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仪式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16: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兵仪式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是建国以来的第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上正要举行一场令中国人自豪、气势磅礴的阅兵仪式。上午我早早的就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观看阅兵仪式。从电视中看到北京的天气十分的晴朗,几缕洁白的白云,在天空中悠悠忽忽的飘来飘去,看上去非常的悠闲……我想准是太阳公公知道今天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不想因为天气不好而破坏了气氛。
此时此刻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有的在大声呼唤着祖国母亲的名字,有的和自己的伙伴们分享着这欢乐时的喜悦……其中有56个民族的代表团队,他们穿着自己民族独有的民族服装,戴在胸前漂亮的首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给天安门广场增添了一个七彩的风景线;在场的人民几乎手里都拿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和红旗,红旗在风的吹动下飘扬;一万多名学生组成了四个鲜红的大字——“祖国万岁”而在字的旁边却是黄色的花,我仔细观察原来是象征着五星红旗的特征。
十点十分,阅兵仪式开始了。我看到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上铺上了红色的地毯,城楼是红色的,连城墙也是红色的。首先是升旗仪式,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的几十万人民庄严的唱起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一句句的歌词声中,我仿佛回到了六十年以前,主席站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了!”接着主席身穿中山装乘坐红旗牌国产车检阅一个个部队并向同志们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句句问候都是发自内心的,这种精神真让人感动。
篇2
2015年9月3日,这让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因为今天是中国人民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自此之前,每个人都等待着阅兵仪式的到来,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心中无比的激动,一大早便收在了电视机旁边,等待着阅兵仪式的开始。阅兵仪式开始了,礼炮向器,只见一名士兵手拿国旗后面跟着许多士兵,他们来到旗杆前,安上国旗,当国旗升起时,国歌奏起了,当时心中异常的激动!士兵们个个按首挺胸似乎在说:“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堕落无能的中国了,中国已经崛起了,已经变得强盛了!那段被采纳的历史已经过去了,但不能忘记,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随后,大家听见一句深切的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而是士兵们怎么会感到辛苦呢?!他们毅然地回答:”为人民服务!”随后,看着一队又一队的队伍走过,看着一架又一架的军事武器开过,以及老兵们的车,这让我热血沸腾,最后,放飞了七万只白鸽和七万个气球,以表和平。
这次阅兵并不是单单用语言就能表达的,也不是单单用文字就能表达的,但我们的心会明白。相信看了这次阅兵仪式,大家的爱国情怀一定会久久不能平息。在开过之前,我们的祖国曾被侵略,曾被践踏。中国儿女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占了出来塔恩早把生死置之身外。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团结、机智,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与和平。虽然,现在中国是发展国家,但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富强!
祖国的辉煌历程,祖国的热爱和平,让我感到自豪!
篇3
观看国庆60周年盛大的阅兵仪式,是同学们国庆节期间最有兴趣的活动。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汇,摘录里面介绍的相关知识,这样,你的观看的内容就丰富了。
除了要描写电视里的画面,也要写大家在观看里的情形,这样可以衬托气氛,更说明国庆节的盛大,以及人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也是你的感之所系。
“感”可能是比较难写的,看看下面这些作文,大家是怎么写的呢?写的好不好? 对你有哪些启发呢?读一读,想一想,可别抄啊。
要写阅兵仪式的观后感,先观后感。先得写观看到的阅兵式的盛况。不过外行看热闹,那么威武那么雄壮,但真要同学们写起来可能没几句就完了。怎么办?描写电视画面上的场面,其实多听听电视里解说,吸收里面描写场面的词
篇4
建国71年华诞国庆阅兵式观后感【1】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71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纸上书写着的是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的是她的方向,炮火迸发出的是她向往未来的努力。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七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放眼未来,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我们将努力奋斗!
将我们伟大的祖国发扬光大!
建国71年华诞国庆阅兵式观后感【2】
祖国妈妈您历尽沧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的秀丽,富强,辉煌每一位华夏子孙感到无比骄傲!
祖国,我为您的秀丽而骄傲。你有汹涌澎湃的母亲河黄河,奔流不息的长江,连绵不断的黄山,雄伟壮观的泰山……珠穆朗玛峰;泰山是您向世人展示的脊背,长江黄河是您的玉臂,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是您柔美的身材,故宫长城,秦兵马佣是您辉煌的历史。你的秀丽,富饶令人流连往返。
祖国,我为你的坚强而骄傲。5·12汶川大地震中,一栋栋秀丽的楼房化为废墟,一条条可爱的生命的死神面前挣扎,又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人失去亲人,但是我们中国没有被灾难压倒,我们心连心,手拉手,帮忙受灾的人们,秀丽的校园重建起来了,秀丽的楼房又建起来了,人们的脸上重新露出笑容。祖国,你是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强者,你永久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阿!你犹如引吭高歌的胸鸡,冲天腾飞的巨龙。祖国我永久祝福你更加繁荣富强!
建国71年华诞国庆阅兵式观后感【3】
改革春风吹满神州大地,改革开放之火燃遍了家乡,使我的家乡高唐焕然一新,使它变得犹如一位富有生机的少女,楚楚动人。
听爸爸说,以前,家乡*房一座挨着一座,有一座二层小楼就不错了,马路十分窄,只能三四辆自行车并排走,一下雨就十分泥泞,至于广场呀,娱乐场所呀人们更是连听也没听说过。
而此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一座有一座的特点,一座有一座的姿态。文娱场所更是多了起来,别的不说,光广场就有好几个:金城广场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广场南的大屏幕前有许多看电视的人,而青少年则在音乐喷泉旁听者优美动人的音乐,令人流连忘返。纪念广场则不一样,置身在广场上,给人一种豪迈的感觉,仿佛革命烈士真的活了,活在人们的心中!文化广场虽尚未建好,但十分美丽,晚上,彩灯把广场照得五彩缤纷,漫步其中,感到优雅至极!
家乡变化的是鱼丘湖。我很小的时候,鱼丘湖的水混浊不清,湖面还飘着几个垃圾袋等脏物。此刻,城中有湖,湖中有景,天水一色,是高唐城市建设中最壮丽的篇章。而且湖上还有一条白色长龙玉带桥,玉带桥机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先进技术于一体,兼交通、游览双重功能。不仅仅为风光秀丽的北湖又添光彩,还是高唐人民勇往直前的象征。湖边的娱乐场里娱乐器械应有尽有。作文
昔日的家乡贫瘠荒凉,而这天的家乡绚丽多姿,可人们并不满足于现实,凭着高唐的逐渐发展,我相信,我的家乡高唐的未来将更美丽!
建国71年华诞国庆阅兵式观后感【4】
礼炮轰鸣,歌声嘹亮;整齐的队伍,威严的军容;晴朗的天空,欢呼的人们.无不显现出这一次庆典的隆重与壮观,数十万人参与的71周年阅兵庆典,让我们感动不已,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只有自强、自立,我们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阅兵式准时开始了,一对训练有素的军人走着标准的正步出现在*广场,伴随着慷慨激昂的乐队奏鸣曲,走过了群众的视线,也升起了那红的耀眼的五星红旗。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力、扬军威的方式。71周年国庆阅兵,既可以展示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又可以展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今年是胜利71周年,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段历史不能忘却,更不容篡改和抹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今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创新,无论是阅兵式、还是分列式,与以往国庆阅兵相比,将集中从内容上、形式上、编排上、组织上进行创新。
这次庆典在全国人民欢呼的响声中结束了,它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自强不息。我深深的祝福你,亲爱的祖国!
建国71年华诞国庆阅兵式观后感【5】
在奶奶家,我无意间打开了那个堆积了厚厚一层灰的盒子,发现了一叠皱皱的粮票。听奶奶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贫穷落后,买什么东西都要票。每人每月就五斤粮票,买粮食要用粮票,没粮票就买不到粮食。但是现在不同了,家乡建起了许多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细细端详着这粮票,看着粮票上绘制的层层梯田,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感慨,建国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提高,经济在飞速发展。
作为学生,在我的眼里,课堂的变化便是社会的变化。小时候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用粉笔写下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巨大的教室里,扯着嗓子讲课。而现在,多媒体的普及,打破课堂授课空间限制。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表明了祖国的日渐强大。
篇5
大学生的军训周记作文
怀揣着梦想,燃烧着热情,拥抱着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以十二分的精神来迎接这次军训,精神抖擞,士气高涨。无论是第一次,第二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们都将以最佳的状态完成这戏军训课程。
军训第一天。
可能之前对这里的条件想得过于乐观,到达训练营,看到这里的一切,很多同学似乎感到有些失望。没错,从看到这里的第一眼开始,我们就知道了,未来的7天,我们肯定会辛苦的度过。来到食堂,更是让很多同学无法忍受,米饭是双色的,一半白米,一半苍蝇……
就这样,第一天的训练,就在同学们的抱怨声中结束了。
军训第二天。
从实中出来的人都知道,每当举办大型的活动时,老天总是不会眷顾实中,肯定要下雨,确实,这句话在今天就得到了应证。不过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我们可以不训练了!
今天下午,我们进行了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但是,我却感到我们充满了希望。我看到了一个团结的集体。在场上的同学,一个个竭尽自己的全力,脸涨得通红,曾三度将我们班从失败的悬崖拉了回来;场下的拉拉队,喊破了嗓子在加油。就在我们要成功的一霎那,一句“赢了”让我们的一切付出付之东流。或许喊这句话的人是好心为我们加油,或许是在捣乱,但就在他说完后,我们松手了,绳子就这样被对手轻而易举地拉了过去,一场持续时间最长的拔河比赛就这样结束。虽然我们输了,但我们没有必要抱怨,我们有实力。
军训第三天。
今天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只不过天还是蒙蒙下着小雨。明显感觉到,昨天拔河失败后,今天同学们训练更加刻苦了,同学们逐渐拧成了一股绳,似乎预示着我们在这次军训中将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
下午得到消息,明天晚上将会举办全年级的歌咏比赛,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终于到了。晚上回到训练完毕后,我们几个班委就将全班同学聚集到女生宿舍一起讨论,选歌,下歌词,排练,我们决心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到名次。晚上还吵得别的班老师过来说了我们一顿。
军训第四天。
我们班的实力,在今天体现了出来。晚上,我们第四个出场。一首《当兵的人》,唱出了我们十班的气势和决心;一首《红旗飘飘》,在经过我们男女生重唱后,显得感情真挚,美妙动听。在唱完之后,博得了全场的喝彩。最后,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很多人都说,我们班唱得比第一名七班要好,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但成绩已定,而且我们有了收获。不管我们唱得是不是最好的,但我们对待这次比赛态度肯定是最认真的,准备肯定是最充分的,我们是胜利者!
军训第五天。
真是不敢相信,从第二天开始就一直下雨,而且越下越大,以至于今天下午根本不能训练。但教官们不会让我们荒掉一个下午的,下午要检查内务,而且要评比。今天的0610班,已经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我们不会放过每一个展现我们的机会。一个下午,男生女生互相帮助,整理卧室,床铺,收拾垃圾。我借助自己是班长这一点小小的便利,到别的班的寝室看了看,没有一个班能超过我们。检查的时候,得到了检查教官的赞赏,顺理成章地拿到了内务优秀班级。
军训第六天。
其实从前天开始,我们所有要学习的内容就都已经完成了,这几天主要是为最后的汇报表演做准备了。下午预演了两次,还是比较成功。晚上我们年级分成了一二两个大队进行了拉歌。可能你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拉歌吧,我也是今天才知道,就是两个队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唱歌,但实际上双方都不会唱的。教官们为拉歌准备的那些顺口溜啊什么的听得还真是很不错啊,特别的好玩,什么“喜刷刷,喜刷刷,喜刷刷,mu_ma”“12345,我们等的好辛苦,1234567,我们等的好着急,123456789,你们到底有没有!”……都特别上口,看来他们也是费了很大打脑筋阿,呵呵。
拉歌玩了以后,我们举办了根教官们的告别仪式。我们班把一首周华建的《朋友》送给了教官,教官哭了,很多女生也哭了,说实话,我也很想哭,但是,我还是强忍着让自己变得坚强。就这样,在《朋友》的热泪中,告别仪式进入了。好在教官说军训完了还要请我们吃饭,我们还会再见面,才让我们的心稍稍平静了一些。
军训第七天。
今天是军训的最后一天了,可以说,七天的训练最终是为了今早的阅兵仪式,一锤子买卖,必须走好。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付出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伴随着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高0610班通过主席台,只听见主席台上传来了经久不衰的掌声。是的,我们成功了,我们做到了!我们为自己欢呼,我们这几天的汗水没有白流,我们所做的一切告诉所有人,0610,我们能行!
后续:这次军训期间,有一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情”。在这里,我体验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员与教官之间的那份感情,无以言表。这些感情,虽不是亲情,但胜似亲情。我们以男孩的身份走进训练营,而我们以男人的形象回去面对我们的父母。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而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充实。我也相信,我们也将会把这些精神,带到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在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下,我们10班,会变成真正的“实班”。
大学生的军训周记作文
依稀记得高一时军训的烈日和教官严厉的训斥,而一转眼间,我已经开始大一的军训了。时光飞快,如指间沙,如杯中水,转瞬即逝…
迎着寒风,冒着细雨,属于我们学校的特色——“冬训”终于拉开了序幕。带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带着惶惶未知的期待,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军训。在动员大会上,当教官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进入运动场时,我内心那隐藏的激动也欲喷薄而出。想到我们将在这片绿茵场上度过不平凡的14天,尽情挥洒我们的汗水,肆意渲染我们的青春,原本松垮的脊背也忽然变得挺直傲然。寒风又怎样,大雨又如何,只要心中火焰不灭,激情不息,我们的脚步就无所畏惧!
军训时,教官会走到身着军装的队伍中,耐心地一个个纠正同学们的动作。经过集中的`训练,同学们原来的懒散步伐也渐渐变得整齐划一,原来的娇生惯养也渐渐被坚强独立替代。渗着被寒风一吹就凝透的汗水,压下咬碎牙往肚里吞的泪水,透着有规律一吸一呼的深呼吸,高度紧张的思想和敏捷有力的动作无一不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军训这几天,带给我们的除了肌肉的酸痛,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认知,它让我们学会了太多平时在学习中学不到的东西。军训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把我们的部分生活推到了极限,我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经过几天的训练,渐渐地,我发现我在走路时会自然而然地抬头挺胸了,我站立时会习惯性地挺直腰杆了,那么多年改不掉的坏习惯却因为这短短几天的军训有了质的变化。我感激并且珍惜这因军训带来的改变。在军训中,我最喜欢的是站军姿。军姿是最美好的姿态,双脚分开约60°,脚跟并拢,双手紧贴裤缝,前后贴紧不留缝隙,两肩后张,收腹,下额微收,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也体现出一种义愤从容的美:坚定,坚强,坚毅。硬骨傲苍穹,笑傲风霜雪。军姿中自有一股浩然正气,气贯长虹。
都说当兵的人是最可爱的,在这次军训中,我终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内涵。教官们响亮的口令,整齐的步伐,挺拔的身姿,无一不让我深深折服。当教官用沙哑的喉咙唱起那首《军中绿花》时,我不禁在想,教官们是否与这歌词唱的一样,期待庆功回家看妈妈,陪伴爱人走天涯?此刻,有种感情在内心喷发,那是对军人的无限敬意!
篇6
[关键词]孔子;艺术学;乐
孔子的艺术学思想主要见于用语录体写的最早的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他的艺术学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性,这种体系性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艺术具有怎样的功能,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具有这些功能,艺术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孔子在阐述这三个问题时,以他的仁学为基础。在各种艺术中,音乐对孔子的艺术学思想的形成起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孔子的艺术学思想基本上通过音乐理论体现出来,这种情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礼和乐
先秦时期,在各门艺术中乐最为发达。乐是以音乐为主、包括诗、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的舞故事性很强。被孔子称为“尽美矣,未尽善也”的《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灭商的乐舞(据《庄子·天下篇》:“武王、周公作《武》”)。舞蹈分为六段,表现不同的情节。比如,第一段的舞蹈形象是:舞队手执盾牌,像山一样巍然屹立,这是表示武王的成功。《武》的歌词散见于《诗经·周颂》中,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乐。《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观乐”,用的是“观”字,因为季札不仅听音乐,而且看舞蹈。
乐的发达与“礼”的盛行密切相关。礼是体现了某种规范的各种仪节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礼作为艺术地和审美地组织起来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仪式,存在于从原始社会迄今的各种文化中。原始社会猎人祈求大自然力量的舞蹈,氏族部落首领由于相互交往而举行的典礼,现代社会中的军事阅兵、外交会见、法院开庭、结婚典礼等都是这样的仪式。很多仪式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例如,宗教礼拜要利用建筑(教堂)、绘画和雕塑(宗教人物形象)、诗和音乐。“这些仪式仿佛是一种戏剧演出,即艺术地组织起来的表演,这些表演赋予它们所装饰的社会过程以审美‘光晕’,引起对这些社会过程的一定的情感关系。”
然而,我国先秦时代的礼与这些仪式有很大不同。“中国是礼仪之邦”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像现在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说“中国是一个讲礼貌的国度”,而是说“中国是一个礼典完备、仪节详密、制度谨严的国家”。先秦时代的礼“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庞大的概念”。
关于先秦礼仪的制定,最盛行的说法是“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比孔子早500年左右,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的始祖。他辅佐殷统治下的、发祥于我国西北陕甘地区的一个小国了殷纣王,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约800年的周朝。孔子对周公和西周由衷地景仰,他说:“周监于二代(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依据,然后制定的),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并为自己由于极度衰老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感到懊恼不已。
《荀子·礼论》说,“礼之三本”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敬事天地是处理人和神的关系,尊崇先祖是处理人和鬼的关系,服从君师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对国家而言,礼是“国之干”、“政之舆”,即国家的躯干和政治的载体。对个人而言,它成为指导上至天子、下到庶民的全部生命过程中言行举止、进退俯仰的规范和准则。周公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大舞台,每个社会成员都像演员一样,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他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仪式繁多、程式详备,为了掌握礼仪,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而且要在实践中进行操练、演习。《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礼有五种:吉礼,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每一类祭祀又衍生出许多项目;嘉礼,和合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如饮食之礼、婚礼、射礼、庆贺之礼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包括征战之礼、校阅之礼、田猎之礼等;凶礼,包括丧礼、问疾礼等。
孔子很讲究礼。行走要合礼,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走进朝廷,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立不中门,行不履阈”)。经过君王的座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说话要合礼,孔子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吃饭睡觉要合礼,“食不语,寝不言。”坐车要合礼,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升车,必立正,执绥”);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孔子生病时,鲁君来探视,孔子本来躺在北窗下,国君来了,他就躺到南窗下,头朝东方。这样,鲁君就可以站在南方的尊贵位置,同孔子说话也可以处于面向东方的尊位上。
周礼旨在建立和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结构。礼仪并不只是一些举止姿态的规范,而是为了形成井然有序的社会结构。《管子·五辅》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礼的根本是区分上下、贵贱、长幼和贫富的差异。“殷周以来的礼仪,无论从祭祀对象、祭祀时间与空间,以及祭祀的次序、祭品、仪节等等方面来看,都是在追求建立一种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这种表现于外在礼仪上的规则,其实就是为了整顿人间的秩序。”
根据礼制,奏乐舞蹈只有天子才能用64人,诸侯用48人,大夫只能用32人。季氏是鲁国的大夫,可是他却用64人在庭院奏乐舞蹈,这显然是僭礼,孔子愤愤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并且,季氏是僭礼的累犯,他还要祭祀泰山,而祭祀名山大川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所以,孔子很鄙视他。礼的目的是维系和强化现存的社会秩序。在礼的外在规则中,蕴含着重要的思想观念,所以孔子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周礼的艺术结构中,乐的作用最重要。仪式既然仿佛是戏剧演出,就要有道具(各种器物)和服饰。器物和服饰成为身份的标志。城池宫室、室内摆设、坐席寝席、出行车马都是等级的标志。周代食饮器具数量之多、品种之繁,西方奴隶主无法与之比拟。孔子及其弟子很重视服饰的象征意义。居家、吉日、吊丧要穿不同的衣服。《论语·乡党篇》写道: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服饰的象征意义得到较长时间的保留,直到秦汉之间,戴儒冠仍然是儒者的标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引汉高祖刘邦的骑士的话说,“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与器物和服饰相比,乐在礼中更为重要。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作乐”。先秦典籍中把周公的“制礼”和“作乐”或合称,或分称。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和郭沫若在《卜辞通篡》中的研究,“礼”本来就是祭祀乐舞。乐舞在周之前就很兴盛,周公重新制作乐舞,则把它和礼联系起来,成为礼之乐,形成了周代特有的礼乐文化。“在周人这里,有仪必有乐,礼仪所划定的种种等级畛域主要就是通过不同规模的‘乐’来体现的。”《论语·八佾篇》说,鲁国当政的三卿在祭祀祖先时,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来撤除祭品,孔子对此很不满意。在礼乐文化的影响下,周代建立了完整的音乐机构,宫廷乐舞和民间乐舞都很发达,周代有记载的乐器达70多种。战国初年,即公元前433年或稍后,有个诸侯小国——曾国的国君曾侯乙,安葬在湖北随县。1978年这座古墓出土的七千多件文物中,乐器有8种124件,而最有价值的青铜编钟,多达65枚,连钟架共重一万余斤。它的音声所构成的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比起现代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只少两个跨度。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在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同属一音列。编钟表明,我国在公元前5世纪就会使用十二平均律,比欧洲早1200年。这只是一个小国保持的音乐文化成就,推想大国的音乐文化会更加辉煌。“正是在这种音乐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出现动人心弦的以自然物抒发个人情感的名曲——《高山流水》,和以泣鬼惊神而著称的哀曲——《清商》、《清角》。”《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这表明了统治者的奢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音乐活动场面之壮观。据《战国策·齐一》记载,“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在民众也中非常普及。成语“滥竽充数”正是以吹竽之风盛行为背景的。
孔子和儒者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善于弹琴唱歌。《墨子·非儒》引用晏子的话抨击儒者“弦歌鼓舞以聚徒”,可见儒者弦歌鼓舞是寻常事。《史记·孔子世家》说,《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整理《诗经》,重点是在音乐方面,而不是在文学方面。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间音乐,记录并保存下来的就是《诗经》。《诗经》的作品是贵族的乐歌和各地的民歌。其歌曲在孔子时代仍能演奏。《诗经》的曲式丰富,从《诗经》各篇的结构看,属于唱和的形式不少,例如《郑风·木瓜》就采用了“一唱众和”的方式:[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和]匪(非)报也,永以为好也。[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和]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唱]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和]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对唱歌的爱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二、“成于乐”与“游于艺”
孔子一生处于社会激烈动荡的时代,他所向往的西周已经灭亡,“礼”所代表的氏族奴隶主走向没落。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克己复礼”。但是,孔子没有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恢复礼制,而是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追求礼的情感心理基础,这就是孔子的仁学。《论语》中“仁”出现的频率最高,为109次;“礼”次之,为75次。仁就是“爱人”,“爱人”之心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这种血缘亲情可以向外层层扩展,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礼成为人内在的自觉的欲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的律令。
孔子正是从礼和仁的高度来看待艺术的作用的,他最重视的是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艺术有助于使人达到仁的境界。孔子的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论语·泰伯篇》的一句话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乐与诗、礼相并立,视为培养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
对于“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孔子说的诗就是《诗经》,是诗三百篇;另一种认为诗在孔子时代既被看作文学作品,又被看作古代文献。我们采用第一种解释。“兴于《诗》”,就是修身要先学诗。“兴”是起始的意思(何晏《集解》引包咸注解“兴于诗”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孔子认为,学诗对道德修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现存《诗经·国风》中)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子谓伯鱼日:“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篇》)。
“立于礼”是说学礼可以立身,立身即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修身的三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但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在这三者中,“立于礼”是关键,是修身的最终目的。学诗是“立于礼”的前提和基础。“《诗三百》在儒家的心目中,主要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不学诗,就无以学礼。即使学礼,也只能学其形,而不能学其本;只能模仿礼的空壳,而不能深刻理解礼的精义。
至于“成于乐”,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的解释是:“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我们认为,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使修身最终完成,因为它把对礼的理性追寻变成内在的情感诉求,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如果不学习音乐,“立于礼”就是不完满的、不成熟、不牢固的。从“立于礼”到“成于乐”,一个人的修身就从自为的境界进入自在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修身,是诗、礼、乐的统一。诗代表知,礼代表行,乐代表情,修身也就是知、行、情的统一。孔子在这里充分肯定了音乐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孔子的这种艺术功能观完全符合先秦的传统。先秦往往把乐和德、政联系起来。《国语·周语下》有“夫政像乐”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一段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周乐的记载。春秋时期,以《诗经》音乐为主的周乐保存在鲁国。吴国的季札到鲁国观周乐,他听了富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作品,看了故事性很强的舞蹈,一一作出评论,从乐的特点来评论和验证国运的兴衰,说明治国的道理。
孔子的时代是早期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0-499)时代,早期希腊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自然环境和宇宙,而孔子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和社会。晚于孔子的智者和苏格拉底才跨越了早期希腊,从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
如果说“成于乐”强调的是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主要和伦理道德有关,那么,“游于艺”则指出了艺术的审美陶冶功能,主要和怡情悦性有关。《论语·述而篇》写道: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说的“艺”指六艺。六艺中的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习文)、数(计算)、礼虽然都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艺术,但是孔子说的“游于艺”,不是要求仅仅掌握这些技能,而是要求灵巧地、自由地、游刃有余地掌握这些技能。对技能的这种掌握也能够产生审美价值。六艺还包括音乐艺术在内。孔子在“道”、“德”、“仁”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艺术的这种作用正是审美陶冶的功能。
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在与曾点的著名对话中得到形象地印证。《论语·先进篇》记载,孔子让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分别谈谈治国的打算。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孔子都不满意,他转而让曾点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与前三位不同。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描绘了孔子心目中理想的礼乐文化的社会图景,这种社会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这也是“游于艺”的自由境界: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穿定了,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礼乐文化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个人在自由和审美方面达到一致。
三、“尽美矣。又尽善也”
孔子肯定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和审美陶冶功能,那么,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具有这些功能呢?孔子评价艺术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内容要尽善,形式要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篇》)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美指艺术形式,善指艺术内容。孔子根据什么判断《韶》的内容尽善、而《武》的内容不尽善呢?根据只有一个:看它们是否符合“仁”的要求。有的研究者认为,《韶》可能来自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后世的不断加工,成为一支比较完美的乐曲。由于这支乐曲本身比较平和,以及它同尧舜揖让而治的观念相连,符合孔子仁的思想,所以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武》的内容是对伐纣过程的描绘和对武王功德的赞颂,表现了“王斯赫怒”的武力行为,想必充满了刀光剑影,虽然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可是孔子本着王道思想认为《武》的内容有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上不尽善的《武》乐,在形式上可以尽美。孔子充分肯定了形式美的独立价值,形式由内容所决定,但它不是内容的附庸。《武》虽然不尽善,但它还是善的,瑕不掩瑜,孔子批评了它的不足,同时又对它作了充分肯定。《论语·阳货篇》记载,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指出的方略之一是,音乐就用《韶》和《武》(“乐则《韶》、《舞》[同武]”)。
孔子区分了美和善,同时又把这两者统一起来,对艺术提出要求,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尽美尽善的作品。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孔子坚决地把内容摆在第一位。无论从音乐作品客体、还是从欣赏者主体来说,都不能离开仁。“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礼如果离开了仁,难道仅仅指玉帛等等礼物吗?乐如果离开了仁,难道仅仅指悦耳的钟鼓之音吗?“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人如果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美和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也是“文”和“质”的关系。孔子之前,对文和质的关系已有很多论述。“文”有器物之文和人之文,器物之文指器物外观的雕饰,器物之质指器物的质素和功能。人之文指人的言行服饰的美化,人之质指人的道德品质。对于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进一步辩证地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人的形容仪态缺少文饰,就显得粗野;单有文饰而缺乏道德品质,又未免虚浮。君子要做到形容仪态和道德品质相适合,才能文质彬彬。同理,艺术作品也要避免“质胜文”或“文胜质”的两种片面性。
如果《韶》受到孔子的高度赞扬,那么,郑声则受到孔子的严厉批判。孔子声色俱厉地说:“放郑声,远佞人。郑声,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毫不掩饰对郑声的厌恶:“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篇》)孔子要禁绝郑声(“放郑声”),原因有两点:一是“郑声”,二是郑声“乱雅乐”。为了准确理解孔子对郑声的斥责,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雅乐、以及郑声何以乱雅乐。
孔子所说的雅乐,指流行于宫廷的古代音乐,以及情感上受礼所制约的、符合西周有关音律规定的祭祀之乐、叙述和抒情之乐。相传由黄帝、尧、舜、禹、商汤和周初的先王制作的六种“先王之乐”是雅乐的精华。而平和的《韶》和肃庄的《武》就是这六种中的两种。郑声是流行于郑国一带的俗乐,即民间音乐。它和雅乐的对立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在内容上,它冲决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藩篱;在形式上,它的节奏和旋律突破了雅乐的限制。
据现代学者研究,郑声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它采用了新的音阶,音调高亢激昂,多有繁声促节,表演男女错杂,优美抒情,色彩华丽。据史书记载,魏文侯不再听雅乐,而是“听郑卫之音”“不知倦”,齐宣王不再“好先王之乐”,而是“直好世俗之乐”。孔子称内容不善、而形式美的郑声“”,认为它“乱雅乐”,对它深恶痛绝。对于《韶》、《武》和郑声这三种音乐,孔子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他高度赞扬尽美尽善的《韶》,充分肯定内容上善的(只是不尽善)、形式上尽美的《武》,坚决取缔内容上不善、形式上可能美的郑声。可见,孔子首先是从政治标准来评判艺术作品的。实际上,进入汉代后,先秦的雅乐衰落,在俗乐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宫廷音乐,以至苏轼说“汉代朝廷所用皆为郑声”。
至于“郑声”,指郑声“过度”,不符合雅乐传统的平和的规范,音声或“过刚而杀伐,或过柔而”,或“怨以怒”,或“哀以伤”,突破礼制的郑声可能有的激越奔放,有的婉转哀伤。这不符合孔子评价艺术的第二个标准:“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解释这两句说:“乐不至,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和或中和的概念。孔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是对《关雎》(《诗经》首篇)的评价,《关雎》是民歌,也就是俗乐,可见,孔子并不是一概反对俗乐。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学习《周南》和《召南》,《周南》的首篇是《关雎》。
孔子评价艺术的第二个标准是对第一个标准的补充说明。季札观乐时,也发表过“乐而不”、“哀而不愁”的评论。然而,几乎同样的言论由孔子说出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是针对音乐发展的现状有感而发的。在先秦时期,传统观念认为“音乐只宜于表现和引起快乐”,这种观念以简练的理论概括为“乐(yue)以为乐(le)也”(《墨子·公孟》)。“作为审美客体的乐(yue),它的音调应该是平和的,作为审美主体的乐(le),他的情感也应该是平和的,是一种平和的喜悦。”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表现的领域扩大了,它不仅表现快乐的情感,而且表现哀伤怨怒的情感。对于音乐的这种发展趋势,是极力反对,还是有条件地肯定呢?孔子采取了后一种态度。虽然孔子仍然把“哀”的情感限定在礼所制约的范围之内,但是,音乐表现的领域毕竟拓宽了。
“乐”(le)的进一步发展是“”,“哀”的进一步发展是“伤”,孔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达到中和的特点。中是不过,也不是不及。先秦的一些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和的问题。例如,春秋时代思想家晏婴(?一公元前500)把音乐中的哀与乐看作为两个对立面,通过两者的“相济”、即统一而达到中和。
与晏婴同时代的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04-前501)的观点和晏婴颇相似。亚里士多德在《论宇宙》中记述了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论:“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把雌与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每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结合一样;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艺术似乎也模仿自然。”“音乐是糅合了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与赫拉克利特相比,晏婴一口气说了10对对立面: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充分表明了对立面的普遍存在。
晏婴等人在阐述和时,强调了对立面的统一,和的对立面是同。同是把性质相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谐和。郑国史官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同则窒息事物的发展。
孔子在阐述和时,比晏婴等人又进了一步,孑L子注意到矛盾的转化。“西周末年谈和尚未涉及矛盾的转化,尚未涉及矛盾变化的度与中,春秋末矛盾的转化,它的核心是持中而不过度,中成了和的灵魂,和的实质。”张岱年把中和的精神称为中国文化的四种基本精神之一。孔子关于和的概念,对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文化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闻《韶》,三月不知肉昧”
孔子主张艺术具有教育功能。哲学、教育学、历史学也具有教育功能,那么,艺术的教育功能和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说,艺术如何发挥它的功能呢?对此,孔子没有作直接说明,然而,他对音乐欣赏的一则描绘回答了这个问题。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嫩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
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诉鲁国的乐官,“起始,众音齐奏。展开后,协调着向前演进,音调纯洁。继之,聚精会神,达到高峰,主题突出,音调响亮。最后,收尾落调,余音袅袅,情韵不匮,乐曲在意味隽永里完成。”孔子没有谈到乐曲的内容,他完全是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孔子在肯定《武》的形式美的独立价值后,再一次表现了对艺术作品形式的独立价值的关注。孔子的欣赏活动表明,艺术以直观的、形象的方式同时对知觉者的理智和情感发挥功能。
由于艺术发挥功能的这种特点,所以它能够产生极其强烈的效果。《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把欣赏艺术所产生的美感和满足口腹之欲的相比较,这有其历史原因。在春秋之前,尽管青铜器等装饰艺术已经具有辉煌成就,但是奴隶主的享受主要仍然是逸游和美味。君王饮食时,“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昧”(《墨子·辞过》)。“审美的欲求从属于物质的欲求。”殷代到西周,都设有专门“司味”的官,这种官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达到司味与司政的统一。这种情况促进了“味”技术的极大发展。当时把审美享受和非审美享受相并列,把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色(青、黄、赤、黑、白)、五声(宫、商、角、徵、羽)排列在一起,并且五味居首。孔子明确地区分了美感和,并且认为美感作用的强度和持久性远远超过,这是一个进步。
《韶》乐所带来的强烈而巨大的审美享受、那种整体的心灵震颤超出了孔子自己的预期和想象,他慨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是现代艺术心理学中的高峰体验,艺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时,能够使欣赏者产生不同寻常的、刻骨铭心的体验,这就是高峰体验。孔子对《韶》乐推崇备至,他当然会经常欣赏《韶》乐。然而,《韶》乐能够使他产生出“三月不知肉味”的高峰体验并值得记载下来的情况,显然是不多的,因为高峰体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从“子在齐闻《韶》”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产生高峰体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尽美尽善的《韶》乐符合这个条件。
第二,欣赏者要有很深的艺术修养。孔子对《韶》乐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细腻的审美体验。他对《韶》乐不仅知之、好之,而且乐之。《论语·雍也篇》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对《韶》乐正是“乐之者”的态度。他甚至在观看其他的美好形象时,也仿佛聆听到《韶》乐。西汉刘向的《说苑》里记载一则故事:“孔子至齐郭门外,遇婴儿,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日:‘趣趋之,趣趋之,《韶》乐将作’。”“他看见这婴儿的眼睛里天真圣洁,神一般的境界,非常感动,叫他的御者快些走近到他那里去,《韶》乐将升起了。他把这婴儿的心灵的美比作他索来最爱敬的《韶》乐,认为这是《韶》乐所启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