕竟,口头表达是他们初入一家工作单位时,为领导、同事营造第一印象的重要方式。假如第一印象不过关,他们又怎能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尊重呢?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便成为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一项重要工作。

一、氛围构建,让学生敢“说”

1. 课前演说

在每次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按次序安排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简单的演说。这个演说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散文朗读,也可以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最初阶段,可以让学生结合稿子来讲,时间一久,便训练学生脱稿演说。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对于他们的口头整理能力、思维整合能力、语言布设能力来说也是极具锻炼作用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慢慢地能说、敢说。

2.课文朗读

朗读练习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基础的一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感、驾驭文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间接的口头训练形式,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融合个体和集体两种朗读方式,从中还可以衍生出领读和分组朗读等。这样一来,通过反复多次的朗读,学生便会在无形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词汇含量、语感逻辑。通常来讲,为了减缓学生的压力,在开展朗读训练的时候,每一自然段安排不同的小组集体朗读,引导学生敢于开口,效果显著。

二、形式训练,让学生会“说”

在敢说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会说,有话可说。所以,结合适当的形式训练在学生敢说的基础上提高他们“会”说的能力,这也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点。

1. 复述课文

所谓复述课文,其实就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一次简单的接受,这一步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这个复述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让他们及时把握重点、发现重点,这也是复述课文的精髓所在。另外,很多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把复述和背诵弄混,以至于他们认为复述课文就是对课文的简单背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记忆课文,把握其中的主旨,从而用简单的语言把课文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把握课文命脉,还能达到强化他们口头表达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目的。比如在讲授《项链》这一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关注项链丢的时间、丢失项链后女主人公的情感表现等。在对这类问题进行理解的同时,也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过程,这比起他们对课文死记硬背来说效果更明显。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让他们会说、想说。

2. 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类似于脱口秀和演说,并且还要求学生不写演说稿,因此这项训练的难度相对较大,但效果却是极为明显的。首先,通过上述的训练,学生的胆怯心理已然减轻,在此基础上,随机选取学生到台上进行课文复述或体会演说。这时,由于缺乏演说稿的帮助,所以学生必须快速整理自己的语言逻辑,并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并让大家听懂。另外,为了强化这类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经常布置一些主题讨论,并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资料。像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说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感逻辑。

三、底蕴拓展,让学生想“说”

如果说敢说是让学生能够迈出坚定的一步,会说是让学生勇于自行“行走”,那么想说便是信心树立的一项重要标志。而在这个基础上,只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才可以让他们走得更远,愿意主动去表达。对此,可以为学生制订了一个锻炼方法,那就是扩展阅读面。众所周知,书是人们思想的结晶,是人们对生活的一个高浓度概括。所以,引导学生多看书、会看书,这也是扩展其认知范围,从而强化其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纵观我国中职学生,鲜有人具有阅读的良好习惯。所以,哪怕是提高了他们说的能力,他们说出来的话也是缺乏营养的。甚至当出现词穷的时候,还会降低他们说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在讲授选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全文。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要推荐学生去看《红楼梦》;学习《项链》这一课文的时候,可以推荐学生去看外国名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惨淡的命运,同时也可以间接丰富学生们的词汇含量。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报纸和杂志,比如《读者》和《知音》这类寓意深刻的杂志,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复述。这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不仅得到了强化,同时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表达能力;培养

学校不仅是教小学生读书写字的地方,也是培养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良好环境,而在农村,有的小学生从小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因此学校、教师更应该对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与口头表达的兴趣,给小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是培养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三个有效方式。

一、让小学生敢于说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的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农村大多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导致自卑、内向、冷漠,这样的小学生往往不善于交际,害怕与人交流,缺乏对别人的信任感,以至于小学生不敢说。所以对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得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大胆的说出来。

1、多做肯定性评价

小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小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老师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小学生的成功需要,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说“你错了。”,而说“谢谢你的回答,请再认真思考一下。”等,让小学生尽量克服“我不行”,而是相信“我能行”。

2、给予小学生尊重

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人格,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用真情实意尊重小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小学生敢于大胆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农村小学生本身就有自卑感,对学习没有信心,遇到老师提问就感觉泰山压顶,从而不知所措。对于这类小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引导鼓励,给小学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消除小学生自卑心理,让小学生敢于说。

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农村很多小学生的父母因忙于挣钱,往往疏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更应以和蔼的态度和小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感状况,不要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去面对小学生,而是要让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以感受到轻松,在学校里面感受到愉悦。教师只有研究小学生情感,了解小学生情感,及时捕捉小学生的情感信号,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信。

二、让小学生乐于说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农村很多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在课堂经常不愿意说。因此,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乐于说,对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认识小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该老师所教的课科目,上课自然会集中精力,那么自然也会积极回答问题,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教的科目,那么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2、提问方式要多样

教师在表述问题时,要力求语言简明,通俗易懂。向小学生提问时,不宜搞突然袭击,应先提出问题并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再让小学生回答。并且提问的方式要多样,让学生乐于回答问题。例如: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敏感性和好奇心,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通过一些新奇的,小学生乐于思考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再比如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激起他们强烈的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从而激起了他们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就为他们积极回答问题打下了基础。

3、培养小学生发言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小学生学乐于发言,并且渐渐的把发言当成一种习惯,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多设置一些趣味性、生活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小学生有想法就举手。不需要教师来请小学生回答,而是只要有问题提出大家都争抢发言,甚至还向主动老师提问。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质疑的过程中,直至问题解决。小学生乐于举手回答问题了,发展小学生个性,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让小学生有机会说

农村小学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有很多可用的资源来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给小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

1、在课堂里有机会说

教给小学生有序表达的方法,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说出自己眼看、耳听、鼻闻、嘴尝、脑海里想的,触感感觉到的等。课堂上,教师应创设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增加小学生开口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说话训练。要求小学生用上学到的好词、好句,这样以来,一部分小学生能很快领会,并能声情并茂地加以叙述,但总有一部分小学生无法达到预计的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以点带面,让每个小学生都能说,并要说好,从而提高全班小学生整体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积极的、有计划的开展诸如“课前演讲”“成语展示”一类的活动,让小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培养兴趣、学习语言。

2、在课外活动中有机会说

小学生学习知识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从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获得,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一样。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小学生更愿意表达。因此,教师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小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机会。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固然有限,但是也可以因地制宜的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小学生爬山,让小学生畅所欲言,描述所见所闻,抒发活动感受,并且要求小学生爬山回来时要用口头表达本次爬山的感想。这样既能愉悦小学生的身心,更能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有机会就要说好

给小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创造了口头表达的机会后,不能够就此止步,而是对小学生实时加以纠正指导,让小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能够把话说得好。上课时如果小学生的口语表达不规范,就及时纠正,并把纠正后的句子让小学生再说一说,使得小学生明白是什么地方不规范(如用词不当,重复嗦、一丝含糊不清等),该怎样改正才是规范的。只有通过老师的及时纠正,让小学生能够准确规范的把自己所想表达出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臻琦. 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2002(03)

篇7

摘要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还须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要要求同学们平时做好知识和资料的积累。同学们演讲的过程,也是彼此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在学生的讲话能力有一定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即席演讲的训练。方法是我们按参赛学生人数的多少,拟定出同样数目的题目,学生则抽签决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即席演讲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沉着,冷静,迅速地考虑好讲话内容,并能把要讲的内容连贯起来。例如:有个同学抽到的题目是:《小草和大树》,他说:“小草精神应该受到赞扬,平凡的人在工作岗位默默无闻地做贡献,就象小草。”接着又说“大树是栋梁之材,伟大的人物就象大树。但,即使是伟人在他没有成功之前也必须象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努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不管做大树还是做小草都是国家的人才,要努力成才。”他成功地将小草和大树辩证地联系起来,演讲获得成功。

篇8

一、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在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担负着教育青少年的工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语文教师的语音、语速、语调、音高、音强,到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眼神交流都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自身丰富、动听、优美的语言修养对学生有着熏陶,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语文教师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物,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表达能拥有小说般的情节,喜剧般的冲突,巧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化用艺术家雕塑的成分,那么会不知不觉地调动学生的全身心投入整个语文学习过程。

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话理论承认对话双方差异的存在,倡导、多元共存。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例如赏析《扬州慢》时,一位男学生说:“我觉得这首词引用典故太多,有堆砌典故、卖弄才学之嫌,搞得我们理解起来很麻烦。如果不知道杜牧原诗的意思,我是读不懂的,所以我认为这首词写得并不怎么样。”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解读兼容并蓄,持民主、开放的态度。教师微笑着对该生,扫视全班学生说“你非常坦率,道出了诗词中一个普遍的问题――用典。用典太多不但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也会削弱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但用得恰当无疑也会使作品生色。姜夔在词中用典有六处之多。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一石击起千层浪。后面紧接着就有一位女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扬州慢》好就好在用典多而恰到好处。用典恰当可以扩展内容,加深意境,突出主旨。我觉得姜夔所化用的杜牧诗句就有这样的作用,它们从各个角度展现扬州昔日的繁盛,可激发我们的想像力,而这些又都是用来反衬扬州今日的衰败,两相对比,很能表现小序中所说的‘黍离之悲’这个主题。再说要写扬州不可能不写它的历史,而姜夔为曾领略过扬州的繁华,所以只能从前人的诗句中去捕捉,而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有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因此他就非常自然、非常巧妙地把杜牧的扬州诗化用了进来。” 教师激动地:“说得好极了!善于想像,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学语文要的就是这种思维品质。

三、给提供学生课前一分钟的“讲” + 一分钟的“评”

篇9

一、通过概念理解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基础性。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基础性决定了概念的形成、理解的难度之大,用途之广,决定了概念离不开观察、实践,离不开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后盾。经常利用概念对学生进行训练,可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性、准确性。

1.操作观察。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则表象清晰,理解深刻,表述准确,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架起“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自学教材。“教是为了不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应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及实施细则。

一般来说,低年级儿童由于识字不多,知识贫乏,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可在教师讲解后,让学生再阅读课本或在老师指导下看懂图中的插图,有条理地讲述图意来帮助理解概念。中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因此可以先讲后读,具体指导学生阅读概念的方法,也可以编制阅读提纲。到了高年级,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可以放手让他们读读、议议、讲讲、进行自学,要求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的体系,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

3.知识迁移。学生获取知识往往是完成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利用迁移规律去增长学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形成新的认识结构。教学中,教师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让学生自己能通过的桥梁,打通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开拓学生的思路,活络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言语。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通过习题开放

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维的积极性、敏感性、开放性、创造性。教师如在教学中能谙识开放题的意义,重视开放题的教学,则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①开放性问题为学生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来表达开辟了道路;

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应,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③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反过来提示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

三、通过逻辑推理

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觉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在小学只要求用“因为……所以……”来代替三段论作简单推理。如回答17是不是奇数,我要求学生这样说:因为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叫做奇数,17不能被2整除,所以17是奇数。问:你是怎么知道17不能被2整除的?答:因为个位上是0、2、4、6、8的数才能被2整除,17的个位上是7,所以17不能被2整除。像这样用语言外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有根有据地说。

这样既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使思路明确,反应敏捷。语言作为外向的思维,也能更准确、贴切,更有说服性、条理性、严密性。

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意识地将逻辑规律引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

四、通过质疑问难

1.改变教法。在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的习惯。同时,每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思维时间和知识空间,不把所学的知识全盘托出,有意识地留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给方法。引导学生一般在这样几处寻找问题:一是知识的“来拢”上找;二是知识的 “怎么样”上找;三是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四是知识的“归类”上找;五是知识的“去脉”上找。让学生经历从“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使他们的头脑中的问号逐渐变成句号,又变成问号,最后变成感叹号。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能力 培养要素

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口头表达是交际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敏锐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第一步,而科学地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能迅速提高学生英语语感,丰富学生话题,充实交流内容,是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把书面内容转化为口头表达的一种途径,它是一种“准口语”。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题材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兴趣。

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题材的口头表达方法和技巧;能使学生说出意思完整、表达准确的句型、对话和短文;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和连贯表达的能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能有助于消除学生怕说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口头表达的兴趣,不但巩固课文的内容,而且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模仿的意义

朗读是有声的,它能训练学生的发音、语音语调。发音是英语口语的基础,发音标准了,学生才能顺利和他人交流。

模仿能提高学生的发音水平,反复跟读和模仿正确的读音是练习发音的好方法。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多听录音进行模仿练习。牛津英语教材配套的录音由英语专家朗读,它把书面用语转变成口头表达,学生应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坚持听录音模仿练习。

学生可边听边模仿或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和原版录音对照模仿。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教材中的多种语言要素,深切理解在特定语境里各种语言要素的用法,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反复模仿能帮助学生熟悉材料的内容,丰富口头表达的语言材料,提高口头表达的流利度和清晰度。

三、朗读能力培养要素

(一)读词能力的培养

英语表达由句构成,句由词构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从培养读词能力开始。教会学生认读音标,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是培养读词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好音标是英语入门的关键,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础。

培养七年级学生音标识别和拼读能力至关重要。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基础,初步识读了一些音素,对音标有一定的了解,有效缓解了初中音标教学的难度。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音标识记应从音素开始,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少后多的原则,避免急于求成。教师要重视学生语音能力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元音、辅音的读法,了解音节概念,学会区分音节;要随时关注他们的问题,纠正错误,引导他们自如掌握发音技巧,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凭借语音拼读规则记忆单词等习惯。这样能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语篇朗读能力的培养

古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对学生培养语感有促进作用。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整体或某一组成部分整体的、直觉的、自然的感受,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一种敏锐感知和丰富理解。语感既是语言训练达到熟练程度的标志之一,又是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体现。语感强的学习者能迅速领会别人的话语意义并流畅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特征,这对运用英语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就必须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将英语的音、形、义联系起来,深入理解材料,增强语流语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领略文章的真情实感,受其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意境当中,自然完成文字、语句的积累,为以后的文字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仿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牛津初中英语教材配套的录音都是外国专家朗读的,语音语调纯正、自然,语速适中。要鼓励学生多听录音,模仿操练地道的英语语音,掌握重读、弱读、连读、节奏、失去爆破等技能后才能形成通畅的语流。同时要求学生在模仿操练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语言材料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情感表达能力。

(三)语篇背诵能力的培养

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读懂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

背诵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流利度。所谓“熟能生巧”,学生把一些文段烂熟于胸,在他们交流同一类话题时就会产生一种文思如泉涌的感觉,自如地引用文段中的优美词句流利地表达,口头表达能力自然会大幅提高。

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使学生脱离书本根据线索复述内容,增强对文章的感悟。课后,应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诵读、揣摩和体会,做到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教师还应提倡学生对原文理解性背诵,巧妙运用书本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思维。

背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选择经典范文,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熟练背诵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美词佳句和表达方法,使它们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想用就拿,拿来就用。只有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学生在会话实践中才可以不假思索地套用或者在原文的基础上灵活改变个别单词后再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英.浅谈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教学研究,2009,7.

[2]李成萍.加强中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1,22.

[3]余惠琼,刘琳.如何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