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苏轼范文

时间:2023-04-11 09:0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南乡子苏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奥运会 男子 速度类项目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67

On Olympic Men's Speed Project Development Trend

YAN Miaoxia, ZHOU Meifang, WANG Nana, ZHANG Linj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Abstract With 20 ~ 30th Olympic men's speed project top 3 resul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st ten Olympic Games men's speed of the project analy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ports practice of the 31 Olympic Games athletes.

Key words Olympic Games; men; speed events; development trend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第20至第30届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的冠军、亚军、季军的成绩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查“动态分析”方面18篇及男子速度类项目方面257篇在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查看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数据,为本文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依据。(2)动态分析法:采用动态分析法中的“环比”“定基比”。(3)数理统计法:将得到的数据输入 Excel2003 软件,然后进行数据计算和利用CDR软件制图。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我们从统计学中可以知道递进系数,能够反映出变化的波动率,递进系数的算式公式为:D = (X-Y)/X?01,D表示递进系数,Y表示本届成绩,X表示上届成绩。①

递进系数的平均值,可以反映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成绩的总体发展趋势,它的标准差是衡量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成绩发展稳定性的指标。②

从表1数据可知,从第20至30届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成绩的递进系数平均值可知,男子100米(0.05060288)>200米(0.03054756)>4?00米接力(0.030318001)>400米栏(0.01970818)>4?00米接力(0.019203256)>110米栏(0.01406173)>400米(0.01077416),它表明了奥运会男子 100米 成绩的总体发展状况最好,400米成绩总体发展相对比其它差;但是400 米栏成绩发展状况最稳定,而稳定性最差的是200米栏。

我们也都知道变异系数也是稳定性的统计指标。它是以样本标准差与均数的百分数来表达的,没有单位,记作CV。

从表2数据可见,从历届奥运男子速度类项目成绩的变异系数来看,200米(0.04154596)>100米(0.01699679)>4?00米接力(0.01003926)>400米栏(0.00994337)>4?00米接力(0.00863471)>400米(0.00843684)>110米栏 (0.00563955)

环比是以本届成绩与上届成绩的比值计算的发展速度,用来说明本届成绩已经发展到了上届成绩的百分数,表明成绩逐届的发展程度,③环比动态图反映成绩的波动。

从“速度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环比横向动态图”可见(图略),男子速度类项目中,100米在第21~22届和第25~28届出现振幅上下波动较大,第23~24、28~30届趋于平稳。200米在第25~28届呈现振幅上下波动较大趋势,在第20~24、28~30届趋于平稳。400米第20~25届振幅动荡较大,其它趋于平稳。110米栏在第24~25届振幅波动较大,其它届趋于平稳。400米栏第23~25届振幅上下波动较大,其它届稳定态势。4?00米接力第25~30届振幅波动较大,其它呈稳定态势。4?00米接力第22~24、29~30届振幅波动较大,其它呈稳定态势。但我们从总体角度观察,从第20至30届奥运会男子 110 米栏成绩总体波动振幅比其它都要大。

我们把速度类分类,有徒手快速类项目和跨栏项目。④“徒手快速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环比纵向动态图”(图略),可知,100米 项目环比有七届低于 1,200米 有七届低于 1,400米 有五届低于 1,从图中可见男子100米栏有七届低于 1,可以得知,增长速度相比较100米、200米>400米,意思是 100米、200米 项目发展速度差不多,而400米比较弱。

同理,我们从图中可知(图略),男子 110m 栏环比有八届小于 1,男子 400m 栏环比有四届小于 1,得出110米栏项目增长速度更大。

历届男子 4?00米 接力都是奥运赛的重头戏,如快速接力项目前三名平均成绩环比纵向动态图(图略),4?00米接力环比六届低于1,4?00米接力四届小低于1,可见 4?00米接力成绩相对于4?00米接力波动性要大;从图的峰波谷看,4?00米接力的上下震动更大,说明了4?00米接力发展比4?00米接力发展得要好。

定基比,让我们看到成绩发展线路,通俗地讲,在某届是上升,还是下降。⑤如图“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定基比横向动态图”(图略),可知男子400m、400m 栏、4?00m 发展趋势很接近,在第22 届成绩都有下降,第23~24 届成绩都在提高,第25~30成绩趋于平稳;男子100米 200米发展趋势接近, 在 第25、27届成绩都在下降,而在第 23、24、26、28、29、30届成绩都有所提高;男子 4?00m 接力在第26、28届成绩在下降,第23、29、30届成绩在提高,第24~27、30届成绩趋于平稳。概括以上可以得出第20届至30届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中 100m 成绩最好。

从图1可知,100m 和200m在第 25、27 届成绩有所提高,但在第 23、24、26、28、29、30 届成绩有所下降;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400m 成绩发展水平较为平稳,波动比较小。从全面的角度来看,100m成绩远远优于 200m、400m的成绩。

图 1 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徒手快速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定基比纵向动态图

图 2 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 跨栏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定基比纵向动态图

由图 2可见,男子 400m 栏在第22届定基比走势趋上升,在第23、24、26、29届定基比走势下降,其它届趋于平稳,男子110米栏在第 22 届定基比走势上升,第23、26届定基比下降,其它届趋于平稳。当我们从细的角度来看,男子 110m 栏成绩优于男子 400m 栏。

由图 3可知, 4?00米接力, 4?00米接力曲线波动比较小。4?00米接力在第 25、29、30届波动较大,其他届波动平稳;4?00米接力在第 22、25、28~30届波动较大,揭示出男子 4?00m 接力成绩发展更好,竞争也更激烈。

图3 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3接力类项目前 3 名平均成绩定基比纵向动态图

3 结论

(1)第 20届至第30 届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成绩发展状况为100米>200米>4?00米接力>400米栏>4?00米接力>110米栏>400米。

(2)从发展的稳定性视角来说,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男子400m 栏成绩总体发展最稳定,400米、110米栏、4?00米接力、4?00米接力成绩稳定性不相上下,男子100米和200米成绩稳定性差不多。

(3)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男子 100 m 的成绩波动比其它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都要大。而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中100m 成绩发展也胜过其它奥运会男子速度类项目。在100m、200m、400m运动项目里面,100m 成绩的发展最好。110m 栏成绩发展比400m 栏好,4?00m 接力成绩发展比4?00m好。

注释

① 陈波.1990-2001年世界及中国短跑成绩发展态势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② 李听.对历届奥运会田径男子跳跃项目成绩发展变化特征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③ 赛庆彬.1987-1997 年世界田径投掷项目运动成绩发展态势及其致因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0(1).

篇2

[关键词] 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2-51-04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ZHANG Zhihai

Nant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status of AID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AIDS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mong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Methods Between February and June in 2013,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anonymous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All data were entered by software Epidata3.1 and analyzed by software SPSS18.0. Results A total of 812 floating population were recruited and surveyed,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was 61.1% (496/812).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al level were related with the awareness of knowledge about AIDS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AIDS was low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Nantong where floating population concentrate, effective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AIDS in floating population.

[Key words] Floating population; Awareness of AIDS; Related factors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规划署的《2012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50万人,17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400万人。世界范围内,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普遍严重于非流动人口,并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3]。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急剧扩增,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表明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超过2.6亿,该群体易受艾滋病感染,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4-5]。南通市开发区是中国政府最早批准设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位于上海100公里半径圈内,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就在开发区内,是连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开发区以其“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外地人口谋生的优选之地。本研究于2013年2~6月对该地区812名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2~6月,在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区站办理健康证的人员中进行连续抽样,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16周岁及以上;(2)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3个月以上;(3)具有合法职业工种;(4)除去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及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5)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过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其中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八个问题来界定[6]:(1)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4)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5)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7)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8)只与一个性伴发生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对艾滋病知识知晓,调查对象中知识知晓的比例即为知晓率。采用现场一对一匿名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双轨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经逻辑检查核对后,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

1.4 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开始前由具有丰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经验的专家对相关调查人员进行严格、集中的培训,使调查员能够充分理解调查目的和此次调查的作用,统一调查方法,统一问卷的填写标准。在调查结束后,对原始资料进行仔细核查、清理、补充、编号,必要时对被访者进行补充访问。最后,双轨录入问卷,以核查问卷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非系统误差。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845名流动人口,获得有效调查问卷812人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538人,占66.3%,女274人,占33.7%;平均年龄为(30.0±10.1)岁,集中分布在19~29岁,30~39岁年龄组,分别占40.6%和29.4%;文化程度以初中(53.9%) 为主,并且以在婚为主,占60.2%。在本次调查中汉族占97.3%,职业分布上,建筑工人172名,占21.2%;企业工人343名,占42.2%;个体经营者46名,占5.7%;服务人员186名,占22.9%;临时雇佣劳动力65名,占8.0%。户籍调查情况显示流动人口中以外省户籍者居多,占86.5%。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8个问题来界定: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艾滋病知识知晓,否则为不知晓,依此算得总知晓人数为496人,总知晓率为61.1%。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艾滋病知识知晓为应变量,将性别、年龄、名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户籍所在地等作为自变量,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与女性相比,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286,95%CI= 1.124~1.442);相对于年龄为18岁及以下的流动人口,19~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384, 95%CI= 1.198~1.527),(调整OR=1.422,95%CI=1.238~1.635);与单身者相比,在婚和同居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472, 95%CI=1.285~1.603),(调整OR=1.678, 95%CI=1.375~1.918);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比例呈正相关,相对于文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8.122,95%CI=6.026~10.847);相对于建筑工人,企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142,95%CI=1.057~1.244),(调整OR=1.176, 95%CI=1.029~1.352)。见表1。

表1 艾滋病知识知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 调查人数

(知晓率%) OR 95%CI x2 P

性别

女 274(63.7) 1

男 538(69.3) 1.286 1.124~1.442 16.857

年龄(岁)

~18 76(54.6) 1

19~29 330(72.9) 1.384 1.198~1.527 15.261

30~39 239(66.4) 1.422 1.238~1.635 9.372

40~ 167(55.2) 0.857 0.641~1.024 0.258 0.542

婚姻状况

单身 122(62.7) 1

在婚 489(68.2) 1.472 1.285~1.603 40.348

同居 98(75.4) 1.678 1.375~1.918 32.416

离异或丧偶 103(61.3) 0.842 0.643~1.160 2.143 0.252

民族

其他 22(62.4) 1

汉族 790(61.3) 1.061 0.891~1.258 0.295 0.344

文化程度

文盲 62(32.3) 1

小学 134(50.9) 2.059 1.730~2.543 24.091

初中 438(68.0) 4.236 3.796~5.374 18.452

高中或中专 95(75.8) 6.543 5.541~7.852 30.736

大专及以上 83(85.4) 8.122 6.026~10.847 17.933

职业

建筑工人 172(62.0) 1

企业工人 343(66.9) 1.142 1.057~1.244 40.376

个体经营者 46(79.2) 1.128 0.963~1.387 0.522 0.243

服务人员 186(69.7) 1.176 1.029~1.352 13.543

临时雇佣劳动力 65(65.9) 1.085 0.875~1.303 0.481 0.256

户籍所在地

外省 702(56.5) 1

本省 110(55.7) 1.103 0.905~1.343 0.375 0.456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每天感染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人数达7000人以上,2010年全球共有3400万人新感染HIV,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7]。流动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增加了地区内部HIV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桥梁式传播的风险[8-10]。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该人群中HIV/AIDS流行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已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构成严重威胁[3]。因此,加强多部门合作,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10-12]。

本研究显示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61.1%,与国家提出的2010年底实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差距甚远[13],不利于HIV感染的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然而,在商洛地区镇安县的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当地大力宣传艾滋病知识有关[14]。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流动人口所获得的AIDS相关知识比较零散、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比如,受访者对艾滋病传播知识认识较为片面,其中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 14, 15],而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易导致对AIDS的恐惧和社会歧视[13, 16, 17],提示应针对性地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加强知识宣传,以降低人们的恐惧心理,消除社会歧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姻状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这与周建波等的报道类似[18]。其中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和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董青等[19]研究发现,男性调查对象答对率要高于女性,年龄和教育程度是影响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与我们的结果相符。赵卫东等[20]分析,女性不仅在生理上更易感染HIV,而且,在性生活、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扮演等方面多属于从属地位,这些因素使得女性成为感染HIV的高危群体,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威胁和影响。对于文化程度的影响,覃佩兰等[21]对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初中及以下的人群高(70.3%vs 40.2%, P

开发区流动人口教育程度低,居住条件差,工作繁忙,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的机会较少,因而通过大众传媒接受艾滋病知识宣教的机会要少于一般人群。本次研究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1)艾滋病防制实施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社区服务工作者,以及雇主之间的多部门合作,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到位。(2)针对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建筑工人等高危人群,结合大众传媒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工作,提供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如专业医师答疑、讲座、宣传小册子等[24]。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论证结果的把握度不够,但研究结果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措施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4 结论

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针对女性、文化水平低者、及建筑工人,应创新健康教育方式,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参考文献]

[1] Srithanaviboonchai K,Choi KH,van Griensven F,et al.HIV-1 in ethnic Shan migrant workers in northern Thailand[J].AIDS,2002,16(6):929-931.

[2] Krishna C Poudel,Junko Okumura,Jeevan B Sherchand,et al.Mumbai disease in far western Nepal:HIV infection and syphilis among male migrant-returnees and non-migrants[J].Trop Med Int Health,2003,8(10):933-939.

[3] Mark N Lurie,Brian G Williams,Khangelani Zuma,et al.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HIV-1 transmission in South Africa:a study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men and their partners[J].Sex Transm Dis,2003,30(2):149-156.

[4] 朱莹莹. 王璐,陈鑫,等.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169-1172.

[5] 周小兰,卢次勇,陈维清,等.农村居民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87-1088.

[6] 吕柯,陈任,胡志,等.《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指标的应用适宜性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61-1064.

[7] 刘新亮,黄靖,刘瑰.涟源市娱乐场所女人员艾滋病健康行为干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419-421.

[8] Burns FM,Arthur G,Johnson AM,et al.United Kingdom acquisi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frican residents in London: mo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J].AIDS,2009,23(2):262-266.

[9] Hargreaves S.Ireland addresses HIV and migra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8,8(8):470.

[10] 刘树芳,许锐恒,王声涌.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前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45-946.

[11]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

[12] 李慧.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1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1):64-67.

[14] 卢娟,闫永平,陆松鹤.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34-1035.

[15] 丁贤彬,陈宏,潘传波,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6,22(11):1293-1294.

[16] Cao H,He N,Jiang Q,et al.Stigma against HIV-infected persons among migrant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J].AIDS Educ Prev,2010,22(5):445-454.

[17] Klouman E,Masenga E,Klepp K,et al.HIV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a total village popul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women at increased risk[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1997,14(2):163-168.

[18] 周建波,孙业桓,郝加虎.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39-142.

[19] 董青,李承希,赵根明.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3(4):325-329.

[20] 赵卫东,李力.女性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7 (23):4464-4465.

[21] 覃佩兰,张起文,陈蕊明,等.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6):1112-1114.

[22] 罗兰,吴磊, 张倩,等.宾馆服务人员对AIDS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4):11-13.

[23] 卫晓丽,庄贵华,王学良.商州市高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399-402.

篇3

1、辛弃疾的代表作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鹧鸪天·送人》等。

2、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3、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李白《九日》。

4、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適《送魏八》。

5、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李白《渌水曲》。

6、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李白《塞上曲》。

7、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8、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李贺《塞下曲》。

9、遗音能记秋风曲。——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10、西风梧井叶先愁。——《浣溪沙·秋情》。

11、运流方可叹,含毫属微理。——李世民《度秋》。

12、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李白《太原早秋》。

13、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李密《淮阳感秋》。

15、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元好问《倪庄中秋》。

16、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

17、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王沂孙《扫花游·秋声》。

18、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杜牧《送薛种游湖南》。

19、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苏轼《行香子·秋与》。

20、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鱼玄机《闺怨》。

21、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22、天近星辰大,山深世界清。——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23、教他珍重护风流。——纳兰性德《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24、钿筝歌扇等闲休。——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25、眼中人去难欢偶。——晏几道《秋蕊香·池苑清阴欲就》。

26、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元好问《秋怀》。

27、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28、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可恨良辰天不与。——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0、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李觏《秋晚悲怀》。

31、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32、凤帏寂寞无人伴。——朱淑真《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半》。

33、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水抱孤城》。

34、照影弄妆娇欲语。——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35、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刘基《眼儿媚·秋思》。

36、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37、清歌莫送秋声去。——《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8、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苏轼《赵昌寒菊》。

39、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杜甫《柏学士茅屋》。

40、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41、但把清尊断送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42、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3、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44、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45、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46、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王勃《秋江送别二首》。

47、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温庭筠《荷叶杯·镜水夜来秋月》。

48、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49、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篇5

前天有一种懒,叫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几处不为人知的暗伤,等待时光将之复原。时光教会我们宠辱不惊。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一念之间,岁月走到了尽头。还好,我们有那些“懒”的时光,成为最美好的记忆。

《临江仙·探梅》

宋·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写下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在上饶度过了十个寒暑,闲居了十年。

正值壮年的他心怀大志,却壮志难酬,只能整日与鸥鹭为伴,年华渐渐逝去,那一片赤诚也渐渐冷却了。

当人老了,年少时的那一腔热忱,被现实击溃,冷却袭来,不复从前,连看梅花的心思也懒了。这就是人生啊!

《鹧鸪天》

宋·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陆游和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被免官在家的陆游闲居时怡然自得,比辛弃疾多了些许的看开。

陆游说:不想再去京城,谋得一官半职,只愿在这田园中,过着闲适的生活,看鸥鸣飞来飞去,看渔夫出入风波中,自得其乐,就很好。

人生不顺时,贵在想开。风景很美、人生很短,不要蜷缩在一处阴影中。郁闷时,蹲下来抱抱自己,原谅别人,也放过自己。

《绝句漫兴九首·其六》

唐·杜甫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杜甫懒得不想出村,像极了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我们却没有杜甫的诗意。

他说:这林子静谧,一杯浊酒,安然自得。看着春风吹着碧水,黄昏就来了。

来去无意,如此心宁静,优雅随之。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在人生的清醒的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与真实的自我最接近。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请问:李白有多懒?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夏天,那么炎热,我们却从李白这首诗中,读出了清凉的感觉。裸着身子乘凉,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心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勿去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静听大海潮起潮落,笑看天边雁去雁回。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这是一幅溪桥野渔图,渔翁与自然交融,自在乐趣。

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也没有人前去叫唤一声,更没有人去把他晃一晃。他那懒散而不受约束的意味儿是何等的深长啊,春风吹拂着花草还散发着幽香。

黄庭坚定是羡慕渔翁的疏懒,才有此诗。

人生,如果像渔翁一样,用微笑面对每一天的生活,用一颗喜悦的心,诠释岁月的物换星移。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淡然从容,亦是一种幸事。

《雪夜小饮赠梦得》

唐·白居易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消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知足常乐者最好命,繁重的生活过后,小酌一杯,那一瞬是不是觉得快乐似神仙,酸甜苦辣,茶米油盐,日子慢下来,多年之后也是人生之阅历。

《南乡子》

宋·方千里

西北有高楼。淡霭残烟渐渐收。

几阵凉风生客袖,飕飕。心逐年华衮衮流。

花卉满前头。老懒心情万事休。

独倚栏干无一语,回眸。鼓角声中唤起愁。

人生无完美,曲折亦风景。坦然接受平淡的生活、从容面对人生的无奈,才能做到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人生真正滋味,唯有静者才能尝得出。只有淡然面对纷繁世事,宠辱不惊地正视自己的生活,才能收获更加美好的人生。

《南乡子·自述》

宋·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轼是最会生活的人。这一年秋天,他躺在凉榻上,秋风吹不走他的睡意。耳边细听,衙门里安静无事,于是,慢慢起来,打开书卷翻阅。

吟诵着诗句,对于功名,已没多少兴趣了。假如有人问我能耐如何,只是一个“愚”字罢了。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在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有的人“懒”,不是真懒,而是不再执著,执著的追求一件事,执著的追求一个人,从此看开。

篇6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鬂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词中描写词人“为报倾城随太守”出外打猎的热闹场面,在浩荡的狩猎队伍中,刻画了一位“亲射虎”、“射天狼”的英雄形象。此时的东坡,虽然“鬓微霜”,但又何妨呢?词人还等着有一天,朝廷能够重新举用自己,到时就能够为朝廷、为黎民百姓挽开“如满月”的雕弓,“西北望,射天狼”,击退辽夏异族的侵扰,稳定北宋的边疆。世人常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概括表现东坡词的风格。殊不知,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更能展现东坡积极用事、驰骋边疆、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是东坡词之所以为后人评为“豪放”的诠释。东坡亦曾有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与鲜于子骏(侁)书》)。又有《吹剑续录》记载东坡曾经向玉堂上一位善于弹唱的幕士,询问自己的词与柳七词有什么区别。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和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完后,十分钦佩,赞叹不已。调侃诙谐之际极其形象地概括苏轼词豪迈奔放的特征。辛弃疾与坡并称,后人视其为“豪放派”之代表,然严格来说,辛弃疾更能得“豪放”要旨。东坡虽不袭柳七词风而变革词体,另开词境,“自是一家”开词坛“豪放派”之先河,然而东坡多的是一份“旷”,而辛弃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豪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慷慨悲愤的情怀宣泄于纸上,一气惯之,立就成一浑然一体的艺术作品。世幻异常,昔日的“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慨叹未了,词人笔锋一转,以自己的沙场经历再现当年刘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辉煌战绩。今天,词人的满腔愤懑只有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情流如决堤的洪水直泻奔腾,洋洋洒洒不可拘束,凸显豪放气象。

词人不同的人生旅历是造成作品风格不相一致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苏轼的出生经历甚不一样,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经组织、参加过抗金的义军,后从北方回归南宋朝廷,寻求报国之门。辛弃疾“归正人”和北方人的尴尬身份,致使自己不被赵宋王朝所信赖和重用,空怀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年少时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壮志豪情付之东流水,自己一生崇尚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希冀自己能具有孙氏般的雄才伟略,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使词人万分叹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人事皆非。作为一名行伍出身的将才,辛弃疾怀抱的是英雄情结,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慷慨激昂。而事实上不受重用的词人满腹牢骚,只能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的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豪放的胸襟不逊于坡,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对于世故的通透达观,辛弃疾远逊于坡,故较之东坡的能进能退,辛弃疾则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两难境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豪情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辛弃疾心中无法排解的愁绪,“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将苦水往心里头咽,“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这是一个生动的落魄英雄的形象写照。在进退方面来说,苏轼表现出与辛弃疾不一样的旷达。苏轼思想兼备儒、释、道三教,深悟实相,对人间世故练就旷达的通透,“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沁园春·孤馆灯青》所以在屡遭贬斥、身处逆境时能够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秉持开怀通彻的胸襟,不至于和辛弃疾一般无从释怀。

与苏轼词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锦襜”“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词中频繁出项,创作出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军事一景象,浸透一股股昂奋豪放的情怀激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急凑、跳跃的节奏唱跳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洋溢男儿征战沙场、誓死不惧的豪迈。在这里,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铸就了辛词惯有的阳刚之美、豪放词风。

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黄州后,失去俸禄,于是向

当地知府申请东坡上一块地,自己下地耕作,以解日常柴米油盐之忧。也是在这段期间,苏轼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轼年少除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外,同时又广泛涉猎释、道两家学说,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游刃有余。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载:“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验。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可见,苏轼早年思想境界里已经掺合老庄之道,这对他后来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历尽坎坷,而仍然能坚定沉着、乐观旷达奠定思想基础。“乌台诗案”后,苏轼跌到人生的低谷,不得意和暂时无法排遣的忧郁,使他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在白纸上真实地书写自己实实在在的情感,一丝也不掺假这种对有限短暂的生命的难以把握和命运的虚幻易变,虽不免带有消极的情绪,然而这种阴鸷的灰色冷调子并非词人的主要生命色调。词人的人生态度是旷达的,是在人生困境中力求自我超脱、以最平常的心态来欣赏人生的风雨阴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个“打”字,将雨之大力透纸背。在这大雨中,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独惟词人仍有情致,一边“独行”一边“吟啸”,以轻快的心情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豪言。稍后,在料料峭峭的春风里迎上山头快要落下的斜阳,回首看看刚才来时的风雨处吧,一声“也无风雨也无晴”,豁然开朗。只有历经宦海浮沉、生活苦难而又豁朗旷达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喟然之语。难怪郑文焯有言:“此(指该词)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大鹤山人词话》)倘若没有东坡之胸臆而欲仿其词,犹东施之效颦,焉能得其凤毛麟角。在创作手法上,东坡主张诗词一体、以诗为词。在词的创作中,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将“诗言志”的特征在也运用在词里,开拓词的境界。苏词里大量地融入词人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次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月的变化想到人世间人与人的种种境遇,从而将对人世无常的思想升华到通透达观的境界,以一种平和的、祈祷的心祝福天下人“千里共婵娟”。辛弃疾更是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赋中常用的章法、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到词的创作当中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惟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若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篇7

关键词: 苏轼 诗词 佛禅智慧 现实人生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演变上,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一套哲学体系,这就是理学。然而在宋代,佛教思想却也悄然复兴,并且不断融入到社会阶层的精英文化中。宋代佛教,特别像禅宗等流派,已经很好地将教义与儒家思想融合,不少著名的诗人与佛教高僧交往密切,部分文人会以“居士”等名号自居。

从佛教发展的轨迹来看,苏轼生活的年代,事实上是一个佛禅之风盛行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广泛涉猎佛禅典籍,与禅师僧徒多有往来,加之一生命运多舛,屡遭磨难,故希冀以佛禅智慧消解内心的苦闷,更好地面对甚至超越人生的困境。于是,在苏轼的创作和思想轨迹中,保存了很深的佛禅意识,甚至有时正是这种佛禅式的生命顿悟,使得苏轼在充满迷雾的人生道路上能看清自己的方向。对照苏轼的人生轨迹,再阅读其诗词作品,人们几乎看到,他常常在作品中细细追思和回顾自己的生平,表达对跌宕起伏生活的禅悟和思考。苏轼的诗词几乎是自传式的,全然呈现当时的环境,扎根于他在某地所度过的岁月[1]P465。

一、人生如梦与空遁意识

在空遁意识与人生如梦感慨中,苏轼走过了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磨难,体悟了人生的虚无和生命的困境。早在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所作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嘉佑元年,苏轼兄弟同父亲一起赴京赶考,路过渑池,在那里的寺院投宿过。寺院中的老僧人曾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五年后,苏轼又路过此地,发现老僧人已经去世,感慨物是人非并写下这首诗。杨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中指出:“再度到渑池而见僧死壁坏,由此升华出‘雪泥鸿爪’的人生倏忽感,触及了人类普遍性的精神焦虑。以哲理带动和升华诗情,带有明显的宋诗重筋骨思理的特征。由于禅宗感悟的触发,苏轼写了一些颇为意味发越的理趣诗。”[2]P137

诗中苏轼就用“雪泥鸿爪”的譬喻写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虚幻渺茫。此后妻子与父亲相继亡故,加之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转任地方,在仕途和个人生活中屡遭变故,此种感受愈来愈强烈。后来,“乌台诗案”几遭亡命的惨痛经历更使他体会到人生的空幻与虚无。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有《苏轼的意义》的专章论述,他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3]P197其实,苏轼的创作中也多有这种人生空遁之感,如“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行香子・过七里滩》),“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

检讨苏轼“人生如梦与空遁意识”思想的根源,庄子《齐物论》与佛教《金刚经》均有这样的说法。但庄子讲“如梦”,目的在于否定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知庄子对人生本身还是肯定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根本上认为人生是虚幻的。联系苏轼的文学创作,“梦即是觉,觉即是梦”在句型句意上完全是佛教用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翻版,晚年作《六观堂赞》曰:“佛言如梦,非想非因。梦中常觉,孰为形神。”均言梦,梦即空,故“人生如梦”,空幻无实,文词互证,则可推知苏轼“人生如梦与悲剧意识”思想已经超越了庄子的人生观而以大乘般若空观为其内在理据。

二、随遇而安与佛禅妙悟

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影响下,苏轼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更能随遇而安。这里对佛禅的认识和禅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狱后,苏轼痛定思痛,他寓居佛寺之中,研读佛教典籍,“盖归诚佛僧,求一洗之”(《黄州安国寺记》)。在佛禅智慧的浸润下,在对忧患人生的反思中,苏轼形成了坦然面对现实苦难的人生哲学,即随遇而安,超然物外。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论及苏轼所学时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由此可以看到苏轼的思想演变和发展,他先是为吸收儒家治平思想,重实用之学。后学习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深得其心。在贬谪黄州之后,他渐渐感到心灰意冷并且发现,佛家思想在深刻影响着他。苏轼终以佛家思想贯通超越儒、道,并且能够做到博辩无碍,构建卓然独立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境界。

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躬耕东坡,元丰五年建筑起“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是年三月七日,苏轼途中遇雨,遂借题发挥赋《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晴。

词中“风雨”象征人生的坎坷忧患,在“风雨”来临之际,“何妨吟啸且徐行”,任凭风狂雨啸,一心坦然,随缘任运,“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在风雨过后,回首反思这一段经历,则风雨晴晦俱为外界之变化,只要心无所往。“造物虽驶如余何”(《百步洪》),虽处忧患之中却坦然超脱,安闲自在。哲宗元v元年,友人王定国南迁归,苏轼问其侍儿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因而赋词一首:“试问领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虽是戏谑之言,其中亦有苏轼真意存焉,苏轼尝云:“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主人翁作两绝戏之》),“逢人欲觅安心法,到处先为问道庵”(《和子由寄题孔平仲草庵次韵》),可兹为证。

晚年贬谪惠州,苏轼寄信友人:“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中心甚安之”(《与程正辅提刑二十四首》),可知淡看人生荣辱,努力保持随遇而安的超然乐观心态,正是苏轼面对政治迫害时一贯之作法。苏轼能达此人生境界佛禅智慧功莫大焉,苏子自云:“平生学道,专以待外物之变,非意之来,正须理遣尔。”(《与滕达道二十三首》)此处所提之“道”与“理”,当指佛禅智慧,有诗为证:“得酒相逢乐,无心所遇安”(《送范景仁归洛中》),“无心”即无念无往,“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驶如余何”,对境无心,不以外物萦怀,故能随所遇而安。可见正为参透禅宗生灭无住之理,理得而后心安。故于外物纷然变幻之际,自己饱受坎坷浮沉之时内心洞达空明,无有滞碍,而能神闲气定,超然乐处。哲宗元符二年,苏轼贬谪海南,其《减字木兰花》词云:“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描写海岛绚烂春光,洋溢着词人的喜悦之情,正是苏轼随遇而安、乐观旷达心态的绝好体现。

三、诗意人生与空纳万境

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责授琼州别驾,六月渡海,七月抵达儋州贬所。在海南,苏轼更加苦闷,但当他写诗的时候,却又多少有些心满意足,他和写陶渊明的诗歌,也做多首《饮酒》诗,其中一首:“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云何得一适,亦有如生时。寸田无荆棘,佳处正在兹。纵心与往事,所遇无复疑。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这首诗歌说他不能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但内心是坦荡祥和的,遇事顺其自然,与人和善往来随缘。这种境界反而增添了日常生活的一份诗意。

在苏轼很多不拘一格的诗词作品中,无疑受到很多佛教的影响。在《送参寥师》中,有讨论佛教与书法、诗歌艺术表达之间关系的文字:“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对于苏轼来说,文学的实现在于文字达成道之自由活动活跃及捕捉自然的律动。苏轼提出“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道蕴含在写作活动本身,其活动应如自然的律动那样自由与自动自然。要获得这种境界必须经由心之虚静。[4]P98

在这首《送参寥师》中,苏轼最初的写作动机应该是劝告参寥作诗的时候感情不能太充溢、文辞不可太华丽。苏轼认为,艺术表达应以“佛教无我、超越情感”的理念为基础。“空”与“静”并非目的本身。它们可以用来强化艺术家对自身、对周围世界的意识。苏轼对“淡泊”的呼唤,提醒我们思考宋代审美趣味中的佛教维度,或至少是这种审美趣味与佛家修道理想的兼容性[1]P148。

总而言之,苏轼是要攫取佛禅智慧的内在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境界。他在佛禅智慧实用入世方面做得很好,然而,他不痴迷其中。苏轼的佛禅智慧是有他自己的人生色彩的,这种思想的形成也对他的整个人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各种境遇,苏轼都几乎超然于生命的困境之上。这当然得益于佛禅智慧的馈赠,在诗人困苦悲凉的生命中,发挥化瘀散痛、解毒疗伤的功用。

参考文献:

[1][美]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刘倩,等译.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1375年之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篇8

相形之下,宋人的消夏方式可谓别有一种自在的情趣。须知,至晚从唐代起,对于富贵阶级来说,起居与寝息的场所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进行应季的转移。冬季在正房之内搭设暖阁以避寒;春秋两季喜欢以小楼的二层为寝室,以此避免潮气,并且求得清爽敞亮;入夏,则移到园林深处跨水而立的轩亭当中,在此度过炎炎暑热的时光。一如蔡伸《卜算子》词中有道是:“小阁枕清流,一霎莲塘雨。风递幽香入槛来,枕簟全无暑。”一所小巧亭阁架设在荷香清新的莲塘之上,在其内安设床卧,便是词之作者夏日的寝所。

与今日为了隔热尽量将房间封闭不同,古时寻求的是散热通风,因此,消夏水亭的四面门窗一律拆卸下来,形成完全开敞的状态。但是在亭檐下会垂挂一圈竹帘,既围护起亭内的私密空间,又能抵挡日晒:“翠幕成阴帘拂地。池馆无人,四面生凉意。荷气竹香俱细细。分明著莫清风袂。玉枕如冰簟似水。才亸横钗,早被莺呼起。今夜月明人未睡。只消三四分来醉。”(程垓《蝶恋花》)水亭窕然踞于一池碧水的上方,坐拥满池的莲荷绽妍摇碧,荷叶间且有鸳鸯、彩鸭容与清波,池周围也是花木葱茏,竹柳相继,于是,凉风携带着荷花与碧叶特有的香气,从四向一起袭入帘隙,让人非常的适意。

在全然呈开放状态的亭、轩之中,防隔蚊蝇等飞虫的纱帐自然是必需的设置,否则仅仅蚊叮就让人无法安宁。宋人将纱帐称为“纱厨”,最大用场当然是夜晚睡觉休息的寝所,所以其内的家具以藤床为主,床面铺竹席、放瓷枕,都是生凉的寝具。另外,纱厨上会挂有茉莉等香花串成的长络,吐散着花香;厨内还安有香炉,焚炷起香芬一缕;床头设放冰盘或冰盆,盛满大块的天然冰,散发着丝丝凉意。

实际上,当时还有一种格外巨大的纱帐,叫做“漫天帐”。一旦将漫天帐架设在水亭内,就可以把床、桌乃至书橱、承物架都搬到帐中,干脆把这大纱帐当作一间隔蚊蝇而透空气的小房间,起居、睡觉都在其内进行。从绘画中来看,漫天帐近似后世“拔步床”的形式,不仅上有帐顶,四围垂纱,而且下有木板托底,人在帐中活动,像是走在一层地板上,这,也许是为了隔绝地气的潮湿吧。对于士大夫来说,把小型书架与书案置于漫天帐内,便等于在这里开辟了一处临时书房。于是,一个夏天的闲散时光,便尽可以托付给面对着一池翠碧的垂帘幽阁。

篇9

【关键词】苏轼;词;用典;叙事性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2-0033-6

词在产生初期只是一种“配合燕乐歌唱之歌辞”。至北宋时期,词逐渐从娱乐性的歌发展成为文人抒怀言志的文学体裁,且开始具备了纪事写实的文学功能。词所经历的这种由“歌”向“诗”的升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轼创造性地以用典的方式将词引入了文人交际的领域。本文论说的以典代叙,主要是指事典摘取人物、地点或情节等核心要素来征引故事的隐形叙事特点。苏轼正是充分利用了典故能以精简的核心词汇替代叙述完整故事的强大叙事,将词发展成为北宋文人交际的重要载体。最能体现苏轼词的交际性特色的当推赠寄词、宴游词等。

所谓赠寄词,是指具有明确赠寄意向的词作,这类词所抒发的情感是有明确对象的。为了论述的准确性,我们这里只关注题序中表明赠、寄某人的词作。依据这一标准统计,在苏轼现存的331首词中,有127首属于赠寄词,可见赠寄词在苏轼词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从赠寄的对象上来看,苏轼的赠寄词仅有26首是赠女子的,其余绝大多数都是赠亲友、同僚的,后者正是苏轼词活跃在文人交际领域的一个最直观的反映。苏轼的赠寄词,大致有送、别、遇(逢)、寄、答、呈、戏、劝、遗、和、次韵等具体形式。尽管形式众多,但依据空间距离,又可以分为赠寄者在场的赠词和赠寄者不在场的寄词两大类。赠词的主要场景有宴游酬赠和临歧赠别两种,需要说明的是宴游酬赠与临歧赠别也是常有交叉的,譬如,在为饯别而设的宴席上,酬赠词就是以抒发别情为主。为了凸显苏轼在别情词中的用典特色,我们将宴别之作独立在宴游酬赠词之外,将其归入临歧赠别一类。

一、尊酒相逢,以词纪事

苏轼交友甚广,宦游所到之处总是能与当地的同僚、文人、隐士等呼朋引伴,时常宴饮唱和,优游于山水之间。苏轼的宴游酬赠词共17首,其中既有如《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的“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以优美笔调在写景中叙述见闻;又有如《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的“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友人在席间的感叹人生;还有如《少年游》(银塘朱槛麴尘波)词“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十分歌”的佳节宴饮行乐;更有如《满庭芳》(三十三年,飘流江海)词“步携手林间,笑挽ss”的故友重逢话旧。这些词不仅内容丰富、情感细腻,友人之间的饮酒作乐、登游泛舟、玩笑戏嬉等无不入词,而且在表现方式上,苏轼创造性地为词注入大量的叙事、纪实的成分。

苏轼常常把宴游的具体情节和场景巧妙地搬到词里。为了不丧失词之语言的要渺宜修和轻灵纤柔的特质,苏轼的以典代叙侧重于把事典浓缩为优美的语汇,借用事典的故事内容,以实现空灵虚冲的词的叙事性。如《西江月》(怪此花枝怨泣)一词,记录朋友相聚于真觉寺中赏玩瑞香花,曹子方因不识此花而误以为丁香。苏轼作词以戏之:“怪此花枝怨泣,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浓。怕见此花撩动”。苏轼将司马相如《上林赋》中误把卢橘归为长安物产的事典,结合司马相如的作品语辞,提炼出“继取相如云梦”的典面。这既写出了一段趣事,又在字面上合乎了词的飘逸空灵之韵味,以虚写实。另一首《西江月》(昨夜扁舟京口)词: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词中记叙了苏轼在离任杭州时与新任知州林子中交接之事。全词几乎都是直白叙述,但苏轼巧用乐昌公主新官旧官的事典,以女子爱情事写公务,既借典故的柔婉消解了官务移交的严肃性,又在语境的跳跃中产生了幽默,为词增色不少。苏轼借用典故实现了宴游词的叙事性。丰富多样的事典也使苏轼的大多数宴游之作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大不同于之前花间、南唐宴游词的浮泛抒情。

苏轼词中还有一类宴游词虽在题序中没有说明赠寄某人,但内容是以记叙文人士大夫出游雅聚之事为主。这些宴游词也是极能体现苏轼词交际性的有力证据。

苏轼的宴游词通常是以词来真实地记录与友人的宴会和出游,可以说,是成功地实现了以词纪事。《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词就是一首典型的纪游词,上阕“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在黎明前西湖月落乌啼、云水缭绕的景色中,又述说了太守未至,两县令先到的游湖之事。过片则是幅青山绿水间黄帽撑舟,岩上青烟升腾的风俗画。结拍回笔平淡而有禅机的写自己的僧榻小憩,在叙事中暗含情致。苏轼的词不仅纪游,还有不少纪宴佳作,他以优美的词笔将宴会雅集的趣事一一纪实。如《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上阕:“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该词生动地记载了仲秋宴上赏菊,双花独向徐君猷而开之轶事。再如《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词:“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座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以轻盈冲淡之笔记叙了夏日雅集晁无咎之随斋事,与词序所记的“主人汲泉置大盆中,渍白芙蓉,坐客俯然,无复有病暑意”结合,有虚实相生之妙。

苏轼运用浓缩历史故事的典故,来代替性的叙述当下之事,既古雅又增添了历史的联想,避免了直白生硬的叙事。苏轼最出名的记游词是记述密州出猎事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上阕以“亲射虎,看孙郎”的孙权射虎事典,叙述自己出城打猎之事,自比孙权,其豪迈雄壮之气势溢于言表。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用冯唐易老的事典,来表白自己虽已两鬓花白,但仍怀抱着为国驰骋疆场之凌云壮志。典故的蕴藉性特点使苏轼得以借用简短凝练的典面,实现词之叙事的同时,又饱含深情。

二、歧路沾巾,以词赠别

临歧赠别词是赠词的又一重要类别。我们把苏轼有明确赠送对象的、抒发离情别意的词,包括宴席上的别情之作,都一并归入赠别词之列,但排除离别之时的自我抒情排遣之作,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虽题序为“恨别”,但只是词人独自踏上征途时依依惜别之情在内心的涌动,并无赠别的对象,故不视为赠别词。根据这一标准统计,现存的苏轼赠别词有49首。

苏轼的“以诗为词”之特色也充分地体现在赠别词中。苏轼词的以典代叙,不仅借鉴了诗的抒情言志,还有诗歌描摹情节和叙述场景的艺术手法。苏轼的赠别词大多都有具体的情感寄托对象,往往能借典故将与友人分别的具体情境和赠别者的个人经历等都融入词中,使它们具有鲜明的辨识度。在赠别词中,苏轼通常会用事典来叙事的内容有以下三类。

一是用典故叙述临别时的具体情境,如《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词,巧妙运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晋人桓伊回车为尚在舟中的王子猷弄曲三调,曲终便上车离去,始终不交一言的典故,叙写自己在江边凄清的笛声笼罩下为友人柳子玉送行之事。

二是常常借事典以写实友人离别之原因、去向等赠别之人的经历。如《南乡子》(旌旆满江湖)一词:“旌旆满江湖。诏发楼船万舳舻。投笔将军因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粉泪怨离居。喜子垂窗报捷书。试问伏波三万语,何如。一斛明珠换绿珠。”苏轼依据友人杨元素将还朝,似有典兵之议这一特殊的个人经历,在赠行词中连续运用班超投笔从戎、马援受封伏波将军的事典,兼顾叙事与祝愿,不仅拓展了词的内容空间,而且使词中所表达的别情更加个性化,更加真切。再如赵晦之罢官归去,苏轼在送别之作《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君):“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就用到了《论语・公冶长》记载的“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的典故。下阕又紧接着说:“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成功地以合纵之术游说六国,为六国相之后感叹:“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苏轼正是借苏秦无良田二顷而出仕事,来自嘲归隐而不得的无奈。又如《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词,梅庭老远赴薄职,苏轼赠词:“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巧用冯谖弹铗歌无鱼之事,让友人不用抱怨地僻职闲,又以张仪赞誉上党天下脊背之事来分析此地的重要性,最后更是反用鲁仲连箭书破城事,劝慰友人放宽心态接受现实。张元唐回秦州省亲,苏轼在赠别词《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以“风流膝上王文度”收笔,运用晋人王文度虽长大成人,却仍被父亲抱坐膝上的典故,来述说友人省亲得父宠爱之事,叙事贴切而有蕴藉。

三是叙写与赠别之人的交往故事,如《醉蓬莱》(笑劳生一梦)词中“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连用《史记・张仪传》中的犀首自嘲无事好饮的事典,及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所记九九重阳宴上孟嘉落帽,并用超卓文辞对答他人嘲笑之文的风雅趣事,将自己在黄州三年的重阳节都与徐君猷在栖霞楼畅饮之事娓娓道来。再如《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词:“酒阑清梦觉,春草满池塘”,以谢灵运梦见谢惠连而得“池塘生春草”佳句的事典自比,述说与友人诗文往来、磨砺辞句的深厚情谊。

苏轼还有连续填写数首词以送别挚友的情况,这种系列赠别词更突出了苏轼词写实事、吐真情之特点,可以看作是词之叙事功能的一次升华。如熙宁七年七月于杭州送别陈述古一事,苏轼就先后创作了6首词以赠别,每首词都配合题序,表达出了不同地点和场合下的送别情境,而典故(包括事典、语典)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叙事角色。如登孤山宴竹阁,则填《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凭栏远眺,不禁想起晋明帝所谓日近长安远之事典,悲叹“天易见,见君难”,黯然神伤。追送述古,别于临平扁舟之中,则作《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不正面写自己伫立目送友人,而是借用唐人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的诗句“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侧面写友人舟中回首,渐行渐远,“不见居人只见城。”故人离别之悲凄,跃然纸上。大量的事典的灵活运用,令苏轼的赠别词几乎每一首都具有了独特的面貌,抒发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化离别之情,这是对赠别词的发展,也是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理念在赠别词中的成功实践。

三、鱼雁传书,以词代简

赠词与寄词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赠词尚且有与受赠者现场的共同经历作为基础,而寄词则是纯粹的借词来跨越时空寄予情感。苏轼的寄词并不止步于抒情,或者言志的限度,他通常是以词代简,通过词来向亲友传达当时之事之情之志。因此,寄词对叙事性的要求就更高于赠词。在寄词中,苏轼依然是借助典故作为主要的叙事手段实现了以词代简。

如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书信中写道:“《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此书所附之词即著名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可以是以词代书,如《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题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寄之”,因大雪而感怀友人,且寄词以抒思念之情。苏轼在题序中标明“寄”、“怀”某人的词作有2l首,其中寄其弟子由的词最多,共5首。

苏轼的寄词主要有因事而作的应酬型和因情而发的倾诉型两大类。一般说来,因事而作的应酬型寄词是以叙事为基础的称赞或戏谑,故而多用事典。如因益州太守冯京平定边乱有功,苏轼作《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词,词人一方面使用唐代名将李勤镇边固若长城,韦皋平剑南八国的历史故实来叙述并称颂冯京防御与招抚兼施的治边策略,另―方面又用卓文君当垆酷酒、王褒作新曲等蜀中事典,以增添冯京所治之益州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再如熙宁七年七月,苏轼寄苏州太守王规父之《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词,亦属于因事而作的应酬型,词中借用浮丘伯、许飞琼等仙道事典,来叙述杭妓前往苏州迎接新任太守杨元素之事,又用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及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古人故实,调侃王规父莫留杭妓、游湖不返。一首44字的小令竞连用四处事典,用事之密集,叙事之丰富,堪称小令中的佳作。

因情而发的倾诉型寄词,则是重在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故而在运用事典替代叙事之外,也时常引用前人语典,以增加表达效果。熙宁七年,苏轼自杭州赴润州,过丹阳时,重闻旧曲而引发思念,陷入与述古登山临水,题咏诗词的美好回忆中,于是作《行香子》(携手江村)以寄述古。词人用“绣罗衫、与拂红尘”句,带出魏野与寇准再度重游陕府僧舍,见当年二人题咏仍在,寇准之诗已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诗则尘昏满壁,随从官妓用红袖为魏野题诗拂去尘土的故事。借言昔日与友人游湖题诗之事,这里的事典虽然也有代替叙事之用,但此处叙述仍是为抒发思念之情所设的铺垫。苏轼将本朝名人的逸闻趣事作为典故来运用,这也是在事典使用上的一个突破。苏轼在这类因情而作的倾诉型寄词中,总能根据创作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典故,充分发挥事典善叙事、语典善抒情的优长。如在《沁园春》(孤馆灯青)词:“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用陆氏兄弟少年才俊事典叙述自己与子由二人年轻时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用谢安扶病人西州的事典讲述自己终将归隐的雅志。而在《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词中,则化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词句,表达深夜梦回时分幽独寂寞的思怀之情。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佳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化用《温公续诗话》所载“月如无恨月长圆”之语,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化用唐人许恽《怀江南同志》中的诗句“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苏轼的寄词大部分是抒发与友人真挚的情义和思念。这类寄词有一个从当下到回忆再到感慨人生的基本情感模式。如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沁园春》(孤馆灯青)词,即是从当下驿馆的凄清孤单起笔,下阕先回忆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风华正茂,随之抒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那种闲适、放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当然,不是每首寄词都完整的具备这三段模式,且各自的出场顺序也是有差别的。同样是寄予子由的《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词,就是以“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二人曾游柳湖的欢快情景开场,下阕从回忆中醒来写及当下的风和日丽,“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接着再感叹“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遥想远方的亲人和同归故乡的夙愿。

苏轼还有一类唱和赠答的特殊寄词。关于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的群体唱和盛事便是最典型的例证。《能改斋漫录》载:“秦少游所作《千秋岁》词,……其后东坡在儋耳,侄孙苏元老因赵秀才还自京师,以少游、毅甫所赠者寄之。东坡乃次韵,录示元老”。可见,北宋唱和词已不仅仅是发生在宴席之上的娱乐游戏,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凭借书信往来的文学切磋、情感交流方式。苏轼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是一首著名的唱和词,词中多处化用前人语典,从歇拍的“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构思;到下阕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化用本朝词人叶清臣《贺圣朝》(满斟绿醑留君住):“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用语,再到结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化用宋人曾季狸《艇斋诗话》引唐人诗:“君有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的意境。频繁用典应该算是唱和词共同的特点之一,这大概与文人唱和的心理有关,在交流之余不免有逞才之嫌。

篇10

1 以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科书语文必修4为代表的很多教材、教参视为倒装句,许多名家也持此说,如唐圭璋、胡云翼、钟振振等。人教版教材视为“应笑我多情”,译为“应笑我多愁善感”,沪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也如之。

2 台湾郑骞先生讲词时说:前面写的周公瑾是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他的妻子,所以这里的“多情”指坡夫人。坡夫人姓王,后来死了。东坡曾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来悼念她。故国是东坡的故乡。是说如果死去的妻子魂魄归来,那多情的妻子就会笑他。说小乔初嫁的时候,周瑜这么年轻,就有了这么大功业。你坡将近五十岁了,一事无成。几乎死在柏台监狱里,现在被贬在黄州,衣食温饱都很困难。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3.叶先生明确不同意郑骞说,叶先生认为:词题《赤壁怀古》,故国呼应词题,应该指赤壁,是三国时的孙吴,指如果周瑜的魂魄来游故国。他前面一直写的是赤壁,是周瑜,所以,我以为故国说的是吴;神游说的是周瑜的魂魄“故国神游”。我今天凭吊你周公瑾,假如周公瑾死而有知,回到你当年的赤壁来,多情应笑——不一定自己的妻子,才对自己多情——多情,是说如果周瑜有情的话,他就会笑,笑我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说的是神游赤壁的周瑜,他应该也多情,笑我苏轼早生华发。(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4 文继炬老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二题》(《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8年第3期)则认为:“多情”可释为多情人,而不能简单的解作自作多情……此“多情”指周瑜。

5 浦江清先生则认为:东坡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必指当时同游之声妓而言。柳耆卿《玉女摇仙佩》:“拟把名花比,恐旁人笑我、谈何容易。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今日白发红颜,亦不妨老学风流也。①

对于以上五说,笔者同意浦江清先生的言论,这里“多情”为“美人”。《汉语大词典》②【多情】义项②指钟情的人。宋张先《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蒿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宋苏轼《蝶恋花》词:“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懒上雕鞍闷不胜,此心如醉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泪,难阻天涯万里程。”清纳兰性德《太常引》词:“无凭踪迹,无聊心绪,谁说与多情?”

即使苏轼其他词作中,“多情”指代“美人”的也较为常见,如:“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苏轼《木兰花令》)“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苏轼《雨中花慢》)“淡红褪白胭脂涴。苦被多情相折挫。”(苏轼《蝶恋花》)

其他词作更是比比皆是,如:“怎奈向,赢得多情怀抱,薄倖声名。”(晁端礼《夜行船》)“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秦观《江城子》)“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叶梦得《满江红》)

综上,“多情”指代“美人”(“红颜”知己),是完全可行的。窃以为,若此,则东坡是“借他人(歌姬)之酒杯,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全词前后形成对比,通过映衬,表现周瑜年轻有为,英姿奋发、建功立业者的英雄形象;以衬托词人壮志未酬,早生华发、年华虚掷的形象。此也与后“人间如梦”相谐,抑郁沉挫中道出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而“一尊还酹江月”,则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余音袅袅。

顺便说一下,此“多情”,可与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之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中“倾城”相参看,“倾城”为借代修辞,代美人(即歌伎)。

《汉书·外戚传》载: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典出《诗·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此后,古诗词中常用“倾城倾国”来形容女子的绝色美丽,或简称“倾城”“倾国”:

一顾倾城国,千金不足多。(张华《轻薄篇》)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阮籍《咏怀》)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李白《白纻辞》其一)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李夫人》)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柳永《柳腰轻》)

绣帘高卷倾城出。(苏轼《菩萨蛮》)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吴伟业《圆圆曲》)

古语有云:“食色,性也。”对美人的歆羡,对美人的欲望,是人性的最基本要求。其实,我们也不必把坡看做一位道貌岸然者,东坡更应该是位风流倜傥的翩翩君子。对此,可参看林语堂《坡传》的相关章节。此外,苏轼笔记《东坡志林》曾载一小故事:

昨日太守杨君采、通判张公规邀余出游安国寺,坐中论调气养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难在去欲。”张云:“苏子卿啮雪啖毡,蹈背出血,无一语少屈,可谓了生死之际矣,然不免为胡妇生子。穷居海上,而况洞房绮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众客皆大笑。余爱其语有理,故为记之。

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坡传》里所说: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或译为“是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坡的全部……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③

我若说一提到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坡的一切了。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确是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士大夫,他是不会也不屑假作道学、假作正经的,因此,笔者以为,则此“倾城”与“多情”可以互证、相互参看,代指“美人”,林语堂先生所言不虚。

参考文献:

①浦江清著《无涯集·词曲探源续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②《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③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