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4-03 07:3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篇1

1、主要贡献有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光电效应、能量守恒、宇宙常数。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

2、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再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就一直对设局打赌情有独钟,他从33岁起第一次就科学问题与同事打赌,从此后竟乐此不疲而一发而不可收。如,他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索恩在1975年曾就天鹅座X-1是否含有黑洞而设局,赌注是输家要为赢家订阅一份杂志;到了设局后15年的1990年,因为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它是黑洞之后,霍金因赌它不是黑洞而服输,也就自然为索恩订阅了一年的美国杂志《阁楼》。2000年12月,霍金又与密歇根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戈登·凯恩打赌;凯恩曾断言,在粒子加速器上,将能发现希格斯玻色子,霍金说不可能;两人为此设局,赌注为100美元。后来,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结果出炉,霍金再一次认输。而就在几年前,霍金又与人设下一百美元的赌局,表示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可是2012年7月4日,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发现疑似“上帝粒子”,他为此又输掉100美元。

类似这样的打赌,在国外学术界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现代科学创立之初,打赌就已融入到学术界,成为科研传统的一部分;而且还促成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的问世,学术打赌和科学的关系也延伸到了现在。

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以来科学界的几项重大的物理学发现似乎都有赌局伴随其间。如,上世纪的1956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曾预言“宇称不守恒”,物理学家费因曼对此竟不屑一顾,他以50美元比1美元的赌局决定宇称守恒的是否存在;但第二年费因曼就宣布自己败局已定。之后,著名女科学家吴健雄等用实验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预言,最终他们二人不但赢得了与费因曼的赌局,并且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些赌局还直接促成了重大科学成果的提早公布,如,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梅尔文·施瓦兹听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就去向丁肇中亲自求证。没想到丁肇中当时竟矢口否认。将信将疑的施瓦兹当时就与他以有关是否新发现了粒子而设局,赌注为10美元。事实上,丁肇中的确发现了新粒子,但是他想核查后再公开。两个月后,丁肇中就有意输给了施瓦兹10美元。两年后丁肇中因此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非常有意思的是,1988年,施瓦兹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他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后悔当初没有把和丁肇中当年赌局的赌注由1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一时传为佳话。

学术打赌和现代科学的关系还不止如此:几十年来,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科研人员有每天下午4点在茶室里闲聊的习惯,争论不休之时,就有人开始设局打赌。这个茶室里居然留有一本记载了这些内容的“赌局大全”,直到1990年,这本书却不见了,有好奇的人们猜测或许是被一而再再而三赌输的人因为不好意思就拿走了它。

而无独有偶,在美国加州的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也有类似的一本书,它记载了从20世纪的1984年以来高能物理学领域的35个赌局,其中还有好些迄今未见分晓。该书封面赫然写着,《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理论群体打赌之正式记录》。

而纽约州冷泉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就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数目也曾为此设局打赌,赢者至少将得到750美元。可见,学术打赌的赌注往往并不大,但赢者可以因为比某些大牌科学家猜测得更准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而增加科研动力。

除了科学家个人之间的打赌外,还出现过团体“制度化”的设局打赌。有一个叫作“长期设局基金会”的机构,它鼓励人们就重大科学问题设局下注。到2002年11月,热衷参与的人们已提出11个赌项,投入赌注共4.8万美元。这种群体式设局打赌有什么实际用途吗?美国查普曼大学的汤姆·贝尔就认为,此举非常有用。他举例说,以2100年时全球平均气温是否升高来打赌,只要有足够多的懂行科学家参与进来,那么,这项赌注的价格变动就能及时反映出对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政府决策部门就可以参考这些价格来估计出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从而有助于免受产业界和极端环保主义者偏见的影响。

毋庸讳言,学术打赌的确有着一定的娱乐成分,但归根结蒂还是要为科学探索服务。2000年美国爱达荷大学的衰老研究专家斯蒂芬·奥斯塔德在莫斯科与其在芝加哥大学工作的同行杰·奥尔先斯基设局打赌,断言2000年出生的人有可能活到150岁,而且耳不聋眼不花。他们俩各花费几百美元建立了一笔信托基金,并声称这笔基金到2150年时会达到5亿美元。赢家的后裔将获得信托基金的全部。很有意思的是,尽管这桩豪赌在媒体上受到了广泛的报道,然而,奥尔先斯基在接受采访时还是这样表示,“打赌有时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科普方式,不过记者找来时,当事人一定要谈论科学”。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要提到,早在17世纪时,由于传统的医师排斥当时新派的以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医师,不让后者参与医学教学,而后者则频频向传统医师发出挑战。1651年,他们设下了这么一桩赌局“让我们从医院、军营或其他地方任意找200名或500名发烧、患胸膜炎或其他病症的人,把他们分成两半,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哪一半归我们治,哪一半归你们治。最后我们看看,两边各有多少葬礼。但是,让我们争论的彩头或曰赌注为:两边各下300弗洛伦(当时的一种货币),尊意以为如何?”虽然这个赌局最后是否成行不得而知,但由此可见这个赌注的设计,其实已经形成了现代医学对照组实验的雏形。

篇3

袁家骝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高能物理学家,他在“中子的来源”、“高能质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学”等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发现和成就。不过,提起他,人们却会首先想到两个人:和吴健雄――只因他是的孙子、吴健雄的丈夫。难怪袁家骝去世之后,有作者撰文称,“袁家骝的成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却依然避免不了笼罩在他人的光环之下,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点点遗憾。”

不过,假使袁家骝泉下有知,想必对此不会有不平。出身于官宦之家的他,既选择了科学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事实上也就选择了寂寞、清贫和奉献。他的所有亲人、师友对他的评价,不约而同地指向“朴素善良”、“仁爱宽厚”、“舍己为人”,这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完美人格。

虽是袁氏家族的成员,袁家骝的一生完全靠着个人的奋斗和努力,其炫目的家世并未能让他沾光。三岁时,其当了83天“洪宪皇帝”的祖父在众叛亲离中撒手人寰,袁家从此家道中落。好在他天资聪颖,总算在亲友的资助下进入燕京大学求学,并以对无线电的兴趣,与有着同样爱好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结下忘年之交,后经司徒雷登引荐赴美留学。

在美国,他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靠奖学金和兼做助教继续学业,终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本来他计划获得学位后即回国,但恰逢抗战时期,北平、上海、南京已陷敌手,加州大学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先生告诫他:“为了科学,希望你们能留下来,将来你们的所学一定会有机会报效你们的国家。”他只好选择了科学,而后来回国的机会一次次消失,最终只能成为“美籍华人”。许多年后,他得以报效祖国的机会是,在从1981年起的12年间,在他和吴健雄的全程参与下,中国的同步辐射加速器于1993年10月正式启用。

二战期间,袁家骝从事国防军事设施连波雷达的研制工作,这种雷达使飞机的飞行高度及飞机间的距离可以自动控制,战后被应用于民间,大大增强了民航飞机与轮船的安全系数。二战后,他先后在美国国家科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也许在袁家骝个人看来,他更大的成功在于和吴健雄共同拥有的人生。他和吴健雄同年出生,同年到美国留学,同年获得博士学位,共同生活了55年。这段姻缘,成为科学界的一段佳话。

1936年,比吴健雄早一个月来到美国的袁家骝带着她参观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物理系。这次参观改变了吴健雄的计划,她留在柏克莱念书,和袁家骝成了同学。那时的吴健雄,青春美丽,才貌出众,追求者众多。

袁家骝对于吴健雄终于选择了他是倍加珍惜的。婚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和辅佐吴健雄上。他的儿子袁纬承在追忆父亲时说:“父亲在各方面都很支持母亲,他们感情非常深厚。”吴健雄也曾在一封给好友的信中写到,袁家骝在家里的庭园里种了包心菜、玉米、番茄和西瓜,还买了柴在家中给壁炉生火,“坐在壁炉边,感觉到家是如此的安逸和舒适。”

55年共同生活,两人在事业和精神上都已融为一体,1997年吴健雄辞世后,袁家骝的身体一直不好。据他身边的医务人员回忆,在最后的岁月里,由于记忆力衰退,袁家骝经常记不得妻子早已故去,言谈中还时常提起她,问身边的人:“健雄去哪里了?”

篇4

生活里,有些人打赌不是为了钱,而是争一口气。比如两人对一个还没结论的事观点不同,各执一词,就会打赌争个输赢。

按道理说,打赌属于非理性的行为,本应与严谨、专注的科学家绝缘。可事实上,不少科W家也是打赌游戏中的常客,有些人乐此不疲,在科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开怀的花絮。

这一期,各位且听我聊聊科学家们的“赌局大全”吧。

中学物理书讲过,开普勒归纳出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三条基本规律。但这只是对行星公转现象的描述,它背后是否还隐藏什么奥秘?

1684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雷恩获悉,牛津大学的哈雷和胡克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了督促两人尽快研究出成果,于是提出一个赌约:谁能在两个月内从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谁就可获得一本价值40先令的书,折合260英镑,价值不菲。

为此,哈雷到剑桥大学拜访牛顿教授,想讨点招数。结果,他意外发现牛顿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还没有公开发表。在哈雷的劝说下,牛顿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专著出版,这就是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只可惜,该书出版时已是1687年,早过了悬赏期限,牛顿没得到那本价值不菲的书。

牛顿因为赌局过期没能拿到赌注,有些人则是甘愿认输。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施瓦兹听说丁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去向他求证。丁肇中当时矢口否认。梅施瓦兹将信将疑,非要跟他赌10美元。

梅施瓦兹前脚刚走,丁肇中就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我欠了梅施瓦兹10美元。”事实上,丁肇中的确发现了新粒子,但是他想核查后再公开。后来,丁肇中给了梅施瓦兹10美元。两年后,丁肇中因此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意思的是,梅施瓦兹在他之后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接受采访时,他开玩笑说一直后悔当初没把和丁肇中的赌注增加到200美元。

他们两人的故事在业内成为一段佳话。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3次来中国,前段时间还开通了新浪微博,受到国人热捧。

其实,他一向对赌局情有独钟。1975年,霍金与索恩就天鹅座X- 1星是否包含黑洞打赌。两人约定,如果有黑洞,索恩赢得赌局,霍金为他订一年的杂志《阁楼》;如果没有黑洞,霍金赢得赌局,索恩为他订4年的《私家侦探》杂志。结果到了1990年,有证据证明黑洞存在,霍金认输并兑现了赌约。不过据说这本杂志给索恩添了不少麻烦,因为他太太不高兴!

有趣的是,此后两人又打了两次赌。霍金认为“奇点”只能够存在于黑洞之中,不能够“裸”,索恩的观点与他相反。于是两人在1991年为此打赌,这一次索恩把自己的朋友物理学家普雷斯基尔也拉进来了。三人特意写了赌状:“输家为赢家买一件蔽体的衣服,衣服上绣上适当的认输字句。”很不幸霍金又输了,但他并不情愿接受失败的事实,于是狡猾地在T恤衫上印了一个披着毛巾的女孩子,毛巾上面写着“自然憎恶裸奇点”。

1997年,这三人第三次打赌。霍金认为黑洞不能向外界释放任何信息,如果一个天体最后坍塌成为一个黑洞,那么天体的大量信息就从此完全丢失。另两人根据量子力学定律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黑洞可以隐藏它内部的信息。

他们三人打赌,黑洞到底能不能释放它的信息,赌注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这一次,霍金又不得不认输,但他却更改了赌注。“我在英国很难找到一本《棒球百科全书》,只能用《板球百科全书》代替了。”

虽然霍大师输了,但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的明星级待遇:他的新浪微博开通10天,粉丝就突破了340万人哦!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想必各位都听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这个口号。世界各国人民是否有同一个梦想不好说,但我们确实只有一个地球,大家都希望它能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由此产生了科学领域与经济学领域的一场赌局。

保罗・埃利希是一个生态学家。也许你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你听说过《人炸》这本超级畅销书吧,埃利希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朱利安・西蒙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名气号召力似乎弱了一点,但这并不耽误两人打赌。埃利希认为,人口过多将导致灾难和大范围的物资紧缺,数十亿人可能死亡,发达国家或发生分裂,印度将无药可救。西蒙则认为,人们能够找到稀缺资源的替代品,万事安好。

理论观点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具体事情的看法也不一致。比如,埃利希认为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终将驱动金属价格上涨。他预测,1980至1990年受资源短缺的持续影响,5种主要金属价格将上涨。西蒙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这5种金属的价格到了1990年就会降下来。西蒙提出:有不同意见者,欢迎来赌。

1980年,埃利希和两位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朋友,向西蒙发起了挑战。很不幸,10年之后这5种金属平均下跌了500多美元,埃利希三个人输掉了赌局,乖乖地赔了钱。

不过,很显然这位生态学家并不服气。后来他在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采访时,提到了已经去世的西蒙。埃利希评价对方:“很难犯下比这更大的错误……他对任何重要的事物都一无所知。”

可见,科学家们也一样有固执己见的脾气,有时甚至还有些孩子气。

各位,也许你会认为这些科学家赌来赌去有些不靠谱。其实,这也是科学家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态度。而且同行之间的赌约,也会变相督促科学家严谨治学,反而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科学家之间的打赌结果都会很快明了。比如下面这两位美国科学家之间一场5亿美元的豪赌,起码还有134年才能判断谁输谁赢。

在一次采访中,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流行病学家奥尔散斯基声称,2000年出生的人会有人活到150岁。要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人类寿命最长的人只活了122岁。奥尔散斯基的理由是,随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污水治理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都会增加人类的预期寿命。

报道播出后,爱达荷大学动物学家奥斯塔德跟他打赌,说活着的人不可能超过130岁。奥斯塔德认为,现有生活方式改变、外科手术技术、维生素药物、抗衰老药物、荷尔蒙和生物工程技术都还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可能有人能活到130岁,但让他(她)再活20年,这不可能。”

两个人非常豪气,立下了5亿美元的赌注。不过两人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所以他俩各掏150美元作为种子基金,他们相信这笔钱在150年后将会涨到5亿美元。当然啦,到时候赌金只能给赢家的后人了。

说实话,很多科学圈外人对人类能否活到150岁不太关心,倒是对300美元最后是否能涨到5亿美元兴趣十足呐。且让人们拭目以待吧。

除了长寿话题,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也没有统一的意见。有人主张,人类活动、大气热污染等因素促使全球气候变暖,而有人则坚持认为冰期将临。这两伙人争论不休,结果也打起了赌。

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俄国和英国科学家。俄罗斯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巴什基尔采夫和加琳娜・马什尼奇坚持认为,未来全球的气候将变冷。他们的理由是,对地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是太阳系活动的变化,由于今后数十年太阳将进入活动消极期,地球温度将会随之下降。2005年,英国气象专家詹姆斯・安南博士跳出来反对,并提出了1万美元的赌注。他满怀信心地说:“从事气象科学挣不了多少钱。因此,这1万美元将是对我日后退休金的良好补充。”

为判定谁将会赢得打赌,俄英科学家商定以美国气象中心记录的地球平均温度为准,比较该中心记录的1998-2003年间及2012-2017年间的平均温度。如果温度下降,安南博士在2018年向两位俄罗斯科学家支付1万美元赌注,如果届时温度升高,则得到相应数目的赌注。

要知道,这可不是安南博士第一次就气候变化的话题与人打赌。此前,他曾先后向8位气象学家约战,最后只有美国气象学教授理查德・林森答应了他的挑战。只可惜两人的赌注比例问题没达成统一:林森教授开出的赌注为1:50,如果他的预测准确实现,将赢得1万美元,如果他输了将只需支付约300美元。安南博士掐指一算不合适,两人未能正式订立赌约。

如此看来,还是战斗民族的科学家霸气,我们再等两年看看安南博士和巴什基尔采夫、马什尼奇谁能笑到最后吧!

这正是:

篇5

像以上这样类似的情况,在武警总医院神经内科“肌萎缩、肌无力”门诊中经常见到。那么为什么社会上谈“肌萎缩、肌无力”色变呢?

“肌萎缩、肌无力”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并不特指某种特定的疾病,它包含了神经内科中的许多疾病,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所患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电视剧《用我的生命去爱你》的主人公所患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当然您可能还记得《过把瘾》中方言所患的“重症肌无力”……正是由于这部分疾病缺少特效的治疗方法或病情危重,以及媒体的关注,因而在社会上出现了谈“肌萎缩、肌无力”色变的现象。其实“肌萎缩、肌无力”中有许多常见的、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重症肌无力”等等。

发现自己存在肌无力、肌萎缩如何就医

正如前面所述,“肌萎缩、肌无力”是一大类疾病,不是人们所想像的“不治之症”,所以即使发现自己或家人有“肌萎缩、肌无力”时,也应泰然处之,不能病急乱投医。应选择到一些大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最好选择那些有神经肌肉疾病专科门诊的医院进行咨询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的化验、肌电图、肌肉病理等等。肌电图检查及肌肉病理活检在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应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明确了,治疗的方向及总体的预后也就不难判断了。

肌萎缩、肌无力疾病有治吗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对于主要由免疫介导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吉兰-巴雷”(以前称做格林-巴利)等等,均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从实际工作经验来看,采用个体化的免疫治疗,对于“重病肌无力”、“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治疗有效率均近100%,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另一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或与遗传代谢相关的神经肌肉疾病,缺少特效的治疗。如肌萎缩侧索硬化、脊肌萎缩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对这些患者只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科学而合理的康复指导,还是可以发生许多奇迹的。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优秀的事例:获得第十四届舒曼国际声乐比赛“舒曼大赛使者”称号的16岁脊肌萎缩症患者张佳欢;已满18周岁,坐在轮椅上上大学的金豆、银豆孪生兄弟等。

肌肉疼痛是肌萎缩、肌无力的前兆吗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道德修养  情感  审美能力  心态   创造力

音乐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人的培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观。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但要改变恶的本性,去恶扬善,其根本的途径就是进行音乐教育。他提出:“夫乐者,乐也。”也就是说,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欢愉,从而给人以积极的影响和教益。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同时,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是要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形式,使人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可以说,音乐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自然可以使人从中获得真善美的理解和认识能力,也一定可以激发人创造美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 

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俗话说的“心灵手巧”,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随着乐器学习的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也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会不断提高。人的创造力的心理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前者更重要一些。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的加工对象,一般不是现成的东西,它需要通过大脑中的想象使其具体化,这种想象便是形象思维。

篇7

关键词: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效率;效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大文豪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对学习兴趣的重视可见一斑。

所谓兴趣,就是指一个人对某事或某物发自内心的喜欢,甚至着迷,以至于自主地想方设法地去做它或得到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要对某事产生了兴趣,那他就不需要其他人的逼迫和监督,就会抱着积极的心态,自觉、自主地去做这事,并且在做这事的过程中,他会感到乐此不疲,苦中有乐,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这种心态去做事,可想而知,做事的效率提高了,效果也好了,任何事情也不愁做不好了。

一、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每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他们普遍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动力、讨厌学习、想到学习就反感、有时甚至还会逃学……总之,他们不把学习当回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已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心病,教师、家长虽然累得半死,却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相反,他们是电视永远看不够,游戏永远玩不完……显而易见,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已丧失了学习兴趣,或者说兴趣已发生了转移。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刚出生时,其大脑相当于一张白纸,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否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那个时候,他们对什么事都想问,什么东西都想知道。你给他笔,他会高兴得乱涂乱画;你给他书,什么书他都想翻一翻……当他们刚进入学校时,对什么课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学……可为什么后来这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了呢?

现代愉快教育研究认为,当一个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任务和累赘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对立的情绪产生,从而不会再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是一种很痛苦而不得不为的事,在精神上给他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对他们来说,学习兴趣的丧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虽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师在学生眼中应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喜欢,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利用自身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课堂应该是乐园,教师应该是愉快、积极、热情、真挚的,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中积极参与,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2.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时,可利用学生喜欢游戏、听故事或看课外书等方面的兴趣,引导其迁移到学习方面上来。学校里学习较差的学生常常由于基础差,而导致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而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各有其特点:有的爱劳动,有的喜欢文艺活动,有的爱看课外书,有的喜欢体育活动等。教师可引导“差生”看些有益又有趣的课外书,带领他们参加一些他们喜欢的、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3.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是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为,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同时,也可在实践活动中改变和引发新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航模小组、电脑学习小组、数学学习小组等。学生通过课外小组活动,不但运用了所学知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并使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了新的求知欲,培养和发展了其学习兴趣或者使其兴趣朝某一确定方向发展。

4.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与教师的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可多利用直观和形象有趣的材料,使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发展其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有趣,指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能兴致勃勃地学;有味,指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内容精深、回味无穷;有奇,指教师的教学新颖有创见,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有种新奇;有惑,指教师的讲解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能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

篇8

关键词:概念教学;情境教学;先学后教;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094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在物理教学中讲清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特有的规律,也是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所以,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纵观物理学内容,大体可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规律和理论。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因为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那就无法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上正确运用了。

2. 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没有搞懂。他们只注重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却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其结果必然是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的教学符号所湮没,概念不清就会越学越困难。

3. 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学生要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进而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把新事物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联系起来,从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中运用概念去解释现象或解答问题,不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尽管概念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对此不够重视,概念教学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二、当前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有意无意地过于强调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传统的概念教学注重的是:1. 讲清物理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物理内容和物理意义;2. 强调物理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3. 理清与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此外,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并没有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物理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物理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线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呢?

三、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1. 创设情景,营造概念氛围。情境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物理的概念教学中也不例外。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缺乏理性认识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创设恰当的“境”来激发学生的“情”,这就不仅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教学,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快就能灵活掌握物理概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磁悬浮列车以432km/h的速度高速匀速运行了8s,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入“加速度”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 “先学后教”。教师们总是认为物理概念难教、学生难以理解,于是多采取一个人讲到底的方法。其实,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教师预设思考问题和物理情景,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通过与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发现其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以增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3. 自主参与,自主探究。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课时,我们要思考:哪些内容是教师必须要将的,哪一些又是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其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具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有效展开了。

4. 设计实验,寻找突破口。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本质、非本质的因素常交融在一起,利用这样的材料来使学生建立概念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所以,为了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设计一个好的实验是必要的,也是非常基础的。高中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是凭直觉经验,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先作出判断,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其判断,当实验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时,直觉的判断与实验事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必然能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

5. 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学习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所以,教师要从多角度提供概念的变式,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加速度”的概念,笔者设计下列问题进行运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假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概念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也就能运用自如了。

篇9

美籍华人,出生于中国,在南开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并于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春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任教多年,于2002年获终身正教授。2007年起任澳门大学教授。现任西南政法大学讲席教授, 法学院院长, 重庆市犯罪与对策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学者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对交叉学科要有研究,不能只按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底,这样不太容易取得突破。”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老师您好,首先请您向我们介绍下您的求学经历。

刘建宏(以下简称“刘”):我本科就读于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我是1977级,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我当初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学去教理论物理课程,后来就考到南开大学学习哲学。在南开大学读哲学的过程中,对社会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公共政策、社会规则这类学问很有兴趣钻研,这样学习的方向就逐渐接近法学了。

我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UNY-Albany)攻读犯罪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纽约州立大学由十六个校区组成,奥尔巴尼校区是纽约州立大学的中心校区,位于纽约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系和刑事司法学院的犯罪学非常有名,素有“犯罪学的哈佛大学”之称。他们讲授犯罪学的教师由两部分教师组成,一部分教师来自刑事司法学院,另外一部分教师来自社会学系,这两部分老师互相兼职,既属于刑事司法学院,也属于社会学系。他们研究犯罪学不只是以刑法、刑诉作为研究的基础,更多的精力则是关注研究公共政策,他们以犯罪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涉及刑事司法,刑法、刑诉等与犯罪相关的庞大范围。

犯罪学并不是简单依附于刑法的学科,至少在美国,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在美国,犯罪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很难说属于具体什么学科,内容很庞杂,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既包括法律、也包括公共政策,还有警察学、监狱学等学科内容。

记:您能向我们介绍下您的学术研究方法论么?

刘:涉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我喜欢研究大问题、大概念,这可能和我的哲学学习经历有关。我认为思辨式哲学固然很重要,但我的方法论是把宏观的东西落实到经验层次上来,不是说通过几个案例来下结论,而是通过一批案例、对一批调查对象进行研究。这一批调查对象是一个样本,是用科学的抽样方法,抽出成百甚至上千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方法抽样出来的案例就很具有客观上的代表性。虽然我对宏观的概念比较感兴趣,但具体研究时一定要通过资料来证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仅凭个人推断。

记:您的研究方法论是不是也与您本科时学习物理、硕士阶段学习哲学的经历有关?

刘:这是有巨大影响的。纯粹学习法律的人很难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数量方面的训练,这使得掌握那些先进的数学统计模型很困难;如果不能掌握统计模型,数量方面的研究就会很肤浅,这对研究显然有很大的影响。我感觉现代学者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对交叉学科要有研究,不能只按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底,这样不太容易取得突破,当然一些很专门化的知识也需要有人研究,但从国外来看,法学现在的发展方向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欧洲的犯罪学本是由刑法学家在研究,但欧洲的刑法学家已经发现这个学科正在走向交叉化,于是也在向美国的研究方式转变,学者们的背景综合性很强,研究方法越来越趋向定量化以及经验化。我们国内现在研究量刑仍然是通过做案例的方法,从刑诉和刑法的角度来分析案件。诚然,国内这种个案分析的方法是很有价值的,但我们的研究方法也应当向多样化发展。

“研究学术的贡献在哪里要放在整个世界文献范围里去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体现这一研究对人类知识增长的意义在哪里,这样才能与人类知识接轨。”

记:您在1992年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就留在美国任教?

刘: 是的,我一直在罗德艾兰学院工作,这个学校有160多年历史,地处罗德艾兰州。美国人的理念与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中国人认为学校越全越大越好,认为一个大学要有上万的学生才足够强,美国的大学真正实践了“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这个理念,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也只有几千个学生。

美国的博士生毕业时,其理想大都是能够进大学工作,我也不例外,罗德艾兰学院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又地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的东北新英格兰区域,我非常喜欢这里大学的生活方式。在我毕业时,罗德艾兰学院正在招收助理教授(相当于我国讲师),竞争非常激烈,因为美国的大学一般不扩招,只有一个教授退休后才会再招一个老师,所以常常有数百人在竞争同一个职位。我的运气很不错,最终进入了罗德艾兰学院,从1992到2007年一直在那里工作。

美国的制度是新人进入大学工作后首先做助理教授,工作满五年后可以提交申请副教授资格,教师提出申请后,校方对教师在过去五年的全部工作进行总结,然后评价此教师是否有资格成为副教授,同时也评价这位教授是否可以成为终身副教授,五年后再进行一次考核,评判此副教授是否可以成为终身正教授。一般的教师成为终身副教授后就大致到顶了,毕竟成为正教授的要求很高。我在1997年成为终身副教授,2002年成为了终身正教授。

记: 您在2007年来到了澳门大学工作?

刘:我去澳门大学工作的重要原因就是2006年我获得了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奖”,“富布赖特学者奖”是由富布赖特基金会设立的,这实际上是美国国家设立的项目,每年在教授中选拔一百多人到全世界高校讲学,所以我被选中后就被送到了澳门大学去讲学。在讲学期间,澳门大学校方盛情邀请我留下来为澳门大学建立犯罪学项目,我回到美国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邀请,最后就决定去澳门大学工作。

人类的行为具有相似性,人类的知识也是总体知识,虽然犯罪、法律有千差万别,但我们应该在人类知识的框架内把这些东西研究清楚,如果说美国的知识不是普遍的,就要研究清楚这种不普遍体现在哪里。中国的社会环境受文化历史传统影响,有自身发展的特定道路和过程,产生了很多不同于西方的东西。这些不同的东西和西方普遍理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又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是很容易产生重大突破的环节,所以我长期比较关注研究中国的东西。

仅仅关注于中国就会产生仅适用于中国的犯罪学,这样的研究我们自认为很好,当然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但这并没有融汇到人类知识总汇当中,没有更加明确地显示我们理论的不同体现在哪里。研究学术的贡献在哪里要放在整个世界文献范围里去看,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体现这一研究对人类知识增长的意义在哪里,这样才能与人类知识接轨。所以宏观地看,我们必须把中国比较有特色和特点的东西放入人类的整个知识文献中去,这才有意义。

“犯罪学是个世界学科,像物理化学一样,没有国界,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统一的。学者并不是法官律师,学者就是要研究人类的学问,这个观点一定要深入下去。”

记:那您在澳门大学也在继续对中国内地的犯罪学研究?

刘: 虽然我加入了美国籍,但我还是中国人,加入美国籍只是为了生活方便,我并不是真的想做一个美国人。

我的思路不是仅仅研究中国或仅仅研究国外,而是在世界文献背景下研究中国。我是个中国的学者,但我又是世界的学者,我愿以这样的角度和身份来做研究。犯罪学是个世界学科,像物理化学一样,没有国界,在这个意义上知识是统一的。我觉得我们国内对于这方面的认识不是太清楚,好像中国的学者仅是中国的学者,美国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不要忘了学者并不是法官律师,学者就是要研究人类的学问,这个观点一定要深入下去。

西政有个学生就读于管理系,但他想要去学刑法,学校有政策说只有成绩前百分之五的学生可以转专业,这种制度实际上对于真正的创新型跨专业人才非常不利,一个人通过两年的大学学习,认为自己非常适合学习刑法,也许未来是个出色的刑法学家,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去学管理呢?说实话我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我是法学院院长,但学校的制度已定,我很难去帮助这个学生改变什么。

学生在还没入学时就选定了他这一生的专业,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高中刚毕业,只有十八九岁的孩子,怎么能够确定自己这一生最适合从事的专业呢?我认为我们的法学教育和法学发展要尽可能地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要强调人类知识的综合性、现代学科的交叉性以及人类知识的统一性。“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放到世界文献的范围内来谈它的意义,不然这就很不利于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发展。

“我的心是放在西政的,我在澳门大学工作期间每天都会和西政保持联系,我是一心一意希望能够为西政做出贡献,为中国的法学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记:在怎样的契机下,您从澳门大学来到了西南政法,并成为了法学院院长呢?

刘:现在我有两个职位,一个是澳门大学的教授,一个就是西南政法大学的讲席教授,这两个职位我都同样热爱,工作条件各有所长。西南政法大学的林院长离开这里后,学校就希望能够从海外招聘一个学者来做院长,就邀请我来出任院长。我认为这对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好的平台,我可以在此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学者。西政有很多创新能力很强的一流学者,我也有机会向同行学习交流。虽然我现在同时也是澳门大学的教授,有很多工作任务,但是我的心是放在西政的,我在澳门大学工作期间每天都会和西政保持联系,我是一心一意希望能够为西政做出贡献,为中国的法学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我在国际上担任着一些学术职务,比如说最近担任了亚洲犯罪学会会长,这对西政就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把国内犯罪学的研究水平与国际直接接轨。我每年在国外开会访问都受到了澳门大学的大力支持,我不使用西政的资金且能够扩大西政的影响力是很好的一件事情。这样看来,这种工作方式要比彻底引进国外学者好得多,对国家而言也是非常节省资源的。

记:您的任教经历非常丰富,从美国罗德艾兰学院到澳门大学再到西政,比较这三段任教经历,您觉得教学环境以及学生们有什么不同呢?

刘:这几个地方的教育制度不尽相同,但各有长短。我们的传统有很多长处,我们的学生非常刻苦,教学质量也过硬。这都是我们的长处,但我们也有一些短处,比如说我们的培养模式特别注重考试成绩、专业很狭窄。这样不利于学科真正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科在世界上获得较高地位,这样我们和世界无法对话。

但若是想仅凭一人之力扭转局势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大学教育是挂钩的,所以我在讲演时所说的状态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强调学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a whole person要做一个好人,不只培养智商还要培养情商、道德、人性以及人格,这样的人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走得很远。欧美大学都很强调这点,这更需要我们的大学培养完整的人,这样的人到社会上后才能真正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记:您能否评述一下我国目前的学术环境?

刘:因为父母都在国内,而且我与国内学者比如北大的赵国玲教授过去就有很多的合作,还在南京大学以及香港的大学也有一些学术兼职,所以我每年都要回国。很多年前我们国内的学术环境就是重视数量大于质量,大家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但对于人类知识增长有没有贡献才是值得考虑的。

目前我国的学术环境改善了很多,我现在已经发现一些非常明显的进步了,比如说过去大家不大关心是否在SSCI上发表文章,好像出了专著才算厉害。这种观念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有的大学甚至制定了政策。专著当然也很重要,但我们要强调精耕细作,厚积薄发,这才是能够使人类文化增长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评价机制造成学者心浮气躁,仿佛一年不发表十几篇文章就不是大学者,这样的成果内容很容易肤浅,很多文章都会大同小异,这样的态度对法学真正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不同观点进行包容,目前有些不同观点不能得到尊重。根据我自己观察,我国最需要的是和国际接轨,我觉得国内现在进步非常大,像我这样一个在国外生活二十多年的美籍华人,能够被西南政法大学引进来做法学院院长,我觉得西政的党委相当有魄力,这在我个人看来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尤其是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物理化学不同,比较强调意识形态,但其实从个人来讲,只有去了国外才能知道华人学者有多么的热爱祖国。

记:最后,能否请您给我们年轻学子提些希望和要求?

刘: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们的国家地位在高速提升,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眼光放开。虽然大家的学习很繁忙,但要多看看世界上的事情,从大处着眼,扩大知识面。

主要荣誉:

篇10

2013年1月8日,刚满18岁的卢驭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父母将一家具有2000多平方米的研究室交到他手里。这位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伙子因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CEO。继2011年5月《中国达人秀》的特斯拉线圈表演后,玩转人工闪电的他赢得“90后科学狂人”、“闪电侠”的美誉。

妈妈为儿开启科学之门

2002年2月的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卢驭龙放学路过一家医院时,捡到了一瓶药水,他好奇地把药水倒在地上,倒过药水的地方立即冒出许多小泡泡,一只西瓜虫被活活地烧死了。同学们都聚拢过来,一个个小脑袋挤在一起,仿佛这是个魔法瓶。

好奇的卢驭龙将药水倒进小瓶里装在裤子口袋,准备带回家好好研究。半路上,他感觉腿上有阵阵灼热感,刺痛得厉害,一路小跑到家,才发现,原来瓶盖没塞紧,液体溢出来了,他的裤子被烧了个大洞,腿上也留下了个疤。晚上,妈妈冷洁知道后,一边给他擦消炎药水,一边跟他绘声绘色地聊起化学。卢驭龙第一次从妈妈的口中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之后,他将令人讨厌的兴趣班全都抛到了脑后,只想做实验。冷洁是搞美术设计的,懂得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纵容”了儿子。

卢驭龙对化学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状态,他特别着迷于《诺贝尔传》,想亲自做完书里的每个实验。11岁那年,卢驭龙开始着手做硝酸甘油实验,他将实验室从卧室搬到了阳台,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一丝不苟地进行着,谁知由于错误的信息,实验生成的氮氧化物与阳台上挂着的湿衣服里的水分子产生了酸类,顿时,只见衣服全部都褪色了,紧张的卢驭龙取下一件衣服想看个究竟,不想衣服变得非常脆弱,一拉就烂了,心想这下可完了。

下班回到家的冷洁看到一片狼藉的阳台,愤怒了,儿子自从玩起了化学实验,几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全身上下都是大洞小眼的,要么就是衣服颜色变花了,现在竟然殃及全家,在卢驭龙父亲的协助下,她第一次摧毁了他的实验室。他们将所有的实验材料全部装进了垃圾袋中,扔到了外面,而小小的卢驭龙也只能屈服于妈妈,可心里却在暗暗筹措新的实验室。

通过不断地尝试,卢驭龙终于成功合成了硝酸甘油,他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有相同兴趣的好同学。几个人利用三过氧化、三丙酮和硝酸甘油,做了个类似爆竹样的东西,在课间休息时,恶作剧似地将其点着,悄悄地从学校三楼厕所的窗户向外丢去。路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不明爆炸物吓坏了,立即报警。卢驭龙这回知道后怕了,怕班主任告状,竟然独自一人跑回了江西老家。

在老家待了几天的卢驭龙要回深圳了,途经镇上的菜市,发现有人在卖眼镜蛇,不久前才看了《探索》里介绍收集眼镜蛇毒液的片子,他很感兴趣,于是,不假思索地买下了。提着装在编织袋里的眼镜蛇,卢驭龙来到了火车站,为了躲过安检,他脱下自己的外套,佯装搭在手上,安然混过关了。

冷洁见到儿子,对他手里的东西很是好奇,正欲看个究竟,“小心!”卢驭龙一声惊呼。离家出走的儿子竟然带条眼镜蛇回来养,冷洁夫妇坚决反对。“你也太不知深浅了,眼镜蛇是会咬死人的!”父亲卢学东点出了严重性。可卢驭龙却头头是道地给爸爸讲如何捉蛇才是安全的,眼镜蛇在何种状态下咬人等。对于儿子的博学,卢学东很惊讶,他妥协了。卢学东特地去买了一个整理箱,并在箱底垫上了厚厚的一层稻草,让蛇有了个舒适的窝。

冷洁听着蛇发出的窸窣作响的声音,担心地说:“我们这样是不是太由着孩子了?”卢学东打消了妻子的顾虑:“不会的!孩子都是逆反的,你越是阻止他越好奇,索性不如放手让他做。”看着儿子每天乐此不疲地跑几公里的路程去野外捉青蛙、老鼠给蛇吃,冷洁默默忍受着对蛇的恐惧。察觉到妈妈的畏惧,卢驭龙成功收取到眼镜蛇的毒液后,将蛇处理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

由于知识的欠缺,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意外事件。又一次,卢驭龙光荣负伤了,望着病床上脸缠纱布的儿子,冷洁的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为了儿子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冷洁和老公一合计,再次摧毁了卢驭龙的实验室。之后,父母和孩子之间频繁上演着捣毁—重建-再捣毁-再重建的故事,卢驭龙一次又一次地排除万难进行着自己的化学实验。

其实,父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2007年1月7日,对于冷洁来说是今生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老乡来深圳,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卢驭龙却谎称和朋友去玩滑板。冷洁刚落座,只听到卢学东的手机响了,看到老公紧张的神情,连连催问:“怎么了?”卢学东魂不守舍地说:“小龙出事了!”冷洁的心猛地紧了下,拉着老公的手往医院奔去。

到了医院,只见担架上躺着血肉模糊的儿子,卢学东忍不住掩面而泣。意识清醒的卢驭龙看到了无比痛苦急急赶来的父母,安慰爸爸说:“爸爸不哭,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冷洁听到儿子此番话,强忍着内心的痛,安慰:“小龙,没关系的,爸爸妈妈都在,要勇敢!”

很快,卢驭龙被推到了手术室,此时,憋了许久的冷洁,眼泪犹如拧开的水龙头,一直哗哗往下流。

从医生口中得知,儿子伤势非常严重,手上的八块腕骨炸断,只有一层皮连着,右大腿被炸一个窟窿,建议截肢,他有可能从此瘫痪,即使好了,日后会依靠拐杖行走。冷洁无法想象,才13岁不到的孩子竟然遭遇如此不幸,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痛定思痛,灾难已经成为事实,只能选择坦然面对。梳理好纷乱的情绪,冷洁决定辞去工作,亲自照顾儿子。

当大腿股四头肌被拿掉,缝合后的第四天,卢驭龙坚持下床。当时他的腿还不能弯曲,可他却仿佛下了个很大的赌注,用力往下蹲,缝合好的伤口再次被生生拉开,经历了一次次的刻骨铭心的痛,他赢了,今生他将不需要拄着拐杖行走了。

卢驭龙又经历了十多次的手术,全身上下缝合了400多针,原本雄心勃勃的儿子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冷洁非常心痛,一直默默地陪伴在儿子身边,鼓励他,安慰他,给他买来VCD,带他去医院旁的湖边钓鱼,更多时间陪他去散步,尽最大所能伴着他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

2009年暑假,卢驭龙终于回到了家。一天,冷洁在整理儿子房间时,看到写字桌上有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反复写着“我要重新开始。”望着那苍劲有力地字体,她终于松了口气,脸上浮出了笑容。

拥有自己的研究室

与死神打过交道,卢驭龙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变得更为成熟了,更加明白为人子的责任与义务。虽然化学实验不再进行了,但内心对科学的强烈热爱并未停止。他经常浏览各大网站,无意中发现了有个著名的科创论坛,这里有许多和他一样热爱科学的同道中人。

一天,他被一个贴子吸引了,那一张张闪电与人的完美结合的图片强烈地震撼了他,人能将闪电玩于股掌之间真的是太神奇了。卢驭龙第一次知道了特斯拉线圈,这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的发明,它是使用变压器使普通电压升压,然后经由两极线圈,从放电终端放电的设备。他蠢蠢欲动,他感觉此物是为自己而造的。

冷洁夫妇说什么也不同意,然而当他们发现儿子脸上重新焕发出自信时,夫妻俩不再反对了。他们总是借机送吃的送喝的,经常出入卢驭龙的实验室,为他打打下手。卢驭龙明白父母的苦心,在操作过程中更加小心谨慎。

起初,卢驭龙只是尝试绕个很小的线圈,品尝到成功滋味后,他规划绕个更大的,可成本要大的多,更重要的是家里场地满足不了他。冷洁知道后,和老公商量,决定从不宽裕的收入中挤出部分钱来,为儿子在城乡结合部租下了一套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铁皮房子。为了将高压带电作业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卢学东又想方设法给儿子制作了一件用金属丝做成的法拉第笼衣,可有效地将电导入地面,使儿子的安全有所保障。

半年后,卢驭龙将父母请到了他的实验室。看到儿子全副武装,身着法拉第笼衣,眼戴防护镜,打开人工闪电发生器,在通上500千伏的高压电的时候,夫妻俩的心都揪紧了……随着嗞嗞的声音响起,蓝紫色的人工闪电狂舞着,卢驭龙也和着闪电挥起了双臂,和闪电共同演绎了一支曼妙的舞蹈。在场的冷洁被震撼了,眼前仅16岁的儿子将蕴藏在科学中的美用他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要知道他所制造的“闪电”电弧长达数米,峰值超过500千伏,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

2010年4月利用电弧发出的声音会随调制信号的频率变化而改变这一发现,卢驭龙发明了晶体管式等离子弧双声道扬声器,耀眼的光束如同摇曳的火苗随风闪动,美妙的音乐流淌出来,奇妙无比。这个发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一殊荣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卢驭龙赢得了保送重点大学的机会,这令埋头于题海中的莘莘学子们羡慕不已,他却放弃了这个好机会。

2011年5月,卢驭龙带着他的特斯拉线圈,将一幅令人瞠目的神奇画面搬上了中国达人秀的舞台,赢得了场内观众的热烈掌声,自此,他的名字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