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贝多芬范文
时间:2023-03-26 13: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光曲贝多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 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乐圣”。他一生命运坎坷,但较早地显示出了音乐天赋,从师海顿,最终学有所成。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其次就是钢琴作品。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他运用了交响乐创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运用钢琴曲表达了情感,也打动了很多的听众,钢琴曲也成为其主要成就之一。在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月光奏鸣曲》其有很强的代表性,不仅优美而且富有诗意。
关于《月光奏鸣曲》,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银白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了有人弹他的钢琴曲,循声而至,贝多芬来到一间简陋的房屋前,推门进去发现是一个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动,由此创作了一首被标注为“幻想曲风格”的曲子。贝多芬去世后,诗人路德维希? 莱尔斯塔勃为这个曲子更名为《月光奏鸣曲》。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贝多芬正值耳聋日益严重的时期,这让他十分的绝望,伯爵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的出现给贝多芬巨大的勇气,贝多芬很快陷入了爱河。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这又一次的打击了贝多芬,但他没有放弃音乐梦想,在失恋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鸣曲》。
1.2 作品特色
这首“幻想曲式奏鸣曲”有自由、即兴的特点,对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的灵活。另外,贝多芬还将持续的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章慢板,第二章小快板,第三章是快板,纵观全曲,由慢变快,感情表达逐步加强。为了使整个乐曲有较强的整体性,贝多芬巧妙地把低音八度、圣咏式的和旋平稳进行等创作手法和其特有的曲式、调性相柔和,整个乐曲不仅有低语也有呐喊。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另外,《月光奏鸣曲》的另外一大特点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月光”。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认为《月光奏鸣曲》中唯有第二章的小快板才是真正的“月光”;俄国文学家奥利比舍夫认为第一章传递的是贝多芬失恋的伤痛;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认为第一章实际上贝多芬的冥想状态,可以预见到不安。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感觉,这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2.1 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章运用了单三部曲式、升C小调、2/2拍、慢板,是充满柔情和哀痛一章,与阴柔的“月光”相衬,由于其具有沉思的、悲痛的特点,很多后人猜想这是贝多芬在失恋后为自己的爱情创作的挽歌。奇妙的和声色彩展示了曲中感情的细腻变化。
乐曲由柔弱均匀的三连音开始,缓慢地成为三和弦,匀称的乐曲给人以舒缓的流动感,乐曲的速度、节拍等纷纷确立哀伤基调,第一章开始。随后,在平静的背景上出现了主题旋律,似沉思,似在倾述着内心的悲伤;在通过对音区、和声、节奏的重复中,展示了作者心中不安的思绪。在这一节中,平淡这一主题像明月般慢慢的登场,在15小节中另一音乐氛围出现,进入第二主题。到了23节,即乐曲的中段,三连音的琶音陡然跃入高音区,显示了作者的不安情绪,展示了情绪的短暂波动。至24小节,音乐再次放缓,进入安静阶段,乐曲进入到了第三主题中。60小节起,音乐如夕阳西沉,似乎在淡淡的月色中消失。
第一章饱含了沉思和倾述,闭上眼就似乎看到了一轮明月在平静的海绵上高悬,银白的月光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让人欲言又止,婉转的韵律传达的细腻的哀思。三连音的分解传递了冥想的静默,所有心语都由心跳般的旋律述说,既有悲痛也有含蓄的激情。在这一章中,贝多芬没有明显地区分大小调,而是在短短的60小节中灵活地运用曲式,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法。
2.2 第二乐章
第二章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相比,显得更加典雅、短小、抒情,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桥梁,是徐缓和激烈之间的过度。李斯特形容第二章为“开在两个深渊间的花朵”。第二章主要运用了复三部曲式、降D大调、3/4拍、小块版。第一部分的两个单二部曲式都是由同一边走发展而来。中部的单二部曲式也是建立在降D大调上。右手的切分节奏所形成的重音与左手低音区交替出现,形成了一种神秘感,连奏与断奏使主题显得更加自然,完美地衔接了第一章的舒缓和第三章的激昂。
2.3 第三乐章
这一乐章是全曲的部分,使用了奏鸣曲式、升C小调、4/4拍、急板。这一章一切都在急速的流动,出现了具有贝多芬作曲特色的抗争性音调,表现了强烈的内部冲突,出现了激烈的对立和斗争。虽然这段乐曲始终都充满着烈火般的热情,旋律扣人心弦,但在激烈中仍充满着优美,显示了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力。这一乐章有充实的音乐内容,展现了惊人的音乐效果,是贝多芬钢琴音乐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作品。直到第三章贝多芬才使用了奏鸣曲式的演奏,是贝多芬的大胆创新。
第二章中,间歇地涌动的主题在第三章终于得到了升腾,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急剧上升到高音区,音符如奔腾的野兽向前冲击,有力地展现了贝多芬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和追求真爱的渴望。在14节延长记号处,奔腾的感情激流暂停了下来,在6小节之后,出现了副部主题。这是一段如歌唱般热情的曲调,贝多芬将自己的情感一步步的展示了出来,融入到了音乐之中,情感如奔流的波涛随着音乐一泻千里。
这一章是音乐和感情爆发的一章,琶音的组合拍打着听众的心灵,疯狂的情感随着音乐强度的增加像火上一样爆发。在呈示部,贝多芬以重复的和弦式的紧张实现了感情强弱的更替,这种紧张在部尾以几个哀痛句逐步缓和下来。在展开部开始后,依然发展着呈示部的主题,交错开展。贝多芬压缩了主部,将副部分解为一些单独乐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现,增强了哀痛的表现力。在展开部的结尾,低声部成为主音,音乐逐渐过渡到平静,让人得到暂时的安静,同时也预示着新的的出现。在平静之中进入了再现部,主部主题再次出现。在再现部中有一个庞大的结束部,是心灵挣扎的再现,全曲在这里达到了:主部主题出现,紧接着是四小节的强力度上的减七和弦的琶音,之后再低音部呈现了副本主题的旋律,其后出现了幻想式的装饰,在两小节的慢板之后又很快返回急板,最后在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中结束全曲。
这一章充分展示了贝多芬高超的音乐创作进技能,在百转千回中动人心弦。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使音乐达到了最佳的效果。第三章是全曲的升华部分,展现了贝多芬对生命和爱情的理解,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篇2
关键词:《月光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70-02
引言: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
教材简介: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因为这个传说体现了贝多芬同情贫苦人民的善良本质,所以流传甚广。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3、学生根据实在的实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准备:1、《月光曲》磁带录音机或多媒体课件。2、让学生课前了解贝多芬的人物经历。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月光曲》听一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音乐大师――贝多芬。贝多芬生于德国,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与海欧,莫扎特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57年生崖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瑰宝,因此世人称他为乐圣。《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标出自然段。
(二)出示词语卡片:入场券、霎时、莱茵河,注意券、霎的读音。
(三)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偶然的机会。贝多芬被一对穷苦兄妹的境遇感动而触发了灵感。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三、理清课文脉络
(一)浏览课文,根据自然段内容看看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写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第二部分叙述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二)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分几层?说出依据。(教师提示:可按照听―看―做来分;也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三)师:通过读文你能说说第二部分是分几层来写的吗?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四)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四、品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课文2―6自然段
1、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用读、思、品、议的方式带着下面的问题,自学课文2―6自然段。
2、投影出示思考题,指生读问题。(1)贝多芬演出后在莱茵河畔小镇散步听到什么?体会心情?(2)走近茅屋听到什么?你读懂了哪些内容。(3)走进茅屋看到了那些情景(4)体会贝多芬情感变化
3、检查学生学习效果。(1)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一天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理解“断断续续。此时此刻”贝多芬心情如何?(2)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听到的是兄妹俩的谈话。(3)把你读懂的内容汇报一下。(弹不好、买不起、体谅哥哥)。(4)分角色朗读。(听后品评)(5)师:姑娘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亲自聆听贝多芬的演奏。(6)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走进茅屋。(7)指生读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读相应的句子)(8)师:这一切出乎贝多芬意料。更让他惊讶的是――生齐读: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小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9)现在同学们在小组里议一议:贝多芬由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走进近茅屋;由听到兄妹俩的谈话走进茅屋;看到茅屋里的情景。你能体会到这其中的情感变化吗?(惊奇――同情――感动)。
4、师:贝多芬心生感动。他决定要亲自为盲姑娘弹这首曲子,实现盲姑娘的愿望。贝多芬说道――(生:)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5、师:悠扬的琴声中姑娘听得入神。一曲完了,盲姑娘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6、品读理解重点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1)多媒体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把!(2)指名朗读。(3)师指导读:用赞美的语气读。(生评价)(4)体会此时此刻贝多芬的心情(激动)(5)说说盲姑娘猜出的依据是什么?(6)我想,同学们是否还记得高山流水的故事,谁能讲讲这个故事。(生讲伯牙遇子期碎琴的故事)(7)师:伯乐为子期而弹,在这里贝多芬遇上了知音。(8)听到盲姑娘的评价,贝多芬能想到什么?(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我应当为姑娘在弹一首)(9)师: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此时无言胜有言,异常激动的贝多芬,紧接着为盲姑娘弹了第二首曲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学习8―9自然段(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月光曲》)。1、指生读8、9两个自然段。2、皮鞋匠听到曲子仿佛听到什么?是真看到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吗?从哪个词能看出来?3、师:这种描写方法是根据实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作者用联想方式来表现乐曲的内涵。4、理解乐曲的含义:(1)哪几句描写的是乐曲的内容,读一读。(2)概括《月光曲》内容。有几句话?可分几层。每层写的什么内容?说说每层内容。月光下风平浪静的大海;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3)根据联想内容来感受乐曲节奏快慢(舒缓、高昂)(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慢―快)评一评(5)再次体会乐曲含义。(师引导:月光下大海――象征美好生活;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愤恨黑暗社会,为兄妹俩鸣不平。5、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说明什么?6、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理解“陶醉”并用陶醉说一句话。7、师:贝多芬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融入到音乐中;把一份真挚感情送给兄妹二人;把对穷苦人的一份爱心融入指端。
五、感悟中心
(一)师:世界名著的钢琴曲《月光曲》由此而诞生。
(二)师:同学们这一场只有两个观众的演出;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出!学完你有什么感想?(生:我想听《月光曲》;这个故事真感人;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三)评价一下贝多芬。(贝多芬不图名、不图钱,太伟大了,有爱心。)
(四)师:贝多芬曾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音乐是为劳动人民而创作。
六、总结写作方法
(一)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真挚感人,你能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吗?
详略得当、倒叙、语言动作描写、联想
(二)师:同学们《月光曲》折射出艺术大师贝多芬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记住这位艺术家和他创作的《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听:琴声
兄妹俩谈话
看:一支蜡烛、旧钢琴、盲姑娘
弹:一首
在弹一首:(《月光曲》)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篇3
关键词:结构;文字;品格;艺术;意境
一、结构美
文章开篇就巧妙地提示了文题:讲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样的开头不仅点明了文题,也为下文书写《月光曲》的来历起铺垫作用。结尾在兄妹俩陶醉在音乐的过程中,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结尾又点明《月光曲》,达到了首尾呼应,完整统一,从中也突出了贝多芬的创业精神。
二、文字美
文章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罢那生动优美的文字如同涓涓的小溪流淌在心中。“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这句既写出了事情发生的环境,也点明作《月光曲》的线索,试想:作曲家忙碌了一天,晚上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放松心情时,偏偏从“茅屋”传来自己创作的曲子。这个句子从环境中透视着故事的线索,语言文字既优美,又特别适合人物的身份。还有“水天相接、波光粼粼……”这些生动优美的词句可以折射出一个画面。
三、品格美
贝多芬身为著名作曲家,是个相当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是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屈身谦和地走进了茅屋,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贝多芬这种关爱穷苦人民的品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再看穷兄妹俩:尽管家中生活非常困苦,可是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又多么令人敬佩啊!
四、艺术美
文章最能体现艺术美的是第9自然段,艺术美是通过三个画面来表现的。第一幅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时给人的感觉: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此时的感觉: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涌过来……”,此时可以感觉到: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美丽的画面,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优美、和谐的曲调体现了贝多芬高超的艺术美。
五、意境美
篇4
一、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可以创设情境,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用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例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教学设想是:这课的重点是感受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感受贝多芬深厚的同情心。为了突出这个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巧用多媒体课件逐幅出示四幅图,让学生想像、感受贝多芬内心情感的变化,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课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皮鞋匠为什么会联想到月亮升起、月亮升高及波涛汹涌的画面,面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变化是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播放《月光曲》的乐曲片断和皮鞋匠联想到的“月升、月高、波涛汹涌”动画,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变化,并指出这种乐曲的变化以是随贝多芬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从而让学生领略到一个由画面、音乐、情感所组成的完美意境,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皮鞋匠联想部分的语言文字,这样既让学生感受至了贝多芬卓越的创造才能,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觉了语言文字之美。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1)播放《月光曲》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听到的乐曲好听吗?这就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一们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月光曲》。(板书:贝多芬 盲姑娘)大家想了解贝多芬吗?这里教师有贝多芬的一份资料,请一位同学把贝多芬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2):贝多芬简介。
这样导入新课,自然流畅,不但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直奔重点,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二、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突出重点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受年龄、知识的限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老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老师运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使难以觉察的事件能清晰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便可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一座桥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学生朗读课文2-7自然段,初步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逐幅出示多媒体课件(3图像,并附有思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一)出示多媒体课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心情怎样?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轻松,理解“断断续续”)。(二)出示多媒体课件(4):听兄妹谈话,思考题: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听到兄妹谈话后深受感动。(三)出示多媒体课件(5):茅屋里烛光下的兄妹,思考题:贝多芬走进茅屋后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样?指导朗读。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看到兄妹俩产生了同情之心。(四)出示多媒体课件(6):妹赞美,思考题: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此时心情怎么? 理解“纯熟”,了解两个感叹号的作用及“您”字重重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盲姑娘赞美的语句,学生体会到贝多芬听到赞美后的激动心情。小结:贝多芬被幽静的景色所陶醉,被兄妹俩的兄妹之情所感染,看到了茅屋里贫穷凄凉的景象,对穷兄妹俩产生了同情怜爱之心,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听到了盲姑娘深情的赞美,贝多芬心情无比激动、兴奋,为了回报知音,贝多芬再弹一曲,此情此景,深深地拨运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心弦,一股创作的激情在胸中激荡。这样处理教材,突出了本文的重点。
篇5
执教《月光曲》时,学生出乎意料的表现让我享受到了课堂的幸福。我感觉幸福之神仿佛紧紧地握在我手中,融化了我也感染着学生,幸福女神带着笑容,姗姗来到我和孩子们中间,师生间仿佛在赴一场智慧之约,乘坐着幸福的教学快车,抵达一个又一个幸福站台。
一、“打破预设”缔造了幸福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可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加之学生毫无一点音乐底蕴,想想以前,五、六年级的学生都学得倍感吃力,更何况是四年级的学生呢?于是,备课时我决定采用保底教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音乐之美。至于课文的背景,音乐的意境,人物的情感,留待以后再细细指导,或许以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体验的提升,学生也自然能够体会到。
“老师,我知道《月光曲》是一首钢琴曲。”
“我知道《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
“我知道贝多芬……”
……
然而,我还是失算了。课一开始,学生争着汇报他们在预习中所知道的,并表现出对这篇课文极大的兴趣,从他们的汇报中也让我了解到他们的阅读情况远在我的预料之外。此时,再按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必定会浇灭学生已燃起的学习热情,于是,我当机立断,打破预设,那么该如何呢?此时,一个新的教学流程迅速浮现脑海:自主质疑,理解课文创设情境,体会意境以读代讲,升华情感。于是,我微笑着鼓励他们:“同学们,想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吗?老师告诉你们:善于发现,懂得提问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愿意试一试吗?”学生们听了,立刻来劲了,兴致勃勃地打开书本,认真地默读起来……片刻安静过后,教室又热闹起来:“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盲姑娘怎么会知道那是贝多芬?”“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皮鞋匠真的看到了大海了吗?”……一连串的问题从学生的嘴里蹦出,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水到渠成了,此时,学生已完全沉浸于课文内容中,谁还会感觉生活的遥远,感到背景的差距呢?还用担心他们会“慢热”吗?望着那一张张争得面红耳赤的小脸,那一双双充满渴知的黑眼,幸福感早已溢满胸口。
二、“创设情景”深化幸福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可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因而,如何引导学生去领会,也是教学点。整体感知课文后,我便直奔文章重点,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四层变化,再出示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明月初升”“月亮升高”“风雨浪涌”“风平浪静”。并配以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四个乐段,即轻松柔和的、渐强明快的、高昂激越的、平滑舒缓的。教师同步用富于情感的语言配乐朗读四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地结合起来,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瞧,课堂上时而一片沉静,所有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与图画中,时而响起一片惊叹声,他们为美妙的音乐啧啧称叹;时而凝视图画,陷入沉思;时而随着音乐摇头晃脑。学生那陶醉的表情,那欣喜的叫唤:“老师,我看到了……”分明在告诉我:幸福也涤荡在他们胸间……
三、“情感朗读”升华幸福
学生对文本理解到什么程度,感悟到什么程度,通过朗读是最能表现出来的。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美读”,即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还将文中蕴藏的内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对于乐曲内容有了形象的感受且心中也有动容,但我总感觉“火候”不够,于是,我又趁势加了一把火:优美的《月光曲》乐曲中,或平缓或高昂的朗读声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响起,朗读中,学生们再一次感受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感受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感受盲姑娘的纯洁,感受兄妹俩的手足情深;甚至感受到幽静的月光下那温馨的画面……随着朗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绪也被打开推广:“盲姑娘那样爱听音乐,为什么不去听音乐会呢?”“我知道,他们太穷了。”“我体会到,当时的社会对穷人太无情了……”这些本不敢引导的情感背景全让学生在读中捕捉到了。因而学生的情感更丰满了,“带着你的体会,再次感情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此时学生更为动容了,而我,那沉睡的情感也被他们朗读中的清纯和真挚、激情和气势一下子唤醒了!读完了,学生还沉浸在亢奋中——端正着,双手捧书,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我。显然他们也被自己感动了!
四、写写、画画,拓展幸福
阅读教学不只是“读”的教学。在课堂的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学生胸中激情澎湃的时候,我提出了新的要求:用水彩笔画出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此时心中的所思所感,描绘自己听了《月光曲》时所想象到的画面。话音刚落,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动起来了,完全没有往日的愁眉苦脸,没有一点儿的犹豫。因为,他们已融入了课文之中,融入音乐之中,融入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之中。悠扬的乐曲更激起他们的激情,而他们即兴创作的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段段溢满真情的话,更是令我为之兴奋,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时刻吗?
篇6
猜猜谜语,听听故事,符合儿童玩的天性。如果教师在授课“导入”中能适当运用寓教于乐,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太阳》一课,我采用谜语引入: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晴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小朋友们猜猜它是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二、温故知新,迁移学习兴趣
教学新课的导语,可以采用迁移旧知的导入方式。如在教学古诗《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背诵已学过的《咏鹅》《悯农》等古诗,然后告诉他们古代有许多大诗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诗人――清代高鼎,学习一首新诗《画》。这样一来,就极其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了要学习的古诗上来,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三、音乐渲染,调动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中,促进其理解。
如在教学《月光曲》时,上课铃声刚落,教室里就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地讲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月光曲)同学们,你们知道《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吗?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四、激情导入,诱发学习兴趣
激情式导语,就是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这样导入:“我们祖国山川锦绣,幅员辽阔。还记得吗?老师和大家一同去看看祖国的东北部,那里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全是森林,犹如绿色的海洋,真是美极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兴安岭吧!”这样的导语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渲染情境的作用,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悬念式导语就是教师从不同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如教学《不留余地的狼》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板书:不留余地,同学们,什么是“不留余地”?做事不留余地的结果会怎样?板书:的狼。指名读、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提出:“狼是怎样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不留余地的结果怎样?”)这样引入就把学生读书的热情激发起来,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这样就会使学生爱学习、好学习、乐学习。
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情感 教师 学生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偏重于认知过程,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理解,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独立见解,繁琐的理性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教学过程忽视“情感”,把情感因素置于语文教学之外,为教语文而学语文,把语文教学囿于繁琐的理性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力求突出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我坚持“情是灵魂,读为载体”的情感教学模式,充分借助情感之动力,阅读之功能,使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情感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人文情感的互动,带动学生去掌握知识,明白事理。其过程充分强调的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合作者去看待。正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所言“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素质教育。”
一、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孔子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宁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情感的功能性。
2.心理学的角度
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产生的,它具有动力性。愉悦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施目标
1.强调“情感”,能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秀品质。
2.调动“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过程,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运用“情感”实现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气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操作步骤(以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为例)
1.激情促读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巧妙构置悬念,利用多媒体大胆创设情境等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求知的需要形成“要学”的情感。
如在学习《月光曲》之前,教师让学生边听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边观看“月光照进窗子到洒满海面及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的景象,把学生很快地带入美妙的情境中,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钢琴曲的曲名叫什么吗?他是谁谱写的?是如何诞生的?”以此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要读的欲望。
2.调情自读
这一环节着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带“情”去自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形成“能学”的情感,并能提出自己读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辅导,消除学生读书的障碍,达到字正句通,了解主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需要。
如《月光曲》一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轻放《月光曲》。读后,让学生汇报“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懂得了《月光曲》曲名的由来”;有的说:“看到哥哥对妹妹的爱护”;有的说:“盲姑娘太了不起了”;有的说:“感受到了《月光曲》的美”……学生争相发言,各抒己见,情绪高涨。
3.诱情品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情感,并有目的地设计问题,诱导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这个环节是关键,运作起来也比较复杂。通过自读,学生大多已整体地感知了课文,初步产生了“会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激发学生去抓文章的中心部分,细细品味。
《月光曲》一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学生:“《月光曲》美不美?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请用笔划出来。”学生便很快地找出了盲姑娘听曲时而产生联想的那段话。紧接着,老师又问“谁能读出它的美?”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景象之美,读后学生议一议。然后问“为什么美?”“你觉得什么美?”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曲的调子美”;有的说“曲的节奏美”……大多是从曲子本身来思考,并没有抓住文章的中心,于是,我又提醒地问:“从这首曲子中,你认为贝多芬美吗?盲姑娘美吗?他们的美又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一下,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悟出了曲美人更美。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细读,最后让学生听着乐曲,看着画面,根据提示去品读。
这个环节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将读、思、议、想交叉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想象情境、体会情感、感悟语言、提高能力。
4.带情朗读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那“学会”的情感、表现的欲望,给以机会,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带着愉悦的情感进一步去领会文章中心。通过朗读,将已认知的事物在他们的大脑中积淀与吸收,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朗读水平和导演能力。
在完成《月光曲》的基本教学后,老师让全班学生读联想的那部分内容,并请一位女生和两名男生分别扮演盲姑娘、哥哥和贝多芬,把当时每个人会有的神态、动作表演出来,然后组织评议再读,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真正体会到“曲美人醉”的意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5.蕴情爱读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延伸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愿读、爱读书的兴趣,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学习中去。众观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课的结尾,善于调动、保持学生的情感,产生课结束而学生情未尽之功效,能使学生继续愉快地去读书,去探索新知。
在《月光曲》一课的结束后,老师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阅读有关“贝多芬”的书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了一次“贝多芬”故事会,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四、几点策略
1.注意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教师要挚爱每一个学生,无歧视、不偏爱,善于营造一种“亲、乐”的师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紧紧牵着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情感线索去教语文。
2.准确掌握情感规律,尊重学生的选择
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往往都带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
3.善于营造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
篇8
我们知道尾声被广泛地运用于戏曲、音乐及其他艺术作品中,它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重大。从传统曲式学的角度说,尾声作为曲式结构的一个附属部分,具有独立的意义,它可大可小,在音乐语言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尾声在音乐作品整体结构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殊不知,在西方音乐史中尾声则是他对传统奏鸣曲式所作的仅次于展开部的大改革,它相当于“第二展开部”,长大的尾声使作曲者将主要乐思和情感毫无遗漏地呈现出来。
笔者发现研究贝多芬这首作品的资料很多,唯独研究尾声却不是很精细。故笔者将重点放在了有“第二展开部之称”尾声的研究。为了让我们对贝多芬的奏鸣曲研究更加全面,让更多音乐学者看到尾声的研究价值,笔者抛砖引玉,以他的32首奏鸣曲中《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尾声为例。
关键词:尾声 第二展开部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一、关于《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乐圣”贝多芬的14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朱丽叶是伯爵的女儿,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因此我们可以从乐曲中听出来。
二、“月光曲”作品的技术分析
第一乐章升c小调,是柔板的奏鸣曲式。尾声(60-69小节)较为短小,叠入开始,共有10小节。首先我们清晰地看到旋律与伴奏声部互换。上方声部是三连音伴奏在引子部分早已出现,这一动机音调有目的地为曲子的尾声做好了铺垫。这种音型舒缓连贯,使整首曲子产生幻想的背景和情感铺垫。旋律采用的是主题动机,并移到次中声部进行,一直持续主题的动机音调并逐渐消失、渐弱中结束。谱例为:附点八分加上十六分音符,紧跟着一个附点二分音符,低沉而忧郁的诉说,略带哀怨的色彩,让人不禁心生同情,进而更加巩固主要乐思,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伴奏在高音区则是织体化的分解和弦音进行,属和弦与主和弦交替出现,并且呈现出了“拱形线条”的趋势,最后和声完满收拢于c#小调主和弦。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力度从渐弱到极弱,这是贝多芬独创的力度的表现方式。改良后的强弱对比方法是音乐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在器乐演奏中使用强弱对比方法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开始,贝多芬时期对于强有力,激动的力度的挖掘获得了空前成功,特别是在音响逐渐减弱方面的成果。例如,本作品的最后一部分就使用了这一减弱的力度的处理。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降D大调 ,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对于这个既幽雅又诙谐的乐章,最著名的评论是李斯特所说的“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曲中穿插着三重奏的旋律,让人如同看到了妖精舞着动人的舞蹈,轻轻地引导出主题。正如其名“深渊的小花”,重在表现前后两个乐章,故尾声被省略。
第三乐章的尾声(159--200小节),急板、升c小调,尾声非常的庞大。一共可以将其划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9—166小节)叠入开始,调性在主调的下属调升f小调上开始。这是奏鸣曲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这部分是主要主题材料,升f小调上进行2小节后转入升c小调。采用的是呈示部主题的核心动机,谱例如下:分解均匀的十六分音符级进上行并最后到达两个强有力的八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伴奏织体采用的是均匀分解的八分音符形式。这个主题动机热情沸腾,犹如潮水一般,奔涌咆哮而来。4小节后加入了华彩,连续分解的三十二分音符上下起伏,起到了炫技和自然过渡的作用,最后1小节停在了升c小调主和弦上。和声进行在DVII7/D—DVII7—t(不完满)。
第二部分(167—190小节),叠入开始。使用的是副部材料,调性回归到主调。附上谱例:二分音符加上一个附点八分和十六分音符。旋律在低音区与伴奏音型互换。5小节后声部互换,旋律声部在高音区加入八度叠奏,仿佛由衷的诉说。临近结束时的八度叠奏又仿佛在表达自己某种坚定的信念与决心。177小节后华彩再次出现,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华彩乐段,又给乐曲增添了不安的情绪,紧张度和戏剧性优势进一步加强,对比强烈、贝多芬的感情和思想搏斗再一次得到宣泄,犹如草原上的水牛群肆无忌惮地向前飞驰着。调性同时也开始变为主调的下属方向的#f小调,低音四小节t持续,后转回主调#c小调,和声进行DVII7/D—K46—D7—t做完满终止。
第三部分(190—196小节)共7小节,叠入开始,依旧是副部材料 ,低音主持续,伴奏音型为均匀分解地十六分音符,旋律一直在强调主调的五音。
第四部分(196—200小节)为主要乐思的材料,急板速度。叠入开始,调性依旧在主调#c小调上进行。上下两个声部八度齐奏,均匀分解的十六分音符,气势恢宏,最后在分解主和弦的柱式和弦上以极强的力度结束。从这个尾声,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贝多芬在力度上的应用与控制。
通过尾声具体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该曲具有丰富的调性变化,并且每个乐章间的调式调性相互联系,纵观全套曲尾声是一个结构呈现的扩大化过程,音乐的感情和内涵也越来越饱满,动力性矛盾而引发的情感也越来越明朗地表达出来。最终以如此具有震慑力,回味无穷的音调来体现了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特有的音乐特征,体现了全曲的深刻感情内涵。总体上体现一个对比统一的过程,足见贝多芬的对比、发展、统一的矛盾的作曲技法之高超。在作品的构思上与表现意图紧密相连,既保持了传统,又显示了推陈出新的写作手法。这一切在曲式分析的灵活运用上给我们以巨大启示。
篇9
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中,老师给我们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我们把课文读熟的情况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一开始,冯永磊说:"应该是听的很认真,所以贝多芬为他又弹了一曲。"其他人听了一时间都没有说什么,好象他说的有道理:一向是点子王的
郭辉说:"不对,可能是贝多芬弹的有点投入了,为了尽兴而再弹一首。"小组长刘安宁想了想,
篇10
记得在一次语文课中,老师给我们上了《月光曲》这一课,在我们把课文读熟的情况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求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
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一开始,冯永磊说:"应该是听的很认真,所以贝多芬为他又弹了一曲。"其他人听了一时间都没有说什么,好象他说的有道理:一向是点子王的
郭辉说:"不对,可能是贝多芬弹的有点投入了,为了尽兴而再弹一首。"小组长刘安宁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