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跳远运动员范文
时间:2023-03-23 16: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致跳远运动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操场的一角,有那么几个人反复地跳动,原来是在练习跳远。
也许你们不曾被人注意,但你们跳远的风姿,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迅速地起跳,缓柔地落地,在这之间,能有多少时间呢?但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腿用力一蹬,一蹲、一起,然后有力地蹦出,在此之间你们的表情多么严肃,你们的眼神多么坚定啊!
你们为了自己的目标默默地练习着,只有在此时,你们才可以一展自己的风采。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祝你们取得好成绩,加油!
淄博外国语实验中学初二:刘雪莹
篇2
关键词:跳跃类项目;体能;特征;素质训练;运动员选材
前言
我国的跳跃类项目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在跳跃类项目上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跳跃运动员的选材和专项素质训练,为以后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练员我们首先要清楚跳跃类项目的运动特点,然后要十分明确一名跳跃类运动员所要具备的体能特征。我们要根据其项目特征来选拔适合发展此项目所应具备体能特征的优秀种子选手,并且配合合理的专项素质训练为我国家的田径跳跃类项目输送后备人才。
1.跳跃类项目特征概述
1.1跳跃项目一般分为远度项目(如跳远、三级跳远)和高度项目(如跳高、撑杆跳高),是人体运用自身能力或借助特殊的器械,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身体腾越最大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1.2跳跃类项目是动力性工作,混合性练习,既有周期性的助跑阶段,也有非周期性练习如踏跳、腾空、越杆、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其共性特征是“助跑快、着地快、起跳快”[1]。
1.3速度素质和爆发性用力的能力是跳跃类项目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最大限度创造出最大的起跳爆发力,既要有很快的速度又要有很大的力量,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爆发力量、绝对速度、较好的弹跳性和柔韧性及跳跃技能[2]。
2.跳跃类项目体能特征分析
2.1跳跃类项目形态特征
运动员一般身材修长;在人体成分中,瘦体重较大,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相对较短,小腿较长;一般踝关节围度较小,跟腱较长,跳高尤为突出。踝围较小,跟腱较长,人体肌肉收缩的作用力集中,有利于踝关节的蹬伸。部分项目由于项目的特点(如撑杆跳高),要求运动员指距较长以利于提高握杆点,增加摆动半径,给杆以更大的压力,有利于越过更高高度。上肢和躯干肌肉发达,躯干趋桶形。一般臀纹线高,臀部上翘,臀后骨盆的纵轴短,肌肉用力时发力集中[4]。
2.2跳跃类项目素质特征分析
跳跃的完整技术一般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但每个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对运动素质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决定远度项目成绩的关键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而它们又取决于运动员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在起跳中获得的垂直速度,即取决于运动员的速度水平和在高速助跑中快速有力完成起跳的爆发力水平[6]。训练中应主要关注运动员快速助跑向前起跳能力的培养。影响高度项目成绩的因素中垂直速度最为重要,同时弹跳力量对垂直速度的增加至关重要。速度,包括非周期性动作速度和助跑速度也很重要,运动员需要从周期性的助跑动作转变为非周期性的跳跃动作并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训练中应主要关注运动员快速助跑向上起跳能力的培养。
3.跳跃类项目体能特征分析
跳跃运动包括跳高、撑竿跳高、跳远和三级跳远四个项目,各项的运动形式和要求是不同的,在选材上也各有所侧重。但跳跃运动都以腾越垂直高度或水平距离为目的,同属爆发性用力的灵巧项目,技术结构皆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组成,对运动员的速度、快速力量、灵巧性等身体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身体形态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些内在联系的“大同小异”,表明跞跃运动员的选材必有共性问题可循。
3.1运动素质
跳跃技术与运动素质密切相关,技术是建立在运动素质基础之上的。良好的运动素质,对掌握跳跃进技术、承受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不断提高运动成绩、防止受伤,以及延长运动寿命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绝对速度、弹跳力和快速力量,是跳跃运动员共贩运主要运动素质,是选材的重点指标。
3.2.1弹跳力与快速力量:《大纲》选取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助跑摸高净跳高度、四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远和后抛铅球5项测验,它们能反映运动员的弹跳力、快速力量和全身协调性,并与跳跃项目虽然有共同特点,但各个项目的运动形式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对运动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选材时不仅要重视运动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而且还应考虑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所侧重,如跳远与三级跳远侧重于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和四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远,而跳高与撑竿跳高侧重于助跑摸高和后抛铅球等。
3.2心理素质
心理在运动中起着调节、控制和主导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能和技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跳跃运动因技术复杂,在空中要完成一系列动作,还有起跳板、横杆的制约等,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特别高。选材时必须重视心理测试与考察,选拔神经系统灵活性高,视一动反应特别快,空间本体感觉好、定向能力强,有强烈进取心的运动员。
4.跳跃类项目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随着跳跃类项目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内容及方法、手段也不断扩展与更新。主要表现为训练内容更具有专项的特点:围绕直接促进掌握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的强化;素质训练内容也尽量和专项动作幅度、用力性质、用力顺序与时机等相似或一致;素质与技术训练相结合;训练内容序列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等[3]。
4.1速度素质的训练
跳跃类项目表现为在技术动作复杂、协调性要求高、动作结构规范化情况下,要求运动员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跳跃运动员的速度主要体现为助跑的速度、起跳时肌肉收缩的动作速度和完成助跑转化起跳瞬间的肌肉收缩速度[4]。因此,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最大速度和动作速度及使二者有机结合的能力。另外,跳跃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因此也不能忽视上肢力量和技术动作对跑速的影响。
4.1.1发展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主要由肌纤维类型的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应注意提高动作速度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相一致,快速重复各个项目的各种专门练习,发展专项所需部位的肌肉力量。一般可采用徒手或负轻器械的各种专门练习,采用加助力的专门练习。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4.2力量素质的训练
4.2.1发展相对力量
跳跃项目是运动员克服自身体重能力的项目,一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大的爆发力量,另一方面还要求运动员体重不能过大,即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相对力量。因此要求跳跃运动员保持较低的体脂水平和对下肢肌肉质量的要求较高。一般采用85%以上的负荷强度,以动员尽可能多的运动单位工作,以减少肌肉功能性的肥大,达到在控制体重增加的前提下增大绝对力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俞樟炎.田径运动的特性和项目特征[J].田径,1996(6):12-17
[2] 编写组.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288
篇3
致跳高运动员轻轻的你来了,正如你轻轻的过杆,悄悄的我们,正向你悄悄的祝福。勇敢的向上吧!你们最帮。勇敢的跃过那根冲向胜利的杆吧,
我们期待着你们的胜利!致跳高者在步伐优美的助跑后,一跃,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迅速沉身,收脚。过。真是优美的跳高姿势。每一次,都是挑战,是超越。为了每一次超越喝彩。致跳高运动员
一根细细的杆子横放在半空中,它细,然而却像你生命中的坎,不可怕,不要怕,只要你有决心,只要你有信心,这又算得了什么?没有经历过坎坷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一次次的战胜,一次次的超越自己,加油吧,努力跳过这挡在你前面的坎。去燃烧你的青春!致跳高运动员左手遮不住汗水 右手遮不住太阳 满场的眼睛 是满场的渴望。跨出的脚踩在云层 飞跃的心儿在沸腾 轻捷如燕 威猛如鹰欢乐扬起了臂膀 沉浸在反复轮回的场面中 汗水淌过,泪水泡过 在太阳下发出光芒。超越——致跳高运动员在阳光的照耀下,跳高的比赛场地格外辉煌,运动健儿们,用那矫键的身躯,冲刺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度。没有尝试,怎会知道自己是否为强者,超越自己,也许会创造一番新天地!运动健儿们加油吧,去创造一份份奇奇迹,去创造一份份惊喜!
篇4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弹跳方法
跳跃能力的手段,降低四肢和身体的协调用力,使人体迅速腾空的能力。跳跃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好春天,不仅可以提高能力的高海拔优势,扩大范围的控制权,并能更好地掌握技术和复杂的行动。篮球运动员弹跳力是运动员的力量,速度,敏捷性,灵活性,耐力,全面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涉及的因素范围广泛
一、篮球弹跳素质的重要性
弹跳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训练必须抓住力量,速度和协调的几个重要因素,如技术培训,而且还与组合。在提高下肢最大力量的基础上发展爆发的快速力量。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的随机特性,都有绝对的跳跃高度和速度,让我起飞时间,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方向的及时和连续跳的起跳。跳时要控制好身体的平衡,以便完成投资,转让,挑选,抢劫,发挥,封盖技术动作,在落实快速衔接下进攻性和防御性的行为。
有别于一般弹跳能力,篮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是在篮球比赛中争取高度和远度,亦即争夺空间控制权的能力。他是取得比赛控制权、发展运动技术、提高战术配合质量的物质基础,因此,弹跳素质的训练在篮球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发展运动员的弹跳素质,重点在于综合专项特点,提高起跳技术。篮球运动员只有进行大量接近比赛实际情况的跳跃练习,提高各种起跳技术,才能在比赛中的各种情况下发挥出弹跳的最好效果。
二、发展专项弹跳素质训练的要求
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训练的高强度,频率,少一些培训,每个组有适当的间隔,其目的是提高篮球运动员起跳力量能量释放效率。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个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早期培养篮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早期训练,应该把小肌肉群的训练方法。改善肌肉协调,经常使用反弹,跳绳运动,并安排在软土地,防止过早膝关节扭伤。
2个篮球运动员弹跳训练,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变化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训练实践,我应该多使用踝关节的锻炼方法,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复杂条件下能迅速制动,保持身体的平衡。
3结合专项技术训练
在篮球训练中,根据特定的技术,使篮球运动和跳跃的高度和距离的吻合,网站。,减少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的高度和距离所造成的损失。
三、篮球专项弹跳力的训练方法
1.加强腿部和背部肌肉力量的训练。篮球弹跳力训练根据运动结构的技能发展腿部和腹部肌肉的爆发力,该力大小和方向的横向位移速度可迅速转化为向上的加速度,力的作用可以通过身体的重心。因此,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强度大,多组半蹲力量训练,如蹲跳,跳,垂直蹲跳壶铃和其他类型的培训方法,发展的大腿和背部肌肉爆发力,和意识的发展上肢摆动力量和速度,去支持反应力。
2.改善踝关节的播放速度训练,增强踝关节的一个缓冲区,和目前的最大力量的能力。因此,训练方法根据磷酸原供能系统,能量大的特点发挥瞬间产生。在该方法中,具有强度高,多组的方法,如双跳,跳,跳深换。
3.种改进的协调训练。踝关节,大腿和背部肌肉爆发力训练跳跃的物质基础。运动员在负载,体重,肌肉的快速收缩运动单位不经常在收缩过程中发挥作用,至少不会受机械力。因此,肌肉的内部协调和肌肉协调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有重要影响。篮球运动是不同的,肌肉力量,协调和肌肉收缩的最大用力顺序对篮球技术动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专项力量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开发一般质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技术动作的力学特点,武力的使用时间,方向,运动幅度和频率等因素,同步,可以玩篮球技术动作的最大效果,如在训练使用的步骤跳,跳,跳,跳的腹部,以及在篮球训练中一步三步三使用一个中场球员,连续拍摄回弹法。负责力量练习的数量,根据运动员的基本能力安排原则,负荷强度达到极限,和数量的练习与训练的目的。如果它是发展和改善跳跃协调和弹性,安排8~15为宜;如果是发展弹跳时间长工作能力,安排了15次以上,组数,通常超过6组。
五、小结
弹跳力训练适应过程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恢复过程,身体状况和负荷和恢复,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数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构成,具有一定数量的某种力量,相反,强度的实践具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内容,和强度的主人是训练中的关键问题。为提高跳跃能力,必须从多维的视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适应现象消失,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功能的改善,表现出相对较高的运动能力,完成训练后不适反应较小,这些对身体的适应产生运动负荷性能,我们训练产生生物和负载平衡的外部环境的过程称为春季训练适应性训练。在春季训练,身体的负载响应不适应,运动员在训练开始时,或在不寻常的负荷后,疲劳反应强烈,深,会出现困倦和血压高不适应现象,所以篮球弹跳力训练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形成了适应性反应的运动员,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1 篮球运动员赛前开展心理训练的要点
1.1 明确比赛任务、端正比赛动机
篮球运动员只有明确比赛任务,才会增强责任感,动员自己的一切力量投身到比赛中去。反之,队员对比赛任务不明确,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便会信心不足,斗志不强,遇到困难畏缩害怕,技术不能充分发挥。任何一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有一定的目的。动机是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在实践中,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可能有多个动机。往往在刚接到比赛任务时,大多是直接动机并带有不同成分的个人动机。落实比赛动机,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认识,要善于引导、教育、帮助运动员从直接动机逐步发展为间接动机,要教育他们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荣誉感,把参加比赛与集体的荣誉、祖国的荣誉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在认识提高的前提下,才能表现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在参加重大比赛之前都要思想动员,使运动员明确比赛目的、任务,端正参加比赛的动机,然后根据本队以及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分析,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让运动员做好技术、战术、体力及心理上的各种准备。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才有可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去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赛前开好动员会,组织好讨论会、分析会以及个别谈心,进行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帮助、教育运动员提高认识、明确比赛任务等等都是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
1.2 树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运动员潜力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因为信心是一种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状态。有信心能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励运动员勇敢而顽强地进行战斗。无信心,则会导致心理活动过程混乱,影响技术实力的发挥,从而招致比赛的失败。在分析一个运动员的自信心状况时,应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年龄特点。如有的运动员好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估计对方。对这类运动员,在赛前要帮助他们多分析一些困难因素。而有的运动员对自己估计不足,没有取胜的信心。对这类运动员要多鼓励,让他们充分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帮助树立必胜信念。信心是提高运动员能力的条件之一,是发挥技术、战术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帮助运动员培养信心呢?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3 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比赛前,我们常看到有的篮球运动员没情绪,而有的篮球运动员情绪高涨,赛前不同的 情绪会影响比赛中水平的发挥。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在比赛中,运动员的身心总处于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与这种紧张状态相适应的情绪体验也总是表现得鲜明、强烈、变化多样。例如:在比赛中连连得分,情绪就高涨,连连失误,情绪马上低落。在比赛中,运动员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比赛的进程。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选手赛前过分激动、兴奋性过高:有的则比较淡漠:运动员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对胜利充满信心,大脑皮质就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带着这种情绪参加比赛,无疑会发挥出较高的水平。因此,加强赛前心理训练,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专门措施来进行调整、稳定,使全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取得比赛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 篮球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控制
2.1 篮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控制
由于篮球运动员每个人的动机、能力、性格、气质的不同,赛前心理一般会出现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对比赛任务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求胜的愿望。第二种是对比赛持消极态度,没有求战意愿,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把心理活动集中在赛事上,动作迟缓、精神不振。第三种是对比赛没有把握,教练队员怎么讲,场上不一定是那样,只管自己打好,多表现,别人讲的听不进去。第四种是赛前盲目自信,怀有侥幸心理。这四种类型是赛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运动员能力的发挥起着不良的影响。总的来说,消极因素的干扰是运动员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赛前训练安排不当也会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的愿望。例如:赛前强度太低,运动员能力无法调动起来,就会对比赛失去兴趣;赛前强度太大,又会产生疲劳或损伤,造成运动员能力下降,使运动员失去对比赛的信心。
赛前目标订得太低会减弱参赛队员的动机,太高又会减弱运动员参赛情感。因此,赛前训练与比赛一定要深思熟虑,周密细致地安排运动员赛前的一切活动,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竞技状态。由此可见,在制定计划和要求时,必须考虑运动员身体状况及心理变化。
2.2 篮球比赛中的心理控制
在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应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打好球,注意贯彻赛前制定的战术方案。篮球比赛进行到一定的时候,运动员都不同程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急增、动作不协调及动作减慢等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极点"。如果依靠意志力,适当调整动作节奏,坚持下去,不久这些现象就会消失;如果此时丧失意志力,就会一蹶不振,败下阵来。因此,运动员在"极点''出现时,一定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勇于战胜困难、战胜自我。
2.3 篮球比赛后的心理调整训练
篇6
摘 要 青少年运动员是整个运动界最具有生命力的生源,在我国运动员新老交替,成绩日益翻新的历史洪流之中,青少年运动员则代表了鲜活的希望与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可见,关注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并对其特点研究针对性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河北省第七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为中心,展开了对于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一系列调查,拟在试研究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方向及其突破点,希望可以对该项目的训练有所裨益。
关键词 青少年运动员 身体素质 训练方法
青少年运动员,这里尤指16岁到19岁的运动员。介于这个年龄之间,我们不难发现,基础力量和速度,包括节奏和协调性,都是在这四年期间逐渐起步直至成型的。一个成年运动员的各方面条件基本稳定,所以如何抓紧青少年培养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如何制定计划方针,是本人此次研究调查的重点。
一、成绩与运动员水平的研究
在河北省第七届青少年运动会的调查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数据:石鑫成绩1.65米,史欣欣成绩1.62米,孙凯彤成绩1.59米,年龄均为17岁,我们发现,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上下浮动是较大的。本人调查得出了几点结论:一,运动员从业年限并不相仿,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训练五年有余,而二三名的运动员均在三年之内从事跳高项目,接触技术的时间并不深。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相差甚远,通过统计我们发现,运动员的基础力量的差距,是此次比赛名次差别的一个诱因所在。力量达到120公斤(深蹲)的运动员成绩较90公斤的运动员存在明显的实力差异。此外,运动员之间的能力也是良莠不齐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实际的训练手段以解决。三,技术能力的差异,从事跳高项目时间较短,另有其年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原因,在专项技术课的累积训练时长是有明显不同的,这导致了运动员在赛场上发挥的能力,在相对于累积消耗运动量的对比上,具有较多训练技术能力的运动员明显占优。
二、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的现状以及训练办法
在后续的问卷调查中,我们针对几名具有一定身体素质基础的运动员的脚踝力量,短程速度(30米),以及起跳高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跟进。拟在调查青少年运动员在跳高项目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之后有何变化。
在为期一周的第一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脚踝力量和短程速度及起跳高度能力较强的运动员能发挥出更好的成绩,而相对较差的运动员则成绩略低。进行这三项的练习,是根据本人从事跳高多年训练经验所采取的试用手段。在跳高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脚踝力量占优的运动员,在起跳瞬间的发力相对集中且巨大,足以支撑运动员在挑战高度时的需要。而短程速度是运动员在比赛时相对速度要求的一方面保障。另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特地增加了起跳高度这个测试项目,这是对新型研究项目的一种探索,在本人调研考察过程中,有所发现的是,起跳高度,作为一个运动员非先天性条件的一个指标,可以通过专一的、具有针对性的手段加以练习,而非依靠大力量的身体训练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能力提升而提高,在青少年阶段经过有计划的身体素质培养,是可以令该运动员产生质的飞跃的。
关于脚踝练习我们采取的手段有:平衡垫转腿。运动员单腿站立于平衡垫上,另一条腿抬起做横向摆动,幅度尽量摆到最大,双臂保持侧平举,要保证身体的直立,不能倾斜或摇摆。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可以加强脚踝的能力,膝盖的力量,这种重复训练不仅可以单纯的防止伤病,还能够增强在转体过程中的蹬伸能力,是脚踝稳定性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30米速度方面我们采取的手段有:一周两次30米短速度课,第一次练习采取计时跑的手段,一组6次,共两组。第一组的30米跑不计时,令运动员去适应30米冲刺的速度。在此期间应督促其跑的步频及技术动作,并以良好的技术动作完成计时的第二组。第二次练习为30米折返跑,采取不间歇的方法,共6次(即3次折返),锻炼运动员的短程冲刺能力,以及心肺功能。
关于起跳高度我们采取的手段有:跳高起跳动作50米,垫步跳动作50米两个动作为一组,共计6组。跳高起跳动作应注意反应灵敏,脚踝发力集中,不拖泥带水。按照要求做到,爆发力与身体动作协调一致,动作流畅不僵硬,发力意图明确。垫步跳则更多的要求了运动员的双侧协调性,有张有弛,注意动作的正确性。
三、总结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和智力的开发阶段,如何制定其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方向之后如何分布计划,这是影响青少年运动员未来成绩水平、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此次研究的跳高项目,本人具有一定从业时间,相对较为了解该阶段运动员的发展动向,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是非常可观的。这可以证明,对于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或者对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来说,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更多在比赛及训练中发现青少年运动员所存在的不足与长处,通过有明确计划的训练,达到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培菊,贾庆彬.田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归因分析[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1.10(27).
篇7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选择性注意;返回抑制容量;同时线索化;篮球运动员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79-06
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指当注意返回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时人们的反应会变慢的一种抑制现象。它使人的注意离开已经被注意过的位置,迅速地朝向新的位置,以利于快速的搜索活动,对于提高人类视觉搜索效率及扩大视野范围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返回抑制容量是返回抑制的机能特性之一,探讨抑制效应最多可以发生在多少个先前注意过的空间位置上,是个体对注意资源分配与转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出人类注意的灵活性和生存的适应性。对返回抑制容量的研究分为序列线索化和同时线索化两种范式。序列线索化是指依次线索化多个空间位置,然后呈现靶子;同时线索化是指同时对多个空间位置进行线索化,然后呈现靶子。Prat和Abram最早开始系统地探讨了返回抑制的容量问题,此后,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实验范式、线索化次数和时间以及线索化位置关系都相差迥异,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最后得到的返回抑制容量的个数。在Wright和Richard实验中,对成圆周形排列的位置进行同时线索化,结果发现4个线索化位置出现了返回抑制。1996年Abram和Pratt提出被试者可能会将视野中的所有位置进行空间分割,从而使刺激画面分为线索化区域和非线索化区域,而这种主观分割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为了分离被试者对刺激画面进行主观分割的混淆因素,研究者对线索化位置区分为相邻和间隔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探讨。周建中和王(更生)将线索化位置划分为相邻和间隔两种情况考察了同时线索化条件下的返回抑制容量,结果发现,当线索化位置相邻时,返回抑制的容量可以达到3个,而当线索化位置间隔时,返回抑制的容量只有1个。他们的研究结果与Abram和Prat将返回抑制划分为弥散型和集中型的观点相吻合。2004年,衣琳琳等对同时线索化条件下10岁和8岁儿童两种任务形式(觉察任务和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容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差异与任务形式对返回抑制的容量产生了影响。
以往的研究多以普通人群为研究对象,那么,这些结论是否同样适应于运动员群体呢?或者运动员与普通人之间是否会存在明显差异呢?许多研究表明,某些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认知特征与普通人具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方向和程度往往与项目特征密切相关,广阔一外部注意型运动员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转移能力比常人更具有优势。廖彦罡从时间维度探讨了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的返回抑制特征,认为环境主导注意型运动员比普通人有更强的返回抑制的能力,能在较短SOA里较快出现返回抑制,抑制效应非常显著。既然返回抑制容量是注意分配与转移能力的综合表现,体现了个体注意的灵活性,那么,这类运动员的注意抑制功能优势是否也会在数量维度体现出来呢?综合以往的研究,我们设想那些典型的广阔一外部注意型运动员的返回抑制容量可能会比普通人更大,但是,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在本实验设计中,将靶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增加至12个,线索化位置增加至5个,并将线索化位置关系区分为相邻和间隔两种条件,以普通大学生为对照组,考察同时线索化条件下篮球运动员的返回抑制容量。研究假设认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篮球运动员会在更多的线索化位置上出现返回抑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各16名(男女各8名,年龄18―22岁,篮球运动员水平在二级以上)。篮球运动员由实验者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募而来,从事篮球专业训练时间均在8年以上,普通大学生来自大学二年级中文系学生。所有被试者视力正常,逐个完成实验,实验后获得报酬。
1.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5×2×2”混合设计,被试者间变量为组间设计,组别有两个水平: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其余3因素为组内设计,其中组内设计的因素1为同时线索化位置数目,有5个水平:1、2、3、4和5;组内设计的因素2为同时线索化位置关系,有2个水平:线索化位置是相邻的(线索化时方框是连在一起的)和线索化位置是间隔的(线索化时中间隔了一个没有线索化的方框),组内设计的因素3为靶子位置,有2个水平: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和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因变量为被试者的反应时和反应错误率。
1.3 仪器和材料
实验在方正计算机上进行,显示器12.1英时。画面背景为灰色,刺激画面包括按照圆形排列的12个大小相同的小方框,为黑色,中心有大小颜色相同的小方框,内有一白色“+”号做为注视点,“+”号注视点宽为0.6 cm,高为0.6cm,视角为0.6°×0.6°。每个小方框长1 am,高1 cm,视角为1°×1°。从注视点中心到任一小框中心的距离为5 cm,视角为5。,相邻的2个小方框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5 am。以外侧方框迅速变亮为线索化,以呈现在某个外侧方框中的“*”为靶子,其大小接近小方框的内接圆。
1.4 实验程序
被试者逐个完成实验。开始实验之前,实验者先进行操作示范,并口头介绍操作的流程和要求,然后被试者坐于计算机前,眼睛距离屏幕约60 cm。实验指导语通过显示器呈现,被试者阅读完指导语后,由实验者回答被试者提出的疑问。一旦确定被试者无疑问之后,被试者就开始实验操作。实验开始前的屏幕背景颜色为灰色,每次实验开始时,屏幕上同时出现按照圆形排列的12个小方框和注视点,持续500ms,要求被试者在一次试验中盯住注视点。接着外侧1个或多个小方框同时线索化(当多个小方框同时线索化时,小方框的位置关系分为相邻和间隔2种),时间为100ms,间隔150ms后,中间小方框线索化,时间也是100 ms,间隔350 ms后靶子随机地出现在外侧12个方框中某一方框(sOA为700 ms),被试者看到靶子就迅速按空格键反应,每一次试验结束后间隔1500ms进行下一次试验。
当线索化数目为1个时,不存在相邻与间隔情况,
则线索化次数为40次,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上与非线索化位置上的次数各20次。在其余每种同时线索化数目条件下(2、3、4或5个),线索化位置相邻与间隔情况各40次,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上与非线索化位置上的次数各40次。在整个实验中,对线索化数目和位置关系的呈现顺序随机化。另外有40次捕捉试验(中间方框线索化之后,靶子不出现,等待800 ms后,整个画面自动消失,如果被试者按键反应,则微机发出声音警告,1 500 ms后下一次试验开始)随机分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当线索化位置是间隔的时候,非线索化位置条件下的靶子不出现在两个线索化位置中间的那个小方框与线索化位置相邻的两个小方框。整个正式实验分为5组,每组’80次试验,总共400次试验,被试者每做完一组后休息约2 min。在正式实验之前有30次练习,整个实验大约40min。
2 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者的反应错误率和反应时分别进行统计。每一个被试者的平均错误率低于2%,因此不对错误率进行分析。剔除平均值±3个标准差以外的反应时数据,求出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并分别对相邻条件和间隔条件下的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
2.1 反应时方差分析
1)相邻条件。
在相邻条件下对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组别主效应显著,F(1,30)=13.21,P=0.002,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367 ms)长于篮球运动员的反应时(318 ms);线索化位置数目主效应不显著,F(4,120)=2.71,P=0.601,靶子位置主效应显著;F(1,30)=6.42,P=0.024,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348 msl长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338 ms)。组别与线索化位置数目交互作用不显著F(4,120)=0.91,P=0.714;组别与靶子位置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2.87,P=0.423;线索化位置数目与靶子位置交互作用不显著, F(4,120)=2.75,P=0.573;组别×线索化位置×靶子位置交互作用显著,F(4,120)=4,23,P=0.035。
对组别×线索化位置×靶子位置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普通大学生在为1~3个时,线索化靶子位置的反应时均长于非线索化靶子位置上的反应时,出现返回抑制,其它线索化位置数目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篮球运动员在同时线索化位置为1~5个时,线索化靶子位置的反应时均长于非线索化靶子位置上的反应时,出现返回抑制。
2)间隔条件。
在间隔条件下对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组别主效应非常显著,F(1,30)=9.84,P=0.007,普通大学生的反应时(36l ms)长于篮球运动员的反应时(320 ms);线索化位置数目主效应不显著,F(4,120)=3.14,P=0.527,靶子位置主效应显著;F(1,30)=5.35,P=0.038,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344 ms)长于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334 ms)。组别与线索化位置数目交互作用不显著F(4,120)=1.26,P=0.738;组别与靶子位置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2.63,P=0.535;线索化位置数目与靶子位置交互作用不显著,F(4,120)=2.37,P=0.655;组别x线索化位置×靶子位置交互作用显著,F(4,120)=4.51,P=0.028。
对组别×线索化位置×靶子位置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普通大学生在线索化位置数目为1个时,线索化靶子位置的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靶子位置上的反应时,出现返回抑制,其它线索化位置数目没有出现返回抑制;篮球运动员在线索化位置为1~3个时,线索化靶子位置的反应时均长于非线索化靶子位置上的反应时,出现返回抑制,其它线索化位置数目没有出现返回抑制。
以上方差分析表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无论是相邻还是间隔条件下,篮球运动员能在更多线索化位置上出现返回抑制。
2.2 抑制效应强度比较
为了考察两组被试者所产生的抑制效应强度的大小,对相邻和间隔条件下两组被试者在各种线索化位置数目上的抑制效应强度值进行比较。抑制效应强度值(y)的计算公式如下:r=100%×2(x1--x2)/(x1-x2)表示每种线索化位置数目条件下靶子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x2表示每种线索化位置数目条件下靶子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反应时)。计算数据显示,无论相邻还是间隔条件,在每种线索化位置数目条件下篮球运动员的抑制效应强度值均大于普通大学生。表明即使在相同抑制效应广度的条件下,篮球运动员形成的抑制效应均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明显、强烈。
3 讨论
研究假设认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篮球运动员会在更多的线索化位置上出现返回抑制。本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相邻还是间隔条件下,篮球运动员出现返回抑制的数量均多于普通大学生,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一致。实验中普通大学生的实验数据与周建中等结果相吻合,表明在普通人当中,抑制效应广度的相对稳定性,两组被试者的实验结果也支持了Abrams和Prattt的观点。有研究表明,年龄因素会直接影响返回抑制量和容量。而本实验平衡了两组被试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消除了这两个额外变量所造成的变异性,从而保证两组被试者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返回抑制的机能特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搜索目标物时,往往需要将注意指向多个空间位置,既然返回抑制有助于人们在复杂环境中的视觉搜索,那么在已经搜索过的多个位置上应该存在抑制效应。同时,由于搜索过的位置过多,个体无法将所有注意过的信息同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因此抑制势必还有一定的限度。本研究两组被试者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猜想,两者都能够对多个注意过的目标位置形成抑制效应,同时也表明个体抑制效应广度的有限性和群体的差异性。个体所产生的抑制效应广度会因人而异,无论线索化位置是相邻条件还是间隔条件,篮球运动员产生抑制效应的能力均比普通大学生略胜一筹。即使普通大学生也能够将注意资源同时投入到多个的位置目标,然而,随着注意目标位置的增加,普通大学生从先前注意过的目标位置迅速而有效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亦随之降低,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篮球运动员这种分配和转移注意的综合能力则更具优势和灵活性。其在搜索目标的过程中,视觉系统能够对更多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贴上抑制标签,使注意力暂时不再滞留于原目标位置上,而能够将其迅速从中脱离出来,再次投入新的目标位置,有效地实施新注意,因而篮球运动员在产生抑制效应的广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表现出其广阔的视野和更高效率的视觉搜索能力。然而,在对相同线索化位置数目都能产生抑制效应的
情形下,两者抑制效应的强度是否具有差异呢?在各种线索化位置数目条件下,无论检测目标出现在线索化位置还是非线索化位置,篮球运动员均比普通大学生表现出更快的反应速度趋势,通过方差分析表明,相邻条件和间隔条件下组别的主效应差异都具有高度显著性(P
篮球运动员在线索化位置上产生抑制效应的广度和强度上的优势表明篮球运动员的注意抑制机制比普通人更具有灵活性和更高效的空间搜索能力。由于注意资源的有限性,个体会忽略与任务无关的目标,将注意力尽可能地聚焦在更多的有效目标上,然而,现实情境中有时需要个体既要尽可能多的同时注意不同的目标,而且还要能够不断地迅速转移注意力,以捕捉到各种各样的有效信息。如果将这种注意抑制现象与真实的运动情境联系起来,我们就会知道,在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对手、同伴和球随时可能会出现在场上的各个位置,运动员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视野,做到眼观六路,将注意资源投向不同的目标,不断地搜索对手、同伴和球等各种信息,进行组织加工,随时根据运动场上的各种变化迅速判断和抉择,形成快速而有效的反应。由于个体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和运动场上情况的多变性,因而要求运动员必须能够对先前搜索过的多个目标位置形成有效抑制,摆脱先前搜索过的位置注意投入影响,迅速切换注意焦点,将注意力集中到新目标上,实施新一轮注意。对于长期处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训练的篮球运动员来说,他们自然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注意能力,这种注意抑制功能的优越性的确有利于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运动情境中提高视觉搜索效率。
篇8
关键词:三峡库区 高职院校 篮球教育 开展状况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以三峡库区包括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水利电力学校、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校、云阳县职教中心在内的近三十所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篮球教师、校领导作为调查对象,由此保障所收集资料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对相关问题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2.调查方法
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也即是针对学生、篮球教师以及校领导设计出三种内容迥异的问卷形式,随后再以学校为单位,根据其在校学生规模来发放问卷。笔者针对三峡库区近三十所的高职院校,总共发放了3000份学生调查问卷,210份篮球教师调查问卷,270份校领导调查问卷,分别回收2940份、198份和256份,回收率在95%以上。
其次采用了随机访谈法,也即是通过走访、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对三峡库区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篮球教师和校领导进行了随机调查和访谈,从而弥补调查问卷中的相关内容。
最后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一方面通过对三峡库区各个高职院校公开的篮球教学资料、教学计划进行了系统收集;另一方面也对该课题的书籍、期刊、论文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由此保证研究资料的全面性。
二、结论
1.三峡库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开展现状
(1)对篮球教学功能的不同认识
85%的人认为篮球教学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74.2%的人认为篮球教学还可以激发其篮球运动的热情,从而达到娱乐和健身的目的;73%的人认为开展各种各样的篮球运动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43.7%的人认为篮球教学也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沟通、交流的渠道,从而培养其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还有8.9%的人将篮球教学视为一种获得学分的便捷方式等等。
(2)院校内多样化的篮球开展模式
首先,92.4%的院校都开设了篮球选修课,通过操场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篮球技能,丰富其篮球知识。其次,目前有89%的高职院校都组建起了自己的校篮球队,26%的院系也由学生自发建立了系篮球队,从而代表学校或者是院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第三,有34%的高职院校也组建起了自己的篮球俱乐部,一方面组织各种比赛;另一方面也对会员进行一定的篮球教育、篮球欣赏活动。第四,在三峡库区所有的高职院校中,有92%的院校每年都会举办四场以上校内院系之间的或者是高校之间的大型篮球比赛活动,有些学校每年甚至举办六场以上的比赛。
(3)学生对于篮球运动开展情况的认识
调查结果现实:目前有92%的在校男生都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篮球运动,而仅仅有20%的女生会主动参与各项篮球运动。除此之外,大一、大二的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尤其是没有就业、实习的压力,因此,参加篮球运动比较频繁;而大三、大四的学生则相对而言较少一些。总体来说,当前在校学生十分肯定篮球运动的重要性,仅仅是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者是性格的原因,形成了迥异的篮球运动方式。
(4)高职院校内的篮球设施情况
完善的硬件设施不仅是顺利开展各项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氛围的重要保证。调查结果现实,当前三峡库区诸多高职院校几乎都具有两块以上的操场,并且以足球场和篮球场为主要的运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42%的高职院校拥有室内篮球运动场,偶尔会进行一些比赛活动。
(5)高职院校篮球开展的师资力量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三峡库区高职院校篮球选修课中几乎80%的体育教师都非专业的篮球教师,而是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体育教师承担诸多体育选修课的教学活动,而篮球教学仅仅是其日常教学内容之一。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招生状况、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十分注重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开设篮球专业。这是高职院校与一本、二本学校在篮球教育方面最明显的差距。
三、三峡库区篮球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80%的同学反映,学校只有一个篮球操场,下午4点至7点的运动高峰期,篮球场地不够,而学校的篮球馆很少开放,部分学校甚至将其作为报告厅、大礼堂来使用,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其次,篮球选修课失去了其人才培养的价值。一方面,学生将其视为获取学分的一种手段或者是看做体育休闲课,并没有意识到能够从中丰富自己的篮球知识或者锻炼自己的篮球技能;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大都是来自于其它专业,不仅缺乏专业的篮球知识;而且也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篮球训练,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目前高职院校内的各项篮球运动大都是由学生组织起来的,规模小,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学校相关部门很少组织校内的篮球运动,尤其是很少进行篮球运动的宣传与介绍活动,因此,很多高校虽然意识到篮球运动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宣传与教育功能。
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学校的宣传部与组织部要活跃起来,不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篮球运动项目,而且要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丰富学生的篮球知识,激发其运动热情,从而在高校内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氛围。其次,学校内的教务部门既要能够引进专业的篮球教师;同时还必须设置系统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篮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此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是课程教学目标。第三,学校的后勤处还要不断地完善篮球运动硬件设备,比如拓展篮球场地、开放篮球场馆等等,由此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篮球运动环境。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招生篮球专业的学生,进行篮球人才培养活动,在丰富自身专业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带动校园运动氛围,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环境。
总体来说,当前开展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各个高职院校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篮球教育和篮球运动形式,但在此过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甚至是存在严重缺位的状态。因此,三峡库区的高职院校不仅要认识到篮球运动的重要性,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宣传篮球运动意义、组织各种篮球运动、提升篮球教学质量等等,由此才能实现三峡库区高职院校篮球运动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章,潘久政.从建构走向运用:三峡库区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职业论坛,2012(13):64-65.
[2]宋正富.三峡库区高职教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12(7):48-50.
篇9
摘 要 通过对当今国内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的三级跳远技术风格主要以单足跳型和平跳型为主,而国外大多数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采用了跳跃型技术,我国目前男子三级跳远所采用的技术与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
关键词 男子 三级跳远 三跳比例
一、前言
自1911年第1个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15.25m)创造以来,至今已经历近100年的历史。目前,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为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创造的18.29m。纵观我国三级跳远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邹振先的成绩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水平,同时也创造了17.34m的亚洲纪录,但近年来我国男子三级跳远徘徊不前,并且日趋落后,连在亚洲的绝对优势地位也在逐渐失去。1998年第13届亚运会上,男子三级跳远的金牌眼睁睁地被别人夺去,在16届广州亚运会中,李延熙最终以16.94米艰难地摘下亚运会金牌。严峻的事实不能不为我们敲响警钟。要尽快改变我国男子三级跳远项目落后的局面,就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找出科学的解决方法,以迅速提高我国男子三级跳远的水平。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外三级跳远优秀运动员的三跳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影响我国三级跳远成绩落后的原因,也为教练员在训练时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各4名,其中外国运动员成绩在17米以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
收集了近10年来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成绩以及有关运动学指标。查阅和收集了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的参数文章。了解男子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发展趋势及中、外对三跳比例的研究和相关资料,进一步确定本研究的内容。
2.数理统计
对搜集的资料和有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归纳分析。
3.比较法
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跳比例等有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三级跳远三跳比例技术发展历程
三级跳远是运动员在高速助跑情况下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水平跳跃的运动。被公认为是田径运动中技术复杂的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运动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从19世纪初爱尔兰人和美国人创造的“单足跳―单足跳―跳跃”的技术动作,到现在的“单足跳―跨步跳―跳跃”的技术动作,成绩也由13.71M(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冠军)提高到目前的18.29M。三级跳远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三级跳远,过分强调第一跳和第三跳的远度,第二跳只是作为两跳之间的一种衔接。早期三级跳远的第二跳是以跑跳步的形式出现的。
表1 早期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
时间 国籍 姓名 成绩(米) 三跳比例
1911 美国 丹尼尔.阿赫恩 15.52 (6.10-3.50-5.92)m 39.3%:22.6%:38.1%
1931 日本 大岛谦吉 15.58 (6.50-3.52-5.56)m 41.7%:22.6%:35.7%
1935 澳大利亚 梅特卡夫 15.78 (5.73-3.97-6.02)m 35.7%:25.2%:38.8%
后来三级跳远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又有稍稍控制第一跳而加大第二跳的趋向,1930年,日本的三级跳远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当时的跳跃比例为40%:27%:33%,是比较理想的。50年代,随着运动训练水平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人们对三级跳远的训练规律及技术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在五十年代的十年内,前苏联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高台大腿,落地积极有力,双臂摆动等为特征的技术风格,并先后数次打破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在三跳比例上第一跳明显大于第三跳,但却兼顾第二跳,使第二跳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一技术被称为苏联式跳法,也称为高跳型,三跳比例约为38%:30%:32%。
进入本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了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性。波兰教练员斯塔尔琴斯提出了新的技术与训练观点,在三跳比例上相对缩短第一跳的比例,使水平速度较多的保持到第三跳,从而加大第三跳的远度。进入70年代后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以弹跳型为基础和以速度型为基础的综合型技术占统治地位,并各领。1995年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以其独特的技术风格将三级跳成绩提高到了18.29m,成为了第1个突破18m大关的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为34.01%:29.96%:36.03%,形成了独特的跑跳型新技术风格,使三跳比例更加合理、完善。爱德华兹的成功似乎表明三级跳远技术有过去由高跳型发展为平跳型,而现在由平跳型向速度型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三跳比例对比分析
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级跳中所表现出的成绩通常和每一跳的距离,每一跳所占的百分比是分不开的。90年代初美国生物力学专家詹姆斯•海博士依据三跳百分比将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3种模式,即如果单足跳的百分比超过跳跃百分比的2%为单足跳为主,也称高跳型技术。高跳型技术第一跳腾空的抛物线轨迹高而远,这类运动员多属于力量型。如果二者的比例相反,则是以跳跃为主的技术。世界著名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康利由以单足跳为主改为以跳跃为主的技术后,成绩显著提高,多次创造出优异成绩。如果二者百分比差小于2%则为平跳式技术。平跳型技术认识到了水平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作用,在三跳比例上缩短第一跳的远度,使水平速度较好地得到保持,从而加大了第三跳的远度,最终使得第一跳和第三跳的远度比较接近。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较少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避免运动员受伤。
依据詹姆斯•海博士对三级跳远类型的划分,4名中国运动员中,李延熙、林木杰为单足跳型,朱书靖、胡海强为平跳型技术,4名研究对象没有人采用跳跃型技术。说明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目前的技术风格主要以单足跳型和平跳型为主,而几乎无人采用跳跃型技术。4名外国运动员中马尔科为单足跳型,班克斯、爱德华兹、奥利维拉为跳跃型。从表3可以看出,4名中国运动员与外国运动员相比,单足跳、跨步跳的均值比例都大于外国运动员,差值分别为1.49、1.35个百分点,而跳跃低于外国运动员3.16个百分点,这也正是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的主要原因所在。在对比分析爱德华滋几次比赛成绩和破世界纪录成绩时发现,爱德华滋有意识的缩短了单足跳的距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后两跳作准备,减小三跳中的水平速度损失。而4名中国运动员在对单足跳距离的控制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研究证明,三跳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第一跳比例过大,显然会影响到后两跳的发挥。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男子三级跳远所采用的技术与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
(三)中外三级跳远技术风格的对比分析
通过表2与表3得知,目前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普遍采用的是高跳型和平跳型技术风格,外国优秀运动员采用的主要是跳跃型的技术风格。余敬平在《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中,通过对中、外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起跳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和速度损失比较分析出,在单足跳中,外国运动员水平速度平均损失为6.57%,而中国运动员水平速度平均损失为22.34%,差异性非常显著,在跨步跳和跳跃中,外国运动员平均水平速度损失分别为10.50和19.45,中国运动员分别为9.68和15.00。三跳结束瞬间,外国运动员平均水平速度损失为36.52,中国运动员平均损失为47.02。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出,跳跃型三级跳远对水平速度的损失要小于高跳型及平跳型运动员,更有利于三级跳远成绩的提高。詹姆斯•海在经过研究后发现,高跳型选手远度为5-5.3m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产生的最大垂直力为其体重的14-22倍。如果三级跳远运动员采用高跳型的单脚跳着地,那么,其着地对所需的反作用力比他们采用习惯的单脚跳时的更大,以致支撑腿坍塌,当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单足跳过高时,落地产生的垂直力常常会超过运动员自己所能承受的,这种结果会使他跨步跳的距离很短,或者根本不能有力的完成跨步跳。在更极端的情况下,很大的冲击力还可能导致运动员受伤,甚至会迫使运动员终止运动生涯。而跳跃型三级跳远运动员,通过适当缩短单足跳的距离,从而减小地面对身体的冲击力及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为更有效的完成后续两跳做好准备。由此可见,跳跃型三级跳远技术是三级跳远的主要发展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多数三级跳远运动员主要采用高跳型及平跳型技术,这与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
(二)当今世界多数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均采用了跳跃型技术,以合理缩短单足跳比例,从而达到减少三跳水平速度损失为核心的三跳比例是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沙捷.三级跳远[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5.
[2] 李鸿江,等译.跳远 三级跳远[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
[3]刘继斌.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杨峻,齐伟.对当今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4-17.
篇10
关键词:助跑速度 利用率 跳远成绩
现代跳远运动的发展是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发展而兴盛起来的.跳远的技术,成绩,场地设施以及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人们对跳远技术特点认识不清,没有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第二阶段--研究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对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开始注意到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第三阶段--发展提高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段发展,专项技术训练和力量训练受到重视.跳远起跳技术中出现了制动性起跳和打击式起跳的方法.这类起跳技术当时对提高运动成绩促进技术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实践证明上述起跳方法是不合理的.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7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了跑步式起跳方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整个体育运动的科学化,如场地器材和仪器的更新,塑胶跑道,新式钉鞋,各种测试仪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等.另一方面表现为训练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从而实现了由经验训练向科学训练的过渡.
有关资料表明,运动员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呈高度正相关(r =0.96);在所有影响跳远成绩的因素中,助跑速度所起的作用大于70%.中国学者王清等人还制定出中国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成绩的模式表,列出了助跑最后9m速度与成绩的相对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得到可肯定,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高度正相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在肯定这个结论的同时必须看到,这种正相关关系是宏观统计学规律,它表明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快就跳的越远这样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事实,描述的是一种规律.具体来说,是提出了提高某一个跳远成绩在速度上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性,而并不是充分条件.运动员若想达到这一成绩还要有其他条件的协调和制约,即还有30%的因素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作用短跑运动员就完全可以取代跳远运动员了,而事实并非如此.
跳远助跑速度利用率是指助跑速度与跑的绝对速度之比。显然它的极为100%。然而为了完成起跳动作,运动员在助跑时不能达到自己本身的绝对速度。因为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在起跳前获得最大可控速度,这个速度表明速度利用率的大小。跳远的速度利用率与跳远的起跳技术,起跳动作,起跳目的有关。不同的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大小受其助跑结合起跳的技能能力以及起跳技术水平的制约。可见提高跑速度利用率也是当今跳远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应将助跑速度利用率纳入训练之中。助跑速度与助跑速度利用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绝不能混淆,它们对跳远成绩的贡献也有很大的不同.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运动员利用自身最大平跑速度与助跑中的比率.助跑速度利用率与成绩是否也是呈完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助跑速度利用率越高,运动成绩就越好,正是当前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研究表明,跳远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助跑的速度,教练员在教好运动员其它几个技术动作以后,快速的助跑及助跑的节奏以及速度的利用率将成为当前跳远技术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助跑速度由于在助跑过程中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发挥山个人最高或接近最高的速度水平,而且还要保证在助跑的最后阶段保持充沛的体力,以便在高速水平运动中有力的完成起跳动作,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既要充分发挥速度,又不能把助跑距离无限的延长。所以在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中,一方面注意发展快速跑能力,使速度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注意发展运动员在较短的距离内迅速加速的能力,尽快发挥最高速度水平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是跳远运动员必备的专项速度素质。大量的研究材料与跳远实践证明,绝对速度是跳远助跑速度的基础。下面是波波夫列举了100米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100米、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正因如此,现在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把速度素质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约瑟夫马罗找出:“助跑必须以接近最高速度跑到起跳板”。为了获得有效的起跳,必须对助跑速度加以控制。林德曼认为“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达到最大的可控速度”。跳远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与跳远起跳机制、起跳动作、起跳目的有关。可见,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技术中的又一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在训练中有待改进和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