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数学范文
时间:2023-03-24 18: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戏中的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洗牌有抽洗法,也叫印度洗牌法,抽洗是粗略地打乱上下重叠关系:还有混洗,也叫交叉洗、对洗或弹洗;另外还有一种里夫洗牌法,但洗牌效果与混洗差不多,只是握持手法有不同。
有两位曾出入赌场的数学家留意过洗牌过程中的数学原理。他们发现,混洗7次就可以完全洗转,也就是洗净度可达到99.99%。这两位数学家就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岱科尼斯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贝尔。他们长期观察玩牌时人们的洗牌方式,最后发现一种有效洗牌方式,即弹洗――将牌分成两半,然后交互切入的洗牌法――如果继续洗到第七次,递增数列可达26组,这副牌几乎就看不出原来的顺序了,也就是说一副扑克牌弹洗七次就洗“干净”了。
后来,英国牛津大学的数值分析教授特里费顿和他的父亲,一名机械工程教授一道分析研究了许多副牌,根据他们的研究报告,一副按顺序排列未被洗过的牌中,总共包含了225.58 bits(比特,二进制数系统中的单位)的资讯,这些资讯将会在洗牌过程中逐渐被洗掉。
特里费顿父子利用电脑程式来弹洗这些牌,发现第一次弹洗后,牌里剩173.58 bits的资讯:第二次弹洗后剩121.58 bits的资讯。如果只想要让牌混乱化,其实只要弹洗五六次就够了。弹洗六次后,这副牌就洗掉99%的资讯了(如下表)。
洗牌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很少有人有耐心混洗7次。大多是仅抽洗几次,混洗一次,就开始发牌。其实打完一盘,收起来的牌,次序本来就是很混乱无序的。
那么洗牌、发牌,究竟谁轻谁重?我们先看看发牌的组合的可能性。扑克是54张,每张不重样,某张牌到手的概率是1/54。扑克牌的玩法,各地有许多种,因而有不同的发牌模式。
先说现在全国很流行“斗地主”,这是3个人打,要用到大小鬼,留底3张,每人发17张,能发出的组合数为:
C1754×C1737×C1720=854 990 375 116 200 574 569318 000 000(30位数)。
再说“打千分”,这是4个人打,不用大、小鬼,留底4张,每人发12张,能发出的组合数为:
C1252×C1240×C1228×C1216=63 839473 138 338 558 845 060 855160 000(32位数)。 “拱猪”这种玩法不用鬼,不留底,全发完,还有桥牌也是这样发牌的。52张发给4个人,能发出的组合数为:
C1352×C1339×C1326×C1313=53 644737 765 488 792 839 237 440000(29位数)
至于其他玩法的发牌模式,分别有不同的组合,有兴趣的牌友可以算一算。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序号;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认知上的特点,要将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作为教学目标,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在游戏中学。将教育活动游戏化,可让幼儿在游戏中激发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游戏中获取和掌握数学知识。本文就以幼儿中班数学1~10的序号学习为例,谈谈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游戏化对幼儿学习数学的作用
绝大部分幼儿在上学前没有经过学校正规的数学教育,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能机械背出数字顺序层面,他们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其实都是相当有限,若幼儿园老师只是单纯对数学数字的书写、排序,简单加减运算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学的话,很容易出现学生听不懂或者根本听不进去的现象,时间久了反而会引起对数学学习的反感,对幼儿以后系统接受小学、中学的数学教育造成影响,因此幼儿园的数学老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吸引力的游戏中的话,可以通过幼儿对游戏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和掌握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二、幼儿数学1~10的序号教学中利用游戏促进幼儿学习的实践分析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常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可以很流利背出10以内的数字顺序,也可以较熟练地将这些数字排成倒序,但是当老师要求学生按照倒数的顺序进行排排站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当幼儿中班在上1~10的序号数学课时,老师就可以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游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序数,并会从不同的方向辨别数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做好充分的材料准备,创设游戏情境。可以制作图像幻灯片,没有条件的话,教师也可以手绘或者打印一些图片,画出一个有六层,每层有十个房间且每个房间都住有不同小动物的一个动物之家。再分别在一张卡片上画出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在课程开始之后为幼儿营造一个帮小动物们回家的情境,并一一为幼儿展示动物之家和动物之家里所有的小动物们。这时,幼儿看到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可爱小动物时就会表现得很激动,很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也都会集中在老师说的话中。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尝试着说出每个小动物的家都在哪一层的哪一个房间里。游戏情境中的幼儿就都会积极地帮小动物回家,在一次次的帮助中加深对数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做卡片让幼儿帮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之外,老师可开展的游戏教学活动还有很多。例如,为幼儿再创设一个去小动物家里做客的游戏情境,老师说:“小朋友们,动物之家的小动物们要求我们去他们家里做客呢,你们想不想去啊?想去的话要先按老师要求的顺序排好队哦!”然后老师就要每一个幼儿安排特定的顺序,有的是正数第三位,有的是倒数第五位,总之是从不同的方向安排小朋友们的顺序,让小朋友们自己进行排序站位。即便有的小朋友的站位会发生错误,老师需要对其进行鼓励,并适当引导他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幼儿不仅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游戏的快乐,也真真切切地学会了从不同方向准确辨别数序的技能。
从知识层面来说,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是最简单和基本的,并不要求幼儿可以有多少数学知识的积累,但是对幼儿园学生的数学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游戏化中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下手:
(一)游戏的定义
(二)游戏的属性
(三)游戏的功能
迄今为止,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从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活动的区别来看,游戏具有下列属性和特点: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
1。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现实生活
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
2。游戏总是伴随有愉悦的情绪
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3。游戏无强制的目的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在数学教育中,游戏又有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之一;思维的产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在幼儿的数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而此类游戏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让幼儿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的发展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特征的过程;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不同的特征总和为整体。所以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主要是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与综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如果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数学教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高幼儿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游戏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让他去实现他的好奇心。例如:幼儿在玩二进制猜数游戏时,他们会被一个个造型奇特的玩具所吸引,同时会对老师或者同伴手中的数字或者物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迫切的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这样的认数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正是在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驱使下,引发了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正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幼儿游戏就是幼儿本身一种无强制的外在目的的、在假想情景中发展的一种假想成人实践活动”。
二、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原因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游戏恰好也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是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的,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的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三)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
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总是以牺牲某些方面的利益作为价值的。幼儿教育天地是一把双刃剑:在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的促使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正面临着种种困惑:兴趣班、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正在“迫害”着我们的幼儿;残酷的竞争、父母的期望、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都失去了人本质的人文化一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幼儿教育更应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该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们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
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我们应重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毕竟我们的教育不是一门功利性的技术,而是本着科学的教育原则,为幼儿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将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沟通幼儿与教师、幼儿于幼儿之间的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习,在喜悦中学习,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玩”中孩子亲近数学,理解数学,在主动探索中使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①幼儿数学教育的综合化
根据《纲要》的要求:“数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各个发展领域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他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不仅使幼儿在活动的探索中学到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内心得到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等。
②幼儿数学教育的体验性
大班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这个时候,幼儿的思维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而是由具体形象性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转化。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且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在游戏中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及自我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亲身去做、去体验,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建构学说源于皮亚杰认识论。近年来随着人类认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结合学科的特点得到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日渐形成了数学意义下的建构学说。那么在游戏活动中如何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呢?
(一)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的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如请幼儿按所穿鞋的种类(皮鞋、运动鞋、布鞋)排队,按照鞋号大小进行排序、计数的训练;在“模拟招待客人”中使幼儿在摆放茶具、点心的过程中积累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
②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两点:
⑴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体现了幼儿是学习过程中发展的主人。
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二)应该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①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在游戏中建构,也并不是某一内容可以通过任何游戏来建构。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注意针对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合的游戏。
目前在我国,通常将幼儿游戏分为以下几种:
1、以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为目的的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2、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游戏。如:智力拼图游戏、脑筋急转弯游戏等。
3、娱乐性游戏
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我们建构的数学内容一般为:数的集合、分类排序、几何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中,常常涉及到的游戏有结构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另外娱乐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结构游戏是幼儿用积木、塑料等几何体搭建,接插一人玩或几人玩的游戏,着重是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从而起到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把他们平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在玩“开商店”的游戏中,商品的买卖交换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加减运算能力。“娃娃家游戏”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帮助幼儿运用了分类的能力。
智力游戏以发展幼儿的智力、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数学综合能力为目的。常见的游戏有:接龙游戏、拼图游戏等。
娱乐游戏因其简单、易行、有趣的特点,常被教师在正规课堂渗透使用,被用巩固加强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可以通过认识动物来复习序数。老师分别出示各种动物玩具,让幼儿说出名称,然后要求幼儿按老师说的顺序将动物排好队,如:老师说“猴子第一,小鸟第二……大象排最后。”有愕然顺序排好。此有戏可改变顺序、反复进行。
②创设环境
从生活中挖掘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对儿童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皮亚杰强调:“数学关系是一种逻辑数理知识,它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儿童获得数理逻辑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而是通过摆弄他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获得”。因此真正理解数,意味着儿童自己的动作发现和能动地建立关系。所以操作实物对儿童学习数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我们成人仅仅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游戏中学到东西。如:数字6的组成我们可以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六元钱,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然后去要求幼儿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购买时必须是两样东西合起来是六元。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③精心设置游戏中的玩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数学教育课堂的操作教具。凭借着玩具,幼儿对所体验过的事物直接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引起一些相应的行动和活动,为游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游戏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就必须对玩具的设置加以重视。玩具应能多方面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及创造力,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吸引力并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大班幼儿的玩具应更多的满足于幼儿的智力,体力积极活动的要求,能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
④发挥教师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
游戏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进行幼儿游戏活动幼儿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且心情愉快、朝气蓬勃。通过玩游戏他们的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得到锻炼,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注意与幼儿的情感沟通,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幼儿的良师也是幼儿的益友。在游戏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不仅仅是旁边的观望者。同时教师要懂得我们的教学任务不再仅仅是教幼儿学会具体的东西,而是要理解幼儿的思维、研究幼儿的学习、教幼儿如何学习、如何解决身边的种种问题等,为他们以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做好幼儿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会提出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老师要善于回答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知识。此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有耐心地对每一个幼儿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一解答。同时还应该花费精力、察言观色、深入幼儿生活、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然后再为不同的幼儿创造不同的适宜发展的操作环境;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面向全体、照顾到个别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给予幼儿明确的操作目的和时间,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恰到好处的提问、提示;当幼儿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错误,并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此外通过做游戏,教师不但给幼儿许多机会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促进了幼儿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游戏的选择
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所以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游戏适合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数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这样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②时间的长短
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儿童心理理论》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控制授课时间,并且把有效的内容让幼儿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地掌握,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学最终目标。
③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数学内容来融入游戏,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不同的幼儿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2001年7月
[2]谢玉萍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山东教育,2002,(12)
[3]刘济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
[4]魏昕《山东教育》《研究与探索》1999,(12)
[5]许洁英《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06)
[6]佚名《心理咨询网》,2004,(4月)
[7]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8]吴慧鸣《学前教育研究》北京1995,(6)
[9]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篇4
1. 引言 自新课标以来,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所以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游戏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特殊作用,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启发学生的心智与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每当问起小孩子你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回答总是一个字“玩”。“玩什么?”玩做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爱玩,奔跑跳跃在操场上,个个那么天真烂漫”。当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上完一课、完成作业,又上一课、紧接着又写作业,连上厕所也是匆匆忙忙的。拖拖拉拉的学生做了一天,临放学时还没有写完。惨兮兮的小脸、泪汪汪的眼睛,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快乐的事。
“认认真真地读书,开开心心地玩”是老师对孩子们永恒的期待。 其实,孩子们更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对他们潜移默化地加以影响。要理解孩子的天性,利用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多点儿玩的时间,让孩子学在玩中、玩中促学。就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级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经常组织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由此看来,如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适合小朋友们的学习思维。
另外,柏拉图认为:游戏可以引导出孩子的学习天性,因此主张以游戏方式教育下一代。教育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基本目标和实现方法在于促进学习者真正“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和“学习的目的与手段” 的融合,使学习者快乐地学习。学习者也只有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游戏也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绿色环保”的娱乐平台,做到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目前网络游戏中打杀、暴力、欺骗等负面作用的影响。教育游戏既有游戏性特征又具有教育性特征,正是它的教育性特征使它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所谓的数学游戏的内涵。数学游戏的内涵是指数学游戏中那些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学生可投入很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原理,在交流合作中在产生新的体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2.1 数学游戏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小学生的记忆往往以九意记忆占据优势,感兴趣的就注意,也易记牢。不感兴趣的不注意,记得也不牢靠,记忆与兴趣紧密相关。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并不一定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数学游戏的形式教学,则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新颖有趣。在“乐学”中记忆,并能保持记忆的持久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牢。
2.2 数学游戏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学生智力培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中应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中心。即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数学游戏恰恰为此提供了锻炼的素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张纸(长方形),用剪刀沿直线一次去一个角,这张纸还剩下几个角? 一般情况下,答对三个角的,认为思维迟钝:答出五个角的认为思维灵活。实际上对思维准确而义严密的学生。答案应该是:可能是五个角,也可能是四个、三个角。问题在于怎样剪。
2.3 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马斯洛认为一种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必须既包括行为的内在性、固有的决定 因素,又包括外在的、环境的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学派只注重第一点,而行为主义只注重第二点。这两种观点需要结合在一起。除了要研究人的行为,还必须充分重视产生这种行为的主观因素如人的感情、欲望、需求和理想。由此可见,要促进学习必须要重视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挑战性、奇幻性,故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教育游戏具有的竞争性及激励机制,学生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赛,也可以与其他游戏者进行比赛,通过竞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愿组成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完成游戏任务。因此,教育游戏包含了竞争与合作的多维学习关系,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的水平。比如在小学数学整数加法运算教学中选用《攻城魔法阵》这款数学小游戏,它就将加法运算融入刺激有趣攻城故事中。游戏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与匈奴绿军发生战争。要互相攻下对方的城池,在通往对方城池的路上,仙人布下了魔法阵,只有运用聪明战略与计算能力先于敌人大破魔法阵。才能在游戏中获胜。学生在游戏中对古代战争故事充满兴趣与好奇,为了能在攻城中获胜,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掌握知识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意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用途,产生获得知识的心理需要,对游戏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到知识学习上。
3. 开展数学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3.1 游戏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是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又受兴趣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可以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使感性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降低思维难度。例如:可以在《认识钟面》一课中,设计了一个“自己的喜欢的钟面”的游戏。先让学生见识各种各样丰富多采的钟表,对所见所用的钟表有一个回顾,紧接着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钟面,并画上一个喜欢的时间。这样避免了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的模式,让小朋友们充分的动起来,借助已有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个生动的钟面,在小朋友们自己设计过程中可以知道分针、时针的区别,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再让他们自己做一名小老师上黑板讲一讲。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认识了钟面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有头15个,足46只,问鸡兔各几只,在解这道数学问题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 面露难色。这时我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我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1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15x2=30只。”“少了多少足?”“1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16+2=8只兔子,7只鸡。”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激发了出来。
3.2 游戏中培养合作意识。 小朋友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小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只是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在教复习5的加减时,可以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小朋友胸前戴一张卡片,卡片剪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颜色有红、黄、蓝等;每个卡上写一道5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小朋友们手拉手站成一圈,全部齐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成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5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5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5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巩固了他们对颜色、形状的认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情感交流。又例如:扑克游戏。准帑一副扑克,用 1 - 9的数字牌,两个以上同学一起玩游戏任意出一张。比大小或计算和、差、积,谁算得快谁就胜出:3个或4个同学一起。任意出一张,迅速用这几张扑克组成的最大的三(四)位数和最小的三(四)位数;在小的团队中培养合作意识,另外小团队与小团队之前也有了竞争意识,抓住了小学生的好胜心里,一举两得了。
3.3 游戏使数学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第一册“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把禁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他还充分利用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一个片段的教师角色,这样既足了学生喜欢参与自我表现的心理,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同时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好胜心理。又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通过买卖来认识人民币,使得学习生活化,对人民币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篇5
一、游戏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整理复习中,我们的老师们就尝试着利用学生已熟悉的生活情景----观看电视节目“开心词典”,于是就在课上进行“开心词典”的情境创设:把整理与复习的内容设计成让学生抢答的问题,这样的游戏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复习的学习过程中,枯燥的“整理与复习”课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游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安排3个游戏活动:游戏一,整理同桌的书包。让学生在整理同桌书包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要把书包里的文具分类放好,使其既好看,又方便;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动脑、动手分一分,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初步感知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游戏二,把学具(4个红色三角形、2个白色三角形、2个红色圆、3个白色圆)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自主探索出可按颜色进行分类,也可按形状进行分类,体验到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游戏三,让学生自定分类标准,把图中的人物分成两组。只要分类的标准清楚,按这一标准分成两组,教师都给予肯定。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把学到的分类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巩固。在这三个游戏活动中,学生完成了相关的学习任务,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培养。
3.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用同桌“摆小棒”的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如学生甲说:“我出6”,摆出6根小棒;学生乙说:“我出4”,摆出4根小棒。然后学生分别说出:“6+4=10”、“4+6=10”、“10-6=4”“10-4=6”。如果一个学生说错了,另一个学生就纠正,并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10的加减法。同时游戏中也增添了交流、讨论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交往、评价的能力。
二、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除了包括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地发展,还包括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是教师应挖掘的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要。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里。因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我们可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三、游戏使学习更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生活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篇6
关键词:游戏;寻牌;算珠;“月亮”棋
游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游戏往往又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就来源于游戏。游戏一方面可以让人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又能启迪思维。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讲,数学学习一直是他们比较头疼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学习习惯较差,实际上是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为了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我们的第二课堂,老师们精心设计开发了一组数学益智游戏,备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数学的真谛,感受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的作用,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寻牌”游戏
游戏规则:(1)游戏者甲从一副完整的牌中抽取两种花色红桃和黑桃,去除其中的两张3,还剩24张牌,将牌按花色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并叠好,牌面向下;
(2)游戏者乙倒牌(将这一叠牌从上面取若干张放到下面,不改变牌的相互次序);
(3)甲将倒好的牌按顺序排成右图形状(牌上的数字表示放牌的次序):
(4)游戏开始,乙从24张牌中任意翻出一张牌,甲可以翻出另一种花色同样数字的牌。
本游戏巧妙地运用了数学中的循环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关键点就是要按次序。事实上,图中的24张牌构成了一个一一对应,按放牌的次序(简称牌号)对应如下表所示:
甲只需按对应牌号翻牌,就可以轻松地赢得游戏。
“算珠”游戏
算盘是我国的国宝,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学习它需要既动手又动脑,不仅可以增加一项技能,提高运算能力,更能锻炼头脑,提升智慧。同时,算盘也是一个游戏的好助手,下面介绍一种“算珠”游戏。
游戏规则:如图(1),在算盘的五个档上分别有1个、2个、3个、4个和5个算珠,甲、乙两人游戏,每人每次只能从其中的一个档上拨去若干算珠,且每次至少要拨1个,两人轮流拨珠(可猜先),拨到最后1个算珠的人就是输家。
这款游戏可以巧妙地运用数学中的基本图形的思想。
一是对称基础型。如图(2),这是后手胜。若先拨的人从中拨去1个珠子,则后拨的人将另外一档上的2个珠子拨去;若先拨的人从中拨去2个珠子(只可能是一档上的),则后拨的人从另外一档上拨去1个珠子。
二是对称拓展型。如图(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后手胜。若先拨的人在其中一档上拨珠只剩1个或全部拨去时,则后拨的人效仿一的方法,否则后拨的人采用对称的方法从另一档上等量拨珠。
三是123型。如图(4),后手胜。我们不妨将6个算珠进行编号,先后手的拨珠方法如下表所示:
上述几种基本图形实战时可以组合起来运用,后手胜与后手胜的组合仍是后手胜,先拨光一个后手胜时要对称减珠,不要粗心将胜利成果拱手让人。如图(5),先手拨珠1时,后手只能拨珠3,而不能拨3和4;先手拨珠1和2时,后手要拨珠3和4,而不能只拨珠3。其它情况类似解决。
对于图(1)给出的游戏,我们不难发现是先手胜(先手拨去最后一档5个珠子中的1个,形成两个后手胜的图形组合)。
算珠游戏还可以拓展,可以增加档数,调整珠数,甚至可以特制工具或者因时因地“纸上谈兵”。基本图形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
“抓子”游戏
这是个常见的游戏,很多人都玩过。
游戏规则:有一堆共20枚棋子,甲、乙两人轮流从中取走棋子,每次必须且只能取走1枚或2枚棋子,取最后1枚棋子者算负。
这里用到数学里的整除原理,因为“每次必须且只能取走1枚或2枚棋子”,所以后手者可以确保他取走的棋子数与上一步对手取走的棋子数的和为3,考虑到最后要余1,所以这款游戏是先手取1枚棋子者胜。
这个游戏的特点是可以变换棋子数,也可以变换每次的取子数,但都会用到整除原理。下表列举了其中的一些实例:
“抓子”游戏取胜策略表
“月亮”棋
“月亮”棋是一种制作简单、规则简单、易学好记的二人游戏。游戏时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两枚棋子,甚至用笔做棋子也行。如果是在沙滩上,那什么材料都不需要准备。“月亮”棋的棋盘形似月亮,中间的线条数不固定,可以随意增减,如图(1)。
行棋规则:A、B两点分别是游戏者甲、乙的起点,两人轮流走棋(可猜先),每次只能前进(向对方起点靠近)或后退(向自己的起点靠近)1条线段(如图,从A点出发只能到达C点或D点;从P点出发可以到达E点、F点、G点或者H点中的任何一点),前进或者后退1条线段就可以“吃”到对方棋子时算胜。如图(1),若甲至A点,乙至M点,且由甲行棋时,则乙胜;若甲至N点,乙至B点,且由乙行棋时,则甲胜。
“月亮”棋的行棋是有窍门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把握。对一个固定的棋盘来说,在正确行棋的前提下,先手胜或后手胜是确定的。如图(2),当甲行至E点、乙行至J点且由甲行棋时,甲不可以行至G点或者H点,只能后退。几种行棋的可能如下:
一是甲E到F,乙J到G;甲F到C,乙G到H;甲C到D,乙H到E;甲D到A,乙E到F;乙胜。
二是甲E到F,乙J到G;甲F到C,乙G到H;甲C到A,乙H到F;乙胜。
三是甲E到F,乙J到G;甲F到D,乙G到E;甲D到A,乙E到F;乙胜。
四是甲E到C,乙J到H;甲C到D,乙H到E;甲D到A,乙E到F;乙胜。
五是甲E到C,乙J到H;甲C到A,乙H到F;乙胜。
不难发现,行棋到图(2)的情形时是后手胜,行棋到图(3)的情形时也是后手胜。“月亮”棋的行棋窍门究竟在哪里?其实它和“抓子”游戏有着关联。
就图(2)来看,A、B两个点之间共有9个点,C、B两个点之间有7个点,D、B两个点之间有8个点。当棋子从A点出发,走出一步棋后,两个棋子间的点数就少了1或者2。按照游戏行棋规则,每当棋子前进一步,两个棋子间的点数就少了1或者2;每当棋子后退一步,两个棋子间的点数就多了1或者2。后手走的人可以保证两人各行一步后两个棋子间的点数减少3或者保持不变,而最终后手胜的局面是两个棋子间的点数为2,因此,这个游戏就相当于“抓子游戏”中的“每次必须且只能取走1枚或2枚棋子”,且保持余数为2者胜。
图(2)从A、B两点开始游戏就是先手胜的情形。若甲的棋子从A点先行,则棋子必须行至D点;若乙的棋子从B点先行,则棋子必须行至K点,这两种情况都能保证先手胜。以甲的棋子从A点先行为例:甲A至D;乙B到I,甲D到C;乙I到J,甲C到E;乙J到I,甲E到H;乙I到K,甲H到G;乙K到B,甲G到J,甲胜(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形,还可以有多种变化,但行棋规律是一致的)。
“月亮”棋的行棋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一定要做到,对方前进1(两个棋子间的点数减少1,下同),自己就前进2;对方前进2,自己就前进1;对方后退1,自己就前进1;对方后退2自己就前进2。被动的一方只能在行棋上做文章,利用前进、后退等不同的方法扰乱对手的思绪,在对手出错时捕捉胜机。
不难看出,图(1)A、B两点间有15个点,保持除3余2,就是先手胜(如先手从A到C);图(3)两顶点间有11个点,保持除3余2,就是后手胜。
篇7
【关键词】数学游戏;数学教学;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Abstract】The mathematics plays as one kind of carrier of mathematic knowledge , is the knowledge , interest and entertainment concurrently , lead into mathematic game as a result in classroom teaching ,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effectively , have the function developing the mind, be also to gain the interest studying and to study flexible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The mathematics plays; Mathematical education; Value teaching; Put tactics into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23-01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入数学游戏和收获体会等几个方面,并结合若干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运用数学游戏,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将对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数学游戏的这一界定,明确了数学游戏必须既是数学问题又是游戏,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一本很好的数学游戏选集能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最佳的观察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的内容,而且还体验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今后一生对待各种数学问题的整个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不容置疑。
一、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第一,数学游戏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方法。因为游戏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必须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还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先在桌上放一个茶壶,各小组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第二,数学游戏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数学游戏作为智力游戏的一种,在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游戏看似复杂,用常规方法也许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但若能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一种简洁而优美的解法。这种思维方式是解决数学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数学游戏也锻炼了人的这种思维能力。
第三,数学游戏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是带着和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
二、数学游戏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在引言、绪论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对于教科书的第一节课,每个学期的开始,每一章的开始,一般都可以安排一节绪论课。例如七巧板游戏:它是我们祖先运用面积的分割和拼补的方法,以及有相同组成成分的平面图形等积的原理研究并创造出来的。七巧板作为一种平面拼图游戏,它还可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别图形的能力,因此它可作为平面图形一课的引例。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数字1与字母x对话的游戏可作为求代数式的值一课的引例。
2、在新概念的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比如在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中,可以通过将一个正方形沿着它的几条棱剪开后,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多剪几个,然后观察一共可以剪出几个不同形式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得出平面展开图的有关概念。
3、中考题中融入数学游戏。在近两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了以游戏为背景材料的题目,这类题目将数学问题置于常见的游戏中,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扑克牌游戏。
篇8
一、数学游戏的具体内涵
所谓数学游戏,就是那些富有娱乐性、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参与的益智小游戏。这类游戏通常含有未知性,因此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原理、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思考数学难点、得出数学结论。
二、数学游戏在小学低段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据有关研究显示,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小学生的记忆力通常是无意记忆占据优势,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感兴趣的事物印象会非常深刻,更容易记住记牢,而他们不感兴趣的或是外力强加的则很难记住,由此可以看出记忆和兴趣是息息相关的。而我国低段小学数学教材中需要记忆的部分通常是枯燥乏味的,如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极具趣味性的游戏中去,那么效果便会大大加强。如“九九乘法表”的背诵,通常都会让学生觉得无趣、枯燥,如果举行一个九九乘法表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竞争性,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数学的学习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便是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游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应变性、创新性以及准确性,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将一张长方形纸减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呢?”这时多数学生会回答三个角,但只要仔细思考,学生也可答出五个角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
三、利用数学游戏提高小数低段数学教学质量
在日常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合理运用数学游戏,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让学生记忆更深刻;还可以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将数学游戏用于课后的练习,也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不错的途径。
篇9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数学是相对来讲比较难的学科之一,因为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同时数学也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来讲,学习数学是比较吃力的。正是由于学生学习数学比较费力,所以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的小学对于数学在课时上的安排都比较多,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的压力很大,同时教师在教学时的压力也会增大。虽然教育改革已经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还是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注重的都是学生的数学成绩,没有认识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重要性的意义。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来讲比较枯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就不断地减少,最终造成了数学成绩的下降,形成了严重的偏科。数学教学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融入实践会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热情,不仅能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游戏的应用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很难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感兴趣,同时学习时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产生很浓的兴趣,甚至会认为数学是枯燥的、无聊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的在课前准备一些小游戏,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开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上一节数学课中学习了乘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占用课前的几分钟和学生们进行一个互动。选五个学生,每个人的手里拿三支粉笔,让学生们进行抢答,这五个同学一共拿了多少只粉笔。通过这个课前的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这个小游戏,学生不仅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初步的了解了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也不会对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产生排斥。
2.课堂中游戏的应用
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很多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几个游戏,来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还以学习乘法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观念和学习一起玩小时候经常玩的“青蛙游戏”:教师说一只青蛙一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同学们进行抢答。教师继续问两只青蛙两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以此类推。经过几轮游戏,学生对于乘法知识的掌握就会明显的熟练很多,这要比死记硬背九九乘法表有效的多,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性不断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也就提升上去了。
3.课后游戏的应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即将下课的时候,学生的心是最散的,尤其是小学生,着急下课出去玩,因此快要下课的时候教学效率往往是最低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要相应的采取一些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快要下课的几分钟时间里,组织学生玩个小游戏,将一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或是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后也能很好的运用课堂中学习到的新知识,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知识就会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学生和家长一起进行一项游戏,也会使学生的和家长额的交流更加深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数学游戏应用的意义
1.通过数学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数学游戏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激发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渐改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意识。
2.通过对数学游戏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数学游戏中的应用上,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对游戏进行合作和分工,能更好的让学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在游戏的制定和教学方案的制定上,更加注重游戏的合作性,让学生学会在集体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最终取得游戏的胜利,在游戏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将课堂的气氛烘托得更加和谐,学生对于数学自然会更有兴趣。比如在学习图形变换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几个小组进行一个比赛,看谁能更快的完成老师布置下去的任务。分组完成后,教师就开始进行图形的变换,在变换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牢牢地记住进教室在进行图形变换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说比赛开始之后,学生就可以开始比赛了。这个游戏的意义在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在团队的合作下,每个人的能力集中后,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数学知识,同时团结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篇10
关键词:数学游戏;教学模式;兴趣;初中数学
步入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日后初中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游戏将以其丰富的内容以及趣味性,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数学游戏指的是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开发学生智力的活动,从而获取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数学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初中生的心智操作能力不够成熟,缺乏掌握复杂而概况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数学游戏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形成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例如,在讲解多面体视角问题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学游戏,让每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用这种游戏的方式将数学几何知识具体化,学生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游戏具有很强的益智性和趣味性,数学课堂中使用数学游戏充分发挥了游戏的特点,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的奥秘。例如,七巧板拼图游戏,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游戏的参与没有过多的要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例如,折纸游戏,学生通过对各种图形的折叠,获取图形性质等几何知识。数学游戏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同时也有利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1.数学游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概念是基础部分,但是概念的学习枯燥无味,很多学生都将概念当作一个固定的句子死记硬背。通过数学游戏能够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数学谜语竞赛,在游戏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理解了抽象难记的概念,教学效果明显,不仅增强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数学游戏在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是数学的两大分支,代数以数字为主,本身具有复杂性、运算难度大的特点,将数学游戏引入代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复杂的运算,使他们进一步熟悉运算公式,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度。比如,扑克牌计算24的游戏,将红黑两种颜色的扑克牌分成两组,红牌代表负数,黑牌代表正数,每一小组任意抽出四张,在每张牌只能用一次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加、减、乘、除、乘方等(可用括号)计算方法算出24。通过扑克牌游戏培养小组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与他人交流、合作,听取他人的意见。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逻辑推理和分类讨论的方法,并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口算和心算能力。
3.数学游戏在数学中的应用
几何知识以图形知识为主,本身有很大的趣味性,学生容易对几何具体图形产生兴趣。但是如果在几何教学中加入数学游戏,更有助于学生掌握几何知识。几何知识中的性质、定理具有抽象性,学生很难直观理解,所以在几何性质、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数学游戏的过程中使性质、定理变得更易理解。例如,在讲解“正方形内角和360°”这一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剪下正方形的四个角,然后进行拼接,证明正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同理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这一数学定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使用火柴棒游戏,利用有限的火柴棒进行无限的图形变化,以此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较复杂的图形变化,训练学生平面到空间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4.利用课后习题的讲解,设立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本身就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分小组让学生利用课后习题设立合理的数学游戏,并且让学生将这种游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创造数学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潜能,极大程度地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创造游戏过程中还包含着团队合作和竞争,通过良好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教学模式来说,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认识到数学游戏虽然在教学上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应该掌握好这一方式的使用,不能只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乐趣,而忽视了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应在课堂数学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加入目的性、趣味性与知识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对学习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数学奥秘。
参考文献:
[1]庄玉婷.数学游戏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彰显联.让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学习[J].数学教学,2004(5).
[3]欧阳绛.数学游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张维忠.论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J].湖南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