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6 20:1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程代码:0009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缔约国之间为调整和发展相互间经济贸易关系而签订的书面协议是
A.贸易协定 B.贸易议定书
C.通商航海条约 D.国际商品协定
2.当前在国际货物买卖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是
A.《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B.《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
C.《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 D.《修订华沙公约议定书》
3.关于逾期接受,《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
A.逾期接受无效
B.逾期接受是一个新的发盘
C.逾期接受完全有效
D.逾期接受是否有效,关键看发盘人如何表态
4.根据《201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FCA术语成交时,风险转移的标志为
A.货到目的港 B.货交买方
C.货交承运人 D.以船舷为界
5.按照《2010年通则》解释,在FAS条件下,驳运费用是由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船方负担 D.买方和船方共同负担
6.与FOB相比,CFR条件下卖方增加的责任是
A.交付货物 B.租船订舱
C.办理货运保险 D.办理出口手续
7.按照《201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时,买方负责
A.租船订舱 B.办理保险
C.办理出口手续 D.办理进口手续
8.大宗农副产品、矿产品习惯于
A.按长度计算 B.按数量计算
C.按体积计算 D.按重量计算
9.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核心条款是
A.品质条款 B.装运条款
C.价格条款 D.支付条款
10.按国际贸易惯例,在合同中不作规定时,运输标志的提供方一般是
A.开证行 B.卖方
C.买方 D.船方
11.我国办理国际铁路联运的承运人和总是
A.中国外贸总局 B.中国外运
C.中国海关 D.中国检验检疫局
12.一般情况下,速遣费是滞期费的
A.1/5 B.1/4
C.1/3 D.1/2
13.船舶搁浅时,为使船舶脱险而雇用拖驳强行脱浅所支出的费用,属于
A.实际全损 B.推定全损
C.共同海损 D.单独海损
14.只承保“重大意外事故”,而不承保“自然灾害及非重大意外事故”的险别条款是
A.ICC(A) B.ICC(B)
C.ICC(C) D.协会战争险条款(货物)
15.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汇票的受款人通常的抬头方式是
A.限制性抬头 B.指示式抬头
C.持票人抬头 D.来人抬头
16.一份信用证若经另一银行保证对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履行付款义务,这份信用证就成为
A.不可撤销信用证 B.不可转让信用证
C.保兑信用证 D.议付信用证
17.一般情况下,商业汇票中的出票人和受票人分别是
A.银行,进口商 B.出口商,进口商
C.银行,银行 D.进口商,出口商
18.D/P after Sight是指
A.即期付款交单 B.承兑交单
C.远期付款交单 D.光票托收
19.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机构是
A.中国海关 B.工商局
C.国家质检总局 D.卫生局
20.下列事件不属于不可抗力事件范围的是
A.火灾 B.汇率浮动
C.动乱、战争 D.政府干预
21.国家对限制进口的商品或由于其他原因加征的税种为
A.产品税 B.增值税
C.产品调节税 D.工商统一税
22.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证行对受益人履行付款责任,是以
A.卖方将货物装运完毕为条件的
B.买方收到货物为条件的
C.按时收到与信用证相符的全套单据为条件的
D.收到卖方提供的代表货物所有权的提单为条件的
23.拍卖水果、鲜花时常使用的拍卖方式是
A.荷兰式拍卖 B.增价拍卖
C.密封递价拍卖 D.有保留拍卖
24.业务中的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委托寄售关系 B.委托关系
C.买卖关系 D.代销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5.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接受生效的时间为
A.接受送达发盘人时 B.受盘人采取发货或付款等行为时
C.发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 D.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
E.受盘人作出接受答复时
26.一般情况下,由卖方办理出口手续的术语有
A.CPT B.CIF
C.FOB D.FCA
E.CFR
27.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凭文字说明买卖的具体方式有
A.凭规格买卖 B.凭等级买卖
C.凭标准买卖 D.凭说明书或图样买卖
E.凭样品买卖
28.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海运提单可分为
A.备运提单 B.清洁提单
C.直达提单 D.转运提单
E.联运提单
29.支票包括
A.现金支票 B.转账支票
C.划线支票 D.保付支票
E.旅行支票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0.折扣
31.单独海损
32.汇票(我国《票据法》的定义)
33.品质保证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发盘在哪些情况下失效?
35.简述不可抗力的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36.简述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做法。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7.国内某公司对外报价为CFR价1000美元,外商要求改报CFRC4%价,若要保持外汇净收入不变,我方应报价多少?(请保留两位小数)
38.某外贸企业出口货物3000件,对外报价为每件2美元CFR纽约。为避免漏保,客户来证要求我方装船前按CIF总值代为办理投保手续。查得该货的保险费率为0.8%,问:我方对该货的投保金额和应缴纳的保险费是多少?(请保留两位小数)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2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环境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环保为借口的环境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2国际贸易中的环保问题。
许多国际组织及社会团体发起了国际性环保运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标准,成立了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来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环保。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3环境贸易壁垒。
3.1产生背景。
近年来,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国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实施环保措施,倡导绿色消费,制定了分门别类的环境贸易壁垒,特别是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绿色法规法律,使得环境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发挥其作用。
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
3.2概念及特征。
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是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环境贸易壁垒具有如下特征:(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3.3内容和形式。
3.3.1环境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较高,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均以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较少或者基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进而轻易地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3.2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或生态标志,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保标准、指标或规定,且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以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极小。环境标志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能够起到诱导消费者选择的作用,且对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起到贸易壁垒作用。
3.3.3绿色包装制度。
篇3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商品所有者和商业性劳务提供者之间相互交换其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作用和特点非常明显,它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制度加以规范。本文拟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一体化等方面,谈谈其对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缺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基本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一体化实际上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何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是指由国家出面,为了对内加强经济合作和对外加强竞争实力,通过协定或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区域,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区域内的各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超国家集体。区域集团实质上是一种区域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像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全球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区域化经济愈来愈来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跃迹象。现阶段,经济一体化正逐步突破洲际局限,向泛洲化方向发展。何谓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即是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时,必将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国际贸易一体化为促进集团成员国内部经济的融合与发展,通过削减关税或免除关税,取消贸易的数量和地区限制,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形成国际性或是区域的统一经济市场。在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导向下,国际分工和协作向纵深发展,使我国与国际经济和其他国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和融合加深,营造一个相对较好的贸易环境,从而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我国的经济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明显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一体化地推动了迅速增长,1988年到l99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家GDP增长率的9.21%。特别是入世以来增长更为迅猛,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贸易一直高于进口贸易,持续的贸易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分工协作的细化,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组合的加速。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入世前,我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不堪回首。入世后,随着我国渐渐融入国际大市场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我国经济通过互为有利的国际分王和专业化生产,使我国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分配和利用。而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细化不但扩大了我国某些产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利用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由此看出,国际贸易一体化我国与国际和他国的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3..国际贸易一体化使我国可以吸引更多外资,从而使外国的技术、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所用。外资的引入不但可以为我国带来资金,同时也为我国缺乏开发新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资源能力的行业和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和各种技能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国际贸易一体化引导了国际经济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向速增长。
4.国际贸易一体化不但加强了我国内部经济市场竞争,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挑战。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我国的企业为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这个大的“奶酪”上能够分得一块享用,不断加强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吸取外国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技成果,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贸易一体化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重新组织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机会和客观条件。通过兼并或企业间的合作,促进了我国企业效率的提高,同时加速了企业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的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向高级化发展和优化。
5.国际贸易一体化增强和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了以我国为主导地位的东北亚、亚太等区域一体化集团的形成。在此类集团联盟中我国可以综合他国的经济、技术和资金力量,与他国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加强和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汇入国际经济市场,进而形成一种合力作用,增强了我国在世界环境中的领导地位和综合国力。同时在各种贸易谈判和协定中,我国可以同其他合作国以“统一的声音”同其他缔约方谈判,不仅大大增强了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也敢于同任何一个大国或是贸易集团谈判或抗衡,以达到维护自己和成员国经济利益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虽然国际贸易一体化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其区域性的局限,呈现出了双重影响。对某些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来说,国际贸易一体化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我国作为成员国之一,在享受国际贸易一体化带来的巨大收益时,也要面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1.国际发达国家间的关税,特别是非关税壁垒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商品或服务的出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有力的竞争能力,而且随着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发达国家或其他贸易集团内部,外国在突破国际其他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方面困难重重,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2.尽管国际贸易一体化实行的是国际统一市场,这大大减少了各国间的投资和贸易壁垒,但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问的文化和竞争的差异,使其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与其他国融合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的一大障碍。
3.国际贸易一体化对我国的某些竞争力弱但是产量大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冲击。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并非强国,根据我国入世的有关协议,我国农产品关税降低到17.5%,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首推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产品。国外大批农产品进入国内,中国的农业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并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与粮棉相比,中国的非粮产品如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一80%。但是,由于某些大国和贸易集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行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外形、口味及保鲜和深加工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的差距不减反增。
4.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双重后果,即对内加深一体化,对外则加强贸易壁垒。这类贸易壁垒的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经济贸易,严格控制他国产品的进入,由此导致非集团内的各国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护主义盛行,制约了国际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的自由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国际贸易一体化成员国的经济的竞争实际上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之中。国际贸易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虽然表面上奉行开放的原则,但对非成员国却存在着很大的排他性,用贸易成员国廉价的进口产品来替换在国内需要用较高成本的产品或用成员国成本较高、昂贵的进口产品来取代非成员国较为廉价的进口产品。这种类似于地区保护主义的经济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产品在质优价廉的情况下的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贸易。同时,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合作是由不同政治体制国家、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来完成的,由此导致了部分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将投资放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从而减少了对发展中的国家的投资,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对外贸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这种国际贸易的区域和地方保护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经济产生的冲击极大。例如九十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两大区域集团都将发展重点放在区域集团内部,或者为了竞争,将资金投向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此环境下,我国经济则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税收筹划;避税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94-01
国际税收筹划是基于目前高度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背景下所产生的,其主要指的是在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应纳税人利用符合跨国企业所涉及国家的相关税法,对其所应缴纳的税金进行规避或减免等行为。
1.国际税收筹划的意义
国际经济市场变化很快,涉及的国家也涵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而涉及的行业领域涵盖目前人类已知的全部经济形式,国际税收筹划不仅仅是涉及到了各国家间的税收环境,还涉及到了各国家间税收政策和法律的层面。因此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运作过程也较复杂,而该过程所产生的税收问题也较复杂,国家税收筹划工作便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在应纳税人缴纳税款时,其应该遵照东道国的宪法精神,但对纳税行为进行合法规避是在国际上被认为合理的行为,但该行为确实是需要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进行,因此也是违背东道国宪法精神的。在2001年的11月,我国正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成,正式稳固了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由于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因此我国目前的跨国企业规模比西方发达国家各知名企业的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为薄弱。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各企业都会尽可能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不仅要进行国际税收筹划,还应该积极利用企业业务涉及国家的相关税法进行税收规避。
2.产生税收筹划的内因和外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税收筹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小赋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而这也就成为了国际税收筹划形成的内部原因。企业的经营目的就在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运营者的核心目标。而对于人来说,其难免会产生减轻自身税收压力的方法来增加企业收入的想法,这是一种主观的思想状态,符合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运营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企业的运营者就会想办法对税收进行规避。而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后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其所涉及到的税款较少,税收项目较为单一。而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税款额数远超于国内企业,同时由于其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经济交易,其税款项目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
2.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就是由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质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税收范围、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税基、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反避税制度、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2.1税收范围存在差距
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有一部分国家仅征收企业的所得税,对于企业资产或资产转移所产生的税费则不予征收,而有些国家则征收这部分税款。另外,就算是不同国家在同一税收项目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所收税款数额不同,税款起征点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标准,其税款征收的范围也不相同,进而导致了各国间税收的差异。。
2.2.2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的差距
不同的国家拥有自己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是需要在该国家领域内经营各类业务的企业所必须遵守的权利。这个权利主要指的是各国政府在各自税收领域内所行使的法律权利,其是按照地域和人文特性所制定的,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就是该国家的领域范围。
2.2.3税基的差距
税基值得是税收金额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各个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不同,可以将税基分为三种类型。其具体包括以纯总收入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企业财产价值总量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及以企业经营商品的流动量和金额作为基础的税收政策。通常情况下,当税率相同时,税基的大小对实际应缴纳的税额有着直接的影响。
2.2.4税率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最高税率越高。在税款的征收工作中,税率的差别往往成为了各国间税收差别的主要因素。例如,最高税率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德国的最大税率可以达到45%,而黎巴嫩则仅为10%,相差近4倍。当征收所得税时,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按比例的税率进行征收,如德国、巴西等,还有一部分国家是按照累进税率进行征收,例如美国等。就算是采用统一税率模式,其所制定的税款起征点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2.2.5税收优惠政策的差距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急需外资的引入以达到活化国内经济的目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愿意接受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而且会推出更多,更具实惠性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跨国企业的进驻,其中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企业的实际收税额较小,更加受到各跨国企业的欢迎。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对于外资的需求量也不同。
2.2.6反避税制度的差距
由于在各国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于违法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也不相同,这也就使得跨国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各国都会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原因,需要出台一系列反避税的方案和制度,但这项制度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2.2.7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的差距
各国都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但由于各国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工作执行中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跨过企业启动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双重征税现象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应纳税人的同一税收款项进行了重叠式的征收,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家质检税收管理法规出现了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2.8管理水平的差距
各国间对于税收的管理工作水平差异性较大,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较高,管理模式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其税收管理工作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各国之间差异增大。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那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3.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提高企业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力度有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设立常驻的税收筹划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法;其次是对各国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地分析,选择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最后建立起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联系网,以保证各国间分公司的信息交流,实时更新当地税收政策数据。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对于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直接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开展,我国跨国企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税收问题便成了相关部门的研究的重点工作内容。国际贸易中的税收筹划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各大跨国公司必须重视该项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认真了解各国的税法差距,建立相关的国际税收筹划部门,详细分析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公司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150-02
在中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中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便开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部分组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得到了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普遍认可。另外,中国还在积极研究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法律和法规。
2.参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的情况: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的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参加了一些主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条约及有关的协定。从1980年中国加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起至今,已经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各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或条约。此外,中国还积极研究加入其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条约。
3.开展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宣传活动情况:当前,中国政府围绕着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盗版,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采访、电视广播、定期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宣传,特别是对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进行了相对广泛宣传和教育。二是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纳入到全国法制宣传教育中,并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公共曝光,意在起到震慑犯罪、警示违规的效果。
4.知识产权的执法情况: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根据专利法相关方面的规定,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利管理机关;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有效实施著作权法,专门成立国家版权局,各省市也相应地建立了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另外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从只重视行政保护转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均由人民法院最终执行,同时也加大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自身的防范能力和保护意识。
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1982年《商标法》制定以来,虽然中国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但中国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的研发结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国外申请知识产权的意识严重不够,致使很多科研成果得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甚至使得一些国有品牌在国外许多地方被恶意抢注;即使一些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失败。
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不强和专业人才不足:有关部门在大力支持成立各种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协会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国内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渠道,信息并不十分流畅,从而出现了企业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的现象。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稀缺。一方面,目前中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国内也没比较成熟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缺少一大批懂法律和技术的专业司法人才。
3.专利保护结构不合理:当前,中国现行的专利申请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个类别,这其中以发明最能够代表专利的水平和质量。然而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的却是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发明仅占27%。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利保护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发明创造,最少的则是实用新型方面的专利,所占比例不到2%。
4.国家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获得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源头和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过小,致使中国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特别是自主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很多企业走的是一条“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道路,这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结构很难迅速升级换代,在关键技术上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5.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不相符:中国的立法体系虽然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中国的立法体系中没有关于反垄断的法律,而与反垄断互为补充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侧重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却没有确立限制知识产权的立法思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专利权的垄断行为,但是主要集中调整专利许可行为,对其他滥用专利权的行为尚无明确的规定,调整范围还不够完整。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和占据关键职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1.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中国是WTO 成员,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 对中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第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其次,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执法者,并通过赴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国家留学或者去国内知名高校进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或者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执法工作者传授有关理论知识等方法。通过加强对知识产权相关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同时,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外资的进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打破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
3.将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是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非知识产权强国,尤其是加入WTO 后,市场的开放使中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专利方面构成了威胁。我们只有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将知识产权危机转变为科技发展良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贸易发展的障碍。(1)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政策上要从笼统扶持转到重点支持专利项目上来,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专利项目。在资金上,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利基金,以财政、企业为主体,广开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那些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2)加强立法,完善法律。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抓紧修订和完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等的立法。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好知识产权纠纷。(3)突出特色,借鉴经验。发展经济有特色,保护知识产权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符合本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参考文献:
[1]叶慧霖.入世与知识产权保护[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顾红文,谈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9).
[3]夏先良.出口与国际专利:中国知识产权的差距与对策[J].开发导报,2007,(10).
[4]王江.从“DVD 专利事件”看企业核心技术的重要性[J].东北大学学报,2008,(1).
[5]董勤.外经贸工作中的专利问题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7,(6).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1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5 [本刊网址]http:∥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人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所谓国际贸易摩擦就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人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竞争日渐激烈,当然就会产生摩擦。因此,贸易摩擦数量增多并不奇怪,这是贸易增长的必然反应。但应对贸易摩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冷静对待、看清本质;另一方面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应努力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尽可能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都遭遇过技术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由于这类壁垒大量地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如2009年,可以说是玩具壁垒提升最为频繁的一年。包括欧美在内的主要玩具出口国纷纷修改或推出新的玩具检测法规指令,使玩具生产企业出口风险不断加大。加拿大以往是我国第五大玩具出口国,但随着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之出口的玩具数量也在急速下滑。自2009年8月起,加拿大已降至我国主要玩具出口国第六位。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质上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在技术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不断制定和修改各种标准,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
首先,企业应适时地了解各国产品的各种技术标准,从原有的出口增长过多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的局面,转变为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
其次,企业在开辟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走出去”,规避和转移冲突。
从战后日本产业国际化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外投资的重心转移到了美国。我国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也开始加大“走出去”的力度:1999年,海尔决定在美国建厂,为此,海尔成为中国制造业中第一个在美国建厂的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先后收购美国舍勒公司和UAI公司,利用本土品牌和渠道成功地获取美国市场;上海广电集团和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组建合资销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自己的SVA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走出去”可以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和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道路虽然崎岖不平,但前途还是光明的。美国人有句俗语:“推到水里的人,能很快学会游泳。”跨国之旅总是深一脚,浅一脚,最后才能稳住。我们只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逐步适应、不断发展、谋求共赢,相信最后终究能取得可喜的成果。
二、要建立完善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2007年2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就关于无汞碱锰电池专利侵权调查(337电池调查案)作出公告,宣布中方企业不构成侵权,结束了337电池调查案历时四年的重审。本次337电池调查应诉案在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统一组织协调下进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全国电池行业的积极配合,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中方企业取得应诉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表明,政府应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沟通,要求有关国家取消不公平、不合理的保护措施。作为具有协调同行、避免过度竞争以及自主对外沟通功能的行业协会,在获取信息、提供外贸咨询和协助政府和企业开拓并调整对外贸易关系,缓解对外贸易摩擦等方面,应充分发挥管理与服务、监督与协调的作用。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行业协会取得联系,遇到情况向行业协会反映,行业协会有义务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壁垒。
三、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和行业预警机制
我国部分企业的自我防范意识差,出口企业欠缺敏锐、通畅的信息捕捉、分析和传递系统,不能做到根据国外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竞争手段及营销谋略。因此,管理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泛、资料传递迅速、调查研究充分、立案反应及时的预警机制非常关键。它不仅可以把有关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先预防,亦能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从长期来看,要大量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业人才
篇8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不仅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而且全球化发展也可使其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波及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全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对该国的食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基于保障食品安全,通过浅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健全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体系、着力构建食品贸易的贸易壁垒预警和反制措施、掌握和运用WTO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关键词:国际贸易;食品安全;法律思考
一、国际贸易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规范研究以及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遭遇“绿色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法规、标准以及合格性评定而形成的贸易障碍①。树立绿色壁垒的发达国家以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便利条件,制定出针对其更为有利的国际贸易准则②。GATT第20条(b)项允许成员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这是国际食品贸易人士可采取非关税措施来保护相关者利益。而多边谈判中又达成了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两个主要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这两个协议对动植物生命做出更具体的规定,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贸易,同时也采取使规定具有约束力的措施。在WTO框架下先后达成的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种种贸易协议为保护国内同类食品产业,树立贸易壁垒提供了法律支持。并且发达国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情况和整体的食品贸易情况有计划的调整贸易壁垒的高度,从而维护国家利益。③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足
我国食品监管问题主要指监管环节技术水平与国际标准不接轨,例如食品出口环节的检验检疫不完善,技术水平达不到国际标准,不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别,同一有害物质的检测流程复杂繁琐、成本价格高昂。不少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采用全套的国外进口设备,忽视了自主研发,过度依赖国外的技术。调查显示,不少国家滥用权力,制造借口对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采取加严检验和限制性措施。并且这些国家对本国出口食品所设立的检测设限范围不断扩大,面对不同情况,这些国家还会采取相应变化升级手段。
(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欠缺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1年施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管理规定》,虽规定中已提到SPS协议中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等机制,但落实方面有待提高。《食品安全法》虽立足于对风险评估机制的原则性角度出发,但措施配套跟进力度不大,缺少相应的监测系统、分析系统等配套系统。另外,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本国的食品创新能力较弱,需开发新研究点。由于当下的风险评估体制不能及时与国际标准接轨,造成食品安全的准确风险评估有一定困难。
二、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着力构建食品贸易的贸易壁垒预警和反制措施
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绝大多数由“绿色壁垒”组成,因此,建立、健全绿色壁垒预警和反制机制尤为重要。包括实时关注国外食品安全产业研究动向,加快食品行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收集国外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国外“绿色壁垒”的具体动向等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做出快速反应,形成预警机制,赢得主动权。具体的反制措施主要通过WTO架构下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应对不合理的国际贸易壁垒。
(二)掌握和运用相关规则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及风险评估问题
充分运用WTO规则是应对和反制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我国是WTO成员方,有权根据GATT第20条(b)项、《TBT协定》、《SPS协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技术贸易措施。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有义务保证食品安全,更有权维护其合法权益,因此采取对等措施是应对贸易壁垒的一个方面,但还需要充分掌握国际争端解决的规则,需求在WTO框架下的合作与谅解④。发达国家采取贸易壁垒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的行业发展,但是也会遭到他国的报复行为以及贸易制裁。因此,可以通过WTO框架下的谈判,针对他国发起的贸易诉讼积极应对、也可进行协商调解,达到双赢的目的。还可以研究相关贸易壁垒纠纷案例,提高本国技能运用能力。
三、结论
当今社会国际贸易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实力随着贸易量的增加不断受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也一再受到各方的重视,处理好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对于正常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十分重要,以防止因食品安全引起的问题掀起炒作浪潮和加剧矛盾。中国作为出国大国,要坚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安全可持续绿色有机发展,通过WTO框架下的协商机制解决纠纷和矛盾,也要充分利用WTO规制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减少发达国家对本国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黄海,王俊.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法治与经济,2008(11):54-55.
②李飞.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探析[J].中国检验检疫,2008(3):34-36.
③东昱明,贾丹.从出口看食品安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思考[J].物流经济,2008(10):28-29.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度量,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被推上国际市场舞台,为了迎合国际贸易,加之外贸公司的引入,我国逐渐认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同时国际贸易显现的风险也越加明显。为了尽可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一些外贸公司申请获批了进出口经营权。当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度量,以此为准,合理的规划国际贸易,如此可以规避国际贸易风险。所以,准确的、合理的进行国际贸易风险度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形式
参考相关资料及国际贸易实例,确定国际贸易风险主要以以下几种形式存在:
(一)汇率风险
货币汇率风险的出现,主要是外币汇率改变,企业货币兑换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损失。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签订合同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货币汇率发生一定的浮动,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通过方案调整或其他手段所能改变的,因此企业需要直接承担这部分损失。例如,人民币贬值,外币增长阶段,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需要支出的人民币较多,超出预期,企业必然就需要直接承担这部分损失。
(二)合同风险
合同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或细节未说明,在具体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涉及到细节,企业很可能对此部分负责,相应的企业会面临利益损失的情况。例如,商品运输损失方面未详细说明贸易双方的责任,那么在商品运输的过程中,如若出现商品损坏的情况,就会使贸易双方产生纠纷,如若是一方在商品包装上存在缺陷,可能需要其承担商品损失的责任。
(三)政治风险
通常,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政治风险被列为难以预测的风险之一。政策风险就是由于进行贸易的双方国家一些有关外贸交易政策的改变,而造成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国际贸易双方无从知晓双方国家即将下达的外贸交易政策,一旦下达外贸交易政策,国际贸易双方就需要按照政策要求,适当的调整国际贸易,即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贸易双方均需要独自承担其损损失的那部分资金。
二、国际贸易风险度量
(一)国际贸易风险度量说明
国际贸易风险度量,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中风险分析和因素分解,将国际贸易中复杂现象予以分解,列出一系列可能构成风险的影响要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要素会给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大小。基于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应用,可以了解到国际贸易风险度量主要运用故障树法、德菲尔法、专家会议法、情境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度量。
为了使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充分发挥作用,应当树立风险预防理念,并且遵循国际贸易风险预防性原则,对国际贸易中可能构成风险的因素进行度量,进而分析要素可能引发多大的风险,如此贸易双方可以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国际贸易方案,尽量规避风险,提高国际贸易的安全性。
(二)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程序
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程序为:
(1)制定风险度量方案。风险度量方案规划制定中,需要明确项目概况,进而综合分析项目情况;对项目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及分析;基于以上风险分析结果,综合评估风险;以评估风险为准,提出风险管理方案。
(2)准备风险度量的信息资料。基于“删繁就简,透明高效”的原则,全面的、详细的收集与项目风险度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并且利用信息资料进行风险防范信息资料的制定,从而获得透明的、规范的风险防范信息。
(3)贸易风险估量。贸易风险估量中,首先进行风险发生概率的分析和估计;其次对风险度量的结果进行项目成效分析,进而规划最佳的国际贸易活动方案,以便为我国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的风险规避
(一)科学、合理地实施合同管理
在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后,我国企业一定要参考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结果,科学合理的规划合同管理方案,进而对合同签订进行全面且严格的管理,如要求堆放电汇部分预付货款等,确保合同内容详细且完整,可以有效维护双方权益,并且说明双方责任。
(二)做好国际贸易风险的规避
在国家贸易风险度量后,明确各种风险可能发生等级。国内企业一定要以此为依据,对国家贸易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并且在后续国际贸易中严格按照方案执行,如货物交付、货款结算等,尽量避免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结束语: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汇率风险、政策风险、合同风险的情况下,一定要遵循国际贸易风险预防性原则,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国际贸易风险度量,如此可以使我国企业做好国际贸易风险规避措施,避免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国际贸易风险度量的可以科学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姜.国际贸易风险度量问题探讨[J].科学时代,2012(10).
[2]曹彤春.国际贸易风险度量问题的讨论[J].经济视野,2012(8):202.
篇10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标志着当代国际贸易的产生。以后,随着商品的输出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拟从国际贸易的作用谈起,进而探讨国际贸易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成了社会经济的细胞,商品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贸易才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才真正具有了国际性、经常性和广泛性。同时,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发展,它也必然会越出国家的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基础,它的发展又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就冲破了过去那种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的经济关系,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直接结合,贸易额成倍递增,商品结构不断变化,国际间贸易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
1、贸易国际化扩大了商品(包括劳务)的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商品能否及时卖出去,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能否顺利正常进行的关键。而开展对外贸易就能在相当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商品的实现问题,同时又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等,从而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从战后的情况看,国际化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国际化贸易的迅速扩大对现代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贸易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同在国内一样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谁的商品质量好、价格低,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难以占领市场。并且,商品交换的本身也是一个技术交流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打败对手攫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就必须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这样,商品生产经营者轮番改进技术,进行竞争,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国际贸易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使劳动生产率获得迅速提高。
3、贸易国际化还可以提高利润率。马克思在谈到国际贸易时曾经指出:“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提供较高的利润率。”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为,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和各种辅助材料,降低了企业用于不变资本的费用;同时,大量的进口廉价粮食和原料等,又可降低消费品的价格,从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随之降低,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可变资本。另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中的国际价值。只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它们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贸易国际化可以使参与贸易的国家利用国际分工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国际贸易是在商品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参与贸易的国家可以利用国际分工,扬长避短,使生产条件优越或相对优越的部门的产品迅速发展,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自己所短缺的原材料等产品,这无疑有利于参与贸易国家生产的迅速发展。
因此,贸易国际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家间的矛盾和竞争日益激烈,由此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形成。国际贸易一体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也成为各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最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则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建立了区域性的共同市场,并促进了集团内国际分工的发展,加强了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依赖和合作,从而提高了集团的内部商品的竞争能力,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在销售条件上变得更为有利,而且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分工稳定了销售渠道,这一方面减少了从非成员国的进口,打击了集团之外的竞争者,维护了集团内的共同市场。
2、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一体化是为了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空前增长而出现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不仅对国内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且要对国际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不仅各个国家分别对本国的对外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而且有必要由各国联合起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关系进行共同干预和调节。经济一体化虽然不能消除各垄断集团之间的分歧、争议和矛盾,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各国际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减少了世界市场上和整个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使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冲突、斗争和摩擦受到一定的约束。同时,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得妨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减少或消除,资源可以获得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竞争和兼并加剧,也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且经济一体化也决定了在集团内部经济联系加深的同时,必将依靠各成员国的共同合作而增强竞争力,加紧向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进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改变了交易地位,优化了贸易条件。经济一体化是生产与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产物,是各国相互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的需要。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各国越来越需要对彼此间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的制订及其执行进行协调,并互相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求共同发展。当经济国际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单个主权国家已无法独自解决自身经济的发展,这就促使同一地域中的几个国家携手合作,以一定的国际分工为基础,逐步深化原已形成的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形成新的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而构成国际经济关系的新框架,导致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新格局。尽管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矛盾、摩擦和对抗不利于关贸总协定自由贸易原则的实施,但由于各区域经济集团内部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障碍减少和消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不同程度地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增强了成员国相互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也改善了彼此的贸易条件,使成员国能比较平等地共享建立区域集团或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4、国际贸易加速了同质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进程持续高涨,其重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均走向了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各国经济的基本机制。有人将市场经济机制的全球认同称为“同质经济”现象。市场的作用促使国际贸易不断融合,打破了不同的国际分工体系,推动了市场型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国际贸易一体化浪潮的持续高涨从经济上彻底瓦解了两极政治格局,并使多极格局呈现为不稳定发展态势。国际贸易一体化,使其世界上许多地区成为国际贸易大国竞争的前沿,区域冲突比较频繁,区域内对立现象比较普遍,意识形态的斗争非常激烈。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上的热点普遍降温,区域经济合作开始成为主旋律。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开始打破意识形态界限,吸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加入,一些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形成。与此同时,新的世界格局还不稳定,国际竞争的威胁仍然存在。某些区域国家为了进一步争取本
转贴于
身在国际竞争与多边谈判中的实力,开始或继续谋求区域经济合作,以提高在多极格局中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