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范文
时间:2023-04-09 03: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变人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北农民李红旗,在地摊上花钱买了5张建国初期的烈士证,原想用以增值的。一天黄昏,他从外地打工回家,暮色中看到老父亲在村口张望,等他归来。苍茫之中,他蓦地想到,烈士证表彰的主人,牺牲时才都20多岁,几十年音信全无,他们的亲人日夜牵挂,是如何地望眼欲穿呵!从此,他奔波13年,走上了寻找烈士家属,让烈士回家之路。
人生是漫长的,许多人都对未来作了设计。然而却在一瞬间挣脱了原有生活的束缚,让生命留下了新的轨迹。
有一位摄影发烧友,去高山深处采风。那天清晨,他手端着相机,望着山崖下,在简陋的校舍前,几十位稚气的小学生向着徐徐升起的国旗,在老师手风琴拉出来的走调的国歌声中,行着少先队礼,清澈的目光里满含着真情。目睹这一情景,他突然泪流满面。晨光下,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峦展示着雄浑的力量,他的心在瞬间被山间的太阳点亮了。他决定,留下来,在这高山小学做一名乡村教师。
若干年后,他在省城为高山小学举办慈善募捐摄影展时,对采访的记者说,我享受这儿所给我的。当悠扬的手风琴声伴着孩子们的歌声,在薄霭中穿过袅袅升起的炊烟时,那场景让我心里满足。我从来没想过会和孩子们相伴,但现在,我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生活中,因心灵与现实交融而为之感动的,实不多见。但有时,一部文艺作品却能改变人的一生。
今年62岁的英国退休护士金玲,是湖南长沙第一福利院“中国儿童临终关怀中心”的创始人。在她8岁那年,一部讲述一位英国女佣在抗战中带领100多名孤儿翻山越岭,徒步从山西阳城转移到西安“儿童之家”的电影,改变了她的人生。当看到主人公到达安全地带后,抱着孩子们喜极而泣的特写画面时,她被深深感动了。就在这一刹那间,她对自己说,长大也要到中国去做同样的事情。
50年后,金玲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她和丈夫在长沙创办了中国儿童临终关怀中心。两年多来,这家被称之为“蝴蝶之家”的中心已收养了30多个病重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尊严地离世。金玲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在中国建立更多的“蝴蝶之家”。
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个瞬间,但生命对它的反应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在感动中坚定了理想,有的在理解中萌发了善良,有的在震惊中受到了启迪。但也有一些生命在瞬间中感应了生活的阴暗,让人生远离了道德标准,冲破了法的樊篱,并为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过,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瞬间的灿烂,却与生命擦肩而过,像流星一样,在人生的长河中悄然划过。
篇2
在浙江大学,提起“石榴男孩”卢顺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卢顺才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学生,四年前,家境贫困的他怀揣着70元钱来到浙大,靠申请贷款和助学金才交齐学费。大一结束后的暑假,为了凑齐来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卢顺才想到了自家种的石榴。
卢顺才的老家在四川会理县,是全国五大石榴产地之一,当地农户普遍以种植石榴为生。2007年8月,卢顺才从家乡收购了7吨石榴,运到杭州的水果批发市场贩卖。那一年,他用卖石榴的收入交足了学费,还替家里还了一部分债。
大二、大三的两个暑假,卢顺才继续在水果市场卖石榴。到了大四开学,他主动向学校提出不再接受助学金,同时还捐出了5000元资助另外两位同样家庭贫困的校友。
今年夏天,被保送读研的卢顺才又卖起了石榴。这一回,他不但注册了“顺才石榴”这一品牌,还办起了义卖。“我非常感激浙大,感激全社会对我的帮助,所以我想回馈社会。”卢顺才说,他会将义卖所得的利润全部捐给遭受泥石流灾害的舟曲人民。
【妙用提示】
自立自强: 卢顺才家境贫困,最初仅怀揣着70元钱来到浙大。可他没有自卑,没有气馁,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设法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他将家乡特产的石榴贩卖到杭州,不但解决了学费问题,还替家里还了一部分债。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应该成为当下年轻人的主流精神。
学会感恩,回馈社会: 进入大四,卢顺才主动提出不再接受助学金,同时还捐出5000元资助另外两位家庭贫困的校友。今年夏天,他还为舟曲灾区人民办起了义卖。身处困境、逆境,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怀,而一旦境遇改善,行有余力,也应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向比自己更为贫弱的人伸出援手。
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会理是全国五大石榴产地之一,当地农户普遍以种植石榴为生。卢顺才通过把家乡的石榴贩卖到杭州,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卢顺才是有头脑的,善于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其实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能否发现和把握。
百岁古树之死
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镇是有名的古树之乡,全镇有百年以上的樟树等古树1300多棵。这些珍贵的古树时常引起苗木商贩的注意,许多人进村收购古树,但都遭到村民的拒绝。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达到收购古树的目的,偷偷在古樟树的根部附近打两至三个小洞,放进一种不知名的烈性液体毒药,将枝繁叶茂的古樟树活活毒死,而后再进村收购。
《江西日报》对此事的报道在新浪微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博友们对不法分子的行为表示愤慨。博友李泓键认为:“这些人怎么还只看经济利益,这么多大自然的报应难道还换不来他们的觉醒吗?”署名uxdavid的博友则评论道:“这不禁让我想起电影《钢琴师》中那位放走犹太钢琴家的德国军官。面对人类的才华、大自然的遗产等瑰宝,怀有珍惜和敬畏之情是每个人的基本良知!”
【妙用提示】
敬畏大自然: 为了贩卖古树获取暴利,不法商贩居然“毒”死百年古樟树,这种“暴殄天物”的行径令人愤慨。百年古树“生于斯,长于斯”,已与脚下水土融为一体,并为当地环境作出了贡献,对此我们应该怀有感激和敬畏之心。推而广之,对于整个大自然,都应如此。古人说得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破坏环境,违背自然,人类受到的惩罚还少吗?
新生, 欢迎你; 家长, 请回家
每年高校新生入学之时,家长的“送学”现象总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除了传统的陪同报到,今年的“送学风”还延伸到了网络上。
今年8月下旬,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建立了新生家长QQ群。随着新生报到,QQ群变得热闹异常,家长们除了讨论学生转专业、军训等话题,还有径直在群里向老师推荐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的。
QQ群的推出让家长叫好,但大学生们对此颇有意见。“没想到终于离开家进入大学了,还是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子。这样下去,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独立啊?”新生小沈抱怨地说。
送学之风倒也并非“中国特色”。9月,美国各大学纷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迎新生活动,许多家长都会“护送”孩子到学校。报到那几天,学校操场上停满私家车,家长们充当起“搬运工”的角色,穿梭于操场和宿舍间。一些家长还会在学校逗留几天。杜克大学的一位教师回忆道,曾有一对夫妇一直在学校待到开学,跟着孩子到班里听课,最后还到办公室要求更改孩子选修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遏制家长“送学”的风气,美国一些高校今年打出了标语:“新生,欢迎你;家长,请回家!”
篇3
生活的变化有时候天翻地覆,有时候则悄然无声;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往往更加关注“随风潜入夜”的细节,毕竟,细节更加贴近生活,细节才是书写生活史诗最为灵动的文字!
细节,因其格外细小而常常被人忽略,但这绝不意味着细节无关紧要。大量的事实表明,能否充分重视生活中的继节,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正所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精细者常常可以因为重视细节而旗开得胜,粗心者则常因忽略细节而兵败垂成。
我们看到,婚姻生活中抱怨的人多,赞美的人少。对美好细节的回忆。集中在恋爱阶段的多,家庭生活阶段的少。很多人因为生活的琐事而感情破裂。
细节是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态度,更主要的,它是一个习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可能转瞬即逝,即使留下一些阴影,也很快消散,不构成影响,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其实是一些已经成为习惯的“细节”。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小伟和小丽郎才女貌,人们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那天终于伤筋动骨地吵了一架,那时他们方刚刚商量结婚。小伟摔门出去,离开小丽的宿舍。小丽打开门,扔出一句话:“是男子汉就别再敲这扇门!”
一个白天在心烦意乱中过去,最终,小伟还是踌躇地走到门边。想了半天,小伟摁响了门铃。可是门没有开,小伟知道小丽就在屋里。小伟摁了第二次,门依旧朝他紧闭着。
小伟第三次摁响了门铃。在摁门铃的同时,小伟决定,这第三次如果门还是没开,他将永远离开这扇门。门依然没开,小伟伤心地离去。
多年以后的相见,他已是人夫,她已是人妻。想起当年的光景,彼此都有疑惑。小伟问,我摁了三次门铃,你为什么就是不开门?
小丽说,听到第一声门铃,她还在生气;听到第二声门铃,她心软了,准备原谅他;听到第三声门铃,她从沙发上起身走到了门边,等待着第四声门铃。她想,如果他第四次摁响门铃,她将彻底原谅他。可是,门铃声再也没有响起。
如果有第四次……可是,生活已不容假设。爱情中的一次小小过失,就有可能瓦解了婚姻。
一个富商和一个罪犯回忆他们的童年,提到了相似的一件事。
犯人说: “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双鞋子,一双是布鞋一双是皮鞋。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双?我一看那双皮鞋,好漂亮,我非常想要。可是弟弟抢先喊:‘我要皮鞋!’妈妈看了他一眼,批评他说: ‘好孩子要学会谦让,不能总把好的留给自己。’于是我心里一动,改口说: ‘妈,我要布鞋好了。’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双皮鞋给了我。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也从此学会了撒谎。以后,为了得到每一件我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不择手段,直到我进了监狱。”
富商: “小时候,妈妈给我和弟弟买了两只芒果,一只大些一只小些,我一看那只大芒果,很好吃的样子,我非常想要。妈妈问我们,你们想要哪一只?我想说,我要大的,可是弟弟抢先说:‘我要大的!,’于是我就跟妈妈说: ‘妈妈,我和弟弟都是你的孩子,我们应该比赛得到那只大芒果,因为我也想要大的。’
于是我和弟弟开始比赛把家门外的木柴分成两组,谁先劈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芒果,最后,我赢了。以后,为了得到每一件我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会努力争取第一,因为我知道通过努力,就能得到奖赏。”
童年时,我们每一次面临竞争的心态和行为,往往教会我们一生做人与做事的态度。
明亮是一家公司的老板,近期闹起离婚。他不想把离婚的事闹得惊天动地,而想通过协议的形式解决,但他妻子死活不愿意离,弄得他很无奈。
那天晚上与朋友喝酒,喝到很晚,明亮醉得烂泥一般,朋友只好打车送他回家。后半夜明亮醒来,却见妻子还没睡,正在蜡烛光下帮他剪脚指甲。明亮坐起身来望着剪得熬齐的脚指甲,不觉流下泪来。原来,明明亮自从做了老板,身体发胖,无法弯腰,平时脚指甲长了都由妻子帮着剪。但近来自从有了小情人之后,明亮就对妻子失去了兴趣。由于长时间不回家,他的脚指甲长了也没有剪,小情人从未想到过帮他剪一剪。明亮看着妻子在烛光下的身影,不觉低下头来。是啊,这么多年来,除了母亲,只有他妻子是时时想着他关心他的人,你看,为怕亮光影响他的睡眠,妻子竟灭了灯,而点着蜡烛。这个细节也只有妻子会想到。
妻子见他醒了,便很平静地告诉他,他要的东西放在床头柜上。明亮抓起床头柜上的东西,那却是妻子签好的离婚协议书。妻子边擦着他的脚边嘱咐他:“我这是最后蕊次为你剪脚指甲了,以后要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别让指早挤伤了脚。”
篇4
小时侯,在一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没有书会非常痛苦”,我当时,并不懂这话的意思,只想读不读书没什么用,把课本里的知识学到就满足了,其实这些还不够。因为我以前看书的时候,只是读那满页的文字,我还没有能力透过文字的栅栏,看到作者的身影。而现在当我重新去读小时侯的那些书刊的时候,就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可敬又可爱的身影,是他们陪伴了我的童年,我会一生想念他们
现在终于明白“人的一生没有书是很苦的”这句话的含义。我还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有生之年如果没有书,那么他就永远不明白什么是人生。
在新时代里有一个"读书改变人生"的经典现代版大家想知道吗?据说黄冈中学的教室里仍然摆着两双鞋。一双是皮鞋,一双是草鞋。言下之意就是,读书读得好的人就穿皮鞋,过好生活;读不好,就穿草鞋,卖苦力。。那你们以后是想穿皮鞋还是草鞋呢?
篇5
到了恋爱的年龄,人家给王本昌介绍过很多对象,但往往见上一面就不再有下文,因为他不善言辞,往往说了上句就不知下句该说些什么。见过面的姑娘给他的评价是:“人是不错的。就是太闷了。”言外之意,跟这样的人相处一辈子,哪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就这样,过了恋爱年龄,王本昌还是孤身一人。但他似乎就没想过改变现状,或许他不知怎样去改变天生的少言性格。看着同龄人的孩子都打老酒了。上小学了,有的都快小学毕业了,他还是一个人无声无息地孤闷着。其实王本昌的心里也不想这样。他当然不想一个人孤独着,他也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主动与周围的人接触,主动搭话,但总是不能如愿,对他来说,与他人交往似乎是那样的难,张开嘴又能说些什么话呢?王本昌最终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他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
今年夏天,王本昌从街上买回来一只鸭子,准备杀了吃。后来有事没吃成,就在厨房里养了几天。但这只鸭子鬼精鬼精的。却不在厨房呆着,总是跟着王本昌的脚后跟往屋里蹿,只几天就让王本昌怎么也甩不掉了。它除了会迈着鸭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外,还会扇动着翅膀用它的鸭公嗓子“唱歌”。听到他进门时的脚步声。它还会预先走到门口嘎嘎叫起来表示欢迎。有时,它也会心情不好,懒得理人,趴在地中央闭目养神。王本昌就装着不再理它,它又会嘎嘎叫着走到他身边跟他套近乎。鸭子如此可爱。让王本昌始料不及,王本昌觉得可以像马戏团里驯兽一样,自己也可以训练这只鸭子一下。他突然来了兴致,整个人都精神起来。
鸭子很聪明,王本昌教它什么,它很快都能学会。会爬上马桶大便,会到指定的地点“用餐”。后来还能上楼梯下楼梯。再后来,王本昌在它脖子上挂一个小布袋。布袋里放上五毛钱,它就能替他上楼口的报亭替王本昌“买报纸”。
鸭子给王本昌带来无穷的乐趣,也替内向的他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王本昌每天给鸭子细心地洗澡,洗得它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点鸭腥味。他在鸭脖子上用红丝线挂了一个小铃铛,红红的丝绳鲜艳醒目,是极漂亮的装饰。每当王本昌带着鸭子外出散步,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提醒行人注意千万不要踩到他的爱鸭。城市大街都是水泥地。夏天气温高得吓人。再加上每天散步少则要走几里,多则十多里,一开始鸭掌常常会磨得血淋淋地脱皮。王本昌心疼得不行,就用毛茸茸的红绒布给鸭子做了两双鞋子。于是鸭子更“死心塌地”地跟着王本昌,每天寸步不离。
穿上鞋子的鸭子,会陪主人散步的鸭子。能买报纸的鸭子。顿时这鸭子变成了这条大街上最亮丽的风景线。鸭子又很会来事,专门喜欢往人多热闹的地方去。人家让它表演,它马上就能即兴来上一段,跳鸭舞,学明星唱歌,还能“说外语”――学狗叫。无数人因为这只鸭子而开怀大笑过。无数人为这只鸭子的聪明惊叹过。而人们不先对鸭子感兴趣,更对这只鸭子的主人感兴趣,于是又将目光聚焦在了主人身上,起初王本昌感觉很不自在,但是顶不住好奇人们的追问,于是,王本昌不得不对各种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给予解答。一遍遍地谈鸭子的来历,谈他如何训练这只鸭子,谈它的趣闻,谈它的本领,谈它的一切一切。为此。王本昌周围聚集了一群鸭迷,先是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后是经常到广场花园休闲的人。人们围着王本昌。让他传授驯鸭经验。王本昌就耐心地解释。不管这经验灵与不灵,王本昌由此认识了不少人,结识了不少的“熟客”。即使王本昌不带鸭子上街,遇上了,也要熟络地聊上几句,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这让王本昌感到生活从没有过的舒心与畅快。后来王本昌还被吸纳进了老年活动中心,帮着忙里忙外,他还打算参加老年秧歌队。
渐渐地,王本昌变了,变得爱说话,风趣幽默多了。周围的人们也觉得他变了。他通过鸭子而表现出来的爱心、耐心、细心与聪明才智,也打动了邻街的一位大姐,于是经人牵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再加上“鸭子媒人”的生动表现,在王本昌四十岁的时候,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份晚熟的但同样甘美的爱情。国庆节,王本昌和爱人相约走进婚姻的幸福乐园。
篇6
都市中,有些人目光呆滞,表情木讷,如同行尸走肉。我并非指那些为我们修路筑桥的劳动者或在田间耕作的农民,恰恰相反,我认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为其带来了活力和激情。而那些无精打采地站在餐馆门口迎候客人或是左顾右盼的年轻力壮的保安和年轻姑娘,却属上述一类人。只为几百块的月薪竟然甘愿无所事事,浪费生命。就我个人而言,我几乎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如果没人打扰他们,我又何必多此一举呢?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异样的光泽,出了他们个人的嗜好、智能或者好奇心。对这样的人,我总要走上前鼓励一番,或者开个小玩笑给他们提提精神,甚至送上一本好书,因为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无论个人地位如何,无论所从事的是何种工作,无论个人银行存款多少,一旦我们停滞不前,那就等于自我待毙。也许你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裹足不前,要勇于尝试新的观念,扩大财富积累。
现在,好莱坞巨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已经“功成名就”。但当初来美国时,他身无分文,只有几副哑铃,但他发誓以健美为契机将来成名于天下。凭借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成功者偶像。
你如果不会举重或是不懂健美也没有关系,还有许多道路通往成功。只要目标正确,那就看你是否具备奋勇直前的勇气了。
补充大脑养分
最近读了什么书?如果你与同样一个人就同样一个话题整天瞎扯,那你该好好坐下来读一读书了。这样你才能开阔眼界并能结识更多的朋友。阅读是你打开智者之门的钥匙,从已故的名人回忆录中或是历史书籍中你会找到无穷的智慧。
网上购书为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你如果不知道书名,购书网站可以提示你所感兴趣的书籍目录。在浴室里,在手提箱中,汽车里或者咖啡桌上,都放上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闲暇中打开阅读你会从智者的经验中寻觅到灵感。
下列书曾带给我许多启示,令我受益非浅。
《关于财富》(《On Wealth》)、《巴比伦首富》(《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关于华尔街》(《On Wall Street》)、《漫步华尔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吹牛扑克》(《Liar's Poker》)、 《穷爸爸富爸爸》(《Rich Dad Poor Dad》)
分享别人的知识
只有充实了自己,你在与朋友或是同事交谈时才有话可说,并能显露出你本人的个性和喜好。你在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社交范围。与比尔・盖茨谈论IT你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吗?那与股神巴非特谈论商 业运作呢?与基辛格交谈国际形势呢?这之前,你先要充实一下自己,即阅读有关他们的回忆录。与高手交谈千载难逢,千万不要错过机会。随着交际圈扩大,你会发现自己周围很多人都在如饥似渴地看书,从他们的谈吐中你就能感受到。分享别人的知识是增长见识和提高鉴赏力的捷径。何乐而不为呢?
锻炼理财能力
领导者和财团老板中,不少人是运动员出身。道理很简单,能够在赛场上争强好胜的人一旦进入其它领域也同样不甘示弱。许多人在审视成功者时,只注意到了其在经营理念、管理技巧或资金保障方面的优势,却往往忽视了成功者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请先审视一下自己。你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否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与外部环境相比,成功者更注重强调自身的力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能控制自己,而他人却非你所能控制。要想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求得生存,那首先要把握好自己。
热身是运动员的必备,而我们也需要热身。在向目标发起攻击前,先在现时环境中做做热身,无论是经商还是投资证券或是地产,只有知己知彼、准备充分才能所向披靡,赢得最终的胜利。只有业余选手才青睐所谓“一口吃个胖子”的美事。
伸展四肢
如果你现在的经济状况不尽人意,那你不妨做做伸展运动。当我们疲惫不堪或让烦恼搞得焦头烂额时,应该停下手头的工作,活动活动身体,好好休整一下。银行存款足够了吗?压缩一下每日开销。从现在起,收入中的10%用于储蓄积累。只要存过一次,就会存第二次,第三次,逐渐你就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将来某一天,你在无意中照镜子时会发现自己变了一个人,不再像从前那样老态龙钟和萎靡不振了,而是焕发了青春和活力,成为了一个人人羡慕的时代弄潮儿。
适应性
如果一个高速增长的公司在经营上缺乏灵活性,那照样可以陷入危机。
灵活性是指在保持平衡中做好应付变化的准备。施瓦辛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看来,健美不仅是要展示强健的肌肉,而且要激发人们对健美运动的兴趣。于是,除了参加健美表演,他还频繁拍广告和演电影,并积极参与公共服务,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且充满激情和正义感的英雄。倘若他一辈子只从事健美运动,那他现在一定不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级的偶像。
学会重复
如何才能判断自己做对了呢?你认为正确的为何别人都不去做呢?你擅长管理还是擅长销售?有些人认为成功和失败无法预测。其实,由于他们不了解自己最擅长什么,所以才让机遇从跟前溜过。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有不断重复,你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果你对事业或职业感到轻车熟路,那其实是在提醒你不能偷懒,继续努力,距离顶点不会太遥远了。切记做事要持之以恒,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篇7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员,但这并不妨碍他把业余时间奉献给潜水运动,并从一个骨灰级玩家成长为竭尽全力指导更多人更好地去享受这项运动的专业级教练。
他说,“潜水只是一种媒介,通过潜水,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不堪回首的第一次
谭晓龙对潜水最早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见海边有人“碰海”――这是青岛当地话,意思就是人憋口气一下扎到海里去捞海产。当时,小小年纪的他只觉得神奇,等他自己真正第一次体验到潜水,已经是在1996年前后了――潜水在当时还是一项昂贵而稀少的运动。
事实上,那次潜水经历并不愉快,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噩梦。
那时他还是一个潜水爱好者,虽然连 BC(浮力调整器)、潜水仪表、空气压力调节器等专业的潜水装备都没见过,但学完初级课程的他已经满怀激动地和其他爱好者一起跟随潜水公司去往葫芦岛准备下水实战了。一上船,他就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船老大喝得满脸通红醉醺醺的。这可是一船人的性命啊。喝成这样,能开船吗?疑问提出,俱乐部经理扔过来一句:你不懂,这里的人不喝酒开不了船。虽然内心仍然忐忑,也明白坐这种人开的船风险极大,但潜水的诱惑战胜了理智,他也怀着侥幸心理和所有人一起期待着即将到来的潜水体验。现在看来,当时的各种解释其实都只是为了实现这次行动找一个借口。
船离开了码头向海岛驶去。
随后发生的一切让船老大的酒醒了,也让这次出行成为谭晓龙潜水生涯里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船开一个多小时后,天气突变,一时间风起浪涌,许多人的身上被海浪打湿,看着浑浊的海水和在海浪中飘摇的小船,大家建议放弃潜水赶紧回去,但是船老大还要强行靠岛。浪越来越大,小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水中的礁石若隐若现,小船若撞上去,后果不堪设想。见此情景船老大的酒也吓醒了,赶紧掉头往回撤。
晚上在住处聊天时教练告诉他们,当时他想让大家穿上潜服,“万一船出事了,潜服能让大家漂浮在水面上,还能保暖,等待救援的时间也能长一些。”听完这话,大家一愣,才知道当时有多危险。问教练为什么当时已经预见到这些危险却没有说?教练很为难,他只是个打工的人,那样说会惹老板不高兴。
第二天潜水,由于装备简陋,没有仪表,而且只能两三人合用一个气瓶。教练带着谭晓龙和另一个潜伴下水,当背着别人使用过的气瓶,跟随教练跳进浑浊的水里下到水底,还没看到什么海底景色,气瓶就没气了,水下太混打手势又看不见,只得拽着教练急急匆匆回到了水面。幸亏当时水不是太深,否则在那种情况下,还不知是否能坚持到安全返回。
这次糟糕的经历让同行的很多人从此放弃了潜水,也让谭晓龙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再潜水。这件事情深深地影响了谭晓龙,让他去思考用什么态度去潜水,如何看待潜水,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自己。
变身潜水教练
谭晓龙和他的朋友们经过总结,认识到不是潜水这项运动不好,只是他们选错了提供服务的潜水公司。认识到了这点,出于对潜水运动的热爱,他们继续投入到了这项运动中。他和朋友们自发地去了很多地方潜水,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虽然潜点有教练的指导和帮助,但是事情一旦自己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由于知识匮乏,在国内能找到的相关资料也很少,谭晓龙和他的伙伴就托朋友从国外带相关书籍回来学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水清有时候水浑,为什么有时候水流很大有时候又很小,什么季节刮什么样的风,风对不同的潜点的影响,不同水温有不同观赏生物……那几年北京周边的水库都留下了他们的潜迹。他们还经常利用双休日,自己带着加起来几百公斤重的设备,星期五的晚上连夜开车去青岛、烟台或者大连,然后迎着初升的太阳下水,周日的中午再开车往回赶,半夜回到北京。那些日子虽然非常辛苦疲惫,但是心灵完全放松到另一个空间。
2000年,他与另外17位“潜水同好”给自己的小团队起了个名字,叫“北京潜水人”,为了让潜水爱好者能有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组建了“北京潜水人”网站。
“北京潜水人”是北京同时也是全国第一家非盈利的实行会员活动AA制的潜水团队。为了让更多的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潜水培训的细节,他们第一个在国内网站上公开了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的课程和准则,使潜水爱好者明确地了解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怎样才达标,减少了商业潜水公司在教学当中的不良行为。
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他们需要在理论知识、水中技巧、装备维护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他深知,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光凭一颗火热的心和满腔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谭晓龙自费去参加了教练员的资格培训考试。他学习的原始动力仅仅是:在大家玩潜水的时候,总得有个人懂,总得有个人知道潜水的风险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解决方案。十多天的集训,每天上课经常要到晚上10点,回去还要做作业,早晚各800米的蹼泳课,谭晓龙一节不落。因为那个严肃的台湾教练曾说,作为教练员,你随时面临去帮助别人,这是你的基本功。如果你连自救都成问题,怎么去救别人?
从纯粹的潜水爱好者变身教练,对于谭晓龙来说,当时算是不得已为之。不过这次转折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跨入教练行列,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除了知识面更广,教练员更多地还需要关注活动的规划、合作的服务商、服务商提供的的设施和装备,判定学员的性格,观察他们的行为细节,预估他在水下会有哪些问题,把可能出现的风险解决在下水之前。还要学会利用会员的性格差异和体质差异来限制或者帮助他们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了解天气、潮汐、水生物,航运等等常识。教练员不仅自己要懂,还要掌握适当的方法,让学员能够快乐、安全地学习潜水,这些对我来说是一种转折。”
非盈利机构的生存意义
“北京潜水人”的会员们这些年来去过马来西亚、斐济、菲律宾、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红海、印度尼西亚、古巴、哥伦比亚、墨西哥、美国、巴哈马、关岛、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帕劳、泰国、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色列、斯里兰卡……在中国艺术摄影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会员协助中国潜水运动协会参加了在平遥举办的主题为《还能持续多久的美丽》的水下摄影展,这也是国内的摄影爱好者团队第一次参加的综合性的国际摄影展。
他说,“北京潜水人”定位在非盈利的发展模式,希望能用更中立的角度来介绍和推广潜水活动。
在这个行业浸多年,谭晓龙看到了国内休闲潜水运动的蓬勃发展,也深知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潜水行业的一些隐患。“北京潜水人”成立之初,谭晓龙就把它的功能定位为咨询和指导,“由于非盈利的定位,能更中立地告诉潜水爱好者怎么选择服务商,怎么选择俱乐部和教练,怎么少走弯路,怎么更好地去享受这项运动。我们在网上建立潜水图书室,公开潜水标准,只是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他强调的是,“北京潜水人”和潜水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潜水公司是带你去潜水,“北京潜水人”是实现爱好者的梦想。
生物学家史达克博士曾这样形容潜水:“就像我们穿过一面魔镜,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谭晓龙说,当你潜入一个纯粹的五彩斑斓的海底,那种美丽,除了震撼,没有语言能形容。在红海,谭晓龙曾和海豚有过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当时,他和海豚温柔对视,一起慢慢前行,距离近到伸手可以触摸到它们。“当你和它们和谐共处,会发现生命如此美妙。”
对话谭晓龙
记者:潜水运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谭晓龙:潜水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识世界的态度,让我变得有条理,学会多方面看待事情,学会信任和宽容,学会勇于承担责任。潜水讲究配合和分享快乐,这个项目决定了它对人是有筛选的,能最终玩儿到一起的,一定是互相之间有信任、有默契、有责任心的人。在那种环境下,就是把生命相互托付给对方,互相的信任非常重要。其实,潜水只是媒介,它让我们很多的朋友通过潜水相互结识、相互了解,结成深厚的友谊,这些是支撑我一直走过来的最主要的因素。我能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一直在被感染。如果没有这么多快乐支撑我,我可能早就放弃这个项目了。
记者:有人说潜水是绿色运动,你怎么看?
谭晓龙:潜水的自然环境不是靠金钱能复制的,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清澈的水,美丽的海底生物,良好的生态,不是花钱能做到的。我们去过国外一些特别好的潜水地方,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对人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潜水的人相对来说都更加环保。国内有些潜点,以前很好,现在过度开发和过度捕捞导致了环境恶化,可以潜水的地方越来越少。与此矛盾的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潜水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们国家那么长的海岸线,却几乎没有得到能持续发展的很好利用和合理的开发,这种资源浪费很可惜。
记者:有观点认为这项运动非常安全,老少咸宜;有观点认为这项运动很危险,甚至直接被划入“极限”运动范畴。你怎么看?
谭晓龙:任何户外运动都是有危险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避免危险发生。作为休闲潜水只要爱好者正确掌握了潜水技能和遵守潜水活动开展的规则,潜水完全可以在安全和乐趣之间找到平衡点。要说危险性,无知、侥幸和违规是潜水的大敌。在水下,一旦设备、操作或者身体出了问题,危险性要远大于陆地上的运动。随着休闲潜水运动的发展,现在的理论、训练和装备,已经能够提供很安全的保证,但不意味着这就100%安全。休闲潜水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从业人员不专业、不敬业,唯利是图。另一个因素是潜水爱好者缺乏自知之明、不量力而行、心存侥幸心理。其实只要从业人员和爱好者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能量力而行,这项运动还是比较安全的。在这项运动中由于潜水爱好者经常处在经验不足的时候,所以教练员及组织者就至关重要,为了潜水爱好者的安全,在关键时刻要勇于说“不”。
记者:哪些关键时刻?
谭晓龙:比如地点、季节选择不合适的时候,参与者得到的训练不够的时候,当地气候、环境有变化,对潜水安全有影响的时候,装备的提供不符合要求的时候,船员和导潜的职业素质不够的时候等,教练员都必须说“不”。人都有侥幸心理,但是潜水不能有丝毫的侥幸。活动的组织者的观念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活动风险的大小。安全是活动的底线,一旦触到底线,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一个好的教练,必须能提前预知风险点并有措施严格控制风险。出了问题能马上解决,那只能算一个合格的教练。出了问题都解决不了的,那就不配称为教练。
对于教练员来说,说“不”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当大家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奔波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多钱,就期待着下水的时候,这种时候要说“不”,太难了。
记者:在现在这种商业环境下,推广这种理念是不是很难?
谭晓龙:很难。但是推广这个理念其实是为了促进这个行业更持续、健康地发展。盈利是商业活动的王道,但是盈利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当这个项目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并能和别人分享快乐的时候,参与者才会继续下去。如果活动的参与者感到不愉快并且处在一个巨大的风险中,他就会放弃了。商业俱乐部的投资者和从业人员一定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些是很传统的商业理论,但现在依然适用。尤其是潜水,一旦有风险,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个行业要有好的发展,必须是有规矩的。我在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的年会上,针对某些公司和教练不道德的行为提出过“你们可以谋财,但是不能害命。欺诈如果仅仅是让爱好者损失一点金钱,对爱好者来说会让他记住这个教训,但是不负责任的教学和引导有可能会让爱好者丢掉性命,这是天理不容的。”
记者:你期望的这个行业好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样的?
谭晓龙:有人说潜水行业的三个支柱是训练、器材和旅游。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潜水行业的支柱在于人,包括从业人员和潜水爱好者。从业人员要有职业道德,因为这个项目的发展给了你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应该去珍惜和善待它。潜水医学、潜水理论和教学模式的发展,使这项运动更安全、更易学。不断研发和生产品质良好的器材给这项运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度假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良好的环境保护、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流连忘返。潜水爱好者如果能通过从业人员的优质服务实现沉入蔚蓝的海底看鱼、看珊瑚、和海豚亲近等等梦想,领略到大自然那动人心魄的美丽,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协作,享受假期的快乐,切身体会到这项运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他们会在这项运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更会把他们的家人、朋友带入这项运动中来,这将会有力地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同时给从业人员带来良好的收益和发展前景。这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
记者:在国内潜水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谭晓龙:我觉得正是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以及在这项运动中经历的曲折过程,我希望能用我的专业技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更进一步地推广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希望能引导更多的教练员和我一起帮助潜水员用正确的观念投入到这项运动中来。我也希望与潜水爱好者分享我这些年的潜水经验,指导大家少走弯路,告诉爱好者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方法更好地找到和鉴别哪些是负责任的服务商,怎样选择一个好的教练。我也会更多地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同时去和别人分享这份快乐。
潜水人手记
诗巴丹―潜水者的天堂
李昊明
诗巴丹面积不足30亩,退潮时整个岛呈马蹄型,走完全岛一圈不超过20分钟,涨潮后整个岛屿就只剩下不到1/5的面积在水面上。岛上每间饭店离海滩都不超过20米,5米的浅滩之后就是垂直落差600―700米深的湛蓝海洋。
夜潜地点选择在离岸边5米远的名为Drop Off的峭壁上。此时的海一片漆黑,只能听到轻轻的海浪声。电筒发出光线,在海的映衬下孤独地亮着,顺着光照亮的地方我们开始游向大海的深处。很快就到了要下潜的峭壁,深度的变化让夜晚的大海看上去极为幽深,我开始感到恐惧,但还是深吸了一口气,张开双臂,越过了悬崖。
篇8
—题记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没有人知道要去哪,也没有人知道要去多久。我从美丽的丛林开始走,途中却遇到了沙漠,我迷路了,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寻找着出口。这时,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她告诉我坚持就可以走出去。
而你就是那个女孩。
曾经现实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不知所措,让我陷入迷茫。我也试着摆脱这种生活,可是我却不能去坚持。那时候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我看不见有谁能帮我,有谁会帮我。
当上帝为我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生活总是充满了许多的意想不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遇见了你。
第一次见到你,奇特的姓,奇特的人,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有乐趣了。了解你后,我终于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你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也有我的梦想,这个梦想让我疯狂的追逐,一再让我坠落,一再让我不敢正视自己。但你让我看到了应该怎样面对现实。
人生的舞台很大,也许一个人的一件事一句话就能让一个人走向自己的舞台。谢谢你,让我明白我应该去干什么!
我自笑看今朝事,喜厌勿谈随心为。
欢语笑言自为乐,要山江河为牵绊。
艺术唯有自然真,潇潇洒洒心中存。
篇9
越南最美丽的表情
吸引我不断踏上旅途的动力,就是在收拾行囊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又有机会去与形形的人们近距离接触了。我自认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喜欢与不同的人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文化。作为一个肖像摄影师,我可以借由镜头与拍摄对象近距离接触,拍摄肖像的时间越久,越能肯定,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特别美的一面。
走过众多国家之后,我最终选择停留在越南的会安。会安非常合我的胃口,有美丽的海滩、宁静的湖泊、富饶的农田、古老的城墙以及色彩艳丽的房屋,我对于宜居的追求以及各种生活所需,这里都能满足。而且,作为一个旅游胜地, 会安每年接待超过二百万游客,我可以遇见来自天南海北的旅行者,分享他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越南人很爱笑,友善,乐于助人。在越南拍摄的照片中,我最喜欢那张“隐藏的笑容”。
那天,我沿着河边散步,一时兴起,坐上了当地一个老妇人Xong的船,她已经74岁了。闲聊了几句,我问她是否可以拍照,她拘谨地摆了一个姿势,拍完我把照片给她看,Xong有些惊讶,她还不习惯看到自己在相机里的样子。我问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想要一只全新的船,她现在的船太旧了,而这总是让游客们感到担心。Xong慢慢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我,虽然年纪大了,但她从来没想过停止工作,她喜欢待在船上,和南来北往的人们交谈。当我再次举起相机,Xong害羞地把一只手放在额头,另一只手捂住下巴,但我仍能透过指缝在她的双眼中看到喜悦。
我和Xong成了很好的朋友,隔三差五会跑去和她聊天。后来,这张“隐藏的笑容”,成为我第一本作品集的封面,作品集出版前,我告诉Xong,如果书卖得好,我就给她买一只新船。6个月后,作品集在29个国家发行,获得巨大成功,我也履行承诺,帮Xong完成了梦想。
我没有想到的是,后来这本书受到了全球许多媒体的关注,Xong的面容出现在包括《国家地理》《洛杉矶时报》《每日邮报》在内的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古巴等多个国家的报刊上。因为这张照片,世界认识了Xong,她的笑容甚至被称为越南最美丽的表情。Xong告诉我,她现在忙坏了,每天都有15-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点名要坐她的船。
猫眼睛的小女孩
旅途中,我通常会想方设法住进当地人家里。在我看来,只有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收获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在越南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想拍摄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照片,有人在Facebook上给我提供线索,说越南南部有一个少数民族,外貌独特,有自己的传统服装和语言。我立刻动身前往,在那里受到了热情接待,同时认识了7岁的小福(Ph??c),当地人给她起了一个昵称:“猫眼睛的小女孩”。
小福有一双不可思议的蓝眼睛,犹如两个清澈的蓝色弹珠,与黑皮肤、黑头发形成鲜明对比。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靠做木工和制作陶器为生,从未离开过家乡。这个家庭毫无保留地接纳了我,他们邀请我住在家里,替我打扫床铺,做饭给我吃,几天后,我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成为朋友,小福甚至还因为我翘了几节课。
小福的父亲和兄弟也都有着蓝色的眼睛,她姐姐的眼睛更为特别,一只是湖蓝色,另一只则是美丽的榛子色。几个哥哥精力非常充沛,经常围着我上蹿下跳。这些孩子并不介意我把镜头推得很近,似乎他们明白,我到来的唯一目的就是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美丽。
随着相处的深入,我自然萌生出帮助这个家庭的想法。我送给孩子们一些衣服和一辆自行车,这样小家伙就可以骑车去几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告别时,我们依依不舍,我邀请他们去我在法国的家里做客,他们兴奋极了,因为他们还从未坐过飞机,也从未离开过越南。
拍摄人物肖像多年,我越来越感受到,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刚接触时往往不易觉察,但拍摄使我有机会深入当地生活,发现这些独特之处。拍摄之余,我还能学到很多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除了越南,我也很喜欢古巴,已经去过十几次。如果让我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我遇到的那些古巴人,我想是“有文化的,幽默的,心灵手巧的”。
另外一个持续吸引着我的国家是印度,当地人的面容总是千变万化,而你可以自由地在街道上拍到很精彩的人像作品。印度也是一个多彩的国家,在街道、墙面以及人们身上都能感受到丰富的色彩元素。
CNT对话
旅行时会带哪些摄影装备?
Canon 5D Mark III及五种不同的镜头:50mm、85mm、16-35mm、24-105mm、70-200mm。
怎样说服人们不躲避镜头?
大多数人面对镜头都会有一些局促,如果摄影师表现得不恰当,他们就会躲避。我通常会先和他们相处一会儿,没有目的地闲聊,然后再开始拍照。
旅途中,什么样的人会吸引你的注意?
孩子和老人最吸引我。我喜欢孩子无辜的样子,喜欢长者沧桑的表情。当我为他们拍照时,他们都是自然呈现。
如何克服语言障碍?
沟通问题从来没有难住过我,如果可以用手势、微笑和眼神与当地人交流的话,语言障碍实际上并不可怕。实在不行,我会找一名懂英文的当地人做向导。
如何尽快融入当地文化?
像当地人一样去过每一天。每次去到一个新地方,我都会尝试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加入他们的日常活动,和他们一起吃当地食品,我认为这是融入当地生活的捷径。
是否曾经遇险?
我遇到过几次险情,大部分是因为驾驶摩托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保持冷静,并尽量自行解决,实在不行再向他人求助。
旅行中最大收获是什么?
通过自己拍摄的照片,发现里面的主人公是如此平凡而又如此不平凡。
篇10
如今,文化人经商已经司空见惯,不是什么新闻了。但作为学而优总经理的陈定方却说,自己算不上一个纯粹的商人,也不够精明,只是依照自己的性情去做而已。
没有学而优以前,陈定方是花城出版社《随笔》的编辑。作为编辑,她得以结识一批国内一流的作家与学者,其乐也融融。
与很多人经商的初衷不同,陈定方走上商人的道路,完全是一个偶然。
偶然地拐弯
1987年,一心做着学术梦的陈定方来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就读研究生,学的是古代汉语音韵学专业。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到花城出版社工作,先是编古典文学书籍,后来为《随笔》杂志组稿,向冰心、王蒙、吴祖光、张中行这样的大家约稿。在这段时间,她的生活很平静,也很享受,就像自然轮回的春夏秋冬。
1994年夏天,广州市图书批发市场计划扩大经营规模,正在招租。
本来,陈定方与这一切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作为编辑,她一直很关心图书出版与网书市场,但从来没有想过去做生意。
机会是找上门的。
有位朋友闲谈中告诉陈定方,他的单位在市图书批发市场的第一号位置预订了一个档位,问陈定方是否有兴趣接过去。留给陈定方作决定的时间只有几天,而陈定方连这个市场在哪里也不清楚。
“当时我一点准备都没有。”陈定方所说的准备包括精神和资金。但这个档口的有利位置,使她心动。凭直觉,她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便决心试试。
市场开业前一日,陈定方签下正式合同。第二天,她就编她的《随笔》去了。因为那期该她发稿。一周后,她先生结束在北京大学的一年访学回来,才知道有这回事,找人帮她清扫粉刷了档口,着手开业。她则在发完稿之后,才开始筹钱,半个月后才把初始费用交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定方进入了图书批发市场,虽然这个领域的竞争已趋激烈,同行都纷纷说她“来迟了”。但她个人对于图书独到的理解,在图书品种、销售数量与市场的把握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她又于1995年,开了第二家图书批发部,终于在批发图书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与空间。
“书贩子”转身开书店
此后,在这以销量为本、叫卖声喧嚣的批发市场里,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书贩子”,而非图书的真正经营者。做了两年批发以后,她感觉如果单纯追求图书批销的数量,不仅对读者,就是对她自己来说,也越来越没有意义。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在广州,除了购书中心,还没有别的像样的图书零售店,满足不了人们购书的需求。
正是基于这种人文思想与人文理念,1996年10月,陈定方的第一家学而优书店开张。
陈定方选择了在她所住的中山大学校园边,开设第一家零售书店。服务对象就是中大的学者与学生,图书内容则以社科学术图书为主体,学术图书品种齐备与专精是其目标。陈定方戏称是自己从出版社浩如烟海的订单中淘书,然后读者再到书店来淘书。因为书店服务的对象虽然是“小众”,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所不能或缺的一个层次,也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个群体。
陈定方并不奢望这家书店给自己带来多少利润,觉得只要它能基本持平,哪怕稍有亏损,她也愿意用批发的利润来养着。
坚持理想背后的寂寞
广州曾经出现过很多很有特色的个性书店。比如,“树人”、“七星”等等,曾经形成了广州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但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11年前,做工具书起家的彩虹书店没了踪影,坚持走学术书籍为主要路线的树人书店、七星书店先后退出了市场……但“学而优”,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当然,这种生存之道,除了像陈定方上述所说的“坚持人文理念”、“对图书品质和读者层次有明确定位,并重视对顾客的服务”、“一直有忧患意识,所以努力改变自己”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还要甘于寂寞。她总结出自己进入图书市场的一个深刻认知:作为一个人文书店经营者,永远不可能跟别的利润很高的行业去比,就是在自己的行业里,你也不要看到别的书店挣钱多,就简单地去跟风。只做自己能做的事。
希望阅读可以改变人生
“我是个书商。”当被问到她对自己的定位时,陈定方这样说,她接着补充道,“我是一个有一点责任感的书商,一个还算尊重和理解文化的书商。我希望书店尽最大可能卖真正有价值的书,希望有价值的书能够尽可能地让读者得到。”
陈定方认为,一个人要想深度阅读,目前仍然离不开书本。另一方面,国民阅读率低,说明书业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需要我们去引导与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
2007年年初,陈定方在广州市少年宫开设了“童书坊”,排除考试类读物,强调优质阅读、快乐阅读从孩子开始,算是一个新的尝试。2007年3月,陈定方又在深圳的富士康工业园区内新开了一家书店,面向园区内26万员工。她说,很希望那些从现代化丁业流水线上下来的外来务工的年轻人,能够通过阅读,改变人生。
或许可以说,书改变了陈定方的人生,而陈定方也在改变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