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重生范文

时间:2023-03-29 01:3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浩劫重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举行盛况空前的祭祀典礼

我痛苦并沉默地

把这个新生的生命放上祭坛

爱德•科诺洛斯将灵魂碎片

放在七星秘纹引上

再次征求我的同意

我却万分坚定地点了点头

亲手点燃了天堂之火

我能感觉灵魂碎片对祭品的渴望

等我想去挽救什么的时候

一股强大的力量却形成结界

阻止我,不让我靠近

原本是神明之物的灵魂碎片

此时却变得阴浊

我抬头

只看见天空之魔布纳德邪恶的笑容

他想破坏仪式,但我却无法阻止

一双温柔美丽的手轻轻将我推开

是云•雷娜

她将所有的魔魂晶石献祭

终于镇压住灵魂碎片的魔性

但我知道她的心在痛

阴灵发出阵阵哀号

军团长布兰挥舞着手中的长枪

尽全力驱赶着阻挠仪式的魔怪

却没注意到有更大的危险

格那教皇墓穴里的怨气复苏

魔官格鲁斯一步步逼近祭坛

安德罗妮正要上前解救布兰

却为时已晚

长枪无情地穿透布兰的盔甲

魅丝差点失声叫出来

但她不能破坏进行中的仪式

只能任凭血放肆地流淌

我还是沉默地看着这一切

结界之外的我什么也不能做

可是我的荣耀在哪

那把曾经可以毁天灭地的异端审判

空气只是静滞

我的法杖似乎也在愤怒

它期待着自由与荣耀再次降临

但命运却横亘在命运面前

无数道瑰丽神奇的流光

围绕着贝鲁特•米亚特引以为豪的灵珠

非拉娜的身体在一点点地消融

她还是那么冷静,没有一点犹豫和惊慌

科诺洛斯仍闭着眼睛

似乎能毫不理会近在咫尺的尘嚣

他明白自己肩负着卡萨诺王国

艰巨而又神圣的使命

幻化仪式对他来说驾轻就熟

这他重复了几十万次的工作

平日里在他手中是这么娴熟

可今日却万分艰难

这是人和幻兽之间最大的差别

科诺洛斯明白自己在干什么

他在断送菲拉娜的生命

王国最伟大的幻宠师的生命

菲拉娜曾经告诉所有人

与幻兽融合是她的本愿,更是她的荣幸

她只想让自己的力量找到归宿

纳邦德尔没有亲自来参加这神圣的仪式

但我知道他肯定一次又一次祈祷着

我仰望着似乎就要沁出鲜血的残阳

屏息凝神期待着融合的成功

祭坛里的厮杀仍在继续

我熟悉的朋友们保护着祭坛

辛德卫队长轻轻拍着我的肩膀

竟显示出了他尘封已久的温柔

我似乎感觉到身上的和谐之舞

充满了无尽的神圣力量

苏达尔在我耳边低语

去吧,英雄,时候到了!

我毫不犹豫地执起异端审判

回头向众人告别

崔尔登握住我的手

我发现他的眼中充满了希望

我要去拯救,必须去拯救

驱赶邪恶,保证仪式的进行

尽全力留住光明

来自心灵的咏唱过后

我看见世界末日般的惨烈景象

飞砂走石,山崩地裂

天啊!是劳伦斯和他的末日之歌!

一切都灰飞烟灭了

不管是在结界外还是在结界内

所有东西都开始消融

希望在一点一点终结

不!光明还在!

我还看得见科诺洛斯周身环绕的圣光

它还是那样瑰丽神奇

似乎在尽全力抵抗黑暗

灵魂碎片慢慢变得完整

在那印痕中倾泄出无以伦比的金色光带

空气中还弥漫着血腥

黑暗中,我似乎看见菲拉娜站了起来……

她的身躯散发着游离的青光

我看不出她眼中是什么感情

这就是往日那个菲拉娜?

这就是她的新生?

这个我一直不敢相信的梦

终究还是发生了

茉莉•星见的预言实现了

浩劫却提早到来了

菲拉娜闭上了眼睛

竟流下两行清泪

连平日里冷酷无情的劳伦斯

此时也露出惊诧的神色

再残忍的人都不忍心让这唯美的画面终结

但事实却在我的意料之外

劳伦斯还是挥下了法杖……

我知道末日到了

黑暗的末日到了

任凭空气没有目的地漂浮

我不知道我属于什么

耳边是树心城悠扬的仙乐

我睁开眼睛

是温馨,绿色的温馨

菲拉娜撩开盖住我额头的长发:

“没事吧。”

我抬起头

她还是菲拉娜,还是那个长发飘飘的菲拉娜

后记:

我通篇写游戏,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个不公的社会,用游戏来表达再适合不过了

夏虫怎可语与冰,很多人只看表面,认为我是玩游戏玩疯了

可是,深入,每个人物都是一种精神

科诺洛斯,被我大众化了,他就像我们每个人,不能抉择,更没有权力去改变和选择,只能尽自己的力量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默默期待改变

菲拉娜体现的则是一种母性的奉献和无私,当这个世界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候,她毅然挺身而出,去拯救,去改变,然而,这大概是我们众人所期望的,但有这种品质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篇2

全球十大最美冲浪胜地推荐

1、玛努湾

玛努湾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冲浪胜地之一,位于新西兰怀卡托大区汉密尔顿的西部,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世界最长、最凶猛的左手浪,这里还是电影《最后的天堂》的拍摄地。

2、班多蓝海滩

班多蓝沙滩坐落于爱尔兰的多尼戈尔,因为这里浪大风急,为冲浪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每年都吸引着无数的跳水爱好者前来。

3、大浪湾

大浪湾海域开阔,风流较大,浪涛汹涌,是绝佳的冲浪胜地,不仅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就连舒淇、张柏芝等明星都曾来这里冲浪。

4、威基基海滩

威基基海滩以细致洁白的沙滩、摇曳多姿的椰子树和丰富多彩的水上活动吸引着万千率旅游者,这里不仅可以划船、冲浪,还有很多的历史古迹可以参观。

5、库塔海滩

库塔海滩被认为是巴厘岛上最美丽的海岸,这里是玩冲浪和滑板的乐园,在库塔的海湾中,两端的浪非常适合初学者,中间的浪适合比较专业的冲浪者。

6、杰弗里湾

杰弗里湾之前是一个小渔村,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了很受欢迎的旅游胜地,这里有很好的沙滩,是冲浪者的天堂。

7、邦迪海滩

邦迪海滩是澳大利亚传统冲浪救生训练基地,也是著名的冲浪度假胜地,拥有着迷人沙滩和翻卷波浪,还有经过认证的冲浪学校来教零基础的初学者学习冲浪。

8、布列克海滩

布列克海滩是一个知名的天体海滩,因冲浪和游泳而闻名,布列克海滩的浪花非常适宜冲浪,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冲浪爱好者的天堂。

9、拜伦湾

拜伦湾是一个以沙滩和灯塔闻名的小镇,汹涌澎湃的巨浪吸引着无数冲浪者前来体验,这里还能乘坐热气球体验跳伞的,或乘坐滑翔观光飞机来俯瞰整个海滩的风光。

10、曼利海滩

篇3

这是一曲轮回千世的爱恋,血红的曼珠沙华似烈似焰,燃烧着整个忘川河。湿迷的白雾影影幻幻,笼罩着凋落的彼岸之叶,惨淡而凄美。远处,他白衣翩飞,朱唇轻启,一曲离殇冰寒之极,血色冷凝……混沌之中,她轻声叹息,玉指翻飞,丝丝琴音净是难耐,百草枯尽……究竟是知音难觅的苦楚,还是寂寞难耐的伤痛,无人可知。唯有那彼岸之花,年年花依旧,岁岁叶凋荣!

终有一日,孤单散尽,他偷渡于岸,正逢她轻驶而来。原来,他是那般洁净不染红尘,而她,亦是那般清纯宛如冰雪。于是,彼岸花花叶相见,两岸红花似焰,绿草如茵,是相隔千年的期盼终于消逝,还是千年轮回的浩劫即将开始?南天门外一个声音骤然响起:“曼珠,沙华私自相会,触犯天规,打入人间世世不得相守!”泪潸然而下,他轻牵玉手,哽咽相问“曼珠,你,可曾后悔?”“沙华,此生若未能遇见你,千年守候只是一岁荣枯!”即使如此,又能怎样,哪怕是长达千年的浩劫,也无法抵挡十指轻叩的诺言。秋风萧瑟中彼岸花落,叶又重生,几番轮回,她仍将他围于心中,他亦不曾将她舍却。苦恋千世,奈何桥前,前世辗转,“沙华,你可曾后悔么?”“不曾”寥寥几字,真情亦然,哪管孟婆汤的苦涩,黄泉路的凄凉!叶已落尽,彼岸花开,于是,在尘世间,英台山伯化蝶逝,仲卿自挂东南枝……他与她却仍未逃过命运的束缚,永远只能檫肩而过,于是彼岸花早已无魂,花自独开,叶自独落,生生世世,亦不相见!

轮回之中,彼岸依旧花开,一如女子绝美的容颜,幽冷凄美,血色亦然,黄泉路边,是否还有人痴痴等待,只为问他一句:“梦生彼岸君可悔?

静宁一中高二:上官亦悠

篇4

在雨夜哭泣,是因为不想面对自己的眼泪,昂起头,让眼泪流进眼眶。当残叶离开枝桠,也许她还没做好化作春泥的准备。在离开的过程中,她也许依然鲜艳,却是东风无力倍摧残。所以她不得不选择逐渐放下,无能为力。为了你,也为了自己。若-宸星!划过的流星,易逝的美,注定匆匆而过。短暂的一瞬,漫长的永远。也许只是闪烁一瞬,却能回忆永久。如-茶蘼!茶蘼开放就意味结束。茶蘼是夏季最后盛放的花。当它开放的时候就意味着夏天的结束。

从来,花儿比绿叶更相信缘分,因为花儿想保留心中那份最为绚烂的一刻。雨的感伤蔓延,我的愁肆无忌惮,伤到至极便不再伤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使是电光火石,也只能自己去冲淡。看淡。

朴树唱过一首《傻子才悲伤》。没有低沉的音律,没有伤感的文字,但却透着伤。傻子不懂悲伤,却悲伤泛滥。傻子要快乐,快乐却不属于他。浅唱低吟仍旧是悲伤。{引}

你是风筝,你是白云,你是星星···不管你是···都属于天空,不属于我,不该让我手中的线,眼中的链子牵绊到你,让你困扰。你应该自由翱翔天际。找寻属于自己的蔚蓝。

是,没有你多么孤单。你,星辰闹成一片,白云旖旎一片,月色笑成一弯,花儿红成一片···我,傻傻望了一晚,怎么看都不烦。只要能让你快乐,我什么事都不添乱。凭栏遥望,一把枷锁,早锁住了我的心,流浪了爱和忧伤、、、我是明月却独注那星辰的痕。

有的人相伴一生,只是因为习惯,有的人爱上一瞬,却能回忆永久。那些遗落在夏天的日子,只能随着阳光强迫埋葬。一望无际的彷徨,在我抬头与低头的倒影里,隐去了属于自己的笑容。

花儿有自己的草地,星辰有自己的天空,鱼有自己的大海。雨也有自己的归依。人生似乎也这样在迷乱和错过中,走的都只是在一场浩劫里重生。安妮说:“有些事情可以遗忘,有些事情可以纪念,有些事情可以心甘情愿,有些事情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你就是我的劫难。

爱与不爱没有标准,只有一颗心愿不愿意。我们都只是人,并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生物。或许不该去追问,只要接受。因为那是你的选择,也是雨的抉择。天下雨了、、、握伞的是我颤抖的手,遮掩的是爱你的心。需放下的是不能执着的执着。

或许无需呐喊,再多呐喊,撕心裂肺的呐喊只会被风,被雨吞噬,只剩下了心在呼呼做响。鞋子的幸福只有脚知道,我的幸福你不会知道。橘子酸多还是甜多,只有自己的感觉知道。娇嫩的花瓣需要娇嫩的资本,完美的愿意需要完美的给予,你要的爱太完美,而我给予不来你的完美。

篇5

一层神奇的粘土——发现K-PG界线

故事还要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讲起。

沃尔特·阿尔瓦雷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名教授,就职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系。当时他正在意大利中部的峡谷做研究。峡谷是做地质研究的好地方,不同年代的沉积层,一眼便清晰可见。他发现在白垩纪与古近纪石灰岩层中间,夹着约1厘米厚的粘土层——这就是白垩纪一古近纪界线,即K-PG界线(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沃尔特带回了一块岩块标本向他的父亲展示,并提出一个猜想:粘土层代表着一场生物大灭绝,它是恐龙和其它生物灭绝的标志点,因为很多生物只发现于这个粘土层以下,粘土层之上就再没出现过。也就是说它们只在比这个年代更遥远的时代存在,而在粘土层以后的年代中,它们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却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

沃尔特的父亲刘易斯·阿尔瓦雷斯在物理学界大名鼎鼎,他是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将K-PG界线粘土送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迈克尔一起研究它的构成。

通过同位素测定,他们发现该土层形成于大约6500万年前。通过和普通岩层对比后,阿尔瓦雷斯发现K-PG界线粘土样本中铱元素浓度很高。铱——钢笔尖上的金属,它坚硬而非常稀有,在地球地壳中实属罕见,但在地球地核中含量充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存在着丰富的铱,那就是在小行星上。因此阿尔瓦雷斯认为,在地壳中发现高浓度的铱,可能是和小行星等天外来客有关。

与此同时,他们在检测K-PG界线中的矿物构成时,发现其中有着细小的矿物结晶,比如撞击石英。这些结晶在陨石坑中也发现过,只有高温高压下才会形成,这也是猛烈撞击的重要证据。据此,阿尔瓦雷斯父子俩,以及核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迈克尔在1980年6月的《科学》杂志上共同称,白垩纪-古近纪的生物大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

在后的几年中,他们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00个K-PG界线土层样本,丰富的铱含量更支持了他们的假设。而按照普通小行星中铱元素的平均含量计算,6500万年前飞向地球的小行星直径约为10千米,相当于一个曼哈顿大小!粘土层中的煤灰粒子和木炭等燃烧产物,则是当时一场全球性大火遗留的痕迹。

玛雅人的天然井——陨击坑在希克苏鲁伯!

阿尔瓦雷斯的假设得到不少人支持,但是要进一步证明这次撞击事件,必须要找到撞击点。研究人员发现,从美国的加州,越是向东南方向走,K-PG界线土层就越厚,到达加勒比海甚至能厚达1米,其中撞击石英的含量也逐步增加(撞击石英含量与所受到的压力有关),这可能暗示着撞击就发生在加勒比海一带。但即便如此,撞击坑依然“下落不明”。

1978年,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为墨西哥石油公司从事勘探工作,勘探地点位于墨西哥和加勒比海之间的尤卡坦半岛。所得资料显示,在墨西哥海岸一带的0.75千米深处,有一个马蹄般的巨型大坑,直径约为180千米,中心正位于当地的希克苏鲁伯村。从特殊的地形推断,彭菲尔德认为这里曾经发生过灾难性事件。在没有得到墨西哥石油公司允许的情况下,他于1981年在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上公布了这一发现。

与此同时,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生阿兰·希尔德布兰德在海地考察加勒比海区域的K-PG界线时发现,其土层除了具有高铱含量、撞击石英等陨石坑特征之外,还混有杂乱的岩块,从而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撞击所引发的海啸带来的,而这个撞击点就在附近。

更多的证据接踵而至:他们调用了墨西哥石油公司当年的钻井样本,找到了火山岩石中常见的一种“安山岩”,发现岩层有震动变质的迹象,而且所含成分与K-PG界线相似。更有意思的是,人们从一组卫星资料中发现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奇琴伊察,有许多古玛雅人用来祭祀的“天然井”,其分布与撞击坑完全符合。这些“天然井”正是撞击坑边缘的滑动和塌陷造成的。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结果——希克苏鲁伯就是当年的小行星撞击点。

真实的科幻片——6500年前的末日浩劫

让我们再现一下6500万前的希克苏鲁伯。

这一天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恐龙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丝毫没有想到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外太空,一颗直径约为10千米的小行星以30千米/秒的速度向地球呼啸而来,直冲加勒比海。地球在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敲敲撞撞的事情发生过不少,小块的陨石或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或落在地上只砸出一个小坑,很多陨石还被月亮抵挡了,而像这一天那样遭到10千米直径大小的小行星撞击,确实是上亿年,乃至十亿年难遇的。

撞击发生了。

撞击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撞击区域内的所有生物迅速被摧毁。由于撞击所引发的海啸也从墨西哥湾一路加速,蔓延开来。海啸足有100米之高,陆地迅速沦为一片泽国,动物避之不及。瞬间产生的高温,使石块熔化。石块、熔岩弹漫天飞落。一部分石块甚至被击出大气层,进入环绕地球运转的近地轨道。在地球引力和高空大气阻力的影响下,不久后又在世界各地坠落。在下坠时因为大气的剧烈摩擦,使这些石块成为一个个火球,点燃了世界各地的远古森林,一场全球大火灾发生了。也许有一部分动物幸运地躲过了一开始的猛攻,但这仅仅拉开了灾难的帷幕。

燃烧所产生的厚重烟尘弥漫在空气中,遮蔽了阳光,寒冷且昏天黑地的日子由此开始。光合作用的植物无法生存,食物短缺随之出现。然而更为不幸的是,撞击发生地尤卡坦半岛的岩石中含硫量丰富,高温燃烧导致大量硫氧化物产生并释放到空气中,它不仅对周围的生物有即时的毒害作用,对气候也有着长期的影响。加之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能反射阳光,这使得寒冷的日子更加漫长。但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植物也在奋力的重生。随着时间推移,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在逐渐回落,气温渐渐有所回升。但这却不是美好世界的预示,因为二氧化硫以酸雨形式落下,好不容易重获新生的植物再一次遭到摧毁。

经历这一切之后,气候的变化却也远不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就此回归正常,灾难远没结束,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球变暖。岩石和森林的燃烧,释放出数十亿吨温室气体,它们能在大气中停留长达几百年,使得地球以每100年20摄氏度的速率迅速升温。急速的全球变暖,让大部分地方变为荒漠,原本已经饱受磨难、脆弱不堪的生态系统完全崩溃。

尘封的世界,还是新时代的来临?

K-PG界线尘封了恐龙和当时大部分生物的辉煌,为我们展示了其噩梦般的最后一夜——猛烈的撞击、凶猛的海啸、全球性的大火,接着是持续的寒冷、酸雨、长时间的干旱。植物逐渐死亡,食物链断裂,以植物为生的食草动物也注定没有好结局。随后导致肉食动物也没了能量供应,最终等待它们的则是死亡。与当时地球上将近70%的生物一起,昌盛了近1亿5千万年的恐龙家族也在顷刻之间消失无踪。如此严酷的气候环境持续了将近数千年。虽然看似漫长,但对地球演化的历史长河而言,仅是眨眼一瞬。

但生命总是在持续和更替,恐龙灭亡也不能完全归为“坏事”,它为新物种的诞生和发展让开道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哺乳动物。虽然与恐龙相比它们体型实在太小,但恰是这个在恐龙时代使其处于食物链低端的特征,才使得它们能躲过劫难,到达今日的繁盛——小行星撞击时,娇小的体型减小了被飞溅的岩石和熔岩弹击中的概率。同时它们还设法逃离地表,比如挖个地洞或者压根就直接生活在地下,给自己的身躯提供一个藏身之所。

篇6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傻孩子.

忘了吧.所有你留恋的.你回忆的.你拥有过的.

那些.都已是记忆.

缺失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法面对.

傻孩子.

你无法轻易忘记放弃.是因为你付出过.

付出了.她就会像柱子一样扎根在心.

不要刻意去逃避.刻意忘记.那只会让你更痛苦.

绕开这个柱子.寻找未来的幸福生活吧.

那里.有你的理想.

傻孩子.

开始新的习惯吧.

习惯.每天一个人生活.

习惯.一个人过生日.一个人行走.

习惯.走过熟悉的路.面对熟悉的景.

你逃不掉.逃不掉的.

那么.就勇敢面对.现实.

现实是.一切.画上了句点.

傻孩子.

勇敢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吧.

这个悲伤软弱满面憔悴的自己.

这也是你.成长中的你.

这个你.正在逐渐死去.

新的你.即将重生.

找寻你的路.你的未来.

你知道的.所有的浩劫.都是成长的祭奠.

做最好的自己.即使.一个人.

傻孩子.

好.好.尽情发泄吧.

剥开自己的心.用文字.用声音.用所有能发泄的方式.

泄完了.就要振作.

看吧.你失去的.其实微不足道.

还有那么多人关心着你.以不同的方式.

所以.你并不孤独.

正是这样的失去.让你看清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傻孩子.

别哭.别再哭.

不值得.真的.不值得了.

把过去尘封吧.别委屈.别不甘心.别不接受.

开始新的旅程吧.去遇见新的风景.新的际遇.

做你该做的事吧.有很多事.等待着你完成呢.

傻孩子.

生活褪去了曾有的颜色.暂时宁静.

别沉沦在这片宁静里.那会毁掉你.

你要明白.虽然残忍.但这个决定.足够正确.

现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

为了你的理想.你必须学会适时放弃.

给对方最好的关怀.就是.变的更好.更强大.更幸福.

现在我对你很好、很好、很好,你不需要、你无所谓、你不在乎,你不珍惜。。。。

当某天,你被伤害,想起我。那时的我再也做不到像现在这样一如既往、不顾一切的对你好了。。。

因为那时的我,已经将你放低。。。。

原来,放低一个人,最后是被对方逼出来的。。。。

真的是这样,没有什么放不下的,痛了就放下了。有些放不下的,只能证明他们是最美好的。

但其实说白了,真的没有什么事放不下的,时间就是见证。。

哭,是一种答案

泪,是一种解脱

爱,是一种快乐

情,是一种无奈

恨,是一种痛苦

分,是一种自由

离,是一种选择

别,是一种等待

或许人生只有这样才完美

没有人喜欢黑与白的搭配

即使这样有些单调与平淡

但是灰黑色的结合会痛苦

如果你能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

我就会告诉你我们的爱情的期限

虽然不是一万年那么缠绵与美丽

但我会一直爱到你不爱我的那天

因为那天我们的永远已到了终点

不必强求,不必挽留

告诉自己,需要面对

篇7

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新产品研发时必须融入的基本知能与策略思考。具备生态与环保考虑的纺织产品是21世纪纺织产品的新生命,是企业永续繁荣的机会。企业的经营已经无法自外于对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对人类生命尊重的责任与义务的。研发人员的责任与义务是必须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相互结合的。虽然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的推动是出自于企业本身经营的理念与良知,但是受到政府相关法令的规范也是必然的。各国政府的产经与环境政策的执行同样会受到全球跨国性的官方或民间的生态环保压力团体的监督。事实上,除了纺织业界与政府之外,甚多的学术研究机构或跨国性的合作研究团体也正在默默地为维护美好的地球生态环境付出心力。

责任义务链的交错关联

这个责任义务链是交错关联的,彼此之间有责任有义务也包括了奉献。一个新的纺织产品有可能因为牵涉到不利于生态与环保的问题而演变成国际问瞩目的焦点,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国际间纺织产品的市场动态,这种个案是曾经发生的。以下几则国际间、政府与著名企业对于生态与环保的具体的规范列与策略值得研发人员参考: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大会要求先进国家对于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气体的减量比例与期限。此后虽然仍有多次的讨论以及各国政经环境的差异在执行上仍有争议,但这个具有压力与制裁性的要求已经可以看出对于地球环境的保护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同责任。纺织产业属于高耗能产业纺织研发人员的种种注重环保的产品设计,将可以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尽个人一己之力。

生态标准:责任义务链的中枢

生态环境与信息科技已被视为21世纪产业两个重要的课题,其中生态与环境保护包括对生命的尊重已经逐渐被列为产品必须附带的基本责任。工业的污染将可能引发地球生态的浩劫,无害人体的纺织产品被视为尊重生命的基本要求,能源短缺也将是这个世纪可能面临的严肃问题。

目前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的是:流程须合理的缩短,污染排放(Emlssions),如废气排放(AirEmissions)废水排放(Effluent)之降低的制作流程设计与选择,选择能源耗用(Energy Consumption)较低的素材与制作流程,可回收素材的使用与加工技术,避免染整药品与产品潜在毒性(Potential Toxicity)。此外,绝对的生态清洁产品(AbsoluteIy EcologicallyCleen Products)已是21世纪纺织产品研发的重要方向,这类的产品研发是责任也是公司的利基所在。我们必须具有对地球能源短缺的危机意识与必须减少地球过重的污染负荷的醒悟。所谓3R也就是将意识与醒悟付之实践的手段之一,所谓3R即:Reduce:减少废弃物、制程减废及抑制废弃物之发生,Reuse资源再使用,Recycle:资源回收再利用(即再资源化)。

在前文提到的责任义务链中,融入全球一些著名的生态环保的规章环保品牌的基本规定与精神,是很重要的。赋予生态与环保的要素在产品的生命之中一是责任也是防止产品因对人体,生态与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造成对公司重大损失的方法。生态标准已经日益成为生态责任义务链的中枢。

责任义务链

运作的实例

日本政府环境省(Mlnistry of theEnvironment)辖设之地球环境局针对21世纪地球环境的保护明白的订出其职责(根据2001年1月,日本环境省的该省最新局,部介绍)摘要如下地球暖化防止,臭氧层(Ozone Layer)的保护,酸雨(Acid Rain)的防止,森林减少与沙漠化之防止,南极地区环境保护等。此外环境保健部也对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化学物质做出规范:公害与健康被告者赔偿,化学物质审查与制造规范,PRTR法案(化学物质排放量管理)等。环境管理局也针对生产工厂与事业场对于危害健康与生活环境的防患订定相当明确的管理机制。

日本Mizurqo株式会社是全球著名的运动用品公司之一,该公司对于21世纪的地球环境保护订定了明确的方向为配合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之地球温暖化防止京都会议(PCC COP3)规定日本在2010年之C02排放量须较1990年减少6%之规定,该公司拟订其日本国内之所有事业之C02排放量在2010年时要比1990年减少10%,对于造成酸雨主要原因之SOx、NOx之气体排放抑制,该公司明确宣称要努力在2007年将NOx之排放量较]998年削减80%,基于对森林的保护该公司将纸的购入量拟订2005年时要比1998年减少50%,2004年时的产业废弃物量要比1998年减少30%。

篇8

[关键词]人物塑造 精神升华 犹太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I3/7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25-02

一、犹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下的犹太文学特点

犹太民族自公元七十年被罗马帝国赶出家园,就一直在流浪,他们生活贫困,但却崇尚知识、擅于精神探索,二战后美国文坛犹太裔作家人才辈出,各领,形成群星璀璨的格局。他们的创作主要是以犹太人为题材,专注于再现美国社会中犹太人的生活,这种“越民族化、越世界化”的文学现象透过以犹太人为代表的现代人生活,反映的不仅是某个少数族裔在美国社会中的境况,而是现代人生存的普遍状态。

美国当代文坛中第二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以及艾萨克•辛格虽然大都出生在美国,但都对犹太文化怀着深深的眷恋。他们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在作品中宣扬和捍卫传统道德价值。虽然作品色调灰暗,但却流露出他们对人性的乐观和肯定,集中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们对传统道德与自我本质的种种思考,承载着他们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犹太作家贝娄于四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被批评家们誉为福克纳、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继承人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贝娄以城市街道的动乱作为小说背景,人物多数是城市中的犹太人。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古老的传统,大量运用犹太人的寓言和传奇,同时又在作品中体现了美国犹太人寻找自己新的命运时错综复杂的心情。不仅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更加融入了福楼拜、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所著欧洲小说的传统风格。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亦可谓独树一帜,其主要作品均是以意第绪语写成,与犹太人正式场合下使用的希伯莱文相比,意第绪语更加活泼、生动,词汇丰富,生活气息浓厚。但真正使得湮没的希伯莱古老传统重又焕发光辉的犹太作家当属马拉默德,他与贝娄等同批作家相比,更多采用意第绪语的口头传统,犹太人的苦涩、含混的笑话以及远古时代的抑扬陈词,犹太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等,这一切无法使人不意识到当今美国现实中犹太人的存在。他的作品在背景人物、主题上都具有鲜明的犹太特色。

二、厚重的历史文明传统下的犹太人物塑造之凄美

一个民族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植根于其民族传统,犹太人几世纪以来,生活在半封建的孤立状态中,饱受贫困压榨之苦。他们笃信宗教,崇沿道德法规,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丰富久远的传统。自移居美国以来,犹太人逐渐失去他们本族的文化。大战的浩劫将这一文化在欧洲的残迹涤荡一空。因而他们有如流浪异乡的孤儿般割断了与过去的联系,而战后美国的繁荣对他们来说却无缘无份。在物质生活上,他们处于被剥夺的地位,在精神上处于无所依恃彷徨的状态。犹太知识分子在现代世界中处于困境:思想上、政治上的理想破灭;与过去历史切断关系后在日亦繁荣的社会中所处的孤独状态;与美国社会的格格不入。在战后数十年间犹太作家创作的小说中,主人公几乎都是孤独无缘、飘忽无依、摇摆不定的人。“异化”、“牺牲品”、“边缘人”、“受难者”、“傻瓜”和“倒霉人”等等成为描述犹太人敏感性的最流行的词汇,“犹太人”也成为人类普遍被隔绝的形象。

凄美的犹太人物首先以“傻瓜”、“倒霉人”的形象来塑造,这是战后犹太作家经常描绘的一类文学人物。这些注定失败、一贯把事情弄糟糕的倒霉人,他们的失败不仅是由于他们作为犹太人或外来移民所处的阶级地位,还由于他们本人内心复杂的神秘莫测的性格。伯纳德笔下的主人公多是犹太移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人。主人公多是些小人物,却如他本人一样,在与不可捉摸的苦难命运做斗争,从而让我们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看到了人的尊严和伟大。了解到普通犹太人在旧大陆的生活思想和情怀,以及身处新大陆的犹太人的彷徨困惑。一贯倒霉的人物在马拉默德的作品中也显露无遗。《魔桶》的主人公列奥是位力图逃避过去、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但他追求新的生活却被恶梦缠住,没人爱他,他也不爱别人。这个被世俗抛弃的寒酸书生,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更没有金钱。而当代犹太小说中,“倒霉人”的原型是辛格短篇小说《傻瓜吉姆佩尔》中的主人公,小人物吉姆佩尔,善良天真,被世人捉弄,在生活中四处碰壁,正如贝娄《只争朝夕》中的威廉,由于过分单纯常常被人欺骗,却从不肯放弃对人的信任。“傻瓜”这一形象,源自意第绪语的口头文学传统。犹太人在自我解嘲中化解生活加诸的种种不平,在洞悉自己的困境中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在“傻瓜”看似笨拙的外表之下,藏着圣徒般的心。“信”,不是因为他们呆,而是因为他们执着于信仰。“碰壁”,在他们看来是上帝安排的考验。只要坚信善的存在,人性的美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到净化升华。

无论是傻瓜吉姆佩尔,还是列奥、威廉,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都属于一种“受难者”“牺牲者”的形象,这是犹太文化衬托下的又一类典型文学人物。尽管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两千年来,他们一直在异族的统治下求生存,社会地位低下,饱受歧视。尤其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了种族灭绝的大屠杀,犹太作家自是不可能漠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大浩劫。在他们看来,犹太人是世上一切“受难者”的代表。“受难”,不仅仅是犹太人独有的生存状态,而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命运。现实虽然残酷,犹太小说的主人公却在默默忍受苦难中,领悟到了生存的意义。犹太文化认为生活的重心在未来,人就要在今生中不停顿的自省中获得思想的净化与升华。犹太人相信舍已为人,人是应该受苦的。马拉默德所说的“人人都是犹太人”的经典名言。在他的短篇小说《魔桶》中,犹太经院学生列奥找媒人介绍婚姻,却爱上了媒人粗野堕落的女儿,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拯救她,并在受难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

“边缘人”亦是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贝娄《只争朝夕》中的汤米•威廉便是这类人物之一。这一形象也能从犹太历史传统中寻根溯源,找到根据。我们知道,犹太人的历史是流浪的历史,失去了故国,被迫与其他民族杂居,为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受尽了歧视和压迫。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无法融入主流文化。这种被排斥的地位让他们对异化、孤独等西方当代主题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在美国式生活方式的侵袭下,随着犹太社区的解体,他们面临着丧失传统的危险,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本质危机。他们与逝去的历史传统产生了隔膜,却无法毫无顾忌地投入美国社会,是名副其实的“边缘人”,精神上彷徨无依。威廉就是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边缘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物。他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为追求自我价值毅然弃学,奔向好莱坞。但七年后才发现这只是一种幻想,朦胧地得知自己的失败后,他转而成为一个儿童玩具推销员。这是一个稳定的工作,但又因小小的赌气,愤愤不平拂袖而去。他知道在这个世界里不昧良心很难生存,但他又怀了一种“对真理的情感”宁做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愿意“清醒”。在如今的金钱世界中,汤米固执地追求“真正的自我”,拒绝出卖给虚假的价值,其结果当然只能是软弱无力与孤苦无助。而他的父亲阿德勒医生的形象却截然不同,阿德勒医生年过八十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永远是衣衫整洁,“站得笔挺”。而汤米在小说中处处显得萎靡不振、邋里邋遢。二者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他的父亲是社会主流的弄潮儿,成功者的代表。那么他对这种“边缘人”的态度如何呢?父子亲情能否超越这种社会定式?事实上两种人水火不容,老医生对儿子的痛苦不闻不问,汤米在困境之下求助于他,他却抱了坚壁清野、滴水不露的态度。汤米成了金钱世界真正的受害者。他感到纽约简直是一个“父不父、子不子”的地方。“边缘人”在金钱泛滥的社会里连亲情的纽带都不能维系。

三、小结

透过犹太作家的小说作品,犹如体验了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一位杰出的犹太作家亦是一位道德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重要的不在于所呈现的各种感情,而在于人物面临的各种抗争。作品洞悉了世代犹太同胞的悲惨际遇:他们虽囿于环境,却有着人的尊严,找到了再生之道。他们身处充满敌意的荒芜世界,却在利他主义和自我分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精神上的皈依、道德上的重生。

正是这三位个性文学天才对犹太文学的不同理解和执着追求,也正是他们所竭力挖掘的道德和世俗这两个性质相反的生命元素的对立所形成的张力,才使得犹太文化和历史成为了世界化的文学现象,并因此被世人所认同,而他们作品人物的内心斗争与思想升华传达了无尽的人生意义,使得犹太文化所隐含的艺术价值难以被后世所忽略。

【参考文献】

[1]Michael P. Kramer. Jewish American Litera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Ezra Cappell. New Directions in Jewish American Fiction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2.

[3]虞建华.美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李鑫华.论前景化在魔桶中的表现意义[J].国外文学(季刊),2001(3).

On the Embodiment of Jewish Culture in Text Creation of Jewish Literature

WANG Yu xia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ol,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32, China)

篇9

打造“永生不死”之身

科学家称,人类在未来20年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不久前,俄罗斯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对外披露,他将实施一个名为“俄罗斯2045”的惊人计划。该计划也被称作“阿凡达计划”,其目的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延长人的生命,直至实现“不死之身”。据说该计划目前已获俄罗斯科学教育部大力支持,已有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报名参加。

“俄罗斯2045”的设想源自于2002年上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时间机器》。这部影片讲述,青年工程师亚历山大乘坐自己制造的时光机器来到80万年后的地球,发现在经历了月球破碎、冰河时期等大浩劫后,地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也已经分化成了生活在地面上和地底下的两个种族,人类的科技几乎消失殆尽。不过,亚历山大在一个山谷里遇到了全息“虚拟人”沃克斯。“他”看起来和真人一模一样,拥有人类的感情和记忆,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靠核能驱动的大型数据库。亚历山大曾经在21世纪的纽约图书馆见过沃克斯。也就是说,沃克斯目睹了几十万年中人类的毁灭和重生,堪称“永生之人”。

“俄罗斯2045”将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到2020年),打造出可以通过人脑进行遥控的机器人;第二阶段(到2025年),将已去世的人的大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让其生命在机器人身上得到延续;第三阶段(到2035年),研发出可以存储人的全部性格和记忆的“人造大脑”,当一个人去世后,可以继续他的生命;第四阶段(到2045年左右),最终打造出“虚拟人”,即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感情,但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它将像《时间机器》中的沃克斯一样成为“永生之人”。

“俄罗斯2045”的终极目标是在2045年左右,实现将人类的思维移植到机器人上,由此打造人类的“不死之身”。而现年61岁的美国科学家雷蒙德·库兹威尔更是爆出惊人言论。他于2012年7月撰文说:在未来20年里,纳米技术将取代人体许多重要器官,科学家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库兹威尔说:“我和其他许多科学家都相信,在未来20年左右时间里,我们将有能力对人类这款还属于‘石器时代’身体的‘软件’进行重新编程,以使我们停止衰老,甚至返老还童,纳米技术将确保我们一直活下去,直到永远。”

库兹威尔以成功预测多项发明的诞生而著名,他做过的其他重要预言还有:纳米机器人将取代血细胞,其工作效率将提高几千倍;未来25年里,我们在奥运会上可一口气跑完15分钟的短跑冲刺,可深潜4小时不用换气;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今后只要送到医生那里进行一个小手术就行了,纳米血细胞机器人可让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纳米技术将大大拓展我们的心智能力,我们将具有在几分钟之内就写出几本书的能力;如果我们想进入虚拟现实模式,纳米机器人将关闭我们的大脑信号,然后将我们带到想要去的任何地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全息图可随时进入我们的大脑,为我们答疑解惑……

库兹威尔的这些预言乍听起来并不现实,但他指出,事实上,这些预言都基于以下事实:人类对基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认识正在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加速。他在其著名著作《奇点临近》中写道:技术水平上升一倍所需要的时间正在不断缩短。这是一条指数级增长曲线,当抵达一定的临界点后,技术水平的上升将呈现井喷式加速,原本需要20年才能达成的技术进步,将只需要10年、5年,然后是2.5年、0.75年即可实现,如此不断加速。他认为现在我们正处于这一临界点附近,我们即将迎来一轮急剧的技术进步加速阶段。

库兹威尔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变成了电子人,我们拥有人造的四肢和器官。”

人工组织替换生物学上的血肉之躯

医学研究的发展,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延年益寿的希望。

如果上述两则消息让你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建议你到一个地方去看看,或许你就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那里是凯文·沃里克的办公室。沃里克是英国雷丁大学的控制论教授,被人称为“身体黑客”,以将传感器和射频芯片植入自己的身体而著名。在他的办公室里,你将看到几辆微型赛车——这些赛车是如此之小,即使当作你8岁时的生日礼物也会令你感到失望。不过,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玩具车,当它们驰骋在老鼠的大脑里时,可以影响和操纵老鼠的大脑意识。在沃里克看来,未来人类的身体真的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身体不过就是大脑活动的工具而已,他甚至预测大脑本身也并非不可替代。

医学研究的前沿科技,从人工心脏到干细胞研究,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延年益寿、“永生不死”的希望。以下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

心脏的再生与康复

十年前,接受人工心脏移植的患者只能在医院里延续他们的生命。而如今,可装在背包里的6千克重的人工心脏泵取代了原先重达180千克的人工心脏泵,使得接受人工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55岁的意大利人彼得罗·佐泽托,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之前依靠SynCardia人工心脏维持生命的4年里,每天都能骑自行车和散步。一般来说,在患者死亡或获得捐助者的心脏之前,SynCardia心脏可为患者额外争取到12周的生命,而佐泽托则创下了4年的生存纪录。

篇10

关键词 地震;海德格尔;向死而生

作者简介 温继往,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学生;陈宇宙,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常德415000

中图分类号 B51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022―03

2008年5月12日,天灾突然之间降临。天府陆沉,神州浩劫。财产的损失,已使人瞠目,而人员的伤亡尤使人断肠。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是灾民,都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经历了这场震灾后,人们正重新验悟生存。我们需要重建那破碎的家园。我们更需要抚慰那受伤的心灵。

重建不是重复,抚慰不是忘却,我们要做的远不止回到我们以前的生活,因为苦难让我们重新体验着生活的意义!灾难总是反思与革新的契机:当大地忽然摇动时,一个人一辈子对不动产的积攒,一个国家30年来的GDP崇拜,突然似乎显得荒谬。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有什么地方不如我们;我们不死,只意味着我们被赋予了振兴这个国家的责任。如果富起来的人们不懂得什么是幸福,那这场灾难把人拉回到了“生存”的基本面上。我们重新体验着生存的意义,我们在毁灭中重生,我们在逝者的奠基上重生,我们向死而生:死亡的洗礼使我们变得和过去不一样。我们知道,死亡领悟,向死而生,正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上的思。

一、向来沉沦的此在

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的一直是存在,它通过对存在的提问、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将此在与世界关系的哲思反映出来。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但存在不是任何一种特殊的存在者,也不是对存在者的整体抽象。然而我们能通过某一特殊存在者来通达存在,在这种存在者那里,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锁着而是已经以某种方式展开了。展开意即有所领会。人,就是这一特殊存在者,人不是现成的存在者,人是一个未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存在者,这样存在才能在此“存在出来”。在海德格尔哲学里,这样的人被称为“此在”。“此在”这一称谓,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强调的是人这一存在者是有存在论上的与存在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优越性,这一优越性是通过此在的生存得到规定的。所以。此在“是先于其它一切存在者而从存在论上首须问及的东西了”。这里被“问及的东西”就是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即此在的生存论。

此在的生存问题是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存在问题。此在基于生存的可能性来领悟自身的存在,而这些可能只有此在“在世界之中”这个基本机制中才能展开。其展开状态和方式根植于此在的结构整体的整体性之上,海德格尔称之为“烦”。存在论层面上规定的“烦”,不能问它烦“什么”,它就是“烦”,是一种纯情绪状态,“在一种尚待阐明的意义上,Sorge是一种对现存状态,对存在自身的奥秘和对那种改变着各种在者的存在的奥秘的烦心、烦和责任”。

海德格尔对烦的分析表明,此在向来就是“被抛”沉沦于世的。“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共在是此在的本质规定性,属于此在的内在结构,即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一起存在。此在“在世界中存在”的基本机制就是生存,而存在就是生存的种种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可选择性,此在对自己的将来能够选择,选择作为自己存在或者不作为自己存在。而不作为自己存在即沉沦对此在的诱惑在于它能使此在投入到众人,得到一种安宁,这种感觉会使我们认为生活一切井然有序,免除了我们对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作出选择的痛苦,并不要承担为这种选择所应该承担的后果。所以此在向来沉沦着。

二、地震启示“无”: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

此在向来沉沦。然而在地震这个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的灾难面前,我们所有的基于生活的解释,我们沉沦的方式,在顷刻间毁于一旦。地震将此在带到了一个近似于“无”的境地:此在为之烦忙的一切都已经失去。但此在仍在,“只要此在作为其所是者存在,它就在被抛掷状态中而且被卷入众人的非本真状态的旋涡中”。这种状态被“畏”这一特殊情绪摆到我们面前。“畏不是怕”,“怕”必定是有具体的东西,即“怕什么”,但是在地震中所有“什么”都毁灭了,所以畏没有畏什么,“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震后,一切都变得陌生,我们除了存在,一无所有。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将继续自己对生活的筹划。但是在纯粹的“无”中这一切都不再可能。海德格尔认为,纯粹的无乃是意义的失落,是对一切存在的意义的否定,而这个纯粹的无,乃是“死”带给此在的。地震中无数生命的远去,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日常生活中,“能在”虽然没有份量,但是却不是此在愿意负荷起来的。此在总是把自己的能在交给常人,“帮忙”这种情况总是经常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死亡这件事情上却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帮忙的。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为谁而死”,总是在“某件事上”,当此事过去后,被替代者还是要死的。“任谁也不能从他人那里取走他的死。”“死亡是此在本真的存在,此在就是向死亡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死亡决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

在地震带来的灾难后,孑然一身的此在意识到了完整的自我。然而,要成为自己,还必须听从良知的呼唤,“严格说来,所谓‘良知的呼唤’是一种内心的会话,‘良知的会话是在缄默方式中独自地、不断地进行的”’。这种呼唤的发出者是此在自己。我们在经历了地震中一系列事件后,一旦我们明白我们的处境,良知就会不断地提醒我们的责任。愿有良知,就是愿意选择最本己的可能性并为此负责。此在的这种选择,海德格尔叫做“决断”。存在论上的决断是在看到自己的终结和整体而决定和选择,是一种先行的决断,是面对死亡的决断,由此此在自己才有了真正的自我。

地震之后,作出这样的决断,意味着当此在筹划其当下的人生时,永远会以“如果没有明天”这样一个假设出发。那么在当下的环境中,此在不会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常人,此在会承担起自己的本真的生存,而对生活的筹划也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不至于又投入到常人中寻求那种安宁,并承担起“能在”这个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在地震带来的毁灭中,此在在沉沦的迷梦中被唤醒,主动承担起自己的存在。但是此在作为一个“能在”的存在者,尽管在当下的“无”的境遇中能承担起其存在,但此在的将来还是可以选择的:作为自己或者不作为自己而存在。因此“此在的存在的阐释,作为解答存在论基本问题的基础,若应成为源始的,就必须首要地把此在之存在所可能具有的本真性和整体性从生存论上带到明

处”。海德格尔将此在的整体性的问题的回答归结到对死亡的领悟之上。

三、向终结存在:将完整的此在带到明处

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们,对死的向终结存在的理解应该更为深刻。在死亡突然袭来之际,地动山摇的感觉使将死亡看成是一个在某个未知的将来的事情的想法显得如此幼稚。死亡当然意味着终结,但是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此在生存着走向死亡,“死亡所意旨的结束意味着的不是此在的存在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由此我们便将此在看作是一个走向尚未的“活的”整体,而不是到死亡就嘎然而止的现成存在物。因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终结,那么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此在在每时每刻都是一个能在的整体。由于死亡这一终结是使一切可能性不再可能的存在可能性,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终结的此在,每时每刻都终结于可能性。所以,将死亡理解为“向终结存在”是把握此在之能在的整体的前提条件,唯其如此,此在才能作为可能之在而本真地在世。将此在的终结由亡故到死亡理解转换后,海德格尔就能理所当然地从正面提出他的死亡概念:“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不可逾越的可能性。”

唯有这样理解和领悟死亡,使这种“威胁”始终保持在我们头上,此在才能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其本真的存在,而不会因为震后生活的恢复,意义的复兴而重新遮蔽存在,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那么我们的人生筹划就能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它迫使我们放弃“安宁”,承担起人的“能在”,真正体会到“去存在”的意义,以一种“假如明天不再降临”的心态去努力实现人的生存的意义和尊严。因为对死亡的领悟,我们不能以地震不再降临的偶然性为人生规划的前提。

这样,在“向终结存在”中,此在获得了一个“未完成的”整体性,而在对死的“畏”中,此在从沉沦中抽身而出,得到了其本真性。所以,海德格尔的死亡概念的分析,使海德格尔通达存在的此在作为“完整的”“本真的”在生存论上带到了明处。为存在论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他也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明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四、也许明天会更好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整体性结构规定为烦。烦作为一种存在论上的沉思,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其实我们并不陌生。烦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当下的处境,不停地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要求我们“终日乾乾,夕若惕”,要随时准备好面对生活,而“面对死亡的决断”,则是以一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坦然担负起自己的存在。

一般看来,好像海德格尔的这一系列规定将我们的人生推入到一个相当无趣的境地。在这种认识里,在地震灾区的重建中,我们不是对着废墟“烦”,就是面对着一无所有“畏”,而坚强者也不过是面对毁灭作出烈士般的选择。这样的人生无疑是灰色的。其实,海德格尔在存在论上对人生态度的规定远不同于认识论上的理解。存在论上烦的沉思并不与任何一个我们享受生活的方式相抵触,决不是板起脸孔训人。因为我们只有先活着,才能对生活进行思考!沉沦这个存在论上的概念丝毫不带有道德上的色彩,它甚至是我们一直以来并将延续下去的生活方式。地震后我们的生活当然还要继续。正是在生活中,蕴涵着人生百态,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成果,换句话说,不继续沉沦就无法对生活进行真正的沉思。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安心于沉沦中。一如既往地感到轻松愉快,认为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继续享受那种安宁,那不是摆脱了“烦”,而是烦的非本真状态――畏的种种表现。而面对死亡的决断,就是在沉沦中能在常人中抽身而出,能回到本真的状态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就是此在对自身的超越和对生存境遇的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