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西江月范文

时间:2023-03-18 12: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辛弃疾的西江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词牌名,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词人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封疆大吏,由于他那英伟磊落的笔触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这首词是他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作,因为上饶县西的黄沙岭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天・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以下简称“老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其中《语文》第一册第30课《诗词五首》中的“西江月”的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是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其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西江月”最后两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是,道路转过溪桥,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是“溪头”还是“溪桥”?

首先,黄沙岭溪边路旁的社林浓密。“溪头”这里可想而知不指溪水的源头,而是指溪水的前头,“路转溪头”是说“路到溪水前头转了一个弯”,然后词人来到那里猛然抬头,嘿!一个熟识的客舍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是一幅宁静、优美、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风景图,由于“老教材”至今无人提出质疑,“溪头”应默认具有权威性。

再者,“溪桥”这里可以是指“小溪前面的桥头”,也可以是指“小溪桥上的那头”等等。无论怎样,“溪桥”总比“溪头”多了一个景点――山里溪水上的一部桥,让这幅本来就已经优美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锦上添花,给人以更加丰富、完美的享受,“新教材”这“桥”也许是词人原本早已就锤炼出来的。

篇2

——改写《西江月》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县的一个小路上,静静地走着。边走边说:“白天是那样炎热,而这傍晚却这样的凉爽。我走在这里好惬意呀!”

在朗朗的月光下,突然听见几声喜鹊的惊叫声,好像被那皎洁的月光吓到了。清风徐徐地吹着,突然树上正做梦的夏蝉叫个不停,好像是被那清风摇醒了似的。这时我的鼻子不禁闻到了稻花的香味儿。向不远处望去,一个个正在弯腰的稻子,正在向我们点头致敬呢!田野里的青蛙们呱呱地叫着,仿佛在说:“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的大年呀!”

这时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中,大多数的星星都在月亮那儿给月亮祝寿呢。不久,远处下起了雨。那雨活像个调皮的孩子们,纷纷落到地下,东躲躲,西躲躲。有的还进入我和辛弃疾的怀里,争夺自己的地位。一看到这里,我和辛弃疾快步来到原先那家小客店里。可是怎么不见了呢?没办法,我们踏着小路的溪水转了个弯。突然,原先消失的小店便出现在眼前了。而且那在眼前的店,在雨中显得格外雅致。

篇3

译文: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出自李白《古朗月行》。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自李白《峨眉山月歌》。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5、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出自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篇4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4、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生〈千秋岁〉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9、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10、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11、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

12、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民国;梁启超

13、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1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5、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篇5

夏蝉冬雪,春花秋月。我不爱夏蝉,我看不到冬雪,春花的绚丽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唯有秋月。月华如练,似水,默默守候在你的身边。

南方的秋天,看不到金黄的落叶,没有松林上一层薄薄的白霜。但是,阵阵凉风,归来的雁群,以及灰绿色藏匿在叶下,时不时会滚落下几颗的果实,都掩饰不住秋天来临的脚步。地上的落叶铺了一层又一层,而树上的叶子却依然那么繁茂,那么碧绿,就像被分割成了两个世界——一半夏天,一半秋天。扫去一地的枯叶,就像还停留在夏天一样。但是我知道,秋天到了,因为下一阵风吹过时,会有成千上万的“枯叶蝶”,从你的身边掠过。 秋天是喜悦的。我看不到,但我知道,远方会有一片丰收的田野。会有金黄的稻谷,火红的高粱,硕大的萝卜,甜美的果实……到处洋溢着喜悦,就像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提到的一样:“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是多愁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雨连绵如丝,却没有春雨那么温暖,滴落心间,冰凉冰凉的,一直凉到心底。月亮在淡淡的云层里穿行,透过轻纱般的雨雾,朦朦胧胧,时隐时现。遥望远处的群山,像一副淡雅的水墨画,连绵不断,也像我惆怅的心情。

当金黄色的稻谷从海洋变成草坪,朦胧的秋雨渐渐澄澈透明直至消失,秋天已经渐渐淡去。光阴似箭,似水流年。任何一个季节仿佛都是这样来去匆匆,第一缕冬风送走了秋天。一片树叶制成的书签,是它给我带来的礼物,在书上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记。我也仍在等待,月亮陪我走过又一个冬雪、春花、夏蝉。

等待又一个秋天的来临。

篇6

1、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曹松《中秋对月》

3、娥何事太多情,今宵故误年时约。——陈德武《踏莎行·中秋不见月》

4、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6、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8、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1、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2、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3、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4、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5、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6、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7、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8、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19、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0、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2、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4、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思佳客·闰中秋》

25、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27、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29、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1、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2、谓洋海底问无由。——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33、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4、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35、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6、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7、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38、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39、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0、东篱展却宴期宽。——《思佳客·闰中秋》

41、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4、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6、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7、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8、天应有意故遮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篇7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他们还未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难以理解文字背后的象征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尝试让图画走进语文课。因为图画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它活生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认知道理的积极性,任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形象的翅膀放飞抽象的思想。

拿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来说,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村平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可配以抒情的乐曲,如琵琶名曲《琵琶语》、二胡名曲《良宵》、古筝名曲《西江月》等等。至于图画,可以很丰富,有矮小的茅草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儿。有两位白发翁媪和三个不同形象的儿子。翁媪相依相偎,笑盈盈地望着他们的孩子们各司其职: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精心地编织着鸡笼,三儿子则天真无邪地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调皮而又惹人怜爱。这样,再配上轻柔而优美的乐曲、温馨而恬静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

二、以字词替代法领悟古诗词

小学生初接触古诗词不久,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走进古诗词,而不只是听众和看客,即运用换词对照的方法,将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几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锄”字,一个“织”字,一个“卧”字,都用得很好,尤其是一个“卧”字,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劲儿和盘托出。像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也是古今一绝。小学生最喜欢亲自动手,我们何不让他们动笔换字呢?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锄’、‘织’、‘卧’字分别可用什么字替换?换了之后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话刚落音,学生们七嘴八舌,跃跃欲试,情绪一下子高昂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把“锄”字换成“种”字,把“织”字换成“编”字,把“卧”换成“坐”字。还有换成“躺”字、“蹲”字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千万不要忘记充分赞扬学生,同时让孩子们思考诗人为什么不用你们说的这些字?这样的学习情境使孩子们容易真正融入诗歌,理解诗歌语言的精髓。

三、以循序渐进法融入古诗词

小学生之所以害怕古诗、古词,是因为它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词或一个字,意思极其丰富。如果语文老师引导得不好,只讲字面上的意思,而不带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学生很难对诗词产生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走入诗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领略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篇8

关键词:辛弃疾 苏轼 词 化用

辛弃疾与苏轼是中国词史上屹立的两座高峰,两人并称为豪放派的代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在文学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辛弃疾自幼饱读诗书,兼取众家之长,可以说,他是宋代词人中最善于熔铸百家语言为己所用之人,正如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评价的:“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而在辛弃疾学习借鉴的众多人当中,苏轼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位。

翻开辛词,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词句都是化用自苏轼。据粗略统计,在辛弃疾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化用苏轼诗词中语言的有96首之多,占辛弃疾全部词作的近六分之一,足可见他对苏轼的推崇。笔者通过对辛弃疾词作的研读,按图索骥,探究辛弃疾对苏轼作品的借鉴,以期进一步理解辛弃疾对苏轼的继承与发展。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辛词对苏轼的化用:

(一)直接截取苏轼的成句

这类借鉴是指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有些语句完全借用苏轼诗词中的语句,文字没有丝毫改变,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没有变化。例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中“爱酒陶元亮,无酒正徘徊”一句,显系袭用苏轼《乘舟过贾收》中的“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又如辛弃疾《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一舸归来轻似叶,两翁相对清如鹄。”苏轼《题别子由诗后》:“想见茅檐照水间,两翁相对清如鹄。”

(二)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变

辛弃疾词作中,借鉴他人语句最为普遍的情况是在他人语句的基础上,对之有所删减或者增补,但所要表达的意境没有改变。如稼轩《满江红》(快上西楼)之“但愿长圆如此夜”,即化用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两句重复的字虽然不多,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希望“月长圆”之意。又如《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中“功名破甑,交友抟沙。”借鉴苏轼诗歌《游径山》中“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和《再答乔太博段屯田》中“亲友如抟沙,放手还复散”。辛弃疾将苏轼两首诗歌中的语言浓缩为八个字,但仍表达的是对功名的否定,对世情淡薄的感慨。这类借鉴还有很多,如“楼观才成人已去”(《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借用苏轼《送郑户曹》中:“楼成君已去”;“人间踏地出租钱,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用韵答傅严叟、叶仲洽》)借用苏轼《鱼蛮子》中“人间行路难,踏地出租钱”; “对玉塔、微澜深夜”(《贺新郎》),化用苏轼《江月五首》中“玉塔卧微澜”;“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化用苏轼《杭州牡丹》中“天静伤鸿犹戟翼,月明惊鹊未安枝”,等等。

(三)字词稍改而意境不同

辛弃疾在借鉴苏轼诗词语言时,并不完全为了借鉴而借鉴,而是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所借鉴的语言做一番改变,有时甚至会出现语句借鉴无多大改变,但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的情况。如稼轩《念奴娇》(野棠花落)之“垂杨系马”一句,截取自东坡《定风波》(莫怪鸳鸯绣带长)之“垂杨系马恣清狂”,虽然此句之意是“把马系在垂杨树下”,但是运用在两闋词的意思却不同,稼轩是怀念故人,整句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说的是当时系马饯别友人的场景历历在目,因此这里是过去感伤的回忆。而东坡词则是写闺怨,整句是“薄幸只贪游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清狂”,意为女子感叹男子薄情,把马一系,就放纵自己轻狂本性,因此这里是负面的意义,情境大不同。又如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到“: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从此以后“夜雨对床”便成了指代兄弟间约定的成语。辛弃疾却反其意而用之,在《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中,辛弃疾写到:“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此词中虽然化用了苏轼“夜雨对床”的典故,但表达的却是勉励茂嘉弟积极从政,不要顾忌兄弟之间的约定,传达出对仕途的积极追求心态。

究其二人异代却生共鸣的缘由,可以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辛弃疾和苏轼都经历过两次较为长时间的退居生活,但是仕途的坎坷和挫折却给他们带来创作上的丰收,辛弃疾词共六百多首,带湖、瓢泉期间共约四百五十首;苏轼的两千七百多收诗当中,贬居期达六百多首,二百四十多首编年词中,贬居期间达七十多首。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之下,苏轼与辛弃疾的作品主要是抒发不如意时期之心声,就如东坡自己所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自己的成就,大都在贬谪时期所产生;稼轩亦是如此,因为时势造英雄,既然不能在政治上一展伸手,那就用“江山笔”写下自己满腔的热血。

但又因两人之人生思想和文化性格类型皆不同,因此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生哲学也不同。东坡在儒释道三方面都有深刻体悟,因而形成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尤其在面对挫折时,东坡可以超然且积极的面对,并且超越自我,令人敬佩。稼轩虽也饱览群书,但真正影响他的是儒家和兵家,使他成为文武双全的人,而儒家给他的观念是对社会负责以及自我实现的坚持,因此在这样的观念之下,稼轩无法像东坡一样超然洒脱。辛弃疾虽在词的题材、风格方面继承苏轼,甚至有意识地化用或借鉴苏轼诗词中的优秀词汇或形式技巧为己所用,但是这种借鉴不是亦步亦趋式的单纯的文字的模拟,而是辛弃疾倾注了感情,并且根据创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借鉴,达到了为己所用,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词作,也正因此才形成了稼轩作品中独特的精神,创造了词坛上无可替代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广铭. 稼轩词编年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相洲,王志远. 历代词人品鉴辞典[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

[3]詹安泰. 宋词散论[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4]袁行霈、莫砺锋 、黄天骥.中国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9

清晨,阳光唤醒了大地,从那天边泻了下来,似乎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看见它的美与亮。春光轻轻地浮泛,它有着孩子一般的天真,笑容透明!这个季节怎能错过,于是脚趾头在清晨醒来,开始蠢蠢欲动。

走出门,不骑车,不邀游伴,就想抛开一身的烦躁与压力,带着轻松的身心,去感受着春季的清香。

现在山间很静。偶尔会听到几声鸟叫,不时吹来一阵清风,吹乱了我的发丝,吹拂着我的脸颊,吹洗着我的身心,暖暖的,好清爽的感觉。

到了半山腰,天空的脸阴了下来,灰蒙蒙地飘起了小雨,缠缠绵绵,似一对对情侣,难分难舍,又似花季少艾般朦朦胧胧,丝丝缕缕地斜织着。那轻轻的、柔柔的细雨又像天上仙女,随着春风的节拍悠悠扬起,如在梦境。

丝丝的小雨呀,你洗顺了蜷曲着的树叶儿,你洗绿了枯黄的小草儿,你洗掉了整个世界的疲乏和脆弱。

等待已久的雨水和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情滤过,像一尾第一次浮出水面的鱼,望着周围的世界,没有撑伞,感觉雨水的形状与温度,点点滴滴,心中藏着一只杯,渐渐盈满。

雨渐渐停了,雨后的山间好清新,好明亮,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天空变得纯澈,山间更为热闹了。密叶间、草地上鸟鸣正酣,阳光下蝶与蜜蜂翩翩起舞。空气中充满了春天发酵的味道,甜蜜而美好。侧耳一听,还有花绽开的声音!

不久,太阳也穿破了云层。瞧!这太阳可调皮了!先是和小树嬉戏,然后又和蝴蝶捉迷藏,玩够了,玩累了,又小心翼翼地露出了小孩子似的红脸蛋儿。

太阳慢慢地爬上了头顶,山间的雾飘然不见。山间很静,阳光也静静地流淌,树市都沛浴在阳光下,只有风儿窜来窜去。那树叶儿和着小小的雨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晶莹剔透,远处相伴而来的是两双雨靴,红色的大雨靴和白色的小雨靴,在水洼中踩出一片欢乐,我决定把这温香和阳光留给她们……

怀着轻快的好心情,我踏上了回家的路,顺便也带回了一阵雨后清香!

诗词链接

有关春雨的著名诗句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8、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篇10

一、动静之妙

动与静,是一对反义词。“动”中见灵巧、活泼之妙;“静”中见沉寂、无声之妙。若能巧用数字,动静之妙如在眼前。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在静默中站立,无声无息,然而“一片”孤帆,昼夜不息,淋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一静一动,使整个画面有了视频的感觉:特写――一座座静静耸立的青山,长镜头――一片白色的风帆。简单的数字将动静之美巧妙推出,让人眼前一亮。

二、虚实之妙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之妙,在于夸张、模糊、朦胧,若隐若现,亦真亦幻;“实”之妙,在于真切、准确、清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以虚实数字入诗,使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显然是虚指,如此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此时却万籁俱静,鸟无声息,人无踪影。虽然是虚数,却贴切地反映出大雪之后的真实状况。“孤”“独”二字虽然不是数字,却是数字“一”的另一种表述,一舟之上,一人在寒风中独钓。一虚一实,把作者清高与孤傲的性格,政治上的失意、苦闷和压抑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称之妙

对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建筑、花园、构图……对称之妙,妙在匀称,妙在平衡。数字入诗,也能产生这样的美妙。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成双嬉戏,在柳树上你唱我和,其乐融融;“一行”白鹭列队有序,在晴空中翩翩起舞,姿态潇洒优美。这“两个”与“一行”相对,一点一线,一近一远,一上一下,构图完美。“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千年依旧,突出时间永恒,是“面”;“万里”船,准备万里之外的航船,起锚待航,凸显空间广阔,是“点”。“千秋”与“万里”相对,时空交错,意境悠远,妙在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