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4 14: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理想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理想的诗歌

篇1

关键词:管理;模式;图书馆;变革

图书馆管理是一门关系到图书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学科,由于图书馆是作为知识和文化信息的载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新形势下的数字图书馆则更是集中了文本、语言、图片、影视等多媒体信息于一体,形成一项较为可控的空间和信息传递的平台,在图书馆学的意义上图书馆管理分为:图书馆开支、书籍工作、书籍使用和狭义上的图书馆管理。狭义的图书馆管理指的是预算、财务计划、费用支配、工作人员管理、统计、计算机和软件应用。

一、目前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分析

1.受众对象单一化,服务模式简单化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状态,一般是停留在对图书的借阅的服务方面,由于图书馆的管理主要是对记录的书籍和报纸、材料的收集、处理和保存,一般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服务状态,是一类现场服务和提供单一形式的对资料的借阅的阶段,甚至许多图书馆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和图书管理者,只是依附于其他单位或者由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兼职,甚至一些图书馆建立单位的服务模式只是内向型的封闭服务,短期内建立的弊端是对外界暂时不提供开放服务,对图书馆对象的界定受限是当今图书馆建立过程中的一大影响因素,受众对象过于单一导致其活动影响较小并较难在社会各个方面开展起来。

2.图书馆管理思想服务意识不足,水平欠缺

当前图书馆管理的一大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当今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关键原因是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的建立,依托于原有的自身发展的模式,老旧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无形中建立了较为严格的隔x概念,忽视了图书馆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较少,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无处得到宣泄,使其对图书馆产生疏远感,在当今图书馆的运营方面,要改变当前以我为大的作风,转变思想观念,撸起袖子加油干,放下官本位和事业单位的一贯作风,从自身服务型的工作操守出发,改变目前爱搭不理的态度和对图书馆秩序不遵守的劝导方式,使管理水平有所改观。

二、图书馆管理的改革模式

1.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改革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类型已经由被动服务走上主动服务型,其提供信息的模式也已经走上主动的轨道,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信息模式主要依托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录入收集,通过工作方式的调整,实现对文献馆藏的信息化提取,为读者阅读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材料。对信息组织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数据库的建设,解决时间和地点的不对等性,它的主要革新的突破点在于文献的层次性和信息服务的主动把握。

相比于信息获取为媒介的图书馆类型,以知识资源发现为导向的图书馆改革模式可以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甚至借助新媒体等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对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行无形的转化,使得社会资源的信息量较大程度上尽快转入到图书馆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化资源的知识开发过程,实现对劳动智能增值服务的体现,此类图书馆主要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深加工,通过对特殊价值产品的升级服务解决当今网络搜索不能解决的知识体系更为严谨的问题,通过对新资源的获取体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价值的认同,它的创建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监理知识资源为主的以发现导向为目的的开发信息模式,通过对文献和信息资源的提升,创造出较为隐蔽的知识架构,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知识体系的搜索和架构,图书馆的职能发挥得到进一步体现,创造出对生产传播架构和体系的共享,实现为用户和读者重组和创造知识体系的功能。

2.注重对管理员队伍的建设

在以服务型为产业结构的图书馆管理领域,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职业技能的提升及其产生的对客户体验的反馈尤为重要,并影响着对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素质及服务观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这方面的模式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大体系内对人员的培训力度和经费投资,使其在业务方面较为快速地掌握对数字化建设的规范及流程和软件维护方面的能力,保证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能规范化有序地开展。

与此同时,在人员的引进和管理方面,尽可能加强对专业的严格把控,吸取计算机管理和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优秀专业人才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中,不断引进具有毕业经验对图书管理工作态度积极,有责任心的管理人才,在提高数字化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职化,并为其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业务交流论坛的开展,实现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对数字化创新模式改革方式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为本的人员密集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今图书馆管理的现状出发针对目前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中存在的几点不足展开讨论,总结出几点适合本阶段的图书馆管理的新思路,为后续新时代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路和体系支撑,使得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建设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并积极发挥其深远的意义,为广大读者创造一个较为舒心满意的知识获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雁,浅议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1):200-201.

[2]刘晓东,关于信息时代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9):201-202.

篇2

有人明确表态,‘你搞的那个组织太可怕了,我不会支持你!’

有的部门为抵制农民合作,不认可按政策办事,竟说‘省委书记来了也不行’!

有的领导讲,如果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起来了,那供销社怎么办?

有的说,你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是好事,但那是村长和乡党委书记的事,不是你工作的事,是不务‘正业’”……

新型农民合作社的探索者姜柏林说起其遭遇,不无感慨。虽承受种种压力,他依然故我,执着地行进在理想的大道上。

农民合作社模式的积极设计者

姜柏林,中国银监会四平监管分局官员。数年来,却干起来了与其身份毫不相干的“副业”――帮助农民组建合作社。他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不是农民合作社的主体,也不是合作社的研究专家,而是一个合作社的爱好者。

这位特殊的合作社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社中,“百信”是他创立的合作社品牌。他告诉记者,开辟出新型的中国合作社道路既是梨树县百信合作社的社员精神也是他个人的力量来源。

中国一定要发展农民合作社经济吗?姜柏林对此坚信不疑,“通过研究合作社组织和机制,我发现农民经济的非组织化与社会经济的组织化矛盾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只有合作社才能破解这个难题”。但如何引导和发展合作社,姜认为这对于中国政府和农民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合作社制度(文化)、合作社法律、合作社政策。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合作社文化和制度被严重地扭曲了,造成了谈‘合’色变的现象。这样的合作文化和制度,必然带来很多问题,真正的合作社组织得不到法律和政策支持,而难以发展壮大。”

尽管如此,姜仍然积极进行着农民合作社模式设计,并“固执”地认为按照他的模式设计的农民合作社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好方式。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呢?

其一,合作社以农户为主体。通过开展农户自愿互利合作,把农民的意愿和力量以组织的形式反映出来和动员起来。任何农民主体之外的社会力量是不能代替农民发展的。农民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农民自己来完成。

其二,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一体共生的合作社组织。合作社组织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与金融制度相结合,一种是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股权信贷”机制,使农民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相结合,形成两个组织一家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合作社,形成农民生产、购销和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组织。单纯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无法发展壮大的,只有合作金融与合作经济一起发展,才能完成组织农民发展合作事业。

此外,还通过建立国家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合作社盈余返还收入转入成积累机制和制度、合作社经济与文化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机制、合作社之间的再联合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统筹经济与金融、工业与农业(市场)、国家与农民、积累与消费、经济与社会事业、经济与民主政治和合作社之间相互联系与促进关系。姜认为,这种农村经营组织体制和制度,将引导农村经济一头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一头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社区学习与资金互助初见成效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走向新的合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伟大工程,是一个人可遇不可求的伟大事业。”姜柏林告诉记者。“走自己的理想和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正确的路。”的坚定信念,姜将他的模式设计积极付诸实践。

但推广农民合作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得到了那些有着正义、智慧的人们的支持,但困难还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是因为没有法律和政策支持,以及农民自身经济和文化条件约束,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社会‘冷漠’和‘利益的冲击’,以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体制病。”姜坦言。

尽管如此,他所创立的合作社还是次第绽放,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股权信贷的“两社互动型”,即农民合作社与农村信用社相互促进,如梨树县太平百信农民合作社和胜利果乡农民合作社;一种是资金互助型合作社,如梨树县闫家百信资金互助合作社和河南兰考县南马庄、贺村合作社等,一种是传统的购销型合作社。

在所有这些试验中,最让姜乐道的还是梨树县闫家百信合作社。这个社自成立以来,社区学习和资金互助开展得有声有色。社员们坚持天天写日记,社员孙淑芹、李辉等,从最开始的两三个小时写不到三句话,到现在一个来小时就可写出1000多字繁简有序的文章,被认为是合作社的神奇功效。梨树县农民合作社普遍建立了社区文化学习制度,农民通过学习能准确地表达出对合作意愿的诉求。

“由于股权信贷受体制约束,很多合作社难以与农村信用社博弈,而传统的购销合作由于缺少内在的融资制度支持难以联合,资金互助,成为合作社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姜告诉记者。目前,梨树县资金互助合作社虽然由于受政策外部条件约束,还很难发展壮大起来,但它已经在农村扎下了根,深受农民喜爱。

资金互助制度,即农户通过入股方式组建合作社,股金主要用于合作社成员间的互相借贷,以起到联结用户和发挥农村资金蓄水池的作用。资金互助制度样本一出现,就迅速推广。姜介绍,目前,开展资金互助项目的合作社大约有50多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重庆、安徽、山西、湖北、吉林等省的一些村内合作组织内。其成员少则10来户,多则100多户,股金额度也从几百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姜柏林设计的资金互助制度,除具有一般合作组织制度外,还安排了股金设置和借贷制度等一系列运行机制。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基础教育;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84-02

一、引言

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于2011年启动实施,确立了一批试点县(市、区)和试点学校。为及时、全面、分层监控项目实施情况,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有必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建设广西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对项目需求的各项基本数据进行网络化采集,提供对学生发展信息、教师自评信息、校级评价信息、县级评价信息和区级评价信息的实时监测,对上述各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能力发展状况以及各试点学校的学生发展状态,实现各类项目数据的网络化采集、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公开等,促进试点项目管理信息化,提高试点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分析试点项目成效提供可量化的佐证数据与支撑资料。

二、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1]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2]。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3]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4]

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三、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

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四、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5]。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 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6.站内邮件通知。该模块用于项目人员传阅文件和交流信息,包括邮件管理和通知管理。站内邮件是面向用户、部门或某一类角色发送信息和文件的工具。站内通知是部门管理员文件和信息的工具。邮件管理和通知管理在字段上基本相似,区别是:邮件管理用于非公开的一对一、一对多方式传递信息,发件人可以是个人或部门管理员,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非正式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系统内人员的非正式交流,促进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通知管理则一般是一对多,人一般是部门管理员,并且可以在前台页面予以公布,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严肃性。

通知类型分为普通通知和任务通知。普通通知用于普通的通知下发和查阅,相比而言,任务通知用于下发要求收阅人完成一定的任务(例如,要求下属单位提交工作计划或方案文档)的通知,人可以指定收阅人完成的截止时间,监控收阅人的查阅时间和状态,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和状态,可以集中收取材料附件。与传统的邮件或QQ收取材料相比,任务通知具有较强的状态监控功能。

参考文献:

[1]阿肖克.贾夏帕克.知识管理:一种集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黄颢,陈天阁,张道武,等.SECI模型在网络化组织中的拓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16-21.

[3]李锦兰.知识管理在K部门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4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历史教学的课程中以固定形式在传授和记忆知识,已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历史的需要。教学目标单一,只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利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考试中的好成绩,这种学习的方法只能让学生感觉到历史课程就等同于背诵,慢慢完全失去了兴趣和学习中的快乐。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前提下,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外出的机会了解历史人物和人文事件,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历史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并对每一次活动的心得和了解做出总结,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沟通情感,建立起更好的学习方法,从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分析

1.历史教学思想观念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应该转变为学习的过程。所谓过程,包括学生学习思路的发展、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所以要把当今历史课程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把教材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转变为学生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把注重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的内容转变为学习的方法,把教师教学的方法转变为教与学的结合,尤其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把教学的封闭性转变为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更加喜欢历史,从而达到“我爱学”、“我要学”。这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也就是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自然发现问题达到质疑的效果,从而利用历史知识的思维解决实际性的问题,那么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潜能开发程度也就越来越高。

2.历史课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主题,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性和师生的学习合作关系。比如,当讲授到原始社会解体时,必须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原始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的变化,借此形成明确的概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其分析其中的内容:由于生产力的影响会发生哪些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变化走到解体的?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综合、分析、了解,经历了四次大变化,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把教学的单一性转变为教学的开放性,学习过程中需要亲自参与,才能提高学习和促进发展。不切实际的亲身体验,不可能形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的激发,使师生之间能够互相配合、情感沟通,认知每一个历史事件,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历史人物的趣事来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并且通过参观古迹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当时的真实状况,最后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不但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还能在精神上感受历史人物的正能量。

三、中学历史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对策与研究

1.改变教学观念。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我们应当像看电影一样,各位学生应该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所发生的事情做一个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来理顺所发生的事件,然后可以把这些用死板的文字内容表述出来的内容通过各种影音和片段展现给每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起故事中所发生的事件,通过了解,就可以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对每一个事件的整理与归纳。这就好比学生对于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进一步的回忆和更深刻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人和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单纯性地停留在表面的文字上,这种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用片段式的电影播放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改变教学评价。中学要推进历史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育评价。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任务就是改变教学评价问题,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和结果做有价值的判断。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教育。评价历史教学的好与坏,不是看导师讲得是否全面或者好不好,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或是某一次的书面成绩,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3.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实行开放性和多元化教学。要允许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教学需要做灵活性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要鼓励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鼓励教师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课堂讨论,通过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看教学的效果,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况怎么样,测试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如何。

篇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名称: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探讨与研究;批准号:2013-QN-652

2l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较高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我国各个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中可以看出,在强调基础英语改革重要性的同时,对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逐渐突显出来。在结合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专业英语教育模式改革。

一、 人力资源专业英语的特点

词汇的专业性强。专业词汇是专业英语最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词多、专业术语多、单词音节多、专业性强,即使是基础英语中出现的单词在专业英语中却有某种专业的特定含义。比如,human一词,一看就自然而然想到是“人”、“人类”的意思,其实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中,它是“人力”的意思。因此,通过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掌握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全英语的文章句子结构复杂,理解难度大。虽然熟悉每个英语单词,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结构复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专业英语具有行业特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经常从基础英语的角度出发会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阅读专业英语时,要熟知专业术语,认真剖析句子结构,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去理解英语。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普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其课时少、内容多同时又用英语来教学的模式,很难全面系统地培育出市场所需求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人力资源管理学课程英语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目前,既熟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又精通英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奇缺。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完成学历教育而进行的,并没有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融入其中,不能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也就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不完善,很难满足学生以及社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的英语教学,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课程比如薪酬管理等没有编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中来,从而缺乏国际化的知识框架,没有全方位地应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搭建人力资源管理框架。这样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的精髓和全貌。教材内容不全面,很难体现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的内容。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讨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育出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高端人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教育模式改革进行探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市场为我们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应该定位于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既精通英语又能够按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使用英语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人才即国际化高端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跟国际接轨,实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跨国度。将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或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改进教学方法。根据专业课程的难易程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英语教学方法可以循序渐进依次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术语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初期,首先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语的英文表达,使学生能够将以前用中文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英语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环境下基本业务的处理方法。

双语教学阶段:这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的相关知识,能够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准则下用英语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

全英文教学阶段:该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此时的教学内容也已经从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升级为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分析,而完成我们培养市场所需要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

篇6

一、银行账户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经济组织结构的多元化、经济成份的复杂化,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提出对账户管理体制进行大力改革的要求

经过十年(2002-2011)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2002年的12.0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在规模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不仅使政府财政实力大大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收入持续增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经济成份,也愈发多元化和复杂化。银行账户是各类经济组织的资金管理工具,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银行账户数量的增加。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824.22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0.82亿户。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必然带来多元化的账户管理需求,但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及历史局限性,现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体制,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如企业单位开户的实际需要与现行账户制度发生冲突;职能部门管理需要与现行账户规定存在瓶颈;司法部门账户查询需要与现行账户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等。在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银行账户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2、科学技术的应用,为账户管理提供新机遇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为账户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推广,为账户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科技化管理手段,规范了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和使用,确保了存款人开立基本存款账户的唯一性。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建成,为银行机构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我国银行账户实名制得以真正落实。网上银行的推广,一方面方便了客户的业务办理和资金汇划,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客户识别和客户管理的难度,为洗钱、套现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温床。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账户管理和使用的方式,使得账户管理的重点发生变化。为了应对技术革新给账户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必须研究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利用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账户管理提出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对账户管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银行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职能的分设,使得银行业务的资质审批与账户监管权限相分离。账户是商业银行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并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工具,也是账户管理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管理的重点。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划分以后,人民银行在账户管理中,就无法继续采取吊销金融业务许可证的方式对违反账户管理制度的银行机构进行处罚,对商业银行账户业务的约束力度受到一定影响。第二,反洗钱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账户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自2006年《反洗钱法》颁布以来,我国反洗钱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保存制度的建立,细化了银行账户实名制的具体内容,为商业银行识别存款人身份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建立了对账户资金交易情况的监控网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不法分子利用银行账户实施犯罪起到威慑作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账户管理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适时对账户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监管体制。

4、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对账户管理提出新课题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显著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大大增强,国外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进行旅游、学习、投资、经商等各项活动。特别是2009年我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国外机构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科学有效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是对账户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尤其是境外机构设立的合法性及境外个人身份的真实性如何核实问题,已成为当前境外机构和个人开户业务中最大的风险点,亟需相关管理部门探索出新的管理方式,既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账户管理需求,又能实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防打击跨境资金犯罪的目的。

5、账户管理工作的强化,对账户管理系统提出新要求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人民银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的账户业务管理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在规范账户业务办理,控制账户业务风险,提高账户业务办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账户管理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首先,由于账户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与商业银行行内业务系统的连接,导致商业银行不能自动将开户信息从其行内业务系统中,发送到账户管理系统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账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账户信息的准确性。其次,账户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全国统一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并没有在账号标准化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账户管理系统的年检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目前仅有账户年检的登记和查询功能,年检工作的具体操作,仍需要商业银行手工完成,自动化程度底。账户管理系统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支持账户管理工作的作用。

篇7

1 活动目录(AD):虽然活动目录问世已有十年,但其实没有被管理员之外的许多人所掌握。活动目录其实是一种目录服务;从根本上说,活动目录好比电话簿,里面含有贵公司所有用户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等信息,但又不止这些。活动目录还是人们提供用户名和密码,以便能够登录到各个域(“网段”)的一种机制。它让管理员可以把各域组合起来,并且针对这些域组实施不同的访问设置,确保只有拥有访问权的人方可享用资源(如文件和文件夹或打印机)。此外,活动目录的组策略控制功能有助于确保相应策略在贵公司得到落实运用。

2 组策略:这是活动目录架构的一项

功能,让你可以统一用户桌面的背景,禁止用户访问Windows中的某些工具,以及为用户部署软件。组策略可以根据站点、域和企业部门来创建和运用,可实施在活动目录里面,根据物理位置群组或逻辑部门群组来组织管理你的用户、工作站和服务器。策略设置的数量可能多达成千上万,对任何Windows管理员来说是必须知道的方面。

3 TCP/IP:这一组协议为你网络上

或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提供了一个地址,从而容易确定它们的位置。IP地址的形式是xxx,xxx,xxx,xxx,比如192.168.1.1。用户只要打开命令提示符,键入ipconfig,就能查看自己的Windows IP地址(键入ipconfig/all,即可查看IP配置方面的详细信息)。第一个数字是你的整个网络,有点像邮政地址中的省。第二个数字是子网掩码,这个区有点像邮政地址中的市。第三个数字是路由器地址,有点像邮政地址中的街道。而第四个数字是你设备的特定地址,就像街道地址中的门牌号。

4 统一计算:如今每个人嘴边都挂着这个术语,但统一计算到底是什么意思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厂商。微软拥有统一通讯(UM);统一通讯来自Exchange 2007和2010,涉及文本信息,如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要从统一通讯进入到包括语音和视频通信的统一通信,你就得添加办公室通信服务器(OCS)或Lyric服务器。如果你走得更远一步,拥有统一通信和协作(UCC):文档可由一个群组来共享和处理,那你就得往整个环境添加SharePoint服务器。在统一通信方面,你会看到另一个缩略词:VolP,它表示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语音。它让电话呼叫等语音数据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传输和管理,以便一个通用收件箱就能接收文本和语音信息。

5 虚拟化:目前这代服务器的功能异常强大,如果你运行密集型应用程序,比如Exchange邮箱服务器系统,这种服务器可能正是你所需要的。不过,你也许能够使用一台服务器来处理多项任务,这要看应用程序和用户添加上去的负载。像Exchange这些服务器软件包是一项重大任务,但它设计成在服务器机器上单独运行,所以这台服务器机器的大部分资源给浪费了。这时候,虚拟化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它让服务器机器误以为自己实际上有好几个机器,所以你可以往上面载人多项任务,每项任务以为自己使用各自的物理服务器机器。(这方面的关键是虚拟机管理程序,这项技术基本上可以同时处理好一个物理机器上的多个虚拟机。)虚拟化技术的优点包括:更容易管理,减少所需的物理服务器,还可减少所使用的资源,比如电力、冷却和存储。但是虚拟化最初的部署成本可能很高,需要投入时问、财力和人力。

6 高可用性(HA):人们很容易认为高可用性就是指很长的正常运行时间――也就是说,网络在运行且可用时间的百分比。但高可用性有着更多层的含义。它意味着完成工作所需的网络资源可用时间的百分比。比如说,假设我的Exchange服务器数据库崩溃或受到损坏,那么就算网络是可用的,电子邮件也是不再可用的。我的正常运行时间没有变化,但可用性下降了。高可用性系统的目的是让一切维持正常运行,即使需求加大后,也能正常运行。高可用性系统的一个常见功能是故障切换(faflover),所以如果某一个部件出了问题,资源就可以切换到其他单元上,而不是说系统因此停止或崩溃。服务器常常集群(组合)起来,以便易于故障切换。另一项高可用性技术(常见于Exchange2007和2010)是持续复制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确保主数据库所作的变化立即复制到后备数据库上后,后备数据库可不断保持更新,而不是等到不忙碌期间进行备份。

7 云计算:我个人认为,这是业界杜撰的最糟糕的热门词语之一。现在它用滥了,号称能解决IT人员遇到的每个问题。知名IT杂志《InfoWodd》给云计算下了个明确的定义,解释了何谓云计算。基本上来说,云计算是指用户需要时,使用基于互联网的资源,提供计算功能,比如访问应用程序(软件即服务,或SaaS),访问存储和其他资源(基础架构即服务),以及访问用于开发、建立原型或远程计算的完整计算环境(平台即服务)。

-沈建苗 编译

华硕服务器护航机场

篇8

【关键词】护士长 人格魅力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53-02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护理理念的发展,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性化护理,整体护理理念正逐步在临床得到推广,而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的实践者和管理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护士长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管理技能,而且其个人人格魅力,对于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就护士长需要具备的主要修养,做一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业务素质

护士长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其业务素质不一定是全科室最优秀的,但至少应该是中上水平,而且对于各项操作技能要非常了解,以便在护理管理中能及时发现下属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此外,作为管理者,要具有时代意识,能及时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主要的和最新的操作技术,护理理念等,并能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并在具体操作中给予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科室的具体条件,从而使科室护理水平最大程度的与时代同步[1]。

2 心理素质

护士长不仅要直接面对下属和患者,而且要频繁的和同级科室,上级领导打交道,事物庞杂,情况多变,容易受到委屈,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及时调节情绪,积极利用各方资源,为护理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而且让下属和患者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有问题主动找其解决。在面对护患纠纷时,要做到有理有节,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并尽可能的稳定,缓和患者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3 管理素质

护士长对于科室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基本情况,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首先是下属,要了解各下属的业务擅长,业务不足和工作情况等,以便能及时掌握下属的身心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在工作中做到合理搭配,发挥更高的工作效率。其次是患者,对于科室内各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要有大体了解,对于病情严重,病情不稳定,性格古怪的患者,要有详细了解,以便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做出反应。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人员管理和业务管理。由于工作量大,因此护士长应该培养业务骨干,让业务骨做做好传,帮,带,教的工作,即使新来护理人员各项技能进步短期内不明显,也不要一味的职责,或自己代劳,而应该给予业务骨干充分的信任,让其有足够的空间成长[2-4]。

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下属工作者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和工作遗漏环节,然后找其直接领导者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不要直接指责,而是要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这样虽然有嫌疑,但可以让业务骨干有更多的机会成长,而且由其相关领导者代为转达意见,也可较好的保护新来护理人员的自尊心,减少其心理压力。而护士长也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相对解脱,从而避免困扰于具体事务,抽出更多精力对整体管理工作有更多的观察和把握。

在日常管理中,要强调人性化思想,始终贯彻责己恕人的理念。出现问题时,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思考其是属于偶然现象,还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真诚的做好自我批评,而不是不加分析就直接指责下属。但是对于存在的问题,还是不能姑息,而应该根据相关条例作出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到公正。不仅对个下属处理意见要公正,而且自己出现问题时,要主动接受处理。此外,要懂得保护下属,在出现护患纠纷时,虽然在患者面前要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但并意味着完全偏袒患者,若上级处理意见不公正,要及时为下属争取挣合法权益。但上级部门有时候为了整体利益考虑,有时候难免会做出相对偏颇的处理意见。护士长要对上级的工作表示支持和理解,并做好下属的解释工作,同时帮下属承担一部分责任或损失,让下属产生信任感[5-6]。

4 道德修养

护士长不仅要有高超的管理技巧,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主动认真负责,对于生病或情绪不好的下属给予及时关怀,尊重下属和患者的人格,对于其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尽量解决。其行为操守,应该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体现,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在工作时间外,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是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全面分析,整体考虑,多为对方着想,以诚待人,积极和对方寻求共同点,使问题尽快得到妥善解决。此外,要多阅读有关修养方面的书籍,反省自己的不足,加强相关方面的修养,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要礼貌谦让,态度真诚,不卑不亢,既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对其的尊重,又能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通过相对出色的人格魅力,让下属受到感染,自己的模仿和学习,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7-8]。

5 观察能力

作为管理人员,护士长要有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的不足,管理中的漏洞,及时给予纠正,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准确掌握下属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从而对相关人士及时做思想工作,使相关人员保持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6 小结

护士长作为管理人员,其人格魅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有相对出色的工作技能和处理各方关系的能力,让下属产生佩服心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责己恕人,知识丰富,能在尊重对方前提的条件下解决问题,让下属产生尊重心理。此外,护士长出色的人格魅力,也是与高超的管理能力分不开的,因此,护士长还应该有出色的观察力和整体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管理工作中公正严明,并首先从自身做起,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让下属受到行为和心理的感染,并最终带动下属人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科室护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黄飘,岑洪舟.护士缺乏时激励法管理创建和谐病区的探讨.河北医学,2009,15(1):105-107.

[2] 沈红瑾,苏惠萍,候梅瑾.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当代护士,2008,(7):102-103.

[3] 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5,11(20):1740-1741.

[4] 毕怀梅.护理部主任管理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导向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1):69.

[5] 朱梅芳,叶志弘,乔世娜.护士对护士长管理能力与行为期望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44-246.

[6] 杨晓媛,王慧敏.目标管理中发挥护士长作用的重要性[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3):325.

篇9

【关键词】 玻璃离子;微渗漏;隔湿剂;生物医学和牙科材料

20世纪70年代,WILSON等[1]首次使用了一种由硅酸铝玻璃粉和聚丙烯酸液体组成的新型水门汀材料,又称玻璃离子水门汀(GIC), 因其与牙体组织间具有良好化学粘结、长期氟离子释放、热膨胀系数低、美观性能好等优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临床常用的充填材料。但玻璃离子在凝固的初期具有易吸水溶解的特性,会使充填体边缘密封性降低,产生微渗漏。因此,临床在玻璃离子充填完成后常配合使用隔湿剂,以隔绝水气对充填体的污染,减少微渗漏的发生。本实验比较3种隔湿剂对玻璃离子水门汀边缘密封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合理的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玻璃离子体水门汀,上海齿科材料厂生产;白凡士林,烟台三和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Cocoa butter,日本日进公司生产;BiscoverTM,美国BISCO公司生产;10 g/L亚甲蓝溶液,2 g/L麝香草酚溶液。立体显微镜(德国莱卡公司)、二氧化碳恒温箱、恒温水浴箱、游标卡尺(江苏靖江量具有限公司)。

1.2 样本收集及分组

新鲜拔除的阻生齿40颗,无龋坏,无楔状缺损,无可引起牙本质染色的隐裂、潜行性龋。清洁牙面后,高速涡轮机水冷却下于颊面近颈1/3处制备5 mm×3 mm×2 mm的窝洞,距窝洞1 mm以外的牙齿表面用无色指甲油涂覆2次,用红蜡片封闭根尖孔。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1)、凡士林组(A2)、Cocoa butter组(A3)和BiscoverTM组(A4),每组10颗离体牙。

1.3 冷热交替实验及微渗漏试验

将玻璃离子体水门汀充填于窝洞中,按文献[2]方法将3种隔湿剂分别涂布于充填体表面,其中BiscoverTM用光固化灯光照10 s。随后将样本牙放入装有人工唾液的EP管中,分别在5 ℃和55 ℃的恒温水箱中水浴,各5 min,转换时间不超过10 s,反复循环20次,模拟口腔温度的急剧变化,完成后置入人工唾液中37 ℃恒温浸泡24 h,再放入10 g/L亚甲蓝溶液中37 ℃恒温浸泡48 h,取出用无菌蒸馏水冲洗牙体表面的染料残液,37 ℃恒温干燥箱中干燥24 h。染色完成后,应用慢机金刚砂切片沿牙体矢状方向经充填体的近中边缘、正中、远中边缘切开牙齿。在25倍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每颗牙齿3个面的龈缘和缘6个位点(图1)的染料渗漏情况。利用游标卡尺(精度0.01 mm)测量染料渗入充填材料与牙体窝洞壁之间的深度并记录。

图1 观察位点示意图(略)

1.4 统计分析

应用PPMS 1.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涂隔湿剂的3组(A2、A3、A4组)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微渗漏。A1组的微渗漏较A2、A3、A4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F=4.74,q=3.557~4.776,P0.05)。见表1。

表1 各组玻璃离子微渗漏情况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F=4.74,q=3.557~4.776,P

3 讨论

微渗漏是指能导致唾液、细菌、分子甚至空气侵入充填材料与牙体窝洞壁之间,并且不能为临床所检测出的微小裂隙。它的产生降低了材料的边缘密封性,导致修复后牙齿过敏、边缘变色,甚至继发龋,最终导致充填体松动脱落。传统型的玻璃离子因其与牙体组织之间以化学粘结为主,凝固的初期生成聚羧酸钙凝胶时,极易吸收水分发生溶解,进而形成微渗漏,导致牙体疾病修复治疗失败[4,5]。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配合使用隔湿剂就显得尤为重要。

凡士林是一种油脂状的石油产品,具有防水性,不易和水混合,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隔湿剂,无色、无味,具有获取方便、临床操作简单、对人体无毒、经济实惠等优点。韩宁宁等[6]的研究证实,完成玻璃离子的充填后,涂布凡士林将增加材料的边缘封闭性,减少边缘微渗漏的发生,这与本实验的观察结果一致。Cocoa butter 是由日进公司生产的与玻璃离子配套使用的隔湿剂,其主要成分为840.991 g/L的药用级白凡士林、150 g/L的可可脂和0.09 g/L香料(香兰素),与单纯凡士林相比添加了香辛料,能减轻病人紧张感及不适感,因此特别适用于儿童乳牙充填治疗之后使用,但提高了治疗的成本。

美国BISCO公司生产的BiscoverTM是一种光固化的树脂类充填体表面上釉剂。它不溶于水,能在充填体的表面形成坚固抗磨损的保护层,同时起到美化的效果。本实验观察显示,涂布BiscoverTM后的玻璃离子表面光滑,增加了填充体表面的光洁度。提示玻璃离子充填后应用BiscoverTM可能会减少菌斑的附着,降低继发龋的发生,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本文结果也提示,BiscoverTM虽然能降低微渗漏的发生,但与凡士林及Cocoa butte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推测其原因:BiscoverTM为树脂类材料,与牙体组织之间以树脂凸相嵌合没有粘结性,而与玻璃离子之间具有化学键的粘接[7]。随着玻璃离子的凝固收缩产生应力导致BiscoverTM表面细小裂纹的产生,形成微渗漏[8]。

在完成玻璃离子的充填后,适时涂布隔湿剂将有利于增强材料的边缘封闭性,减少边缘微渗漏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阻止其发生。究其原因与玻璃离子的性质有关,一方面玻璃离子的凝固机制实际上是具有流动性质的酸性基质作用于金属离子形成金属盐,在金属盐的络合过程中有结晶水的产生,约占玻璃离子基质的24%。李振春等[7]的研究显示,结晶水的存在会造成玻璃离子的体积改变,涂隔湿剂虽然能阻止外界水的污染但对于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结晶水却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玻璃离子内部结构疏松并夹杂有空气泡,以及其多孔的性质也可能是导致微渗漏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Cocoa butter、BiscoverTM和凡士林3种隔湿剂均够起到较好的隔湿效果。相比较而言,BiscoverTM操作复杂、费用高,但能提供较长时间的保护和美观效果。凡士林和Cocoa butter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异味。在隔湿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建议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WILSON A, KENT B. The glassionomer cement a new translucentdental filling material[J]. J Appl Chem Biotechnol, 1972,21:313.

[2]陈治清,王少安,朱松,等. 口腔材料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8129.

[3]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4]庄妲,刘天佳. 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影响因素[J].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1,28(5):294297.

[5]冯应宏,魏明波,陈建钢. Prime &Bond NT粘结剂对银汞合金充填微渗漏及密合度的影响[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21(1):3032.

[6]韩宁宁,莫三心. 水侵袭时刻和凡士林涂布对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性的影响[J]. 口腔医疗器械杂志, 2006,15(3):125126.

篇10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刘晓(1982-),男,山东淄博人,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2年度青年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JA120156),主持人:刘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39-0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实现了办学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到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已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47.7%)[1]。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办学模式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目标的根本动力。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其办学模式是从一个高度集中统一、产学研相对分离、机械僵化和消极被动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始向一个适度集中、产学研有机结合、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愈益开放的办学模式转变。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至今仍有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面临着经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新一轮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呼唤。

一、研究的思路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今年来办学改革的实践为分析样本,尝试在影响其办学改革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交互、冲突与协调中,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并就如何在制度层面延展和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做了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聚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实践,关注前沿问题,尝试通过系统且独特的视角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首先,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何迫切需要改革,即为什么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什么力量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发生、发展和蔓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规划和实施改革,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实现怎样的愿景?与以往改革相比,现阶段高职办学模式改革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又遭遇了哪些新的矛盾?

其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触及谁的利益,即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利益主体?哪些利益主体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是什么?存在的利益冲突是什么?各利益的均衡与冲突如何促进或羁绊改革的进程?

第四,国际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给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利益多元化趋势显现的中国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面临怎样的挑战?

第五,行进中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

本文尝试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外部环境与主体的利益博弈交互之中,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质和作用机理,以帮助我们从制度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延展和深化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主要围绕上述几个问题试图作出回答,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情况和国外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情况的综合的比较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本研究既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更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力求对国内外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尝试提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因此,本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历史分析与现实思考

通过系统梳理3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明确,法律地位得以确立,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和日趋成熟的高等教育类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在办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还主要是靠政府单方面的推动,而诸如企业、行业等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程度不高;集权制管理存在弊端,导致办学资源的统筹效率不高;类型层次不清,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成为时代诉求与现实呼唤。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提出的一种理论主张,现今已被广泛地用于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企业相类似,学校也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学校办学改革研究同样具有适切性。西方学者如彼得·德鲁克、阿尔布莱希特(2005)以及中国学者如张维迎(2004)、胡赤弟(2005)、李福华(2007)等都支持与认同这样的观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也应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在学校组织生态内外和谐相处,以合作伙伴关系共生共赢,共同实现学校办学的有效运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就是要求建立一种由政府部门、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研究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企业、行业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元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不是控制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是由政府统治而是利益相关者合作、不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追求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符合共同利益的高等教育治理机制。因此,从“利益”角度出发,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剖析和寻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路,成为一种必然。

(二)我国高职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与利益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如政府、企业、学生等各个利益主体。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存在,决定了作为其办学实体的高职院校成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学者组织。充分认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境域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特征,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引入正确的方向。

本文基于米切尔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2],先是邀请30余位来自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有哪些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利益要求”、“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实现方式有哪些”等三个问题进行初选。笔者以50%的入选率作为标准,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分类和属性识别的备选项,由此修改形成调查问卷。然后基于米切尔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从影响力 (Power)、合法性(Legitimacy)、紧迫性(Urgency)三个维度入手,将选项衡量采用Lickert七点量表[3],对全国20余所高职院校的1000余名领导、骨干教师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和属性识别,以及利益需求方面做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首先,高职院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对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的基础应该是基于实证调研的数据资料,不能局限于一种思辨的过程。对此,米切尔的多维细分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操作性的分类方法。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12种利益相关者在其权威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产学研合作单位、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属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家长、校友、捐赠者、贷款者、社会公众、其他学校属于预期性利益相关者。

第三,不同的个体因素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认识产生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职务的受调查者对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具有很大差异;同样,这种差异也会发生在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办学主体的学校之中。

第四,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种利益要求,但是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于其各种利益需求的重视程度之间几乎都存在差异。由于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及其目标不同,它们对高职会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期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由于信息、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这就需要学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保持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变化、关注其需求的满意度等等。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需求,我们已经阐明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且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各不相同;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多种利益要求。在此,我们还要强调的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追求的利益要求之间不仅有差异,而且很有可能有冲突,历史上的很多教育改革,都是基于这种利益冲突所引发。因此,在清楚了解了高等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具体内容,并深刻认识这些利益要求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才可能运用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这些相互冲突的利益要求。所谓利益冲突,就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基于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利益纠纷和利益争夺过程,是利益双方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激烈对抗态势[4]。解决的关键是如何调整高职办学改革目标使其适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将这些不同的需求转变成整体性反应的过程。当然,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实现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体现在:第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第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需求常常也是不同的;第三,有时候利益相关者可能会有竞争性目标,即目标存在冲突。比如学校经常期望增收学费,而家长和学生希望降低学费。在这些环境下,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结果将造成高职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冲突。同时,高职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越多,则存在目标或需求冲突的可能性和范围就越大。显然,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将是高职办学模式改革面临的必然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几项解决利益相关者需求冲突的原则:

第一,合法性审查。审视目标的合法性,即审查利益相关者是否与高校存在契约关系,高职只对与其存在显性和隐性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

第二,合理性审查。审视利益相关者需求是否超过高职承受的边界。

第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需求是否存在冲突,这种情况主要是指高职满足了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可能也就无法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或损害其利益。对该类冲突的处理应注意平衡。基本原则是:如果其需求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没有问题,则应该按照利益相关者对高职发展的重要顺序来满足,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需求越先满足;如果需求冲突双方都很重要,都是高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应适当降低需求过高者的要求,来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降低需求满足程度的标准就是提供让该类利益相关者基本可以接受的价值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利益冲突;地方经济需求与高职办学定位的利益冲突;高职学生需求与社会就业需要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而人们对利益冲突根源的探析主要是沿着三条思路推进的,即主体论、对象论和制度论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办学的先天不足,各利益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参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保证制度的缺失等方面。

(四)高等职业教育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所谓利益协调,主要就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协调目标而对人们的利益观念、行为和相互关系进行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调整过程[5]。作为人们对利益关系的有意识的调整过程,利益协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合目的性。任何利益协调归根结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协调目标,目标不同,具体的协调方法也会各异。就此而言,当我们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利益协调一词时,利益协调的第一种含义实际上已经作为利益协调的目标被包括在内了。

其二是变动性。利益协调作为一种调整过程,显然是对原有的利益状态的改变。本文紧紧围绕利益协调的两个特征展开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学校——政府利益协调、内部行政关系治理、社会关系治理、产—学—研关系治理等四个方面,并对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的调适进行了分析。

(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举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以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和英国为例,从该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入手,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该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然后从典型模式、利益相关者的分析以及改革取向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根据国际比较得出的结论归纳出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若干启示:1.管理体制完善,调动社会相关各方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2.模式的丰富性和主体的多元化给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活力;3.政府在不同模式的管理与运行中发挥不同的统筹、调控作用;4.良好的办学模式改革机制得益于有配套性和连续性的政策保障。

(六)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利益协调的基本途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途径,即通过提高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水平,促进人们的利益尽可能地得到实现来达成利益协调的途径;二是观念途径,即通过直接调整利益主体的利益观念和利益行为动机来实现利益协调的途径;三是制度途径,即通过直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社会制度来达到利益协调的途径。应该说,单独的观念协调或者单独的经济协调都不能构成人类社会利益协调途径的全部内容。只有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相互协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社会制度,走制度协调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利益协调目标。

首先,理念创新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首先必须解答以下问题:谁在发动和推动办学模式的改革,又应当由谁来参与办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什么,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主要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办学定位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认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必须基于一种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即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而办学定位主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怎样培养人、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谁的理念创新。

其次,在经济协调机制方面,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总量依旧不足,投资体制仍未理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仍属于单一的集中投资与管理模式,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统筹和效率提升。借鉴国外经验,对利益相关者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经济协调机制应当具体如下:一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二是以财税政策等举措激励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三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职业教育所占配额;四是以生均经费为标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五是加强经费管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益;五是拓宽投入渠道,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第三,制度协调途径方面,应当通过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建立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以及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此外,还应当通过推动地方法律法规建设,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以及建立有效的督导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三、思考与展望

长期以来,办学模式的研究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受到较多关注,而在职业教育领域虽然使用了此概念,但以往研究一直没有阐释清楚其内涵和本质特征,而且处于概念混乱的状态。本研究正是要通过学术研究明确界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涵;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区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其他类型办学模式的差异性所在。同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将试图拓展当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研究的视域,选择“利益相关者参与办学模式改革”作为理论立场和实践向度,关注高职办学模式改革这一特殊领域的运行机制,努力推进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因此,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以我国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为分析样本,尝试在影响其办学改革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交互、冲突与协调中,理解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本质和作用机制,并就如何在制度层面延展和深化我国高职办学模式改革做出思考。

其次,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如下内容模块是具有创新性的,亦即在现有相关研究中尚未产生系统化的理论成果: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职办学模式改革境域的双重转换;高职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属性与识别;高职办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冲突与协调;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职办学模式改革路径等。

第三,研究对策的创新。本研究的归宿点在于利益相关者如何实现对高职办学改革的有效参与,基于我国高职传统办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涵盖政府、企业、学校等利益主体在内的高职办学模式改革体系,力图搭建起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高职办学模式改革的理想图景。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坦诚地讲,还有许多问题本文没有解决,还存有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其一,对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与冲突的现状调研还是基于对学校受访者的调查和了解,样本的选取缺乏基于企业、用人单位等利益主体的分析,因此,很多观点尚缺乏说服力;其二,研究的逻辑还是基于理论演绎的思路,缺乏基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层面的问题把握不足,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欠缺;其三,对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职办学模式改革这一思路的实际成效缺乏验证,恐怕很多观点和结论缺乏实践性的检验。导致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因为在社会经济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还有问题本身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诸如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变化,利益需求的变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通过长期的实证分析和深刻把握,才能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规律。针对这些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调研的力度,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践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Mitchell, Agle and Woo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Vol.22 No.4,pp.853-886.

[3]Mitchell等(1997)将权益主张仅仅具有权威性的利益相关者称为休眠的利益相关者(dormant stakeholder),称权益主张仅仅具有合法性的利益相关者为自主的利益相关者(discretionary stakeholder),称权益主张仅仅具有紧迫性的利益相关者为苛求的利益相关者(demanding stake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