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苏轼范文

时间:2023-03-14 09: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震苏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抗震;防震;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山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构造一般极为复杂,经常表现为多构造类型,多期次构造的相互叠加,形成大规模的褶皱和韧性断裂带、脆性断裂带。经常存在晚近期活动断裂或早期断裂,对工程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近晚期活动性断裂,要提高其抗震设计的标准,并在工程地质详勘工作中,确定断裂通过线路的准确位置,才能有效提高山区高速公路的抗震、防震功能。

三淅高速公路灵宝至卢氏段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编号S59的南北纵线三门峡至淅川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北接山西省运宝高速芮城黄河大桥,南连湖北省郧县至十堰高速公路,是交通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中侯马至十堰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豫西南纵线运输动脉和重要的资源开发通道。项目路线总长约为80.881km,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km/小时,路基宽度24.5m。主线特大桥1941.2m/1座,大桥16580.25m/56座,中桥873.5m/12座;隧道15275m/20座;分离式立交348.48m/4座。

项目区域历史上地震较为频繁,但多为小强度地震。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由北向南先后为0.15g、0.10g、0.05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分别为7、7、6度。7度和6度分界线基本上位于卢氏县杜关镇(K60+600)附近,分界点以北为7度区,以南为6度区。

2 汶川大地震对公路抗震问题的启示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波及面最广、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公路作为生命线工程在这次地震中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受损公路总里程达到53294km。公路受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地震本身引起的,主要有路面错动,路基路面脱离,路面开裂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和滚石破坏公路,阻碍交通。汶川地震中,据对重灾区、极重灾区的统计,469座公路桥梁中,42座桥梁出现严重破坏或完全倒塌,其余以挡块剪坏、主梁移位等破坏为主;51座隧道中,1座破坏严重,其余以洞口被掩埋、衬砌开裂掉块破坏为主;受损路基、边坡占比14.58%,其余以边坡崩塌、路基被掩埋破坏为主。

汶川地震对公路单体结构物的抗震启示如下:桥梁结构:整体性和结构刚度分配均匀的桥梁震害小,如曲线桥比直线桥、斜交桥比正交桥破坏严重;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提高结构抗震能力;隧道结构:对隧道放缓仰坡采用柔性防护;加强隧道在入口、转弯等刚度突变部位的构造措施;设置抗震变形缝。路基、边坡和支挡结构:对风化碎裂带较深的边坡采用长锚杆框架梁比短锚杆的挂网喷砼更为合适。

鉴于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本项目依据不同结构物形式采取了不同的抗震技术措施。

3 三淅高速灵卢段具体抗震、防震工程技术措施

3.1隧道抗震技术措施

三淅高速公路灵卢段地处山岭重丘区,沿线共设20座隧道,穿越不同地质条件,做好隧道抗震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洞口段及一般软弱岩地段抗震技术措施如下: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加固注浆和超前锚杆。

洞口段:Ⅴ~Ⅳ级围岩时,采用洞口超前长管棚(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可以采用16m、28m和40m长管棚),为Ⅲ~Ⅳ级围岩时,可考虑采用洞口超前小导管,加强隧道洞口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一般软弱围岩地段:Ⅴ级围岩地段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支护;Ⅳ级围岩地段采用超前锚杆进行预支护。

(2)格栅钢架

由于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产生屈服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结构的刚度、自振周期和阻尼比都会发生变化,结构的破坏并不取决于瞬时的地震作用力,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不足才是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倒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满足承载力情况下,四级围岩采用格栅钢架形式来增强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及耗能能力。

(3)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在衬砌形式变化处或者连续过长的Ⅳ、Ⅴ围岩中按照每100m间距设置一道沉降缝,以减少地震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对隧道的破坏。

3.2 桥梁工程抗震技术措施

山区高速公路的桥梁,在地震发生后就是生命线的咽喉,该项目具有大中桥68座、特大桥1座,桥梁众多,因此,做好桥梁的抗震、防震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桥梁工程采用的抗震、防震技术措施如下:

(1)小于30m的墩柱改独柱墩结构为双柱式桥墩,并根据墩高需要增加墩系梁,改善下部结构的受力性能,增强桥梁结构整体稳定性。

(2)当桥墩大于30m采用薄壁墩,对特别重要桥梁,如白水峪大桥采用双肢等截面矩形实体薄壁墩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

(3)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的形式,增强桥梁的整体稳定性,结构连续可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

(4)新填土地段的桥梁基础采用沉桩、沉台结构形式,以保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基础的稳定性。

(5)小箱梁和T梁桥在盖梁顶均设有抗震挡块;跨径13m、16m预制板式桥梁,均在墩、台帽梁顶设置防震锚栓,防止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落梁。

3.3 边坡抗震防护措施

山区高速公路存在大量高填深挖路段,如果高边坡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路基的滑坡、坍塌等破坏。本项目采用的边坡抗震防护措施如下:

(1)对易发生滑坡的深挖路基,在施工时埋设测斜管,可实时监测边坡变化情况,为边坡处理及震后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2)根据边坡级别及各级边坡受力形式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护形式,最大限度的确保路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典型高边坡防护设计:从下往上Ⅰ、Ⅱ级边坡采用锚杆框架梁植草护坡;Ⅲ、Ⅳ级边坡采用预应力锚杆框架梁:Ⅴ级边坡采用实体护面墙防护。

(3)对存在潜在危岩落石的坡面,采用主动防护网系统以柔和性钢绳网系统覆盖,防止地震发生时,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大量危岩的下落阻断公路交通。

4 结语

本文在总结汶川大地震公路抗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三淅高速公路灵宝至卢氏段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详细探讨了本项目在隧道、桥梁及边坡防护建设中所采取的抗震技术措施,为后续山区高速公路抗震、防震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海涛.公路工程抗震减灾技术回顾与展望[J].公路交通科技,2010,27(09).

[2]阮立冬.汶川大地震梁桥震害分析及梁桥抗震措施研究[J].科技信息,2010(01):321-322.

篇2

关键词 抗生素 儿科门诊 合理

合理用药是患者安全有效治疗、康复的前提,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儿科门诊用药情况,对2012年1月~2012年6月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8306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供临床参考,以达到合理、规范用药目的。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儿科门诊上半年处方8306张,其中用药诊断“上呼吸道感染”4626张(55.7%),“下呼吸道感染”2043张(24.6%),“腹泻病”183张(2.2%),其他疾病1454张(17.5%)。

方法:统计抗生素的种类、使用率及联合用药情况,以及用药方法、剂量的分析[1]。抗生素的分类和药物剂量以《实用儿科药物手册》为依据[2]。

结 果

抗生素使用情况:在抽查的8306张处方中,有使用抗生素的处方5548张(66.8%);抗生素种类达8种,以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为主,各占62.1%和318%;各种抗生素使用6008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丙烯、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环酯红霉素、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其他,见表1。

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以单独用药为主,单独用药5088张(91.7%),二联用药460张(8.3%),多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其中“头孢克肟+阿奇霉素”模式所占比例最高,达74.1%,无三联用药。见表2。

抗生素使用途径:所查5548张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中,所选剂型有颗粒、干混悬剂、片剂、胶囊等,均为口服用药,无静脉给药及肌肉注射。

抗生素使用剂量:基本按照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3.4%超常规剂量给药,7.9%小于常规剂量给药。给药次数均符合标准。

其他:有18张腹泻病处方中抗菌药物与肠道活菌剂合用,并未注明服药间隔。

讨 论

篇3

抗生素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但抗生素的使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产生了广泛的细菌耐药性。近年来,我们根据我们作为基层医疗部门的实际情况,使用了很多方法来规范抗生素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效的避免了很多不合理的应用等情况的发生,减少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在此,将我们单位的一些具体做法做如下报告。

1 基层门诊疾病概况

基层门诊接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胃肠炎、外伤感染等疾病,多为一些较常见细菌的感染。因此在选用抗生素时,应主要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为主。而且,在根据疾病选择用药时,应根据疾病的急缓、轻重、部位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如果滥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产生细菌耐药性。同时也应避免抗生素使用剂量过小,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所以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选择及运用。

2 抗生素的选用

2.1 灵活选用抗生素 (1)在选择抗生素的时候,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情况,来推断最可能的致病菌,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在选择的时候,应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2)应该注意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性疾病,应优先采用口服给药,对于严重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则应选择静脉给药;(3)不同年龄的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候,也应该区别对待。老年人和儿童,由于身体健康较成年人差,尤其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老年人和儿童应避免使用对肾、中枢系统有毒性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未成年人不能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小于8岁儿童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可造成严重肝损害的四环素类抗生素。

2.2 根据代谢特点选择抗生素 不同的抗生素作用到人体后,在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分布不一样。比如,青霉素G作用于人体后,主要分布于人体的细胞外液中,林可霉素类在骨骼组织中浓度最高。在治疗时,应根据抗生素的代谢特点来选择不同药物;此外,抗生素作用于人体后大多数循血液途径,经肾脏排泄,因而尿液中药物浓度较高,肾毒性较大,所以,对于那些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优先选用肾毒性较小的抗生素。

篇4

【关键词】

抗生素;用药指导;药剂;认知与使用

作者单位:45000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自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开创了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纪元[1]。几十年来,挽救了数以千百万计的生命,为人类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医院就诊者作为抗生素使用的庞大群体,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直接影响着抗生素应用的整体趋势[2]。本文通过对作者所在医院就诊者开展有关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医院就诊者在抗生素认知与使用方面存在的缺陷和误区,以便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医院就诊者对抗生素的认知和规范使用抗生素行为,从而减少抗生素滥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作者所在医院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993%。298名医院就诊者中,男性102例,女性186例;少年组(40岁)为51例;在职人员169例,非在职人员129例;初中及以下83例,高中/技校/中专/大专152例,本科及以上63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抗生素基本知识和抗生素使用及采取措施。问卷数据录入Excel表,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性别对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情况男性与女性在抗生素的认知与使用各项中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就医人群各个年龄段对抗菌药物的认知与使用情况 不同年龄段对抗菌药物的提取源、抗药性、使用最佳时机、对健康的影响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P

3讨论

抗菌药是指能抵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3]。包括完全人工合成的抗细菌药和抗生素。抗菌药物在对控制细菌感染与细菌性传染病及降低病死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种抗菌药物都会根据用药个体及用药时间,起到的药效不同。抗菌药物具备干扰细菌的重要功能而不影响宿主细胞的特性。合理使用抗菌药,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如果滥用抗菌药,则易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增多,机体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治疗失败[4]。就医人群对抗菌药物的认知与使用直接影响着抗菌药物应用的整体趋势。

抗生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医院医疗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也是临床医疗管理的难点[5]。目前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科室中的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药源性疾病逐渐增多,从而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均增加,甚至社会医疗资源浪费等等的一系列问题[6]。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抗生素不正确的认知与自行服用情况的严重构成主要矛盾,引发了抗生素滥用、错用的现象[7]。可能与随着年龄的增大,所接触医学知识地限制有关,在自行使用抗生素情况严重与相关知识缺乏、认知存在误区这两者矛盾中,更要加大力度对中老年组的抗生素用药指导和知识普及。随着年龄的增加,对抗生素提取源的回答正确率、对抗药性正确认识、对健康的影响及重视性也随之下降。这可能与年龄增高,医学常识缺乏有关[8],所以要加大对年长者的宣教与用药知识的普及。

总之,居民缺乏基本用药常识,而患者是抗生素最终消费者。通过面向医院就诊者宣传合理、安全使用抗生素的常识,减少消费者用药的盲目性,就有可能有效地遏制药物滥用现象。调查显示,826%居民认为提高对抗生素的使用与认知是有必要的。最受医院就诊者喜爱的宣教方式前三项依次为报刊杂志,媒体专栏,专业讲座。不管采取何种干预措施,最终都是为了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遏制抗生素滥用现象,为促进人类健康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付晶晶20072009年我院抗生素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158.

[2]李玉梅,丁沂水,陈强,等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的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0(76):66.

[3]杜兆英甘肃省平川地区抗生素应用现状分析.社区用药指导,2010,13(12):14.

[4]林维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成因浅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4),23(4):11.

[5]白亚娜,赵迟,张莉娜,等某社区人群抗生素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228.

[6]易洁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用药.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6):368369.

篇5

【关键词】腹泻 IBS 抗生素

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症,一般情况下,一日内排便超过3次,或粪便中脂肪成分增多,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脓血情况者称为腹泻。资料表明,腹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许多疾病的症状表现,病因繁多[1]。它是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诸多因素如放、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等引起消化系统不适而发生的临床表现。

腹泻的病因复杂,一般按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感染性腹泻,多由细菌(多见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食物中毒而造成。我国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所有传染病之首[2]。

2.炎症性肠病,由直肠或结肠溃疡、肿瘤或炎症引起。

3.消化性腹泻,由消化不良、吸收不良或暴饮暴食引起。

4.激惹性腹泻或旅行者腹泻,常由外界的各种刺激所致。

5.激素性腹泻,由变态反应或肠肿瘤产生过多激素所致。

6.菌群失调性腹泻,多为滥用抗生素所致。

7.功能性腹泻,由精神因素或肠过敏所致。

8.肠易激综合症IBS 类似腹泻,多伴有腹痛和肠功能紊乱。我国的一项按罗马Ⅱ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区人群IBS患病率高达5.7%,其中22%曾因IBS症状而就诊[3]。

从本质上说,腹泻症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防护反应,一年四季不分人群随时可发生,夏季七、八月份为甚。笔者对我院七月份的门、急诊所有疑似腹泻患者的送检粪便化验报告进行统计并进行分析:送检样本门诊665份、急诊517份,共1182份。检出脓细胞312份,占26.4%;轮状病毒2份(小儿)。其中10岁以下小儿腹泻患者550名,占总人数46.5%;其中检出脓细胞166名,占30.2%。

通过统计,腹泻患者中,有73.6%的患者虽有腹泻症状,却并非严重,只需一般性对症处理,如补液、止泻、饮食调理和休息,无需抗生素治疗,但其中应排除IBS,对此种情况,应对症治疗,足够重视。对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IBS,可选用胃肠道钙通道阻滞剂匹维溴铵,缓解平滑肌过度收缩而解决平滑肌痉挛、降低肠内压力和促进结肠的水、钠吸收,止痛止泻[4]。IBS患者还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只有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需要考虑使用抗生素,而且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即使是细菌性,由于肠内菌群的自身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自限性,未必都需要使用抗生素[5]。而针对我院七月份的门、急诊1182份腹泻患者的统计来看,大部分腹泻患者是不需要抗感染治疗的。

根据收集到的粪便化验报告,通过其就诊号,查询相应的门、急诊处方,数据显示,1182份腹泻患者,除住院、开处方未在我院取药及未开处方外,有效门、急诊治疗处方有638份,统计见表。

表 七月份腹泻患者使用抗生素统计

统计显示,10岁以上的感染性腹泻患者,几乎百分之百使用了抗生素,且几乎全部采用静脉给药,10岁以下患者也绝大部分使用了抗生素。而非感染性腹泻患者,10岁以上的近九成使用了抗生素,10岁以下也有三分之一以上使用了抗生素。另外,通过上表也能明显反映,在对10岁以下腹泻小儿使用抗生素时,医生还是有一定的谨慎性。

目前,抗生素的滥用已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临床常见又病因复杂的腹泻病症,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显而易见,最易发生的就是肠道菌群失调或肠功能紊乱,甚至引发慢性腹泻,给患者带来诸多危害。

参 考 文 献

[1]罗和生.腹泻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5(5):485.

[2]李里.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及治疗[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6):5.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症诊断和治疗的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8,1(1):38.

篇6

【关键词】门诊儿科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合理性;规范性;点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3月我院门诊处方合计28260张。

1.2方法

1.2.1处方合计方法对2013年1月-3月共90天的门诊处方进行合计。

1.2.2点评方法处方点评是目前医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等级医药评审的要求,通过处方点评,可提高临床医师与临床药师的业务能力,促进合理用药,合理治疗,降低医疗错误行为的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合理、价廉的治疗,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医疗纠纷与医疗风险[2]。以《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药理学教科书等作为点评的参考,以保证点评结论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对不合理性进行描述。

1.2.3数据分析方法计算儿科(新生儿科)所占全科门诊抗菌处方的比例数。

2结果

2.12013年1月-3月门诊处方共28260张,其中使用抗菌素的处方数为3505张,占使用抗菌素处方比例为12%,而儿科及新生儿科的抗菌素处方数占其中的33%。

2.2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的有关《正确、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规定,要求。我院儿科(新生儿科)的抗菌素处方数有轻度超标现象,经过统计,可以发现在这些抗菌素处方中大部分为注射剂,少数为口服制剂,只4例为外用制剂莫皮罗星。

3讨论

3.1我院门诊处方总体情况2013年1月-3月门诊处方数共28620张,其中使用抗菌素的处方数为3505张,占使用抗菌素处方比例12%,而在这些处方中儿科(新生儿科)的抗菌素处方数占到33%,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门诊各科抗菌素使用率总体来讲不高,但注射剂的使用率较高,尤其门诊小儿注射用药率较高。

3.2出现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分析由于静脉给药是直接将药物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没有吸收过程,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一旦出现发烧,口服用药两、三天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就跑来门诊要求输液治疗,我院门诊医生也是极力说服家长尽量以口服为主,但家长多难以说服,点名要打点滴,劝小儿服药反而不高兴,有些家长还提出“延误了病情谁负责”等,坚持原则的医生可能反而不受欢迎,因此形成一种环境压力,导致很多坚持原则的医生也只好趋同从众,但是静脉给药是较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容易出现毒性、过敏现象,所配用的药物越多,出现的机会就越大,尤其对孩子很危险,更可怕的是,“一生病就打点滴”已蔓延到儿童身上,而儿童在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上占相当大比例,对儿童的药物不良反应却难以监测,儿童很难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表达,甚至可能导致治疗的延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后能快点好起来,并不能正确认识到一味追求快,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后果,但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可能不会很快地显现出来,有的潜伏期可能会长达几十年,所以说,在无形中,“我们对小孩生病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

3.3对策①经常组织学习,提高临床医师的用药规范率,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②药剂科对新药物要及时宣传,将有关药物知识提供给医师,包括药物说明书及特殊用药,注意事项。③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将宣传抗菌素合理用药的任务重点放在临床,对其亲属进行教育,首先让成年人了解到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性。④关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重点宣传教育与通报项目。⑤严防重大错误问题,尤其在针对儿科(新生儿科)处方上,对不合理配伍,用法错误,用量错误等绝不放过,及时发现,及时纠正[1]。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80例RA患者血清,以8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CCP抗体,IL17含量,特种蛋白仪检测RF含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A患者活动期上述指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稳定期和健康对照组(P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白细胞介素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 changes of serum antiCCP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RF) and IL17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RA). Methods: Serum antiCCP antibody and IL17 was detected in 80 case of RA and 80 case of healthy physical examines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Beckman automated protein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detect serum RF. Following, som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se data were done. Results: AntiCCP antibody, RF and IL17 levels in the acute phase of RA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table phase of RA group and the healthy physical examines group (P

[Key words]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 interleukin1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造成患者运动功能的丧失和生活质量的下降[1]。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实验检测指标已应用于该病的临床诊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敏感性高于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而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明显高于RF,二者具有良好的互补性,联合抗CCP抗体、RF检查有助于RA早期诊断 [2-3]。 最近发现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作为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与RA的病情密切相关,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IL17是否也有助于观察其病情变化呢?这方面还鲜见报道。本研究对此作一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选取2007年10到2009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RA患者80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RA分类标准。分别采集80例患者在活动期和稳定期的血清。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

1.2 方 法

1.2.1 抗CCP IgG型抗体测定 采用ELISA法,将血清1∶50稀释。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抗CCP抗体>25 U/ml为阳性,

1.2.2 RF定量测定 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Immage特种蛋白分析仪,试剂为专用试剂。RF>20 IU/ml判为阳性,

1.2.3 IL17细胞因子测定 采用ELISA法,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购于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3 pg/ml判为阳性。

1.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各组数据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然后采用SNKq检验对三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P

2 结 果

2.1 抗CCP抗体、RF及IL17测定结果

RA患者活动期与稳定期比较,抗CCP抗体、RF及IL17的含量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CCP 抗体、RF和IL17阳性率检测结果

RA患者三项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RA患者抗CCP抗体、RF 和IL17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RA患者抗CCP抗体与RF之间无相关性(r=0.163,P>0.05 ),并且IL17与抗CCP抗体之间(r=0.187,P>0.05),IL17与RF(r=0.178,P>0.05)之间亦无相关性。

2.4 抗CCP 抗体、RF及IL17单独或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由表3可见,单独检测时,敏感性依次为RF>抗CCP>IL17,特异性依次为抗CCP>IL17>RF,无论两两联合检测还是三者联合检测敏感性较单独检测都有所减低,而特异性增高明显,三者联合检测,特异性可达到100%。见表3。表3 抗CCP 抗体、RF及IL17单独或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所以选择有利于RA诊断并可以监测其病情变化的血清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 RF检测简便、快速、灵敏度高(60 % ~80 %), 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也是最早应用于RA 临床诊断的自身抗体,但其特异度相对较低,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4]。近几年来发现,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是侵蚀性关节损害的一个重要标志及危险因素,在RA早期可出现阳性,诊断RA的特异性达90%以上,但敏感性较RF低[5-7]。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组织的慢性炎症为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众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该病的病理过程。近来研究发现IL17作为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早期即可通过上调诱导型氧化亚氮合酶(iNOS)促进关节软骨细胞释放NO,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1,3,13(MMP1,3,13)、环氧化酶2(COX2)、IL6、基质降解酶以及IL1的表达,参与骨侵蚀,促进慢性炎症的发生[8-11]。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RA患者抗CCP抗体、RF、IL17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活动期抗CCP抗体、RF和IL17含量要高于稳定期,考虑可能是由于RA急性期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Th1、Th17及B细胞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抗CCP抗体、RF和IL17含量要高于稳定期,而在稳定期急性炎症得到控制,所以导致三项检测指标含量下降。在分析三者对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中我们发现单独检测时,RF敏感性最高,抗CCP抗体特异性最高,这与国内的报道相符[3-5]。IL17的敏感性稍低于抗CCP抗体,特异性处于抗CCP抗体和RF之间,联合检测敏感性较单独检测都有所减低,而特异性增高明显,可达到100%。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活动期RA患者抗CCP抗体,IL17和RF三者之间无相关性,增高存在不同步性,这提示我们联合检测抗CCP抗体,IL17和RF可以减少RA的漏诊。进一步结合影像学诊断及跟踪随访,观察到在急性期IL17含量高的患者通常病情严重,骨侵蚀明显,这主要是由于IL17在T细胞驱动的炎症中可刺激不同类型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破坏骨修复系统而导致骨破坏、关节变形[11]。由此可见, 检测IL17不仅可以提高RA诊断,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示RA的病情变化,有望成为评估RA病情的一项新的检测指标,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病例资料及实验研究对其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 刘丰海.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10):530-532.

[2] Ryu HJ, Takeuchi F, Kuwata S, et al. The diagnostic utilities of antiagalactosyl IgG antibodies,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nd rheumatoid facto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Rheumatol Int,2009,Dec 15.[Epub ahead of print]

[3] 郭冬梅, 张红卫, 陈国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临床价值[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2):1048-1049.

[4] 李秀红, 张彩骥. 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与R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32-34.

[5] 钟丽民,何东仪,程 鹏,等.动态监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J] .山西医药杂志,2009,38(6):552-553

[6] Syed RH, Gilliam BE,Moore TL.Rheumatoid factors and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in pediatric rheumatology[J].Curr Rheumatol Rep,2008,10(2):156-163.

[7] Avouac J, Gossec L, Dougados M. Diagnostic and predictive value of 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Ann Rheum Dis,2006,65(7):845-851.

[8] Ziolkowska M, Koc A, Luszczykiewicz G, et al.High levels of IL17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IL15 triggers in vitro IL17 production via cyclosporin A-sensitive mechanism[J]. J Immunol,2000,164(5):2832-2838.

[9] Yamada H. Th17 cells in human rheumatoid arthritis[J]. Nihon Rinsho Meneki Gakkai Kaishi, 2009,32(4):249-255.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运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2]李振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篇9

一、 故事引路,激发兴趣

古诗词与学生的生活距离久远,如果让学生单从字面对照译文去理解,难免枯燥乏味。然而,作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却能让学生从中感知诗词的大致内容,听故事又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开展“听故事,诵诗词”活动,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中走近诗人,走进诗词。

如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讲述“靖康耻”的历史故事,诵读王安石的《梅花》讲述诗人王安石两次变法失败的故事等。有时,我们还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让学生聆听知名的专家教授讲故事。

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教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中国词坛的第一首悼亡词,出自苏轼之手,抒发了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和哀悼的心情,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认知水平尚浅的儿童来说,有点勉为其难。然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在“百家讲坛”《苏轼》系列节目(七)《天伦之乐》中有一段视频,精彩地讲述了苏轼与王弗这对少年夫妻之间的儿女情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仅拉近了与词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诵读诗词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 素读经典,情趣盎然

《相约经典》的教学采用的大多是“素读”。“素读”不追求理解深刻,只是朗朗诵读,直至将所读内容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在技法上,要求反复朗读,响亮地、清晰地、字正圆腔地读,目标上追求积累大经典文字,力求完整地、熟练地记诵。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诗词,采用多种形式活泼的素读方法。

1. 古诗新唱,乐趣无穷。《毛诗序言》中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可见,诗和歌从它们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形影不离,唱诗还是最好的记忆方式。

谷建芬老师专门为孩子们学古诗谱曲的作品就有二十余首,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咏鹅》到《元日》,从《相思》到《游子吟》……把读古诗变成唱古诗,低中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给古诗配曲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想象诵读,有滋有味。联想和想象是领悟诗词的基本方法。在诵读中,我们以联想和想象为抓手,以情带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从逐字逐句地认读转变为充满情味地诵读。

如《乡村四月》的教学: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了江南农村的春景。前两句着重写景,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交流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学生这样说: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生2:我看到了广阔的原野上镶嵌着纵横交错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

生3:我看到了绿油油的庄稼地,田间农民伯伯正忙着插秧。

生4:我看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子的南面是一大片桑树林,东边是一片蔬菜地,路旁有几棵高大的树木,还有几只杜鹃鸟在树上欢快地跳来跳去,好像在说:“布谷――布谷。”

生5:我看到了天空中烟雨,小草、庄稼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绿了。

……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又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的教学: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五言绝句,按时间顺序,叙写了诗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苦农家的情景。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改写成故事。有学生这样写道:

在冬天的一个寒冷的日子里,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刘长卿独自一人去芙蓉山游玩。天色越来越暗,山峦似乎离他更远了,周围没有一个客栈,他不禁加快了脚步。

忽然,一座小屋出现在眼前,刘长卿高兴地跑过去,走进小屋。小屋里陈设简陋,主人又不在家,显得冷冷清清,他自己生起了火,借着火光开始读书。

不知过了多久,柴门外传来了“汪汪”的狗叫声。在这风雪飘飞的深夜,是主人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此时,流落异乡的刘长卿更觉得孤独寂寞,提笔即兴写下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之后,学生再次诵读诗时,仿佛身临其境,就更有味了。

3. 多样吟诵,乐此不疲。古诗词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独特的节奏感,易于吟诵。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多样的吟诵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吟诵的形式包括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还可分为轻声读、大声读、感情读等,我经常交替使用,避免学生对诵读产生厌倦。

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我们采用了分组诵读的方式:一组读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一组读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看泰山秀美无比;一组读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由静转动,突出泰山之高大深远;一组读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第二次读,四大组调换读。这样一遍遍诵读,不但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也掌握了诗歌的大意。

三、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经典诗词中的文字是经过锤炼的典范的语言,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在高年级的诵读活动中,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然而,让学生运用古诗词,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刚开始时我们应该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行的范例。

例如,学生在诵读了一定量的苏轼的诗词后,课堂上可以进行这样的练习:

师: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情感里,用已经学过的诗词填空。

出示:

① 当我们走在美丽的庐山上,会情不自禁地说:“ ( ),( )。”

② 当我们在中秋的夜晚思念亲人时,会忍不住吟唱:“ ( ),( )。”

③ 漫步苏堤,欣赏着如诗如画的西湖美景,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 ),( )”的诗句。

④清明时节,想起已故的亲人时,我们又会想起苏轼的词“ ( ),( ),( )”。

⑤初春时节,我们在公园中游玩,望着盛开的桃花,看着湖中嬉戏的鸭子,想起了诗句:“ ( ),( )。”

篇10

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唐诗宋词选读》(山东人民出版社版)教材按年代编排,便于学生掌握唐诗宋词发展的脉络,我们还期望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我们将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共整合成七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

两个唐诗流派:“清新的田园风”“壮美的关山月”

两位著名诗人:“‘飞扬跋扈’叹李白”“悲天悯人话杜甫”

三位著名词人:“在烟雨中放歌――苏轼”“黄花零落人憔悴――李清照”“把阑干拍遍――辛弃疾”。

学情分析:

课程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为这个模块的开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以“李清照专题”为例,详细说明。

教学目标:

1. 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魅力。

2. 通过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意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形成问题意识,初步学会围绕专题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教学原则:

1. 选择性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发展层次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重点阅读鉴赏对象;

2. 形成性原则:一是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由碎片化的感受形成对词作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词人的总体认识;二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对专题内容的整体教学。

3. 发展性原则:一是循序渐进,遵照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使学生对本专题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二是在学生已有学习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4. 探究性原则:一是突出教学设问的探究性,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教学时间:

两周,其中上课4课时,辅以一定的课外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受理解

1. 请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李清照诗词,以及预习时查询到的李清照资料,谈一谈对李清照及其词作的初步认识。

教师设问:在你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2. 引导学生熟读教材中所选李清照词《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如梦令》。

教师设问:这七首词虽然创作于不同时期,但是在字里行间萦绕着的情愫有无相通之处?这是一份怎样的情愫?

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相机引导。(教师预设:愁)

3.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进一步品味涵咏每首词中“愁绪”的具体内涵。

教师设问:结合第二环节阅读的感受,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涵泳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中的“愁”是一份怎样的愁?

学生根据各自选择,对词作进行深入体会。

学生课堂交流对词作中愁绪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整合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果沟通互补,从而达成对七首词的完整学习。对于感受不对的地方适时纠正,对于感受肤浅处,相机引导。

教师预设:《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亡国、孀居、流离的悲苦愁恨;《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闺怨离愁。

4. 布置作业:背诵《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

第二、三课时:鉴赏品味

整合文本资源:把《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作为第二课时赏析对象,把《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作为第三课时赏析对象,利用两课时进行深入研读。

1. 感受意象:

教师设问:在这三首词中,你是从哪些意象中感受到了作者那份挥之不去的愁绪的?

学生研读文本,圈画主要意象。

教师相机引导提炼。

2. 整合意象,感受意境

教师设问:选择一首词作,深入体会主要意象的丰富内涵,并发挥想象,把这些意象整合在一起,写一段描写性的文段。

学生研读品味。

学生根据词作意象,发挥想象,写作描写性文段。

3. 交流鉴赏写作成果

学生展示交流鉴赏和写作的成果。

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激发学习热情,深化审美体验。

4. 布置作业:背诵《声声慢》《永遇乐》《渔家傲》《武陵春》。

第四课时:拓展探究

1. 问题聚焦:

教师设问:通过前三个课时的学习,你对李清照的词最感兴趣的关注点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交流时相机引导提炼,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趋明晰,阅读和进一步探究的聚焦点更加集中。

预设:学生的关注点可能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①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的内心世界的变迁;

②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典型意象。如雁、西风等;

③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风的变化与词人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

④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⑤有的学生可能关注李清照词中的白描手法的运用;

……

2.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拟写500字左右的研究设想,教师提供写作支架如下:

①我的关注点是×××。

②从文本(教材中的李清照词)中我读到了什么。

③我的关注点的语文价值是什么。

④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材料。

3. 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参考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尽量能够涵盖学生的关注点,其作用有二,一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的情况下,为学生打开思路;二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范例;三是为学生的深入研讨提供资料。这些教学资源的引进,目的在于将学生的学习借助这些拓展性材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向前推进。

如:

①关于词人:

梁衡著《乱世中的美神》,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康震著《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霍洪声主编《尘烟如梦花事了――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徐培均著《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许瑞容著《走进李清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②关于意象和意境:

徐定辉著《李清照词意境美三题》,《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7年第7期

廖咏絮著《论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

夏彩玲著《自是花中第一流――“花”意象与女词人李清照的写意人生》,《延河文学月刊》2007年第9期

③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与其词风变化的关系:

赵梦桃著《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新科教》2008年第6期

陆占武著《柔肠一寸愁千缕――论李清照词的写愁艺术》,《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④……

4. 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展开阅读,并把探究成果写成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学习过程延伸

1. 借助墙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拓展探究学习成果。

2. 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伴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3. 学生结合同伴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

4. 选择优秀作品汇集成册。

【修改说明】

这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2010)――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北京大学语文班”语文三组的作业之一。语文三组成员还有:辽宁省辽宁师范大学韩向东老师、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朱昌元老师、广东省东莞市教研室马新民老师、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张小屹老师、山东省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朱成广老师、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中学周良华老师、江苏省江都中学孟华老师、天津市第四中学杜朝凤老师、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黄金鹏老师。

根据南京市教研室徐志伟老师的意见,明确了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的层次,第一课时主要呈现为理解性问题,第二、三课时主要呈现为鉴赏性问题,第四课时则主要呈现为研究性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根据北京大学温儒敏老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翟小宁老师和高中四组老师的意见,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颠覆性修改,把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方案改为选修课学习设计,加强了文本浸润涵泳的力度,突出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

根据高中四组山东省齐鲁师范学院李雁老师的意见,调整了“教材分析”中杜甫和李白、辛弃疾和李清照的顺序,并为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补充了作者和出处。

接受高中四组老师的建议,对课时进行明确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