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9 05:3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竹石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竹石古诗词

篇1

第一招,读诗题,明确描写内容。

诗题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浓缩,除少数词曲外,大多数诗词的标题都或明或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明诗词的描写内容。有“送”“送别”“饯别”字眼的为送别诗,一般抒发惜别之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读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朋友是杜少府,送别的事由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表达了作者宽广博大的情怀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意,这样全诗的主旨就一目了然了。有“望”“游”“登”“过”“行”字眼的为山水田园诗,一般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壮志豪情,如《望岳》《游山西村》《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等。以《钱塘湖春行》为例,题目就直接告诉我们作者是在春天游览钱塘湖的,交代了游览的总地点和季节,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本诗主旨就豁然开朗了。有“塞上”“塞下”字眼的为边塞诗,一般描写塞外风光,表达思乡爱国之情,如《塞下曲》《使至塞上》等;有的标题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甚至还点出人物的心情,如《春夜喜雨》,一个“喜”字透露出诗人惊喜激动之情。词曲中的题目往往就是所写对象或中心事件,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沁园春・雪》等。

第二招,察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诗人的生活遭遇等息息相关。通过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现形式。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如南唐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要准确鉴赏该词,必须结合词人的身世来理解。本词的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由于江山易主,昔日威风凛凛、享受荣华富贵的帝王,突然变成了失去人身自由的阶下囚,其生活的强烈反差,激起了词人深沉的忧愁,所以李煜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痛苦和无边的忧愁。该词是李煜自述其囚居生活的名篇。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情景,一个“锁”字,透出了囚禁生活的痛苦与不自由。下片写离愁,词人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以具体生动的形象,点明全词主旨,真切感人。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第三招,抓诗眼,把握主旨。

诗眼者,诗歌之灵光汇聚的核心词语也。打开这个词语,便可以触摸到诗人的心跳,窥见诗人的心境,进而测量到诗人的心温。“诗眼”既可以是具有点题作用的关键词,也可以是具有独特的辅助诠释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诗眼”,就是找到了诗歌的主旨,找到了解读诗歌的曲径、幽径、妙径。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融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静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诗眼呢?

一、注意位置。词曲中,诗眼一般在下阕、下片中,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山坡羊(潼关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二、注意表达方式。绝句律诗中,诗眼一般为议论句、抒情句,如《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等。

篇2

2、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3、万福吉祥久打禅,事随人愿佛休闲。如期应约红尘醉,意韵梅边蝶卧眠。

4、公证之道,秉承公正、勤勉、谨慎、和谐之道,此乃行之于心也。以公心立世,乃为人之道,唯知足者常乐,乐其所乐。

5、一岁新来一岁除,几家欢喜几家哭。少人千万豪宅卧,多数三间陋舍居。金玉满堂谁不喜,平安永伴我长愉。此心只愿无灾难,幸福相随乐有余。

6、更欢爆竹满城喧,紫气东来福兆门。玉牛辞鼠除夕岁,春风一夜转乾坤。

7、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8、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9、历尾无馀日,更筹促曙躔。持愁賸残岁,将老入新年。

篇3

命题人给出的"注释",常常提供了解题的相关信息。其作用大约有以下四方面。

一、暗示作者思想性格。

2007年高考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道试题有两个注释,两个都很重要。它们交代了作者的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其关键的信息是"家破人亡""隐居""绝食而死",因为它们暗示了作者谢枋得对元军怀有深仇大恨,具有忠贞不屈的节操。结合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梅花品格自期,他追求坚贞孤傲的人格操守。联系注释读诗句,第1小题便可迎刃而解:"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二、明确诗歌意象内涵。

高考诗歌试题中相当一部分是词句注,除了疏通文意,有的还为诗歌意象作了揭示。2007年高考安徽卷要求鉴赏陈维崧的词《醉落魄・咏鹰》: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了帮助考生读懂这首较艰涩难懂的词作,命题人给出三个注释。虽然它们都是解释语句意思的,可注释②和③却明确诠释了诗歌中的意象:鹰形体矫健,飞行迅疾;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情豪志壮。不由得让人想起"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气概干云的"少年狂"苏轼。这两个注释对解答题目都大有帮助,联系"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分析"此际偏思汝"的"偏思"二字,第2题答案就可拟定为:"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词人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词人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三、揭示诗歌主题思想。

词句注、作者注、题目注、背景注都是能够揭示诗歌主题思想的注释,考生要留心这一点。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歌鉴赏材料是两首都写到"伤心"的诗歌: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题目的注释意在告诉考生,两位作者都处在晚唐时期,不要忘了晚唐国势衰微的背景。此注第1题答案的落脚点――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也给第2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指向,其答案是: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四、提示试题答案内容。

有趣的是,高考诗歌鉴赏的注释有时正是试题的"答案"。2007年高考北京卷要求鉴赏的是《诗经・周南・》,全诗如下:"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注释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是唱的民歌"实际上已道出了题目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讽,'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的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同样,2007年高考重庆卷的试题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该套试卷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⑴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篇4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鉴赏;探讨

一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注入其中的作者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 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2.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反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3.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三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人们一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而忽视了对作品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而在某些时候不能全面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而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活动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探讨作品中具有的形象思维的特点的同时,不能忽视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在作品中为逻辑思路,又弄清楚词和词、句和句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透彻地理解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因果联系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我们可以拿这个观点去分析这首诗。当时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因而能从视觉和听觉出发,看到各种景物,听到各种声音,这是一。各种景物各种声音又都紧紧围绕着"夜泊枫桥"这一特定的环境,这是二。诗人先从远处望,后向近处看,反映了由远到近的观察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飘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这是三。各种景物和声音的描写,不是胡乱的堆砌,而是按事物的条件、因果关系,安排先后顺序。"月落"点明夜深。只有在深夜里,才能听到乌鸦的啼叫,才能看到浓重的霜露;因为是深夜,所以有"渔火",并有"渔火"的映照下,才能看到渔民睡觉时的"愁态";"寒山寺"在诗人停泊的所在地,寺里和尚有夜半敲钟的习俗,所以诗人很自然地写到了"寒山寺",并由此引出了"钟声",再由钟声引出了"客船",这是四。可见诗人是抓住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篇5

5月29日,“有爱 不再孤单”――天津市慈善协会2011慈善助孤暨优秀孤儿表彰大会举行。市政协主席、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邢元敏出会并讲话,市级老领导、市慈善协会名誉会长聂璧初、刘晋峰、陆焕生,市级老领导、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方放出会,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领导,捐助人和孤儿代表近200人参加大会。

由市区两级慈善协会联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今晚报、渤海早报、北方网、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共同开展的2011’“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自5月11日启动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本市热心市民和企业,通过积极捐助和孤儿结对子。截至5月29日,市慈善协会接到社会各界捐款30.61万元,意向捐款9万元,全市459名散居孤儿与112名个人、9个单位结成“爱心对子”。市慈善协会将通过各区县慈善协会将45.24万元助孤款发放到孤儿的手中。据了解,“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已经连续开展8年,共有87个单位和1145人次参与捐赠,社会捐赠金额达321.6万元,资助散居孤儿3863人次。

大会在精彩的舞蹈中拉开帷幕,以社会关爱、自强奋进、感恩回报为主题,展示了8年来“有爱,不再孤单”慈善助孤活动走过的历程。这次助孤活动在邢元席的倡导下,得到了市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历届政协委员与全市459名孤儿结成对子,他们向每一位孤儿捐赠1200元,设立“政协委员助孤基金”,集体捐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在表彰会上,被评为“奋进之星”的宝坻区博爱学校的孤儿马雪,河东区的孤儿杨瀚婷分别向大家展示了才艺。为鼓励孤儿自强奋进,市慈善协会对全市102名优秀孤儿给予表彰,有79名孤儿荣获“优秀孤儿”称号,23名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或者国家级单项奖项的优秀孤儿获“奋进之星”荣誉称号。到会领导向获奖孤儿发放了奖金和荣誉证书。塘沽河头小学市级三好学生张心怡代表全体获奖“优秀孤儿”发言,她说:“是社会上那些关爱我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给予我们的爱,让我们不再孤单,备感温暖,也更坚定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决心!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那些爱护我们,关心我们的人。”现就读于天津大学、受到市慈善协会资助的孤儿马姗姗,津南区的孤儿杨德富,分别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的感恩之心。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发表讲话,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我市散居孤儿的关爱,鼓励孤儿要自强奋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大会上,天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援助孤儿爱心分会决定捐款30万元建立“援助孤儿爱心基金”,专项帮助孤儿解决教育和就业难题,帮扶他们融入社会,市慈善协会会长曹秀荣向捐赠单位颁发捐赠证书和纪念牌。大会在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的舞蹈《和谐大家园》中落下帷幕。

篇6

比如,从前乡下没有电灯之前是点油灯的,如果头天夜里油灯结了三颗大灯花,或者第二天早上起来喜鹊在屋脊叫了三四次,接着,这一天又有亲戚来访,人们就认为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以上事例观照这种思维,可以看出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在认识问题时很重视精神领会、切己体验和放弃彻底思考。如《传习录》曾记载王阳明有次游玩时,曾指着岩中花树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而是已领会于心。受这种互渗式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列维·布留尔认为:“人类情感意志向两个方面投射:人向物的参与或渗透,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投射到对象世界,使对象物和人一样享有情感、灵性和德性。物向人的渗透,人将自己同化于对象之中,认为自己具有对象的某种特性。”正是在互渗律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也使原始的占卜与巫术的产生成为可能。一方面,原始人认为外部世界的许多现象在向人们预示着某种事情的发生,他们可以通过预先的占卜来得知这种关联;另一方面,因为整个世界都是相互交融渗透、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所以人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影响外部的世界,于是产生了巫术。中国古代的《周易》中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柘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周易·大过·九二》)“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周易·大过·一九五》)等,都是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预言人事的灾异的,这正是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互渗律”。另外,像“乐天安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信则有,不信则无”、“敬鬼神而远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有关“命”的观念和因缘轮回的佛教思想以及中医理论中的经脉、阴阳五行说、天文学中的星象说、谶纬说、地理学上的风水说也都契合了“互渗律”。

二、《诗经》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本来是迥然不同的两类事物,如果只取其相似之处,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用法就是“比”。这样的“比”法显而易见,在《诗经》中运用很多。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接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柔荑”用来比喻庄姜柔嫩洁白的手,“凝脂”用来比喻庄姜像羊脂般光洁平滑的肌肤,“蝤蛴”用来比喻庄姜白皙丰润的脖颈,“瓠犀”用来比喻庄姜整齐洁白的牙齿,“螓首”用来比喻庄姜方广的额,“蛾眉”用来比喻庄姜细长弯曲的双眉。《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小雅·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这样的“比”,基本上是修辞学中的比喻,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诗经》中用“比”的另一种情形就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通篇借大老鼠来比喻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和《魏风·硕鼠》用“比”不同的如《小雅·鹤鸣》,它是用一系列物象:鸣于九皋的鹤、深潜在渊的鱼、园中高大的檀树等来比喻可为国用的人才。清人王夫之评道:“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姜斋诗话》卷下)揭示的就是此诗通篇用“比”的特点。对于“兴”的理解,《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可见,兴是借他物来引出此物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如《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和“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美好温馨的气氛。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时,它的作用就和“比”相近了。《周南·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河洲上雎鸠的此起彼伏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预示着淑女君子之爱情的实现。《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的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烘托了出嫁的热烈气氛。这一类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还有兴与诗歌的情思不相关的情形,如《唐风·山有枢》是一首讥刺守财奴的诗,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关联,起作用只在起韵。再如《秦风》的《黄鸟》《晨风》等,也是如此。从比、兴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手法事实上正是原始互渗思维的体现。在这之后出现的《楚辞》进一步体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三、原始互渗思维的特点

篇7

2、 甜茶相请真尊敬,郎才女貌天生成;夫家和好财子盛,恭贺富贵万年兴。

3、 缘定三生,白头厮守;风雨同舟,任他沧海桑田。

4、 合卺报喜有金鸡,熊罴梦占雀声啼,赤绳系脚良缘定,风烛登科金榜题;红抽添香堪佐读,白首齐眉乐倩兮,琴瑟和鸣鸳鸯配,绵绵瓜瓞步云梯。

5、 新娘美貌似天仙 天地注定好姻缘 ; 在家父母好教练 应敬老教少年.

6、 妙借花容添月貌,春看良人争彩贵,亦作秋夜为春宵,喜迎淑女乐逍遥。

7、 家风本俊贤,华堂花烛灿琼筵,双星辉映梨江月,两姓情深燕垒仙;梁孟才追山海誓,娇比璧珠联,鸳鸯谱订成佳耦,伉俪荣谐到百年。

8、 新娘新郎入洞房,今日鱼水得相逢;明年天上送贵子,富贵长寿福满堂。

9、 佳期巧逢艳阳春,春风送暖拥玉人,如是三生缘注定,谩教举案竟如宾。

10、 家声中垒也称贤,喜气临门敞绮筵,双璧联辉夸美眷,六葭应节缔良缘;女如五彩云犹丽,郎却斯文德自妍,恐负嘉招先作贺,诗题汤饼约明年。

11、 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花烛洞房亲结吻,春宵一刻胜千金。

12、 新郎英俊像小生,新娘生美似花互;今年来请食甜茶,明年抱孝生相看。

13、 喜烛双耀佳人临,月下花前示同心,相看不厌添香趣,竞慕苍松斗雪侵; 深港巨湾堪泊艇,文人兴起适行吟,缕衣翩翩庭前舞,盛满金杯细细倾。

14、 关雎诗咏乐陶然,禹锡风微远近传,锦帐香浓情缱绻,洞房春暖意缠绵;雀屏中目郎才俊,鸿案齐眉女貌妍,琴瑟和鸡家美满,百年偕老永团圆。

15、 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春*无边花富贵,郎情妾意俩缠绵。

16、 天赐良缘人人有,郎才女貌无卡轮;琴瑟和鸣早结珠,早生贵子荫丈夫。

17、 执手风花雪夜,相偎花前月下,漫漫一眸情深深,浅浅一吻勿匆匆;同窗结同心,情似鸳鸯戏水,爱如蝴蝶双飞;祝愿白头到老,亦同爱海滔滔,永如鱼水之乐。

18、 云锦层层五彩鲜,妾身系念立郎前,绮缘本是三生订,佳耦全凭一线牵;春暖花间交颈鸟,秋高月下并头莲,罗帏帐里同心结,万缕柔情两志坚。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105―01

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虽不大,但它在中招语文科目考 试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但是,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却往往不得其法,只是翻译一下诗词的词句然后强化牢记了事,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一知半解,反而增加了记诵的难度,使古诗词成了学生的一大负担。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理解古诗词,从而使记诵达到“理解记忆”的要求,就显得很重要了,而教会学生在头脑中“放电影”(就是想象),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在头脑中“放电影”,也就是展开想象呢?下面,就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绝句《山行》、小令《天净沙・秋思》和律诗《登高》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找出诗词中的“意象”, 这一过程,是为“放电影”准备素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上述三首诗词时,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出它们中所包含的各种“意象”:《山行》中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车、枫林、霜叶、二月花等八种景物;《天净沙・秋思》中有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种景物;《登高》中也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台、霜鬓、浊酒杯等十一种景物。学生找出这些意象并不难,但通过寻找这些意象,学生就会从直觉上对诗词有了一种亲近感,从而降低了对诗词的“畏惧”;同时,通过朗读,这些意象反复刺激大脑,也会在学生的意识中初步形成对诗词内容的浅层理解。

其次,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努力建立诗词中各个意象之 间的联系,进一步揣摩诗词所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这一过程,就是利用上一阶段准备好的素材在头脑中“放电影” 的过程。这既是加深理解原作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结合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一环节,我往往让学生拿出笔,让他们充分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一边反复默读诗词,一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用描绘性的语言写出诗词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然后分组交流,推选出优秀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或加以指导,或引导学生互评,逐步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去感受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这一环节,我也允许有些学生把自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但要给大家讲述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例如在教学《山行》时,班中学生大部分选择了用语言描绘诗意,而只有几个擅长绘画的学生选择了用画画来表现。他们不但很好地描写(或描绘)出了诗中所表现的迷人景物,而且经过交流,也感受到了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山林呈现出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到了诗人通过这一景象所表达的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大部分学生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解。而在用语言表述构图的理由时,他们也都能比较准确地描绘小令所表现的意境:落光了黄叶的秃树被枯藤缠绕着,在秋风萧萧中肃立,从遒劲的枯树枝上扑翅远飞的寒鸦,声声哀鸣……在血色夕阳下,在瑟瑟秋风中,在寂寞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甚至语文程度好的几个学生还能体会出小令中游子漂泊无着,有家难归、撕心裂肺、柔肠寸断的情感。等到教学《登高》时,全班学生却无一例外地都选择用语言来描述对诗歌的理解。这是因为,和前两首相比,这首诗的意象相对难画一些,而且这首诗的意境学生理解起来也比前两首难度大了许多。但尽管如此,结合诗中的诸多意象,学生对本诗中所抒发的身世飘零的感慨和老病孤舟的悲哀还是有了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尤其在理解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通过分析萧萧“落木”和滚滚“长江”两个意象,使学生对这一联所表达的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的感慨,有了比较容易的理解。

其实,这一环节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先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再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形象加以充实和提炼,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诗词的一个初步认识,进而感受诗词的意境内涵,并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境界的提升。诗词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受到外界事物一定的刺激后,心有所感,在潜意识中就会选择一些能够表达自己这种感情的具体的意象,连缀成诗。那么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就要根据这些意象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尽可能地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因此,结合古诗词中意象之间的联系理解古诗词,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再次,还可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篇9

一、注重指导学生朗读

初中语文的古诗的句式比较整齐,词的结构比较固定。古诗词语言精炼,闪烁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但古诗词是用古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文字有一定的距离。这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少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掌握好古诗词的知识会有不少困难。但是不管古诗词如何难教,教师都要注重指导学生朗读,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熟读课文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正音,提高阅读能力。古诗词距现在年长月久,诗词中有很多字的音和义与现在不大一样,例如苏轼写的《江城子》这首词中的“千骑卷平冈”的“骑”字,音jì,义:一人一马称一骑。又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音:cuī,义:疏落。这些音.义和现代不一样的字,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以指点。

其次,古诗词的意蕴,很多并不在字句之中,往往在字句之外。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头脑中再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把握作者的真实感情,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再次,很多古诗词节奏鲜明、押韵、讲究平仄,读起来婉转和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注重抓住时代背景

教师讲古诗词,如果仅从字在面来分析,学生往往很难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讲授古诗词,应先学习教材,认真钻研参考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全文,师生才能弄懂作者的真实感情和写作目的。例如授李煜所写的《相见欢》这篇课文,如果教师仅从字面上来分析,这首词是写一种比较深切的人生感受,是写离别的愁苦。如果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课文,学生对李煜所写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就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李煜身为南唐天子,降宋后,在北方被囚禁。他所受的痛苦、所尝的滋味,自然与常人不同,心头所涌起的感情不知是悔还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并且不知道对谁说,所以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能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课文,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注重扣准诗(词)眼来分析课文

所谓诗眼或词眼,是指一首诗(词)中统帅整首诗(词)的中心,最精练和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个字。

既然诗(词)眼是诗词的中心点,又最精练和传神,那么扣准诗(词)眼分析课文,就容易掌握其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爱国主义 文学主题

引言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剑南诗万篇,半洒神州泪”――试论陆游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