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岛屿范文

时间:2023-03-28 09:2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日本岛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日本岛屿

篇1

如今离大师去世已差不多半个世纪,日本仍然陆续出现关于他的专著,比如,历史学家与那霸润写的《帝国的残影:兵士小津安二郎的昭和史》(2011年)、研究电影的西村雄一郎写的《殉爱:原节子与小津安二郎》(2012年)等,小津的一些老作品,也被制作成DVD等形式,被不同的公司以不同的包装重复出版。

小津拍电影的时间,前后算起来共有35年,他的作品目录就像一套谜语,或者说像在公众面前变的戏法,叫人看了一次还想再看一次。他去世之前一年拍的《秋刀鱼之味》,因为癌症恶化的速度太快,竟然成了大师的遗作。实际上,他当时还准备着下一部名叫《白萝卜和胡萝卜》的作品。这个片名听起来像开玩笑。其实对日本人来说,《秋刀鱼之味》的片名也是差不多的印象,因为这种鱼在日本非常平凡,既便宜又好吃,每年到了秋天,几乎所有日本家庭,每周必吃,至少一周一次,非吃不可。

1959年的小津作品《早安》里,担当主角的两个小朋友,就是因为妈妈每天都烤秋刀鱼作晚餐主菜,拒绝吃饭。他们显然不知道,日本传统的“落语”(单口相声)里,有个著名节目叫作《目黑的秋刀鱼》,讲江户时代去现东京目黑打猎的一位大名(诸侯),碰巧在当地农家吃到了刚烤好热腾腾的秋刀鱼,以为那是目黑土特产,引起了庶民嘲笑贵人缺常识的笑话。

秋刀鱼在当时的日本被视为低级食品,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在贵人餐桌上的;可在当天,大名出来打猎时间太长,加上家臣忘了带午饭导致主人挨饿,只好叫农民把正在烧烤的秋刀鱼奉送给大名吃。谁料到,平生第一次吃新鲜秋刀鱼的大名,大为满足,误以为目黑的秋刀鱼属于山珍海味之类的食物。他最后说了一句话———“秋刀鱼还是目黑的好吃”———至今在日本脍炙人口。

我小时候,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东京,还有一些家庭把煤球炉子放在家外小路上,冒着黑烟一只一只地烤秋刀鱼当全家人的晚餐。那香味飘到好远的地方去,特别刺激傍晚时刻的胃口。如今无论是什么原因,冒了一定分量的烟,会让无所不在的火灾报警器立即启动;若是改用了厨房里的煤气炉,这边的感应器也会敏锐发觉烧烤铁丝的温度异常提高了,于是自动调整火势,使秋刀鱼永远烤不熟;虽说煤气炉下边有专门烤鱼用的烤架,但是太小了,秋刀鱼除非切成两半,否则就无法放在架子上。

现在要为一家四口人烤四只秋刀鱼?想都别想!

篇2

日本料理和日本文化一样,受海外影响较大,特别是受一衣带水的中国的影响。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的茶叶、糕点,并把制作糕点的工具和技术传给日本。密切的中日往来,也让日本人学会了中国的面条、饺子和馄饨,也习惯了用筷子进食。深入比较中日两国的饮食结构,都是以粮谷类的食物主,辅以大量的蔬菜和一定量的肉类。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日本的海岸线极长,大量的海洋资源使得日本料理最喜欢也最擅长烹制各种鱼类、贝类和水藻,这也是中餐和日本料理最大的区别。饮食崇尚自然、养生,注重“和”与“道”成了日本料理最大的特征。虽然“和”与“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在饮食一事上的“和”与“道”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目的虽不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总可推动中华饮食的进步。

没有哪个国家的菜像日本料理一样色彩斑斓,红色的三文鱼、洁白的米饭、金黄的煎蛋、黑褐色的海苔和紫菜、黑色的香菇、绿色的蔬菜这些都是日本料理中最常见的色彩搭配。闻名全世界的日本寿司更是色彩调和的典型代表。寿司的种类和做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卷寿司,可内卷也可外卷。以内卷例:黑褐色的紫菜中卷入用寿司醋调和好的白米饭,中间放入各色原料,涂上少许芥末,用竹帘卷紧,切成相应形状即可。一个小小的寿司中,可以包含黑、白、黄、红、绿五种不同颜色,这色彩斑斓的寿司更像是一道风景。

正如所有的东方料理一样,日本料理也非常讲究味道的调和,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料理中有着非常优质的调味品。咸味的酱油、酸味的寿司醋、略带辣味的唐辛子、咸酸的酸梅、咸中带甜的味噌、咸中微苦的八丁红大酱,充分表达了甘、酸、苦、辛、咸的五味调和。日本料理中味道的调和是建立在保留食物本味基础之上的,与中餐的“五味调和百味香”不同,当然也不如中餐的调味变化精妙。日式调味品种最具特色的要数味噌,最早发源于中国或泰国西部,它与中国的豆瓣酱、黄豆酱和豆豉很相似。

“水”与“火”是人类最熟悉的自然现象,水火不容也是我们常说的词语,而在日本料理中“水”与“火”的关系则可以用水火之和来形容。日本料理会长松岗在谈到日本料理时说:“想做好日本料理,没有优质的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日本料理本身就比较清淡。而且,水质的好坏是‘饭’和‘汤’两种料理最基本的构成。就算是日本民众的家常菜也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可见,水是好的日本料理的根。“火”,火候,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烹饪时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的长短;另一种解释原料的成熟度。日本料理的火候走的是两个极端,他们既喜欢生冷的新鲜刺身,也喜欢类似石锅的“胸石烧”和铁板的烧烤。两种吃法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也使得日本料理成了大家最放心、最安全的料理。

季节之和是日本料理崇尚自然的典型特征,这也与日本的农耕文化有极大的关系。日本名菜天妇罗,是最能体现季节之和的菜肴。天妇罗是日式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面粉、鸡蛋和水按一定比例调成糊,将新鲜的鱼虾和时令蔬菜裹上糊后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吃时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的汁,鲜嫩味美,香而不腻。春季时制作天妇罗喜欢用鲷鱼、银鱼、大虾、花菜、鲜笋、芦笋等原料,用春菊叶、樱花叶和当季的鲜花装饰,让人们充分感受春天的到来;夏季则选择松鱼、鳗鱼、茄子等制作天妇罗,用紫苏叶、苋菜叶和时令花果进行装饰,让人们充分感受夏日的热情;秋季喜欢用鲜贝、海螺、海鳗、墨鱼、牡蛎等制作天妇罗,用柿子叶,小、芦苇穗,烘托季节的气氛。除了原料注重季节之和外,甚至盛器的选择也要因季节来搭配不同花纹的盛具,充分展示日本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日本是崇尚“道”的民族,日本的“道”指称那些具有规范化与形式化标准与要求的种种生活的“技艺”,类似中国的“术”或“法”,如书道、剑道、歌道、茶道、花道、柔道、角道,数不胜数。本文中的“道”仅谈营养之道和茶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篇3

关键词:日本茶道;发展;历史;精神

所谓茶道,实际上是“茶汤之道”的简称,茶汤最初在由中国宋代盛行,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并逐渐日本化。关于茶道的历史,室町时代中期,即所谓的东山时代,出现了能阿弥和珠光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能阿弥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原来是一位武士,武士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了活力,能阿弥不光是茶道大师还擅长文学,精通连歌。他规定了在书院茶室做茶道时壁龛,高低隔板的装饰方式。壁龛中首先要挂两三副挂轴,挂轴一般是裱好的唐绘,它的前面要放置‘三具足’,即香炉,花瓶和烛台,这一系列做法大体引用了佛像装饰的手法。此外的高低搁板,搁板上层放香盒,茶叶罐,天目茶碗和汤瓶。据考证台子一式运用到茶道的第一人就是能阿弥。除此之外,他还对台子点茶以及东山御物的制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谈起珠光,他被誉为是茶汤的创始人。珠光主张人类平等的茶汤之道。在他之前,茶汤中阶级差别明显,而在《珠光一纸目录》中写道:“应对上怠慢,对下礼遇”。学习茶道的过程中,他也强调“事事需谨慎,处处关照人”“真心爱洁净”“节制酒色”这一系列理念,他还给我们留下“茶会之常客,亦应待其如名人”这一至理名言。到了室町时代末期的战国时代,出现了武野绍鸥和千利休这位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者。绍鸥是利休的老师,他发明了铁制细锁链,竹藤炭筐等一系列茶具,他主张:“应咀嚼般小口饮用,大口饮用不知其味”,他还说“如若茶不凉,甘愿一日饮”。《山上宗二记》中还记载绍鸥对弟子们说过:“虽说六十定命,然壮年仅二十载,唯不断潜心茶道,方可擅长此道,如若缺乏横心,必将不善此道”,真正的人生与生存价值存在于“鼎盛二十年”之中。如果能领悟这一点,年轻人就会珍惜光阴不会虚度时日了。他还强调“然须用心书籍”,不管是茶道还是研究其他学问,都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

说到利休流的茶道,现在已经发展成日本茶道的核心。明治之后,开始盛兴的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先祖就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以“鳌辈栉琶于世。从宗旦开始,千家分成了三千家,他的次子辞官隐居,并在京都的武者小路有宅邸,于是被称为武者小路千家。不审庵原本是利休的茶室,后被传给三子江岑宗左,成为了表千家的茶室。后宗旦又在不审庵的北侧后方建立了今日庵,传给了四子,由于今日庵在不审庵后方,于是被称为里千家。于是日本便形成了三千家,弘扬茶道直至今日。

茶道在德川时代开始趋于秩序化,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前日本处于长期的无规则状态,人们渴望有秩序的和平的生活,于是自然而然的,人们建立了规范的茶道标准和精神。而此前一直以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茶道精神,随着时代的需求渐渐被转化为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每个人需要做自己身份相符的事,如果僭越身份去做事,就会导致社会混乱,自身也会灭亡。于是,为了建立和平秩序,逐步形成了身份制度,阶级差,到了德川时代,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被最终确立。而利休在《山上宗二记》中明确规定了成为茶道名人的资格,第一必须是“茶汤者”,第二必须是“茶汤爱好者”,第三必须拥有唐物的名物茶器,第四必须专于此道。

而这些标准,随着武家茶道的兴起很快遭到了破坏。茶道首先出现在寺院和市町,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武士力量的崛起,迫切需要建立武士流茶道。石州流是公认的武家茶,大名茶的代表。其中武家茶的著名石州流茶人松平不昧就是代表之一。他将茶道精神运用到政治理念中,成为了著名的明君。与此同一时代一位叫做川上不白的天才茶人,以表千家为中心参与制定了“七事仪式”。所谓的“七事仪式”,包括品茶,花月,回炭,回花,一二三,且座,数茶。虽然这只是一种游戏但也是修炼茶道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的町人茶的地位逐渐下降,为了抵抗武家茶,形成了家元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明治维新之后,也迎来了茶道的新时代,随着日本社会的大变革,“文明开化”及“欧化主义”开始流行起来。现代社会中,举办茶事或者茶会大多出现在企业家名流之中。日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热衷于外国文化转向于本土文化,但一般的茶会,往往是地位显赫之人比较天下名器之处,忘记了茶道的根本精神。女士们在结婚前也会学习茶道或者花道,但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模仿,并不能理解而去改变自身。总而言之,茶道应该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交生活规范,消除人与人心灵之间的隔阂,所谓“和敬清寂”及“一期一会”等至理名言应努力理解消化,怀着“茶之心”去不断努力发现,改善自我。

篇4

在欧洲,德国等国家已经明确了弃核的态度,宁肯让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成本高一些,也要放弃核电。英国、法国等决定要继续发展核电的国家,则不得不向国民保证核电安全。国民对核电的监督变得更加严格起来。

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同样没有决定弃核,但从小布什时代准备的重启新核电建设的步伐,不得不暂时停下,开始重新思考核电安全问题。

作为核电事故的发生国,此事故带来了日本政治经济的巨大动摇。4个多月中,菅直人政权几次想走上弃核之路,但几次都因为国内经济界的强烈反对而朝令夕改,至今民意与政治选择的结果不能统一。

中国本来在核电方面要大干快上的,现在则开始重新审定核电安全标准,要在更加安全的技术条件下,发展核电。

中国:启动新的核电安全标准

发生福岛核电事故以后,中国迅速调整了现有核电技术规划。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中国“停建所有基础建设中的二代技术的核电站,并全部改用三代核电技术”。中国是世界上较快地明确自己核电态度的国家之一。

与欧美日俄等国相比,中国发展核电的时机略晚。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没有赶上第一代核发展的时机,70年代美苏英法日的核电进入到迅速发展期,我们才刚刚开始瞩目核电站。从核电的发展的起点看,我们差不多比先进国家晚了二十到三十年。

经济学中所讲的“后发优势”,在核电上也有一定的反应。“福岛核电站设计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式启用则在七十年代。中国并没有使用福岛核电站那样的技术,出现福岛核电站那样的事故,也就无从可谈。”核电方面的技术专家对笔者说。

国际核电站的设立,在1986年发生切尔诺贝利危机后开始放缓。技术向更加大型、更加安全的方面做了较大的改进。本来中国的一些核电站准备使用一些造价比较便宜、技术相对简单的第二代核电技术的,但在发生福岛核电事故后,迅速推广第三代技术,便成了中国的一个共识。

在2011年6月初召开的中日绿色博览会上,笔者看到一些日本企业展出了其最新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样本。和第二代技术相比,第三代技术的反应堆在遇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在72小时内自动冷却,无需人为干预。我们知道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震海啸后,冷却用的电力被切断。超过了设计标准的海啸,卷走了冷却用的紧急供电系统,造成前所未有的核事故。而在第三代技术中,完全可以杜绝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全面使用第三代技术以后,核电站的设备等同样需要升级。国核技术专家、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汤紫德回答国内媒体的采访时说:“现在很多第三代设备锻件需要向日本和韩国采购。”在国内建核电站的总方针不变,技术进行升级的时候,国外核电装备厂家的商业机会在中国有了新的保证。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装备、大型发电设备主要来自日本。

中日在核电技术的交流上来往频繁。6月27日、28日两天,在北京召开了中日核电安全与技术研讨会,两国技术专家全面讨论核电技术各个层面的主要问题。

日本:在核电问题上摇摆不定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本来国内反核(武器)运动就风起云涌,热潮澎湃,现在又是日本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核电站事故,国民中反核(电站)势力开始更加强大。

执政的走的是民众路线,在核电问题上,菅直人首相本身是希望弃核的,但弃核将带来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国民生活支出的增加,这又是菅直人政权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在核电问题上,在放弃核电与维持核电之间摇摆不定,政策很不统一。

7月13日,在福岛核事故发生4个月零两天的时候,菅直人在首相官邸会见记者,专门谈到日本的能源政策,特别是核电问题。“我认为应该建设一个不依靠核电的社会。有计划地、按阶段减低对核电的依存度,将来实现一个不使用核电也能正常运行的社会。”菅直人谈到了他的“弃核电社会目标”。

至于为何在这个时候菅直人首相发表谈话,他接着说:“每当我想到核电事故的风险时,我就痛感过去我们在技术上并没有确保安全。”他认为建设一个不依靠核电的社会“是今后我国应该指向的一个方向”,并明确地说,去年6月内阁决定的能源计划中提到的“到2030年以前需要实现的核电发电比率53%,这个数字太高,应该重新评估。”

看到菅直人首相的发言,日本产业界及保守媒体大惊失色,开始群起而攻之。《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社论说:“菅直人首相的摆脱对核电的依存发言实在是不负责任。”认为核电已经在日本电力中占有了3成的比率,在替代能源尚未确定,减排的社会要求高涨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设想“缺少综合战略”。

至于核电成本问题,如核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成本、核电站完成使命后的拆除成本该如何计算,《日本经济新闻》从来不正面进行报道,单纯地以批评菅直人内阁为自己的使命,未做公正平衡的报道。《读卖新闻》等日本主要大报,报道方式与《日本经济新闻》大致相同。

两天以后的7月15日,菅直人首相在内阁会议后与大臣座谈的时候,忽然说前天的发言是自己个人的一个想法,并不是政府的见解,迅速收回了自己的“弃核(电)”战略。

除了保守媒体坚决要求维持核电外,日本一部分国家官僚也是核电的最坚决的支持者。这个力量在推动日本核电进一步扩大势力。

篇5

日本现行的现收现付型年金制度,是典型的当代人抚养后代人的年金制度,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年金制度的运行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国家财政不堪年金支出重负

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领取年金人数不断增多,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年金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日本从1975年到2002年,用于老年人给付费占社会保障给付费的比从0.5%上升到14.5%,随着整个社会保障给付费的增加,其占GDP的比从1970的5.8%上升到2002年的23.0%,财政支出中有近1/4是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财政中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只能靠国债和税收来弥补,到2003年,日本财政收入中,国债为36万亿日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81.7891万亿日元)的44.6%,国债依存度达到历史高水平,也即当年财政运行的近一半资金是靠国债在支撑。2006年度预计社会保障费和国债费支出分别占整个岁出的25.8%和23.5%,再加上地方交付费(18.3%)三项合计67.4%,也就是说,日本每年一半多的财政支出资金用于了社会福利、偿还旧债以及平衡地方收支上,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负担可想而知。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金的支出

联合国把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老龄化。日本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1%,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994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可以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在公共年金制度初建期,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对国民的平均寿命的估算是60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国民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已经成为第一长寿国,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其中65岁以上的平均寿命,男性延长了8年多,女性延长了11年多。这样,使年金的支付年限大大增长,给年金支付带来了很大挑战。

日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2%不断攀升,到1995年,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2%。2004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达到1亿2769万人,这一年虽然增加了7万人(0.1%),但是,增加数量和增长率都是战后最低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创过去最高达24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19.5%。其中,65―74岁(老龄者前期)人口为1381万人,75岁以上者(老龄者后期)人口为1107万人。全国90岁以上的初次突破100万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龄者超过了2.3万人。预计到2015年老龄者比例会达到26%,2050年达到35.7%。

如果年金替代率为70%,要维持年金帐户中给付额与缴费额的平衡,则1990年的在职劳动人口须将工资总额的12%转移给老龄人口,按此替代率,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到2020年工资的转移额为49%。这也就表示,如果不改变支付的现状,预计到2020年,当代人须将自己收入的一半用来维持上一代人的生活。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其公共年金支出的逐年增加,日本从1999年到2020年期间,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公共年金支出总额将翻一番。

三、日本少子化抑制年金的收入

在日本老龄人口不断攀升、年金领取不断增多的同时,呈现在日本的另一个现象是人口的出生率不断的下降,也即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当代以及将来从事劳动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年金缴费人数不断减少,而为了维持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缴费率不断上升,从而加重代际收入的不平衡。这样直接导致很多国民不愿缴付年金保险费,年金的资金来源面临危机。

日本的特殊生育率在西方各国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少子化的趋势日趋严重。预计到2020年,日本0-14岁的人口,会由1990年的2273.1万下降到176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也由18.4%下降到14.2%。根据估算,日本如果想维持现在的人口数量,则生育率必须达到2.1,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少于2.0。随着日本人口呈现少子化,缴纳年金的人数在减少,年金的来源也在减少。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的并存,年金收支的缺口从1995年的4295亿日元,到2020年时年金收支缺口将达到133711亿日元。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年金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年金的可持续运行必然受到威胁。日本年金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四、日本摆脱困境的具体对策

面临年金收支缺口的扩大,日本社会保障审议会年金部,从2002年1月开始讨论新的年金制度改革方案,根据2003年9月坂口厚生劳动大臣就给付和负担的草案提出的意见,了“关于平成16年年金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厚生劳动省提案,在2004年2月的第159次通常国会上提出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2004年6月5日正式出台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

日本2005年年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今后大约100年间的给付和负担的均衡,以实现年金制度的长期化、稳定化。既不能增加养老金缴费率,企业和国民负担已经很重,也不能降低养老金领取水平,目前水平不算太高,且具有刚性。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尽量控制厚生年金保险费的上缴比例,但是必须有所提高,每年只提高0.354%;国民年金的给付增加的幅度相对要小一些,每年增加280日元;第二,改变目前年金总额只根据工资及物价上涨幅度而进行调整的做法,引入根据收入决定支出的年金总额控制制度,即根据每年的保费上缴数来决定其给付数额,量入为出;第三,为了防止目前只靠自动调节机制而有可能造成给付水平的下降的情况发生,制定了标准的年金受给世代的给付水平,以确保不低于现役世代的平均收入的50%;第四,为了保证财源,从2004年度开始把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1/3提高到1/2;第五,到2025年,最终保险费率达到18.3%,最终的国民保险额达到16900日元,并且,争取两个账户都由亏损转成赢余。

目前日本由于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信任,2002年度加入“国民养老金”的人中,有37%没有交纳保险费。其中,20岁至29岁的人中,有50%以上拒绝缴纳保险费。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加强保险费的收缴对策,争取在今后5年,收缴率达到80%。增加免缴制度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收缴的环境,根据各地域的特性,可以实行网上缴纳;第二,加强保险费的缴纳意识,重新制定扣缴社会保险费制度;第三,在制度上还要取得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定期及时通知个人年金收缴账户信息,对积极缴纳者应给以奖励。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稳定养老金财源,保证所有国民老有所养,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只有不断进行新改革,才能适应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年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启示及建议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生活,安定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方针来看,已经严重的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了。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避免由于养老金收支缺口太大而带来的困境,明确责任,做实个人账户,势在必行。

实现养老金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以下改革建议:

在不改变养老金缴费方式和缴费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三个支柱”或“三个层次”的发放方式。第一支柱(层):国家政府出资的“养老金”,相当于福利年金。每个国民只要达到65岁,不分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领取15%的上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当地的平均工资既代表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代表其物价水平)。这一部分可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国家政府与其填补缺口,把钱用来补后面的窟窿,不如直接用于福利发放。第二支柱(层):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帐户。现在是这部分资金只有等到职工退休10年(120个月)还没死后的支付,应改为企业养老金帐户除以240(20年),作为每月的养老金的一部分支付给退休职工,但,这部分资金死后不能转存或遗赠。第三支柱(层):个人一直缴纳的工资总额的8%的帐户(一卡制),可以提高到10%。这部分帐户资金也除以240,最为第三部分养老金,死后结余可以转存和遗赠。目前这部分的发放是按10年(120个月)发放的,10年之后由企业帐户支付,这样的话,何必一开始就要求企业缴纳职工工资的20%作为养老金呢?

篇6

【关键词】日本 道德 道德观 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认为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道德规范和道德心。道德规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或团体中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及行动的方针。道德心则指的是对行为的好坏进行区分的判断力、遵从道德规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规范不是命令的体系,而是禁止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人独自参与制订的,而是社会外部通过约定俗成或集体共同制订等途径得来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过强制力使它得到实现的义务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从社会中得到好结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因为受到中国儒教思想尤其是《论语》的巨大影响,“忠”、“孝”、“仁”、“义”、“人情”等中国人熟识的传统道德观是构成日本的传统道德观的基础,过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视为统治社会的目标,武家时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导下”、“忠君孝亲”等儒教道德视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为看作美德。但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引进西方价值观,日本人的道德观也为之大变。在传统的忠、孝、仁、义、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关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内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规范既与礼仪礼节或禁忌等习俗有关,有些还形式化成了具体的仪式庆典等。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也就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为了促进个人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都会体验到内心感情的纠结。同时,因为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所以道德心的养成和教育也渗透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长的人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学校,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单位或企业,单位及企业有责任对新人或新手进行道德教育。

因此,当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认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重视生命、体察他人、能判断善恶等的规范意识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有“道德”课程,开展广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观已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德不仅仅指思想层面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习俗等形而下的东西。当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应有的人的姿态和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则。与其它国家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明确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学问和知识,有追求真理的态度,有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体魄”。同时该《教育基本法》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姿态,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拥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断力,有道德实践的意欲和态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指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自主地寻找课题,独立进行判断,行动起来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要有自律心,能与他人协调共处,能体察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真诚感动之心,有丰富的人格;有健康的体魄。”显然,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当代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过去的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为主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细致

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法规,这部法规每十年会修订一次,在这部法规中,从四个方面详细罗列了各个年级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别是在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列出来的小学1、2年级和初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使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内容的整理和实施具有科学性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把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罗列,很明显这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的影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各个不同的社会道德主要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集团性(包括义务、集体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纯洁和高贵、个人的灵性等)。当然西方也有一些国家把这种多样的道德内容整理为几个方面:亲切性(对他人亲近没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对不公平之事进行惩罚等);集团性(服务于传统和权威等);纯洁性(喜好纯洁和清洁,厌恶不洁不纯之事物等)。

从《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道德课程内容来看,日本人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遵从了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四、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广泛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会就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正因为日本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学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旁边的成年人或年长者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训斥,被训斥的学生常常不会无礼地抗议或不屑,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年人或年长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权利这样做。

五、教材故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任课老师使用“资料”来上课,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各个学校基于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校长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与,根据《学习指导要领》上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各处收集整理来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日本教育委员会编写文部省监印有一本叫做“心灵的笔记本”的资料集。当然,还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会出版很多相关的资料集。这些“资料集”五花八门,但大都是以真实故事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学生写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登载在报纸杂志上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身边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进行选取整理而成。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中使用的“资料”名称几乎都与“心灵”有关,如“心灵笔记本”、“培养心灵丰富的孩子”等。没有太多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道德观与传统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应地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当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通过对日本中小学道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主体、教材等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楚详细,内容的编排和整理具科学性,教育广泛,整个社会参与,教材灵活实用等特点。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其内涵与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贴近身边的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走“丰富的人生”、拥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更也具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虽然由于经济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质教育这点上,我认为中国仍然应向日本多多学习。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篇7

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走在了前面。他们在近现展的快速与成功已成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不容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明治维新后,其外国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活动的发展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中国的小学已全面实施英语必修课。从2001年开始小学阶段性导入了英语,现在小学3年级以上每周4节英语课。而这也是当今中国教育界争论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即是否有必要在小学开展英语课程的教育。

国际化的加剧,使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更为频繁,而最为重要的交流桥梁便是语言。就世界语言使用形势来看,我们密切希望有能架起国家与国家间交流的语言桥梁的所谓“国际共通语”的存在。日本学者大津、鳥飼① 等曾在著作中提到“在日本大众普遍认为的国际共通语为英语”。不单是日本,就世界范围上来看,以大津、鳥飼为代表的学者又再次提出“全球化形势下国际公认交流语言也是非英语莫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的学习作为国际交流重要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小学把英语活动当做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环,这与中国将英语技巧作为重点的英语教育不谋而合。我们是否可以向率先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学习一下初级英语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发展呢?笔者借赴日交流学习机会,就日中两国英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活动教育方面做了简要对比研究,通过对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教学法和教师、教材等多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从而导出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活动的意义及重要性,以期对我国青少年英语教育活动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开展国际间教育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小学阶段的日语教育指导方法与中高校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不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相似之处:

第一,小学与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英语学习目的、目标相异;第二,儿童与进入青春期的初中、高中青少年在身体发育上、精神层面成长上都大相径庭;第三,在日本,中高校的英语学习以语法、句型等内容为主,而小学则不是,以英语活动为主。

第三点与中国不同,这也是当今中国儿童英语教育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问题,是否应当在小学开展英语课程。我们先暂时放下这一争论,看看日本的英语教育活动是如何开展的。

小学阶段的教育指导法应根据儿童的特性来设计,如大脑活动性高、感觉感性敏感、精神层面可塑性强、情绪活动方面较为幼稚等,只有把握了儿童的基本特性,才能设计出适合儿童的指导方法。

一 用身体学习

儿童右脑活动较左脑更为活跃。右脑是控制我们行动的中枢。要想活用右脑,通过动作和行动来学习语言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日本的小学校英语教学活动中,通常都伴有动作,或者让小学生自己创作小短剧。著名的听命令作相关动作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② 便是其中之一。

二 活用视觉听觉

儿童感觉感性敏感,活用敏感的感觉对于英语学习也会有很好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视听觉教育开始流行,这也是相对于用语言教授语言相对的バーバリズム(言语偏重主义)而诞生的教育方式。视觉(眼睛)与听觉(耳朵)同时活用,让学习带来的感官感受更为丰富,更为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在日本,VIDEO在教学中被广泛利用。另外,活用现在的电脑CD-ROM教材,除了配有视听觉感官教育以外,还配有实时选择、录音放音、小测验,对于儿童自学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三 发挥想象力

儿童时期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活跃,这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通过英语学习拓宽儿童视野与丰富想象空间,不仅仅局限于童话故事,也可以衍生到动植物乃至宇宙的世界。在日本的英语课堂上,孩子们的回答如果超乎常理过于发散,教师也会表示尊重和鼓励。这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语言学习,对思维定性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 边玩边学

儿童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在玩。那么如果把“玩”这个因素也放在孩子的学习中也会事半功倍。所以通过游戏或者猜谜来让孩子学习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是在边学边玩。特别是对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讲这个玩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的小学校,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几个比较像电影的游戏,英语カルタ、③ すごろく、④ しりとり、⑤ 还有联想游戏等都属于运用了边学边玩的指导法而获得了大的成功。带着游戏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掌握英语初级学习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是最为理想的学习过程。

根据日本2002年的学习指导要领,公立小学导入了“综合学习时间”的理念——外语会话(英语活动)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环。随后,文部科学省于平成二十年(2008年)3月28日了小学学习指导的修订版。根据新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小学5、6年级每周进行1课时的“外语活动”。如果我们的教育学者还在为小学英语作为主要考核课程设而不断辩论,不妨参考日本的英语教学活动为例,在低年级开展英语活动,不仅为后来的中高等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培养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拓宽思维,改善文科类知识受容思考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注 释

①大津由紀雄、島飼玖美子。大津 由紀雄(おおつ ゆきお、1948年-)日本认知语言学家。庆应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鳥飼 玖美子(とりかいくみこ、本名:町田玖美子、1946年-)日本翻译家。立教大学教授。

②在英语圈国家中,当对于英语圈之外国家的儿童进行英语教育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法。听命令文而令其做出相应动作。例如:stand up! 那么学生听从反应起立。③カルタ是一种日本特有的纸牌。一套カルタ分为两种牌——読み札(唱读牌)和取り札(抓牌),唱读牌上写一句谚语(ことわざ)或短句(フレーズ),对应的抓牌上写这句唱读牌第一个音的平假名。一张読み札对应一张取り札,五十音图中每个平假名都对应仅一张抓牌,因此抓牌不会重复。英语カルタ是将50音换做罗马字母。

④日本江户时代开始流传游戏。设有起点和终点,通过色子点数决定前进步数,先到达终点为胜利。

⑤词语接龙游戏。例:good——dog——goal——love

参考文献

[1]ISBN-10: 4766411714 ISBN-13: 978-4766411713大津由紀雄、『小学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ない、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5.5.31:10、53~54、120~164

[2]ISBN-10: 4766410939 ISBN-13: 978-4766410938 大津由紀雄、『小学校での英語教育は必要か、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4.7.31:144~168

[3]ISBN-10: 4766414713 ISBN-13: 978-4766414714大津由紀雄?窪薗晴夫、『ことばの力を育む、日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8.4.25:56~77

[4]ISBN-10: 4000092626 ISBN-13: 978-4000092623 大津由紀雄?島飼玖美子、『小学校でなぜ英語?―学校英語教育を考える、日本、岩波書店、2002.3 P6-P11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4-01

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文化做的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他们的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1、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学习提高职业道德

日本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2、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校企合作中,日本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基本的实习和培训,他们在实习中将由专门工作人员对于他们进行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3、以行业道德准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在日本进入各个工作各位之前,会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通过职业的考试才可以进入各个行业进行工作。

4、以传统文化和道德实践推动学生职业道德

日本的国民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日本教育,并且结合了武士道精神,坚持把学校中的职业教育和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人都有着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随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二、日本企业内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保障

1、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

日本的企业内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根据每个企业的基本现实情况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入职培训大概分为三种培训: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类。日本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制度塑造出的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和坚忍不拔的品格也得到了雇主的欣赏,同时也为日本企业形成孜孜以求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精神培养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强调人品教育和情操培养,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日本企业都非常重视建立一种潜在的企业内教育力量,即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对员工的内化控制。

2、职业道德教育的伦理化

日本企业正是把这种伦理化的概念运用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认同感的培养上。他用了感化教育和耐力训练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得每个员工都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因此这样充分的减少了企业内组织内耗的情况,降低了跳槽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员工都以企业为自己人生实现的最终理想,把自我的发展也都寄情与本企业中。

3、终身的雇佣制

长期的雇佣关系可以让员工有着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是自己唯一所已依靠的,否认自我的个人主义,更加注重企业整个的集体利益,尊重整个企业的集团价值。当企业的集体利益与员工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员工就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和约束自己的欲望,服从整个企业集团的意志行为,这样才可以更有利于为企业的发展和昌盛。

4、灵活性的工种结构

所谓的“灵活性工种结构”其具体的内容就是,雇员进入企业之后,其工种并不细分固定,而是通过职场训练来学习掌握相关工种的技能技术,从而使雇员的经验不断地积累,最后成为能从事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相关工作的“多面手”。

三、日本职业教育道德培养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在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显示出了与西方企业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也为日本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如今最缺乏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日本的职业教育中的精髓借鉴。

1、加强学校教育和企业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

学校职业教育和后期职业教育构成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这两部分又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进入企业所接受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企业内的道德教育,不但要对学校内的职业道德教做一个基本的补充而且还要根据自己企业文化的基本特色,让员工树立对于本企业的基本认同感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2、成立企业自身的培训体系

需要建立每个员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带有民族危机感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不断使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完善,如:建立完善的企业培养体系,加强各流水线的基本激流与合作;职工可以在企业内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学习,提高员工的自主性,鼓励员工创造性的发挥,全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改变单一传统的学徒制的授课方式,从而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建立与我国文化相关的企业文化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宣扬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需要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有着自己企业的基本特色。在确立好自己的企业文化后,就应该把企业文化渗入到每一个企业领域,不仅仅是在入职前培训,而更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让员工深刻体会到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企业文化育应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只有重视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基础上的职业技术教育,员工才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方向,忠诚于企业的事业并乐于奉献。

4、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企业应该对于员工设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些长期的雇佣体制需要有详细而系统的规章制度这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对于保持企业内部和谐发展和促进员工长期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积德;知道;守道;行道;无为;日损

“日损”是“言道家之用”的重要途径。何谓“言道家之用”?“用”,施行。《说文》:“用,可施行也。”《易·乾》:“潜龙勿用。”王弼注:“勿可施用。”“潜龙勿用”,潜藏的龙,无法施展,比喻君子压抑在下层,无法施展才干,不能有所作为。“言道家之用”,即言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为。道家如何才能有所作为?一是积“德”、知“道”,二是守“道”、保“朴”,三是绝弃上对下的“教化”而顺其自然。这三条,都是以道修身的重要内容。都要通过“日损”这一途径来实现。

一、郭店《老子乙》主张通过“日损”而积“德”、知“道”

为什么要积“德”、知“道”?积“德”、知“道”是为了“治人事天”。春秋道家把“治人事天”看着社会所给予的神圣使命。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春秋前期,周天子王室衰微,诸侯国公室强盛起来。春秋中叶以后,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私家势力发展起来,逐步掌握了诸侯国内部的统治权力,成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随着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加剧。新贵族为了取得对国君及其所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胜利,利用各种方式争取支持,加强实力。《左传·哀公二年》载,晋国新贵族赵鞅(晋卿)在一次战前誓师时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就是说立了战功的大夫可以得到一县或一郡(杜注:“《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士可以得到大片土地,庶人工商之类的平民因战功可以进入仕途(杜注:“得遂进仕”),人臣(杨伯峻注:“‘男为人臣’之人臣”)、隶(服杂役的)、圉(养马的)这一类奴隶因战功可以成为自由民。[1]P1614代表与农民相对立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已充分认识到“人”的作用,而且让平民进入仕途,给奴隶以自由,“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受到重視。这就是中国哲学形成时期具有人本思想内涵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先民是特别相信天命的,虽然作为人格神的“天”的思想,早已开始动摇,但是对“天”的敬奉却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作为万物的主宰的“天”,仍然是人们事奉的对象。这便是道家天道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家以治人事天为己任。郭店《老子乙》的“治人事天”正是春秋时期重視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事奉作为万物主宰的“天”的哲学概括。

如何“治人事天”?郭店《老子乙》以农夫治田务为譬,提出了积“德”和知“道”两个条件。所谓积“德”,就是积行之所得。《广雅·释诂三》:“德,得也。”《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农夫多积累行之所得,可以治好田务;为道者多积累行之所得,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便可无往而不胜。知“道”,是对为道者而言的。知“道”,就是为道者知道“道”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莫知其极)。为道者在治人事天的活动中,其所以能无往而不胜,是因为知道“道”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能按“道”的原则去做。“积‘德’”是“知‘道’”的前提,多积累行之所得(重积德),是为了能知“道”。“道”作为宇宙的本原,它是一种存在。道家的“道”又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它是对古代先民占人、占天、卜世、卜吉所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哲学概括,是以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为依据的。后世对根据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所概括出的社会生活法则的认识,如果不多积累自己的行之所得那是难以想像的。知“道”,就是知道“道”的力量是无穷的(莫知其极)。知“道”(莫知其极)“可以有国”。“道”是治国的根本(有国之母),以“道”治国就是以本营末,以本营末才可以得其终(可以长久)。以本营末可以得其终是因为深根固柢(长久是谓深根固柢)。以本营末可以深根固柢,所以“道”是使国家永葆青春的法则(长生久视之道)。积“德”、知“道”,才能“治人事天”。“治人事天”是春秋道家对社会有所施为的积极表现,而积“德”、知“道”则是道家对社会有所作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

如何积“德”、知“道”?郭店《老子乙》曰:“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第3简)学,通“教”,《广雅·释诂四》:“学,教也。” 学者,即教者,教育别人的人,或曰实施教化的人。为道者,从事于“道”的人,或曰以“道”佐人主治国的人。“教者”、“为道者”,日益、日损。“益”与“损” 相对为文,指两种不同的“人”的品行、修为。“益”,通“溢”(古今字),骄傲自满,含有骄横之意。“损”,贬损,即贬抑、贬低,不自傲于人。《周易·系辞下》:“损以远害。”孔颖达疏:“自降损修身,无物害己,故远害也。”通过“教者”与“为道者”对比,强调“为道者”必须以“道”修身;所谓“日损”,就是一天比一天更严格地自我贬损。“损”,还有降损、自克义。降损,谓谦恭自下。《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自克,自我克制,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克制私欲。“为道者”必须通过“日损”而积“德”、知“道”。春秋道家认为,人之本性为“朴”,最纯粹、最高尚的“德”是柔弱冲和之德。社会现实中的人利欲之心严重,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因权欲、私利而异化。要积“德”,就必须一天比一天更严格地自我贬损,克制私欲,反朴归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最纯粹、最高尚的柔弱冲和之德,才能对根据古之“圣人”的“行之所得”所概括出的社会生活法则有深刻认识,才能达到知“道”的最高境界。

二、郭店《老子乙》主张通过“日损”而守“道”、行“道”

多积累自己的行之所得而知“道”。知“道”並非仅知之而已,而是要守“道”、行“道”。要守“道”、行“道”,就必须克服贪欲。

贪欲是怎样产生的?春秋道家认为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是来自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这些新贵族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占有更多的财富奔忙,无时无刻不在为如何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取权利谋划。如何发财,如何夺权,成为这些新贵族们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权利转移和财产占有的大动荡中,社会的贪欲通过各种渠道对人们发生影响。主观方面的是生活在这种大动荡中的人,他们都有耳目鼻口,他们都要生活,都要求生存,而且都有一颗希望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些的“心”。因此,人人都想“发财”,人人都想成“富翁”。人们的这颗想“发财”、想成“富翁”的“心”就是产生贪欲的主观因素。

春秋道家反对贪欲,提出以“道”修身,主张爱身自重,希望以此扼制社会贪欲的发展。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时期,世人以侮辱为恩宠,受宠若惊;患得患失,重视恩宠得失若自身。春秋道家认为这是一种奴才性格。郭店《老子乙》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第7简)指出这种人之所以有极度的忧虑,是因为有私己之心。如果没有私己之心,就不会有什么忧虑的。有私己之心的人,甘心做奴才,恃宠傲人,患得患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重视自身,实际上是倚人之宠以为重,恰恰是自轻。如果一个人能丢掉私己之心,则全然没有什么忧虑了,也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以侮辱为恩宠了。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爱身自重。只有真正爱身自重的人,才能守“道”、行“道”。

人的私己之心是社会贪欲的反映,要丢掉私己之心,必须反对社会的贪欲,以“道”修身。对于一个真正爱身自重的人来说,反对社会的贪欲,以“道”修身,防止社会贪欲的侵蚀应当是自觉的。有了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做到反对社会贪欲,以“道”修身。为了提高自觉性,就必须一天比一天更严格地自我贬损(“日损”)。

严格地自我贬损是克服贪欲的根本途径。郭店《老子乙》指出:“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瞀。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逨。”(第13简)“门”,《淮南子·原道训》:“门,禁要也。”王弼《老子》五十二章注:“门,事欲之所由从也。”“兑”,音duì。耳目鼻口。《淮南子·道应训》:“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於兑。”高诱注:“兑,耳目鼻口也。”王弼《老子》五十二章注:“兑,事欲之所由生也。”魏源《老子本义》引张尔岐曰:“心动於内而吾纵焉,是之谓有兑。有兑则心出而交物,塞之则心不出矣。”“闭其门,守其兑”即防守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堵塞产生事欲的视听。“闭其门,守其兑”,终身不会思念错乱。如果打开产生事欲的视听,遇事与人相夸胜,终身不可能有成。也就是说,克服贪欲一要防守好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二要堵塞人产生事欲的视听,“闭其门,塞其兑” 即是守“道”之要。但是,“门”要自己“闭”,“兑”要自己“塞”。如果“自己”没有自觉性,那“门”也“闭”不了,“兑”也“塞”不了。“闭其门,塞其兑”是为了守“道”。

春秋道家的“道”与贪欲是对立的。“道”得之于天,天道无私,辅万物之自然,永远不会向万物索取。守“道”、行“道”,就必须克服贪欲。在道家看来,祸殃没有比过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灾祸没有比无止境地贪求其所爱更惨痛的;祸害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道家认为人应该自知满足,对任何事情都不应作过分的企求。自知满足的所谓“足”,这是永远的满足。自知满足才能守“道”,克服贪欲才能行“道”。因此克服贪欲,必须一天比一天更严格地自我贬损(“日损”)。

三、郭店《老子乙》主张通过“日损”而达到无为

郭店《老子乙》曰:“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第3-4简)“亡为”,即“无为”。春秋道家所主张的“无为”,有别于战国道家所主张的“无为”。任继愈先生指出,战国老子“在政治上反对任何改革,反对有为,他把‘无为而无不为’当作最高原则。他希望社会不要有任何有为,人们不要有欲望,天下自然后会稳定。”[2]P139 春秋道家主张的“无为”是以反对贪欲、坚持恒足为内容的“无为”。春秋道家并不反对改革,也不反对有为,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而且要把国家治理的尽善尽美。与战国道家消极退守相反,春秋道家是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现实的。《淮南子·原道训》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合于“恒无为”之“道”(郭店《老子甲》第13简“道恒无为也”)是春秋道家“无为”的精髓,通乎“比于赤子”的“柔弱冲和”之“德”(郭店《老子甲》第33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是春秋道家“无为”的灵魂。春秋道家的“无为”,实际上是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或者说道家守“道”、行“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既有态度问题,也有方法问题。

春秋道家主张“绝学亡忧”(郭店《老子乙》第4简),《说文》:“绝,断絲也。”段玉裁注:“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引申为抛弃。“学”,音jiào,教化。《集韵·放韵》:“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绝教”,犹言弃教。意为反对上对下施行教化,主张顺其自然。道家认为绝弃上对下的教化而顺其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有教化便有尊卑,有尊卑便有“唯与呵”,便有教化者所认为的“美与恶”。其实“唯与呵”、“美与恶”并无多大差别。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产生、发展,占有土地的新、老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在私有土地上耕作的逃亡奴隶转化为佃农。不管怎样变化,奴隶主贵族要压迫奴隶,封建地主绝不会放弃对农民的剥削。奴隶主贵族也好,封建地主也好,他们都希望被剥削者伏伏贴贴、唯唯诺诺。如果被剥削者稍有不满,哪怕是大声对他们说话,他们也会认为是大逆不道。被剥削者顺从剥削者,甘愿受其剥削,剥削者就认为是“美”(善),稍有反抗便认为是“恶”(不善)。如果从被剥削者的角度看问题,“美”并非“善”,“恶”并非“不善”。所以说“唯与呵”、“美与恶”并无多大差别。如果没有什么剥削者、被剥削者,大家都顺其自然,人人平等,则无所谓 “唯与呵”,也无所谓“美与恶”,人们自然无忧无虑了。顺其自然,人人平等,清静自守,便可天下太平。就自我修身而言,不能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对立面,处处以教化者自居,应绝弃教化他人的念头,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

“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这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基本方法。“或”,副词,表示相承,相当于“又”。(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或,犹又也。”“损之或损”,贬损再贬损。也就是说,以“道”修身,不仅要一天比一天更严格的自我贬损,而且要贬损再贬损,最后才能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的“无为”境界。在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方法上,春秋道家与战国道家也是不同的。郭店《老子乙》通过“学者”与“为道者”对比,强调“为道者”必须以“道”修身;今本《老子》通过“为学”与“为道”对比,“反对知识来源于实践,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減’的方法。”郭店《老子乙》主张“贬损再贬损,最后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今本《老子》主张“尽量摒除从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摒除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2]P 163这两种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春秋道家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面对现实,强调以“道”修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损之或损”(贬损再贬损)达到“合于道”、“通乎德”的“无为”境界;战国道家以消极退守的情绪反对有为,反对变革,希望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減’的方法,来对待现实社会的混乱和贪欲。这种不要有任何有为,不要有任何欲望的“无为”是毫无意义的。

春秋道家的‘无为’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与春秋儒家的“三无”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相通的。《礼记·孔子闲居》“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何谓“三无”?上博藏简《民之父母》“孔子曰:三无乎,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君子以此皇于天下,倾耳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气塞于四海矣。”(第5-7简)“三无”是春秋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无声之乐”虽“不可得而闻”,“无体之礼,无服之丧”虽“不可得而见”,然而却“得气塞于四海”。气,气志,精神。《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上博藏简《民之父母》:“无声之乐,气志不违。”(第10简)“无声之乐,气志既得。”(第12简)“无声之乐,气志既从。”(第13简)“三无”是春秋儒家“达于礼乐之原”的一种精神境界,亦即“仁”的精神境界。有了这种精神境界,才能称得上是民之父母。为民之父母乃治国之称。如何达到“三无”的精神境界?《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是春秋儒家以“礼”修身达到“三无”境界基本方法。春秋儒家治国“行三无”,春秋道家治国“为亡为”(郭店《老子甲》第14简);春秋儒家以“克己”达到“行三无”的精神境界,春秋道家以“日损” 达到“为亡为”的精神境界。以此,春秋儒家与春秋道家在治国的问题上,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福核事故;我国核电发展;核安全

中图分类号:TM6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日本福岛,日本大地震所引起的核辐射危机一天比一天引起全球更多人的关注和担忧。然而,在事故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国又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核电事故应当怎样防患未然?无不引起我们对于核电安全的思考。

1谈“核”不应色变

回顾一下震惊世界的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当时被定为7级,有人形容像是原地引爆了一枚核弹。那么核辐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才能知道是否有辐射?核辐射传播的行径是空气。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大气释放,随距离增加浓度会逐渐稀释。但它不是生物性传播,而是物理性的传播。它就像一种灰尘,随风飘落到哪里,就对哪里的环境有影响,然后按自然规律衰减。所以,危害主要于日本福岛当地及附近区域。因此,城市居民,没有必要担心管道饮用水受污染,如果不放心,刚摘下来的蔬菜多洗两遍就可以了。

2福岛核电站事故分析

2.1发生爆炸的具体过程

在地震后,日本有关方面12日努力恢复电源并派出了自卫队的核生化武器应对部队,向反应堆内输送了大量的冷却水。特别是当地时间15时20分,为加快冷却效果,日本政府下令自卫队再加大投入,从附近各地水源地取水输送到核电站现场。

但据凤凰嘉宾叶千荣的报告,正是往反应堆内加注冷却水的时候,在当地时间16时53分左右,突然发生了爆炸。很可能就正是输送大量冷却水的行为,导致了锆水反应的产生。日本在抢救时没有料到核燃料元件棒束已经处于状态,输送大量冷却水产生了氢气,引发了爆炸。剧烈的混合可燃气体爆炸,炸开了核电站反应堆厂房。

日本福岛核电厂的应急供电系统遭到海啸袭击损毁,成为核事故的源头。

爆炸发生前,排出热回路中被烁热的堆芯加热得超压的水蒸汽(其实已经注入超量的冷却水),以防耐压壳顶不住爆炸。虽然这么操作会让一些放射性物质进入外界,但至少能够避免大规模的核泄漏。福岛核电站周边一定时期内骤升的辐射量,应该就是产生于这些被释放的气体。但没想到氢气与空气的混合可燃气体炸了。

2.2事故原因分析

1)抵抗地震能力较弱。核电站的选址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远离地震活动带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构造环境;由于日本国土狭窄,本身就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震威胁不容忽视,尽管很多专家和公众曾激烈反对日本建造核电站。但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日本仍然建设了大量核电站。日本早期核电站设计抗震标准为里氏6.5级,在 2006年日本修改了核电站抗震标准,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但这次9.0级特大地震对抗震能力最大为里氏7.0级安全标准的核电站造成损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2)没有考虑到海啸影响,所以这次事故前就没有准备,为这次事故埋下了伏笔。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应急第一步福岛核电站1-3号机组对于紧急状态的核分裂停止的原子炉自动停止是成功的。但是随后因高温达到再临界使得原子炉冷却失败,招致炉心溶融。而冷却失败的原因,就是巨大的海啸。具体的就是核电站为紧急状态储备的发电机设备的石油罐被海啸冲走,这样使得紧急冷却机能完全丧失。

3)超役工作,设备老化。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完成了对于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的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等。但当地并没有关闭该核电站,而是为其制定了长期保守运行也就是再延长使用20年的方案。16日日本专家在分析核电站泄漏事故原因时也认为是设备老化所致。从这次事故发生后出现阀门失灵等现象分析也能证实这一点。

4)建成时间早,技术落后,抗风险程度相对较弱。福岛核电站使用的是老式单层循环沸水堆,即和我们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只有一条冷却回路。核燃料对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汽化,然后蒸汽驱动汽轮机产生电流,蒸汽冷却后再次回复液态,再把这些水送回核燃料处进行加热。蒸汽压力锅内的温度通常大约是摄氏200多度,一旦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辐射性物质沸水反应堆。日本这样地震频繁的国家使用这样的结构非常不合理。一旦出现冷却系统故障,即使停堆,反应堆的温度也会快速升高,进而会发展到燃料熔化等事故发生。

3我国核电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核安全监督要注重有效性

核安全监督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重点关注过程,主要针对业主及主要施工承包单位的管理进行监督。核安全监督的前提是核电厂设计、建造和运行等所有相关的执照申请文件、承诺和规范,必须经过核安全审评认可,在此基础上实施严格管理。鉴于目前我国在建核电厂基本上大多为工程总承包模式,而核安全监督不能替代业主及承包单位对作业活动的管理,所以重点应放在对质保体系有效性的监督上。质保体系是企业内部的自我管理机制,但在质保体系的正常运转遇到困难时,核安全监督可提供有力的支持。由于核电工程现场作业活动繁杂,核安全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监督工作应选取重要环节,或有代表性的环节,采取重点审查或抽查。对所发现的问题,应从质保的角度找出根本原因,并从管理的高度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种局部或阶段性的监督活动对核电工程发挥出总体和全过程的监督作用。

3.2核安全与常规安全的关系问题

核电厂在建设过程中,核安全问题始终占在首要位置。因为重大核事故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可能造成的人财损失之大远非其他工业事故所能比拟。正是由于核事故潜在的风险,决定了世界各国无一例外把保证核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除了核安全之外,核电厂在建设过程中还有诸如防火、交通、辐射防护、坠落等一系列安全问题。所有这些安全问题都与人员生命、国家财产密切相关。但把核安全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不意味着其他安全可有可无,在两个方面其他安全问题与核安全问题密切相关。一是其他的安全事故可以诱发核事故;二是核危险看不见,模不着,很难用显而易见的指标予以衡量,其他安全,如工业安全、辐射防护等,比较直观,标志了一个电厂组织安全意识所能达到的水平,因而可被用来反映核电厂的核安全水平。世界各国均已有实践证明,只有在所有安全方面都具有较高素养的核电厂,才可能有良好的核安全素养,才可能有核安全的可靠保证。高水准的核安全不可能建立在其他安全薄弱的基础之上。

6结语

随着世界核电技术的发展, 安全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核电安全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核电安全性已得到了显著提高。现阶段正是我国核电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已通过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 引进了先进的安全技术, 再结合自身的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在坚决贯彻 安全第一, 生产第一的发展方针的前提下, 保证核电站的安全建设和运营, 进而保证核电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