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家范文

时间:2023-03-19 10: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文学家

篇1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中期,我国在西方现代哲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使得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

种用荒诞扭曲的手法,来以揭示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即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反传统的新型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中表现出‘重写文学史”、“文学的现代性”、“现

代文学的转型”和“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等方面的问题讨论。新时期,我国社会从思想到现实的巨大变化,从创作、阅读领域都已经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我国社会文学的进退、

纯文学的潮涨潮落以及通俗文学的持续走红,使得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面临冲击和挑战,本文将讨论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

一、我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1、文学的人文属性和文化价值。新时期,不论是在创作还是阅读的领域,纯文学的领地都在不断缩小。“纯文学”在“纯”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色的丝织品;而“文”方

面就是我们说的色彩交错、斑驳的器物或者是图案。“纯”与“文”两个字就是一对对立的定义。“纯文学”虽然属于文化方面,但是一方面体现出一个科学主义的口号,另一方

面展现出一个很难摆脱其想象性的东西形式。我们已经将一种本属人文领域的东西强行纳入科学的体系,但是结果出现的是很难不陷入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假设我们用这样一种

科学主义的观念去寻找文学性,我们能得到的将是对文学语言的极端重视。而如果文学活动一旦脱离生活价值的领域,那么就将变成纯粹的“语言游戏”,这样他的存在意义也就

走到了尽头。 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一种关系,也就是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和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在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的对通俗文学的重视,

而且对正体现关于文学史的本体性追求的那种,并且采取以形式演化为中心的文学史写作。我们也需要在适度释放了它的写作激情之后,但是最后慢慢的显出了它空洞与苍白的一

面。人们在 “纯文学” 中认识到关于理论、实践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在以后,我们只有不再执着于那种科学的追求,而应该是从充分承认文学活动的人文性和文化价

值,才能使得文学活动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那么同时,对于新世纪以来,在文学研究或者是从文学转向文化研究,已经很极具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2、 我国文学民族生活价值。在全球化席卷中国之际,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作家队伍急需输入新鲜血液, 当前,对于当代的人们已不会很

排斥,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类说词,来防御性的口号来为文化的多元存在的理由,更多的意识到世界文学存在。并不是一色的、单极的,同时需要构建全球化时代真正的

世界文学,由于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形成的世界观念往往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均衡的,尤其是在各部分之间意义对等的存在,而在以西方文化视域为中心形成的是逐次向外扩展的

放射状圆环。对于我国,在文学方面应充分理解,尤其是需要承认各民族文学文化生活自身的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在冲破单一的文学史秩序,并且对于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世界

文学,需要在想象之中才能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更深层的表现出真正文学的价值。

二、中国后现代文学的叙事价值

后现代文学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全方位地批判现代文明发展的传统,主张反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束缚起来。后现代文学没有中心,对各种

不同的标准都给予充分宽容,没有固定的作家或批评家群体,也不存在任何可以一呼百应的纲领和宣言,充分展现了其“不确定性”、“非中心性”、“非整体性”、“非连续性

”的特性,后现代文学注重个人的价值体现及其个性的发展。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始于八十年底末,基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上的解放,使中国的文学附上了浓厚的后现代主义

色彩。这个年代的作家,深受的影响,具备烙印下特有的被遗弃的孤独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质疑,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困顿,代表人物有苏童、余华、

陈染等作家,其作品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无中心主义、飘忽不定、多元化,他们主张没有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的模式或规则。中国后现代

主义作家的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极度杂芜。中国后现代主义不但批判现实主义的旧传统,还反对现代主义的新规则,可谓将反传统推向了极致。在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

,涵盖了地下文化,街头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甚至是生活指南等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许多看似极其生活化,与文学价值联系不大的范围,被作家给予精心包装,得以登

上文学艺术的殿堂。其审美价值和内涵许多读者自行思索归纳,作家只是对社会、人及客体作相应的展示,而没有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后现代主义作品体现了现代出文学与哲学

的完美相融,具有精深的哲理性。作家通过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对人物进行塑造,打破以人为中心讲述完整的故事,作品的情节内容也具有极为明显的虚构性与荒诞性,作家极

为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体现出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例如,王朔的消费小说体现了反理性主义思想,对世俗化的欲望加以放大,并大力提倡,在《千万别把我当人》

、《浮出海面》等一系列作品中,王朔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属于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又是零余人的人物形象,他颠覆了传统的价值体系,解构传统的人的归属

感。又如,在格非的名篇《青黄》体现了解构主义的为了文本放逐历史,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之说。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将传统的文学观念给予颠覆性地消解,使传统的文本、艺

篇2

此时,我忽然想到了一直冷清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综合性国家文学馆。好风凭借力,那里肯定一改旧观,成了热门而且门槛被踢破。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又走进了位于北京文学馆路的中国现代文学馆。

嘿!又丰富啦――我简直忘我了:一个大厅里,正在举办画展;大陆外的华人文学家展厅,收藏的书籍,简直快要把书架撑破啦,把房顶顶翻啦;最吸引我的,是二楼新开辟的十来个顶尖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的书房原貌展――简陋、清雅、个性、趣味……原来,那些惊世之作警世之言,就诞生在这些矮桌木椅上呀!

……忘我中绊了一跤,才使我清醒过来:这次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目的,不是看馆看展看图看书,而是看人。

于是,我重新穿行于各个展厅。末了,我完成了一道加法算术题:偌大的文学馆,许多个展厅,观众总共不到二十人!其中,还有两位是穿开裆裤的小客人――弄不清他们到底是来早慧的,还是被奶奶拉着来这干干净净的厅地上玩耍的,反正他们心不在焉地全身在淘。

馆内馆外,冷热分明。第一个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然而,方块字的“文学”俩字,却使我感到悲凉。

我是这样想的:

全世界人口中,平均有百分之一的人喜欢文学,估计比例不算高。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十三亿之多,其中的百分之一喜欢文学,百分之一喜欢文学人中的百分之一一辈子――平均寿命一百年――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一次。这十三亿人口的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再百分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内川流,这流量也不至于是二十来个人吧?

中国大学的文科生,每人在校期间参观一次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应该的。据说,中国的大学生每年有五六百万,学文科的按十分之一算,每年就有五六十万,五六十万分配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就有一千六百多人。一千六百多人和二十多人相比,是什么倍数?

北京每年的中学生有多少,我不清楚。三十年为一代。如果按北京居住人口一千万的三十分之一计算,就有三十来万。中学生六年都上文学课,每人在校期间参观一次中国现代文学馆,不算为过。如此看来,中国现代文学馆每天光接待北京的中学生就达八百来人。

来北京旅游的中国人,每天平均多少,具体数字我也不知道。他们看天安门升国旗、游故宫、进颐和园、逛王府井、吃烤鸭、疯狂购物和拍照……若他们中千分之一的人因爱好文学而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那么,文学馆每天需要接待多少外地游客?

……

在文学奖奖国人之际,在文学奖太热闹之际,我们似乎应该诚实地自问:当代中国人究竟爱的是什么?我看,当代中国人,总体爱的是文学奖,爱的是热闹,但肯定地说,爱的并不是文学本身。一个真正爱文学的国度,它的国民怎么可能和文学馆绝缘呢?它的国家文学馆怎么可能冷冷清清呢?

篇3

2、要想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必须不能懒!懒是一种病!得治!要想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必须比别人勤奋、比别人更加努力。做斜杠青年意味着你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工作,这就要求你必须要勤奋。要想有回报,必须得有付出。

3、要想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必须不抛弃、不放弃!万事开头难,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你必须顶住开头难的压力。所以你不能中途放弃,当然这是在选择正确的前提下,一旦放弃前功尽弃。成功的道路往往是不拥挤的,因为很多人中途就放弃了。

4、要想成为一个斜杠青年,必须选择正确的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现状的领域,明确自己的目标。

篇4

鲁迅的革命思想主线是要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催生新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培养革命战士,进行思想革命。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1、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含义:是指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诗《自嘲》。《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2、“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关系;文学变革

现代传媒的到来给中国文学乃至中国社会都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现代传媒是现代文化的一种综合呈现,也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传媒越来越依赖于报纸、期刊、电子进行媒介传播,所谓现代传媒,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在给我们带来文化、科技等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一系列的变革中,成为我们传播信息最得力的武器。现代传媒是中国文化与文学现代性转变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并且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学更深入的发展。

一、传媒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对于中国现代传媒的发生发展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论述,首先二者能够有着密切关联,完全是市场效应的需求,根据市场所需,现代传媒与中国现代文学从产生到发展都相互促进,相互共生,在这种关系中便产生了新的文化生产体系和文化环境,也成为传媒和文学不断传承的起点。

(一)传媒与文学相互共生

“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便与报纸期刊为主体的现代传媒共生一体,两者相互发展,共同存在,所谓传媒与文学的共生现象,就是指文学通过报刊来发表;两种文本作为同一物质形式呈现给受众,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刊载于报纸杂志,而是与报纸共同存在,相互需要而发展。报纸等媒体因为文学性而与文学作品同在。

(二)传媒的是文学的载体

任何文学作品的存在都离不开一种的物质载体,即使是以前民间的口传文学,往往也需要文人收集加工,以物质的形式承载文本,进而传承。现代传媒突破古代传媒固有形式,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传播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与发展,就是现代传媒的存在与发展,这是学术界早已达成的共识。

(三)媒体是文学传播的中介

传媒具有中介的特性是众所周知的,作为现代文学的载体,报纸是文学作品的传播工具,是通过媒体进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传媒即是文学的中介。一般而言,媒体作为一种中介,联接着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文学写作者写出的文本一旦见报,都将面对众多的读者,供读者进行阅读、评判。报刊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上传下达,通上下之情,通中外只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联系作者与读者。除此之外,传媒还充当着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中介,使文人联结而形成团体,进而发展成各个不同的流派,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百花齐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传媒促进中国现代文学变革

从人类传播史上来看,每一次媒介革命都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现代传媒在清朝末年从西方进入中国,也给中国文学传播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革命。中国文学的文体从古文变成了现代文,同时,语言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

现代传媒的到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来临。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历史确实短暂的,晚晴时期,西方新生的现代大众传媒以其先进的传播技术,给中国人在形式上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现代性新体验。现代传媒运用资本主义商业化运作方式,使用机器大量印刷报刊,不仅容量大,周期短,而且价格低,传播范围广泛,这种传媒方式,对文学的影响巨大,使文学走向工业化生产模式。

(二)传媒促进文学文体转型

现代传媒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还割裂了我国文学传统,造成传承数千年的文言文变异成白话文,文体类型开始中断,而随着现代传媒进入中国,几乎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在文学样式、内容、文学体裁、语言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革命。曾经称霸文坛的诗文开始有新诗和散文所取代,文体类型多样化,淡化了古代散文的学术性、应用性、政论性,写作上讲究气势、注重音律声调、追求辞采华美。当一种新的文类出现时,从生产传播到文学思想和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伴随着现代传媒的进入而出现的现代文学文体类型,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的出现,使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并不断的被大众接受、理解、认可。可以说是现代传媒给文学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工业革命给传播媒介带来的变化时不言而喻的,现代文学因此而诞生到发展,几乎完全受益于现代传媒。现代传媒通过报刊等形式使现代文学作品得以传播和发展,使现代文学在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方面而异于传统古典文学,并在读者群众广泛传播,最终被大众接受,现代文学有通过传媒的传播途径,不断加快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读者传播了更广泛多样的先进知识。让全民参与到社会、国家事件当中,也使文学更加平民化、国民化。

参考文献

[1]童家麒.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式大众传媒和现代传媒[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4)

[2]卢兴.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D].辽宁大学2014

篇7

扩展资料:

“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诗《自嘲》。《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第四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全文如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篇8

鲁迅(1881年9月25日到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鲁迅的《朝花夕拾》的文章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女作家丁玲的著名小说,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二等奖,被译成10余种文字。2002年1月,丁玲的丈夫、年逾80岁的陈明先生来到国家图书馆,当他在时隔半个世纪后重新又看到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手稿时,激动不已,忍不住热泪长流。这部朴素熟悉的手稿,勾起老人对那段难忘生活的深切回忆。小说手稿共三册,第一册是用白报纸订成,纸又簿又脆,据陈明先生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能找到可以习字的纸已经非常好了。后两册是日本人丢弃的记帐簿,质地较好,是丁玲的孩子从废品堆里拣回来的。这三册故人的手稿,让老人又回到了当年虽然艰苦但充满激情的岁月,回忆起丁玲与他讨论小说人物如何出场及埋头创作的情景,因此情绪格外激动,这就是手稿的独特魅力。

手稿是作者亲笔手书的文稿,包括诗稿、日记,书信、读书笔记、采访笔记,题词等,是最具个性化的书写和创作。一份名家手稿,包含了作者思考、创作、书写、修改并从心到手的劳作过程,正是这种可以看到整个过程轨迹的“手工制作”,才是研究者、收藏者最看重的,从中既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习惯、思维方式,又可以欣赏每一位名家不同的书写个性和书法技艺,这是“机器生产”所不能的。

馆藏特色

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收藏十分丰富,有中国近现代300多位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近5000件,其中很多是手稿中的珍品精品,馆藏具有以下特色:

1.国学大师、文学泰斗的手稿数量多,精品荟萃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著述宏富。1954年梁氏家属慨然捐赠梁启超全部手稿。这批著作手稿共393种,包括全部《饮冰室文集》。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和国学大师。一生七次被追捕,三人牢狱,手稿难有集中完整的保存。然而,国家图书馆却珍藏着章氏的手稿百余件,

我馆保藏鲁迅先生的珍贵手稿百余种,包括先生晚年最重要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朝花夕拾》、《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手稿在我馆有百余种。含有他最著名的著作《人间词》、《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及遗书。同时还收藏了罗振玉、顾颉刚、、梁启超、沈增植,容庚、唐兰等名家在内的50余人的书札近500通,记录了各界与大师的学术交流。

现代著名学者郑振铎是我国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郑振铎先生的手稿几乎全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有300件之多。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遗稿171种255册。闻先生善治印,书写受篆刻影响,笔法刚劲有力,古朴厚重。正如朱自清所记:“我敬佩闻一多的学问,也爱好他的手稿。闻的稿子却总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工楷,差不多一笔不苟……看了先就悦目。”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多次捐赠手稿,馆藏巴金手稿包括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及晚年著名作品《随想录》中的几十篇文章。巴老不仅将自己的多部重要手稿捐给国家图书馆,同时也是捐赠其他名人手稿最多的捐赠者。

这些国宝级大师的手稿,哪怕拥有一件都无比珍贵,值得炫耀,国图却几乎拥有他们存世重要作品的全部,其价值真是怎么估量也不过分。

馆藏中有许多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的手稿,其中不少是他们的成名作、代表作。如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章回小说《吕梁英雄传》;周立波著名小说《暴风骤雨》,周而复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郭沫若先生在重庆创作的5个历史名剧《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孔雀胆》、《筑》,剧作《北京人》、老舍剧本《龙须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茅盾的《团的儿子》,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以及傅雷、卞之琳、萧三、罗念生、穆木天等著名翻译家的名著译稿等。

2.历史学家手稿多

在馆藏名家文库中,历史学家的手稿十分引人瞩目,上个世纪许多著名历史学家的论著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馆收有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陈寅恪、陈垣、邓之诚、向达、贺昌群以及思想史家侯外庐,中西交通史家冯承钧、考古学家郭宝钧、石璋如,甲骨学大家董作宾、胡厚宣,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亚农,劳干,岑仲勉、张荫麟、邓广铭、陈述,、王崇武、李晋华、李光涛、郑天挺,史专家罗尔纲,中国革命史专家胡华、荣孟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全汉升等几十位历史学家的手稿,其中很多是他们的代表作或是创作高峰期的力作。

3.科学家手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

我馆收藏的名家手稿虽以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的文稿为主,但自然科学家的手稿也不少,且涉及领域广泛:桥梁学、植物学、药物学、土木建筑、地质学,地层学、本草学、生药学、农学,水利工程、天文学、细菌学,以及一些学科史的研究,如数学史、化学史、动物学史、水利史等。馆藏科学家的手稿包括:中国近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的毕业论文及其日记、信稿,均为英文手书。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地层学家俞建章的论文手稿,农学家冯泽芳的代表作《中国的棉花》,天文学家戴文赛的《普通天文学教程》,著名的文献学家、化学家袁翰青先生将他的20种手稿,分4次捐赠我馆收藏。

手稿数量减少

名家手稿因具有研究与收藏的双重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前辈著名学者作家大师们的手稿已随他们的故去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还由于现当代作家大多换笔改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稿已成为“稀缺资源”。更何况所有的手稿原件都是孤本。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强盛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及个人认识到名家手稿的重要价值,都在四处搜寻,努力征集。给我们的手稿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过去我馆入藏的手稿,几乎都是名人或其家属子女、出版社、编辑部无偿捐赠的。现在除了接受无偿捐赠,我们也向收藏者购买,还参加古籍手稿的拍卖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一些名家手稿走入流通领域,而手稿数量的有限、稀缺,收藏机构与个人的大量人市,使手稿拍卖行情持续走高,对国家收藏影响很大。

国内外收藏机构

在国内,除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也是手稿收藏的大户,在数量上甚至超过国家馆,并形成了自己的收藏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站上,就可看到其馆藏作家手稿、书信的目录。他们在征集作家手稿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