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5 14: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史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电类专业是否需要金工实习,广大师生一直存在这样那样的争议。诸如实习课时和实习经费如何安排;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必修的,对于电类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去学;更有甚者认为金工实习仅仅就是去工厂劳动。因此需给金工实习定位,让大家认清金工实习在大学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金工实习教学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特别针对高校来说更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仍普遍使用重课堂、轻实践的传授方式。所以在金工实习的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提高素质教育认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落实好素质教育的精神,具体体现在严抓求实作风,狠抓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团队协调能力,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花大量精力于金工实习中,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工厂素养得以提高。
(二)综合能力锻炼的需要
大学生在毕业以后进入到工作岗位,普遍被认为高学历、低能力。主要是因为在四年大学学习中,综合能力锻炼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吃苦耐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缺乏锻炼。这主要归结于我们没有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造锻炼的机会,而金工实习就是在学生进入社会前,一次难得的综合能力锻炼机会。
二、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改革主要内容
(一)金工实习课时改革
目前机械设备是任何工厂所必需的装备,而每种设备不可能离开电器控制,电类学生本身就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能,通过金工实习,使电类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必需的机械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社会需求。根据目前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现有的人员和设备情况,特开设车工训练、钳工技能训练、铣工训练和现代加工训练,各训练项目采用分组轮换制。因此需把目前的一周课时增加为两周,才能有效地满足工程训练的要求。
(二)金工实习内容改革
针对电类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安排金工实习内容显得十分重要。改变传统的车、铣、刨、磨、钳的实习模式为车、铣、钳、现代加工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使机和电充分结合,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改革现有的实习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动脑,以培养其尝试创新的兴趣和习惯。比如在实习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考试软件、试题库等,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另外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习教学,或让学生观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录像资料,使学习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大力提倡启迪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结合远程视频教学,形成立体化模式。最后完成作品,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即提出任务要求、讨论设计思路,让学生自行设计、自己编程、建模、加工,最后完成设计任务。
(四)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大纲与教材建设
按照电类专业建设的要求,建立新的金工实习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系列是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学实施的核心。目前我院基本上是沿用机类专业《金工》系列课程教材,这已不能满足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现已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编写适合电类专业金工实习教材,预计不久就会投入使用。
(五)金工实习的考核改革
金工实习课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可照搬旧的考核模式。目前我院考核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实习教师和师傅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打分,占20%,;第二部分:理论及实习报告考核,由实习指导教师出考卷,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知应会,占30%;第三部分:由指导会学生代表组对每位学生加工的实习产品进行考核,占30%;第四部分:实践动手部分以及创新设计部分占20%,如,在线切割图形加工设计中,体现出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给予加分,无论在手工制作中还是在创新设计中只要有创新、有独立思考,就予以加分,这部分考核能在提高学生的实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ERP;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254-01
1 ERP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ERP教学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
经管类专业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课程,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涉及知识点很多,很难系统的整合在一起。ERP实践教学可以将这些环节整合在一起,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企业运作的所有资金流程,从而对企业有了更深人、全面的认识。ERP实践教学通过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都大有裨益。ERP课程事实上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在管理学方面又涉及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因此ERP专业教学的开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ERP教学给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了方便
从企业方面来看,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中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相对饱和,工作压力较大,个人尚且自顾不暇,接待学生实习更是“额外负担”。另外,现阶段企业的各项事务处理工作非常复杂,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大多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机会。
从学校角度讲,一是实习经费不足,二是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实习指导,答疑解惑。
最后,从实习主体看,前几个学期的实习因为专业课接触的很少,学生到企业中基本上是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因为忙于落实工作,心不在焉,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ERP实践教学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提供了可行性途径。ERP教学提供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模拟,能实现物流、资金流、生产流、物流、人力资源流等各个方面的实验需求,能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全盘掌握企业在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1.3 ERP教学提供了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就是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观念与方法,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企业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走出去、请进来”,教师、学生、企业业务部门互动合作,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ERP教学模式的“请进来、走出去”含义如下:所谓“请进来”,是把具有良好的ERP知识的专业培训师,请到学校来给教师、学生培训。邀请培训师参加ERP实验,亲自给学生指导,另外还可以邀请培训师参加ERP沙盘对抗,看其是怎么经营一个企业,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并给学生分析沙盘对抗的几种经营方式,对学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点评。所谓“走出去”,是让讲授ERP课程的专业教师到ERP软件公司去深入学习,参加ERP软件公司举行的各种专业培训,使校内教师跟上ERP更新的脚步,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去其他兄弟院校观摩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兄弟学校的长处。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和其他兄弟院校举行ERP沙盘对抗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走出去”还包括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ERP知识后,可以联系企业对其学习成果进行验证,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接触的具体事务有机融合。
ERP教学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实际操作ERP软件,学生可以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成为学生理想的就业“演习”工具。学生在仿真企业中担任不同的企业岗位角色,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对于企业的困难做出分析,制定决策,并且实施。在经营公司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分析决策,加强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对最终的成败还可以进行反思,分析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接近实际企业,身临其境,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管理知识,管理技巧,对全面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和能力很有意义。
2 ERP实践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
ERP教学在各经济管理类院校中也处于探索阶段。我校已具备基本的硬件设施,目前有专门的实验室,安装了用友ERP软件U8的总账、工资系统、UFO报表等模块。目前,我们正尝试将手工做账与ERP会计电算化模拟相结合,真正开展好ERP教学,把它推广到经管类各专业相关课程中。为更好的进行ERP实践教学,我校也正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摸索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ERP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加大对实验实训场所的投入,根据专业设置情况采购成熟的模拟软件。2007年至今,我校投入资金专门建设了五层的实验实训大楼,目前经管类专业实验室方面,拥有近600台计算机,基本能满足现有需要;实验、实训软件
方面,安装了用友ERP-U8的财务链、供应链模块,还购置了金融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旅游管理等方面软件和财务无纸化考务系统软件等。实验室的大力投人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实习实践环境,而且可以节约大量校外实习成本,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鼓励专业教师学习并应用ERP软件开展教学活动。ERP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它要求教师必须对ERP有全面深人的了解,并能将其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这对教师们习惯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因此,学校鼓励专业教师进行ERP业务培训,“走出去”,参加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研讨会,让专业教师学习ERP实践教学方面的最新的理念和成熟经验;并由学校领导带队,带领经管类专业主干教师参加企业信息化研讨会,深入了解现阶段大中小型企业在ERP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上的成功案例,并了解其在解决技术上面临的难题。
第三,大力提倡学生在ERP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ER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心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让他们融入模拟环境,从中感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ERP教学决不仅仅是对教学技术的创新,它更是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综合创新。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校主讲教师采取案例驱动模式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带着某项任务去学习,激发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高职财经类专业开展ERP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选用合适的教学软件和实践教学教材
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软件一般都是国内IT企业开发的商用产品,软件往往缺乏通用性与兼容性,由于学生未来就业领域既有内资企业也有外资企业,其所使用的ERP产品又各具特色,所以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在教学中必须要体现“一专多能”的教育思想,即以某一商用软件学习为主,同时要了解掌握其他ERP产品的特点。
ERP实践教学教材的选用要体现高职高专“必需、够用”原则,避免单纯的理论教授,有条件的可以先根据自身需要编写实验实训大纲和指导书,再经过1到2年的反复使用与修改,最后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
3.2 ERP实践教学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
一方面,近几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我省高职高专生源相对充足,这为ERP实践教学的试点和推广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也随着扩招的形势也越发严峻。拥有ERP能力认证,无疑会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占得先机,从而增加就业砝码。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将ERP应用能力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嵌入正常教学进度中去。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ERP应用能力证书考证上,要尊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意愿,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服务,使学生既能考取以用友、金蝶等IT公司为代表的比较流行的ERP应用能力证书,又具备考取国家政府部门授权相关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拓宽就业领域,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建筑行业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优秀的应用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可以在第七个学期,通过讲座、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建筑师、结构师、建造师和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训练,为将来顺利获取执业资格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土建类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社会调查、工程实训和注册资格考试实训这几项内容后,新构建的实践体系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将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二、加强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土建类群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较多,不同环节之间的教学目标虽然存在不同,但是总体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而且诸多的实践环节的知识体系存在有机联系,因而很多环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实践方式的确定和考核方式的确定等方面可以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实践环节学习的一体化。以《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和《工程估价》这三门课程为例,这三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有施工生产实习和各自对应的课程设计。以前的方式是:先在学校完成各自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选用的图纸各不一样),再进入实习工地。学生进行这几项实践环节之后,对于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现场的管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如果这几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如:先让学生进入实习工地,按照实习要求完成任务,回到学校后,以各个学生所在实习工地的工程为背景,先后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定、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等课程设计,结合施工现场已经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预算文件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劣。这种方式不仅将这几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有机贯穿起来,而且使学生比较完整地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和造价控制等过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弥补了校内实践“纸上谈兵”的缺陷,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现场实践结合起来。从考核方式上来讲,除了考评学生上交的实践成果外,还可以针对这几项环节举行综合答辩,更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考核目标。加强各实践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关键在于各负责人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案时,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配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先后顺序的确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设计。
三、变革毕业设计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程实践中,应用能力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很大程度上更体现在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上,同时,工程实践也需要学科之间的交融。当前高校土建类群的毕业设计,强调的是学生达到的技术深度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因而各专业大多是以工程建设某一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主题确定毕业设计的内容,由学生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模式没有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出来,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跨专业团队组合这种模式可以将土建类群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组合起来,如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组合,要求组团的学生完成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这种方式使得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结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注意与建筑设计人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也可以让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多个专业进行组队,完成工程项目从可行性行研究、项目策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到确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控制等一系列工作。
(2)专业内部组队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划分为3-5人一组,给定一个项目,要求学生完成在不同阶段如决策和设计阶段、项目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的工程计价,通过一个案例,学生就可了解工程项目完整的计价过程,掌握各阶段计价的方法和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组队的模式一定既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既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也要锻炼团队协作精神。这就要求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时,对于毕业设计任务的分配上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在管理上要多下功夫,使得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部件知识结构知识知识转移创新类型
一、引言
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但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使单一企业的有限知识资源无法满足创新的要求[1]。实证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一条快捷高效的途径。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这些研究虽然承认知识转移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多数侧重于笼统地探讨知识转移活动与创新能力、绩效等之间的关系。但知识是多样化的,在转移过程中表现为不同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有必要细致地探讨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大多数都仅仅分析单个创新的发生机理,或将创新分为两类进行研究,系统地对创新类型进行的考查尚属鲜见。因此,根据Henderson&Clark(1990)的创新分类模型,我们提出了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试图揭示部件知识或结构知识的企业间转移能否促进企业创新,以及产生怎样的创新。
二、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的关系模型
1.知识与创新的分类
Henderson&Clark(1990)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将知识划分为了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有关某一产品中某一零件,还包括产品的各项核心设计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各部件上实施。后者是连接产品中各零件的知识,即如何将各部件完整系统地整合的知识。这种划分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部件知识与结构知识可以作为划分不同创新类型的重要依据。根据部件知识和结构知识的改变程度可以将创新区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
2.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1)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渐进性创新不改变产品的核心设计概念,也不改变组成部件间的连接方式,仅对现有产品的设计功能加以扩充。部件知识是渐进性创新的持续源泉。企业间部件知识转移后,接受企业在已有部件知识和新部件知识基础上强化或补充现有产品设计功能,进行一系列渐进性创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性能或功能日益增强的需求。
模块性创新是在保持部件间连接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对组成部件(核心设计概念)进行变革,既可以表现为部件功能或功能实现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新部件的组合创新。模块化使产品部件间相对自由,供应商只要基于接口规则对部件进行改革,就可以持续推动产品创新。然而,模块性创新要深入,产品结构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当产品结构不能容纳创新时,产品结构必然破裂或重构,这就是为什么“产品组成部件的变革常常会触发结构性创新”。
(2)企业间结构知识转移对创新类型的影响
当一种新的主流设计被产业完全接受后,结构知识变得相对稳定,供应商在这种结构基础上独自运作,旗舰企业也将其继续保持。长期发展结构知识固化于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中,产品开发出现了路径依赖。当企业按固有方式工作时往往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注意到结构性创新的存在。企业间的结构知识转移可以打破现有技术路径和运营规则的刚性,使企业抛弃部分旧的结构知识,将外部获得的新知识重组为新范式下的知识链,从而创造出新范式下的结构知识基础。当模块性创新的深入对产品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协调要求,而现有的产品结构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时,建立新的产品结构以容纳新的创新部件成为必要。结构性创新彻底打破产品原有组成结构,用新方式连接现有产品部件。可以说,模块性创新提高结构性创新能力,而结构性创新又推动模块性创新。
路径依赖性对于根本性创新的发生是致命的。随现有技术走向成熟,并逐渐接近自然和物理极限,产品部件和结构的改进与提高都越来越困难。在结构性创新过程中,创新性部件的引入便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轨道。过去成功的经验、组织惯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企业特有的结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外部新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提高企业从外部获取知识的开放性可以打破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所示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类型与创新类型关系模型。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面向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探讨了企业间不同类型的知识转移(部件知识、结构知识)对企业创新类型(渐进性创新、模块性创新、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影响。首先,我们发现企业间的部件知识转移可以促进渐进性创新和模块性创新。部件知识转移水平较低时,企业倾向于进行渐进性创新,超过某一水平后模块性创新会随之发生。其次,结构知识在企业间转移将带来结构性创新,乃至根本性创新。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指导企业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企业确定知识转移的类型和制订创新战略时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owellWW,KoputKW,Smith-DoerrL.Interorganizationalcollaborationandthelocusofinnovation:networksoflearningin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6,41
篇5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玉知(1979-),男,江苏邳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沪教委高[2011]4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1-03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培训计划,但管理类专业同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管理学为第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根据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管理类专业将有40多个。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分析方法,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又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效果也并不理想。[2]这样一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本科生教育呈现了“象牙塔”现象,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3]随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注重实用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科研活动主要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
目前,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只限于基础实验和模拟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便可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由于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的挑战性不强。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而这个时候,正值学生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因而毕业实习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至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也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只限于毕业论文(设计),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常理论性强,偏离实际。虽然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但真正能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前期一次性购买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外,日后软件升级和日常实验室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经费,一些实验室长期闲置,只是被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与实习单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机制,不少高校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考虑,不愿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实践教学经费,这样一来,实习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或者取消学生实习环节,用理论课程代替实习课。[4]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专业实验室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设施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造成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篇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探索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较好地发挥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 :高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2-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职教育秉承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赋予了社会服务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彰显自身特色进行探讨,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拟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针对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模式进行探讨。
概念及意义
高校的社会服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在完成国家指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开展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活动。笔者主要从狭义社会服务的角度进行分析。
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社会服务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这里可以看出,狭义的社会服务包括:(1)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2)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3)向社区传播和辐射先进文化。
高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现状
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只有社会服务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高职文科类社会服务工作普遍不受重视,即使部分院校有所尝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内容不丰富。大部分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例如开展员工培训等。
二是服务效果不明显。进行社会服务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但由于部分教师缺少行业实践经验,缺乏足够的从业技能和实操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尽管有些高职院校试图通过选派教师下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但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行业素质仍然有待时日。
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特点
探索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必须建立在正确分析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特点的基础上。与理工类专业相比,文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服务形式。社会服务的形式与专业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理工类专业技术力量强大,科研实力雄厚,在社会服务形式上以技术输出为主,例如技术指导、技术转让等。而文科类专业侧重社会科学研究,属于“无形”技术,在社会服务上以咨询为主,例如教育培训、战略规划等。
二是服务效益。由于理工类专业服务形式以技术输出为主,当科技成果经过转化及商业化运作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例如传播先进文化等,经济效益则体现得不明显。
正是由于理工类与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过程中,比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对人文社会学科的作用认识不足,组织措施也不够有力。
构建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模式
高校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往往能体现其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素质等多方面的特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是于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高职院校。
商学院是其7个教学学院中唯一的文科类学院。它发轫于原黄冈财贸学校,是在原经济贸易系和人文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具有六十余年的职业教育办学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开设了会计、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文秘、会展策划与管理、税务、表演艺术等12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1个,湖北省重点专业1个,省教改试点专业2个,学校示范专业3个,拥有省级高职实训基地1个。
商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一)“资源共享”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资源共享”模式是指商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通过咨询、策划等方式进行服务。现有校内专、兼职教师100余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3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双师”素质教师70余名,常年聘有20余名行业企业专家和4名外籍专家执教,师资结构合理,专业功底深厚,教学科研能力强、水平高。
智力输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为发挥我校在黄冈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鄂东地区乃至湖北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商学院积极参与黄冈区域经济建设。例如,2012年7月,商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成立了恒信会计学院,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审计、验资评估、税务、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工作。恒信会计学院的成立对促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提高黄冈市会计人才的核算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学院协调有序发展,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横向联系,成为社会服务工作的创新举措。商学院积极沟通协调,作为会员单位,参与了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的筹备工作。2012年11月,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年友教授当选为会长。该协会的成立为促进黄冈市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互访交流,提升校际合作水平 商学院教改成果丰硕,尤其是会计专业有着很高的社会声誉,先后推出了五项前移、课程整合、对证施教、全程系统训练、仿真实训等教学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开设了会计仿真实训等实训课程。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全程系统训练教学模式”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对证施教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基于此平台,商学院积极开展各项校际交流互动,参与了我校对口支援武昌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的工作,多次派出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前往该校进行说专业、说课等交流活动。截至目前,已接待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仙桃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同时,商学院先后举行了全省高职会计类专业研讨会(2006年10月),开办了湖北省高职高专会计仿真实训教学师资培训班(2007年12月),介绍了我院教改成果,提升了我院社会声誉,促进了该专业教学的共同发展。互访交流活动的开展为推动省内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育培训”服务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会计)”等资质,构建了面向社会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和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服务网络。
开展行业技能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商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开展了企事业单位职工技能培训。近年来,与黄冈市地税局、黄州区财政局、浠水审计局、团风县卫生局等单位开展了财会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一千多人次,且受到了培训单位的一致好评。文秘专业教师多次受邀为中国电信黄冈分公司、李四光纪念馆、红安烈士陵园等单位进行礼仪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多位教师受聘为酒店培训师,为温州万豪大酒店、福建荣誉酒店等多家涉外酒店员工进行了技能培训,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学院充分发挥会计等专业优势,利用好“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和“黄冈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这两个平台。2012年3月挂牌的“黄冈市外派劳务培训基地”是省级外派劳务公共服务平台,是联结学校、大型用人单位和政府的桥梁,对黄冈劳务人才输出质量的提高、对黄冈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培训基地是政、企、校三方合作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我校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承接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业务,真正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此外,学院开展了面向社会的多达十余种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2011年共组织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一千余人次。
开展成人学历教育,满足社会终身教育需求 为满足社会需求,商学院积极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开设有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文秘、商务英语等多个专业。近两年来,有六百多人参加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并顺利毕业。成人学历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了学院师资队伍的潜能,满足了广大社会人员学历提升的要求,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学生项目”服务模式
商学院努力结合专业教学和专业实习实践,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节会服务型 当前,黄冈市正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为扩大影响,举办了大量节会活动。商学院旅游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会展专业、表演专业、旅游专业先后参加了2009~2012年三届“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和2010年10月的首届“大别山旅游节”活动。
社区服务型 商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讲国家各种政策法规,开展多种便民服务。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到街道、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公益性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与所在社区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专业服务型 商学院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积极为黄冈当地农产品提供营销策划服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纷纷开起网店,为当地居民网络购物提供方便;会展专业学生连续几年举办大学生用品展览会,既为广大商家提供了营销的有利条件,也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这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高了自身的职业修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入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履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不断挖掘自身资源,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资源共享,打造全新平台,开创社会服务新模式,尤其是探索出了一条文科类专业社会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径。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的“多方共赢”。总之,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应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整合学校的文科资源,努力构建开放式的社会服务网络,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为拓展办学空间、增加办学资源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35-37.
[2]刘扬.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1(8):87-88.
[3]盖馥.特色化的高职社会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1(12):18-20.
[4]唐华生,叶怀凡.和谐社会进程中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J].龙岩学院学报,2009(3):111-116.
[5]王智全,李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6):9-10.
[6]卢冠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述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68-70.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涉海技术专业;文化通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29-02
前言:在我国职业院校中,其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其主要源于职业院校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育,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与文化知识教育渐行渐远,通知有些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优秀,但是文化课程学习较差,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严重阻碍到职业院校的正常发展,尤其是相对于涉海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应当转变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传统方式,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将培育模式与目标相结合,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创造多样化的条件。
一、当前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类教学现状
人才的培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促进学生全方位良好发展也是当今职业院校的职责,在新课改的殷实要求下,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模式,并非只适合于高校教学,也同样适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在职业院校中,由于教学模式出现偏差,因此导致学生与教师对文化通识教学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育,而忽视文化通识类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在职业院校中,涉海技术类专业,是较为特殊的专业。但是这些特殊专业的文化通识课程类教学并未引起关注,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扔存在着较大的偏差[1]。
首先,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类教学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很多文化通识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被省略,有些实践课程安排在文化课程之前,致使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消耗过多的体能,以及精神,因此在接下来进行的文化通识课程中,导致很多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难以理解新的专业知识。并在这种颠倒的课程安排,难以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在学生文化通识知识学习后,并未进行实践,知识文化通识知识成为“纸上谈兵”。
其次,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类教学模式存在差异。在职业院校涉海技术专业的文化通识的教学中,学校过于重视职业技能成绩,而忽视文化通识课程成绩,有些学生只是在考前几天快速记忆,难以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单一填鸭式教师,致使学生对文化通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优化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类教学对策
近阶段出现的长江之星事件,虽然其并未人为事件也并非海洋领域中出现的事故,但仍然引起了人们对于涉海技术类专业的关注,涉海技术类专业包含众多海洋技术知识,不论为海洋船舶维修专业、还是航海技术专业等其他专业,都为涉海技术类专业,长江之星事故中不少人对于前些年的维修和改造提出了质问,改造后长江之星不利于逃生,才致使更多的人无法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因此不论哪种涉海技术专业都应得到正确的认识,端正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转变传统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因此,应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将创新性人才培养添加至实际的教学之中,所谓的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并非专业知识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针对以上教育中存在的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其改变方式应从教学方式着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到学识的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并在教学中学会聆听,倾听学生意见,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以便于及时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改变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考核模式
教育是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不断的完善教育方式,转变教育理念才能,使得教育更好的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3]。涉海技术类类专业文化通识考核不应采用传统的单一模式,应综合职业技能与文化通识考核,两种考核各采用50%的成绩纳入标准,逐渐转变学生轻视文化知识的心理,以便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
3.培育涉海特色学科体系,重建共同核心课程体系
相对来讲职业院校中涉海技术类专业教学,其实践教学难以全方位的实现,因此这种局限需通过文化通识课程来拟补,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通识文化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并通过合理安排学科体系,重建共同核心课程体系,扩展涉海相关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借鉴其他教师或者其他学校优秀的教学经验,并在学生掌握知识后,及时实践巩固,促进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及时改变,将会影响职业院校涉海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当从实际着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才培育为目标,建立具有特色的涉海特色学科体系,转变考核方式,将专业技能与文化通识考核相结合,保持两者的平衡,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富,张晨.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J].职教论坛,2011,31:20-27.
篇8
关键词:高视野;财经专业人才;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段完善,企业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财经类人才成为了稀缺性人才。信息生态下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财经类创新人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势地位,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高视野的标准人才。按照实际财经人才供需标准,确定符合实际供需的标准要求。财经人才往往需要对实际的形式进行分析,明确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挑战,为此,需要明确科学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按照实际专业需求。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信息的合理性,提升整体创业发展水平的建设,以合理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整体有效拓展能力的提升,培养优秀的专业经济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培养途径。
一、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视野模糊
要想培养高视野的财经人才,我国目前的财经教育已不适应。主要原因是受计划经济财政观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设计和供需标准的影响。如果专业不对口,部门计划标准不合理,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因各层次之间界限不清,有的院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有的院校培养“会计师”,还有的院校培养“管理者”。实践证明,不同的教育层次要求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高校输出人才与目前市场需求不匹配。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习视野窄
经济类人才需要具有较广阔的经济知识结构,着力分析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标准体制,准确的分析实际课程设计过程,重点理论影响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完全照搬个别结论、个别模式、个别流派的西方不正之风。
3.培养模式单一,就业视野不宽
财经类学院在课程设计上,需要将教学范围、教学标准内容、框架进行严格的管控,严格遵照实际学生的积极发展状态,主动晚上相关创新技术的发挥水平。按照课题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总体财经人才的培养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单一形式进行分析。防止单一化导致学生以后就业面窄
4.视野口径窄,实践性差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经类专业往往职业需求量较大,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市场化的发展,实际经济体制水平发生变化,财经专业变得更加窄,整体有效可适应性差。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尤其是当前,企业需要有经验的财经人员,而如今的教学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经过短暂的技能培训就上岗。因此,增强实践性教学是财经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培养更高视野财经类专业人才的有效方案
1.建立良好的教育培养多元化标准
结合实际财经类经济教育的培养流程,采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加强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的需求分析,进一步的明确实际特色规范标准,明确各个学科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的完善行政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从区域经济的变化中,确定实际有效应用的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发展标准。
2.学科的扩展范围
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增加与学科前沿相关的课程的比重,推行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学分互认,让学生在各个培养单位之间获得学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使学生储备了丰富的知识,为培养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建设的基础。
3.创新培养模式
在专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国内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强化班进行专门的创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也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以实践为导向上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一是模块化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采用模块化教学,培养广泛的知识发展管理体系。按照实际知识专业水平,对我国综合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特点,结构,内容进行强化分析,明确实际综合管理的能力范围。按照业务实际的拓展流程,确定适合企业管理的人才标准。逐步吸取吸收各国著名财经大学的技术标准要求,从课程实践中分析整体规范意识,课程发展的管理标准,明确实际符合实际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专业人才的主导发展目标。按照实际人才实践的发展标准,培养优秀创新性人才,这种模式属于典型模式,学校为在校大学生在全真环境下进行创业实践,所创办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明确政府监督管理的标准,完善学生工作和场地的拓展范围。按照学生实际模拟创新教育标准。加强大学生向这些模拟的工商、税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所创办“企业”模拟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对这些创业“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专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国内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强化班进行专门的创业教学和学科建设,同时也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以实践为导向上侧重点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4.加强实践体系建设
实践是诱发大学生潜在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因在具体工作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这就会促使大学生发展自己的多种能力。为此,实践课程要贯穿于财经类学生教育的始终。按照实际学科相关内容,准确的分析相应有效的培养单位和全程化跟踪流程,确定实际可以实践的技术建设标准。
实践涉及到经济、市场、管理、财务、税收等内容,准确的分析实际创新建设的发展内容,从实际情况中确定实践创新发展标准,明确实际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心理教学发展管理标准。
总之,高等财经学校的经济教学,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准确的分析实际发展管理标准,明确实际发展角度的相关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规模进行建设,确定符合实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学军,李长兵.WANG Xue-jun. LI Chang-bing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努力提高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2).
[2]王选选.WANG Xuan-xuan 普通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1).
[3]许晓进服务滨海新区天津高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东西南北・ 教育观察,2010(8):7.
篇9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现在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当前,各级各类书法活动蓬勃展开,书法爱好者的人数也愈来愈多,可以说,书法园地一片姹紫嫣红。不过,在书法繁荣的背后,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遗憾——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师生的写字水平相较九十年代前呈现滑坡趋势。在普通高校,许多学生的书法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们的字迹潦草、结构难看,甚至错别字连篇。高校的某些教学主管部门一定程度上也有忽视写字教育的倾向。在这种大背景下,有效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就成为了一道难题。本论题试图在本校人文专业学生中探索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本校的人文类专业学生主要有汉语言文学、历史以及高级文秘等几个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或从事教育工作、或从事文秘工作,良好的书写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必备的素质。在学生的大学学习阶段,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系统考量书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选择高效的教学手段,获得优良的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学目的的定位。现在的高等书法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业化的书法教育,以一些美院与艺术研究院为代表,他们在书法教育方面有一整套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上有古典文学、篆刻、文字学、艺术理论等科目,教学时段长、内容多是其特点;后一类基本为书法的普及课,不需要学生掌握中国书法绵长的发展史,也不需要学生涉及篆刻、绘画等领域。人文类书法教育当属于普通的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职的书法教育工作者,而是让学生掌握书写的基本能力。在毛笔书法方面,要求他们能创作公正、规范的楷书,硬笔书法要求他们能创作美观、实用的硬笔行楷(包括粉笔字)。具体而言,教师拟通过系统的毛笔楷书与硬笔行楷书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定量的书写训练,让其获得书写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地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为此,人文类学生书法训练的重点在于书写技能的内化与实际应运,而不在于对中国书法史实的熟稔。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前述的教学目的。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首先是范本的选择,好的范本必须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兼顾的特点,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为此,我们毛笔书法选择了初唐楷书,并以欧阳询楷书为中心。人文类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女生书法有结构偏长,字形整秀的特点,而欧体的字形恰为中宫收敛,字形修长,非常适合广大女同学临摹;其次,欧阳询楷书是初唐南北书风的集大成者,学好欧体,一方面可以向方严端肃的魏碑发展,也可以向便娟流利的二王行书靠拢。所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欧楷,善莫大焉。硬笔行楷的范本可以选择唐代的《集王羲之圣教序》,此帖乃初唐集王羲之行楷而成,字形上与欧体相仿,都是线条较细,结构修长,这样,学生取法的毛笔字与硬笔字在风格上得到了统一。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书法教育应突出技能传授。传统的书法教育早有从执笔法、运笔法到章法、墨法处理的循序渐进过的教学过程。我们在借鉴传统书法教育优点的前提下,针对人文类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当渗透背景知识,同时参考西方的造型艺术理论、中国书法的字体发展史、笔墨纸砚流变史与传统文化等,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书法“技”与“道”之间的关系。这样,书法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技巧内容与文化知识两个方面。
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养成,它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教法与学生正确的学法,假以时日,日渐养成。下面我们试述在书法教育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学生的范本是静态的、平面化的,书法的精髓原本就在于一个“写”字。以楷书来说,一些屋下架屋的字帖,在横画与竖画的起笔与收笔处皆有藏头护尾的标记。如果学生完全按照这些如意图去练习,写出的笔画往往会头如煎饼,不堪入目。书法的线条之间原有笔势的牵连与映带,忽视了笔法间的练习,写出的字便了无生气。此外,中国书法历代的执笔法也是不同的,唐朝之前,大概以斜执笔为主,而唐之后为正执笔、中锋用笔为主。所以,假如以唐代执笔法去练习王羲之书法,很难体会魏晋时的绞转用笔。中国的汉字如潺潺小河,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勾连,生气萦带;另外,笔锋的调整与提按的操纵都是在瞬间完成的。书法是既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欲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笔法的时间、空间转换,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求书法教师书法艺术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如实物放大展示台,尽量把字帖上的字写得仔细、写得到位。教师在展示示范之后,要求学生临摹,也尽量做到丝丝入扣。对于那些短时间不能掌握技法的学生,教师可以手把手加以指导。
这种直观教学法,还可以应运在作品欣赏与学生作品批改等方面。教师可以准备历代的书法文献,以展示仪放大之,原来较小的作品可以纤毫必露。古代作品的线条组合、章法处理、墨色变化、印章位置单靠教师的抽象讲解,学生肯定会不得其详,而多媒体展示了色彩丰富的书法图像,它将刺激而学生的视觉神经,这样,抽象的问题变得具象化了。至于学生的作业批改,也可以采用展示台直接批改,写得好的与写得不佳的作业都应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真知。细节,体现了古代书家的风格特征,如虞世南、欧阳询,都学“二王”父子书法,虞世南的书法多用转笔,字势显得灵和;欧阳询的字则多用方笔,则其书风格则森森然如入武库。可见,细节关乎大局。直观演示法一定要演绎书法细节,此种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其作用甚大。
表扬法
表扬,显然是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表扬他人一则见出教师的和蔼与大度,其次也是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书法课程是一门比较那一掌握的抽象艺术,如唐代的孙过庭《书谱》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一系列的比喻翩翩而出,对于没有书法创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比喻往往会使他们如坠云雾。又如古人对笔法的阐释,一些术语,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书法学习不能要求太高,而应该在书写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表扬犹如寒冬的暖意,夏日的清风。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热盼小红花,大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肯定。书法学习经常从简单的线条开始,学生训练线条的粗细、走向、浓淡、速度等等,并加强心、手、笔、指的配合关系;而后,学生在简单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学习中,将会反复、枯燥地训练特定笔法,他们的单调之感将油然而生。教师要切实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适当运用表扬的方法——你可以表扬学生侧锋转中锋做得好,也可以发现他书写的某一条牵丝使笔势流动,也可以赞扬他控笔非常沉稳;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当堂表扬学生的聪慧,甚至可以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优美的评语……总之,学生书法学习路上的坎坷很多,教师要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互渗法
人文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汉语课(古代、现代)、文学课(古近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等。在这些课程中,尤其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文艺理论、传统文化等课程,与书法课程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引入这些课程的有关知识,丰富书法课堂内容;反之,也可以以书法内容促进中文专业课程的学习。
古代汉语有中国文字发展史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中国汉字的流变与结构造型。很多古汉语教师在授课时,经常割裂中国文字实用与艺术间的联系,对于文字演变的把握常缺少书体演变之间的勾连。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书法史料来了解中国文字在实用中渐次演进的规律,如甲骨文讲究上紧下松,左右对称,线条细劲锋利,这些风格的形成与甲骨文的书写者与契刻者——贞人、甲骨材料的应运有关。贞人,这些中国文字最早创造者,创制文字运用的原则是“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汉字的形式美也部分来自人的健康形象(比如对称、修长、直立)。甲骨材料的硬度直接导致契刻线条的瘦挺。中国书法的实用功能促使中国文字向易写、易识的方向发展。中国书法艺术的变迁与汉字的变迁几乎是同步的,练习书法,无疑有助学生对古汉语知识的掌握。
如果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发展情况考察,中国文学的风貌与书法风格的嬗变几乎也是同步的。例如魏晋时流行人物品评,非常重视人物的风度,“气韵生动”、“风神超迈”、“得意忘言”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语,两汉以来崇尚的以人的道德为先的价值观也被更新,人的个性、才情、风度得到了张扬,《世说新语》的《品藻》、《赏誉》等篇可证,如:
抚军(司马昱)问孙(绰)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品藻》36)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魏晋书法创作以“意“为先,以抒情为先,众所周知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体验了乐极生悲、美酒催化的情境下写成的,《兰亭序》的书写节奏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旋律,王羲之在酒醒之后,曾反复书写《兰亭序》,再也写不出原来的风采了,原因正在于“情随事迁”!魏晋文人对自然、对人生一往而情深!曹植的《洛神赋》、潘岳的悼亡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无一不是深情之文,要之,文学名作与书法名作对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对某时代文艺风格的鲜明印记。
谈到传统文化,古代书家的人格与文风、书风有惊人的一致性。唐代的颜真卿,从其祖先颜之推始,以儒学为治家之本。颜真卿幼受庭学,长大后追求儒家的“三不朽”。儒家推崇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这一点,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印证,纵观颜真卿的一生,可以“忠烈”二字概括之。翻检有关史料,颜真卿与李林甫、杨国忠、卢杞等权奸作了誓死的斗争;在《论百官事论事疏》中,他甚至逆龙鳞,公然对皇帝进行了大胆指责。李希烈造反,颜真卿去劝降,他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前行,终于一腔碧血洒蔡州。由于颜真卿刚毅人格精神的渗透,颜字一改初唐以来楷书的侧媚取势,形成了字形开阔博大、左右停匀,俨然有庙堂之气的新书风。颜真卿的行草书如天马行空,结体开张,笔法外拓,以中锋行笔为主,充溢着雄强之气。坡对老庄思想莫逆于心,他的书法飘飘焉有出尘之韵;山人潜心佛学,厌弃红尘,故其书法静默婉转,高古圆融。书法,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观摩法
篇10
[关键词]高职 机电类专业 顶岗实习
[作者简介]朱永强(1971-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模具CADCAM、工业机器人;何永强(1981-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黎云汉(1978- ),男,广西昆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自动识别系统和自动化。(浙江 义乌市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义乌工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职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05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56-02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由它的教育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存在的必要性就会减弱。而单凭高职院校是无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的,而且学校培养的技能也往往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顶岗实习。
目前的有关顶岗实习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学校层面来进行考虑,而缺乏从企业层面进行思考,特别就高职机电类工科专业顶岗实习进行研究的更少了。其中陶晓玫的《关于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中仅就高职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没有涉及具体专业。张莹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进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提出了顶岗实习的精细化管理。徐利丰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思考》借鉴过程管理理论,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内涵、特征、内容构成进行了阐述,对如何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朱小娟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效果因素分析》对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养成、企业环境的适应性分别从学生、企业两个层面展开因素分析,并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配合度,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效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顶岗实习是学校、企业、学生、行业、政府方面的事情(如图1),要想共赢,不能不对每一方都考虑到。文章从顶岗实习的两个关键执行者——学生和企业两个层面,就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为机电类学生的顶岗实习往往就在生产第一线,其工作环境要比文科类学生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出现的问题也最多。
一、机电类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一个必要途径。只有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才能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和提高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最终完成职业素养培养教育目的。
2.学生对企业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以“90后”的学生为主,“90后”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最多,江浙一带的往往家境较好,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因此,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问题就退缩;在工作上表现为,一碰到班组长指出不足或请假不同意就闹情绪,同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跟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带来难度。
江浙一带中小型企业居多,都是外向型企业,企业业务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因此难免时不时会要求学生加班,这也造成学生的反对。偶尔的加班可以认可,但长期的加班要注意轮休制度。加班会造成劳动强度的增加,过度的加班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基础性理论知识在表观与实践上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专业性知识包括实验实训,如果所讲的案例不是来自于相关企业的实践案例,学生会感觉,学校所学知识在顶岗实习中没有用。其实,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人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所教的是普适性的知识和技能,而非针对某一企业的产品案例。现在高职院校流行的是案例教学或者是基于工作工程的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笔者担心教学内容的宽泛性和狭隘性问题,教学内容的取舍没有做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
(二)企业方面
1.企业对于学校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微观主体,首先其关心的是经济活动能否带来经济利益,然后才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因此,企业对于学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先天性的,也没有迫切性的需要。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往往也是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有时要动用私人关系才能解决问题。这种局面下安排的顶岗实习往往难以持久。双方也没有相关的文件措施来确保顶岗实习持续性,关系的确立也是临时性的,再加上如果顶岗实习没有给企业带来利益,没有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好处,那么这种顶岗实习很快就会面临结束,甚至会影响到校企关系。企业没有意识到学生经过顶岗实习能够熟练劳动技能,如果未留在该企业,那么毕业后会给其他企业带来好处。而他招收的学生也可能已经经过其他企业的顶岗实习而可以马上派上用场。这样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会尽可能缓解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境况。
2.企业安排顶岗实习的经验先天不足。顶岗实习是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而逐步实行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均没有成熟的章法可循,即使有,此地的高职院校的一套做法并不适合彼地的高职院校,因为高职院校有很强的地方行业特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行业特色,比如在东北,大中型国有企业居多,校企均具有政府背景,容易联姻达成校企合作,由于企业大,也能容纳较多的学生人数。而在江浙一带,中小型私营企业居多,能否校企合作关键取决于顶岗实习能否带来好处,接纳的人数也少,同时,经历过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较少。
二、解决顶岗实习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之前,要做好动员工作,讲清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当然不能以学校老师的理论说教为主,而是要以以前学校毕业的、经历过顶岗实习、在企业里成长起来的干部为主,以近几年学校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对于以往顶岗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心理准备。最好是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毕业设计的选题来自于顶岗实习的岗位,毕业实习是顶岗实习的延续。顶岗实习之前,要跟学生父母做好沟通,说明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有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会向父母诉苦,甚至夸大顶岗实习的艰苦性。其实,正是这种学生的所谓顶岗实习的艰苦性,是目前我们整个教学任务中所缺乏的环节,让学生体验这种艰苦性,目的是让他们体会到工作既是辛苦的,又是美好的,同时又要让他们知道技能水平的提高对劳动的重要性,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尊重技能、重视技能、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这种艰苦性的作用是参观式实习所不具有的,有可能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作用。
2.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是要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做出的。由于江浙一带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因此企业单位接收顶岗实习人数有限,一个班级可能要安排几个企业,那么每个企业顶岗实习的人员的确定是要在学生了解企业情况和企业所能提供岗位的情况下做出的,同时也是企业和学生双方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的。
3.安排好顶岗实习校方指导老师工作。一般情况下指定顶岗实习学生的班主任作为校方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看望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就企业方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向企业指导老师提出交涉意见。顶岗实习动员、岗位安排及指导老师的确定关系如图2。
(二)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出现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企业把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开始就当作新招员工看待,而没有看到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的区别,而学生仍然把自己看作学生。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如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住宿方面,尽可能把学生安排在一起,同时要提供开水、电视和一些必要的娱乐设施。在饮食方面,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实际,比如在晚上加班时,要考虑安排学生吃夜宵。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还没上岗时,要先安排学生进行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厂纪厂规,各个岗位的要求。进入顶岗实习时,企业指导老师要定期巡查学生顶岗实习,听取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就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校指导老师,同时尽可能解决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能解决的要跟学生说明原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总之,在企业里,学生的反馈渠道要畅通。
学生能否安于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企业的一个关键是能否选拔好企业指导老师,企业指导老师必须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同时在业务上最好也是一个技能高手。从几年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企业的指导老师,往往都能跟学生打成一片的。
总之,顶岗实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每个方面都会影响顶岗实习的效果。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岗实习企业库,遴选一批好的规范性的企业;企业层面要利用好政府政策,建立好顶岗实习规则制度,选拔好指导老师,形成学习型企业、学校示范性实习基地;行业协会要做好企业岗位分类,向学校定期提供实习需求企业;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岗实习配套政策。同时由于顶岗企业的更换,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都会对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产生影响,只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顶岗实习效果为核心,最终都能解决不同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陶晓玫.关于高职生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