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险范文
时间:2023-03-16 12:0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球探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33年,我有幸登上了很少有人能去的月球。
我缓缓的走在月球上,感叹道:“人类真是伟大,能创造出这么多的奇迹!”突然,我发现前面有一道诡异的光,在这道光束里,坐着一个奇怪的小人:他高高的鼻子,个子矮矮的,穿着一身绿色的衣服,正坐在那里哭泣。我猛地一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球外星人吗?这是,这个小小的“外星人”忽然忽然看见了我,便向我走过来,我马上紧张地对他说:“你,你别过来,你再过来,我可要打你了!”说着,并做了几个挥拳动作,吓唬吓唬他。但这个小人倒是不紧不慢,对我说:“别怕嘛,我又不是坏人。”接着,他又做起自我介绍来,“我叫阿绿,是从玛斯星球逃难逃到月球上的。你叫什么名字?”“我叫琳达,是来自地球的。”“你是来自地球的?”阿绿显得有些激动,接着他又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逃离家乡,来到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来吗?因为你们人类在地球上乱砍滥伐,结果把树都砍光了,就又跑到我们玛斯星球上来砍树,导致了一场龙卷风,结果我其他的伙伴们全部被这场龙卷风里,只有我逃出来了。呜呜~~”说着,阿绿伤心地哭了起来。看着阿绿这么伤心,我即难过,又内疚,于是,我对他说:“阿绿,你别难过了,我会帮助你的。而且,我也会告诉我的伙伴,让他们保护环境,使你们重建家园!”阿绿听到这里,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并喊道:“快起来啦,太阳都晒屁股啦!”于是,我睡眼惺忪的从床上爬起来,心里还在想刚刚做的梦。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人类现在在地球上污染环境,把地球刚刚身上搞得乌烟瘴气的,再这样下去地球公公会惩罚我们的!
五年级:王楚笛
篇2
一个清爽的晚上,我拿着探险书,静静的睡着了……
转眼间已经是2050年了,我在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参加了国际宇宙考察队。我们负责考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的星球——月球。
我们的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嘎嘎谷”旁降落,这里十分荒凉。一会儿探测设备就显示出裂缝内有洞口,我们又蹦又跳又飞来到了洞口时,都被这里的景象惊呆了:在一片彩色的草地上,无数奇异的花朵争奇斗艳地开放着,几条用颜色各异的石子铺出一条小路,闪闪发光;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小鱼、小虾和许多不知名的生物在水中欢快地戏耍;在一条大路尽头有一座令人唾液三千尺的糖果城堡。我禁不住地说:“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
篇3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受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的影响,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合理性。目前多数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学时的限制,在整个的声乐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所占的比例比较小,一些针对幼儿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无法展开,如幼儿歌曲编配、幼儿歌曲演唱表演、幼儿歌曲欣赏等。学生掌握的幼儿声乐教学的基础技能有限,自然也就无法胜任日后的幼儿园声乐教学工作。
(二)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今后的大致的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育方面。但是实际上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却脱离了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幼专类的声乐教师和幼儿园的交流不多,对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改革事宜也不是特别清楚,从而致使多年来,幼专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普通艺术类院校的声乐教学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幼儿教学工作的实际。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幼儿歌曲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少的,他们在学校学习到的声乐技巧也是不实用的,因此不知道该如何去教授幼儿学习音乐歌唱,甚至导致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简单地用白声和童声去进行范唱。此外,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歌曲弹唱课程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进行弹奏,学生只是单纯地进行歌唱,这就导致学生对一些乐器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差,更不要说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了。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并获得强大的专业生命力。如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下,培养具有较高音乐技能,具有较强艺术综合素质的,能适应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优质师资应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学的目的。为此,幼专音乐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高高在上的“专业”教学主动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实现对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教育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二)关注专业特色,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课程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的,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专业的特色,就将来从事的行业而言,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更多的热爱,只有这样学生在日后的教学中才能有感而唱,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其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较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融合,比如舞蹈、钢琴等,这些与音乐都是具有互通性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型的课程,不要仅仅局限于声乐学习、声乐技巧的训练,适当的转移、延伸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最后,在教学内容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针对的教育群体是儿童,因此学生需要在常态声乐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一些儿童歌曲的学习。
(三)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加学校及社会的演出是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各类演出实践活动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除了每周开设声乐课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建歌唱兴趣小组以及合唱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歌唱技能比赛”、元旦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就这一学期对声乐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和才艺展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实践的好平台,为学生日后的演出、比赛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在专业上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比起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艺术基础和艺术素养可能会比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课堂纪律都要好过这些艺校的学生,并且参加声乐表演和校园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教师要建立起更为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制度,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多加表扬学生和肯定学生,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学前教育系的评价制度已经不再适合于现在的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新时代学前声乐教学的目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建立全面的具有开放性的教学评价制度。考试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声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应结合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以及平时参加的课余表演活动、课外实践、课堂成果展示等多方面的表现,来记录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成绩和实践教学能力。
三、结语
篇4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一定会感觉身轻力大,健步如飞。我会看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综复杂的环形山,我知道这些环形山大多是陨星撞击而产生的。我还会看到月球上连面不断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和凹陷的盆地。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会发现月球上没有一丝人烟,也听不到一丝声音,整个月球一片寂静,一片荒凉。如果把地球上的植物种子撒在月球上,每天给它浇水,它还是照样会死,因为月球上昼夜的温度相差很多,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假如我登上了月球,我也许会在月球上发现一片薄冰,从而证明月球上可能有水资源。我一定会在平原上挑选一些岩石,拍一些照片,拿回来考察考察。
篇5
一
朱博士是我的新向导,他个子高瘦,长了很多白头发。我们一起去格兰维尔小镇找一位大名鼎鼎的冰川学专家史蒂文,他在天文学、地理学和冰川学方面具有十分渊博的知识,而且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一幢用纯木板建起来的房子里,我们见到了史蒂文。他的家里到处都堆满了冰川时期的化石,在他的壁橱里陈列着很多精品,每一件东西后面都有一个久远的故事。坐在沙发上,烤着炉火,我们聊起来。史蒂文说:“这次探险把我的侄儿夏洛特也带上吧,他可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向导。”我们表示欢迎,并请史蒂文马上让他来。不一会儿,夏洛特来了,他是一个印第安人。身高大约近两米,棕红色的皮肤,飘逸的黑褐色长发,脸上总是带着友好的微笑。他非常强壮,年龄比我大了几岁,快18岁了。
二
我们大家分头去准备,两天后离开家,踏上了探险之旅。这次为了登月球,我们选择了从南极开始。我们一行四人在南极居住下来,做进一步的详细准备,尤其是火箭的准备工作。向导夏洛特说:“今天是12月8日,我们需要做充分的准备。1月8日从这里出发,预计1月12日能到达月球。”朱博士和冰川学家史蒂文共同组合火箭,同时让我和夏洛特用特制的“火箭助推动力仪”将冰块加工为火箭的燃料。大家分头行动起来。晚上,在帐篷里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问道:“我们的团队叫什么名字好呢?”没料到这句话把大家问住了。我说:“就叫勇士队吧,意思是说我们都是勇敢的战士、无畏的斗士!”夏洛特摇头说,“不好,不好,我们叫奉献队,因为我们要去月心探险,看看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种为全人类的未来所做的伟大奉献!”我和夏洛特产生了分歧,“勇士队”、“奉献队”……我们争论起来。朱博士和史蒂文笑起来,最后大家投票,决定叫勇士队,因为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充满着未知的风险,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
三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以后,也就是1月7日的晚上,我们做好了发射火箭的准备,就去睡觉了。可是,我怎么也睡不着!太兴奋的缘故吧。因为这次的探险将更加艰巨,也更加具有重大意义。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闯过去,因为我们是勇士。1月8日早上8点,我们开始做出发前的准备了。火箭内部的设施非常完备:控制室、指挥室、观测室和起居室等等。起飞的倒计时开始了,随着最后一声笛声,我们的火箭腾空而起,直奔月球飞去。我感到呼吸逐渐困难起来,身上好像背了一只大象般沉重。我知道这是高速下失重的一种反应,过一会儿就慢慢适应了。
我们在望室里向外看,看到了带着多彩光环的土星,还有火星、木星……当然还有湛蓝色的、充满生机的地球。经过了长时间的飞行,我们在月球稳稳地降落了。冰川学家史蒂文和朱博士探测进入月心的最佳线路,我和夏洛特开始准备工具、食物等等。我们穿着厚厚的宇航服,乘坐探险车,在月球背面的“马里亚纳”开始钻探,进入月心。探险车继续向前开,忽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大坑,我提醒夏洛特躲闪,但还是掉进了一个深洞里。咚的一声,我们的探险车着地了,原来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月球深洞。探险车摔坏了,我们只好下车去修理。月球洞里极为寒冷,我们迅速地修好了探险车,继续前进。借助着灯光,我们向外看去,只见到处都是巨大的冰川:有的像山峰,有的似巨石,还有的像大象……我们无暇去欣赏这些难得一见的奇异风光,我们的目的是寻找新的能源和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四
我们一边前进,一边做着记录和各种标志,以便同步进行计算机分析。到了距月球表面500公里的地方,我们从探险车上下来,渐渐感到了一丝暖意。原来,在月球内部同样蕴含着热能。因此,如果同时具有氧气和水,那么,这里就是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这里处处充满着不可名状的物质。会不会有怪物在这里?突然,走在最前面的夏洛特尖声高叫起来,那种声音往往是在极度恐惧之下发出来的。我们赶快走过去,顺着夏洛特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怪物:浑身长满了黑褐色的毛,长长的腿、巨大的手掌,嘴里发出“哼哼”的怪声,样子比电影里的金刚恐怖了不知多少倍!
我们必须躲开这个怪兽。怪兽同时也发现了我们,一步步地向我们走过来。我们四个人向月球洞的崖壁上走去,怪兽在后边紧紧追随着。恐惧加上地势的险峻,怪兽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夏洛特从背包里拿出了火箭筒和照明弹朝怪兽打去,随着浓烟滚滚,怪兽发出了怒吼的声音。看来夏洛特激怒了怪兽,我们不得不加快攀爬的速度,回到探险车上。怪兽跟上来了,围着探险车乱转,不停地用毛茸茸的巨掌拍打车窗。它的力气真是太大了,探险车摇晃起来。这时,怪兽嘴里发出了声声巨啸,随后又来了很多怪兽。我们必须离开这里,博士发动了探险车,我们迅速地顺原路返回。没想到,外表静静的月球,里面却处处充满着危险,还有那些巨大的怪兽。原来,这些怪兽统治着月球!它们还以为我们是来抢占地盘的。不,它们想错了。我们是探险者,和平使者,不是强盗!
五
我们在月球上的其他地方继续探险,寻找到了许多新的标本,收集了整整两个大木箱子,准备带回地球研究。看来,月球表面和月球内部的无穷秘密需要我们以后再来一探究竟了。我们乘坐着火箭回到了地球。印第安人夏洛特要回家去照料农场,博士和史蒂文要回到实验室去做研究,同时,还要继续制订新的探险方案。我们商定还要去探寻宇宙更多的未知秘密。
魅力无穷的宇宙,那里一定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知。并且,我相信,在浩瀚的宇宙里一定有类似于我们人类的生命存在,否则,人类不是太孤单了吗!
篇6
与月球上没有任何空气、没有风,昼夜温差达到300多摄氏度的极度严酷环境相比,火星上有微薄的空气,昼夜温差只有几十摄氏度,并且还存在着风,人类如果登陆火星,在其上面遇到的生存挑战似乎比月球上要小得多。但实际上,火星载人探险要比月球探险困难得多。
首先,与到月球的距离相比,到火星要远得多。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千米,人类要到月球在10天以内就可以来回,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返回地球或地球进行支援。而火星离地球最近5580万千米左右,最远可以超过3.8亿千米!到火星来回的时间就要将近2年。在近500天的往返路程中,火星航天器将会遇到很多危险,甚至可能被黑暗的宇宙吞没。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就开始发射无人的火星探测器了,但到现在还只是处于前期的准备阶段,而且火星探险的失败大于成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进行过近40次火星飞行,其中约一半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连火星的面都没见,就被地球和火星之间漫无边际的黑暗吞噬了。真正到达火星,进行正常工作的探测器,只有美国发射的几颗火星探测器:1975年登上火星的“海盗1号”、“海盗2号”,1996年的“火星探路者”号、2004年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及2008年的“凤凰”号探测器。进行载人火星探险不能像发射无人探测器那样,必须有100%的成功把握,绝不能失败,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能否实现载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在这样漫长的火星探险旅程中人能否健康,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个未知数。要实现载人火星探险,仅医学问题就要克服3大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宇宙辐射问题。在飞向火星的旅途中和到达火星之后,航天员将脱离地球磁场的保护,完全暴露在宇宙辐射的威胁之下,银河宇宙线的高能重离子电离辐射能力很强,一般很难通过工程上的改进将其屏蔽。宇宙辐射除了造成人体生殖系统的损伤外,还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组织变性,引发心脏病、白内障、呼吸系统病变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和致癌;如果受到大剂量照射,还可能导致急性放射病,甚至死亡。
第二个难点是长期失重对航天员的影响。50年载人航天已经证明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人体的各个生理系统都有影响,加速人体衰老的进程,尤其对心血管、骨骼、肌肉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更大。在围绕地球轨道飞行时,出现这些变化,回到地球后通过“调养”可以较快地恢复,即使在飞行中发生了严重的疾病,也可以很快送回地球进行治疗。但是,火星探险时,航天员到达火星不仅没有条件进行“调养”,而且要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这对于一个已经很“虚弱”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而且,在漫长的火星探险期间,如果生了严重的病,无法返回地球医治,只能“听天由命”了。
篇7
登上月球曾是人类的梦想
月球曾是太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星球。自伽利略以来,望远镜一直瞄准着它,宇宙飞船也曾靠近它沿着它的轨道飞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成为超级大国展示各自科技成果的大舞台,人类在其表面行走并带回了一些土壤和岩石样品,于是乎,除了地球,月球应该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地方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60年代末,月球是人类所有梦想的核心。从政治上讲,就是看谁能把自己的国旗最先插到月球上去,到底是美国还是苏联。1959年,苏联发射了一个飞越月面的探测器,之后又发射了一个硬着陆探测器,接着是软着陆机器人。十年后的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当1972年美国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重返阿波罗17的登月舱时,NASA已经完成了6 次登月飞行,共收集了382千克的土壤和岩石,进行了上百个试验。苏联所进行的包括轨道飞行器和着陆探测器的对月探测持续超过15年,在1976年达到顶峰。从那以后,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地球再也没有向月球发射过探测器。公众对月球探测慢慢失去了热情,因为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小行星研究专家伊大・郎之万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与探索一般行星的程序正好相反。”出于政治和宣传上的需要,人们在探索月球的时候舍弃了过程,直奔最后的目的――派人登月。由于都争着要第一个登上月球,所以中间的科研环节被省略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科学家们优先考虑探测别的星球。可事实上,我们对月球的了解少得可怜:70年代的时候,我们只对月球6%的地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对月球可不能等闲视之,了解它的地质概况是了解其它行星和太阳系以及地月系统构成的关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月球是一部关于太阳系的史书”。
月球依旧神秘
至今,人类对月球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1. 月球起源之谜
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抠出去的。然而“阿波罗”登月探险的结果表明,地球和月球的结构成分差别很大,有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假说 ,即俘获说。他们认为,月亮是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而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可是,要从理论上解释这一过程的机制难度相当大。因此,上述3种理论全都难以站得住脚。正如罗宾・布列特博士所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
2.月球年龄之谜
令人惊异的是,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经分析发现其中99%的年龄要比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长。阿姆斯特朗拣起的第一块岩石的年龄是36亿岁。其他一些岩石的年龄为43亿岁、46亿岁和45亿岁――它几乎和地球及太阳系本身的年龄一样大,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年龄为53亿岁的月球岩石。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古老的岩石都采自科学家认为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根据这些证据,有些科学家提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3.月球土壤的年岁比岩石年岁更大之谜
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束手无策,然而,和这些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 岩石还算是年轻的。据分析,土壤的年龄至少比岩石大10亿年。乍一听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家认为这些土壤是岩石粉碎后形成的。但是,测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学成分之后,科学家发现,这些土壤与岩石无关,似乎是从别处来的。
4.月球放射性之谜
月亮中厚度为8英里的表层具有放射性,这也是一个惊人的现象。当阿波罗15的宇航员们使用温度计时,他们发现读数高得出奇,这表明,亚平宁平原附近的热流的确温度很高。一位科学家惊呼:上帝啊,这片土地马上就要熔化了!月球的核心一定更热。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月心温度并不高。这些热量是从月球表面大量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可是这些放射性物质(铀、铊和钚)是从哪里来的?假如它们来自月心,那么它们怎么会来到月球表面?
5.月亮的磁场之谜
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曾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 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诸如地球)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6.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之谜
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能引起人们好奇的众多热点之一。这是一个直径为2200千米至2500千米和15千米深的巨坑,经“克莱门汀”计划和“月球勘探者”勘查,很可能是太阳系内年代最老、面积最广、深度最大的盆地。地质学家相信,造成这一深坑的作用力之巨大足以显示月球表面覆盖物内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对了解月球内貌及其早期生长是极其有价值的。为艾特肯盆地确定年龄也是科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38.5亿年前,太阳系内的猛烈轰击就已停止,在那以后,生命才得以孕育并持续至今。目前估计艾特肯盆地的年龄约在39亿年,如果这个数字没错,它将证实关于行星在形成的过程中,有一个急速而猛烈的轰击期的理论是可信的。如果这个巨坑的年龄还要老得多,那么灾变说将让位于演化说,但正如行星地质学家卡尔・皮特尔斯所说的:“没有样品,就无法知道它的年龄。”
重返月球之路
今年9月,美国宇航局正式宣布2018年重返月球的计划。根据该计划,在未来的12年里,美国将建造新的宇宙飞船和火箭推进器,在2018年把4名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停留7天。重返月球是实现美国“太空探索新构想”的关键一步。
如果成功重返月球,美国将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航天员常驻基地,然后实现送6名航天员登陆火星上常驻500天的计划。
月球基地考虑建在月球南极,由于该区域有大量氢,可能还拥有水冰。此外,美国重返月球计划的另一个原因,是想让宇航员利用月球资源生产出可携带的水、燃料和其他必需物品,以便能真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对人类最终实现火星登陆至关重要。
根据美国航天构想,登月计划的第一步是将月球着陆器及“地球出发站”(一个巨大的推进舱)等发送上天;第二步,在月球着陆器和“地球出发站”安全进入轨道后,把4名航天员用“乘员探索飞行器”送入近地轨道,并与月球着陆器和“地球出发站”对接,然后由火箭的第2级将它们一起送往月球。第三步是月球着陆器、“地球出发站”在月球上空轨道与“乘员探索飞行器”脱离,并降落到月球表面,但“乘员探索飞行器”仍留在月球轨道上。第四步是登月航天员在进行大约7天的月球探索之后乘月球着陆器的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与“乘员探索飞行器”对接。第五步是“乘员探索飞行器”抛弃月球着陆器的上升级之后飞回地球。第六步是用降落伞返回地面。
登月的终极目标
月球被认为是地球的第洲,上面有丰富的资源,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紧张问题。有人估算月球上的氦-3如果能够真正被开发出来,可以解决人类1000年的能源需求。所以登月被许多国家提上空间发展日程,希望抢占未来的能源基地。
现在,地球的人口已经非常多,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人口达到80亿就接近饱和,所以人类急需寻找另外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火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人类登陆月球的另一项最为宏大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以月球为跳板,争取在火星上建立第二个人类家园。
相关链接:
各国登月计划一览
欧洲: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08年之前向月球发射一颗卫星;在2009年或2010年向月球发射登陆器;在2020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日本:日本宇宙航天研究开发机构正在制定该国太空开发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5年内,日本要研制出能够在月球进行探险的机器人;10年内,开发出能够使人类在月球长期停留的一整套技术;20年内,开始在月球上建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篇8
“月球之旅”这一娱乐项目是中国人研制开发的,我在航天技术人员的协助和紧张的训练后进入了太空舱,由神舟X号把我送上月球,整个飞船中只有我一个(这是我额外提出的要求)。
我的行动由无线电作指导,在月球上的行程由卫星监控。我必须时时刻刻与地球保持联系,即便是我迷失方向,也会顺利抵达人类的地球。
好大的月球,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黑黑的一大片让人感到很单调,很无聊,只想发脾气,看到脚下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一怒之下就一脚踢开,由于在月球上失重,我被自己的力掀翻,头朝地,头上戴的仪器被砸坏了,幸亏安全措施好,我没有受伤,可以继续前进,可是与地面无法联系,信号中断,仪器失灵。我害怕,恐慌,想到自己的未来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我不愿就这样无声无息白白死在月球上。
我想寻找能帮助我在月球上生存下来的物品。走了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小孔,发出怪异的亮光,如果不仔细看还发现不了。我兴奋地走过去,用手砸了一下洞口,向里吹了一口气,还是没反应,往里面看却什么也看不见。这让我很迷茫,就拿了一块石头把洞口死死地堵住,可是过了一会,石头像火箭一样喷发出来,接着就冒出一阵烟气,烟气变成一个老头,我很好奇,就上去问他,他拿着一个类似地球上铁锨一样的东西,使劲地敲打着地面。我很有礼貌地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他是月球锅炉房的主任。我问他能否帮我生存下去,他看见像我这样的陌生面孔,就热情地带我去参观属于他们的世界。
当然,他首先带我去看的是锅炉房,我此时的心情可谓是好奇之极,随他进入他的领域。走进之后才知道,他与地球不同,燃烧出的火焰是七彩斑斓的,不同颜色的火焰有不同的用处,锅炉上面有无数的小孔,不同颜色的火焰会被吸入不同的小孔,完成他们的使命。接着老人讲述了月球的底部分为三个层部:第一兽物层,第二克隆层,第三是中央首脑层。
我的奇异旅程从此开始了。我在老者的引导下,走入了第一层,即兽物层,也可以叫军事防御层,何谓兽物层?这里全是叫不出名字、无规则形状可以形容的怪异大体形动物,他们的攻击力极强,以强壮的躯体与敌人火拼。还有多足兽,全身软软的叫人看了就恶心,他们喷出绿色的毒汁,腐蚀敌人。向地上看,可以看到一条血河,有很多支流,这里的生物全靠吸血为生。一只三头五牙狗向我冲来,嘴上沾满鲜血,十分强悍,它是这里的头领,以其奔跑速度着名。它看见锅炉爷爷便十分温顺,看着我这位“外星人”不停地摇尾巴。
随后进入第二层———克隆层,这里的人长得和地球人一模一样,不过他们在说话时嘴里会喷出火焰,因为他们的鼻子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呼吸,不然就会紧缩在一起,窒息而死。那些生物就是他们精心研制的,而他们吃的是液态或固态的化学物质,如硫单质、铁溶液等。可见月球上的矿物资源是他们最好的食品。
接着,第三层是中央首脑层,他们不是生物,而是靠月球内部某种未知元素作能源的一套完整的制造克隆人并控制他们的机器,机器发出各种各样的光环,一个个克隆人的生长过程清晰可见。原来,整个月球的命脉就在这里。我由老人带领,饱餐了一顿近似地球人食用的食品。
篇9
人类登月距今已有40年,探月期间充满了未知和艰辛,但积跬步成千里。当年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成就了人类的一大步,如今探测器的这一撞,也撞出了更大的希望。回顾人类探月历程,其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轶事。
月球“逃离”地球
地球和月球分别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但你知道吗,月亮正在以极其缓慢的速度“逃离”地球――每年挪移3,8厘米。现在,月球离地球有384401千米之远,但在它成形初期,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14000千米。
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当年阿波罗登月时,曾在月球上设置了激光反射装置。科学家通过统计激光折返于地球和月球所需的时间,就能高精度测算出两者之间的距离照此“逃离”趋势发展下去,当月球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引力的减弱将削弱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我们也可能再难见到正宗的日全食――不过别担心,这一过程也要经历数十亿年。
老虎伍兹也办不到
月球上有过的第一项体育运动是什么?答案是高尔夫球。1971年,“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阿兰・谢泼德抵达月球弗拉莫罗高地,挥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杆。初次挥杆没有成功后,谢泼德没有气馁,再次击打那枚6号铁质高尔夫球,这一次,按谢泼德的形容,球“飞了好几千米远”――现实生活中,连高尔夫高手老虎伍兹也办不到,相同球型,飞几百米就不错了。这不是谢泼德的水平高,因为月球引力仅是地球引力的1/6,而他还穿着笨重的太空服,行动不便,只是用单手挥杆而已。
月球纪念品
NASA“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在执行月球任务的340个工作时中,累计采集了约381千克重的月球岩石和碎片。但当这些样品被带回地球后,它们就分散到各种地方。尼克松执政期间,将近有270块月球岩石被当作礼物送
给了其他国家。2009年9月,荷兰国家博物馆中出现了一块假样品,引起美联社关注,发起独立调查跟踪其余样品的下落,结果意外发现,大部分样品都不翼而飞了。一位NASA历史学家的解释是:“NASA把样品转交给国务院分配处理,我们没有任何关于何时把岩石样品交给何人的记录。”
“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可以保留几块样品作为登月的纪念品,但前提是不得用以赚钱牟利,只能代代相传。如今,NASA剩余的样品都装在特氟隆材料的袋子中,保存于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储氦钢柜里。任何需要提取样品的研究员都必须戴上3层手套防止污染。
探月,从乌龟开始
其实,第一个绕月的生物既不是人类也不是猩猩,而是一对乌龟。1968年9月15日,苏联成功发射“探测器一5”,上面载有乌龟、种子、细菌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环绕月球后再返回地球的飞行。“探测器-5”返回后,动物探险家们被从印度洋里打捞上来,人们发现,龟壳上没有一点伤痕,只不过它们的体重都减少了10%,但是胃口没什么影响。
月球上有海?
在解释月球演化的学说中,最成功的一个是“岩浆海假说”。它认为月球形成早期曾拥有一个深达数百千米的熔融表层。在这片岩浆海中,轻的物质上升,重的物质下沉。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月球上大多数的岩浆海都在朝着地球的一面,那时因为在地月距离还很近的时候,两者之间的重力相互作用强烈,岩浆从月球内部溢出时,地球引力就立刻将其牢固吸引。
月球比地球和平
1967年,美国和苏联联合起草了《外太空条约》,条约规定:没有国家对于任何天体(包括月球)拥有所有权,严格禁止在太空部署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禁止在外星体(包括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后来,陆续有97个国家加入该条约。
月球极端气候
如今,地球“极端气候变化”是一个热词,但比起月球表面的温差,简直小巫见大巫。月球表面最低温度在一116℃,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可升至104℃。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不能像地球一样在夜间保存部分白天的温度。但是如果在月球表面深挖1米,你会发现,里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5℃左右。
“平客・弗洛伊德”错了
著名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最为成功的专辑名为《月亮的阴面》,但是他们错了,月球没有黑暗的一面。由于轨道上的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向着地球,所以它的一部分总是处于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其实那一面也是“亮”的。
永恒的足迹
月球上没有大气,意味着月球没有风,没有天气,也意味人类历史活动的痕迹依旧留存在月表。为了证明这一点,NASA月球勘察卫星在2009年7月发回了6个阿波罗登月点中5个地点活动痕迹的照片。
1971年,“阿波罗14”号的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阿兰・谢泼德把阿波罗月球表面实验包裹、采样设备以及小推车留在了月球上。月球勘察卫星发回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宇航员在不同飞行器之间行走留下的脚印,以后拍摄的照片可能会比现在的分辨率提高二三倍。NAsA月球勘察卫星的首席调查专家马克・洛宾逊说:“很高兴看到月球上的这些硬件,它们在等待我们的回访。”
(张小宁 插画)
链接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与我们地球形影不离,它如钩如盘,常引得人们浮想联翩……“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千古传唱的唐代李商隐的佳句。如果“广寒宫”中真有嫦娥仙子,那上面亘古不变万籁无声的孤寂世界,的确要让她追悔莫及。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大学者毕达哥拉斯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宇宙是和谐完美的,他一直认为:“我确信月亮上有大地,那里一定居住着像地球人类那样的生物。月球人十分优秀,它们的历史甚至要比地球上人类的历史古老15倍。”后来苏格拉底一个得意弟子色诺芬也说:“在月球的洼地上有着海洋和土地,与地球一样,那里一定也居住着月亮人。”总之,那时许多人都相信,月亮是另一个生命乐园。
公元2世纪时,一位希腊作家在《真实的历史》一书中也说:一场强大无比的巨大风暴把航行于海洋中的一条船吹到了月亮上,水手们在月亮上遇到了奇特的月亮人,他们友好相处,后来被卷入到月亮人与太阳人的争斗……
篇10
距离“探火”正式立项已经近两个月,目前,孙泽洲正带领中国“探火”团队紧锣密鼓地开展设计、攻关等研制工作。
“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实现绕、落、巡目标,这在世界上从未一次同时实现过,任务难度非常大。”孙泽洲坦言,“但是,正因为有压力,才能带来技术的进步。”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地获得研究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一步迈出较大的一步,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孙泽洲充满希望和自信地告诉记者。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20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国深空探测坚实的步伐。
因“嫦娥”与“深空”结缘
孙泽洲与“嫦娥”结缘于2001年,那一年嫦娥进入了为期3年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当时孙泽洲正值而立之年。他开始参与绕月探测工程的前期论证,并负责星载测控系统和卫星总体论证工作。在叶培建总师的指导下,他组织完成了总体方案论证工作,有效地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与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技术成果进行融合和应用,结合技术创新和攻关,合理地确定了总体设计方案,为嫦娥一号卫星能在三年之内完成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面对环月探测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孙泽洲不分昼夜地与数据和资料打起了交道,积极主动地与专家沟通,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先后组织完成轨道设计、热控设计、测控设计、供配电设计、月食方案设计和定向天线攻关等一系列工作。特别是在卫星总体设计过程中,孙泽洲大胆创新,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提出了利用数管功能实现热控功能控制和电源管理等设计思路,大大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在测控设计过程中,他创造性地设计了我国首个深空探测测控数传星载系统,解决了月球探测卫星40万公里的远距离地月测控通信设计难题;在月食方案设计过程中,他有效地解决了长时间阴影对卫星的安全影响……随着一个个技术难点被突破,孙泽洲对“嫦娥”也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仿佛一个探险的人走入了大山,看到了更多更广阔的风景。”孙泽洲如是说。而这些在嫦娥一号研制过程中的“摸爬滚打”为他日后承担深空探测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良好基础。
接过“中国探月”接力棒
孙泽洲曾说,执行嫦娥一号任务时跟着叶培建院士干好比“背靠大树”,自己做了总师才知道身上责任重大。
2008年,年仅38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由于月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不确定性,所以任务中的多个关键动作和环节必须万无一失。嫦娥三号任务要求决定了总体优化设计难,推进系统研制难,着陆器的制导、导航与控制难,着陆缓冲分系统研制难,热控分系统研制难,巡视器移动难,巡视器自主导航控制与遥操作难……”孙泽洲一连串说了六七个“难”,足见刚一“接棒”的他压力之大。
然而,有难度才会有动力。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孙泽洲率领研制人员建立了包括月表地形地貌模型、月尘模型在内的多个模型,通过系统仿真进行初步分析与设计。特别设计了模拟地球六分之一重力状态下的各种实验,模拟软着陆冲击、月面移动实验中的月壤、光照环境。在机构等性能实验中,模拟月尘环境、舱外设备、月夜储存环境等,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再分析,通过对薄弱环节的不断改进,逐步提高了嫦娥三号的可靠性。
有风险才会有担当。一般卫星的新研产品和新技术只有20%~30%,而嫦娥三号新研产品和新技术却占到了80%,特别是12分钟软着陆过程完全是靠探测器自主完成的。为此,孙泽洲带领研制人员进行了上万次数学仿真、成百上千次桌面联试以及模拟月球重力环境和月表地形地貌等多次大型地面实验,他始终站在研制的最前沿。
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
今年4月,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分别正式立项,孙泽洲被任命为两大探测器的“双料”总设计师,开始了一面飞“月球”一面奔“火星”的职业生涯。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孙泽洲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目前孙泽洲正带领研制团队开展各分系统正样设计相关工作,并顺利完成了探测器技术状态基线确立工作,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经实施了42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率仅为52%。“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必须确保成功。”孙泽洲对“探火”任务有着冷静而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