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04-01 11:1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条的魅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条的魅力

篇1

关键词:线条;韵律;造型

线条,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绘画中的线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它就是一根线,一个符号的象征,但它是一种绘画语言的简化,每条线都具有不同的内涵。线条,在远古岩画刻线的初衷到陶器纹样的稚嫩,再到青铜器线纹的神秘等这些体现出线的无限魅力,历代画家对线条实践解读的执着与热情,折射出线条神韵的光芒。在这线条浩瀚的海洋里寻找其精华的道路是很艰辛的。

在工笔画中,表现线条的工具一般是毛笔,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容易确定,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毛笔所描画的线,对于既重在神似,又必须借助形似以达到形神兼备的古代中国画来说是绝妙的;线于造型只能说是基本的,也是线能表现神的保证。战国帛画,《帛画人物御龙图》,特别在勾线与晕染两种技法显示了绘画水平。其画法,是在对毛笔与绢的使用中间见特点的。毛笔的中锋细线所勾勒的鸟禽翅羽等很有轻松流畅的感觉,而当细线表现游动感的细长颈、轻盈感的头部簇羽时,用笔随着特定部位的感觉而变,使是更细的线条不失劲健但似乎游刃有余地赋予了质感的表现。

东汉起,毛笔勾线的水平则在微妙得体的写实表现中更见功力。如东汉河北望都壁画墓写实画羊的用线,在胸前用线细挺和背部用线粗健的表现中,传达了羊毛感觉和肥羊的重量;用线之质特别在嘴脸部的得当,把羊的微妙质感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像石《牲畜》,勾线同样也很精彩,由于石刻线条很好的体现了毛笔勾线用笔特点,可以看笔线的起行转收间有一种对物象结构的理解,何处粗,何处细,完全依据骨骼肌肉起伏的形体结构,而显的写实性很强。

线条,有直线、弧线之分,直线经过修炼和锻炼而成了弧线。直线的最高境界就是圆。线条,在国画中是用来勾勒外轮廓的,中国画的线,特别是白描画,具有装饰性是不争的事实,其理性的弧线合道的天性。难得可贵的是,贡布里希也将其解读为一种弧线的审美。他写道:“中国艺术家不能像埃及人那么喜欢有棱角的生硬形状,而是比较喜欢弯曲的曲线。要画飞跃的马时,似乎是把它用许多圆形组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刻也是这样,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我们知道,“线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是艺术家从客观对象中剥离出的虚拟的视觉造型语言,这种认识上和行为上的抽象过程使线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线作为造型手段,其敏锐、直接地表现客观形象和亲和自然的能力是其他造型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线造型的独特魅力,会调动、激活人的潜在创造力。线性表达是理性与激情的交响曲。线的美感在有意味的组合与对比中产生,犹如建筑的钢筋水泥组合一样,线造型也通过元素的组织,综合产生韵律。韵律是线的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和谐的美感;线的韵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上线的种种变化顾盼呼应、统一协调所形成的美感;二是每根线条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变化的反复出现。因此,线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实际上是线的整体表现力的综合展示。这种综合展示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线只有以生活物象为客观依据,才能在脱离概念化的同时,具有新颖的活力。线是工笔花鸟画的生命支撑,也是画家个性和情感抒发的手段。它无穷的活力和审美效能,给工笔花鸟画的色彩塑造提供了创造的依据它的表现功能又使工笔花鸟画生辉增添。线的构成,在工笔花鸟画的表现中当作者的客观认知与情感交融之后,则达到了超越表象与时空一体的艺术境界,从而现也就具有了高度概括的独特表现能力,并成为工笔花鸟画最基本的技法特征。实际上是线的王充《论衡》的《骨象》篇云:“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体。查表候以之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线的欣赏核心是骨法用笔,这是中国艺术的本体。用线作画需要讲究用线的技巧。依靠线条原有的变化,完整而有效的表现不同的物象,体现不同的感觉和笔意。

从东方绘画体系看,笔的基本任务是画线以勾取物象轮廓,而在理论上,则首先必须明确线条或轮廓的本质。我国最早的关于线条的文献也许是《论语》:“子曰:绘事后素。”就是以白色的线条,后加于若干颜色涂成的面,使他们之间的界限分明,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线条或轮廓乃是描写物象时所凭的媒介,它和面、块有所不同,面、块为物体所有,并被直接反映在生画中,线和轮廓非物质所本有,是经过观察事物以及构思和想象,而被加于对象,同时线在画面的运行,既与想象分不开,更受想象的指导。可以说“绘事后素”四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线或轮廓的本质极其发展。从东方绘画看,笔的基本任务是画线以勾取物象轮廓。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讲法,已经是中国画论重视线条的滥觞了。西方画是以块面为主,而不是一线条为主。中国画,则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仰韵文化的彩陶开始,就已经以线条为主了。对于西方绘画来说,即使用线条,也不过是一种艺术媒介;但对于中国画来说,则“线条一方面是媒介,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形象的主要部分,并通过思想感情和线条属性与运用的双方契合,凝成了画家特别是文人画家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的运用和线条塑造形象的能力上。

二十世纪以来,线条和想象的关系仍是西方艺术理论的课题。德国艺术理论家乌尔夫林提出“线的”一次,起作用在于表现结构或思想,主题是组成轮廓。美国艺术史家贝伦森则认为:“具有活力的线条和面,都产生感觉价值以及不可捉摸的生命颤动,引起了敏锐的视觉效果,就像指尖触及肌肉一般。一个有天才的艺术,能将生命寄托于轮廓的每一弯曲、面的每一方时。”单就是线说,它可钩取艺术想象、塑造典型,反映情思意境,虽一画之微,在轻重缓急顺逆敛放之间都联系着画家的精神(想象)的活动,也就是各对画中之涛出了一份力。所以线具有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要素;魅力;修养

艺术作品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作品中艺术要素的作用;二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作用;三是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的作用。三者合一,才能使“听觉艺术(耳朵)”和“视觉艺术(眼睛)”更具实际意义。

一、艺术作品魅力之一――艺术要素

所谓艺术要素即是艺术创作的原始符号,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如美术中的形线、明暗和色彩,音乐中的音响、节奏和旋律,文学中的语言、体裁和结构。艺术要素的功能,在于给欣赏者提供以艺术欣赏的原始启发。

(一)美术的要素:形线、明暗、色彩

美术是通过可认知的形状、线条、结构、色彩(即,点、线、面、形、色)等组合穿插诉诸人的感官,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的艺术。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造型艺术艺术最小的形态语汇,是美术创作表现物象和组织造型的重要手段,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

不论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还是立体构成,上述所有要素在整个造型艺术创作中,密切而有意味地结合在一起,并由艺术家赋予了它们以生命的内涵,当人们再去欣赏的时候,心灵深处不知不觉会受其感染,最终才能使艺术作品产生震撼力。

古典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里谜人的线条、抽象的凡高的《向日葵》强烈的色彩、现代的齐白石的《群虾图》我有我法的笔墨……无不神奇而精巧地运用了这些原始的形态语汇,创造出了艺术奇迹。美术的潜在的精神启示,就是通过关注这些造型艺术中所显现出来的各种符号,才使人受其激发感染,愉悦共鸣,并在其中接受教育。

(二)音乐的要素:音响

比之其它艺术,音乐总是以音响取胜,音乐没有音响,就等于美术没有了点线面形色,艺术作品将无以创作产生,再高明的艺术家也束手无策。因此,音乐艺术的本质就是 “音响”。比如音响中欢乐的、奔放的、悲怆的、撕杀的等等情绪对感官的冲击诱发,总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效应。其魔性靠的就是音乐中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亢低沉的、或急促悠长的、或轻柔微弱的发声,并且由艺术家赋予有意味的形式的组合穿插,以其不可言状的魅力令人陶醉,甚至被扰得心神不得安静。

音乐的旋律,前面的稍纵即逝,后面的立即跟来;音乐中前面提出的问题――乐思,只有通过后面的旋律才能得以解决。音乐欣赏需要等待,因为等待是有时间的,所以音乐也被称为“时间艺术”。

(三)文学的要素:语言、体裁、结构

(1)语言。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学语言具有美感性、褒贬性和达意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2)体裁。体裁即样式,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抒情文学、叙事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3)结构。结构则体现了艺术作品的规范意义,是指根据题材内容对作品实施的组织安排等,包括叙述描写的先后顺序。比如,诗歌中的层段;小说中的章、节;剧本中的幕和场。

文学,无论是大部头的宏观巨著,还是短小精悍的诗词歌赋,均不能离开它们最终成为艺术作品的最小原始载体,即艺术要素。按前后左右顺序排列,应当说语言在先文字在后,潜词在左文章在右。

我们不仅被美术作品中斑斓的色块所打动,也能被音乐作品中流动的音响所震撼;更能被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述而感染。艺术作品只有依附于各自的要素,才能引起欣赏者对艺术之美的感知,才得以显现其强大的魅力,并召唤着人们以无穷的想象力,实现其欣赏的目的。

二、艺术作品魅力之二――内容、形式

(一)内容

再坚固实用的大厦不可能只是一个空架,它应该有很多美观漂亮的装饰,这样才好看;再悦耳动听的音乐不可能只有一些简单的音符,它应该有变化丰富的旋律节奏,这样才好听;再美妙可读的作文不可能只是排列无味的字码,它应该有不少起伏跌荡故事情节,这样才好读。我们已经知道,题材和主题是内容构成的重要因素。那么这些好看的、好听的和好读的题材和主题,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没有内容的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没有看点及韵味,也就没有感染力。

(二)形式

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功夫的人才可以寻得到;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比较内容它更难于消化掉。歌德的意思是,内容难寻但必竟找得到;而形式的难度在于其优劣程度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的强弱。

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形式美的因素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美术中的线条、形状、明暗、色彩的有意味的穿插,会产生一定的均衡、对称、照应、重复等双比;音乐中的七音阶的有意味的交织,会产生一定的旋律、节奏、强弱、速度等变化;文学中的语言、体裁、结构等有意味的组合,会产生一定的起伏、发展、冲突、褒贬等不同。这些不一样的变化对比才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所在。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形式美感才有意味、有灵性,才畅神达意。

音美、形美、色美、意美……诸多形式美感因素与庞杂宏博的内容巧妙结合,渗透其中,珠联璧合,达到完美。

(三)艺术作品的生命魅力

不论哪一个门类的艺术,它们的共同性质就是,具有鼓舞人、打动人、激励人和煽动人的特性。以下是笔者对音乐的理解,并以此来证明艺术作品中的生命活力。其间包涵着艺术作品魅力(艺术要素、内容形式、修养水平)所在的三个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竖琴家乔吉娅・吉丽说:“音乐使人神游物外,仿佛置身一个没有痛苦的异乡。”贝多芬认为,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启示。叔本华把音乐看作是唯一能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最伟大的音乐建筑师柴可夫斯基说:“音乐是心灵的真诚的流露,犹如一个诗人用诗句来表达感情一样。”

人的思想意念可以通过文学明确地表达,绘画、电影、戏剧的视觉形象也十分鲜明,而音乐则有它自已的语言形态――音响(要素)。

音乐,只可意会,无法言传。音乐的这种“模糊”性,恰好给欣赏者提供并展示了带有暗示色彩的想象空间。欣赏者的喜、怒、哀、乐,千情百绪,被音乐中的情绪拽进来又推出去,任其摆布。

托尔斯泰为什么对《如歌的行板》这样动情,泪珠挂满了双颊;列宁为什么被《热情奏鸣曲》所倾倒;为什么偏偏喜欢《英雄交响曲》?没有半句诗词,这里音乐和诗词的区分显而易见。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直接表现用语言难以言传和宣泄的情感,而诗词则利用直观的文字,仅仅表达出抽象的思想和概念。音乐的情感内容,已经通过它的要素和欣赏者的自身修养,转化为心灵的共振。诗与乐的语言形态与成分不同,独具特色,但对音乐而言,其魅力不需要文学来诠释,此刻,任何诗词的介入都显得多余!

孔传:“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是古代诗与歌的区别。诗歌,只有配上音响才称为歌曲,并放异彩。以致于有人承认:一些名歌所以受到欢迎,得以传唱,主要是安上了音乐的翅膀。

纯粹的音乐应该是无诗词的音响。

海涅说:“语言停止的地方,才是音乐的开始。”歌德对贝多芬说:“我文学不能表达的,请你用音乐来表达吧!”莫扎特更干脆:“如果用文字可以表达的,那我何必还写音乐呢?”

这就是音乐的特定功能,即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艺术作品魅力之三――艺术修养

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耳朵的人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意思是说,你能看懂艺术作品并获得美的享受,你首先必须有艺术修养,彼此之间方可产生共鸣。相反,对于艺术作品的麻木和对于艺术本身的无知,再伟大的艺术作品摆在面前,大概也是对牛弹琴。

(一)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

文化是一种修养。但是,有文化不等于有修养;没有修养就等于没有品味。

曾经身边有一位机关干部问笔者,你整天总是画那玩意干啥呢(指艺术创作)?弄得我哭笑不得,怔视半天,无言以对。还有一位具有本科学历,而且在文化部门数年的工作人员干脆对笔者说:你就别搞创作了。再有我的邻居,一次看见一幅写实风格的油画,让其发表一下评介,竟说“看不懂。”

前后三个人,笔者亲历。他们的文化程度也许很高,他们也许能跟同事和邻居们和平友好地相处,他们在家也许是一位贤妻良母或模范丈夫,但却不能欣赏和读懂艺术,实在令人遗憾。这些看似不经易而普通的小事,足以说明其个人的欣赏水平岌岌可危,亟待提高。

这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修养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艺术的贫瘠。关键是,这种素质水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本人,甚至会波及周围的相关人员,比如对其子女的教育。后果令人深思。

(二)艺术修养的形成

修养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它表现在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包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待人处事等方面的正确态度。前面已经介绍过,这些不能足以表明个体的综合素质程度,而且这些本来都与艺术修养不是一回事,笔者认为,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既要有文化技能方面的教育,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需要艺术知识方面的学习。文化只给了人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在艺术方面,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干脆无知,听也听不懂,看也看不明白,所以就谈不上主观欣赏了。

显然,一个不懂得审美、没有审美知识的人,是明显缺乏教养的人。没有教养,谈何修养。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说:“只有专业知识,而不懂得审美,包括音乐在内的某种艺术修养,还不算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社会的文化水准高低,就看艺术的参与程度;个体修养的高低,就看对艺术了解的多少。个体修养或者说是综合素质的形成,唯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获得,这是其它任何方面的教育无法替代的。

因此,只强调对国民的文化素质教育还不够,还要特别关注对他们在艺术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这样人格才能得以健全的发展。

(三)城市的文明标志

一个城市,高层建筑、店铺栉比、霓虹耀眼、车水马龙、古籍名人不胜枚举……那又会怎么样?火辣辣的表面现象不能说明一切。因为能在这里看一看书画艺术展览,结果那是有时;去欣赏欣赏高雅音乐,比如交响乐、歌剧和舞剧,结果几乎为零。在这座城市里,欣赏高雅艺术成为有时和不可能,不知文明在哪里。

一个健康的现代城市不仅要有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更要有多种功能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体育馆,还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展览馆、音乐厅,包括大剧院。因为它不仅是文明城市最有力的说明,而且也是城市管理者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即文明程度的显示。

结束语

艺术创作离不开原始的形态语汇,不论是瞬间的、时间的还是综合性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原始形态语汇,都是为艺术创作而服务的,艺术作品只有依附于这些要素才得以展现,并给予欣赏者以心理暗示,最终上升为情感的激发。欣赏者只有将这些要素与自身的修养和作品内容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编著.《中国美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大学历史 多媒体教学 现状调查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34-01

1 历史多媒体教学的现状调查

1.1 历史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对于大学历史多媒体教学的现状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方法相对于一些网上调查虽然繁琐一些,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结果的真实性与代表性还是可以参考的。由于调查人手与时间的有限,所以笔者只在自己所在城市及周边城市进行了调查,选取了一些大学发放了适当数量的问卷,虽然范围没有特别大,但也能代表一定空间的水平。

1.1.1 学生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整体评价

在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看法上,有81%的大学生表示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对这种方式表示不适应或者有些不喜欢的占到7%。其他学生保持中立观点,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说明了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还是持支持与喜欢的态度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很大的,而且很受大学生喜爱。而少数大学生的不赞成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现今的历史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需要改善的问题。

在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评价上,有57%的大学生认为利大于弊,有27%的大学生认为利弊平衡,有16%的大学生认为弊大于利。由此可以看出,超出半数的大学生对历史多媒体教学是持肯定意见的,在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发挥其优势来辅助教学的完成。

在历史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上,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8%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两者百分比已达到半数以上,充分说明大学生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认可与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

在历史多媒体的满意程度上,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据了55%,24%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剩下的学生持保留意见。这表明大学生在认可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对其还有一定的期待。

1.1.2 大学生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评价

此次研究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作为一个重点。传统教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将教师的讲解与板书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便于记笔记。同时在教师的系统讲解下,学生能形成较为清晰的思路,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无法体现。而在多媒体教学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显示出来,但大部分学生反映难以记笔记,从而理解起来有困难,认为更好的方式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够将知识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率也是一大研究重点。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太大,课上根本不能完全接收。由于信息量大导致教学速度快,以至于学生思维跟不上,这就使学生在上课时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更没有多余的记笔记时间。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问题。

1.2 历史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对于历史多媒体教学教师情况的调查,是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可信度。访谈内容主要是针对历史多媒体教学下教师的感受。笔者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大致了解了他们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体会与思考。以下是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2.1 历史多媒体教学基本情况

在接受访谈的教师中,有87%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而在这些经常使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75%的教师每节课都会使用多媒体。只有极少数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而年轻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相对高一些,甚至有一部分年轻教师表现出对多媒体教学的依赖,没有多媒体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年轻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和学校多媒体设备的完善,但同时也体现了年轻教师传统教学能力的退化。从整体来看,单纯地依赖多媒体并不好,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完成,有些教学内容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介入才可以达到完善。而且,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1.2.2 历史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情况

在多媒体的备课情况上,教师的差别很大。备课时间包括教师熟悉教材、分析教材的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资源的时间,多媒体课件制作时间等。访谈结果表明,教龄越长的教师,一般备课时间越长,他们对教材更加熟悉,但备课却更加用心踏实。因此,他们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更容易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完美结合。而一些较年轻的教师的备课时间与准备程度就差一些。他们在备课中遇到最多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但利用课上的5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全部讲完,因此材料的取舍很困难。这也是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面对的一大问题。

2 对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篇4

周生生Ear Play「耳玩18K 红色黄金耳环与配饰自由组合

明亮欢快的红色黄金款式,配以带有新月形坠饰的耳环及铺镶美钻的圆环,彰显出错落有致的立体效果,在视觉上呈现出更加优美的脸部轮廓。

周生生Ear Play「耳玩950铂金耳环_89171e

立体球状的Ear Play「耳玩系列950铂金耳环,以几何圆形为主要设计元素,线条极简却充满动感,活力十足。

恣意搭配,永远与众不同

周生生全新Ear Play「耳玩系列,用简单流畅的线条设计、百变的组合来衬托与众不同的风姿。不论是简约优雅,还是俏皮甜美,抑或是都市摩登,都能轻松演绎,于一举一动中展现百变魅力。

作为时尚新宠,18K黑金耳环洋溢出神秘摩登的浪漫气息。搭配同忧队泻谏钻石的星形坠饰,并以18K白金橄榄形坠饰的垂吊耳环穿梭其间,别出心裁,魅力独具。

组合范例

周生生Ear Play「耳玩18K 白色黄金钻石耳环_89260e + 周生生Ear Play「耳玩18K 白色黄金耳环配饰_89550h

(单独一句:美丽不止于此,你可以用你的灵感与镜子,搭配出你独一无二的时尚魅力。)

新颖设计 极简线条魅力四射

美丽不一定繁复,简单也能造就极致的时尚演绎。摒弃传统的浮华与繁杂,以纯粹铂金为主材质,Ear Play「耳玩系列铂金耳环充分利用线条曲直的变化以及长短造型的不同,从极简主义视角创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旋律,时髦又不落俗套。

篇5

一、认识线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谈到他的作品时说过:“我的许多作品的秘诀——对此许多人都感到茫然无知——就在于一幅作品中的线条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线和线之间的互相呼应,扭曲的线条恰到好处地伸向与之呼应的点,从而达到变形。”毕加索的这番话明确表明了线条在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同形式的线条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同时它又抒发特定的主观情感,因此如何加深对“线”的美感认识并在美术作品中进行艺术表述,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学生感知线条美、创造线条美的能力

1.重视欣赏

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会提到感知、领悟,但由于对欣赏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根本做不到感知和领悟。学生对于欣赏也是走马观花,没有真正理解欣赏的含义。其实欣赏就相当于阅读,不是被动地而应是主动地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有感知、体验、想象、再创造,这样才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欣赏不只是发现美,同时也是欣赏者的再创造。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去感受艺术形象,与作品达成共鸣。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首先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要让学生平时就把欣赏当成阅读一样,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作品,只有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欣赏。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充分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经典作品,开阔眼界,积累欣赏经验。

2.重视学生的写生

写生是学习绘画重要的训练方法,很多画家作品的创作都来自于写生素材。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学生写生练习时间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当学生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出很多的线条,能很容易分辨出直线、曲线、折线、粗线、细线、长线、断线等,能感知线条的变化,然而在自己自由创作的时候却只有小部分的学生绘画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大部分学生的作品单一、无味,画面无实质内容表现,有点像儿童的简笔画,不想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线条,也不知道自己画出的线条要表达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只会用些僵硬的线条去表现,而没有更多的变化。通过写生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会学生从生活细节去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我们一直在谈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太少。没有实践哪有创新?没有实践哪有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动脑筋的原因。不是不喜欢,而是没有静下来去细致观察,脑海里没有值得思考的素材。而线条就是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去提炼,学生才会运用线条。

3.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篇6

关键词:线条 美术课 艺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90

线条是绘画作品的基本和重要表达方式,更是在绘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美术课上,线条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拥有自己的艺术属性。

一、美术课中线条的几种基本表达形式

线条的形态是线条的外在表现形式,线条的各种形态构成了作品的基本轮廓。美术课中线条的几种基本表达形式。

(一)直线

如水平线、垂直线、斜线、对角线等,在这些基本类型的直线基础上,可以引申出各种粗细长短以及黑白灰直线和近似直线。

(二)曲线

基本曲线如大、小曲线,规则、不规则曲线,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各种复杂曲线,如折曲线和弧形曲线;依据曲线的纹理可划分为粗、细曲线,长、短曲线等。

(三)长线

无数个点形成连续的、较长的线,即长线。

(四)短线

有限数量的点形成的不连续的、较短的线条,即短线。短线也包括曲、直,粗、细,黑、白等各种形态属性。

二、美术课上运用线条的重要性

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我们在运用线条的时候,不仅仅可以进行外形的一些描绘,还可以把一些事物表现得更加有档次,有质感。例如线条的外形有长有短,有粗线也有细线,有方形的线也有圆形的线,线条的色彩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有干有湿,线条的分布有虚有实、有疏有密、有聚有散等等不计其数的变化。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例如水平的线条让人觉得平稳,垂直的线条给人亢奋的感觉,想要使人感觉柔和要用曲线,要给人永恒的感觉就要使用圆线。

(一)简单的线条工具,学生运用更加方便

线条就是线的运用,在绘画的时候,是学生运用的最简单的一个手法。学生在运用线条的时候,不仅可以进行相关的造型训练,而且还能在创作的时候找到更多的艺术表达形式。在美术课《老人和儿童》一课上,我引导学生运用曲线线条来表现老人的皱纹和胡须,用波浪线表现儿童的小辫子,用短线画男孩的头发,用粗线勾勒景物。在这样的一些事情面前,我们能够感觉到线条的运用的美感,能够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些绘画笔调中找到更多的特色,表现出来的东西更加细腻。

(二)线条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线条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修饰作品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在《红色的和声》这个作品中,它的线条感和装饰能够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有特色,能够给人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如果把作品的线条处理好的话,就能使画面产生更多的美感。

在上美术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非常精细地去设计,这样才能让线条表现得更加完美,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显得非常有节奏,并且在一定的规律中展现出特色,在作品《春之声圆舞曲》中就能表现出非常有个性的画面。

(三)线条在美术课上的丰富变化能够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大家都知道,画画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位的,特别是中国画,里面包含的东西相当丰富,中国的文化深远博大。在中国的书画中,线条的运用更加显著。学生在进行这样的一些作品的研习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线条不一样的魅力。就拿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来说,他在书法中一以贯之的线条,有非常大的线条之美,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里面独有的魅力,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刻画的一些灵魂质感。所以,线条丰富的画境能够引人入胜,更加能够让学生感觉到美术的魅力,让学生的文化涵养有很大的提升。

(四)线条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自信

在绘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事物的一些创作,他们的感情是非常丰富而细腻的,这个时候,如果运用到线条的话,这样的感觉是相当不错的。线条能够在感情的升华上有更多的体现,在抒感的时候,能够找到更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不会因为单一的一些画笔描绘,而使整个的作品显得没有生机。因此,在线条的描绘过程中,对于学生对美术的感觉驾驭以及兴趣来说,是有很大的一个提升的。

三、线条的意义

线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行业的概念,人体或工艺品中代表着其轮廓曲度,建筑学上,线条是墙面某部位设计出的一条或多条突触或凹陷的线脚、几何概念长度、宽度方向和位置。美术课上,线条是造型手段,是工具,可以作为设计和视觉要素,以基本的长度、方向、位置、宽度、动态和情感等为基本要素,将众多一维、二维因素融合成三维整体,进而形成特定的视知觉。线条在描绘事物的轮廓的时候,显得更加有优势,这样的一种感觉是相当美好的,能够给受众不一样的感觉。

在欣赏一些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看到优美线条时,可以从线条的一些构造概念、空间概念和力的运动概念升华到生命情感概念时,就说明了对线条的理解、对线条的审美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对线条美的观念已突破和超越了感性的认识。正因为如此,在美术课上,学生对于线条的认识就不会以“美”和“丑”二字片面地给它下定义了。

综上所述,线条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技巧与方式之一,在美术课上,用线条来塑造事物的形态,表达情感并且给人以美感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技巧。我们在使用线条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线条被赋予了生命,而作品的主旨、精神通过线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魏辉.中国画线条功能浅说[J].当代艺术,2011(2).

[2]顾黎明.线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0.

[3]王丽丽.多样化的线条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篇7

从笔法、墨法、结构、章法过渡到笔性墨情,再过渡到传达书者的性情及人格,书法的艺术内涵愈加丰富,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内容也越来越厚重。看似由平淡而简单的纸张、书写工具、线条、表达方式等汇集成的书法承载了中国人太多不平淡、不简单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人格映照,于是书法几乎变成了中国人表现人格的方式,甚至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归宿,至今未变。

一、书法的美学意象

首先,思维意象标示着书法艺术呈现出感性特征。通过汉字的线条线构,书法作为呈现艺术的物质载体,虽然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物象的抽象性,但依旧是直接诉诸感官的形象。线条的形象是直接的,但其中蕴含的美却是间接呈现的,通过意象表达保持书写者、欣赏者的思维感性。其次,书法艺术功能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意象性。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书写者必须通过意象方式表达出认识自然、体验自我,将它们转化成书法艺术。实体意象的力,加上形式意象的点画、结体、书体、品评一般意象与特殊意象,通过风格意象具体化哲学精神的艺术美学,从而全面剖析书法透过意象展现的本质。对于书法创作而言,书法的美学意象意义非凡。

二、写意性书法――当代书法创作走向

虽然有少数书家继承了当代书坛的写实性书法一派,在临摹和继承传统名碑名帖上拥有扎实很厚的功力,前中期作品带有相当的临摹痕迹,后期作品有望将原有的格局打破。但是,书法创作的主流走向很可能是写意性书法,他们反感在书法创作中过度依赖碑帖的临摹和继承,更有甚者把临摹的作品讥为奴书,且他们也反对任意书写而毫无继承。写意性书法具体是指书家在良好的传统继承的基础上能较明显地突出个人的才情和风格,书法作品拥有较强的抒情性和较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其代表有周永健、穆棣、启功等。写意性书法创作的显著特点是在扎实深厚的继承上尽量忘记名碑名帖,依据书法美学及书法创作的规律等进行书法创作。

一是写意性书法创作要对汉字的美学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仔细探究汉字拥有的美学规律,重视临摹、继承传统的名碑名帖。在临摹方法上,写意性书家结合创造性临摹和复制性临摹,在继承传统方面涉猎广泛、博采众长,而不再局限于少数几家,力图做到名家与个体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特色和艺术魅力、艺术表现力的书法风格。二是写意性书家注重体现线条的美,尤其是线条的质感,他们甚至在创作书法的过程中专门对线条进行练习,丰富单独线条的美学意象,提升其艺术表现力和魅力。三是写意性书法创作重视书法的时空特性,在重视线条空间布局上更重视关照书法的时间维度,促使线条在时间维度里的艺术表现力更加高纯。四是写意性书家更注重丰富书法的文化内涵、传达书法的人文精神,通过创作书法努力提升个体的学识、品格与修养等。五是写意性书家更注重在书法创作中传达个人人格与性情、书法个人情感。书法创作致力于在书法个人情感的同时表现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但人们的精神依旧需要寄托,缺乏宁静的沉思和心灵的洗涤,缺乏精神重返自由的空灵境界。对于深谙书法之道的人来说,以书法为寄托精神的媒介,相信可以做到心灵的洗涤,能够获得精神自由。在洗涤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塑造人健全而独立的人格、改变并教化社会风气等方面,书法的任务责无旁贷,且书法也能胜任。

篇8

[关键词] 中国书法 线条美 意境 文化底蕴 现代设计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从汉字诞生起就开始孕育,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书法字体的演变,由甲骨文、金文、籀文、小大篆、隶书,到至今仍被使用的草书、行书、楷书等,一直经历着繁荣的光景。而这种繁荣,离不开书法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其本身的形式美,意境美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质。把这些注入到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一、书法的形式美对设计的直接映射

陈正濂曾在《书法美学》中提到,“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书法的线条美是思想感情的抽象表现,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形式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线条美。

书法的线条美感主要表现在力量感、动感和节奏韵律上。书法线条之所以能体现出力量,主要是由于其中锋行笔,并辅以“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的书写技巧,这样产生的线条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富于立体感,给人一种圆劲的感觉。书法线条的动感主要表现在造型的动感和运笔的节奏感。各种不同的书体所表现出来的节奏感是不一样的,如楷书节奏感较弱给人以端庄之美,而行书和草书节奏感较强给人以活泼飞动之美。

另外,由于宣纸吸墨,且用墨的浓淡干湿变化较多,使得同一个汉字内结构线条不再是单一的墨色,更增添了线条的变化和魅力,所以我们可以说书法本身就是优美的线性设计。

正由于书法的线条,我们对设计有了新的感受。我们可以打破平衡,制造冲突,在视觉上寻找新奇形式;打破习惯的二维空间分割法,杂糅进不确定的线条轮廓和不明确的线条方向,寻找二维平面产生视觉效果的可能性,把书法作品中单个汉字的线条分解开来,作为一个主体进行结构的重建,从而创造出新的造型和视觉感受。如,2004年中国家具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街椅的作者是这样阐述她的设计灵感“街椅是以中国篆书的笔画为原型加以变形而来的……”;而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也得益于他对传统笔墨的领悟和把握。

二、书法意境与设计思想表达

意境是一个标志着我国艺术民族特征的独特术语。书法艺术的至美即书法的意境。由于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形象,使其不受物体具象的制约而直接构置意境。书法意境的创造最终取决于书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对客观现实的感受。人的审美意识从产生到发展要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书家特有的汉字造型形象中窥探出他独特的审美意识。书法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审美心理(情感、趣味、想象等等)的显现。

设计的产生之初,也只是设计师头脑中一个抽象性的概念,是没有现实的参照物可依循,惟一能约束其诞生过程的就是设计师必须更多地考虑作品的接受对象所具有的审美素质。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把受众作为设计考虑的第一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注重自己个性的体现,把各种实体元素(色彩、材质、大小、构成等)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自己的理念和精神得到表现和解放,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简言之,设计的过程正如书法的创作,需要注入人文因素,使作品寄寓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提升作品的趣味和格调。

三、书法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中国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国文化最精粹的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哲学思想、社会心理、政治理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中国文化相联系。

以儒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贯穿着中国书法创作的整个过程。儒家倡导自强不息,积极入世,却又在入世之后宣扬“中庸”之道。这时书法就成了一种教化工具。而道家的“法贵天真,崇尚自然”无疑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更为书家所身体力行。老子所主张的“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闹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对于阳刚和阴柔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人格的影响。

在设计中,我们可以把握和感受中国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和所传达的思想,兼顾设计的各方面因素,从而达到和谐统一。如,在产品设计中,可以用“中庸”的思想来协调功能与造型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也可以把书法的文化表达在设计作品上,提升作品的人文高度。“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的书法和传统印章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运动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神韵,蕴含浓厚的中国韵味。而诗意犹存的NetBook N642书法版笔记本电脑将书法作品印在在它的顶盖上,无疑是给现代科技披戴上了“高文化品味”的金冠,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书法可以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设计中注入书法元素,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位,也可以彰显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探索出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设计语言。

四、小结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必定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向人们传达出某种价值观和思想境界。我们必须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吸收和发扬,并进行细致的思考,把握适当的尺度,把这些运用到设计中去,才能创造出兼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展现当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和气质格调的设计作品。从而把中国的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正濂: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2]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学林出版社,2007年

[3]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陈彬酥:中国书法与文字[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篇9

关键词:线;服装设计;运用

服装的构成是通过线条的结合而形成的。线条的应用得当与否,足以把穿着者烘托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美丽姿态,而且还能使身段比例显得近乎完美。服装式样的变化与演变,全凭线条操纵而产生的。(线)是使非艺术而成为艺术的一种了不起的作用。(线)有其迷人的力量,精于线条的运用,融合现代艺术,发挥在服装设计中,是服装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

就几何学定义,线是没有宽度,没有厚度,只有位置。线本身没有感情,没有性格,但人是有感情,人的生活自然现象的联想使它有了生命,有了性格,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各种感情。服装设计中的线条,是服装造型的骨架,是服装面的边沿活动,是面的边界点的连接,是局部的分割。并非是单纯的几何学的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益线和断续线,并非是单纯的数与量的关系。服装设计中的线有刚柔、起伏、波动、冲击.....,是情感的反应。就具体而言,线条在服装设计中实际体现的是轮廓线、结构线和装饰线。

轮廓线,是穿着身体将服装着装后所形成的服装线条,即服装的外形。服装设计师运用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交叉线、自由线表达不同的设计思想和情感语言。巧妙地将轮廓线塑造着完美的服装外形,在服装设计中线诠释着不同的设计内涵。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迪奥尔在五十年代推出的(郁金香形)、(H型)(A型)、等各种服装造型,是通过外轮廓线对服装进行了高度概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气息。A型的服装能表达出年轻、活泼的情感;H型的服装能诠释休闲、轻松的情感;S型的服装包含着几分雍容高贵的情感,能体现女性完美曲线人体体型。例如中国传统的纤巧合度,蕴含东方韵味的旗袍,正是S型的形象运用,它流露了女性的自然体态美,生动的体现了人体的线条轮廓,表达了旗袍的形态语言和情感语言。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的服装外形都是通过平面、立体等不同裁剪手法,工艺上局部垫加衬料等手段来形成其独特的外观风格,并借着面料的轻重、厚薄、挺柔,悬垂等不同性格来塑造形体的。轮廓线的造型设计决定了服装的视觉形象,是设计的关键。款式的局部设计被服装外形来支配,新鲜的感觉被服装外形所决定,时代意识往往微妙地反映在服装的外形,时代的变迁往往可透过服装的外形表达。

结构线,是组织服装的平面和空间廓型,起到骨架作用。结构线是以平面结构的形式与人身形体结构相吻合的线条。是服装的总体骨架;是设计过程中的主要线条。繁多的服装款式,在原型裁剪法上,衣片的剪裁,以镶、拼和做省手法来形成服装风格。具有女性魅力的时装中,结构线以乳峰点为基准,采用辑省的手法,形成凹凸立体效果,借助结构线来展示女性美丽动人的起伏曲线。简洁合理的结构线条与体态优美的体型相吻合,符合人体结构,展露女性的美姿。结构线中重要的还有断续的机缝,节奏般的虚线行列,呈现出款式的趣味和活泼。服装的结构线主要有省道线、公主线、肩袖线、分割线、褶裥等内部结构线,在设计中是属于二维平面的,是将服装依据人体的起伏来分割和连接成多个面,由二维平面转化成三维立体服装的过程。人体是一个由若干面组成的集合体,将平面的衣料转成立体的服装,必须依据人体工程特点,运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即收省、分割等结构线的连接来吻合人体曲面。例如:服装的分割线,服装整体造型及局部的款式变化往往依靠分割线来进行表现,所以分割线在服装的平面结构设计中尤为重要。在服装设计中,如何把握住分割线的形态和在服装上的位置,使其与人体曲面相吻合,以求得在外观上的美感。

装饰线,是与服装结构无关,是以平面分割的形式美化,衬托人体,取得立体视觉和装饰效果。服装的装饰线有平面装饰线与立体装饰线。平面装饰线包括镶边、嵌条、刺绣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质,不同宽度的边、条同服装相拼相嵌,能给服装带来服装外型线上的生动感,产生活泼典雅之感。同时,不同宽度的边、条相拼时横、时竖方向的运用还会让服装的轮廓线产生纤细、粗壮不同的视觉效果;精美的刺绣以其绚丽的色彩,精致的工艺把服装表面雕琢得富丽华贵,使服装的表面空间显得那么丰富、多变而耐人寻味。立体装饰线包括有规律的褶裥处理,使服装随着人的运动产生韵律,并在光的作用下,显示出阴阳和明暗的对比效果,从而有效的渲染了服装的体积感;运用多层褶边或荷叶边相互穿插、重叠,使服装的外表产生节奏鲜明的空间层次。服装设计师运用各种强烈的装饰手段来表现一种优美的空间视觉。装饰线起装饰功能,目的为了加强造型效果,诱引视线移动,突出美的体态。例如著名的服装设计师蒙德里安设计的蒙德里安衫,就是运用异色布条大胆地嵌入,充当连接线,勾画出线条分割色块的独特风格。大师圣・洛朗非凡的艺术才华和超群的技艺,运用宜然卷曲的木耳花边,浮雕感的绣线,出色的装饰与款式融为一体,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式样。装饰线也有许多形式,例如装饰线的分割形式,是比例和均衡的发挥,利用裙褐的软线条,牛仔的硬线条,喇叭裙的波状曲线裙摆等不同线条的性格,不同线条的趣味,不同线条的特征,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带来各式各样的风格,利用服装设计中的“精灵”――错视原理,夸张修正、抑丑扬美。新的装饰手法,创造了新鲜的魅力,丰富了设计手段。

服装对人体起到“包装”和“装饰”的作用,属于三维立体塑造。将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交叉线、自由线巧妙地构成完美的服装造型,是每个服装设计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千变万化的服装款式中,结构线与装饰线是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的。女性特有的(公主线)就是巧妙地把垂直线、斜线和曲线恰到好处地调和在一起,把结构线和装饰线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发挥着线的非凡魅力。线条优美使时装的空间感、女性的形体美得以强调。所以说,服装设计中“线”应用的好坏,对整个服装对人体的“包装”和“装饰”作用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类创造了服装,服装打扮了人类,有其丰富的艺术矿藏,关键是如何通过服装设计师的心、手(思想和技法)来开掘发挥和创造。

【参考文献】

[1]余强.服装设计概论.(第一版)[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

中国画是“意象”,强调“一笔”造型,一下笔,线条要求表现物象的基本结构特征,即“型”的要求。这一笔下去,即不能单纯描摹“型”,也不能任意胡画。

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的造型语言,被各种绘画所广泛使用,但是“线条”在中国画里却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唐朝,张彦远就在《历代名画记》中宣称;“线条着非画也”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在中国画,线条不仅起着塑造形体界定形象的作用,它还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作者的个人情绪,个性品德,修养和感情。线是中国画的灵魂。

追溯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距离今天六千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就产生了彩绘陶器;到了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粗狂,刚健的铭纹线;青铜器铭纹线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一改昔日那种粗狂,刚健,洒脱的雄风,变成一种纤细流畅,形式“游丝”的线条,如《宴乐水陆攻站纹》;汉代的线条表达能力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汉代壁画中的奔驰的马;在晋朝,从顾恺之的画中可以看出线条有了极大的发展,比如他的《洛神赋图》,在唐朝,线条的功能不断扩大,此时,画家的笔下,线条流露着画家对人生的思想感悟。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今日,中国画线条艺术已日趋发展成熟。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对中国画线条的阐述。线条与书法的关系。《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就有论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说的是中国画线条与书法用笔同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其表现的主体。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中关于线条的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发展。书画都是视觉艺术,都需要用笔勾线来表现功力,性情,灵魂,神韵。中国画线条表现其道理跟文字一样。山人的画为什么好?好在他三五笔就是一张画。为什么三五笔组合成一张画,博得了这么多人的喜爱?原因也在于几笔线条所传递出的笔墨,神韵,内涵非常丰富。

中国画线条是情绪的线条。是表达作者情感的,着重“意”。“意”在中国画中包括多层面含意。表示客观存在的,用线条形式所能表达的,线条本身所具有的“语意”表示作者心理感受,不同心理状态,甚至于学识修养和品德的“意气”表示客观于主观互参互化,迹化了的主观物象,介乎于”似于不似之间”的“意象”,表达作者的心境与情绪。山人以阴柔的长线,转折多变的侧锋表现自己冷峻和孤傲不拘的叛逆个性。石鲁以似刀削斧劈,掷地有声的坚硬线条表现自己不屈和宁折不弯的品德。这些例子都体现了中国画线条是情绪的线条,是可以表达作者感情的方式。

南齐谢赫的“六法”中的骨法用笔。“骨”主要指中国画中的线,是内在的形体结构。在“六法”中“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功力。用笔的功力自然要通过线条的“笔迹”表现。艺术家们通过线条这种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极尽可能的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并与观者产生共鸣。在艺术创作中将感情赋予那些浓淡,粗细曲直等不同形态的线条,带给观众不同的观赏体验。

线条是艺术家心迹的呈现,与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波动相适应,演绎着他们内在的气质特征,记录着情感的冲动起伏。画中的线条正是通过其外显的图像及其内蕴的审美内涵,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画面形式美感,从而使得人物画中的线条,带着强烈的感情倾述色彩,给人带来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所以我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有情绪的。

中国画线条是“意象”艺术。“一笔”有质感表现,对象不同,质感不同,表现手法上也就不同,山水画中的披麻皴,米点皴,斧劈皴,花鸟中的兰叶画法,竹叶竹节画法各不相同表现出的质感自然各异。人物画中的游丝描,兰叶描,铁线描等不同的线描方法同样体现出不同物象的不同质感,举花鸟画中的兰叶画法为例,画兰叶的线条,既不同于草的柔弱,又不同竹子的刚劲,下笔时,要求笔法线条富有弹性,有刚柔相济的审美感觉。刚柔相济是中国画线条表现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画线条表现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基本要求。

描绘人物衣纹的“十八描”表现山石纹理的“十六皴”。中国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渐渐的形成了以线条来表现“物”的质感和量感的白描形式,线条的质感美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程式语言。这种程式语言就是“十八描”和“十六皴”。唐代周肪的《簪花仕女图》,画中五位头顶簪花的盛装妇女,贵妇体型较胖,面部用线淡圆润,衣服用线细劲,飘逸,表现了纱衣轻而透明的量感和质感。在这种万物求理的思想环境中,原先那种以自我为观照,抒写胸中意气的表心用笔逐渐地在“常理”的口号中退位。其结果就是将那些心迹化的线条类型化,并将其总结概况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线条。

历代的中国画家由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气质修养等因素,使其线的应用和表现上传递着画家以线寄兴达意的精神,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些线的风格和个性化表现主要是历代画家通过线的不同修饰表现来实现的。这些不同的装饰表现使中国画的线更具有了自身的装饰美的内质。中国绘画的历史是用线穿起来的,中国画的线累积了中国历史文化,这些都是中国画线条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安治《中国画发展史纲要》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 张立辰《中国画理法讲习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