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造句范文

时间:2023-04-08 20:5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静悄悄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静悄悄造句

篇1

不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只知道夜空闪闪静悄悄。不知道此生的路途有多遥远,只知道爱要到天荒至地老。情人节祝心爱的人生活无限美好!

想你的夜,静悄悄的,不分时间,不分季节,就像茉莉花,随时随意的开放。我的思念亦如此,你在想我吗?

透过灯光,你可以看到里面有一群穿着优雅的人正在举行宴会,觥筹交错的场景和夜晚静悄悄的小镇可说是格格不入。

清明再一次带着哀伤静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那一天纷飞的细雨打湿了祭奠亡灵的鲜花。墓碑上那熟悉的名字让我们忍不住潸然泪下,雨与泪连在一起,流向了我们九泉之下那安睡的亲人。

夜,静悄悄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卜而,听去似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寂寞。

夏至来了静悄悄,不声不响骄阳照,健康快乐跑不了,锁定目标不放掉,你争我抢似赛跑,好友祝福又送到:好运和凉爽也一起到,千万看准要盯牢。

凌晨,小山村里静悄悄的。

放学后,校园里静悄悄的。

篇2

儿子,那时我和你的爸爸还没有分开,你只有三岁。你总喜欢在傍晚时候缠着我们到街上去玩。商场门前有你最爱玩的碰碰车,还有你百吃不厌的烤土豆片。你一手牵着我,一手牵着你的爸爸。你像小鸟一样开心的样子我一直记得。

是从哪一天起,你的眼神像受惊的小猴一样地无助?你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你不再要求我们陪你出去玩。你总是静悄悄地——静悄悄地玩玩具,静悄悄地画画,你在你爸爸和我的争吵声里,静悄悄地收起你的《狮子王》和《猫和老鼠》,静悄悄地回到你的小房间。那是你觉得安全的堡垒吗?儿子,看着你,妈妈心里的痛说不出来。

在你四岁生日的时候,你已经知道妈妈和爸爸可能要分开了。妈妈带你回外婆家。外婆、外公总要带你出去玩,你不肯,你拉着我的裙角不放手。你怕妈妈会像清晨美丽的露珠一样,太阳升起来就蒸发消失。夜里临睡前你突然不要听那些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童话,你紧紧搂着我,在我耳边说:“妈妈,我不要后妈,我要和你在一起。”听到你奶声奶气的声音,妈妈的心在那一刻像被人突然抓住并挽了一个结。我应该对你说什么呢?你是那样小的一个孩子,你睡着的面容像落在凡间的天使。妈妈可以解释吗?可以告诉你那些大人间孱弱而又丑陋得经不起推敲的誓言和感情吗?

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即使在打针时你也不哭。可是在我收拾衣物离开的那个夜晚,你拉着我的衣襟,大声尖叫着,黑黑的瞳仁在泪水里充满挣扎和哀求:“妈妈,别走!”楼道因为你的呼叫而变得更加漆黑,妈妈忍了许久的泪落了下来。“只有相爱的人才可以生活在一起,妈妈和爸爸已经不相爱了,所以分开。”我蹲在那里告诉你这个朴素的道理,然后一根手指一根手指地将你紧紧抓住我的小手掰开。你的哭声和着我下楼的脚步声从此成为我噩梦里摆脱不掉的背景声音。

那年的夏天是灰色和阴冷的。妈妈掘了生命里的第一个坟,埋葬了许多曾经纯真和美好的东西,包括你快乐的童年。

秋天时,你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爸爸和妈妈的协议里只规定了星期五的探视日,可是在其他的日子里妈妈是那样想念你。我躲在你学校门前的大树后看着你,你在放学的路队里,低着头,一边走一边踢着小石子,满腹心事的样子。没有人来接你放学,你走出校门时漠然地看着那些欢快地奔向父母的同学;没有人牵着你的手,你在横过马路时像一只无助的孤雁,仿佛随时会被飞驰而过的车轮卷走。妈妈在树后不禁泪流满面。当初带你来这个世界上是因为爱,而当爱已不在时,妈妈却没有陪在你身边。

我其实是个多么自私的妈妈啊!

儿子,妈妈一直以为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但看着你小小的、写满忧郁和孤独的身影,我想如果上帝能给我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把对你的爱放在生命的第一,让它淹没自己那些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的爱情。

你七岁生日时,我从你爸爸手里牵过你。我带着你在超市里穿行,我要你挑你喜欢的零食,可是你不肯。你问我:“妈妈,你的手机怎么停机了?我都找不到你。”你从裤兜里掏出一把零钞递给我,“妈妈,你是不是没有钱了?我这里有。”我手里的零食落了一地,我蹲下来紧紧抱住你。儿子,你是我生命里无价的珍宝。这一刻,你紧紧握着那些硬币向我伸来的小手,再一次将我的心击得溃不成军。

晚上在外婆家看你的作业本。你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你所有的造句都是以妈妈为主题的,上面写满了这样的句子:我很想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很漂亮、我的妈妈是勤劳的人……当外婆要你用幸福一词造句时,你脱口而出:我不是幸福的孩子。

外婆和我都呆住了。

我凝视着你,你下巴上有个圆圆的涡痕,书上说那是上帝留给他的宠儿的吻痕,可是妈妈却没有带给你一个幸福和快乐的童年。妈妈多想你快乐,多喜欢看你笑得灿烂、没有一点阴霾的样子啊!

儿子,你知不知道,你的不快乐像只看不见的手,缓缓地触摸到妈妈心里最脆弱的地方,妈妈应该怎么办呢?妈妈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苦苦挣扎,并且身不由己。

与你在一起生活的六年时光成了妈妈现在生活的全部支柱。你,作为我和你爸爸婚姻的牺牲品,我将对你永远心存愧疚。回首来路,如果当时我们能够为你多想一点点,你就可以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了。没有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快乐,只是当时——当时我们过低估计了离婚对你造成的伤害。

篇3

1、小红在十里外的一所学校读书,五年来风雨无阻,从来没缺过。

2、只有用排除万难风雨无阻的心去行走,才能到达彼岸。

3、为了求学,我愿意风雨无阻的赶到北京,只要能学到知识。

4、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学校里的松树都风雨无阻的挺立在那儿。

5、战士们秉着艰苦卓绝的精神,千里迢迢远赴延安,不怕万水千山,一路上风雨无阻,遇见敌人勇猛无敌,冲锋陷阵,最后终于以坚贞不屈的精神赢得到达了延安。

6、抗震救灾的英雄们在灾区前线积极抢修,风雨无阻。

7、人生路上不可能风雨无阻,我们只有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面对,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8、戚老师在每个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上午都去朱志成家补课风雨无阻。

9、那迎风而起的斗志那逆流而上的勇气那风雨无阻的品格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

10、人生道路上的荆棘不是我们没有能力穿越,而是我们有太多顾虑,只要我们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我们将永往直前,风雨无阻。

11、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那些守株待兔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无阻的前行者;空口说白话,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

12、党啊,我爱你!我敬你!不仅因为你闪耀着执政党的光芒,更是因为你具有一路风雨无阻、蓬勃发展的勇气。

篇4

左顾右盼,汉语成语,拼音是zuǒ gù yòupàn,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出自晋·左思《咏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左顾右盼成语的含义及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左顾右盼成语的解释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晋·左思《咏史》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二、左顾右盼成语的近义词瞻前顾后 [ zhān qián gù hòu ]

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楚辞·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后多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一》:“瞻前顾后,便做不成。” 瞻:向前看。顾:向后看。

畏首畏尾 [ wèi shǒu wèi wěi ]

前也怕,后也怕。比喻顾虑重重。《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东张西望 [ dōng zhāng xī wàng ]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三、左顾右盼成语的造句1、来到山脚下,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开始左顾右盼起来。

2、许多的鸟儿也占据在枝头上,左顾右盼、神采飞扬的姿态,简直就像个威风凛凛的国王站在高台上,接受人民的欢呼。

3、他过马路时,左顾右盼,害怕撞到过路的车子上。

4、一天自习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静悄悄的写作业,不安分的我又在左顾右盼。

5、我则左顾右盼,心里衡量着这些男孩子中哪一个才配得上我貌若天仙的姐姐。

6、小和尚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7、当代大都市的名店厨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能不左顾右盼、快速改进,总体水平自然已远超往昔。

8、她成了方圆十来里有名的大美人,青春的朝气映在那一张光彩四溢的脸上,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左顾右盼,十分动人。

9、此时,身旁的同事抛弃杂念,专心于垂钓,而我不时被周围的风景所诱惑,时而是左顾右盼,时而是想入非非。

10、他一直在左顾右盼,仔细地巡视着这条一眼望见头的街道,以及两旁参差不齐的门楼、屋檐、牌匾。

11、她喘着粗气,左顾右盼,寻求援助,她真没想到,这件光荣的差事竟会是这样。

12、在车上我左顾右盼,想尽量多留下一些第一次的印象。

13、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于决断的手段,总是左顾右盼、思前想后,从而错失成功的最佳时机。

14、他有时被批评为张居正的循吏,有时则被指责为“首尾两端”,即遇事左顾右盼,缺乏决心。

15、真正的成熟是你在合适的时机做该做的事,顺其自然,既不瞻前顾后,也不左顾右盼,活得自在。

16、考试的时候,如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一律视为作弊。

17、老师批评他,他却若无其事地左顾右盼,真气人。

18、但求日积月累,收获于细微,不要左顾右盼,专注于自我。

19、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怎能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20、他总是避开我的视线,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时而看看天,时而瞥一眼死去的奥布赖恩。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的前提,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人类正是有了想像,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一、使文字形象化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使学生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使学生放飞思绪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就是语文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四、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师角色 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被视为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身也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其实这个角色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作用。其中环境因素有可能造就教师角色。对于外部环境的作用,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有选择的反应,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角色行为的发展方向。

教师主观能动性、对社会认知的偏差(包括对人类前途的认知偏差、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偏差、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偏差)、素质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导致教师角色错位,甚至角色失当。这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团结,还损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尊严。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促进教师本身角色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变。

对教师角色进行反思,必须对下列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老师,您是否融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其实课程改革离教师并不遥远,课程改革已经悄悄走进并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但仍有许多教师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置身于课程改革之外,可以肯定的是,“坐以待毙”的教师必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牺牲品,迟早会被新课程所淘汰;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中来,可以肯定的是犹豫不决的教师必将成为课程改革的“累赘”,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令人兴奋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融入到课程改革之中,成为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推动着课程改革顺利前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建筑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没什么,我在砌一面墙。第二个工人说:我在盖一间漂亮的房子。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一座雄伟的大厦。三个人做的事完全一样,由于认识的不同,做事的态度随之不同,他们的人生意义也不一样。教改工作也是如此。你可以说,教书挣口饭吃,教书匠跟代课老师差不多,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也可以说,教书是一项工作,我会尽力按规定把书教好。当然你还可以说,我正在参与百年难得教育改革大工程,有机会参与,我感到非常光荣,也很兴奋。总之,教师对待课程改革的不同态度不仅会影响课程改革本身的效果,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生活。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每位教师都息息相关。人生是短暂的,盖围墙和普通房子的机会很多,但盖大厦的机会却可遇不可求。因此,教师要把课程改革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履行应尽的责任,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有理想、有责任的课改人。

二、老师,您是否关注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什么,将决定他的职业定位。过去,许多教师片面地将自己的职业关注定位在书本、学科、学科成绩与学校这些狭小的空间,完全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内心感受的关注,完全忽略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育人,其次是教书,最后才是谋生。

在街上,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教什么?”“教语文。”“干得怎样?”“还不错,平均成绩90分,在全镇排名第一。”这似乎是很常见的事。这位教师关注的仅仅是教书、成绩,而忽略了教师的第一任务也是最重要的职责是育人。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他当时想也没想,就说:“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了地球围绕太阳转。”他听后满意地说:“造得好!”从这节课之后,这位年轻教师发现受表扬的学生特别喜欢造句,也越造越好,另一个学生则越来越怕造句,不再喜欢语文课。在与其他教师探讨时,他说发现本应该是一种独到的见解,第一个学生的造句带入了他的生活感受,是真发现;第二个学生的造句看上去不错,可是,没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一个假发现。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已逐渐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可见教师职业关注不同、期望不同、态度不同、方式不同,在学生身上产生的作用与效果也不同,甚至会在无意间打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职业关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老师,您是否树立了威信

教师是否在学生中赢得威信,将体现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地位。过去,许多教师依靠体罚、严厉、沉默、怒视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扬威,却无法树立威信。这种威信在师生之间人为地制造出一条鸿沟,只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表面的恐慌,而不能引起学生长久的、内心的共鸣,所以经常会出现“教师进来静悄悄,老师离开闹吵吵”的场面。

教师威信的确立,应以自己的知识、品德、爱心、坦诚、平等为前提,通过认真负责、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学生信服。拉塞克维努迪指出:“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因此,教师应该少发威,多立信,以信生威,以信促威;而不是戴上一层好似神秘和冷酷的面纱,成为学生课间、饭后的谈资与笑柄。

四、老师,您可曾承认过自己的不足

质疑是学生求知的武器,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过去,教学过程一直是“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练你做”的单向教学,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老师在面对学生的质疑与提问时也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然,不允许学生质疑的老师,主要是顾及自己的颜面,害怕自己回答不看学生的提问,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但老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暂时保住了自己的颜面,却永久丢尽了孩子的好奇与创造。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缺乏质疑与批判精神,很少主动思考问题,养成过度依赖老师的习惯。

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身为教师,如果这个问题你不知道如何回答,那么你该怎么办?有的教师说:“上课不允许讲话,不要扰乱课堂秩序。”(拒绝回答问题。)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是……”(不加思考,完全是信口开河,误人子弟。)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下课后,老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巧妙地搪塞过去。)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从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显示出“高超”的嫁接技术。)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教室里出现了顷刻的沉寂与沉思之后,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并没有面红耳赤,而是满面春风、热情洋溢地提议:请全体同学起立,大家一起为这位同学鼓掌。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见到与上面类似的情况,无可厚非,第五位教师的提议的价值要远胜过一个圆满回答的价值。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老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尤其是自己不知道的提问)时,当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成熟(相对学生而言),也能用自己“高超”的外交辞令或“嫁接技术”回避或转移学生的质疑,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虚伪的表现。教师应该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拜学生为师,虚心向学生学习。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若想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其次,放下自己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最后,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同时也做好被学生问住的心理准备。

五、老师,您是否给予了学生真爱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过去,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爱。学生经常这样评价老师的“变脸”:教室外面乐哈哈,教室里面冷冰冰;笑容可掬对同事,横眉冷眼看学生。这种“变脸”使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不断拉大,老师无法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也就无法准确地衡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二的一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王老师,您是一位开朗、乐观的老师。课堂上我们总能看到您的笑容,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是您的笑容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忘不了您春风般的笑容……”多么质朴、率直的话语,学生渴望获得老师的爱,学生希望在老师爱的温暖下幸福地学习与生活。事实上,许多老师不是不爱学生,而是不敢去爱学生,怕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的淘气与肆无忌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勇于并且敢于付出真爱,只有付出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与学生拉近距离,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总之,教师在适应与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独立自主地塑造自己的角色形象。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主观能动性的差异会使教师角色行为不很相同甚至很不相同。实际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推动其角色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固有的角色形象,在新课程改革下成为一名合格的课改人。

参考文献:

[1]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篇7

1、菜市里面真是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啊!菜市场的菜真多啊!茄子穿这紫莹莹的衣裳,黄瓜戴着黄灿灿的小黄帽,穿着绿薄衣。

2、活动现场人声鼎沸,大家的热情都很高。

3、公园一角中人声鼎沸,我兴致勃勃挤上前去,看见几个醉心于文艺事业的姑娘扭动轻捷的身驱,正在翩翩起舞,她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其中一个的舞姿更是美妙绝伦,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真不敢相信这小地方有如此高水平的演出。

4、屋里屋外,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奴仆们和跟车来的农夫们各自忙活,此呼彼应。

5、八月十五那天,来看钱塘潮的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人迹罕至到角落,眼前渊博的潮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勾起了我对大海深深的趣味。

6、街上寂静无人,这座大城市还沉睡着,一阵阵柔和的清新气息到处飘散,再过几个钟头,这里就会人声鼎沸了。

7、他在人声鼎沸的展会现场照到了所需的产品。

8、头顶上的云是蔚蓝蔚蓝色的,脚下还是灰蒙蒙的云海,我们站在云海之上,真有种神仙的感觉。再看看我们的周围,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渐渐地,东方的太阳已升起了好高,顿时光芒万丈,好一幅美丽的图画。

9、这天早晨,楼上的房间里人声鼎沸。

10、校园人声鼎沸,不时掺杂着吉他演唱和优扬的乐器旋律。

11、花了45分钟穿过这个城镇,跟别的中国城镇一样这里早上也是人声鼎沸。

12、八月十五那天,来看钱塘潮的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人迹罕至到角落,眼前渊博的潮水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勾起了我对大海深深的趣味。

13、叮铃铃,下课了,操场上顿时人声鼎沸,真热闹!

14、这样,底特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了。底特律城灯火闪烁,机器轰鸣,人声鼎沸。

15、商场还没有开门,广场上等候的人群已是一片人声鼎沸。

16、他从未见过这栋房子像现在这样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17、商店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

18、像战争一样,选战也是人声鼎沸情绪激昂。

19、天还没亮菜市场上就人声鼎沸,真烦人!

20、这时大厅里人声鼎沸,笑语纷纭。男士们深沉的语调,女士们银铃似的嗓音交融在一起。其中最清晰可辨的是桑菲尔德主人那洪亮而声音不大的嗓门,欢迎男女宾客来到府上。

21、商店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

22、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23、节日中最有趣的活动是“姑娘追” :小伙子纵马飞奔于前,姑娘扬鞭追赶于后,草原上人声鼎沸。

24、街道上,人声鼎沸,两旁货摊林立,专门售卖价格经济的服装饰物及各式小摆设,不但吸引女士们惠顾,就连男士们亦往往被其吸引。

25、这一天,伦敦街头的几家书店门前,人声鼎沸,挤满了许多前来购买这本刚出版的新书的读者。

26、人们盼望着最后的结果是,全部的场比赛场场满座,场上人声鼎沸,充满激情。

27、在他挤出老贝勒之前没有机会再说什么,甚至没有机会再想什么,因为人群早已洪水似地拼命往外挤,几乎把他挤倒在地上。一股人声鼎沸的人流卷过大街,仿佛那些失望的绿头苍蝇又分头,寻找别的尸体去了。

28、今年的庙会;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29、他在人声鼎沸的展会现场照到了所需的产品。广场上人声鼎沸。

30、接着就是一片沉寂。俱乐部的大厅里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然而,外面却是人声鼎沸,有时还夹杂着刺耳的喊声。

31、春节前;菜市场一片人声鼎沸;购买年货的人很多。

32、中午吃饭时,至少摆了张桌子,姥姥家五个窑洞那么老大的院子都呆满了人,真有点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样子。

33、当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后。

34、和妈妈随着人流在菜场中买着菜,到处都是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人声鼎沸。

35、街上阒无人迹,巨大的城市还沉睡未醒,到处吹拂着一阵阵柔和的微风,再过几个小时,这里就要熙来攘往,人声鼎沸了。

36、周一上午,胡志明市西贡证券公司的交易大厅里人声鼎沸,其时股票收盘价几近再创历史新高。

37、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都急着看花灯呢!

38、人喝醉了酒往往就会高声说话,这可能就是聚会时人声如此鼎沸的缘故。

39、菜市场买卖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40、双休日的公园人声鼎沸,人们都到公园来玩耍。

41、广场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42、人声鼎沸的拍卖大厅里,位买家对这尊六英尺高的雕塑作品展开竞价,雕塑于年构思并在一年之后完成。

43、饭局不会设在人声鼎沸的夜宵摊大排档,那些地方,上露天,下临地,一排桌,几把椅,简陋寒酸。

44、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

45、有人在弹钢琴,钢琴周围人声鼎沸、欢快。()

46、周围人声鼎沸,而她坐在那儿,安静地听他倾诉衷肠。

47、我的窗外是一片人声鼎沸的海洋,在整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欢腾的球迷们涌上街道庆祝胜利。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细节;精彩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73-1一、抓住细节,巧妙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的设计应该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时,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愿意给大家讲讲你都知道谁?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人,板书:哪吒。在黑板上写下名字“哪吒”,补齐课题。课题中哪个词让你感受最深?(闹)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纸上写下你由这个词所想到的某一件事或某一句话。由于问题浅显,且提问的方式轻松活泼,学生很快就写好了。紧接着,教者随机抽出几名同学的片段做出点评。这样,老师就很自然的把这课文内容揭示出来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握细节,完美过渡

过渡语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它既能帮助学生总结回味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欲望。而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注重点大都放在钻研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激趣,往往不怎么注意过渡语言的恰当使用这样一个细节。如果课堂教学的一个个环节是颗颗珍珠,那过渡语就是串联这些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中,教者是这样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林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把所见到的奇景和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到了交流学习环节:“美景引人入胜,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更是瞬息万变,它的神秘在哪呢?请大家运用小组集体的智慧,一起分享你们的收获。”这样的过渡语是多么优美。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那充满渗透力、逻辑性、启发性的过渡语。

三、打造细节,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问题的难易应适度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题目难度大,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此外,题意必须要明确,问句不能有歧义,问域不能过大,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课时,我试教了几次,刚开始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学完课文,你们也想变成什么呢?”当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没人回答。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不得不又提示:“请先说说我想变成什么,再说说去干什么。”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于是教后我进行了反思,改进了提问:“在夏天,你最喜欢哪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我接着再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法棒,你可以想变什么就变什么,那你最想变成什么?然后去干什么?”学生同样都举起了小手。相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问话,学生的回答大相迳庭,刚开始的提问设计,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生硬的规则,使孩子对说话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不敢大胆表达;而后来的提问设计,则是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找准了孩子的兴奋点,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将表达的要求融进了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于是孩子们个个想说、愿说。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表达,真正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篇9

学生为什么不愿在课堂说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对自己语商能力的发展是有要求的,他们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以及表达。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人们在意并看重他们对事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意图。

同时,由于思考得不深入,交流能力和经验不够等原因,对自己的语商能力不自信,加之这个年龄段特有的敏感和羞怯的心理,不能主动用语言较好地展现自己的普遍存在,学生或不愿说,或在课堂中言说内容贫乏,缺少逻辑和表现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呢?是谁压抑了高中学生言说的欲望呢?语言的训练又在哪里?

在学校之外,越来越多的电子媒介把学生和人的真实交流隔开:学生一回家,不是电视就是电脑,在自己的小房间,门一关,耳塞一塞,父母在身边,但交流很少,世界在眼前,但真实的很远;同学闲聚,你我各有一个手机,各自专注于刷微博、发微信,看网上信息,坐在一起,声音很少,我不看你脸,更不进你心,谈何语言的训练。

在校园之内,我们提倡阅读和交流,却多次听到理科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攻讦(甚至有班主任把学生的课外书缴了,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撕得粉碎),以及对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攻讦。很多老师也跟家长一样强调“你只要把书读好”。这里的“把书读好”指的是考试考好,而这些人,他们似乎很有考试成功的经验,然而他们的见识和表达能力都不怎么样,甚至说不出一句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话,却一味地以静悄悄、闷沉沉的校园氛围来压抑学生学习言说、练习言说、评价言说的热情。

在课堂之上,语文教学的应试要求又使我们更在意书面的作业和笔试,大量的语音、字形、词意的辨析,病句修改,句子的衔接,仿句,句子的扩展压缩等,成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语言学习已日益远离学生的嘴,离开了他们的生活实际运用,“沦为一场纸面上的空洞的逻辑演练”,这样的无声的课堂又是学校生活的常态,那么语言训练在哪里?

二、学生对教师指导的期待是什么

在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老师由你的发言引发的感想和对你进一步的点拨和启发”,说明同学还是希望自己的发言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重视,并希望老师能在自己言说的基础之上做深发,或展现老师因此而闪现的思想的灵光,言说的魅力,或启发学生自己(还可能是别的学生)有深一层次的思考进而引发言说。

在学生期待教师的指导调查中,学生要求教师能切实给他们一些思维路径的指导,还有期待在丰富言说的思想内容上,提高言说的艺术技巧以及语言表现形式中,词汇、逻辑和修辞运用上得到指导。可见,他们在提高语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并且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克服羞怯的心理,提高语言的敏感度,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言说的表现力。特别是在课堂之上,学生希望对文本的探究性学习会形成教学相长的状态。同学们希望教师创设有思考言说价值的问题的同时,教师对学生言说的“内容和思想”进行评价之外,还要有点拨、启发,有“愤”“悱”的时候要有“启”“发”,使学生的思维走得更远,言说更丰富、更酣畅淋漓,也使教师的思考有新的侧面、新发现。教师要把鼓励的意图隐含在指导之中,教师的智慧表达,不仅会提高学生课堂言说训练的积极性,还会给学生一个很好地言说的榜样。

三、可尝试的改变是什么

第一、教师拥有语商教育的资源。首先,教师要积极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做一个优秀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其次,教师要把语商教育真实有效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友好、和谐的训练环境作为这项实验的起点,鼓励每一个学生要勇于战胜自己,大胆发言。尽量敏锐地抓住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巧妙设置论说情境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谈。语文教师还要力求通过引导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极词汇,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力求清晰精确地进行思考的愿望,会促使学生更精确地去反映客观现实:他会力求更好地理解事物间与现象间的联系和认识自己在周围生活中的作用。”再次,语文老师要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积极的活动,把语商教育真正地放到人群中进行。在学生和社会人士,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语言交际中蕴含的智慧,提高语商。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以说抓读,读说结合。“读”是“说”的基础,“说”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更多的是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从阅读中来(如口头问答、课文复述、读者感想等),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说好的,而“说”又能促“读”。语文学习要做好课内外阅读两个方面的内容,课内阅读抓朗读、背诵、精读、深读;课外阅读重个人研读。对于课外阅读我们要从课内牵引出来,由阅读方法、阅读路径的延伸,更多地指向学生的个性、个人的爱好和兴趣,说白了就是让学生看他喜欢看的书。故而,首先要给学生留出宽裕的阅读时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时,不至感到时间不够,让他们干自己的活儿,同时愿意再按我们的意见,做好他们应该做的事。”其次,课外阅读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先建议学生从博览入手,看一些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优秀作家的作品,继而转入“一盆土”阅读工程。“让一个学生总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另一个学生读另一个作家的作品”“教师交给学生,怎样读之有益,怎样在书中找出值得注意的东西并记入自己的笔记本”(夸美纽斯语)并能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读书所得。高尔基说,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阅读文学作品及其他书籍会使学生更有知识思想更丰富,而作为思想的表象——语言也就会更确切、丰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