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场面的词语范文
时间:2023-03-17 22:2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场面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艰苦 艰巨 快速 费劲 消极 逞能 采摘 携带 怠工 布置 利落 笨拙 好胜 吃力 分配 巧干 能干 苦干 蛮干 瞎干 勤恳 勤劳 勤快 辛苦 辛劳 热闹 积极 负责 重担 劲头 修理 运输 维修 搬运 轻松 火热 轻快 沉重
尘土飞扬 跃跃欲试 消极怠工 拖拖拉拉 敷衍了事 有始有终 咬紧牙关 一鼓作气 身先士卒 热火朝天 以一当十 筋疲力尽 人声鼎沸 埋头苦干 不甘示弱 拈轻怕重 叫苦连天 自告奋勇 干劲冲天 不甘落后 干劲十足
大显身手 竭尽全力 脚踏实地 劳而无功 齐心协力 吃苦耐劳 分工合作
汗流浃背 挥汗如雨 知难而进 勤勤恳恳 争分夺秒 分秒必争
1、大街上,刚才还空寂冷落,一片洁白,可是这时却是人满声喧,随着各种扫雪工具除雪的声响,被雪覆盖的柏油路面逐渐露出了原来的面目。
2、擦岗楼和护栏的同学也不轻松,手里拿着湿抹布,被早春的寒风一吹,手指冻得像通红的小辣椒,手背就像刀割一样疼……
3、同学们捋胳膊,卷袖子,摩拳擦掌攒足了劲儿,都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4、随着老师“加油干”的动员令,同学们响亮地喊“好!”这声音像震天的石炮,在平整而又松细的新土上大家把一株株树苗种下去。
5、新场上,又升起新的麦秸垛,大杈举起的麦秸,源源送来;扎垛的小伙左右开弓,东推西拔,像驾着风浪里的船。
6、你听,铲土声、刨地声、车轮的“骨碌”声、扁担的“咯吱”声、“噔噔”的脚步声,还有叫喊声,交织在一起,热闹极了。
7、个大体壮的小华卷着裤筒,带着运土小队,推着小车,弓着身拉来一车车泥土,一锹锹地铺在路基上。
8、就像军营生活本身是个谜一样,我竟在这6天之中不知不觉爱上了那身军装,爱上了那座军营。
9、犁杖过来了,点花生的同学弯下了腰,一下一下认真地点了起来,虽然慢一些,但点得特别整齐。看!那边是我们班的小同学徐莹,她低着头,弯着腰,一下一下正在认真地点呢!她一手拄着筐梁,一手捏花生种,找不好距离,就干脆用手指景,一下点一粒种子,就这样慢慢地前进着,这一垄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她欣慰地笑了笑,脸上露出了两个深深的酒窝;然后她又用袖子拭了一下额上的汗珠,走向另外一垄,继续干下去。像这样的速度徐莹一定会被落下!果然不出我所料,她渐渐地被同学抛在后边,急得她不时前后张望。眼看犁杖就过来了,怎么办?正在这时,忽然走过来一个人,这是谁呀?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徐环同学。徐环熟练地帮徐莹点了起来。小手犹如小鸡啄米似的,迅速而准确。经过她俩的齐心合力,终于在犁杖过来之前点完了这垄。
10、老师一声令下,植树开始了,大家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我和小强按照事先用石灰粉画好的圆圈儿开始抡镐挥锹。开始时还挺顺利的,挖到1米多深以后,就有点累了,也不怎么好挖了。按要求应该是挖直径80厘米的圆桶形树坑,坑壁要直上直下。可这时用镐刨吧,镐把挡着,镐头够不着土;用锹挖吧,坑直上直下,土又铲不出来。怎么办?有了,用手往外掏!于是,我们就用手一捧一捧地往外掏土。树坑终于挖好了,小兰走来,把小树苗放进坑里,用双手扶直扶稳,我和小强就开始填土了。你一铲,我一锹,填上一层上,再用脚用力地踩实一层,好让小树牢牢地扎根在泥土里,不一会儿就把树坑填满了。接着我们轮番上去踩,踩得实实的。打水浇树的同学来了,“哗——哗——”两桶清清的水倒进了树坑里,慢慢地渗进了泥土中。
11、他们的头上都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在夕阳下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滚落下来,可谁也没工夫用手去擦一下。
12、没过几个小时,军营立即就用它“残酷”的方式欢迎了我们。下午的开营式结束后,我们随即投人了严格的队列训练之中。这突然的“袭击”让人毫无防备,不一会儿工夫,在烈日的炙烤下就有三四个女生倒下了。“没肌下的继续训练!”连长这一句冷冰冰的话,毫不留情地打碎了我们企图休息一下的美梦。
13、我用力挥起两齿耙,一挖一掀,好家伙,一串3只,大的一只像个红扑扑的胖娃娃,足有1斤重,挖了不到半分地,竟挖了满满6箩筐红薯。
14、张路来到一个老大娘家里,连书包都顾不得放下就忙开了。他先给老大娘扫地,接着又给老大娘挑水。他年纪小,个子矮,挑了满满的一担水,水桶差点儿挨到地面。过门时,他两手使劲地托着扁担,闭着嘴,满脸涨得通红。尽管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水桶还是撞在了门槛上,倾斜了,水流了一地。老大娘看见,连忙放下手里的针线,走过来,两手托住扁担心疼地说:“孩子,快放下歇会儿吧!”张路挺直腰杆笑着说:“大娘,我能挑!”说着,终于挑着水桶过了门槛。
15、打靶这一时刻终于来到了,我慢慢走上靶台,心里想着班长教给我们的动作要领,生怕ft己忘了哪一条。
16、果园里的小路上,珠珠和孟清抬着一筐大桃子,一路小跑,谁也不甘示弱。他们手上磨出了血疱,可谁也不吭一声,汗珠子从额角上淌下来,都来不及去擦。小路的右边,堆了10多筐装得满满的大桃子,扎着蝴蝶结的李莉俯下身子,轻手轻脚地往大筐里倒桃子,生怕把桃子给挤坏了。旁边的一个男同学却急得冲她直嚷:“快点,我这里还有一筐呢!”身体健壮的大个子林辉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脆扛起一大筐桃子到大卡车那边“报到”去了。在她们身后不远处,胆小的苏琳正高兴地扶着梯子,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接桃子,两人配合得好默契啊!
17、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可大家却干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你瞧,徐刚甩掉大衣,甩掉棉帽,甚至连棉手套也甩掉了,只戴着一副单手套,握着一把铁锹,前腿弓,后腿蹬,身体前倾,“吭哧吭哧”,在被车辆碾得坚硬的雪路上一阵猛铲,开出了一条窄窄的“通道”。然后,直起腰来,擦掉脸上的汗水,活动活动手腕,甩甩臂膀,往手心唾了一口,搓了搓,又操起铁锹,弯下腰去……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深刻体会;语文积累;能力迁移
关于历史题材的课文阅读很容易与历史课程的学习混淆起来,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不然。尽管课文内容,叙述历史事件与历史课程有紧密联系,但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们要抓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常规,关注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情感投入、语言积累以及揣摩探究等元素的引导培养,重视善思乐读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和能力。当然不排除语文与历史两学科的渗透和互助互补校本教研实践。
一、关注熟读感知,着眼重点词语积累
本课文备课,教师要指导小学生预习练习通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生词在文中的意思,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通顺,也要一边阅读勾画难点,一边提出不够理解的问题。课堂阅读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阅读环境,为学生设置阅读情境,用直观影视感悟课文,用师生谈话教学法导读课文:在我国近代史上记录着的我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许多次斗争中,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将洋鬼子的近两万箱鸦片全部彻底销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让我们通过这段视频画面,以无比激动的心情,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依课前要求安排小组展示交流有关的一些图片或文字Y料。在熟读课文环节中,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感知。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广州城已经沸腾了。成群结队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虎门滩的喜悦心情;描述了销烟池的规模壮景;销毁鸦片时烟雾弥漫的壮观场面;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硝烟场面后的表现;的重大意义氛围。通过学生熟读课文后,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的伟大壮举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小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描写广州城沸腾的场面和销毁鸦片的场面。同时还应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诸如“赞不绝口”、“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欢呼雀跃”、“惊心动魄”、“恭恭敬敬”、“自投罗网”、“垂手恭听”等。除了引导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想象画面之外,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展示的两个动人的场面。利用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潜心读书,悉心想象。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画面”做一个对比,再深入朗读课文,感知情感就能得到升华。
二、关注朗读体悟,训练复述课文事件
教师应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加深感知情感体验。组织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词语,合理抑扬和停顿,理解体会与情感体验。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来朗读广州城的沸腾和销烟时的壮观场面,读出兴奋与喜悦,读出激情与豪情,潜心表达出中国人民不可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外国侵略者要用蔑视的语气朗读,表现出洋鬼子垂手恭听、连声称是、威风扫地的狼狈相。通过反复朗读训练实践,深化课文的理解,整体把握课文叙写的事件。课文首先叙写广州城沸腾起来了。林则徐在虎门滩销烟,“老年人点头”称赞,青年人兴奋不已。接着记叙的壮观场面。先叙成群结队的百姓浩浩荡荡地涌向那里,又叙林则徐亲临现场情况,最后来写围观群众的表现。“敲锣打鼓”、“舞者”、孩子们“挑着一串串鞭炮”描写喜悦心情;表达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十五丈见方”描写出了销烟池的大小,“前面、后面、周围”写出销烟池的规模;写出了销烟运动的具体过程。“像开了锅似的”、“一团团白色烟雾弥漫”描写出销烟的壮观情景。“欢呼雀跃”、“雷鸣般的欢呼声”表现围观群众看到销烟壮观场面非常高兴的样子。最后写许多外国商人看到销烟场景非常震惊,“他们恭恭敬敬”、“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能看出外国商人被训服的狼狈表现,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可以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可欺,谁不顾禁令而再走私鸦片,就是自投罗网。同时又讲了销烟的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近两万箱鸦片”经过二十三天才全部销毁。说明这次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实属世界罕见。
篇3
【关键词】采莲诗词 唐宋文学 抒情特色
中国文学史中以“采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一文学主题以其悠久的社会背景而源远流长。从屈原作品中类似“采莲”意象的产生到《乐府诗集》中的《江南》将“采莲”作为确定的文学主题,魏晋南北朝大量“采莲”情歌的产生,“采莲”作为一种文学母题,从民歌到文人笔下被不啻醋鳎从而产生大量优秀作品。到了唐、宋这两个中国诗词艺术取得斐然成就的时代,“采莲”诗词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被赋予全新的文学经验。这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延续了前代的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两个时期的“采莲”诗词在相似的基础上,又被打上了社会风俗和时代的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宋的采莲诗词纵然有对前代文学传统的沿袭,但在整体上还是表现出了自己时代的鲜明特点,其中的差异在画面描写、抒情特点等以下方面均有体现。
一、色彩词的使用不同
唐人笔下的采莲活动富丽妖娆,采莲的环境是“金塘”、“碧水”,塘湖里的刺是“绿刺”,泥是“银泥”,茂盛的莲是“锦莲”,“红尾”鱼、“绿头”鸭成群嬉戏,采莲人身着“玉钗”、“银钩”日日采莲,乐此不疲。唐人的采莲诗选用了 “金”、“银”、“锦”、“碧”、“红”、“绿”来渲染采莲活动的画面,浓装重抹,绚烂夺目,鲜艳明丽。大量暖色调、明亮色调的词语使用使得采莲诗词生动活泼、富丽华贵、妖艳多媚、摇曳多姿。
宋人的大部分“采莲”诗词在色彩词的使用上整体偏向冷色调,唐人大量使用的“金”、“银”已不多见。即使使用了“红”、“绿”这样的暖色调、明亮色调的词语,也要在前面加上“残”、“断”这样的形容词来修饰,并配以“秋水”、“露珠”等意象进行衬托,让人感受到的画面不是温暖明丽,而是冷涩憔悴、凄凉清苦。
二、采莲活动描写的容量不同
唐人的“采莲”诗词里还有大量单纯描写“采莲”活动、采莲女的作品,如:“舟中采莲女,两两催妆梳。闻早渡江去,日高来起居。”(霍总《采莲女》);“锦莲浮处水粼粼,风外香生袜底尘。荷叶荷裙相映色,闻歌不见采莲人”(何希尧《操莲曲》)等,其他不是单纯描写“采莲”活动的诗词中,有关“采莲”的描写也占了全部诗词的大部分。唐人的“采莲”始终在作品的描写中没有脱离“采莲”这一主体的活动,情感的抒发也是单纯的借助“采莲”活动,作品整体显得更加的纯粹。
宋人笔下的众多“采莲”诗词,“采莲”活动已不是作品描写的主要部分。单纯的以“采莲”活动作为描写主体的作品已经很少见,而与“采莲”相关的作品中“采莲”描写的篇幅也大幅度的减少,众多作品往往只是在开首或结尾提及采莲,并一笔带过,占据作品主要篇幅的则是与采莲“无关”的个人意绪体验的表达。采莲活动描写的大范围淡出,显示出宋人情感表达的复杂化,单纯的采莲活动和欢愉的情感体验已不能满足其表现自我意绪的需要。宋人的“采莲”诗词“采莲”已不是作品描写的主体,而是作为了一种点缀出现,部分作品中作者抒感是脱离“采莲”活动本身之外的,因而没有唐人的“采莲”诗词显得纯粹。
三、抒发的情感体验不同
唐人的“采莲”诗词无论从环境的渲染上,场面的描写上都是在书“愉情”写“乐事”,场面欢乐。作品中大部分采莲主人公往往是群体性的,欢乐是一群人在集体中的欢乐。唐朝少部分作品中有写愁绪的(如温庭筠的数篇作品),但总的来看愁也不是浓愁、深愁,而是被夸大和过度渲染了的点点愁思。总的来看,唐人的采莲之情抒发的是欢乐的生命体验。
宋人的“采莲”作品中也有书写欢情和乐事的,但更多的是在冷涩、萧条的环境渲染中抒发作者的愁苦情思,而且是深愁、浓愁、苦愁,这样的作品十分常见。作者表达的情感已不是单纯的欢乐,主人公面对萧瑟的环境,在残荷败叶中表达自己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等各种愁苦之事。作者已经将自己独立于“采莲”环境之外,自己的所思所想已不是“采莲”活动本身,而是在所关之景之外。采莲已经作为作者抒发自身情感的点缀。
四、结语
唐宋的“采莲”诗词在对文学传统惯例的遵循上又加以创新,无论是环境描写、场面刻画、抒情特色上都体现出时代的鲜明特征。唐人的采莲诗词如唐诗一般显得富丽妖艳、华美明丽,具有唐朝盛世的气象,十分“妖艳”。宋人的采莲诗词在对唐人的继承上又创新,将采莲这一文学母题复杂化,大量作品借采莲抒发离愁、别情,无论环境描写上、抒情特色上都显得冷涩和憔悴,有宋词清冷的格调,颇为“憔悴”。然而“淡妆浓抹总相宜”,采莲诗词在唐宋两个文学成就斐然的大时代里,仍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引得众多学者文人探究模仿,也是唐宋文学之中的亮眼一笔。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M) 中华书局,1979
[2]俞香顺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4):7-16
[3]〔清〕彭定求 《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篇4
一、 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和江苏《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规定是这样的: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这一部分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江苏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会有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察,在2016年的江苏《考试说明》中就明确标出“现代文阅读阅读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其中的鉴赏评价这个等级中第一个考察点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如2007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一《麦天》: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 分)
解说: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级。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二、 考查的形式
从考查角度看,这类题目通常把考点设置在以下几个方面:鉴赏文章整体的表达技巧,鉴赏文章局部段落的表达技巧,赏析语言特色,赏析用得精当的词语、锤炼得精彩的句子等。
常见的设题形式有:
1.文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或者哪些表达技巧),请赏析。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赏析。
3. ××段描写了××内容,请赏析其表现手法。
4.请赏析文中的××词语。
5.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例如:
2006年江苏高考试卷中《一幅烟雨牛鹭图》,题目是这样的: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2007年江苏高考试卷中《麦天》,题目是这样的:“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2013年江苏高考试卷中《上善若水》,题目是这样的: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三、 应对策略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入手。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记叙、说明五种,这五种表达方式中,最常考鉴赏题的通常是描写,偶尔考抒情、议论、记叙,基本不涉及说明。
答题时应注意题干所给的隐藏信息。比如2013年高考题《上善若水》的鉴赏题题干就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从题干来看,这道题目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表达方式,“不以描写见长”,那它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所以答案给的第一点就是“以抒情议论为主”。
2.明确了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这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现手法考虑。比如在鉴赏描写时,要考虑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在考虑问题时就从描写的对象(《麦天》答案的第一点就是“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描写的角度、描写的手法等角度入手。描写的角度又可以是时间的角度、空间的角度、时空的角度、移步换景等。描写的手法又从描写的对象角度入手,如果是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就考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细节描写;如果是对景色进行描写,我们就考虑动静、虚实、点面、白描、工笔、渲染、烘托等角度。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2010年江苏高考真题《溜索》)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如果是抒情,我们就考虑抒情的方式。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怀、用典抒情、对比等。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目的题干中说“不以描写见长”,不是“没有描写”,所以答案给的最后一点是“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3.修辞。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中,江苏《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而消极修辞的概念比较模糊。消极修辞中的“消极”,不是表达意义上的“消极”的效果,而是与积极修辞――修辞格相区别的一种说法。它要求语言“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含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所以,我们一般认为像词语选择的特点(如叠音词的使用、拟声词的使用等)、语言的整体特点、语言的句式特点都可以算作消O修辞的范畴。
在命题时,有时是直接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有时是要求赏析语言特色。
比如:
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江苏高考真题《一幅烟雨牛鹭图》)
参考答案: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又如:
“猎雕收拢翅膀没有风声连影子都没有落在地上。它看见死神的阴影罩住女主人它能提前嗅到死亡的气息。猎雕急了急剧俯冲“轰”地一声炮弹出膛般砸向狼气流呼啸把狼冲得飞起来。猎雕撞在砾石上翅膀折伤在地上扑打。狼踅身一闪与猎雕面对面相住了。猎雕抬起一条枯枝似的腿把头翅膀里羽毛簌簌抖。狼龇牙狞笑飞贼害怕了投降了狼扭歪的脸皮僵住猎雕擦完喙佝偻着肩膀迈开长腿朝它走来。狼愣住了犹豫一下猛醒似扭身要逃。猎雕忽啦啦一纵扑在狼身上。仰面翻倒的狼四肢拼命抓挠一爪子抓住猎雕眼睛撕扯得眼皮滋滋响鲜血迸溅。猎雕疼得哇哇叫狼从猎雕抽搐的身体下爬出来仓皇逃窜。”(海门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车站上空的鹰》)
请简要赏析鹰雕和狼搏斗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篇5
课始,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手影游戏”的视频后,指导他们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或“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写一段话。之后,又出示一段写“踢毽子”场面的范文,让学生运用表示连接的词句把两段话连成一个整体。在课文语段、课外经典片段等各种范例的不断冲击下,学生很快学会了连接并列段落的方法,还尝试着进行了创造性的、有变化的连接。
可是读着学生们的习作,总觉得过于简短单调,比如对“手影游戏”的描写基本都是:一群孩子正在阳光下做手影游戏呢!他们有的做展翅高飞的老鹰,有的做汪汪叫的小狗,还有的做小蜘蛛。至于大家怎么玩、玩得怎么样都没写清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学生没能做到这一点。
问题出在哪呢?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在并列段式的专项训练中,我们把全部的指导都落在了“连接两个并列的段落”这一新授知识点上,学生的习作在结构上确实有了明显的增量,但如何把活动场面写清楚(虽然这算不上本次训练的新授知识)却是学生习作时的难点。由于课上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描写没有完全展开,活动之“趣”就未能得到体现。
看来,所谓的“构段能力”不仅是指四种基本段式结构上的诸如并列内容怎么连接,总起句、总结句如何安排等一些技法上的能力,还应包括“有序地把构成这些段落的每一部分写清楚”的能力。我们只有在每一次专项训练中双线并行地教学,让后一种能力在前一能力的训练中不断地得到巩固、提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了调整,把“能运用连接词句写出两个以上活动场面”改成了“能运用连接词句写清两个以上活动场面”,先对如何“写清”活动场面进行了细化指导,再进行连接的训练。
1.观看视频后聚焦某个学生的玩法出示一段范文。
一个同学自豪地说:“我会做老鹰!”只见她把两只手的大拇指相互一勾,对着阳光摆动着其他手指,地面上就飞起了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旁边的同学禁不住赞叹起来,有的还学着做了起来呢!
2.读范文,引导学生发现写活动可以从“怎么说”“怎么做”及“旁边同学的反应”等几方面着手。
3.再看视频,模仿范文写其他同学做手影的画面。
(视频播放过程中,随机定格“做手影”的画面,让学生边学边做,并随机提供相关词语辅助其说清做的过程)
4.以范文片段和学生自己写的片段为素材,进行连接的训练。
5.结合自己的经历,运用连接的词句写清两个以上活动场面。
篇6
“六部”具体为:明确目标;当堂学习;学习检测;提升拓展;时段识记;巩固检测。可根据授课内容灵活取舍。
二、《春酒》“六部”授课案例
1.导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品味到诗人旷达的胸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品味到诗人深邃的内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品味到词人磅礴的气魄。今天,我们一起品味琦君的《春酒》是怎样的滋味?
2.预习检测:(独立完成,二人一组互批)
(1)给斜体字词注音。
枸杞 煨炖 挑剔 家醅
(2)解释下列词语。
如法炮制 顾名思义(一分钟快速记忆,重点记忆答错内容)
3.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两分钟分解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
(1)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够品味作品的风俗美、人情美
(4)尝试结合关键语句品味细节描写及人物描写。
4.当堂学习文章
(1)正确分解学习目标,细读文章。时间4分钟
(2)充分理解学习任务,小组内分享阅读感受与收获。时间3分钟
5.展示学习成果
(1)(每组三号必答题)文章围绕什么特定节日写了哪些片段?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完成学习目标(1)的教学任务)
(2)(抢答)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完成学习目标2的学习任务)
师总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是的,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家乡的春酒,还有家乡和亲人,乡情。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3)(小组合作交流)请找出本课中你喜欢的句子,可以是:
描写最细腻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能体现传统风情的;能体现民风特色的。(每个小组回答一个方面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3),同时对4的一部分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
6.提升拓展
教者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本节课中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塑造人物的方法,进行知识拓展提升。
细节描写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定义作为了解程度的知识)
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作用,作为识记程度的知识)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方法,作为运用程度的知识)
7.时段识记
对本节课教师拓展提升的两个阅读方面的知识进行快速识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细节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8.本节学习内容小结
补充句子,表达你学习此文的收获。(内容、感悟、感受、写法)
一杯春酒,盛满了天真幸福的童年时光;
篇7
一、初步感知,何谓细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艺术效果。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二、品味经典,欣赏细节
(一)外貌细节描写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二)行动细节描写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三)语言细节描写
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
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生生地勾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
(四)表情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细节描写常用方法
(一)精选词语。运用贴切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的一小点、一片段作细致入微的描绘。
(二)抓住细微的痕迹。相同的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分别来。如《鞠躬尽瘁》中写焦裕禄克服病痛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一个相当典型而传神的细节,他办公的藤椅右边的扶手上被顶穿了一个洞(肝痛时用外物给顶住)。
(三)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观察生活,描写细节
篇8
一般来说,描写包含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展现人物风采。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写人物的这些特征,常常是为了加深读者对人物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状态的认识,并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因此,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外貌描写,内容甚多。写作时,我们必须根据作文的内容、写作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某一方面来描写,以此来凸显人物特征。好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必过多,有时只要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外貌描写时最忌两点:一是没有特征,概念化、脸谱化。二是语言贫乏,陈词滥调。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善于区别,抓住特征,写出不同点。有时候还可以通过前后照应写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总之,外貌可以通过其特征作直观的描写,也可以间接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来写;既可以用粗线条作轮廓勾画,也可以浓墨重彩地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以作静态描写,也可以作动态描写。但不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从描写对象的实际出发,用一种自然、真切、绘形绘色的描写突出其形象。
2.动作描写,透视人物思想感情。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这种方法对刻画人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黑格尔强调:“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描写人物动作,离不开动词,我们要做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时善于精选。如表示“看”这一动作,就有远眺、近察、俯瞰、顾后、窥探、端详、瞻仰、参观、瞥见、浏览、观察、注视、盯住、瞄准……细细体会,每个词语都有不同的用处。刻画人物动作时,特别是刻画细腻动作和无声动作时,要注意精选动词,力求描写得准确。此外,在动词前后可以加上适当的限制和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描绘出来。如“跳”这一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形象就有所区别。“他一咬牙,猛地跳了下去”和“他摆动两手像一阵急风似的往前一跳……”,同样是写跳,但二者的表达效果却显然不同。
3.语言描写,凸显人物性格。语言描写应努力做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握人物的语言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思想和个性。语言描写一般可以采取独白和对话两种方式。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交谈,它是语言描写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手法。语言描写既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可以借人物的语言来说明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间接地描写其他的人、事、景物。
4.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写清心理活动,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二是成功的心理描写,一定要把心理过程描写出来,可以相对集中一些,但不能与叙事相脱离,而且多数情况下,总是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三是心理描写不能模式化,而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四是要对所要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让心理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有:(1)内心独白法,即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的方法。人物感情比较激动的时候才采用这种心理表白方式,可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内心独白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另外,内心独白毕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方法,要写好人物,还要配合语言、行动等描法。(2)作者描述法,即对人物心理作客观的描绘的方法。一般是用第三人称来描述人物的心理。这是一种动态的写法,即描写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3)间接写心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或特定景物,间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
好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描绘出独具特色的景物。客观描写是比较真切地再现景物原形的描写,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形象。主观描写是指带着主观情感去写客观景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这在写作中称作“寄情于景”。环境描写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的心情。四是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六是深化作品主题。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来进行环境描写,从而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培养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感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在课上使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首先让学生看到草原的绿,无边的、神奇的绿,白色的羊群,飞奔的骏马,飞翔的小鸟,有的学生禁不住赞叹:“哇!好美呀!真漂亮!”接着,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学生看到蒙古人民的热情。最后,夕阳下草原上浓情话别。整个过程配有音乐,教师根据画面的变化,诵读课文,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二、通过关键词语对比训练、品味培养语感
有对比才有鉴别,对比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发现语文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看上去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颇耐人寻味。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了荷叶数量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优劣,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通过想象训练、感悟意境培养语感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界,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描写老班长为让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老班长一天天消瘦的面容,艰难的钓鱼场面,吃剩鱼骨头皱眉下咽的神情,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四、通过品评训练、体验语句培养语感
篇10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谈到阅读教学时,就曾讲到要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这句话响亮地告诉我们词句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词句要求也很明确。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界定了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任何降低和超越学生年龄特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要理解好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辨清文中的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相对一般词句而言的,它是对文章的内容表达至关重要,以及对文章价值观有着重要支撑的词句。没有了关键词句,尤其是一词值千金的“灵魂”词句,作者的思想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内容就缺乏表现力,表达就不形象、不生动。
在听课中,常常发现好多含金量高的词句,有的老师抓不住,其根本原因是找不到支撑点,缺乏语感。每篇课文都要抓住关键性词句,引导学生揣摩其蕴含的意义。做不到这些,学生捞不到“干货”,理解力得不到培养,文章的精神也就得不到领会,自然,学习也就肤浅了。而且,这些关键词句都与文章的旨意紧密相关,不拎出它们,教师课堂教学就缺少了抓手,语文学科基础的“工具性”就得不到体现,语文味道也会寡淡,“教文育人”也就不能很好地落实。因此,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理解课文及教师传递价值观念都十分重要。
比如,二年级《美丽的武夷山》中“溪水环绕”“弯曲回转”“奇特”“入诗入画”等词语,以及“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等句子;六年级《金色的鱼钩》中 “威胁”“哽咽”“严厉”等词语和“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等句子,都是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需要结合上下句或上下文帮助学生推测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些关键词句散落在课文各处,教师只有细心品读、将心比心地“做文中人”,才能发现。
二、理解词句要潜心深入底里
阅读教学中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贵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这些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与文章整个思想表达的关系。在教学中,对这些词句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地大体了解,而要细细品味、潜入底里。
首先要借助工具书,使理解做到准确。语文学习是和工具书相伴相生的。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引导他们利用工具书帮助其理解,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有的教师每节语文课都会引导孩子翻查工具书,也有一部分教师,除了按要求教会二、三年级学生查字词典外,很少对学生进行查工具书的指导,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是不负责任的。教学中,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是常用的方法,但是教师还要明确,停留在工具书上的理解虽然准确,但是它是缺少具体语境的比较生硬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要“激活”语词。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凭借生活经验,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关键词句,是培养学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时,在听课过程中看到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某个字或词在工具书上的意义用大屏幕呈现,让学生判断。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其中,“抽”的解释是:①长出。②吸。③浓缩,收缩。④从事物中抽出一部分。⑤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学生很快选出了“长出”。这个环节就有些死板、教条,这样的理解也缺乏深度,有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句话中的“抽”是整个句子的眼睛,也是理解整个段落的“灵魂”,可谓“一字千金”,一定要激活“抽”字!实际上,“抽”极为传神地表现了春天旺盛的活力,哪儿能一个“长出”了得?在理解本文的“抽”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抽刀”“抽打”等动作,帮助学生体会在本文中,“抽”除了“长出”之意,同时还伴着“快而有力”,这恰恰表现了春天新的生命在孕育!
三、重视环境描写的词句教学
小学课文多是文质兼优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教师们多关注的是对人物思想的剖析和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对于那些看起来次要的,诸如环境描写的语句置若罔闻,实际上,这是不全面的教学。
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很看重自然风景在作品中的地位。他在《失去风景的时代》中写道,“从前的小说家,虽然没有太多的人去自觉地谈论风景的意义,但在实际写作中,风景始终是他们小说的重要元素。他们的写作,几乎形成了一个定论:风景描写是小说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曹文轩老师关注作品风景描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词句理解力时,也要善于抓住文中那些风景描写的语句,以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力和美感欣赏力。如《小英雄雨来》中写芦花村美景的句子;《夜莺之歌》第一自然段写战争造成的凄惨场面的句子以及第二十一自然段描写森林中弯曲小道的句子;又如《荷塘旧事》中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对美丽荷塘描写的内容,等等。哪怕只有一两句,教师也要花精力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并引导学生理解风景美和文章主旨的关联。从小对学生渗透审视美的深刻思想,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另外,对特定环境描写的句子,教师也不可掉以轻心。比如,五年级的《一个苹果》一课,有一句背景描写:“防炮洞只有三米长,两米宽”。教师在教授这一句时,就要引导学生建立联象:在这样一个三米长,两米宽的防炮洞里,六七个志愿军战士挤在那里。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由于缺水身体很差。有的战士身上有伤口,还有一个在躺着。这样一想象,同学们就被带到了战争的情境中。小朋友们脑中有了形象,才可能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和文中志愿军战士对话。又比如,“黄昏时候,五连派来的一个火线运输员闪进了我们的防炮洞”,要抓住“闪进”这些含金量高的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什么是“闪”?为什么“闪”?躲炮弹,躲敌人啊。“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得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他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这些句子都是关键句子,要让孩子连贯读下来。“要知道这个火线运输员也是防炮洞里的一员。他捡了个苹果,自己并没有吃。”这点可不要忽略,这就是苹果来的原因,也是故事的起因。透过外貌描写的语言,抓住满身、撕、划破、血迹斑斑等词语,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处境,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火线运输员的品格就被品味出来了,也为下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阅读能力考查就是测试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如读画横线句子,请你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火线运输员?或者说,读文中外貌描写的句子,这位火线运输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带领学生们说一说,品一品,悟一悟,文本语言就落地生根了。又如,最后一段的“我看见步话机员小李的面颊上闪动着晶莹的泪珠,再看看周围,别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为什么说泪珠是“晶莹”的?“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来自战友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其中“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指什么?战士们丝毫不考虑自己,自己牺牲了不要紧,死掉了没关系,几个战士的情谊最重要,这就是一种幸福!什么是幸福,就是危难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小小的防空洞中几个战士比天高、比海深的战友情谊!类比推理,幸福就是别人的心中装着你!作者是为幸福骄傲,为团队骄傲!正因为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金钱换不来的,因此,文中的这个泪珠才是“晶莹”的泪珠。这样的理解就深刻了,走进课文中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与教育。这样的课才会深刻,学生读起来自然会充满深情,教学也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欣赏并仿写句子是词句运用的着力点
学习语文,语言的习得很重要。积累好词句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阅读课堂就是积累语句的最好场所。积累不要一味堆在课下进行。有的老师提倡课下让学生自觉积累,这只有少数自觉的人才能做到。小学生年龄小,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句子,他们一般认为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或者有四字词语就是好句子,其实这是个误区。这样理解的好句子是狭隘的。自然,形式上有特点的句子是表达的好句子,但是能承载思想的句子更是好句子。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许没有那么多好词语,但是寄托着大思想,抒发大情感,展示着大画面。凡是带有真挚情感,既朴素平实,又生动形象,尤其是他人不太会表达的那些句子就是好句子。一些写景的句子、通俗而富含哲理的句子等,都应该视为好句子。如一年级《丁丁和牵牛花》中,“牵牛花攀着竹竿往上爬,一路吹着快活的小喇叭。”三年级《失踪的森林王国》中的“小猴子在林间悠来荡去,梅花鹿在泉边饮水,兔子在草丛间出没,鸟儿的叫声婉转动听”等等,都是好句子,这样的句子在书本里比比皆是。
可以说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篇篇都有精彩的句子,教师不要只顾阅读理解,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积累优美语言。但做到自觉积累,前提也是要理解,不理解的积累是没有多大益处的。我们的教学中要有欣赏语句的环节,最好还要多些创造迁移的设计。比如《落花生》一课,“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样的句子就是好句子,它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时空间隔大。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好句子,再引导他们分析好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发现,句子是动词的重复,读起来富有节奏,语言也很欢快。进而,我引导学生想象劳动的画面,体验劳动的欢愉。接着,我引导学生: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比如学校的值日劳动、课间活动等,你会用“……的,的,的……”这样的句式表达吗?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仿照例句来表达。学生组织语言后,一组组句子就出来了:“轮到我们组做值日了,我们几个相互配合,洒水的洒水,扫地的扫地,擦黑板的擦黑板,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下课了,大家跑到操场上,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踢球的踢球,好不热闹。”……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想开去,生活中还有一些场面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于是“今天家里来客人,妈妈说了要吃饺子。我们几个都忙开了,和面的和面,拌馅儿的拌馅儿,擀皮儿的擀皮儿,包饺子的包饺子,大家都沉浸在包饺子的家务劳动气氛中了。”“植树劳动开始了。我们几个一组,栽树的栽树,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不一会儿,一棵棵小树就栽好了。”这样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教学!
当然,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研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欣赏文章表达特点等,这里不一一展开。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应该是作者、编者、教者、学习者、媒介采择、环境设计等多元思想的碰撞。课堂应该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习惯、产生智慧、达成内心愉悦的场所。教师只有端正教学思想,避“炫”求“实”,步步踩稳,学生才会有积淀,才会捞到“饺子”,这才算做到了语文教学的“落地生根”和“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