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全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0:3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字经原文全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字经原文全文

篇1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标呢?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故事引路,轻松学习内容

古诗文在结构和词语方面和今天的语言形式有一定的差别。古诗文语言凝练,时过境迁,难于理解,学生学起来感到为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诗文的意思,因而可选择一些进行趣味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老师可以编一个李白在外求学思乡的小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听着听着就会走进古诗的意境,从而轻轻松松的背下了这首古诗。杜甫的《绝句》也可以和这样的故事相联系:据说有个穷书生用两个鸡蛋招待客人,却使客人非常高兴,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做成一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叫“一行白鹭上青天”;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用蛋壳做一盆汤,叫“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鸡蛋,做成三菜一汤,巧妙地借用杜甫的《绝句》做菜名,客人品出的自然是意境,是情趣,而学生呢,自然会发挥想象力或联想,在头脑中形成诗情画意。有意有境,这诗读起来才有味。在诗情画意中,学生会而且还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多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品味古诗文的意境和其中的内涵。

二、引领诵读,品味语言魅力

古诗文的语言极富特色,字字经典、内涵丰富、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意境美。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特色。

1.感受修辞魅力

古诗文中多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这样极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值得欣赏、品味。比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简单的十个字就描绘了大雪时山中无飞鸟、路上无行人的景象。两行诗对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在诵读的时候教师稍做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这些写作手法的妙处。

2.领悟佳句美妙

古诗文中有不少佳句流传千古,至今还经常被人们引用。这些都是精品古诗文中的经典之处,更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的千古佳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不朽之处。这里边是作者看到了探出墙来的一枝红杏,想象到了院内春景,想象到了春天生气勃勃的力量,(当然也可能是看到的)而且写出了自己虽“游园不值”却并不觉扫兴的心情。由一点写到了整个花园,写出了整个春天,这是多么绝妙的写法呀。《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经常被人引用,而且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

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会深刻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在内心深处产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三、丰富积累传统滋润童心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告诉学生: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在哪里,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也不管是地球还是月球,只要你会背几句唐诗宋词,你就会立刻被人认出你是正宗的中国人,是从诗的国度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比如《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三十六计》等,通过小组赛等有趣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学校实际试着写一写“新三字经”。在学习古诗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总结在一起。比如:总结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写月亮的诗,写爱祖国爱家乡的诗等等。还可以把写同一事物的诗放在一起来记诵、比较。比如:李贺的“马诗”就有23首,可以搜集来作比较读。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会增加学生的积累,还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会逐步的形成。

另外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中华诵读精品,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把这些诗文的重要影响介绍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问世起,以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并且早已走出中国,传向世界。它不仅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中间,而且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这些内容我们一定要向学生介绍。还可以引导学生再多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可以想象,当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时,学习热情一定倍增,而且会产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它艳丽芬芳,独领,醉倒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古诗文,其作用绝不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篇2

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语文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 感受学语文之乐

叶圣陶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就是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语文更是如此。要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我们可以进行了这样几方面的尝试性教学。

1. 精心设计导语,在课初造乐

生动形象的导语,能在课堂开始就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与本堂课有关的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独自坐在花园边,双手撑着下巴,尽情享受着花的芬芳,聆听树梢鸟儿的高歌,想象着花的颜色,鸟儿的模样。这时,一群孩子追逐打闹着向这边跑来,但没有一个孩子过来和他说话,和他做游戏。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寂寞,还有他的影子。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境,遇到这个盲孩子,你会怎么做呢?这的情境导入就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关爱和同情,有的学生说要作他心灵的守护者,还有的说要陪盲孩子说话,作他的倾听者……学生的兴致很高,此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都很有爱心,懂得分享,相信如果盲孩子有你们这样的朋友,他一定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好人有好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美好的明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看看影子是如何帮助盲孩子的,影子又得到了什么回报。这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自觉去比较影子的帮助方式与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读,变记录答案为独立思考。这样达到了预期目标。

除了情境导入,还有问题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在语文这门学科上,根据文体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就可采用。正所谓:教无定法。

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快乐弥漫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应当快乐地去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过程中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去讨论,去表演,去朗诵,采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如在教学《两小儿变日》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强调了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释义后,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可以背诵课文,可以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可以谈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也可以编排课本剧。经过一刻钟的准备后,有三个学生自告奋勇地为大家表演。两个学生蹲在地上,各自挥着右手(好像在割草),还在一起辩论,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一位“老人”捋着长长的“胡子”,来到两个都孩子的面前,听了他们的争论后,脸上显现出茫然的神色……表演得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全班同学忍不住一齐奖励这三人雷鸣的掌声。这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快乐。在表演中,在掌声中,在快乐中轻松掌握学习内容。其他同学有的背诵了全文,有的续写了孔子后来更努力治学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3. 意犹未尽,回味学语文的快乐。

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不仅要使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还要能让他们课后感到意犹未尽,时时回味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在教学《论语十则》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古时候私塾里的孩子背书,特别是背三字经的情景,然后学生就学着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样子去读、去背、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当堂就把十则全背完了。下课了,有的学生还在教室走廊里摇头晃脑地背着:“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有的学生说:老师,这是王菲的歌。于是我顺势说:“那同学们会唱这首歌吗?”“会!”“那我们一起来唱,好不好?”学生此时兴致高昂,大声唱了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背诵出来了,而且此后很长时间,学生都哼着王菲的这首“歌”这就是快乐的延伸。

二、 寻求学习语文之乐

有人说:一个好老师,交给学生的不是头脑中的所有知识,而是寻求知识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光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是不够的,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寻求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并重的学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听、高兴地说,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快乐地阅读、快乐地写作,在读和写中找乐。

1. 快乐地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再传。”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轻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这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阅读

未成年的孩子们大多数都有极强的好奇心,而且喜欢听故事,我呢,又是一喜欢看小说、故事,擅长讲故事,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迭、期待大结局之际,我嘎然收声告诉学生:这时候,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甚至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拿来与同学交流,或者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还会改编故事的结局。实践中表明,这一些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其乐于读书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得自己心中有阳光。”鉴于这一点,我经常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自己初中时的阅读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并把自己喜欢的书目推荐给学生,还讲述自己阅读后收获和休会。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我的做法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从图书室借出自己喜欢的读物,如饥似渴,劲头十足地读起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目,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的扩展,要用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自学能力和获得广泛知识,也为课堂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给学生传授读书方法,使其享受读书之乐

大多数学生想读书,喜欢读书,但不知如何读才是有效地读。所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读书的方法很多,如:略读法、精读法、默读法,摘抄评价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重点谈谈摘抄评价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有关的词、句、段,甚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诠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写作素材库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常写读后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见解记录下来,有机会可与同学交流。

这样,获取语文知识就不是冗长枯燥的了,而是高速的、有效的,学生得到了一种成就感,就能在快乐中轻松学语文。

2. 激励学生快乐地写

俗话说,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仅仅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法是不够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多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科学艺术品。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准备写作素材,丰富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库,然后再指导学生写作,自改,抄正,这样,因为“胸中有竹”,学生就不怕写作了。

在作文批改上,要分层次地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地他们向报刊、杂志投稿,增强写作信心,更有利于激发其写作兴趣;对于不善写作的学生,要循序渐进地给予鼓励性评价,比如:这次习作书写很工整,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下次习作能做到首尾呼应就更好了,这样下次作文时,这个学生一定会注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就是一次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