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范文
时间:2023-03-20 20: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暧昧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 ,德国在其中占其中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布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她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走过任何一条街道,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篇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为人教版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
二、教材简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国画卷,了解异国风情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它们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石。《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的德国美好的环境就是靠人们那如花一般美好的情怀营造出来的,让学生明白了美就是分享,美在于奉献。这篇文章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有利于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再加上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能感染、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花团锦簇”“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姹紫嫣红”等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花满窗前、汇成花海的美丽景象,体会德国人把花种给别人看的美好情怀,学习德国人那种爱美、创造美、分享美的情怀。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大树指的是谁?
预设:季羡林爷爷
(2)回顾: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十二国语言,对外国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
预设: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切体会。1935年至1945年,他在德国生活了整整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齐读课题)
(4)提问:谁的花?又是给谁看的?(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简单实用。学生前面刚刚学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对季羡林先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教师稍加利用,巧作铺垫,让学生回味“三个贯通”,然后把新学课文的来历作简要介绍,温故知新,自然入题,重点突出问题的独特――为什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呢?引出疑问和思考,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这里,笔者关注了课文题目,从读法上强调“_____的花让_____看的”,看似不经意,但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读通课文,因为文题的结构非常独特;二是引出疑问;三是突出“自己”和“别人”两个主体,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最好还能把意思读懂,有困难的地方可以作上标注,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
■
师:老师这儿有两组词语,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写一写:让学生上黑板写“脊”字,教师指导。
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片进行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目标是学习生字词,笔者从认、写、记、理解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不再是单单的写字教学,也不是花哨的图片教学,而是将两者合二为一,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师: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请大家回忆一下,也可浏览课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先想好,组织好语言再发言。
预设:
①德国的花非常奇丽,德国人也很奇特,有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②这篇课文不仅写了花美,还写了人美,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师板书)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课文大意。让学生一一发言,综合起来就比较全面,同时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再加上提炼的板书提示,整篇课文的思路、线索就很清楚地展现出来了。
(三)走进德国,感受民俗
1.感受奇丽的景色
过渡: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很快读懂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框架。同学们找出了“奇丽”和“奇特”这两个关键词,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奇丽”的段落。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三节,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花的“奇丽”的。
汇报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谈体会。
(2)德国的花有什么特点?
①花多 ②花美
(3)在“山阴道上”进行一个拓展
山阴道的意思,《世说新语》记录王子敬的话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由此,“山阴道上”常被用来指景物多而美。
现代作家郁达夫就有诗云:“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
(4)音乐起,师引导: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德国,走在街道上,街道两旁,家家的窗前都有这样的花。而许许多多这样的花、这样的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个花的海洋,人在街上穿行就如同在花海中漫游。感觉怎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感受民族的奇特
过渡:老师养的花是种在家里把家里布置得温馨、漂亮,可是德国这个奇异的民族在养花方面却不同,你能看出来吗?
汇报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脊梁”的意思。
②让花朵朝外开,是不是意味着德国人不爱花?从哪可以看出来?
③既然德国人很爱花,他们养花却让花向外开,那么他们养花的目的何在?
[设计意图]第三段是课文最主要的文段。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了德国的花“奇”,不仅奇在花多、花美,更奇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点破文题,理解了课文的内在精神,学生的这种理解是基于教师环环相扣的提问、启发、引导、点拨下获得。这个环节的学习,有很多生成的东西,如学生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妙解,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前提下,我进行一个深层次的追问,从文字表面深入到文字内涵,从文字内涵深入到作者的内心。
3.读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过渡:当年作者初到德国也曾就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询问过他的女房东,女房东是怎样回答的?
汇报句子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①“莞尔一笑”是什么意思?
②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可以体会到什么?(自豪,她的笑容如鲜花般灿烂)
③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导语: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③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采用提问加以引导,把前面几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加深感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加深对文本的品味。虽觉得有点琐碎,但这是细化文本的必然,同时为最后全文感情的升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过渡: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绽放的清香,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
①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使我们见到了奇特的民族,请大家读。(生读第二自然段) ②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使我们见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生读第三自然段写景的部分)
(2)导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正是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刚才的品读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德国这一奇特民族的奇丽景色。1980年,当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再次回到德国的时候,有人曾问他离开这样久,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作者是如何回答的?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作者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美丽”指什么?你还怎样理解这个“美丽”?
(3)导语:正是这多年没有改变的美丽引发季先生的遐想,充满期望。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请学生发挥想象。
②教师作适时点拨。
(4)小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季羡林爷爷留德十年能对养花这件小事有如此深刻的印象,能从小事中发现境界,这种方法就叫“以小见大”。我们课后请查阅《留德十年》了解更多的故事,发现更多的奇特,再一起编织这个思乡的美梦。
篇3
姜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50页,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全班同学: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儿一笑,说:“正是这样!”
姜老师:读完这一段,同学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计毅:这段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之处——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计毅说完,大家文章的题目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姜老师请胡怡君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胡怡君: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胡怡君刚说完,张元泽又举手提问了。
张元泽:“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既然发生了变化,美丽怎么没变呢?
杨航:张元泽你再读这句话:“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读了这句话,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张元泽低头沉思,没说话。智慧大王黄川站出来帮他解围。
黄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美丽没有改变,因为今天的德国依旧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姜老师:美丽没有改变,仅此而已吗?
云梦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觉得德国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
篇4
1 以生为本,确定突破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事阅读活动的本体,处于主体的位置上。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以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率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是阅读教学唯一的必然的目标。正如张化万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的思路,更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兴趣感受以及可能会有的兴奋点、疲劳处,预设出现差错或问题时可选择的办法和动态生成的可能支点与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换个位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情,以生为本,努力寻求和选择语文教学的最佳突破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1 关注起点,迁移运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着手备课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停地思考:现在,我们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处于怎样的水平?学生的真实状态是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中就指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化的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适应学生语言发展水平,能以类化迁移、举一反三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将因不合实际而适得其反或收效甚微。
1.2 着眼发展,彰显个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维果茨基教育论》中提出了关于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指的是在教师指导或启发性问题诱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或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选择这些点作为突破点,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来看看笔者学校一位老师设计的《掌声》,有一个教学环节令人记忆犹新。在学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师提问:“是的,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她不愿意____________,不愿意___________。”这一设计中,教师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把学过的这段话的信息通过内化,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但是经过思考后,学生是能回答的。而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去想象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最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这也就为激起同学对英子的同情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在学完了第4段后,教师又设计句式:从那以后,她愿意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这一设计与刚才的设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学生领悟到掌声的作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1.3 结合兴趣,形成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进行设计,这样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2 以文为体,巧用突破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课文)作为阅读文本,始终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的载体。从语言形式看,阅读文本,字词句篇无所不包;从思想内容看,天文地理、风物人情无所不容。如果,在备课时,老师一味地求面面俱到,并过多地纠缠于课文情节中,其结果只会是面面不到,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备课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有效的突破方法,用心提炼简明的突破主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赏析、训练和感悟。
2.1 结合题目,提纲挈领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尤其是题目中能统摄全题的题眼,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备课时,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常常能理出文脉,串起全文的教学。
2.2 关注文眼,抓大放小
课文中,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段落)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点明中心、统摄全文,我们便将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段落称为“文眼”。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抓住“文眼”上挂下连,双向扩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学习效果。
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教学,就能直达教学目标。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可以说统领了全文。教师便可以牵住这句话设计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后可提问:漫步德国的街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这句话。教师提问:“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么自己在屋里看到的花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二段――“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那么,走在街上看到的别人的花又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三段――再读这句话,谈谈体会,深化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简明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2.3 着眼附件,以点击面
篇5
“为何不可说?”有人问法眼文益禅师。
“我要是说出来,就是第二义了。”
“第一义不可说”,意味着人不可单纯向外驰求与求得,而应当向内反观与明见自性。“自性能含万法”,“自性能生万法。”这对开启我们的智慧颇有助益。
残破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兵马俑,你们觉得美吗?”公开课收尾,执教老师问五年级的学生。
“不够美!”一名学生答。
“为什么?”
“课文中的兵马俑写得太完美了,现实中的兵马俑。有许多缺胳膊少腿儿。残破的兵马俑,更显得美!”说着,他展示了旅游时拍摄的实物照片。
是的,生活中有完美,但也不乏残缺。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欣赏花好月圆的和谐美,更要引领学生享受花谢月缺的残破美。一个只能接受完美的人,他看到的总是残破,总受到残破的伤害。相反,一个能欣赏残破的人,他眼里的世界无处不美。
归零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段自己“归零”的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来报平安。他子身前往美国南部农村。在那里,他去打工,尝试全新的生活。最有趣的是,有一次他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仅仅干了四个小时,老板就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动作太慢,被解雇了。” “归零后的他”重回哈佛后,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其实,教师也可以尝试让自己的心态归零。
一次,有位教师心血来潮,坐进教室,和学生一起上下课,写作业,玩游戏……
当了一周的“学生”后,他推心置腹地对我说: “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学生真不容易,必须忍着。我不喜欢有人高八度且用一根指头指着我讲话,但我必须忍着:我不喜欢每节课都看到讨债似的脸,但我必须忍着;我不喜欢享用一成不变的课,但我必须忍着;我不喜欢把思考的万紫千红,变成梨花一色,但我必须忍着:我不喜欢把兵马俑时期的脑袋安装在‘微软’人的头上,但我必须忍着……设若你清空‘教师’,当回学生,定会亲历N个‘忍着’。”见我愕然,他又诠释道,“每一个被学生‘忍着’的,都是为师者心中积攒多年的职业‘垃圾’。只有适时尝试回归原初状态,才能自觉、有效地清理职业‘垃圾’。不是吗?”
听得
画家吴冠中的研究生钟蜀衔到苏州留园写生,在一个极僻静的角落,悄悄地画了一天,净园关门,她也不知道。在园子里转了一个多小时。没遇见一个游人,她说当时的心境就像狮子林的走廊里写的两个字:听香。
听香,道出了园林的静美。
我曾去香港某教会学校参观,9点入校,12点出校,3个小时中。我亲历了学生上课、下课、散学乘车的全过程。上课,只有书声、歌声;下课,只有交流声;散学,只有2000多名学生自觉排队、井然上车的脚步声。没有拥挤,没有喧哗,只有行动的从容不迫与满目的平和安静。
园林的静是山静,水静,花静,树静;校园的静是人静,身静,心静,神静。
静中,生命万物在暗暗滋长。
赏美
师: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你的理解是――
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美的事物很多,譬如,花,是美的。德国人是怎么爱花之美的?
生:每家每户,都把花养在窗外。
师:为什么?
生:这样既把自家的花给别人看,同时又能看到更多别人家的花。
师:可是,有人却把花养在屋里,这种人通常的心态是想把花――
生:占为己有。
师:美,能占为己有吗?
生:表面上能,其实不能。例如,把美丽的花养在屋子里,表面上好像把花的美丽圈住了,实质上,花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
师:美,不可占有。但美可以――
生:欣赏。
师:课文中对花之美的欣赏,表现在――
生: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在赏花中,季羡林先生想到了人与人的关系――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周国平先生说: “我们把女人关在屋子里,便以为占有了她的美……无论我们和一个女人多么亲近,她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义。我想起了海涅,他终生没有娶到一个美女,但他把许多女人的美变成了他的诗,因而也变成了他和人类的财富。”
花如女人。花之美,亦不可占有。一切美的事物,都不可占有,只能共赏。
故此,每每收获了美的案例与随笔,我总将它‘嫁给”眼睛,在万千回眸、欣赏与倾倒中,美便化为精神的财富。
走月
校长随堂听课。
实习的李老师,充满激情:“小朋友们,请交流你们最近几天的日记,不大胆、不勇敢的就不要上来了。”
杜蓬抢得先机,第一个把日记放在了投影仪上: (爸爸的眼睛姓什么?>
杜蓬把日记的题目放大,观众的瞳孔也随之放大。
‘爸爸的眼睛原来姓爱,一只爱妈妈,一只爱我。”
“开头与众不同。”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请继续读……”
“往常,吃饭的时候,爸爸一看妈妈,就‘放电’,当然,妈妈看爸爸也‘放电’。”
――“放电,真逗!”
――“哈哈!杜蓬,那你家省电费了!”
――“放电时,你在哪儿?小心触电啊!”
同学们七嘴八舌,兴趣盎然。
“下文难道还有好戏?”李老师疑惑地问。
“爸爸一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了他的童年,显得格外珍惜!”
“亏你想得出这样的句子,你爸的童年你会知道?”
“奶奶常说我就是爸爸小时候的照片,我是爸爸的克隆嘛!”
又是一阵掌声。
“可是,最近,爸爸的眼睛改姓了。”读到这里,杜蓬突然顿住。清了清嗓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读啊!”同学们群情激越,有的干脆站起来喊。
李老师顺势而为:“咱也就别卖关子了,Go on,please!”
“一只姓惧,一只姓贪。”说着,杜蓬把“惧”与“贪”写在了黑板上,外面还简笔画上了眼睛。
“啊!”同学们十二分的惊诧。
“最近,爸爸经常看股票,而不看我和妈妈了。妈妈说,爸爸的一只眼睛里充满恐惧,他害怕股票下跌;另一只眼睛里弥漫着贪婪,他希望股票一升再升。”
“这下。杜蓬该怎么办呢?”李老师很同情杜蓬,“同学们,替他想想办法吧!”
――“把电脑关了。”
――“让你妈别给你爸爸钱。”
――“让你爸继续炒,风险自负。”
“杜蓬,你可能对爸爸眼睛的异姓无可奈何了吧?”一米八的李老师蹲下来,挑战似的望若九岁的杜蓬。
“发明一种眼药水,滴进爸爸的眼睛里,让他的眼睛还姓‘爱’!”
教室里,校长带头起立,鼓掌!
篇6
一、教给方法,规范合作
1.合理分组。分组要做到科学、合理、灵活。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分组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
2.培训组长。教学中,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特别需要一批得力的组长。但有必要培训组长。如:合作、讨论、交流的组织管理方法;展示如何选择讲解的内容;如何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讨论交流,如何让每个同学乐于合作探究……都要一一培训。平时一旦发现组长在管理、组织上有问题,就及时指出,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应对处理。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及时表扬组长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从而树立组长的威信。
二、教师的位置不能虚制化,应相机参与
在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作为教师,应关注每个组讨论的情况,关心后进生的参与,并认真倾听,从方法和内容上相机引导;同时帮助各组解决疑难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提出,建议共同讨论分享。对于需要帮扶的组,教师可以坐下来参与这个组的讨论,以达到示范展示和促进学习的作用。
三、教师提前出示探究目标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制定每节课的探究目标、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之前做到明确重、难点,心中有数。探究目标的制定,既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又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合作欲望。教学中,可根据单元学习要求,设置有趣的探究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可设置三个探究目标:1.你能读写文中的生字新词吗?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吗?请你用合适的方式在组内呈现。2.请你们结合例句说说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们感动?你们是怎样合作讨论的?同学们都想看一看。3.“我做了花的梦,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你们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学了课文的感受吗?同学、老师都非常想听一听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由此,学生对探究目标倍感新鲜更感兴趣,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四、运用策略,应导合作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运用的策略及引导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合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多样地、充分地参与,使语文真正成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
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采用“议中解疑,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请教同伴。教师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学生好的见解及时表扬,学生思维受阻或有疑问时。及时点拨,或提供知识背景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都是否参与了,特别是后进生,往往这个时候,他们不够自信,害怕说错,不敢说,教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走到他们面前,指导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树立信心。
另外,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入、问题情境、心理暗示、插图激趣、讲解展示、合作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见疑、质疑,在合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篇7
关键词:信息;自由;写法;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欣赏作品,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崔峦老师在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到:要把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让学生自己与作品打交道。要想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与作品打交道。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搜集处理信息是学习的前期准备阶段,因此也是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教授哪篇课文,教师一般都会根据需要布置学生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现代社会网络发达,许多资料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所以搜集信息变得简单起来。然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有待提高了。处理信息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信息处理都是在大脑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大脑中运转、迁移、甚至以记忆的方式注入于大脑中。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该如何正确指导与检验呢?
1.指导
首先让学生回家用查找书籍、网络等方式收集到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把自己觉得能简要概括介绍作者的语句画出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写写自己看完资料后的感受。
2.检验
课堂上我以破译密码的方式出示了关于作者的几个数字,例如,他的出生年份、创作的作品数量等等。老师通过学生猜和谈的对作者的印象的环节中巧妙地检验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想要更好地体会文字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那又该如何了解呢?我觉得可以从后人对此文及作者作品的评价入手,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意义的部分供学生参考,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打开视野、丰富语感,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执教《匆匆》一课时,我先用课件出示: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
然后我叫学生谈谈他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有诗意、文笔细腻……)
三、营造自由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知识并获得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更加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困难,教学时切莫以琐碎地分析代替学生的自读自悟。
1.让学生自由问
教学中应把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相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真正做到自读自悟。
2.让学生自由想
在教学中,应较好地运用教师的评价语言,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灵动的想法在自由的课堂上飞翔。
3.让学生自由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体会,为学生在他们的“舞台”尽情地展示。
在教学《鲁宾孙漂流记》时,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与疑惑,并梳理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想:鲁宾孙时怎么流落荒岛的?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你还想知道什么?……通过思考再让学生尽情地讲。
四、引导总结学法与写法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又要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
1.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我问学生:“你们学习古诗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说:“借助注释理解、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
在课堂上时不时地提提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得以更好地运用,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让学生在自己有感受的句子旁做批注
开展批注式阅读,虽然“场上寂然”,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全体学生都在用思维触摸“白纸黑字”,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老师应充分尊重鼓励学生阅读感受、独立思考、独立思维等个性风采。
例如,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的片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文中让你感到奇特、神奇、惊奇、奇妙……相关语句。并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可以用上这些词语。
师:你说说你找到了哪个句子?你的批注是?奇在哪?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感觉非常惊奇。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我觉得很奇怪。
……
3.让学生通过读,抓关键词揣摩作者的写法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揣摩作者的写法是学习的重点。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启发,充分让学生感悟写法至关重要。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用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
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花的海洋”
师:是啊,作者之所以能写得这么美,就是因为他用上了优美且准确的词语,还适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事物的特点的。
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适时进行一些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
4.让学生边背边想象,借助关键词积累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厚实的文学底子,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授学生积累的方法也是相当重要的。常用的背诵方法有:想象背诵法、借助关键词背诵法、熟读成诵法等,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用。
篇8
一、在补白处训练学生积累美妙语言
有些文章的语言优美、言简意赅,如果学生能主动进行语言积累,对其今后语言的发展会有巨大的影响。而巧用文章的“补白”,更能激起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如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写了作者在德国看到的美丽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段文字语言精美,是积累的好典范,课后练习也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我巧妙地运用文章结尾处的留白,向同学提问:“季老在德国看到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奇丽景色几十年不变时,他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他的梦是怎么样的呢?谁能来说说?”不少学生马上联想到课文中的语言,自觉地将文章中的语句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且牢记于心。这是一种感情的深化,而不是强制性的记忆,所以记起来更为牢固,也达到了让学生积累文字素材的目的。
二、在补白处训练学生的逻辑性语言
小学生的表达常常是想到哪里说到那里,缺乏事实上的逻辑。有些课文逻辑性强,正是训练学生说话逻辑性的生成点。如《晏子使楚》一文,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的语言艺术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的话都说明白,是为了给楚国面子。笔者让学生对这处“补白”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将晏子的话补充完整。由于这则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讨论得热火朝天,发言时争先恐后。虽然小学生没有学习过逻辑学,但是推理起来一板一眼,说起话来也充满逻辑: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我从这里钻进去了,我访问的国家就是狗国,那就是说你们楚国就承认自己是狗国了?”通过类似的文章对学生多加训练,他们的语言逻辑性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在补白处训练学生的发散性语言
“补白”既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视野,也是文本解读永不枯竭的源泉,对文本进行“补白”式解读更能利用读者对课文深意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草船借箭》中,当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江上“借”曹操的箭,诸葛亮让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时,鲁肃感到有些忐忑不安。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笔者引导学生了解到诸葛亮识人、识天的能力后,进行发散性语言的训练:“这里诸葛亮笑了,笑得意味深长,他在笑谁?为什么而笑呢?”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生1:笑鲁肃太胆小,安慰鲁肃雾这么大,曹操多疑,他是不会轻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2:笑自己胸有成竹,他知道雾这么大,曹操多疑,不会轻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3:笑曹操多疑,不会轻易出兵,只能射箭。
生4:笑周瑜心胸狭窄,因为妒忌,心生毒计,岂不知却成全了我的妙计,不费一兵一卒,不费一点人力物力,却有现成的十万只箭。
一个“笑”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迸出灵动的火花,让学生读出了作者的内心,读活了人物的本质。而这种解读,不仅发散学生的思维,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在补白处训练学生的及时性语言
《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在品读小女孩美好的幻觉中体会她所遭受到的寒冷、饥饿、无人疼爱的境况,了解她的遭遇不是偶然,而且是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情冷暖的刻画。
文中有一段对小女孩没有卖出火柴的描述: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这段话,作者没有具体写出是哪些人对小女孩的可怜无动于衷,却通过后面小女孩看到美好的景物,用幸福来反衬出她的悲惨。这块“补白”正是激发学生丰富想象,体会小女孩悲惨,发展其语言的生成点。教学中我配上伤感的音乐,引导学生:“在这美好的大年夜里,是小女孩没有认真地去卖火柴吗?透过冰冷的雪花,我们仿佛看到她在向一位坐着马车的贵妇人售卖火柴……也看到她在向一位衣着光鲜的小男孩叫卖火柴……还可能向一位白发苍苍生活并不富裕的老人叫卖……小女孩会怎么叫卖,而那些人又会是什么态度来对待她呢?”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到碰撞,思维得到激活,自然走进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中,看尽当时黑暗社会中的人情冷暖:
生1:小女孩哆哆嗦嗦地走到一个坐着马车的贵妇人面前,用哀求的口气说:“高贵的妇人,求求你买一把火柴吧,我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求求你发发慈悲吧!”那个高贵的妇人一把将小女孩推倒在地,怒气冲冲地骂道:“躲开穷鬼,别挡着我的路,我有钱还不如喂我的小宝贝呢!”说完,温柔地抚摸着怀里的波斯猫。
生2:小女孩又来到一个小男孩的眼前,看着小男孩舔着香甜的棒棒糖,不禁咽了一下口水,胆怯地说:“小哥哥,买把火柴吧,我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小男孩歪着眼睛看了她一眼,拉起她金黄的头发就跑,小女孩只能跟着他跑,跑掉了那唯一的一只大拖鞋。那个坏男孩拾起大拖鞋,一边跑一边喊:“这个适合给我家的小狗做摇篮!”
生3: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在冰冷的雪地上,她来到一位慈祥的老爷爷面前,乞求着说:“老爷爷,可怜可怜我吧,买把火柴,我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老爷爷看着可怜的孩子,无能为力地说:“可怜的孩子,我实在是没有能力买你的火柴,我的孙子也饿得哇哇直哭,可怜的孩子们呀……”
那个黑暗社会艰苦的生活环境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遥远的,但是笔者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再加上音乐的渲染、语言的烘托,为学生创设一个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自然而然地写出如此精妙的文字。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1―009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认知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语感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实践而形成,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精彩的范读,感受语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获得对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教师范读得好,就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语言环境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本段语言文字的内涵深刻,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读感悟,才会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课堂上配合投影上的画面,再借助语言,用不同的表情、语气、声调读出不同的画面,抓住“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在读到“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时,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内容。当我戛然而止,蓦然发现,教室里异常的安静,同学们被文章的美丽和意境所感染了,眼睛还紧盯着课本,思绪还停留在课文内容中。这种范读不仅让学生有样可学,而且能使其跟随老师融入作者的感情变化之中,受到语感的熏陶。
二、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语感
个性化朗读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教学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再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使其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深化,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语言。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在研读感悟、再现画面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个性化朗读指导环节:普罗米修斯承受了哪些痛苦?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是读出来的语气是平淡乏味的,没有融入文本中。于是我顺势诱导: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普罗米修斯,并和你的同桌交流。在同桌交流时,我就发现已经有同学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了,我乘热打铁紧接着问“孩子们,在你眼里的普罗米修斯是怎么样的,能不能用课文中的文字表现出来。学生们纷纷举手,抓住了“不能……也不能……死死的”等词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在个性化朗读中培养了语感。
三、想象的朗读,练习语感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课文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笔者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使其更有针对性。教师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四、整本书的阅读,形成语感
篇10
“人总要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一点代价”
走进老徐北京的办公室,她一身休闲打扮坐在沙发的背光处,回答记者的声音十分清亮,言语逻辑间带着一股北京姑娘特有的味道。剪影将她瘦高的轮廓凸显得更立体,如果你是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粉丝,此时的老徐会让你觉得这不过是20年后的“文慧”。坐定聊起来后,眼前的老徐很快会把你带入她的当下。
“可能我现在想事情就是比较简单粗暴”。说起这话,是因为老徐说自己不再拍爱情片了,你还在感怀《将爱情进行到底》的那些事儿吗?老徐却说现在的她,已不再是那颗在荷尔蒙和青春期的影响下DRAMA的少女心。不过这和她拍动作警匪电影《绑架者》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转型?她说没有特意想过,女导演拍动作片很值得关注?她也觉得没多大事儿,“就像情感片也不是女导演的专利啊”!这就是老徐当下的逻辑思维,没有所谓的契机、没有所谓的计划、没有所谓的应该不应该,有人给她递上了《绑架者》的剧本,她觉得这剧本挺好,就想试一个不一样的。别和老徐聊转型或探讨女导演,她一句话就能把你噎住,“能有什么呢?我没有那么爱说我是怎么想的”。
不走套路,反倒更饶有兴致。就像老徐喜欢布拉格,“它不像巴黎那样特别规整,布拉格每过一个小街每过一个楼都会感觉特别不一样,城市很有变化”。
对于月底上映的新片《绑架者》,此时正是宣传的发力期,都说作品是导演自己的孩子,但作为导演的老徐,内心上有点孩子气地不乐意了。“我每次拍片都挺有把握的,但看了成片之后都会觉得没达到预期,眼高手低嘛,我从来没有哪一部戏是梦笔生花了”,实话实说,“赶紧的吧……弄太久了”。这个片子老徐剪了快一年时间,故事结构、细节铺陈、演员表演反应、台词、环境动效都在不断地调整,为新片做的路演和宣传采访也让时常给自己放假的老徐烦躁,她这么安慰自己:“人总要为自己喜欢的事付出一点代价嘛……”
这也使得她有时不太喜欢工作中的自己。关于采访,她主动说起,“我回答问题老呛着茬儿说话,可我生活中情绪是很平稳的,基本不会有什么大喜大悲。”一接触到类似宣传的工作,老徐的状态就不太好,她提到了她最喜欢的书《杜尚访谈录》(法,卡巴内著),她经常没事就读一读,“杜尚很自由啊,你们都觉得我已经很自由,但在我看来我还不是不太自由,还是可以更自由一点儿!” 不隐瞒有男朋友这件事
“只是我不习惯去说”
尽管老徐圈内的好朋友舒淇去年已在布拉格完婚,聊到婚姻情感,老徐的脸上也并没有呈现出被周边所影响的神色。她的独立思考型气场十分强大,也许有人惊于她直言不讳的表达:“我从十几年前就对演戏没有太大兴趣了,因为永远找我演的都是我小时候演的那一套路的角色”,以她的曝光率来说,女明星这三个字早就被抛之脑后。
“我……对当社会名人没有什么兴趣”,说到这里,话题间自然扯到了当年老徐开博客引起博客热潮、凭借《杜拉拉》成为第一位票房破亿的中国女导演以及还通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拿到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 。在老徐的表达中,这些成就都是被身边人“劝”来的。就连考上电影学院表演系,也是别人劝她去考的。现在的她“不太喜欢自己站在上面让别人看个够,演角色无所谓,因为演的是别人,你看的我是别人不是我自己”。
关于自己的婚姻计划或是情感故事, 老徐并不打算让看客们都参与进来,《绑架者》中,老徐只有很少的戏份,最早有人想让她演女主角和黄立行对手戏,但是她觉得自己并没有白百何合适。没等情感话题继续深入,老徐主动坦白,“我生活里就不是一个逮谁跟谁聊我男朋友怎么怎么样,我特别不爱跟人聊这个,而且我从来不隐瞒我有男朋友这件事儿,只是我不习惯去说……”
- 上一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 下一篇: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