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04-01 16: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课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课的感受

篇1

这些天我都在家里上网课,今天我更是一大早就起床了,整理了一番自己的着装,无比自觉的开始早读。

虽然是在家里上网课,但是我还是坚持着在学校里的作息,并且为自己列了一份在家自主学习课程表。每次上完网课之后,我都会针对性的回顾一番网课的内容,然后将这节网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加强记忆。

若要说我上网课的感受,那么我肯定是要说,在家上网课,个人的自觉很重要,不仅如此,个人的学习态度更加重要。每次我上完网课后,我一关掉电脑,然后抬头一瞧,见着是自己的房间,于是我对学习的那种在学校里的紧迫感一下子回归到了在家的轻松状态,这种感觉最明显的还是在刚上网课的那几天里。虽然说现在,在每天网课的学习下,最初的那种学习状态的跨度不大,也愈渐平稳了,但是上网课给我的那种虚幻感仍旧在。

就拿今天来说,网课一结束,我还以为自己在教室里一样,想着与身边的同学讨论一番。结果一回头,猛然发觉,我这是在家里呢,若要找同学,那得线上联系了。其实这种网课模式对我们来说还有些陌生,并不熟悉,这也就导致我们需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适应的时间长久也就因人而异了。

篇2

学校这次的开学比较的迟,于是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就在家里学习,老师也是通过网上直播的方式来给我们讲课,在上网课的日子里,我也是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自己也是收获挺多的,也有一些感想。

和在教室里面不同,在上网课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但是隔着屏幕,而且还是坐在自己的家里来看,可以在电视上,也是可以在电脑上的,我就选择了在电视上,屏幕大一些,而且也是可以坐在沙发上,更舒服一点,但我也是没有偷懒,而是认认真真的听课了,在学习之中,也是问了老师挺多的问题,以前我都是没有这么积极的。

除了比较的新鲜,而且也是其他的同学也是会比较的积极,我也是觉得自己不能落后了,特别是我也是感受到上网课不用像在教室里面,问问题还要举手,那么多人,也是有些紧张,但是上网课的时候,只要打字就可以了,而且老师讲着的时候也是可以提问的,不用统一的问,老师看到了也是可以很快的回答我们,一节课下来,自己也是感觉到学到了东西更多了一些。

除了提问,我也是自己会更加主动的在一些学的不是那么好的科目上,自己去看录播,会比较主动的来学习,以前我都是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还是会主动学习的,以前都是回到家里,作业都是拖了好久,父母叫了自己几次之后我才去做的,而今我也是感受到,我对于上网课是挺有兴趣的,学习起来也是格外的认真。

篇3

一、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性。

首先,县教研室张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流程”,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交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着操作程序,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对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态度和决心。全体入会老师在微机室现场操作了在网络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然后加入沂南县小学数学协作组,并结合网络集体备课学习了如何上传自己的备课,撰写共案,如何根据共案编写个案。接着里庄等四个单位就集体备课作了典型发言,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教研室就集体备课的意义、形式、要求等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今后集体备课发展的方向。之后,观摩了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和济南市经五路小学都雯的《分数除法》,紧接着展开了评课议课活动。

二、网络大集体备课,为你欢呼。

张老师的精彩报告不但让我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操作方法。她的报告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操作的演示,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说句实在话,集体备课以前我们学校也搞过,只不过是有形式,但实效性不大。正如张老师所说:

①只见表格不见人;

②课时备课变了味;

③备课意义知多少。

总之,备课成了形式:书头真“头”;简案真“简”;祥案真“新”。里庄、双堠、大庄和界湖老师的集体备课的经验介绍可以说是张老师报告的延伸。他们毫无保留的把他们多年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我们,这不正体现了大集体备课的团队精神吗?我们十分感激,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使我对大集体备课的内容、形式、要求(三定五统一),以及三种意识、三个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真正把老师们从写教案(甚至是抄教案)中解放出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编写自己的个案,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我想,老师们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三、观摩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范。

在这次集中培训中,我有幸观摩了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深深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智慧而折服。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断,迭起,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思维方法。课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反复强调了三次,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徐大师魔术般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实践探索的殿堂;蜻蜓式的点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这一探索思想的魅力所在。自主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价值。

篇4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导教师,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体构思要体现时代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来源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书本上获取知识,在课外、校外,他们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联系社会生活,密切关注时代与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问题,成为现今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热点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录像片,内容是一位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的16岁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杀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痴迷于游戏之中,直至被绳之以法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了“心理点津”,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接着,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等结论。这节心理活动课,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学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触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讲解,发现原本设计得很好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这节活动课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几乎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地感知、体验、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使此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实验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可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辩论、自我评价、自我感悟等活动来培养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传授、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教育不重书面收获。例如,我在设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课时,就在开始时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两位好朋友一个要做几何题,一个要出去玩,结果在理解和宽容上没有达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两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们在对小品抱以热烈的掌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经学生们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热情。最后,我还让学生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要求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时也这样去做,在假设情境中获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节课创设和模拟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 PPT课件使用 体会 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中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局面,有效地促进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2013年3月得到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扶助的七套电子白板教室,其中使用PPT课件授课,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我校音乐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我个人在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电子白板的Powerpoint (PPT)功能自制课件来辅助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使用PPT课件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PPT课件可以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自由、轻松、欢乐和谐的环境。运用PPT课件的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体验、学习、享受音乐。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双手织出五彩歌》中的《三月三,九月九》、第四个单元《迷人的天籁》中的非洲歌舞,在以前的课堂里播放CD碟片,学生只能从听觉去感受这些歌舞,没有能从视觉上去感受我国西南人民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和非洲的舞风及鼓魂。而这个学期我利用电子白板来播放PPT课件,把原先下载好的视频链接过来播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二、使用PPT课件音乐备课和教学效率更高

运用PPT课件,课堂上可以综合运用了信息技术,这样的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容量加大了许多。例如:在欣赏世界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时,不仅让学生感受了音响效果,又能插入图片认识一些没见过的乐器,也让学生知道和了解交响乐团、名家名曲简介等。如八年级下的《走进室内乐》是中外名曲欣赏课的内容,我首先用PPT展示弦乐、木管、铜管等乐器的图片结合文字来介绍这些西洋乐器。继而再展示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铜管五重奏等图片。最后用超链接的方式逐个播放:《情深意长》、《春江花月夜》、《法兰多尔舞曲》的视频。这会提升学生直观的听觉效果,突出音乐课的趣味性、生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提高教学效率。

三、使用PPT课件音乐教学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尝试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整合带来的好处,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走入现在的音乐课堂,它能使学生投入广阔的生活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狭小的、有限的教材,能让学生从生动鲜活的姑苏万象中观察、思考和感悟音乐文化的形态和内涵。如七年级下的《丝路驼铃》,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图片,用PPT制作课件来展示从我国的西北地区到波斯风情再到意大利的罗马及水城威泥斯,使学生了解相关地区或国家的音乐文化和风土人情,和有关阿拉伯奇闻趣事、传说故事。从作品的节奏、旋律内容情绪的变化等方面感受和区分不同地区或国家的音乐风格特点。结合图片播放沿途的民歌,如《沙漠驼客》、《波斯市集》等,音画结合,让学生感受、接触、了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区或国家不同特点的民歌和其音乐风格特点的音乐作品。学生跟视频学唱了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这样的课堂教学更有感染力。

四、使用PPT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音乐课的特殊性,所涉及到的音频、视频资料很多,我充分利用白板的音频、视频播放功能,将所需资料与相应的文字、图片相链接,方便了教学活动。我如能坚持有效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就能解决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参与,更好地实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我的音乐教学飞得更高更远。

五、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国家人才建设最基本工程。如何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育的进步、教学工具的借助、教学方式的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用PPT课件进行音乐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先进得多。然而,也需要努力解决的实际情况:(1)从准备到上课,要搜集材料、整合教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2)学生在对乐曲的欣赏过程中,还是不那么地积极配合。而绝大部分学生都特别地喜欢网络上的流行音乐、劲歌热舞。(3)与学生互动还较少。(4)努力挖掘科技信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好处。

总之,尽管Powerpoint在互动性等方面不及其他软件,在制作网络课件上存在缺陷,但Powerpoint与其他软件相比也有自己的诸多优势;同时,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它们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因此,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注重发挥 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优势,将课程内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最简单常见的Powerpoint完全可以做出很有效的课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东梅.有效的参与式教学.甘肃民族出版社.

[2]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6

《快乐的罗梭》是一首反应彝族人民在紧张的劳动之后纵情歌舞的乐曲。是一首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歌。

本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的性能,用彝族人民喜爱的音色清脆而柔和的月琴奏出了主题,之后虽然主题旋律一再重复。但由于调性不同、弹拨乐器不同。音色、力度皆有变化。使人在对比中感到亲切和无穷的音乐魅力。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和喜欢模仿、感受各种声音的学情特点,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地让学生从速度和力度两个方面感受乐曲产生的奇妙变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并掌握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彝族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2、采取以听赏为主的综合课的方式,鼓励学生认真聆听并大胆演唱、表演,在不同的活动中熟悉主题音乐。并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进一步体验和表现主题音乐。

3、感受音乐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感受,并能够自信、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主题音乐在乐曲中的不同情绪变化。

2、当主题音乐出现时,能够随音乐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

2、学生提前分成四个大组,围圆圈坐。便于学生讨论、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狮子舞绣球》音乐,学生模仿自己听到的小乐器有节奏地随音乐进教室。

(设计意图:由喜庆、欢快的节日音乐将学生带入课堂,为引出本节课的欣赏曲目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围绕与节日有关的音乐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彝族庆祝节日的乐曲《快乐的罗梭》。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彝族并不了解,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三、新授

1、初步整体感受乐曲情绪

初听,提出要求:完整地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用语言描述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画面情景。

2、了解彝族民族风情

播放与彝族日常生活、民族服装、重大节日等有关的视频,学生谈认识和感受,老师总结:彝族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彝族人能歌善舞,并且在他们盛大的节日——火把节中会围成圆圈,唱歌、跳舞、弹琴。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了解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3、再次完整聆听具体感受各部分情绪

播放音乐。提出要求:随音乐的快慢拍击节奏,记住所拍击的节奏速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感受三部分的不同情绪。可以对所听到的乐器进行模仿。

(设计意图:这次的聆听是在初次聆听了解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聆听,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区分三部分的不同情绪,感受速度的快慢,了解速度快慢渲染的不同情绪:快则热烈,慢则柔美。乐器介绍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4、模唱主题旋律

(1)通过哼唱感受主题旋律在速度、力度上的变化。

利用反复听到的乐曲中的主题旋律来做游戏活动。

a、把听到的主题旋律用“li”哼唱出来。老师按由慢到快的速度弹奏:首先慢速弹奏一遍,学生哼唱;再按由慢到快的速度弹奏,学生进行哼唱;然后按快速弹奏。学生哼唱;最后加快速度弹奏,学生哼唱。

b、在对旋律已很熟悉的基础上。再用“la”哼唱。首先用最小、最弱的声音哼唱;其次用响亮、最强的声音哼唱;最后用由弱到强的声音哼唱。

(设计意图:虽是两次哼唱但目的不同:第一次哼唱重在让学生感受速度,第二次哼唱重在感受力度。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把抽象的乐理知识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既兴味盎然又能快速掌握。)

(2)用声势律动参与表现主题旋律。

再次播放完整音乐,在每次听到刚才游戏当中的主题旋律时用手势表示一下,比比谁耳朵最灵敏,听得最准确。

(设计意图:第三次完整聆听,加深主题音乐在乐曲中的印象。这一环节注重鼓励学生专心致志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共同感受走进音乐的快乐。)

(3)用舞蹈动作更深入地感受主题旋律。

首先按由慢到快的速度用la哼唱一遍主题旋律;其次再按由弱到强的速度哼唱一遍,跟老师学彝族动作;然后用极快的速度哼唱一遍,练习动作;最后让学生快速哼唱,表演彝族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让唱与动有机的结合,学习简单动作,巩固复习并能够参与表现主题旋律。)

四、随音乐律动

领学生分组跳圆圈舞,模仿彝族火把节时盛大的舞蹈场面。要求:每一遍主题旋律结束后都换一个方向接着跳。第二部分旋律放慢脚步原地模仿弹拨乐器。

(设计意图:领学生随音乐跳圆圈舞,将学生带入到节日欢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五、拓展小结

篇7

关键词:依案施教;备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4-0055-02

“依案施教”是指教师依据课前设计、编写好的教案去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可以理解为“备课”和“上课”,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笔者认为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此,尤其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作为指导教师,我根据日常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针对他们发展和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以“依案施教”为主线,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和发展。根据侧重点不同“依案施教”会有以下三种要求。

一、“依案施教”要求之――会用别人的教案依案施教

这一要求主要侧重于培养青年教师对于多种教学资源的接受、理解、整合和运用的能力。这里提到的“别人的教案”根据其完整程度和来源不同有两类。具体做法如下:

1.听课后能“依案施教”上“模仿课”

“听课”是学校规定年轻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无论是“年度考评”还是“青蓝工程”等各种考核都把听课作为重要内容和指标来评价。可见“听课”是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听课的对象不仅可以是自己的指导教师或其他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是其他青年教师;听课的形式可以是随堂听课,也可以听各种级别的公开课、评优课以及教研活动中的研讨课等。但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听课,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听为己用”,青年教师要将听课所得转化为自身的教学储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听过的课,青年教师会模仿着在自己的课堂上完成相似的教学,即会上“模仿课”。这也是“依案施教”对指导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最低要求之一。虽然是最低要求,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谓“看人挑担不吃力”,虽然“模仿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是别人的、现成的,可以拿来就用,教学过程也已完整地呈现给他们了,但很多因素及生成性的问题会让青年教师在上模仿课时感到困难或疑惑。比如:教学中的技能示范会反映青年教师是否具有扎实、全面的体育技能能力;教学过程中场地器材的选择与布置、队列队形的组织与调动可以看出青年教师能否根据现有的场地器材提前做好预设与安排;各项练习次数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把控则需要青年教师关注课中学生实际的练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调整等。诸多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会使很多青年教师感觉到“上‘模仿课’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让青年教师在听课后“依案施教”模仿上课会对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

其实,要求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把听课的内容“依葫芦画瓢”地移植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是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的好方法。对于初为人师的他们来说,如何上课是他们最应了解和熟悉的内容。通过上“模仿课”,青年教师很快会知道一节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以免初登讲台的他们会因为紧张或时间不够而忘记热身或放松环节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出现。给他们一个较为成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让他们在看完其他教师的现场教学后,通过自己的记忆和消化,模仿着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快速适应课堂教学,并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观念、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2.会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整合成教案“依案施教”

当今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很多地区、学校也为教师配备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让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教案、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青年教师在使用网络方面是有其优势的,如何将这一优势变成他们成长的助推器,是值得指导教师思考的问题。我会要求青年教师按照指定的课题上网搜索相关教学视频和好的教学设计、教案等资源,并且“依案施教”。

他们的第一步是上网搜索。很多青年教师会觉得这样很轻松、很省事,但当他们亲身去做了以后便会知道其实这并不容易。原因是网络上的很多教学设计、教案、视频等资源都有其特殊性,有的过于简单和粗制滥造,无法真正付诸于实际教学;有的个性化明显,对于场地、器材、设备的要求很高,教学设计不易“复制和拷贝”;有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描述过于简单,青年教师不易理解,更别谈模仿了,所以真正能够拿来就用的资源其实并不是很多。“什么有用,什么可用,什么无用”是需要他们依据自己有限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去辨别和筛选的。其实这也就是对他们起到锻炼的价值所在,因为在搜索资源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带着明确的目的看了很多、想了很多。接下来就开始考查他们的个人能力了。

第二步,青年教师需要对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的教学设计、教案、视频等相P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和个性化处理,找出其中有关联或可关联的内容、片断、方法(如各种各样的热身活动、放松活动方法,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游戏,各种教学组织的队形及调动方法等)。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进行修改、组合、串联(例如根据教材涉及到的器材选择游戏,针对教材特点设计素质练习等),然后设计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或教案(我戏称之为“网络教案”和“网络设计”)。如果这么做下来,这些青年教师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无论是时间还是阅读的信息量,都要远远大于一节正常备课的量,无形中他们对于课的思考也增加了很多。

第三步,是要求他们根据设计好的“网络教案”或“网络设计”去“依案施教”。这是让青年教师体验“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方法。由于受到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想象他们在将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得来的设计、教案付诸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当然也会有许多灵感、火花。譬如,设计的游戏由于组织方法欠妥、规则制定不详或方法介绍不清等原因导致准备时间过长甚至无法实施和结束;再如,辛苦编好的一套徒手操或器械操由于动作复杂、不易模仿或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不当导致学生不能集体模仿或跟做等。而所有这些体验是他们在听课或上“模仿课”时所无法获得和感受到的。此时,作为指导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及时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他们该如何改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和情绪,帮助和引领他们成长。

二、“依案施教”要求之――独立设计创编教案依案施教”

在这里“依案施教”侧重于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教学计划有学年、学期和单元计划之分。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历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如果要求他们准确把握、合理安排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的教学计划,可能要求稍高了些。所以要求他们能“依案施教”可能更为合理一些,即“能够独立进行备课,并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组织课堂教学”。可以分解为“依案+施教”,也就是“独立备课+依案上课”。虽然这是对中小学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在每一学期的体育课教学中,涉及到的教材内容可能有4~5项甚至更多。而且每一个教材的教案也会因年级、学期和教学进度的不同在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方面有所侧重。所以独立设计和编写教案是需要青年教师静下心来去慢慢学习、摸索和积累的。当然,如果青年教师能够坚持多听课、多上模仿课,再结合指导教师的指点多看教案,独立设计出优秀的教案也不是什么难事。

当青年教师能够独立完成教案的设计和编写,说明他对教学过程已经成竹于胸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选择的游戏能否操作,安排的练习是否合适,预设的练习次数、强度是否合理等,力求让自己的教案可行、可依。有了“可依”的教案,另外通过不断地上模仿课和教各种教材,让自己真正做到能够“依案施教”。并以此为起点,在“依案施教”的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实现由年青教师向成熟教师的蜕变。

三、“依案施教”要求之――能帮助他人依案施教

这一要求应该在青年教师能够达到前两个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主要侧重于“正确判断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处理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性”等较高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青年教师已经能够正确处理教材,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并熟练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例如他们会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做出自己的评价,发现教案中存在的问题会有自己的判断,并能正确地表达出来,给其他教师提供改进建议。

篇8

一、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处境是比较尴尬的。在传统的常态教学中,教师对待理论课的处理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

1、跳过理论,直接讲应用。这是比较极端的做法。学生不愿意听,教师也懒得讲。

2、照本宣科。这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这样的理论课几乎没有人在认真听的,要么就是讲话、做小动作,要么就是,实际上什么也没听进去。教学效果几乎为零。

3、带着问题自学。这是相对来说稍好一些的做法。教师先给学生发一张问题清单,作为本堂课的作业。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目的,把书上的内容“拷贝”到电脑上。这样的理论课一般纪律是挺好,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相当于“打字员”,对“拷贝”过的内容印象很浅。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二、用对方法,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

1、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例如:在设计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3课《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我考虑到:在这个计算机普及率极高的社会,几乎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拥有一台或多台的计算机。但尽管如此,还是很少有学生有机会打开机箱看一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包含了哪些东西?学生们都有好奇心,如果能创造条件让他们看一看,亲手拆装一下,那么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最大程度的激发。

2、善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身边案例。

例如: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1课《网络与道德》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从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出发,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同时让学生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同样与现实生活一样,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使得学生学习并领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内容和实质,、树立起网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明白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两段有关青少年使用网络的视频案例。

例1:2006年年底,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暴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案发为止,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熊猫烧香”的作者是一名年仅25岁的武汉男孩,他落网后称自己编写“熊猫烧香”病毒是为了显示自己技术高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制作传播病毒是犯法的。

例2:2005年7月,一名云南女中学生张某沉迷上网聊天后认识了一名宜宾男子,并很快在网上谈起了恋爱。谁知那名男子竟将张某骗到宜宾后将其卖入了歌舞厅逼其当“小姐”。虽然,后来张某被警方成功解救了出来,但她的身心都已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专注,显然他们对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很感兴趣。看完故事,学生对上面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到了一些感悟。在例1中,学生得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在例2中,学生得出: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3、创设情境,设置游戏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如:在设计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2课《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节课的时候,我充分考虑了刚上七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游戏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以游览“计算机博物馆”为主线,通过对“现代馆”、“历史馆”、“中国馆”、“应用馆”的参观,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科学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都很好奇:在这个博物馆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教师:在进入“现代馆”之前,本馆的工作人员请大家来玩一个小游戏,想看看大家对现代计算机的种类了解多少,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啊?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好!

接下来,我请学生打开word文档,完成“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四个拼图,并写出名称。游戏其实很简单,每个拼图只有四片,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很高。当我询问学生的完成进度时:“我做到第三个了!”,“我比你快,我已经在做第四个了!”……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学生一直将高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保持到了下课,很多学生课后还意犹未尽地问我:“老师,什么时候还有这样有趣的课呀?以前的理论课上完,一下课我就都忘记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都记住了,不信您可以考考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学生喜欢的形式,贴近生活的案例,感兴趣的话题等巧妙地渗透到教学设计中,那么再枯燥的理论课也会变得有声有色,乐于被学生接受。那么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9

发挥技术优势,创设动人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开端”,让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至关重要。美术欣赏课很容易上得枯燥无味,以《非洲雕刻艺术》一课为例,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非洲,让他们一下子接受非洲艺术和非洲文化比较困难。为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首先播放一段舞蹈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非洲歌舞视频中模仿舞蹈动作,然后通过简单的背景介绍和一段视频欣赏,在学生对非洲的地理环境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的时候,将非洲文化、风土人情、雕刻艺术引入课堂,学生很容易接受。由此导入新课,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索非洲雕刻艺术的热情油然而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新课学习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宽容和尊重,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充分感受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

妙用网络构建平台,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首先,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主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其次,营造活动空间,增强互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当信息技术融入美术教学后,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有了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非洲雕刻艺术》一课中,由于非洲雕刻艺术在世界雕刻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课程内容量较大。考虑到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差异,要在短时间内让所有学生同时了解如此多的内容有些困难。因此,我将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小组学习。每四名学生为一组,各小组分别以非洲雕刻――木雕、铜雕、石雕、象牙雕刻为重点(它们分别代表了非洲雕刻不同材料的艺术风格),分析非洲雕刻简洁、夸张的艺术元素。学生们轻松、自主地探求知识,发现作品的内涵,从而去分析、探索,甚至辩论。当然,我在课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整理了许多有关非洲雕刻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并精心制作了陶艺教学的专题学习网站,给学生架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各自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平台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学生们乐此不疲地点击各类相关网站,浏览精美的网页,从不同角度欣赏非洲雕刻艺术,从作品赏析中不断发现雕刻的特点,感受网络教学的独特魅力。这种个别化与合作化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指导欣赏、评价激励、创新迁移,以及布置给学生的任务驱动、分组合作、欣赏评述、思维拓展等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模仿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在《非洲雕刻艺术》一课的模仿制作环节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屏幕交替展示非洲雕刻艺术作品、风土人情、音乐舞蹈等素材,学生继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作品,可以模仿教师提供的作品,也可以模仿自己上网搜索到的感兴趣的非洲雕刻作品。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非洲雕刻的兴趣,理解了非洲雕刻的艺术特点。同时,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取了新的知识,促进了审美能力、感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生临摹创作的非洲雕刻作品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总结,而是启发式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学习,从而将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

篇10

一、微型党课的基本特征与优势

1.微型党课丰富了党课的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生活和工作因为网络技术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得到了很大的便利,包括生存环境、思想意识建设等。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工具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便利。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注重的是资源的共享,这就弥补了传统党课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的不足,将党课的内容大大拓宽,微时代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和距离,将更加丰富和易于人们接受的政治教育资源传递给广大学员[1]。

2.党课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和和谐

在微课、微媒体时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实现了平等,在微平台上交流更加通畅,沟通更加顺畅。微媒体的作用吸引了更多的受教育者的参与,而且是主动地参与。教师也能够通过科技手段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展开研究,走进学员的内心,了解学员的问题,从而通过微平台和智能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党课学习的途径得到拓宽

知识、见解、感受,统统可以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得到有效传播,例如微信、微博等。通过网络学习的渠道,学员学习理论知识更加便捷和深入,而且可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别人的学习观点,使得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途径更加宽广。

二、微型党课建设的途径

1.构建微平台,利用微媒体,打造新时代的党课教育模式

党课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对党课和新媒体的结合有着敏锐的感知,利用微媒体快捷、高效、互动的优势,让学员认识到微型党课活动的特点,认识到新媒体的内容和优势,通过构建微平台,让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了解教学内容、思想内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构建的同时,还要加大微平台的监管力度,营造活跃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

2.在教学形式的创新上,创建新型的党课模式

微信等技术手段可以为党课教学提供各项服务功能。微信可以促进党课教育时间的灵活设置,考虑到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时间;而且党课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通过微信与学员加强交流和沟通。

3.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微博等资源,对教学主题加以讨论

通过微信主题,让学员通过讨论、查阅、研究的方式,将资源予以共享,将党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结合。例如,在网络虚拟课堂中进行视频会议、语音讨论等,或者根据图片展开主题思想班会等,在网络中学员的思路是活跃的,情绪是高昂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创新能力可被激发出来[2]。

4.通过微博微课的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也要改革

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要重视微信时代的到来,同时也要注重微信环境下党校教育平台的管理。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党课工作部,可以构建起专属的管理组织框架。例如,建立微信班群,在群内各种围绕党课的信息,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员在获得党课资源的同时,也可自主图文并茂、语音结合的资源,教师和学员在思想上统一。这种层级延伸的党校管理模式,可保证通畅的信息传播,实现党课教学需要的交叉信息交互效果,最终提升党课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微时代到来了,微信、微博正在普及,这是新时代党课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模式等必须创新。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的使用,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才能将党课的工作方式、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党课教育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党课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