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暖的地球范文
时间:2023-03-19 22:5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暖的地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极熊非常可爱,白白的、毛茸茸的、很强壮。可在前一段时间,新闻报道说:可爱的北极熊却“瘦如地毯”。这一则报道让我引出好多问题“这怎么可能,北极熊非常强壮呀!”“什么原因让我们可爱的北极熊‘瘦如地毯’呢?”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原来,让我们的北极熊“瘦如地毯”是因为地球在变暖。对,就是这可怕的地球变暖,才让我们可爱的北极熊“瘦如地毯”。这只北极熊经一个从事北极熊研究近40年的专家进行研究,这位专家说:“从它尸体的卧姿可以明显看出,这只北极熊是饿到无力行走,最后倒在这里的。外部迹象显示它的身体已没有任何脂肪,只剩下一具皮包骨。”
不,我们不要北极熊一个一个的离我们远去。如果再这样下去,在不久的21世纪末,北极熊将会因为地球变暖,而捕不到食物,所有的北极熊将都会死去。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地球迅速变暖呢?
原来,这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
就是人类,是人类在排放无限的二氧化碳。就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过大,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就更多的照在大地上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弱温室效应,避免两极冰盖融化。
2、利用风能、原子能、太阳能发电,减少对煤、石油的使用,避免资源枯竭。
3、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特殊形态的地质,比如丹霞山地貌,比如湿地。
4、建立森林公园,保护自然植被。
5、植树节推行植树,为地球母亲穿上绿色外衣。
6、保护海洋资源,防止过度捕捞。
篇2
关键词:宇宙暗能量;地理;生物效应;地球变暖;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171-10
一、暗能量研究的现状
1.关于暗能量。宇宙暗能量最早可追溯到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1998年,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不只是在膨胀,而且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向外扩张,所有遥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一定有某种隐藏的力量在暗中把星系相互以加速膨胀的方式撕扯开来,这是一种具有排斥力的能量,科学家们把它称为“暗能量”。暗能量长期作用于太阳和地球会产生一系列效应,需要人类去破译识别和开发利用。
2.“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MicrowaveAnisotropyProbe,简称WMAP)已经得到了宇宙最早光(辐射)的第一批详细的全天图!它捕获的微波(光)辐射来自“大爆炸”后的38万年。通过用一个模型拟合观测,宇宙学家根据这种(光)辐射确定了宇宙学参数。宇宙的年龄(T。)为137亿年。Ω。值近似于1,支持发生过暴涨的观点。当然,宇宙有平直的几何学,而通过这些资料导出的宇宙成分是:暗能量占73%,暗物质占22%,平常(重子)物质占4.4%。这些不同寻常的结果与我们现在的了解是一致的,但似乎提供了空前精确的信息。”[1]
3.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2005年4月1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物理年大会上做报告,阐述了有关“暗能量可能来源”的最新见解。李政道教授的观点主要是:“天外有天”。“ WMAP和SDSS(斯隆数字巡天)以及Ia 超新星观测结果告诉我们暗能量占宇宙成分的2/3。暗能量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成团,但它的物理性质却仍然是个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新的物理理论和天文观测,这将带来一场重大的物理学和天文学革命。”[2]
4.据新华网2008年11月25日报道:“NASA和美国能源部正在协力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太空观测站,旨在了解暗能量的本质。”[3]
5.2009年2月笔者在《今日科苑》第4期上发表“论暗能量的形态和本质”,证明了“暗能量是基本粒子和波的共同体、是质量和能量的共同体、是势能和动能的共同体、是宇宙大爆炸后没有凝聚成普通重子物质和暗物质的余留物不断演化进化来的。”[4]由此可见暗能量波和光波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6.从以上现状看来,到2009年5月作者出席2009年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前没有人将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暗能量联系起来,更没有人用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去解密暗能量波,用多年地球气象信息的时空地理分布差异去破译暗能量的地理效应。这应当是作者的创新之处。本文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证暗能量的太阳效应、地球效应、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给出暗能量的计算公式、单位,从而进一步揭示暗能量的本质。
二、暗能量的太阳效应
1.暗能量太阳效应的破译。为了弄清暗能量的地理效应,需要先了解暗能量的太阳效应。暗能量的太阳效应是用199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去破译的。因为“万物皆数”。2500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就断言:“万物皆数”。在人类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的21世纪的时候,这个论断得到了进一步地证明。暗能量和暗能量的太阳效应、地理效应就存在于“数”中。由于地球和太阳都是处在宇宙暗能量中,都会受到暗能量的作用,所以都会产生暗能量效应,这些效应都是用多年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取数建模”从而显现的。
太阳黑子相对数又称沃尔夫黑子相对数。表示太阳黑子活动程度的一种指数。由瑞士苏黎世天文台的沃尔夫(J.R.Wolf)于1849年提出,其定义为:R=K(10g+f),式中,R为黑子相对数,g为日面上观测到的黑子群数目,f为观测到的单个黑子的总数,K为转换因子。沃尔夫取K=1。K值可随观测者所在地点、所用仪器、观测方法、观测技术和天气能见度而异。任一观测者用他自己的观测值与苏黎世同期的观测值比较可得到:K=R2/(10g+f)式中为苏黎世的黑子相对数。黑子相对数仅仅表示太阳可见半球的黑子情况。由于作者已经证明“太阳黑子是暗能量的产物”[4]。而且任何时候观测太阳黑子,总是东半边的黑子比西半边多,可见暗能量是从从西向东扫描进入太阳系并推动整个太阳系自西向东自转和公转的。所以,太阳黑子相对数年累加值的年变化信息,就反映了暗能量波强弱的年变化。笔者目前只能得到13年的太阳黑子资料和与之匹配的地球气象信息,虽说不算多,但已能初步探明暗能量的形态和本质。经过对这13年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统计分析,再结合同一时期地球气压、气温、降水量等信息的统计分析,不但发现了暗能量的行踪,还论证了暗能量的形态和本质。我们有理由推测,由此上朔到130000年,130000000年乃至13亿年,我们的宇宙就是如此存在和相互作用着。正如我们的先辈所说:“天行有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年对于宇宙来说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13年有4 749天。每天从太阳上取黑子相对数、日最大相对数、太阳10 cm 射电流量和日最大流量这4个数,就共有18 996个数。对这18 996个数进行计算和列表统计,就得到暗能量太阳效应统计表(如表1所示)。
用暗能量太阳效应统计表能绘制出暗能量太阳效应图,(如图像1所示)。暗能量的太阳效应一目了然。
对表1和图像1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后还可以看出:(1)太阳黑子相对数、日最大相对数,太阳10Cm射电流量、日最大流量和每年无黑子活动天数这5个参数在这13年中呈现同一样的十分规律的变化。这些参数都是从1996年的某一较小值开始逐渐增大,到2000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少。可以推测2009年之后这些参数又会逐渐增大。由此可见这些参数的变化是关于其中的转折点为对称的。对图一进行简单的数学坐标变换,就能得到一组正弦(Sine)变化曲线,这是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标志。证明了暗能量波也是周期性变化的。(2)上述变化在13年中完全没有太阳系内的“日变化”、“季变化”和“年变化”的踪影。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机制不在太阳系之内,而在太阳系之外,这个机制就是宇宙暗能量。(3)暗能量的太阳效应和地球效应都是产生在赤道两侧,南北纬30度之间,即太阳黑子和耀斑出现的区域。具体有温度效应、负压力效应及次生的灾害效应。
2.暗能量的太阳温度效应。暗能量的温度效应表现在太阳黑子上,黑子的温度为4 500K,比光球低1 500K。这是因为暗能量的温度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同,都是3K,即为 - 270℃。所以当暗能量波的低温“基本粒子束扫描到太阳产生接触时,就使太阳产生黑子,太阳的热量就对准暗能量的负压力区传导,所以黑子的温度为4 500K”[4], 要比光球低1 500K。
3.暗能量的太阳负压力效应。暗能量的负压力效应表现在太阳耀斑的震荡收缩中。根据2006年“6月10日出版的美国天体物理杂志快讯,发表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高能物理最新研究结果:太阳耀斑紫外环在爆发相存在震荡收缩现象”[6]。这个震荡收缩现象就让人们看到了暗能量的负压力效应。因为暗能量中那些高速旋涡运动的基本粒子束之内由于高速旋涡运动而且温度极低(- 270℃)所以形成负压力,太阳上由于高温压力为正,就是这个内外的压力差才使得耀斑产生“震荡收缩”现象。可以预言:耀斑震荡收缩的频率和暗能量有关。进一步的观测必将证明这一点。
4.暗能量的太阳灾害效应。当暗能量旋转扫描到太阳时除了产生上述温度效应和负压力效应而外,还会次生灾害效应。因为这时整个太阳系及附近的宇宙空间都是笼罩在暗能量的“阴影”之中,暗能量的负压力作用在太阳上,除了产生大量黑子和耀斑外还会使得日面物质大量往宇宙空间喷射,从而扰乱太阳磁场和电场,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地球的短波通信联络,使得地球的短波通信中断,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战争胜败。这就是暗能量的自然灾害效应,它属于次生效应。
三、暗能量的地理效应
1.暗能量地理效应的破译。暗能量的地理效应是用多年地球气象信息的时空地理分布差异去破译的。因为地球和太阳同时处在宇宙暗能量中,都会受到暗能量的作用,必然会产生暗能量效应。而多年地球气象信息的时空地理分布差异就是太阳和宇宙暗能量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这也就是地球、太阳和宇宙暗能量的“脉象”和“脉搏”,摸到了它,就相当于摸到了暗能量。看到暗能量的生物效应就相当于看到了宇宙暗能量。这如同摸到一个人的脉搏就知道这个人的心脏如何跳动、有无病痛一样。如果说2008―2009年人类已经直接探测到宇宙暗能量的话,那这个探测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号脉法”。暗能量的地理效应统计表(如表3所示):也可以看做是地球和暗能量的“脉象”表:体温―气温;血压―气压;排泄量―降水量(循环参量)。
2.暗能量地理效应图 。用暗能量地理效应统计表能绘制出暗能量地理效应图(如图像2所示):暗能量地理效应一目了然。
3.暗能量地理效应。从表2和图像2就能方便地看到暗能量的地理效应。具体是温度效应、负压力效应和次生的自然灾害效应。暗能量的地理温度效应表现在暗能量波最强的年份(2000年),黑子相对数高达43 774。当年地球气温最低。以贵阳市作代表,温度只有11.046℃,是13年中气温最低的年份。处于图2中的低温谷。由于气温最低,因此2000年贵阳平均气压最高(8 965),为图中的高压脊。负压力效应则表现在2000年贵阳降水量最大,为1 441mm,也是13年中的最大值。图中有三高一低:暗能量波峰、降水峰、高压脊,低温谷,这些信息是十分吻合的。待拿到蒸发量的年平均值后,将变为四高一低。(凡有蒸发量信息的单位就有能力证明这一项)为什么暗能量波最强的年份地球降水量会最大呢?因为此时暗能量波“笼罩”着整个太阳系及周围的宇宙空间,暗能量的负压力作用于太阳,就在太阳上产生很多的黑子和耀斑,作用于地球就使地球表面宽广的海洋水体大量往大气圈蒸发扩散,这相当于地球上空有一台巨大的抽气机在抽取地表的水分。进入大气圈的水份多了,就为形成降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此时地球气温最低,此时的气流的上升,在对流层内越往高空气温越低,越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对形成降水极为有利,所以会形成一个黑子周期内降水的峰值。暗能量的地球负压力效应就这样表现出来了。
4.为什么贵阳市对宇宙暗能量那么“灵敏”。为什么贵阳市对宇宙暗能量那么灵敏,温度效应和负压力效应十分“标准”呢?因为贵阳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适中,而且贵阳位于一个“向斜盆地”之中,地形较为封闭,封闭的地形刚好能够抵消夏季风和冬季风对贵阳气候的过度影响,从而能够对暗能量响应灵敏,让暗能量温度效应和负压力效应充分显现出来。和贵阳类似的地方应该不止一个。地球上南北纬30度之间,凡是能够避开盛行西风、冬季风、夏季风及海拔高度、海陆位置对本地气候过度影响的地方,特别是赤道两侧南北纬5度之间的低压无风带内,应当还有和贵阳类似的地方。大家可广泛检索用历年的数据去证明。
5.暗能量的地球灾害效应。暗能量是地球水旱灾害的根源。2008年冬和2009年初中国大面积的旱灾,就是由于2008年暗能量波处于波谷期(如图像3所示)。太阳黑子相对数累计值极小,只有1 306,只占多年平均值的6.776%。有黑子活动只有93天,只占全年的25.4%。增加降水的暗能量机制(地球上空的抽气机)远离太阳系而去,所以发生旱灾。
1998年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洪水灾害呢?因为1998年暗能量波处在上升加强时期(如图像3和图像4所示):它的势力强大,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太阳黑子活动(见统计表)。此时整个太阳系和周围的宇宙空间都笼罩在暗能量的负压力中,如同地球上空有一台巨大的抽气机在抽取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水分,这就使得进入大气圈的水分增多,而此时气流的上升对产生降水有利,所以会形成大量降水,长沙市1997年和1998年就产生了双头降水峰,武汉1998年也产生13年内的降水峰,从而使得长江发生洪灾。由此可见暗能量就是地球水旱灾害的根源。
图像3暗能量波的上升段在长沙市产生双头降水峰导致洪灾
图像4暗能量波的上升沿使武汉1998年产生降水峰从而发生洪灾
6.统计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还观察到。在统计和计算的过程中笔者还观察到贵州的遵义和毕节的降水量和最低气温与暗能量波基本吻合,昆明的最低温度也与暗能量波吻合,降水量最大值比贵阳提前了一年,在1999年出现,可能因为有昆明准静止峰和靠近海的作用的结果,其海洋性明显些。长沙的最大降水量出现提前了三年,武汉的降水峰是1998年,可能是因为长沙、武汉都离海较近、海拔较低、容易受夏季风作用,暗能量波1997年和1998年刚开始增强,长沙和武汉就能获得一个黑子活动周期内的最大的年降水量。河北省承德2000年反而是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一方面因为承德纬度大于30度,另一方面是暗能量波越过地球南北纬30度之后,面对的是一个“下降”的、“下滑”的下垫面,暗能量的温度效应和负压力效应不能充分显现出来,而且因为“流速大,压强小”的影响,地面较大的流速能吸引高空气流下沉,而气流下沉能升温,对形成降水很不利。这也是太阳纬度45度以上不会出现黑子的原因。拉脱维亚位于北纬55度~56度左右,所以2009年1月17日出现“彩色光柱”,原因也在于此。可以用一个球体放在风洞中,这个球体各经纬度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就和地球上各个经纬度的变化相同。
我们的宇宙是质量和能量的共同体。质量和能量的大小是决定性因素,如同已知的一百余种化学元素之所以性质各不相同、形态千差万别,就是因为这些元素原子核的质量和核电荷数大小、多少不同而产生的。暗能量占宇宙成分的73 %,它占了主导地位,它有上述各种效应是理所当然的。
四、暗能量的生物效应
1.为了探明暗能量对地球生物的具体作用,在证明了暗能量的形态和本质以后,就到野外实地考察。结果在广西巴马县、贵州盘县、山东济南市、泰安市和曲阜市的百年老树及千年古树上发现了宇宙暗能量的生物效应,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2.为了深入理解暗能量的生物效应,有必要先看一看太空中火焰的形状:
照片1.地球上的火焰(左)和太空中的火焰(右)。在宇宙暗能量的作用下能产生球形的火焰,此时太空火焰向外扩散力与暗能量的斥力达到平衡(照片出处:长城网 省略 “失重环境十大炫酷实验”,2009-09-0707:56)。
3.暗能量信息树形成的四个阶段。(1)暗能量信息树形成的第一阶段:树木的枝叶出现太空火焰的外形和被暗能量侵蚀的缺口、树皮留下被暗能量侵蚀印记。在赤道两侧,南、北纬30°之间的树冠东部会产生侵蚀缺口,侵蚀300年以上后缺口中有向上的弯曲。而在中纬度地区树木则是在主干的南部开始留下暗能量侵蚀的印记(作者预言:在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则是在树干北部出现暗能量侵蚀印记,有待考察证实)。此阶段约需100―300年(如照片2―6所示):
照片2.广西巴马县的扁桃树的树冠形似太空火焰,北偏东有暗能量侵蚀缺口,侵蚀300年以上缺口中有向上的弯曲。该树高约22米,其枝叶所形成的“球”直径约18米。距地面1.5米处的树干周长4.38米(树围)。距地面3米高的分叉处寄生着一棵榕树。
照片3.图中央是贵州盘县(北纬26度)的柿子树,外形似太空火焰,球状枝叶北偏东45度有暗能量侵蚀的缺口。树木的太空火焰外形是对宇宙暗能量的适应,是树木生长的力量与暗能量的斥力达到平衡的产物。
照片4.低纬的贵州盘县柿子树球状枝叶北偏东45度有暗能量侵蚀的缺口,缺口中有被暗能量侵蚀枯死,但还未腐朽掉落的树枝。
照片5.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泰山柏树主干南部受暗能量侵蚀留下的浅色印记。黄色的圆形磁铁北极直指南方。
照片6.山东泰山的柏树主干南部明显的暗能量侵蚀印记。
(2)暗能量信息树形成的第二阶段:在中纬度地区的泰山柏树主干南部的树皮被暗能量侵蚀掉,木质部开始腐烂。本阶段约需500―1000年(如照片7所示)。
照片7.泰山柏树的树干南部树皮被暗能量侵蚀掉了,木质部开始腐烂。
(3)暗能量信息树形成的第三阶段:地处中纬度地区的古树,树干的东部、南部和西部的树皮均被暗能量侵蚀掉了,只有树干的北部有树皮及存活的枝叶(如照片8所示):本阶段约需1000―1500年。
照片8.至今仍活着的泰山“四槐树”之一,树的编号C3100,树围3.58米,树龄1300余年。树干正南部被暗能量侵蚀枯死,树干北部有树皮、有活的枝叶。
照片9.至今仍活着的泰山“四槐树”之一,树龄1300余年。树干正南部被暗能量侵蚀枯死。园形磁铁的N极(橙色面)指南。树干的纵向纤维有被暗能量的基本粒子束扫描横切的印记(放大后看得更清楚)。
照片10.泰安市岱庙内的汉柏主干的南部由于木质坚硬,成活2000多年后被暗能量侵蚀出现空穴,北部有树皮、有活枝叶。
照片11.山东省曲阜市孔林大门西侧第4棵柏树,树围3.97米,树牌模糊不清。该树树干的东部、南部和西部的树皮全被暗能量了侵蚀光,只有树干北部有1.25米宽的树皮(占圆周的1/3),北部有存活的枝叶。
(4)暗能量信息树形成的第四阶段,树木完全被暗能量侵蚀枯死,留下暗能量的基本粒子流横向切断树木纵向纤维的印记。
照片12.有1300余年树龄的泰山“四槐树”之一(编号:C3052),于1987年7月10日因连降暴雨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向西倾倒。
照片13.有1300余年树龄的泰山“四槐树”之一(编号:C3052),于1987年7月10日因连降暴雨灌注多年腐烂树体而向西倾倒。树干正南部被暗能量侵蚀严重先腐烂出空洞。树干的纵向纤维有被暗能量的基本粒子束横切的印记。
照片14.山东省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内被暗能量侵蚀枯死的槐树,树围约两米,正南部留下暗能量侵蚀的痕迹。
照片15.山东省曲阜市孔林大门内被暗能量侵蚀2000多年后枯死的柏树,树皮完全被暗能量侵蚀掉了。
4.暗能量生物效应小结。宇宙暗能量是“高速旋涡运动的基本粒子集”[6]。暗能量“在宇宙空间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成团。”[2]暗能量的密度大约是1个基本粒子/立方厘米,暗能量的温度应该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同,即都是3K(-270℃)。这就是说:“宇宙暗能量是密度极小、温度极低的基本粒子集”(低温基本粒子气),是微观上极其微弱、基本恒定持续的力量。暗能量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总质量占宇宙成分的73%。暗能量虽然暂时不能为人和常规仪器监测到,但它长期作用于地球生物会有生物效应,百年老树、千年古树对宇宙暗能量有指示作用。暗能量生物效应产生的原理(如图1所示):
当太阳黑子产生的时候暗能量的基本粒子流也就从西向东到达地球表面,就会在后继粒子的推动和地球磁场及地球自转的共同作用下往东偏转(右手指的顺时针旋涡方向,触地反弹旋转),这些往东偏转的基本粒子流又会受到空中的暗能量负压力的吸引往上运动。往东偏转向上的“低温基本粒子流”与东北信风汇合后形成的“稳流”就会像流水侵蚀地层岩石那样侵蚀该树的枝叶,经过几百年的侵蚀从而使得树木球状的枝叶出现向上弯曲的缺口,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如照片2和照片3所示)。
暗能量的“低温基本粒子流” 越过南、北纬30度后,面对的是一个“下滑的”下垫面,它的流速会得到加强,这个流速加大了的“低温基本粒子 流”就和“中纬环流”中的向北、向南的下沉气流汇合沿着地球表面继续向南、向北前进,前进途中必然会对中纬度的树木南部产生侵蚀(在南半球是树干北部受到侵蚀),从而形成暗能量信息树。
往东偏转的“基本粒子风”带来榕树的“种子”,使得广西巴马的暗能量信息树树干东部距地面3米高的分叉处寄生着一棵榕树。
综上所述,作者再次预言:“将一组自动温度、压力传感器分别放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千年古树树干的东、南、西、北四个部位(比如泰山古树),每一分钟、或每5分钟测量记录一次观测值,然后求其代数合。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南部那组传感器的集温应低于北部的代数合值(和单纯只考虑太阳的作用结果刚好相反),‘集压’则是南部高于北部的。打个比方:树干南部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集温10 000℃,则北部集温可能高达10 900℃。而东部和西部的集温、集压的数值是相等的、平衡的(南半球的观测结果则与此相反)。”
五、低碳经济和暗能量(暗能量对地球变暖的制约)
1.气候变化、地球变暖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欧洲甚至提出所谓“零排放”。对于地球变暖人类已有一个评价体系,笔者尚未见到将暗能量纳入制约地球变暖的体系之中。然而暗能量确实是地球变暖的制约因素,低碳经济和宇宙暗能量密切相关。因为“暗能量是高速旋涡运动的基本粒子总集”[6]。“暗能量占宇宙成分的2/3。暗能量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成团”[2]。暗能量的温度应该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同,即都是3K,也就是-270℃,暗能量的平均密度大约是 :1个基本粒子/ 立方厘米,暗能量的体积是一个半径是137亿光年的椭球体的体积。一个基本粒子的质量是人类已知的,这样就可以通过:质量 = 密度 × 体积,算出暗能量的总质量。
2.设地球大气圈的质量为m1,平均温度为t1,一个太阳黑子周期的时间为T。那么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大气圈所放出的热量Q1 = c1 .m1.t1 .T(千卡)。我们可以根据暗能量的波形图(图表1)测算出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伴随暗能量波流经地球大气圈的那些基本粒子的质量,假设它为m2,那么暗能量所吸收的热量Q2 = c2.m2 .-270℃.T (千卡) 。根据热平衡方程,再假设暗能量和地球大气圈的热交换效率为η,那么:Q1 = η .Q2,即 c1 .m1.t1 =η.c2.m2 .-270℃ 。如果忽略比热因素,也可以直接用 m2 作为评价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内暗能量所能吸收的热量,那么,m2就是暗能量对地球变暖的制约能力,以此来推算全球能够有的碳排放量。由此可见,暗能量的确是地球变暖的制约力量,低碳经济和暗能量密切相关。
六、暗能量的本质
1.暗能量的度量公式:“由于暗能量占宇宙成分的2/3。暗能量具有负压,在宇宙空间几乎均匀分布或完全不成团。”[2]假设暗能量的质量为M,暗能量的温度应当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同,都是3K,即为-270℃。暗能量的质量和它的温度的乘积就是它的能量,即:E=M*T。这就是暗能量的度量公式,单位是千克・度。
2.暗能量的本质。由于暗能量的温度T为负,所以E=M*T也就为负。可见暗能量是一个负的温度能量场。这就是暗能量的本质。因为所有星系重子物质的温度大多数为正,温度高的地方必然往温度低的地方膨胀扩散,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宇宙膨胀并且有“红移”现象的根本原因。
七、结论
信息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描述,哪里有差异,哪里就有信息。地球信息、太阳信息和宇宙暗能量信息是完全吻合的。暗能量有太阳效应和地球效应,具体是温度效应、负压力效应和次生的自然灾害效应,地球上还有生物效应。百年老树、千年古树对暗能量有指示作用,它们的年轮、树形和外表也是暗能量的“密码”。暗能量的波峰期地球上会产生洪灾,波谷期会产生旱灾。暗能量的度量公式为:E=M*T,单位是千克.度。暗能量的本质是一个负的温度能量场。这个负的温度能量场是现今宇宙膨胀并发生红移的根本原因。由于这13年4749天中只有缺少62天的太阳黑子资料,所占比例极低,仅为1.3%。而太阳黑子资料是国际标准的,因此可信度应该很高。
八、致谢
1996―2008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信息是从国家天文台网站下载的,同期的地球气象资料信息是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下载的。没有这些资料和国家的好政策本课题将很难完成。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作者这几年观察到的、论证的、照片记录的是否就是世界难题之一的宇宙暗能量?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考察论证。欢迎讨论!
参考文献:
[1] C.C皮特森 J.C 布兰特.宇宙新视野: 第1版(第1次)[M].胡中为,刘炎,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4.
[2]赵永恒.LAMOST与暗能量[J].科学,2009,(2):23-26.
[3]宇宙暗能量观测站将建立爱因斯坦为此犯错[EB/OL].新华网,news.省略/tech/2008-11/25/content_10408747.htm,2008-11-25.
[4]刘敬华.论暗能量的形态和本质[J].今日科苑,2009(4):250-253.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火山活动 冰期 间冰期 解脱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25-02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了0.8°C(或1.4°F),其中升高的2/3是发生在1980年以后。全球变暖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沙漠扩展等,并对人类及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由于作物产量减少造成的食物紧缺的威胁以及由于洪水淹没造成的居民住房的损失[9]。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其严重后果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而且对于如何应对气候的变暖,引起了全球广泛的政治争论、公开辩论以及各种学术研究[10]。
为了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首先必须弄清楚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再找出有效的对策。气候的变暖已经确定无疑,且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活动造成的。但是,科学界对此结论仍有争议,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并认为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作者近来的研究则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够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而这一直是被人们忽略的。
1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对策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能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就能改变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季节性分布和地理性分布。地球轨道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且与冰期和间冰期显著相关[4]。
(2)太阳辐射:自1978年以来,人们已用卫星精确地测量了太阳辐射。这些测量表明自1978年以来太阳辐射并未增加,所以在过去30年中,气候变暖不能归因于到达地球的太阳能的增加[8]。
(3)磁场的强度和海洋的变化:一些近来的分析显示全球气候的变化还与磁场的强度[2]和海洋的变化[1]有一定的关系。
(4)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可释放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大到足以影响全球气候的火山喷发平均每个世纪发生几次,并且(通过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导致数年内气候变冷。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的喷发[3],如图1所示,堪称20世纪第二大陆地火山喷发,实质性地影响了全球气候。全球气温降低了大约 0.5°C(0.9°F)。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喷发[5]导致了无夏之年。但被称为“大火成岩省”的大得多的火山喷发每隔亿年才出现几次,可能造成全球变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7]。1983年1月3日夜晚的基拉韦厄火山(Mt.Kilauea)喷发也影响到气候变化,如图2所示。
(5)人类的影响:有人认为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在这些人类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CO2浓度的提高[6],其次是制造水泥所产生的飘尘的增多,此外还有土地利用、臭氧层破坏、畜牧业和农业活动、森林砍伐等都会对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气候变化的因素。
可见目前人们偏向于接受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因这一观点。然而,许多科学家仍然持怀疑态度,他们用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一观点,其中之一就是近年来世界部分地区冬季出现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这与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相矛盾。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没有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作者近来的研究则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出现变暖现象,但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直被人们忽略的。
虽然已有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与火山活动有关,但他们的论据是:火山喷发可释放大量气体和微粒到大气层中,这些气体和微粒可以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从而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球气候变冷。他们常给的典例有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Mount Pinatubo)喷发和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喷发。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些被称为“大火成岩省”的巨大火山喷发可造成全球变暖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冰岛附近海底存在一个宽度达700公里的火山口,表明该地区曾经历过一场巨大的火山爆发。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次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产生的高温与覆盖海底的沉积物发生作用后释放了大量甲烷,沸腾的甲烷升到地表并进入到大气层后,形成了强大的温室效应并持续了近20万年。这就是发生大约在5500万年前的极热事件(PETM),地球的温度上升了多达5℃并持续了约17万年,数千种原始海洋物种因此灭绝。但许多科学家不相信这场火山爆发能产生这么多的甲烷以致形成强大的温室效应并持续近20万年。可见,人们还不能确定火山爆发会使地球变暖还是变冷,还没有找到火山爆发改变地球气候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巨大火山爆发改变气候的真正原因是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和火山喷射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能够改变地球的轨道,导致气候发生变化。
(1)当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晚上,即背对太阳喷发时,比如发生大约在5500万年前的引起极热事件的冰岛附近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生在1983年1月3日午夜的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以及被人们誉为“地中海灯塔”的意大利斯德郎博利火山喷发。假设太阳的质量为M,火山喷射后地球剩余质量为m1,喷出物质总量为m2(大量的物质在火山喷射力的作用下获得第一宇宙速度以上的速度,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或离开地球),火山喷发前地球的质量为m0(=m1+m2),喷发前地球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0,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的速度为v,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部分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1。当喷离地球的物质很多时,明显有r1
由于火山喷发前,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应该与离心力相等、方向相反,因而
G·m0·M/r02=m0·v2/r0G·M/r02= v2/r0
火山喷发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基本不变。假设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为Fp,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为Fc,则
Fp=G·m1·M/r12=(G·m1·M/r02)·(r02/r12)=(m1·v2/r0)·(r02/r12)=(m1·v2/r0)·(r02/r12)=(m1·v2/r1)·(r0/r1)>(m1·v2/r1)=Fc
即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大于质量为m1的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加上地球火山喷射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Je,就会把质量为m1的地球推向太阳,改变地球的轨道,使地球变热。特殊情况下,可使地球从冰期转变为间冰期。
(2)当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白天,即是朝着太阳喷发时,比如1991年的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和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喷发。假设太阳的质量为M,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质量为m1,喷出物质总量为m2(大量的物质在火山喷射力的作用下获得第一宇宙速度以上的速度而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或离开地球),火山喷发前地球的质量为m0(=m1+m2),喷发前地球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0,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的速度为v,火山喷发后地球剩余部分到太阳的质心距离为r1,当喷离地球的物质很多时,明显地有r1>r0,如图4所示。
由于火山喷发前,太阳对地球万有引力应该与离心力相等、方向相反,因而
G·m0·M/r02=m0·v2/r0G·M/r02=v2/r0
地球喷发后地球绕太阳运转的速度基本不变。假设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为Fp,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为Fc,则
Fp=G·m1·M/r12=(G·m1·M/r02)·(r02/r12)=(m1·v2/r0)·(r02/r12)=(m1·v2/r0)·(r02/r12)=(m1·v2/r1)·(r0/r1)
即太阳对质量为m1的地球的引力小于质量为m1的地球绕太阳运转的离心力,加上火山喷射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Je,就会把质量为m1的地球推离太阳,改变地球的轨道,使地球变冷。严重者可使地球进入冰期。
由此可见,火山喷发确实能改变地球气候,而且是改变地球气候的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当火山喷发发生在晚上,可使地球改变轨道,靠近太阳,出现变暖趋势,如果该火山白天也喷发,则可使地球远离太阳,出现变冷趋势甚至返回原来轨道,恢复原来的气候状态;当火山喷发起始于白天,可使地球改变轨道,远离太阳,出现变冷趋势,如果该火山晚上也喷发,则可使地球靠近太阳,出现变暖趋势,甚至返回原来轨道,恢复原来的气候状态。
2 结论
许多证据表明全球气候确实在发生变化,并且一些人认为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正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指出的那样,“仍有一些不确定性,并且在理解一个如地球气候那样的复杂系统时总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应该细心研究以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作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温室气体能使局部地区短期变暖,但全球变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既可使地球变暖又可能使地球变冷,既可能使地球出现冰期又可能使地球转变为间冰期。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暖就应该尽量让它在晚上喷发,如果我们要使地球变冷就应该尽量让它在白天喷发,甚至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来调节地球的温度。因此,我们再也不怕因气候突变导致的世界末日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Changnon,Stanley A.;Bell,Gerald D.El Nino,1997-1998:The Climate Event of the Centur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Courtillot,Vincent;Gallet,Yves;Le Moul,Jean-Louis;et al.."Are ther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nd climat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6,253(328-339):620.
[3] Diggles,Michael."The Cataclysmic 1991 Eruption of Mount Pinatubo, Philippines".U.S.Geological Survey Fact Sheet 113-97,2005.
[4] Gale,Andrew S.."A Milankovitch scale for Cenomanian time".Terra Nova,1989,1(5):420.
[5] Oppenheimer,Clive."Climatic,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consequences of the largest known historic eruption: Tambora volcano(Indonesia)1815".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2003,27(2):230.
篇4
地球为何会变暖
冰川融化,春季提前来临,植被分界线往高海拔推进,如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地球变得越来越暖和。有专家研究显示: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摄氏度。由此,《科学启蒙》小记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地球为什么会越来越暖和呢?
讨论一开始,同学们由于紧张,都不太敢发言。《科学启蒙》小记者亮亮为调动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首先开讲了:“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地球温度升高,有两种解释:到达地球的热量变多,或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由于太阳活动的变化,致使每年到达地球的热量增加大约0.1%,所以第一种情况基本可以排除了……”
小记者亮亮的话还没讲完,就有同学开始发言了,岳岳抢着说道:“那一定是离开地球的热量变少了。不过原因我还说不好。”被同学们称为小科学家的嘉嘉慢慢地站起来说:“其实是温室气体在作怪,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能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而这些热能只有一部分会发散到太空中,其余的则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就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也就变得更暖和了。”
《科学启蒙》小记者在嘉嘉发言后做了一个小的总结,表扬了岳岳的热情、勇敢和嘉嘉的博学,也提出了一些希望,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除了热情、勇敢外,还要做足准备,对要讨论的话题有深入的了解。
地球变暖后的变化
地球变暖,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如今的
“五带划分”“干湿情况”都要有所调整。哪些地方会变成热带天堂?哪些地方会变成潮湿地狱?哪些地方又会变成荒芜人烟的沙漠?同学们这一次讨论很热烈,纷纷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
热带会扩张
张新同学首先说:“地球变暖后,热带地区会扩张,而且会变得更加湿润;热带地区边缘的干燥地区会更干燥,并且往极点移动;高纬度地区会变得更温暖、更潮湿。”李玲同学补充道:“嗯,张新同学说的很不错,不过具体怎样变化,科学家们也没有确切的定论。”
海平面会上升
小科学家嘉嘉同学又慢条斯理地开讲了:“除了张新和李玲说的以外,海平面也会上升的,因为海洋变暖后会膨胀。通过查找资料,我还了解到我们今天正处于温暖的冰期末期。过去50万年里,有几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那时气温比现在高了不到1度,海平面大概比现在高5米。约300万年前,气温比过去几千年的平均气温高出一两度,海平面比现在高了至少25米。通过研究过去百万年气温与海平面的关系,人们发现温度每升高1度,海平面最终会因此上升20米。”
不愧是同学们所称作的小科学家,这么小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竟能这么透彻。《科学启蒙》小记者们都被嘉嘉的博学给折服了
就在《科学启蒙》小记者们表现出惊叹的时候,关杨同学说话了:“其实海平面的上升也和陆地上的冰融化或滑落入海有关。有材料写道: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的冰都融化,海平面会上升超过60米。”
看来同学们这次是真的做足了准备工作,不但讨论得热烈,而且所列材料也很翔实,还举出了例子,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哦。
地球变暖的影响
由于人们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我们的“家园”温度在不断升高,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生活受到威胁
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王允同学也参与到讨论中来了,令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他镇定自若地说道:“如今,气候在迅速变暖,而且可能比过去几百万年都热,同时不稳定气候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许多物种都不得不迁徙到更适合自己生存的温度环境中,而为了和食物出现的时间同步,动物必须改变繁殖和迁徙的时间。许多物种都可能做不到,将面临着灭种的危险。”徐燕也说道:“不光动物会有灭种的危险,对我们人类的影响也很大。从居住地到农作物的选择,我们已经适应了特定的气候情况。气候变暖,连同大洪水和严重干旱灾害风险的加剧,也会给我们造成更多潜在的毁灭性冲击。”
洪灾和旱灾会更多
姜思源说:“近年来,洪灾和旱灾也频繁‘光顾’我们的生活,这和气候变暖也是有关系的。温暖的空气可以包容更多水分,空气湿润了就会带来更多降水,下雪下雨的频率也会更高。降水一密集,洪水就会多。”董晓亮首先肯定了姜思源同学的说法,不过有不同的看法:“尽管世界大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会增多,干旱期还是会不时出现。旱期来临时,高温下土壤会更快变干。一旦土壤干透,太阳的热量就不会使水分蒸发,而是直直透入地里,引发或加剧热浪。”
同学们说完自己的意见后,《科学启蒙》小记者做了总结,对同学们能辩证地看问题给予了肯定,还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多多做这样的讨论练习。
如何应对地球变暖
地球变暖会产生很多变化,也会给动物和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多威胁和灾难,为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让她继续变暖。《科学启蒙》小记者总结了一下同学们提出的解决办法,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认识,不要等到必须采取措施时才行动,因为那时遏制气候朝不利方向变化的最好机会可能已经失去;二是关注气候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要真正行动起来;三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也是最主要的。
篇5
一旦臭氧层受到破坏,囤积多年的冰川就会融化,海平面升高,而这倒霉的就是沿海国家以及城市,这破坏力远远超过了印度洋海啸的威力。
为什么每年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全球变暖是一潜在的危机,其罪魁祸首就是-人类。人类不爱惜地球,不保护环境,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尽管在尽力的改善,但还是不能避免。
篇6
过敏症状加重:你是否觉得近几年春季打喷嚏、眼睛发痒等过敏症状越发严重?如果是的话,全球变暖很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受到季节性过敏以及哮喘的折磨。虽然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大气污染的加剧使人们在各种过敏原面前显得更加脆弱,但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温升高也使植物花期提前并产生更多花粉。大批过敏原提前出现,难熬的过敏季自然就更长了。
北极植物繁茂:北极冰层融化会给低纬度的动植物带来麻烦,但却让北极生物区阳光灿烂。通常,北极植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冰层中。而随着全球变暖,每年春季冰层都提前融化,植物也似乎都迫不及待地开始生长。研究发现,在北极地区,与古代土壤相比,现代土壤中叶绿素的含量要更高,说明近年来北极植物繁衍旺盛。
湖水“泄露”:过去几十年里,北极共有125个湖泊消失,这也说明地球两极的变暖速度确实比其他地区更快。然而这些湖泊中的水都去哪儿了呢?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湖底的永久冻土层已经融化,这就好像是拔掉了浴池的下水道塞子,使湖水毫无阻拦地渗透到湖底的土壤中。而当湖泊消失后,它们所维系的生态系统自然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冻土消融:地球温度不断升高,不仅使巨大的冰山消融,地面下的永久冻土层似乎也受到这种“热情”的感染。冻土的融化使地表土地不均匀地萎缩,在某些萎缩严重的地方还可能造成塌陷,使铁路、公路和房屋受损。而在高海拔地区的冻土融化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例如引发高山地区的岩石流和泥石流。
卫星越转越快:二氧化碳不仅会使地球温度升高,其影响力还远达太空。虽然地球大气的最外层空气稀薄,但对在这一高度运转的卫星仍会产生阻力,因此工程师们需要定期调整卫星的轨道。我们都知道,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子较多,因此碰撞频繁,并放出热能,使地球变暖。但高层大气的情况与此相反,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碰撞较少,这些分子往往会辐射掉自己的能量,并使周围的空气随之冷却。而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这种冷却效应会变得更加明显,使高层大气趋于稳定。其结果是高层大气愈发稀薄,对卫星的阻力也变小。
篇7
2009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表《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公报说,2008年大气中的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可长期留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创下工业革命以来的新纪录。
公报的数据显示,2008年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为385.2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与2007年相比增加2.0ppm,呈持续增长之势。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大约为280ppm,几乎固定不变。
这似乎是最权威的数据,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铁证,但里面其实有误导之嫌。
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中,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极不稳定的。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地质学家施普特尔的研究,通过分析距今6.35亿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当中的同位素发现,当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为12000ppm,其浓度是目前地球二氧化碳浓度的32倍左右,可谓一个“超级温室”,在上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上,二氧化碳浓度是大幅下降的。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长却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最适浓度为1000ppm,二氧化碳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气肥”,在温室大棚中,我们会人为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达到增产的目标。
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使植物光合速率加快,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也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
但经过西方媒体的不断渲染,二氧化碳气体居然成了一种污染源,成为人类的公敌。欧洲花大的代价搞所谓的“碳捕捉”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化,永久埋在地下,这不算一种对植物生长的犯罪么?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起大气温度升高,但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似乎不能用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作为标准。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会促进植物的繁盛,将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所谓的气候变暖模型中,这个因素却有意被忽视掉了,使气候变暖成为一场政治操控,而不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
人类是最为渺小的,人类排放量在亿吨级水平,而地球碳库的总水平都是万亿吨规模。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库在海洋和土壤中。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吸收氧分时,会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呼吸作用,此时的呼吸是有氧呼吸,而排放的是二氧化碳,故在根部,即土壤中二氧化碳储量巨大。
在竺可桢的结论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太阳活动才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美国科学家季林在2000年提出的潮汐气候效应理论对气候变暖也提出了挑战。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日月大潮与月亮近地潮相隔时间超过3天,从而导致冷空气活动较弱,整个欧洲度过了一个暖冬,纽约市片雪未下,这是18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当人们在全球变暖而心存恐慌的时候,2007年2至6月为强潮汐时期,欧洲的天气又变得异常寒冷。
如果你仔细看温室气体列表,第一位赫然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的水蒸气,其作用远远大于其他温室气体的总和。
气候变暖的所有推断,都排除了水蒸气的巨大作用,并且基本忽略了气体在目前大气温度下的对流传热。按常理,地面附近被加热的暖空气会与上面的冷空气发生交换,我们知道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好几度,平流层里就像一个大冰窟,温室效应在这里并不起任何作用。
根据气候变暖的理论,甲烷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甚至有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装置,直接吸收牛排出的甲烷,使人类免受其害。
根据这一套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则主要是由于自己排出的甲烷气体所引发的强烈的温室效应。这种理论还堂而皇之地成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只能让人感到无知和好笑。如果这套理论成立,恐龙释放出来的甲烷在“熏”死恐龙之后,又去哪里了呢?累积到今天,地球恐怕已经变成一个火球了。
而实际上,大型的沼泽才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库,地球上所有的牛排放的甲烷在它面前是相当微不足道的,如果按环保人士所担忧的,必须给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做一个大盖子了。
篇8
进入2006年以来,关于地球气候变化的消息接连不断,飓风、洪水、森林大火、冰雪融化……所有这些都与地球变暖相关,地球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问题正在变得日益严重。此前,只有少数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在关注这一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承认,地球变暖造成的恶果已经显现。科学家们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地球海平面的升高,一些海平面低的城市将无法居住。
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ppm是浓度单位,表示百万分之一)。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对地球变暖反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2002年以来,南极冰融化的水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0.4毫米。冰盖融化的更大影响在于它将彻底改变地球与大阳之间的关系。目前,两极的冰层能够反射90%的太阳辐射能量,而海洋则正好相反,它能吸收90%的太阳辐射能量。如果两极的冰盖不存在了,地球变热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地球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干旱会造成粮食危机;部分地区降水增加会导致洪灾横行;而很多地区都会受到流行性传染病的侵袭等等。但地球可以热到什么程度,目前科学家们也无法准确预测。
开发甘草难题多
篇9
冰架是指与陆地相连的巨大浮动冰层。北极冰架之前比较大的断裂发生在2005年8月,与埃尔斯米岛相连的艾利斯冰架发生断裂,形成一座66kmz的浮冰岛,大小相当于美国曼哈顿。断裂的原因,加拿大极地专家米勒没有完全归咎于气候变化,他认为北极冰层的融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过程”。
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新研究表明大气层中一种自然的周期性的能量增长正在北极圈附近从南到北移动,北极圈冰雪自然融化,正是在自然界能量迁移增加和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的双重作用下才使北极区出现严重反常。
环境变暖现象已是人人皆知,但它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和可怕性并不是人人都能想象的到。
一、环境变暖的影响
(一)短期影响
1.由于环境加速变暖,使极地冰层加速融化,大量淡水进人北冰洋,海水盐度降低,海水洋流发生变化,而洋流是调节气候的主要因素,一旦洋流活动结束,后果是大量海洋生物灭绝,同时海平面上升,部分沿海城市遭受水淹。
2.环境温度的上升也加速冰山(高山积雪)的融化,当极地冰层消失时,高山积雪也可能加速消失(亦或等不到南北极冰层消失就会发生),这将使80%以上河流失去源头,大量河流也将断流,并逐渐消失,人类及大部分陆地生物可能失去大部分淡水来源,亦有可能因淡水分配发生争执、分歧、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
3全球气候将变得更差,灾害天气、恶劣气候将会增多。由于气温上升,短期使海水蒸发量增大,气候发生严重变化,自然灾害将频繁发生部分地方暴雨暴雪,部分地方持续干旱,一些严重疾病亦会流行等等。这种现象也许不几年就会发生。
(二)长期影响
同一气压下0℃的冰融化为0℃的水所需能量可使同质量的水温上升80℃,可使同质量的空气温度上升240℃。在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总的质量达5000万亿吨。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据此推算地球上有22800万亿吨冰(按淡水的66%算),如果我们不采取根本有效措施,并继续滥砍滥伐,当冰层消失,亦或等不到冰层消失,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气温会急剧增长,很可能达到使人无法忍受的程度;海洋加速蒸发,海水温度快速上升,盐度增加,大部分海洋生物灭绝,气压将上升(由于大气中水蒸汽含量增加)直到海水温度盐度、气压达到某一峰值才会平衡下来,到那时,人类甚至连海水淡化都不可能。
环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滞留在地球的热量过多。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球热量的来源来说明这点。
1.太阳能:进人地球的太阳能占到地球吸收能量的99%以上还多。
2.生物能化学能的转换:生物降解,煤炭石油的燃烧,以及各种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等等。
3.其它能量的转换二如核能转换,万有引力引起的潮汐等。
太阳能是影响地球温度的最大能源。太阳能进人地球的主要方式为辐射,散出的主要方式为反射。地球吸收太阳能过少,气温就会降低;吸收太阳能过多,气温就会上升。另外,温室气体的过量存在,也让留在地球的热量增多,促使环境不断变暖。因此平衡过量温室气体()和减少进人地球的能量可以有效遏制环境变暖。
二、遏制环境变暖的措施设想
(一)我们可以在沙漠地带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的地段可以选择在山川、河岸、沟壑及居人区;还可以选择在沙漠地带及已接近退化成沙漠的地带;部分无人区也可以用来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的对象主要为环境污染的主要企业。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但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1.主要对象为污染环境的企业如火电厂、炼钢厂、炼铝厂、某些化工厂、采煤采油企业及炼油企业。由专家评定其企业年的排放量或隐性排放量(采煤采油企业及炼油企业等),以此为据来收取环境污染金,并为其分配专用林区,林区面积大小相对应该企业年的排放量或隐性排放量。其栽培与后期护养费用来源于本企业的专用环境污染金。
2.鼓励有识开明之士或资金雄厚企业自发投资于沙漠地带养林,国家给他们划分专用林区,他们可将此林区作为个人或企业的形象,其林区可以用该企业或个人来命名。
3.全社会发动,在沙漠地带可以允许人土葬,并可在沙漠出售墓地,一块墓地至少对应一棵树,这些树培植养护费用应由墓地所有人或其子孙负责,该墓地归属某人多少年(此地仅用于墓地)可在树上刻上墓主姓名。
4.林木管理办法
成立专门沙漠绿化公司,由其全权负责所有沙漠地带林木的养护,如浇灌、除草,除虫等。其运作经费来源二(1)根据企业对环境污染程度征收一定数额的污染费;(2)社会募捐;(3)开发墓地所得资金和墓主及其子孙所交的树木养护费等。淡水来源有河流、地下水开发、国家南水北调、部分沿海地方海水淡化等。
(二)建立反射层
通过精密计算,得出应该反射的能量是多少,然后在合适的地方(如无人区)建立一定面积的反射层,以平衡温室效应造成的能量增加,减少在大气中的含量,直到其含量达到一定比例。
(三)积极采用环保能源方式
篇10
2、森林采伐:树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并且释放出氧气。而因为全世界的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数量大量减少,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3、永冻层:地球上25%的土地覆盖着永久冻土,永冻土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气体。而现在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显示,永久冻土层正在释放导致全球变暖的碳,这导致全球气候温度变暖。
4、来自农业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甲烷是细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主要来自于植物,还有一些是来自于吃草的动物,像奶牛一样的动物也会产生甲烷,而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
5、海平面上升:因为两极冰川的气候变暖,使得那里的冰开始融化进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因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人就要迁移到内部地区,它增加了少数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导致这些地区的热量增加。
6、臭氧耗竭:臭氧是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安全保护层,而臭氧层正在一天天变弱,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而臭氧层变弱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的烟雾导致的。
7、采矿活动:像煤,石油和其它矿物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甲烷被同时释放出来,而这些矿物本身也含有甲烷,这对于臭氧层有着一定的影响。
8、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有不同的像斑点一样的太阳黑子,阻碍了危险的太阳等离子体的形成,而现在太阳黑子现在变得越来越弱,无法阻挡太阳的等离子体,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9、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原因,如汽车、卡车、公共汽车等大都使用的是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而且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煤炭发电,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10、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速度过快,资源不足,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树木的砍伐也是为了给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空间以及日常用品,因此人口增长是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
11、危害是: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