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9: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高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楼梦高考作文

篇1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的世态炎凉,是那贫富悬殊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缩影。而造就这样的社会黑暗的根源即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里的昌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并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因男尊女卑引起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词丽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怨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音。小小的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勾心斗角,有凶残,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的“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这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世界的各样清寂。大观园的“游丝软系飘香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高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会在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若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看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一梦里集结了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对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点评

篇2

一、话题作文好标题的特点

①符合题意,范围不宽不窄。比如,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显然是以“长江”为话题的;《河殇》,显然是以“河”为话题的。

②简洁,字数不宜过多又高度概括。比如,电视连续剧《渴望》、《红楼梦》、《药》。

③新颖,这是话题作文标题的一个亮点。比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父亲的心尖》。

④唯美,也就是标题的表达要有一定的艺术美。比如:《秋风里的秋千》、《走过秋天的女人》、《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话题作文拟标题的十种小技巧

1、扩充法。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较为简短,而且范围较为宽泛。考生就可以根据话题的核心词语来进行增加或补充,使话题更紧凑,范围更具体。比如:以“手”为话题,以“脸”为话题,我们就可以增补为《第一次握手》、《对手与朋友》、《灵巧的手》和《变脸》、《千年的脸》、《脸谱与做人》。

2、并列法。以“人的感情”为话题的作文,可用并列的方式拟题为“自卑?自负?自强”、“悲愤风流与捐弃张扬”。

3、标点法。标题一般不用标点,但有的话题作文恰恰可以用标点来表达,所谓无声语言。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拟题为“三个和尚:变,变,变!”

4、数字法。作文标题一般也不出现数字,但有的话题作文随着某种语境又可以使用数字,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以“团结合作”为话题,则可以拟题为“1+1+1>3”或“1+1+1<3”;以“家庭教育”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拟题为“1+6=0”。

5、求异法。所谓求异法就是推陈出新,言常人不常言或言常人所不能言。比如:“真想做个差生”、“真想生病”、“‘雷锋’出国了”、“出卖诚信”、“诚信产品说明书”等。

6、改装法。所谓改装法就是把已有的耳熟能详的一些固定词语或短语进行改动,加入我们所需要的词语,变为一个新的标题。比如:“道德苦旅”、“阿Q新传”、“诚信漂流记”、“诚信:想说爱你不容易”、“诚信:爱你在心口难开”、“知否?知否?应是官肥民瘦”。

7、嫁接法。将各行业各学科的专业术语与话题进行巧妙的组接,就是我们所说的嫁接法。比如:“拍卖诚信”、“吴良心病历”、“心灵审判”、“诚信广播”等。

8、仿写法。就是利用仿词这种修辞进行拟题。比如:“项链与锁链”、“来了看了服了”、“读过写过爱过”、“儿子孙子种子”。

9、时尚语法。利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拟题。比如:“我被爱撞了‘腰’”、“路上罚款:象雨象雾又象风”、“PK高考”等。

篇3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宝典”、“临门一脚”之类的资料,陷入题海,复习得焦头烂额。然而据以往经验和事实来看,课本就是复习过程的本,舍弃课本无疑是舍本逐末。历届高考状元在谈及经验时,无不例外地谈到了课本知识的重要性,北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陈振群也谈到,从最近几年试题分析看,考查的内容不管是字音,还是字形都不离课本,因此,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扎实非常重要。而我想说,我们抓课本不仅是在抓基础,抓方法,更是在抓素材,这无疑给无暇阅读的高考学子们一个很好地搜集作文材料的机会,解决了许多阅读量少的学生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问题。在高考考场上使用课本素材获得满分的作文也比比皆是:2011高考优秀作文(全国卷)《天道酬诚信》运用了《论语》《荆轲刺秦》《屈原列传》中的内容;2012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大隐隐于乐》,以陶渊明,李白的诗句、经历为例;2013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树人”需要鲁迅》,以鲁迅为引子,谈到了《师说》。仅以近三年来看,我们就发现,不论是全国,还是各省,对于课本内容入文,阅卷者皆不生厌,反有欣赏之意。

如何梳理课本呢?笔者采用三个步骤:首先,以题材为纲进行整理,例如:以“理想志向”为内容,就将《沁园春・长沙》、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司马迁《报任安书》等整理在一起。以“爱国”为话题,就将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范晔《苏武传》、司马迁《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整理在一起,其他题材亦是如此。其次,我将现代文和文言文进行分别整理,现代文注重作者的经历,作品内容的概括;文言文不仅注重这些,更要注重经典段落的背诵默写,这些都是写作中绝佳的素材。第三,我强调对经典篇目风格和结构的梳理,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那种以奇句开篇,内容分为三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部分;梁遇春的《吻火》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对徐志摩的“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来纪念徐志摩,赞颂一种人生精神,两个细节,看似无关,又互为表里;至于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那种以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表现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写作方式。

二、立足实事,学会立意

考查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1992年看待社会“公德心”的问题;1996年的“截肢”,是针对社会生活中那种不负责任现象的抨击;1997年的“助人为乐”与“悄悄走开”揭示了人们对“助人为乐”的矛盾心态;1998年的“坚韧”和“战胜脆弱”要求同学们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个角度切入,再现同学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2001年、2002年的作文都涉及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问题。足见高考作文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们生活需求现状,在充实学生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举例说明:上海某派出所日前了一个“乞讨排行榜”,对常在地铁中乞讨的人进行排名,此举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警方的乞讨排行榜中,排名第一的何姓乞丐4年中被抓了309次,至今仍在地铁线内乞讨。“乞讨排行榜”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乞丐盘踞地铁讨钱,确实影响市容和市民的安全出行;也有人认为,穷人行乞系生活所迫,何必为难他们,这是对自尊心的剥夺。这一社会新闻,避免了国内外已成定论的重大新闻热点,有在我们生活中大家耳濡目染,习以为常,对于它的评论和认识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引导作文时立足身边实事,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的潜能,对高三后期作文一潭死水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三、注重修改,形成精品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红楼梦》是曹雪芹“历经十载,三易其稿”的结果。修改对写作的好处不一而足,对高三后期的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意义更是重大。教师单一批改的不足我们姑且不论,单说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收到不俗的效果,会逐步形成精品,提高自信。

篇4

一、以形传神写肖像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描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

画眼睛,就是把人物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二、只言片语彰个性

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应努力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避免千人一腔或学生腔,要着力表现人物间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考虑人物的不同年龄、职业、身份、文化背景等因素。如高考作文《难题》中的一段关于“我”和幺叔的对话描写:

我忙拉幺叔进屋内坐。他说什么也不肯进去,说:“农村人,家里穷,没什么好送的,刚宰了年猪,给你送来一块肉,不大,你可不要嫌弃不要哦。”我一向爽快,也就毫不客气地说:“幺叔,您送的哪有不要的理儿,肉我收下了,你可要在侄子家多玩几天。”“还玩,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个人过,家里连看门的都没有,虽没有什么东西怕偷,可牲口这些活玩意儿还等着我去伺候呢。不回去不行!”我拉了几遍都没强留下他,只得让他走。

从叔侄对话中不难发现,幺叔的“难题”在于怕欠人情,贫穷却竭尽所能去还人情。一个淳朴厚道、重情重义、有恩必报的贫穷孤独的老农的声音,重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三、举手投足见性情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动态的行为中去展示自己的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进而使形象更加丰满。如《红楼梦》中有一段极精彩的动作描写:

篇5

和前几年一样,2014年,全国及各省市一共仍然有18套语文试卷,18道作文题(见上表)。其中,广西仍然使用全国大纲卷,而山西、陕西、河南、河北4省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Ⅰ,海南、云南、、新疆、贵州、青海、甘肃、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11省区则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Ⅱ。

总观总览,并比较于往年,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又有哪些变化、哪些特色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浏览浏览、比对比对。

一、依然重视理性思辨。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应在继续提高考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高考作文命制一些颇具理性思辨色彩的作文题,是完全符合这一要求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透露出非常浓的哲理思辨性。

在今年的18道作文题中,很容易发现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这三道带有“与”字的作文题,题面上就显示出了哲理性、思辨性,要求考生思考、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此外,像山东卷、辽宁卷、湖北卷、福建卷、湖南卷等,也都暗含着某种哲理性与思辨性。以全面的观点、思辨的观点看待问题,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维特点。

譬如,上海卷的“自由与不自由”,启示我们思考,人是自由的,同时又是不自由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穿越沙漠是自由的,但你必须穿越,又是不自由的。人生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舞蹈,高明的舞者能够舞出人生的精彩,而低劣的舞者,却往往会囿于人生的困境不能自拔。写这道作文题,考生们一定要具有一种思辨思维,才能把握住题意,从而写出佳作。具体举个例子吧,人在什么状况下是自由的,在什么状况下又是不自由的呢?人只有在超脱了自私自利,一心向善、为善,提升了自身境界的状况下,才能抵达心灵上的、精神上的自由,一个高尚的灵魂,才能获得自由。而那些小肚鸡肠、患得患失的人,从来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往往被名利所累,困于名利不能自拔。

浙江卷的作文题“门与路”,也是极具思辨性的。门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我们可以思考,要抵达一个“门”、进入一个“门”,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在这“路”上,一定要付出艰辛和汗水,一定要学习、探索、创造等等。入门的不易,和路上的艰辛,才是真正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二、更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必然带来生活的改变,传统的东西渐行渐远,现代的东西势必取代传统的东西。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必然会成为高考作文的话题。今年的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触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明证。如北京卷的“老规矩”、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等,都比较明显地要求考生厘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如北京卷的“老规矩”,明显是要求考生作出判断,一些传统、一些老规矩还要不要。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传承的,好的老规矩当然就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当然是不能不要的、不能不继承的。再如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过去的老照片虽然不多,虽然不够清晰,但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感情记忆,现代的数码照片虽然多,虽然清晰,但总是缺少某些东西,据此,对胶片的怀念,就是对亲情的怀念。

总之,人们既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又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传统。

三、多道作文题指向了“风景”。作文题一露脸,大家立即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有多道作文题不约而同地都关注了“风景”。如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是在哪里”、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以及山东卷的“开窗看风景”等。

高考作文题同时都关注风景,大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当然,这里的“风景”决不是单单指自然风景,而更多的是指社会风景、人文风景、精神风景。此“风景”只是一个触媒,必须透过这个“风景”,去思考,去追寻,从而明晓道理。

四、紧贴时代,弘扬正能量。像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之探究”,紧跟了新课改的潮流,紧贴考生的实际生活,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而全国大纲卷的“老王生病”,老王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从而也去帮助别人,就是一道弘扬正能量的作文题。

五、新材料作文完胜其他。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全都是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目了然的最新变化。随着话题作文的退场,命题作文也不见了踪影。这也足见新材料作文的强盛生命力。我们大可以断定,新材料作文,将是未来作文训练的主战场。

六、更加要求文体明确。在给考生自由选择文体时,更加注重文体清晰。有的干脆规定文体,如江西卷、福建卷、湖南卷均规定,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能写成别的文体。其他没有这样明确规定的,也都特别强调而打出了“文体特征鲜明”或“文体明确”的字样。

七、赋分有所变化。继江西卷出现小作文后,北京卷也出现了小作文。在赋分方面,上海卷、福建卷、江苏卷均为70分,而江西卷和北京卷的大作文50分,小作文江西卷15分,北京卷10分。其余的试卷的作文题均为60分。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到底孰优孰劣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不妨再来排排座、颁颁奖。

特等奖(2名):“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福建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湖南卷)。

获奖理由:我始终认为,一道作文题命制得好不好,关键看两点,一是是否有利于考生写作,二是是否新颖,不和过去作文题重复。一道作文题,考生看到了,不仅能写,而且想写,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这才是真正的好作文题。一道作文题,总是过去旧题的翻版,无新意可言,也总是不足的。基于这两点来看,仔细比较、琢磨18道作文题,相对而言,我觉得还是福建卷和湖南卷略胜一筹。

福建卷的“空谷是悬崖还是桥梁”,此题既具哲思,又饱含诗意,且观点是完全开放的。你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悬崖”,即困境、险境、绝境等等;你也可以把“空谷”看成是“栈道桥梁”,即出路或走出困境、险境、绝境等等。你可以进行双向立意,如:心态决定看世界的角度、不同心境成就不同人生、不同的阅历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认知不同而境界不同……你也可以进行单向立意,如:险境并非绝境、寻找出路、离开险境、路在心中、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险境、桥在心中路在脚下、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遇到问题而不被所困、(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方能)走出人生空谷……

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此题新颖,且富于诗意。题中的“风景”可以理解为业绩、成绩、成就等等,而“心”则可以理解为专心、用心、恒心等等。一个人如果用心、专心、恒心做事,一定会做出业绩、成绩、成就的。据此,可以这样立意:用心的硕果、恒心的魅力、心儿催开风景花、汗水灌溉结硕果、潜心让世界惊叹、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风景心打造、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缘自品格、坚守成就美丽……

一等奖(3名):“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上海卷)、“门与路”(浙江卷)、“两人过独木桥”(课标卷Ⅰ)。

获奖理由:这三道作文题观点也是开放的,写作角度比较多,能够激发写作热情。

上海卷的“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极具思辨色彩。理解好“自由中的不自由、不自由中的自由”这种辩证关系后,可以有多种立意:冲破不自由的藩篱、为自由而战、戴着镣铐的舞蹈、心开自由花、自由来自境界、名利的藩篱是自由的死敌……

浙江卷的“门与路”,也具思辨色彩。理解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后,可以这样立意:奋斗之路、学习探索创造之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入门的艰辛、起点终点路上行、路后必定入门、启开人生门踏上人生路、路上的风景门外的情、走好大学路打开世界门、学习探索创新永无止境、大学非终点……

课标卷Ⅰ的“两人过独木桥”,这道作文题既生活化,又不失新颖。变一人过桥为两人皆过桥,靠的是创新、智慧、变通……而有异议则代表着要不要遵守规则。据此可以立意:在竞争中的合作双赢、创新的魅力、智慧的力量、遵守规则、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规则下的灵活变通、是对手也是朋友、规则是公平的保证、设计规则的漏洞……

二等奖(3名):“课内外学习探究”(江西卷)、“胶片与数码时代”(广东卷)、“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课标卷Ⅱ)。

获奖理由:这三道作文题比较贴近考生的生活,让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但真正说起来,又说不太好,圆合观点有一定的难度。

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探究”,这个题目最贴近考生的生活,因为当下正在进行课改探究。探究是教师上课的新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学生非常熟悉,有着切身感受。但是要写出深意又是不易的。好的立意有:探究的魅力、探究成就辉煌、我探究我快乐、探究驱动历史车轮、探究的收获、探究的花架子、作秀探究课、都是探究惹的祸……

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关注的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问题。新生活有新生活的不足,旧生活有旧生活的长处。胶片时代照片虽然少而模糊,但留存的却是珍贵、真情、真意;数码时代照片虽然多而清晰,却往往忽视真情、真意。据此可以立意:老照片的珍贵、被遗忘的美丽、留住人间真情、真情一路风雨行、时代的变迁真情的永恒、容易失去的才是美好的、简单的年代保留着永不褪色的记忆、拥有与珍惜、越得不到越追求、幸福年代也有值得我们珍惜的……

课标卷Ⅱ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这道作文题颇具针砭时弊的作用。生活好了,出游多了,本是好事,可一些游客就是不文明、不遵守公则,肆意喂食动物,使动物失掉觅食能力。可立意为:好心办坏事、破坏物性、不守规则、文明的缺失、只顾自身快乐、倡导文明守则、真正的关爱、溺爱非爱、温室里的秧苗长不大、培养人的自主独立、高福利带来的懒惰、过度教育的危害……

三等奖(3名):“什么是不朽”(江苏卷)、“山顶的风景”(湖北卷)、“开窗看问题”(山东卷)。

获奖理由:这三道题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能一目了然。但如果深思、理解了,还是比较好写的,立意也是多元的。

江苏卷的“什么是不朽”,给出的材料有点费解,有点绕的感觉。但是,思考清楚了什么是不朽的,还是可以迅速入题的。可以这样立意:奋斗是青春不朽的秘密、挫折成就青春、梅花香自苦寒来、信念不朽人生不老、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恒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此题和湖南卷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有点撞车的感觉。无论是对于山脚、山腰,还是山顶的风景,都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对于风景好坏的评判,也完全可以是见仁见智的。参考立意:只要有心风景无处不在、最高处的风景、追求不同风景不同、心在风景在、目标与理想的差别……

山东卷的“开窗看问题”,有人看到静,有人看到动,有人看到俗,有人看到雅……即什么眼光看到什么,什么境界看到什么。这正如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样。胸怀、眼光和见识,是因人而异的,你脑袋里边有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参考立意:心态决定物态、眼界决定视界、谈心外无物、心灵的世界、社会阴暗面之我见、怎样看待牢骚、如何面对打击迫害、如何看待人生道路的坎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鼓励奖(6名):“祖孙俩看风景”(辽宁卷)、“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四川卷)、“剧本修改谁说了算”(安徽卷)、“租房”(重庆卷)、“老王生病”(全国大纲卷)、“老规矩”(北京卷)。

获奖理由:这六道题,有的比较生硬、有的比较隐晦、有的观点比较单一、有的比较陈旧、有的是写烂了的老题。

辽宁卷的“祖孙俩看风景”,孙子说霓虹灯漂亮,爷爷说过去的星星美丽,各执一词。反映的是两代人的差距,代沟的问题永远存在。此题显得比较生硬,但如果要写,可以有这样一些立意:理解消除隔阂、沟通缩小差距、风景这边独好、科技改变生活、变与不变的道理、现代与传统的融合、辩证地看待社会的发展、美在科技还是美在自然……

四川卷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观点单一,只能肯定,不能否定,写作范围过窄。题目还是比较好理解,主要是理解“站起”二字的意思。“站起”即为站立、自立、独立、自强等等。主要是指一个人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站立、独立”。参考立意: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为生命奠基、勇敢面对挫折困难逆境、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总之,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站起后”才可能有地位,才可以趾高气扬,才可以不任人宰割,才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安徽卷的“剧本修改谁说了算”,显得比较隐晦,考生一时难以理解。其实,这则材料是对演员能否改动剧本一事的辩论,旨在要求考生能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演员、剧作家。演员认为可以改动,理由是表演需要;剧作家认为不能改动,理由是改动违背创作原意。两者的说法不一,又各有道理。据此,可以这样立意:不能拘泥程式需要的就是好的、应该随情势而变、在创新中突破、个性发挥、要坚持底线、要有原则性、要遵守规则、规范的作用、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辩证地看待目的与效果、外界限定与个性发挥……

重庆卷的“租房”,也比较隐晦。从房东关心房客,到发现房客的一些不好习惯,最后取消租房的一系列举动上看,其题旨隐含着:爱心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总之,这道作文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遵守社会规范,让道理变成人格,让规范变成尊严。它启示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充满关爱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做人,要做一个坚守责任的人。

全国大纲卷即广西卷的“老王生病”,题目老旧,没有新意。老王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反过来去帮助别人。这不就是平时无数次写过的回报呀、感恩呀、爱心接力呀、爱的传递呀等等老话题么?此题写作,仍然是写这些范围,没有多少新意。

北京卷的“老规矩”,就更陈旧了,写烂了。此题无非仍然是说,一些老规矩、老传统不能丢。如勤劳、孝道、尊重他人是绝对不能丢的。现在的北京生活节奏加快,忙忙碌碌中忽视了人与之的相处,一些人变得功利和更加自私。空巢老人孤独的守望、富人的铺张浪费、无良媒体挖别人隐私等等,与老规矩留下的理念形成了激烈的冲突。在批评中肯定坚守老规矩,意义更大。

最差奖(1名):“假如有一款芯片”(天津卷)。

获奖理由:有人说这道作文题新颖,想象空间大,而我却认为它存在着严重的导向问题,它比以往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更逊色。哦,不需要劳动,不需要奋斗吃苦,只要移植了一块智能芯片,人就什么都知,什么都晓了,人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就一劳永逸了,这是典型的不劳而获思想在作祟。这也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习染。社会上大有人存在一夜暴富的思想:一些人去抽奖想发大财,一些人想选秀出名,一些人想做官发财……这都是一劳永逸、不劳而获的思想使然。命制这样的作文题,客观上会起坏作用、坏影响,不知道命题者有没有想过这种不良导向呢?人类的知识成果、能力水平,无不是通过艰辛汗水所获,如果一块小小的智能芯片,就取代了人们的奋斗历程,人类必将衰退。这种价值取向,应该是作文题所力避的。古人云,文章天下事,文章经国之大业。好文章、好命题一定是要发扬正气、弘扬正能量的。

即使不往一劳永逸方面去想,就是从积极层面上想,此题也写不出多少新意,无非就是以下一些惯性思维立意:知识改变未来、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为人类带来快捷与方便、知识不能发挥想象、知识不能代替创造……分析知识与能力、想象、创造的关系,强调人类创造性的可贵等等。

篇6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提出是受“新概念英语”、“新概念作文”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尤其20世纪末的“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冲击波,它宣示要“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这种新的作文理念启迪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拨开云雾以还其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和谐发展的庐山真面目。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提出这种教法并非全盘否定过去教学法中的优质成份。以往的教学法的弊端一言以弊之----教学中目中无人。具体而言就是“三化”,即: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八股化,口语教学沙漠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是指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养成了一套固定程式,那就是分析其中心思想,再分析其写作特点。教师总是要将教参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移植到媒体----黑板上,再让学生输入到自己的在脑中,最终传送到试卷上。

作文教学八股化是指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味地迎合高考,比如高考流行材料作文的年代,我们就很快从中发现了一种高考作文结构律这东西,即“引、议、联、结”。作文教学很少或根本就不关注学生的发展。

口语教学沙漠化是指以往的语文教学很少培养学生的口才,以至于学生上了高一或在一要讲两分钟的话,两股颤颤,几欲先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不能或不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三)理论依据这种教法有其理论作为它的支撑点。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主体性是人的属性,人的活动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传统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存在着压抑甚至摧残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教师、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活动(教学)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教师从机械搬运教参中解放出来,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打碎学习的奴隶的枷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扶助者和导引者,而非某次考试的牺牲者。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见前)

(二)成功性原则

“新”教学法是一种没有挫败的教育,只有暂时过不了的语文关口。

(三)自我教育发展性原则

受教育主体从自在到自由发展过程。在高一主要是自在发展,高二则由自在发展过渡到自由发展。

(四)实践性原则

“新”教学法强调在尽可能多的语言、人文环境中和谐发展自己。

(五)新异性原则

教学中极力渲染教与学的个性化的东西。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八观

(一)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学观

1、以语文习得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重感性语料的习得,重语料习得的运用,轻繁琐的字词句段解析。讲授“含意”的实验,让学生补充作文题上“生活是”,结果受试班能用技巧含意的远远多于控制班。

2、以教会学生自学语文为主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为主的教学理论。

3、以生活为语文学习场的教学概念;

4、以“感”、“读”、“述”、“悟”为主模式的学习语文的教学理论;

5、以发现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为主的发现式教学理论;

6、以学生参与教材内容选择的互动性的教学理论;

(二)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阅读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的欲望,每期开校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互荐名著,以至读典成风,如《红楼梦》热,《水浒》热。

2、由被动选择阅读语材料发展到主动自择语料。新教材尽管有两本,尽管有七十来万字,但仍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大胆的选择,于我有用者,取之;无用者,弃之,学生主动选择讲解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大家,教师主动选择书卷气浓郁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这种种做法弥补了教材过分稳定带来的弊端,引入活水,共兴语文是师生最大的心愿。

3、阅读教学从繁的语料分析中解放出来,走向重鉴赏重感悟的感性语料积累阶段。

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它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我们都为力主学生复活其“临场感”,感受作品的美感,接受作品的独特感,积淀作品的语感。

(三)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作文观

1、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出空题目,大题目,远离学生生活的题目,尽管高考有所谓考查想象力的题目,我们弃之不用。如上期的生活作文训练系列,则由感受生活,感悟生活,感知生活构成。

2、重体验的作文训练观。生活是作文之源,善于体验,才有妙文的可能,因此,我们带学生访谈了股民,冬游了凉帽山。学生有了体验,为文言之有物了。

3、文白整合观。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语体文的写作,也重文言的写作训练。在学《劝学》后,我们要求用文言表述自己的求学经,在游凉帽山以后,用三百字的文言写感受。尽管学生的表述不乏幼稚可笑,如:三百字用了二十五个“之”的,但克服了用文言表述的心理障碍。

(四)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口语训练

1、口语与书面语同等重要。生活不仅需要书面的表达,也少不了口头的表达,在学生未来发展中,口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书面语。因此口语也应该称为“课”。

2、在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成语述猜游戏。

3、挖掘教材中口语素材。

4、创造口语运用的情景。

(五)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学生观

1、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燃烧的;

2、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

3、每个学生都可以过语文关。

(六)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教材观

1、补充经典文化;

2、补充地方文化;

3、补充时尚文化;

4、学生自编名著互荐集。

(七)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课程观

1、走近经典课,习《声律启蒙》,诵儒家经典,背唐宋名作,研宋元妙文,论明清章回,究外国名著。

2、时文开讲课。每周一节时文开讲课,时文内容选自《十月》、《收获》、《当代》、《新华文摘》等,要求选文要有浓郁“书卷气”。

3、口语训练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4、交际训练课。到华西证券射洪营业部与股民交谈,训练自己的交际能力。

5、研究性学习课。研读《成都商报》上的股评文章,采访股民,并学会从课堂外获知练能。

6、学月教学法切磋课。每学月或讲学法,或研究教法

(八)新概念语文教学法的评估观

篇7

生活是作文的惟一源泉,中学生的作文应真实独特地反映他们眼中的生活,从一定角度反映他们对世界的感悟――一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感悟。有了这份感悟,中学生的作文与生活都会增添一份亮丽,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作文写得更精彩,在生活与作文之间架起一座永远畅通美丽的桥梁。

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为人为文的前提

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做好一切的前提,为文先为人,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生活有热情,这是学习求知的基础,自然也是求知的内容之一――写作的前提。如果对相对好的学校、家庭生活保持热情还算容易,那么更重要的应是我们的学生在经历种种生活的磨难、挫折之后,也保持一种进取向上的积极态度。例如,北京的“宏志班”的中学生,被称为“中国穷孩子班”,他们就是这么一批虽处逆境,却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中学生。这些学生家庭或天灾或人祸,生活已到绝境,但他们却以“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的“宏志班”精神铸造自己的品格。他们以“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的誓言激励自己。他们在逆境中不自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于是他们几乎都考上了大学,大部分学生考入重点大学,这些学生的作文集《我们没有富爸爸富妈妈》,成为向全国中学生及家长的推荐读本。

二、观察与思考并重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基石

观察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准备,但不仅仅是把生活中观察到的记录下来,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需要与思考相结合。许多人看到过苹果从树上落地,许多人却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只有牛顿做到了,这就是思考的结果。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有意义的作文。

1.观察要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的话总是那么经典而耐人寻味,而“缺少发现”是由于观察粗糙造成的。有些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平时大多对周围的生活不够关注,以致脑中空荡,即使勉强交上的作文,也大多内容空洞,没有详实的材料,更说不上生动感人了。缺少生活的作品,就像断流的河床,无叶的乔本,枯涩、单调,没有生机;作品中融入了生活的内涵,则如旱地降甘霖,寒舍燃炭火,让人读后怦然心动,共鸣强烈。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都注重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积累。只有观察细致入微,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朱泳的《看云识天气》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也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2.思考要深

观察、积累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相加,靠堆砌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融入自己的思考、感受,形成独到的认识,有感而发。唯有对生活的材料进行思考、感受,并不断反复,才能发现表象后的内蕴。思考的深浅也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如作文《尝试》,停留在“生理需要”这一层次上,写吃、喝、穿、戴,就不容易上档次,定位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层次上发挥特长之类的,就容易上档次。把主旨定位在较高层次上,就能使作文达到思想上的深度。

三、参与社会实践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径

参与社会实践是感悟人生的根本途径。校园里的小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可以通过活生生的感性的社会生活得到印证、补充、深化和修改。现在的学生缺乏对社会了解,媒体信息杂乱,真伪难辨,帮助、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认清本来面目,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性格和聪明才智。我们都有共识:事实和生活本身的教育往往是最深刻和最有说服力的。我回忆了中学时期老师带领我们去参加义务劳动,回到课堂上命题作文的事:我们有的写劳动的艰辛,有的写劳动的意义,有的悟出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有的抒发对劳动人民的挚爱的情感,有的品尝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这些对义务劳动的书写活动,为我们的想象和构思打开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展示个性的广阔空间。老师的点评,同学之间文本的比较对照,把书本上学到的“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通过切身的体验和书写活动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头脑中。这种“学――做――写”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取得了最佳的甚至是超常的效果。

因此开设语文活动课,走出课堂小天地,参与社会实践,是写作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但实施时,应以本土化原则为主,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不要为了走向社会而不顾实际需要与可能去组织种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本地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环境等,这些本土资源与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例如我的老家是江南水乡小镇,河流多,桥梁多。我在教学了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后,就组织学生就地取材,利用假日去观察家乡的桥,然后回来让学生写关于家乡的桥的文章,这样学生们写起来就有话可写。学生写了各种各样的桥,写出了家乡桥的特点,篇篇写得逼真。这样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自豪感,弘扬了家乡的桥文化。

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看看自然、社会。繁重的作业、考试压得他们两眼模糊,双脚麻木,应让他们到室外散散步,望望天空的白云,听听小鸟的鸣叫,然后他们会学得更快乐。

四、博览群书是间接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

受诸多因素制约,中学生不能事事“躬行”,博览群书是间接体验生活的重要手段。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强调自己与阅读材料对话,强调个性化阅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高中生应多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文学名著,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面对生活,积累人生经验。这对中学生会有启发和帮助。而文学作品教学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把握作者情思,重在积累、感悟和熏陶,使学生体味到作品反映的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哲理美。而且,好文章、好作品要多读几遍,体味才会更深。十三、四岁便开始读《诗经》《论语》《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后来看红楼梦更是经常翻阅,并且多次向别人推荐红楼梦要看多遍才有发言权,而一部《资治通鉴》更是看了十多遍。善于打仗,也善于写作,这与他少年时开始一直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让我们与书为友,它把我们带入最优秀的人群之中,带到人间一切最伟大的思想家面前。我们聆听其话语,领会其成就,仿佛他们依然活在人间。我们与他们灵犀相通,悲喜与共,他们的人生体验变成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我们仿佛感觉到了,是在作者描绘的人生舞台上,与他们同台演出。

五、真情实感是作文灵魂的支柱

长期应试作文的模式早已造成学生说假造假的主动适应性。如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要求学生写心理承受力。当年,很多学生为了追求“感人效应”,瞎编自己受到挫折,或亲人去世,或父母离异,或家人下岗,或自己重病,甚至有的还编出自己失去双臂,用脚夹笔等。生活中的原汁原味早已遭到破坏,造假事、造假情的都已屡见不怪且乐此不疲。而这种背离生活的虚饰与矫情正是学生作文之大忌。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迫切需要我们教师振臂疾呼:让真情回到作文中。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粉饰现实,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文章不要“假大空”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要引导学生解除心灵枷锁,冲破一些所谓的,崇尚自由、自我的个性的张扬,崇尚清纯、真诚的情感的抒发。

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如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那么我们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把当天印象深刻的事记录下来并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是“生活”,我们的内心活动也叫“生活”,可称之为“内生活”。它是外在生活在内心的反映。凡是习惯写日记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那最得意的作品往往是内心生活的写照。因此写出真情文章不妨从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开始,从观察生活、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从而引进作文的源头活水。

六、创新表达是作文成功的亮点

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在“真”的基础上求“新”。

1.命题立意新

近年来,中考、高考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式呈上升趋势。标题新颖别致,立意深刻,这都是作文时首先要考虑的。如以“班门弄斧”为题的作文,有人拟《弄斧就要到班门》,一改故事原有的感彩,从反面立意,阐述了要敢于挑战权威,自强、自信、不断进取的看法;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题目,可显得活泼风趣,又易把读者带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读者自会大吃一惊,想不到考场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叙述的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歌词,全文可谓浑然一体。除了采用求异思维、借用歌词来命题立意外,还可运用修辞、用古典诗词、故设悬念等方法。

篇8

这些生拉硬拽的习作,不但不利于同学们作文水平的提高,还会对同学们诚实做人的人品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课堂作文呢?

一、写琐事

有不少同学喜欢写大的题材,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灾,国庆场面,上海世博,国际风云等。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是说这些大的题材不能写,而是说它们难以驾驭,很难写深写透。最好的方法是写身边的琐事,即小事。可以说,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不胜枚举:妈妈为我洗衣叠被,爸爸为我买来豆浆油条,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妈妈坚决制止爸爸抽烟喝酒,我帮妈妈洗碗扫地,我为爸爸揉揉双肩捶捶背,老师上课表扬我或批评了我,我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有了隔阂……关注平凡生活中的琐事,再用生动的文字把它们再现出来,是写好课堂作文的一个法宝。

二、写细节

生活的事大多是琐事,要写好它们,就必须关注细节。如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鲁迅写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杨绛女士写老王,都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所谓细节,就是人物在音容笑貌、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乃至心理外表等方面细小的特点。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妈妈问“我”羚羊的去处时,“我”与妈妈的对话和神态:“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这里的“小声地”表明“我”因怕父母知道“我”自作主张把羚羊木雕送给人后不能预知的后果,“紧紧地盯着”表明妈妈对“我”的追问,也表明事件的严重性。细节描写可以更准确更生动地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渲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写普通人,小人物

在我们一生中,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在与这些普通人和小人物打交道,因此,普通人和小人物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平时的作文(包括中高考作文)把普通人和小人物作为主人公来描写和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著都塑造了很多不朽的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形象。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民圣地亚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村妇刘姥姥,当代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泥人张,等等。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多与这类人打交道,熟悉他们的语言,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知道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写得真实生动。

四、写身边人,身边事

平时写作中,最容易上手的人和事,是身边人和身边事,因为这些人和事同学们最为熟悉,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每天活跃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父母、老师、同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各种熟识的和不熟识的人。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有许多:父母的细心照顾,老师的不倦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熟识的和不熟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这些人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我”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等等。这些人各自的性格、外貌、行动、心理、神态等又各有千秋。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有写不尽的素材。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同学们平时应多接触社会,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闪光点,为我所用。

五、写家庭生活,学习生活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所以写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是最上手的题材。家庭生活包括:发生在父母身上的故事,“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包括亲戚)发生的故事,以及“我”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和感受等。学习生活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与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曲折,以及成长和感受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半部分,就是写他小时候学习生活的故事,《藤野先生》是写他成年到日本留学时学习生活的故事;魏巍的《我的老师》也是写作者少年时代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巴金的小说《家》,全篇都是以家为背景写成的名作。由于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经历,不少同学反而容易忽视,这一点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六、关注自然和社会(尤其是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己。自然界的日月山川、花开花落、春去秋来、风云雨雪,等等,都是自然。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大自然,不热爱大自然。每到节假日,人们都喜欢去踏青郊外,游山玩水。对于同学们来说,经常到户外或乡下走走,适当地游览一些山川名胜,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愉悦性情,还能积累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写作的素材,特别写游记和写景抒情散文,就不能离开自然。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游记。此外,在游览自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遇到各种不同的游人,这就是社会资源的积累了。有了这两种资源的积累,无论写何种体裁的作文,题材都会信手拈来。

七、多看作文刊物和经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外,还应该多看作文报刊和阅读经典,学习揣摩他人的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语言风格,谋篇构思,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的方法,以及主题的表现,等。有些同学们也喜欢看这些书,而且看的还不少,但只注重情节的过瘾,很少去细心揣摩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缺乏对人物语言的欣赏,忽视文章的结构,更甭说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外,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事,同学们应树立终身阅读的习惯。

篇9

儿子今年考得怎么样啊?熟悉他的人这么问道。

考得还算不错吧。史家民笑着回答,语调上扬。

熬过了高考漫长地等待之后,子女们呼之欲出的成绩成为主宰千千万万家长心情的“晴雨表”。史家民便是这千千万万家长之一。儿子今年考得不错,成绩超出北京理科一本线好几十分,他感到很有“面子”。

在家中弥漫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考紧张气氛悄然退去。儿子连声欢呼彻底“解放”了,他每天睡到自然醒,醒了之后便忙于“奔波”同学聚会,快乐地像只冲出牢笼的小鸟。

按理说,史家民和妻子绷紧的心弦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然而在内心深处,史家民又觉得某些东西放心不下。

“赌博”

距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史家民开始一反常态地关心起儿子的成绩来。

在这之前,他主要抓儿子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对儿子的学习成绩没太操心过。即使儿子在初中的时候迷恋电子游戏,他也是谆谆善诱,成功将儿子的兴趣转移到打篮球这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上,鼓励“儿子初中玩了三年篮球”。甚至在妻子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他也跟儿子站在统一战线:如果孩子没兴趣,逼他去参加补习班,效果不会好,反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从小到大,儿子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补习班,这在“补习班当道”的北京,显得尤为“另类”。

史家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的要义,就是应该让他在不同的阶段收获不同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儿子也很争气,不但从小综合素质极强,而且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高二的时候成绩还保持在全年级前20名左右,这让他很放心。

然而,面对高考,即便是一向淡定的史家民也不可避免地紧张起来。

毕竟,自从1977年以来,便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希望与梦想。这是儿子人生中第一次关键性的考试,关乎他未来的前途。儿子是家中的独生子,史家民和妻子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这怎能让人不担心?

当然,除去这些,还有一个私人原因――高考也关乎自己的“面子”。史家民现在才发现,家有考生,是一件多么有社会压力的事情。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亲戚邻居,见了面总不免要寒暄一句:孩子考得怎么样?万一儿子考得不理想,自己也会觉得脸面无光,身子板儿无法挺直。

各种原因夹杂在一起,让史家民觉得高考与其说是“折腾”儿子,更像是“折腾”自己。然而,为了不给儿子增加压力,他一直小心藏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他更像是“实力派演员”,表现得沉稳、淡定、胸有成竹。只是在背地里,他才会跟妻子袒露自己真实的担忧。

妻子的心情也是一样。眼看着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她开始想法设法将饭菜做得更加营养丰富一些。她每天都会用剥出来的核桃仁榨成核桃露给儿子“补脑子”。

儿子很好强,即便紧张,也从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但知儿莫过父,儿子的一举一动,史家民都看在眼里。

一种微妙的氛围在这个三口之家中蔓延:每个人都尽量避免谈高考,但每个人的行动都在围绕着高考。

“一摸”成绩出来后,史家民很受打击。儿子考了440多分。这个分数上好大学根本没什么希望啊。史家民感到身上的血都往头上涌,积攒了多天的压力一下子爆发:史文哲,你就拿这种成绩来回报我们?其他的不说,你这样都对不起你妈辛辛苦苦给你做的一天三顿饭!

一向坚强,很少流眼泪的儿子哭了。他一边抹去眼泪一边急着说:“你们别管我了好不好?我肯定会努力的,一定会考上大学的!”

史家民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太重了。看到儿子哭了,他很心疼。之后,他跟妻子达成共识,以后再也不给孩子压力了。

儿子有个远大的志向,报考武汉大学的金融专业。但史家民知道,以儿子目前的成绩来说,报考武汉大学无疑是一步险棋,选择专业一定要稳妥,定位稍微不准确就有可能导致儿子今年上不了大学的局面,现在社会的就业形势,耽误一年是一年啊!经过深思熟虑,儿子终于决定填报北京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专业。

儿子似乎感到了身上的担子很重,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史家民心想,必须给孩子减压。为此,他特意在外面跟人学了“斗地主”。于是,高考前一个星期,这一家三口每天吃完饭都要围在一块儿“斗”一下,缓解紧张的气氛。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的前一天晚上。

为了能够使孩子能够尽快到达考场,不在路上奔波劳累,史家民特意在二环定了宾馆入住。晚饭后,史家民和爱人照例陪儿子玩了会儿“斗地主”,之后便一起出去散步。一家三口人林荫小道上走着,夏夜特有的微风吹拂在他们的脸上,路灯微黄的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洒在路面,留下一小块一小块斑驳的树影。三个人谁也没提明天高考的事,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直到9点多的时候,史家民终于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子,你得回去休息了,好好睡一觉,明天就要奔赴战场了!”

那一晚,史家民和爱人夜不能寐。躺在床上,他们各有所思。明天就像一场赌博,儿子会考成什么样呢?

给力

早晨,史家民和爱人双双陪同儿子来到考场。

上午考的是语文。当儿子在考场内奋笔疾书时,史家民正在考场外拍摄其他考生的家长。自发形成这么庞大的家长群体,只为陪同孩子考试,这样的情况全世界鲜有。等待在考场外的庞大家长群体成为每年高考的一个独特风景。他发现,担忧、期待、焦急等各种情绪都写在这些正在等待的家长们脸上,如果有迟到的考生,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赶紧让出一条道来,还不忘关心两句:加油,还来得及!可怜天下父母心,史家民心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呢?而爱人,这时已经去邻近的超市为儿子买吃的喝的去了。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后,史家民远远地看见儿子向他走过来,面带微笑。儿子应该考得不错,史家民想,但也不一定,儿子比较乐观,一直都爱笑眯眯的,必须得问一下才知道。

儿子很兴奋,自己主动就跟他和说了考试情况,看来一切顺利。下午的考试,也一气呵成。

而第二天理综考试过后,儿子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也一直没说什么。直到吃饭的时候,他才开口:“今天考试特别不顺利,题目太偏了,考试还剩四十分钟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特别想把卷子撕了。说不定我要复读了,你们最好有心理准备。”

史家民当然没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他的心顿时吊到了嗓子眼里,感到空气有些压抑。表面上他风平浪静,内心却波涛暗涌,他一边给儿子夹菜,一边说着安慰的话。然而自己却一口东西也吃不下了。

就这样,为之紧张了好几个月的高考收尾了。史家民答应过儿子,高考后带他回老家玩几天,顺便旅游放松心情。儿子很高兴。毕竟还是孩子,烦恼来得快去得快,他大喊着:“管他考得好不好,反正我先玩几天再说!” 史家民表面附和着,佯装镇定地陪儿子到处玩,但是内心却怎能像儿子一样释然?

等待成绩的日子很煎熬。明明知道成绩是23号出来,但史家民和妻子总是按耐不住,一有空就在网上查询与高考有关的任何信息。有一天,妻子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和儿子同区考试的一个女孩,学习成绩特别优异,但是考完理综后就大哭不已,说是今年理综题目太偏了。他们有些安慰,看来儿子没骗我们,理综确实有点偏,考生的感觉都是这样。然而,其他考区又考得怎么样呢?

依然无解。

日子在史家民的忐忑中一天一天过去,最终23号那天来临,中午12点的时候,成绩就可以公布了。

中午史家民工作回来以后,将车停入车库,下车,关车门,低头看了眼手表――十二点零五分。

他疾步走向电梯。途中,妻子打来电话:“你到哪了,我们都不敢查分,你快回来查吧。”史家民一听,急了:“这有什么不敢查的?还非得等着我回去?”妻子话里带着一丝笑意:“我们就等着你查呢。”

史家民猜出个八九分。在他追问下,才知道,原来在十一点五十分的时候,就有亲戚已经先查出儿子的考试成绩,并跟他们“通风报信”了。儿子成绩很不错,原来预计考得很差的理综,成绩也比较理想。

得到消息后,史家民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家,正好撞上刚从房间走出来的儿子,便上去拥抱他:“儿子,看来你没让爸爸失望,关键时刻很给力啊!”

未来

拥抱的时候,史家民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已经长得比自己还要高了。

儿子名叫史文哲,小名“三郎”。这个别具一格的小名皆因史家民和妻子在各自家庭的子女中都排老三,儿子在亲戚的孩子中也排老三而得来。

由于工作的关系,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史家民就喜欢开车带着他到处跑,出去“见世面”,丰富的见识使儿子从小性格开朗,擅于与人沟通,适应力极强。

儿子9岁那年,史家民离开了河南日报社,在人民日报社担任记者,全家跟随他来到北京定居。史家民还记得儿子第一次来北京面对的小挫折。有一天,儿子黑着脸回家,告诉父亲,他差点跟同学打架,同学说他是河南人,河南人都是骗子。儿子很委屈。

那段时间外界对河南人的争议很多,史家民怎么会不知道?他自己就有一本《河南人惹谁了》的书。但他教育儿子:咱们国家这么大,哪个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坏人,但好人是占大多数的。如果你觉得他们说得不对,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让别人认可你。

这些年,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史家民看着儿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对儿子的教育,史家民主要从思想教育和综合能力方面做起,教儿子生活、做人的原则,培养他的综合能力。

虽然有人说,现在是“拼爹的时代”,史家民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拼能力”,否则,再好的环境也是徒劳。

而当下社会对“90后”诟病甚多――没能力、脑残、非主流,众说纷纭。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拒绝平庸》,有人指出,在今天的中国,拒绝脑残比拒绝平庸要重要得多,急迫得多。

他告诉儿子:“从小学到高中,是巩固你的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今年你18岁,已经成人。上了大学,你不仅要继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

好在儿子是一个“靠谱”的“90后”。从小到大,儿子的综合素质一直很强。在儿子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把《资治通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各种史书名著通读一遍,甚至连老师都半开玩笑地跟史家民反馈:“史文哲读的书都快比我多了!”

史家民发现,儿子在好些方面已经强过自己。这一代人活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发达使他们显得尤为“早熟”。甚至对于一些国际情况,儿子比他知道的还多,有些时候在儿子面前,史家民也自愧不如。

所以,对于儿子的未来,史家民还是很抱有希望的。但唯有一点让他至今不能释怀――儿子不能吃苦。

之前军训,儿子就找诸如脚崴了,感冒啦之类的种种借口能躲则躲。有一次他带着儿子和球迷一起去看比赛,去的时候坐飞机,回来的时候为了让儿子体验真正球迷的辛苦,便和球迷坐了一班车。即便球迷们已经把卧铺让给他睡,而他们则有的躺在地上,有的挤在一起坐着。可是儿子回来还是跟他反馈:“太累了,跟你们这一辈比起来,我们确实不能吃苦。”

不能吃苦怎么行?作为中国人,吃苦耐劳是传统的美德。想当年,自己也是从小吃苦,从济源的小村子里来到郑州,又来到北京打拼。未来的社会道路充满荆棘险阻,真正的男子汉,必须得经过各种历练。

于是,史家民开始想尽各种办法让儿子学会能吃苦。比如说他明天就要去河北的山沟里拍摄照片,他想一定要拉上儿子。

儿子却并不买账。“爸爸,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不需要吃苦。该吃苦的时候我就会吃苦的,你为什么非要创造条件让我受苦呢?真不明白。”他头头是道。

这翻话让史家民顿时有点哑口无言,他想辩解,又一时想不起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现在的孩子啊,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他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