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

时间:2023-03-20 18:0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1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中,哪种最简便?

(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热烈进行讨论)

生12:我认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简便。

生13:有些不能先约分再比较的分数,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小得多,不容易出错。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却说“先通分,再比较”呢?

……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觉得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交流”中学习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

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比较分数大小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去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与课本中方法不相同,却也科学实用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一般采用先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为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了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知识链”比“知识山”更重要

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对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

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了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便于长久储存和随时撮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各种方法及其来源的认识,不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可以预见,学生在以后遇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并以“如果……(具备比较分数大小的某种条件),那么……(就采到体积方法)”的方式,准确灵活地进行比较。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模式构成的对结

的认识。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进行整理,促使学生及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再把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知识链”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和分类,使之成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网络。当知识以这种结构网络的形式进行排列时,学生就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之间的转化。

三.“导”的艺术

上面的教学,教师没有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也没有

意地、无目的的让学生讨论,而是精心设计一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发现:1.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遇到哪几种类型?2.比较分数大小各采用怎样的方法?3.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来的?4.你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举例――概括方法――深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篇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掌握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信息素养,进而尽快适应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它学科一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是教学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生硬灌输的传统教学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保障。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科学设计内容,调动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手材料,有了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才能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教材内容共性的成分多,个性的色彩少,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不注重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巧妙加工、科学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论坛、贴吧和BBS”,论坛、贴吧等是网民参与重大事件、集思广益的地方,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教材内容与现代信息生活息息相关,但过于理论化,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教材时很难提起兴趣,容易厌倦。教师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可以借助校内局域网建立一个BBS论坛,并提出一些学生关注的讨论话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注册论坛帐号、参与论坛里的话题讨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此外,在学习完这一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开展趣味问答比赛或者有奖竞猜,准备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奖励答题最多、最快的小组,在有序、融洽的比赛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教师将教材内容优化设计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知识掌握深,把握透,牢记于心。

二、加强沟通交流,弥补自身缺陷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这些知识点如同一条条树根,互相交织,构成了中学信息技术极为庞大的知识体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除个人的勤奋、刻苦之外,与教师和同伴的沟通交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有交流的学习只能是闭门造车,难以有更大的收获。

PowerPoint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广泛,但学生极少用到这个软件,对之非常陌生。为了弥补此欠缺,教师在讲授完PowerPoint的相关知识点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制作一份报告。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很多模糊的概念、不明白的知识得以理解和掌握。在报告主题的确定上,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大事件来确定范围,由小组成员抽签或通过比赛的方式选择主题。例如:将全班45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9名成员,包括以下五个主题:(1)怎么看待2022北京申奥成功?(2)如何看待拐卖儿童现象?(3)当今社会上存在很多碰瓷现象,你怎么看?(4)如何治理道路上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5)你怎么看待学生在学校里使用手机?当每个小组确定主题后,让小组成员着手准备PowerPoint主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由各个小组组成的评委现场打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让该小组的成员分享制作的经验和心得。

实践证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弥补学生原有认知的欠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共同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丰富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一味地照顾优秀学生,不考虑其他学生的认知能力,势必造成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形成“两极分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实施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基础知识”这一部分教学中,包含关于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的内容。当前,网络聊天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但每个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频率不同,对网络聊天的运用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只是听说过,有的则已经有了自己的QQ号、微信号等,并熟练掌握了这些聊天工具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对不了解网络聊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熟练应用网络聊天工具;而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网络聊天的学生,教师可以试着让他们去接触其他网络工具,使之在其他方面也能变成行家里手。

篇3

一、在备课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出现的和经常出现的错误,设计出层次、结构合理,准确反映教学进程,科学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次来吸引学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始终积极能动的与老师配合,随时交流学习中的心得体会,能在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学重点,有步骤的突破难点,在宽松和井然有序的教学气氛之中,愉快的接受新知识。这里所谓的“针对性”是指两方面:1.针对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根据大纲要求,恰当的设定知识拓展的外延,便于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应用方向,做好迁移的铺垫工作;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能顺利的将注意力至于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点上;要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各个方面、环节进行总结。2.不同的问题要符合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的指向中差生,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获得成功的,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烘托良好的教学情境

1.提问是相互的,若提问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老师的手中,事实上等于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权利。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学生随时就某一个问题,要求老师做出详实而确切的回答。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做好接受学生质疑的心理准备。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要对每一个问题都予以详尽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道题都进行详尽的分析,老师的任务是对疑难的解析和引导学生独立的对问题的关键和知识难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分析思路。帮助学生自觉实现知识拓展、正确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通过提问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的发言,同时,老师必须很好的控制和驾驭课堂,巧妙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适时引发热烈的讨论,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互助精神,也有利于老师及时的掌握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中的准确情况。

4.当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时,教师应细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要立即予以否定,应鼓励他们能够完整的发表自己见解,适时纠正错误、表扬创新。尤其要仔细的去发现和表扬学生错误中所蕴藏着的,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因素,即可以此防微杜渐,也可帮助其他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解题思路。

5.对老师的提问各抒己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高表现形式。虽然课堂会稍显得混乱,但此时学生完全处在一种不受束缚的情况下,所表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老师不要去制止,应全神贯注的接受学生们反馈回来的信息,发现教学中的和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及时做到补标,纠正发现的错误。

6.我们千万杜绝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这会使学生完全置于教师操纵下被动的学习,丧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对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创新和探索精神、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师生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是画龙点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学生自主的进行小结,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建构过程。不妨,我们在每次小结时都提出程式化的问题:1.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对这些新知识,你是怎样理解的?2.这些新知识是以哪对些旧知识为基础引申出来的?在应用时你要注意什么问题?3.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解题方法和技巧?渗透了或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等等。长此以往,每到教学过程即将完成时,学生们总会自觉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适宜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生动发展为特征的教育。”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按照预定目标,通过师生合作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的过程。因此,教学应是“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通过提问与回答的交互进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活动是主体性的生成机制和源泉。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问的形式,创设活动情境规范组织学生各类行为活动和认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4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发挥 教师主导 落实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掌握知识,要养成习惯,要提高能力,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只有自己才是内因,其它的一切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只能通过自己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要求是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真正做到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教师要诱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为模式。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和教材,根本无法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形成。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时,才能真正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师爱永驻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包括动力、基础、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实际,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效果的。动力的激发、基础的夯实、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渗透和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坚持预习在课堂、练习在课堂,而不是将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写、大胆地说,而不是使学生消极地抄笔记、被动地回答问题;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交流、激烈地辩论,而不是让课堂过度沉闷、使学生一言不发;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积极的表现,而不是使学生思维停滞、整体麻木。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完成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毋庸质疑的,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师的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离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不少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有的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进度;不少老师面对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有的老师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弄得眼花缭乱,有招架之心,无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头绪;还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力,也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大多是学生被动智力参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智力参与;更有甚者,则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当形式,让新做法走过场。还是紧紧抱住“注入式”“满堂灌”不放,消极应付,以教师完成讲授任务为目的……面对如此多的困惑,作为教师如果不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则很容易被问题所阻拦、被困难所击倒,将会以失败者的心态痛苦地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改革才会有进展,效果才会很明显。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理念。其次是课前备课中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必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讲”。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尽量多地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精深的功底,没有课前精心的备课,要掌握和控制好这“讲”的时机和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要保证这“讲”的质量则就更难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准备,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三要认真设计,四要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五要有较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模式,但无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讲”的作用。

教师的“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若教师的“讲”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或是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进行的,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则这种接受性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具体来说,以下两大类“讲”比较适合新课堂教学的要求。

(1)激发与鼓励,调控和规范。预习前的“讲”。明目标,重激发。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创设新课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预习(练习)中的“讲”。施调控,关差异。在学生自主预习(练习)中,教师一般不宜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整体预习(练习)氛围不佳,学生预习(练习)纪律存在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实施调控,话语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预习(练习)效果。在预习(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预习(练习)情况,对预习(练习)习惯较差,存在较大预习(练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练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练习)的信心和能力。环节转换时的“讲”。提要求,立规范。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要简要地评价上一教学环节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讨论中的“讲”。观动态,勤提示。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看小组讨论的程序和规范是否得以落实。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保证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学生展示中的“讲”。看表现,多鼓励。在学生板演(表演)展示时,教师不仅要看板演(表演)学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数未参与展示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参与展示的氛围,要对参与展示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

篇5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直接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以致入迷,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的转移、或加强、或削弱,与教师的教师水平和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是集中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诵读美于一身,身受广大中小学生欢迎和喜欢一门学科。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下工夫,花力气,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去施教,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学,同时,教师还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最佳教育情景,如电化教育的运用、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兴趣昂然中学好语文。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起作用。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正确地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扶要扶得精巧,教师要扶在学生的疑问处,扶在学生的难点处,扶有困难的学生,扶不但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这个结果是怎样得来的,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而放就是充分给学生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凭借旧知识探索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阅读讨论中摸索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一开始就积极地、灵活地探究学习,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敢于争辩,敢于转换新角度思考问题,敢于从熟视无睹的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发表创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发现和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学习上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篇6

关键词:明确师生位置;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67—01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英语课堂应该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师生位置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摆正师生关系很重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满堂可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受到了限制,长此以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迅速递减,直至消失。然而,英语是交流工具,英语教学更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运用语言的过程。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者和鼓励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思考的启迪者和发展者,要做到目标学生明,课本学生读(学生自觉深入地阅读课本,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识记基本知识点),规律学生找,问题学生议,思路学生想,繁简学生比,错误学生析,效果学生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营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教育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首先要给予学生以尊重,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Never mind,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Can you think it over again?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不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其次,教师面带微笑,尽可能多地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手势来组织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并因此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比如,在英语课上,我就经常叫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复述课文,作值日报告;叫中等生造句,朗读课文;叫差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说对话中简单的句子。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有如一棵幼苗,需要师生共同施肥,悉心护理,才会茁壮成长。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三、让学生动起来

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能做到重视操练实践阶段的组织,将其作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这往往形成一种狭窄的观点,即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在操练实践活动中,而在教学的其他环节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按一般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说话的时间应当不超过整节课三分之一;但在实践中,如果只能在实践操练阶段保证学生的参与,教师说话的时间只能是远远超过这一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实践环境。

比如在复习旧课的环节,简单的师问生答,是一种复习的方法。但这样,学生就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将所学的内容温习一遍。这样的问答有时过于单调,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调动。如果用游戏的方式来激活课堂气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放音乐,学生从不同方向传递话筒和问题盒。音乐停下,一个同学从纸盒中抽出一个问题提问,另一个同学手持话筒回答,然后再传递。此做法,能一下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亢,兴奋激动,同时,也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得到巩固,使他们能将学过的英语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引入阶段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呈现新的教学内容,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听、观看为主。而引入阶段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如果引入做得不好,就会出现教学效果不好或教学效率肯定不高。如我在教节日这一单元时,就在大屏幕上展出一幅幅节日的图片,并播放与节日有关的音乐片段。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下就给调动起来了。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所采取的导语设计也不同,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像借助图片、欣赏录像、讲故事、同学表演等。我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的目的,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Tell me,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给学生带来疲劳,只有让同学们动起来,浸泡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学生们也就能乐在其中了。

这些教学活动开展下来,一堂课中学生始终在积极地思考,积极地练习,使用语言,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自己再动脑子,动嘴说,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用爱心和关怀去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启发、指导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广大一线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个人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以“自主探究”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这对于“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来说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和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如下即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A组:文章对捕蛇者们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捕捉毒蛇这一举动进行了怎样详细的阐述;

B组:我们认为你说的“甘愿”有失偏颇,哪有人会不惧怕死亡呢?捕蛇者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在于:苛捐杂税太重,他们为了免交这些赋税,只能在毒蛇的威胁之下从事这么危险的职业;

C组:我们同意B组同学的看法:作者的创作目的在于借此现象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对下层悲苦人民的严重剥削与沉重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

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这样既充分激发了他们的主动进取意识,同时还真正尊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他们对文章主旨的更好理解与把握。

二、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例如,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对课堂上我所讲解的知识也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我会在课堂上着重向他们讲解一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以此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范围,拔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与能力。而对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一味地讲解教学难点、重点,不但不利于他们更好地吸收与掌握,甚至还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会在课堂上尽量向他们讲解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巩固自身的语文基础,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语文的良好信心,真正促进他们的共同发展。

篇8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应情感投入,重视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术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美术的动机。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美术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

2.让学生多思考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改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必将失去兴趣,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发展的过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获取美术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解题本领和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

一位哲人曾说过:“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其思维能力,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学会怎样把情境中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使其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3.让学生多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学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促进作用。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情感;学生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 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能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1 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1.2 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让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1.3 突出个性阅读

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中,我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2.1 重应用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如在国庆前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2.2 重过程

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如在学习《荔枝》一文后,学生皆能为作者的母亲对子孙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同时也为作者的孝心所敬佩。为此,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妈妈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去回报妈妈,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

2.3 重体验

篇10

关键词:课堂;满足需要;主体地位;意义;对策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已刻不容缓。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已今非昔比,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了。目前“教师下讲台,讲桌靠边移”不正体现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那么,有效的课堂从哪里来,怎样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结合我自身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看法:

一、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必须学会思考,不思考就没有意义。特别是数学课,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要问题刚一提出,立刻要求回答。由于学生尚未深入思考,被动应付回答,肯定有人随声附和。因此,我们在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后,要给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让每位学生充分活跃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先弄清已知条件及由此而得出的结果,要解决此问题,还缺什么条件,再让学生把前后知识串起来,最后对知识加以梳理,融会贯通。这样,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明朗化了。

二、留给学生表述的时间

数学课上,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民主参与教学。对某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多辩论、多争议、各抒己见。千万不要追求形式上的“标准答案”,求大同、存小异,否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禁锢。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能从中对学生的多向思维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即使错了,也能了解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通过多说,既避免了其他学生重蹈覆辙,又向有错的学生敲响了警钟。例如,在我校的一节数学课上,要证明两直线平行,其实问题并不复杂,由于教师没能摸清学生的思考过程,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刚一提问,有的学生便举手发言,于是学生叙说,老师板写,结果证明过程半途而废。这个问题学生不是不会证明,而是虽然会证明,但由于事先没有让学生充分分析思考过程,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这样去做,结果证明途中便“卡壳”了。

三、训练学生最规范的书写格式

有的学生虽然明白证明题的思路和思考过程,却苦于无从下笔去书写推理过程,就像命题作文一样,虽然准备好了写哪几件事,但当拿起笔时却无从写起,千言万语难下笔。

要解决这类问题,教师除了交给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多写。这里的多写,不是长篇大论地去书写,而是要学生写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正所谓“口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证明过程既要清晰简练又要推理完备,特别是使用推出符号“?圯”时更要完备无缺,结构严谨。当然“……”格式较为自由,若不多加训练格式书写,学生的解答过程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漏洞百出。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抓住动手实践。比如让学生裁剪,折叠图形,拼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将萝卜、洋芋切成各种几何体;测量学校国旗杆或某建筑物的高度,认识仰角、俯角的概念,让学生亲自制作测角仪;了解几何体的展开图,借助图形理解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等,通过动脑动手,亲自操作实践,认识图形、理解概念、应用知识,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又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问个为什么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即使课堂听不懂,学习有疑惑,也不愿向老师请教;在闲谈中总能听到好多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学习中有那么多的问题,宁可一错再错,也不向老师提出,很难彻底纠正。这可能与师生双方都有关系。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答疑解惑,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学识、经验来衡量学生。有时学生本来鼓着勇气,满含信心和希望来请教,老师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答?”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再也不愿请教老师了。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养成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写、多动、多问,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活动起来,自觉地进行学习,这样就会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也确保了每一堂都是高

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海英.基于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管理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18):63-64.

[2]蔡啸.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