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3-30 17: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 失恋,就像沙漏,而泪水和心痛,是那涓流的沙,每一次思念的翻转,就会引起一次决堤--你会不由自主走到约会的老地方,寻觅熟悉的身影;街上某个相似的背影会令你栗然心惊。
3、 如果你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么我们还是保持在安全的距离之外吧!
4、 结局和过程都有了,再去纠缠,连自己都觉得贪婪。
5、 腻了,连谎言都不用编制了,剩下只有冷淡敷衍。
6、 一个美丽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美丽时,就开始变得丑陋了。一个聪明人炫耀自己的聪明时,就开始变得愚蠢了!一个有才华的人,当炫耀自己的才华时,就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
7、 爱情走远的时候,恍惚之间总有东西在慢慢流逝在慢慢改变。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决定和选择我们想要的东西,不受那贫穷与富贵的牵绊,不被那利益束缚和左右,能看穿一切的说句:我愿意。遇上爱情,也就会变得宽容。因为爱你,我更自爱。
8、 没有什么忘不了的,总会在以后的时间忘了你,先忘了你的样子,再忘了你的声音,忘了你说过的话,现在不行,以后也可以。
9、 梦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为离开做准备。
10、 你突然点醒我,我们相识的时间能够以年计算了,你找到了你爱的,而我,还在原地徘徊着。
11、 小时候,微笑是一种心情,长大后,微笑是一种表情。
12、 有些人,你费尽口舌,把心掏出来TA也不明白,有些人,你只字未说,TA却懂了。理解是玄妙的事,也是最稀缺的,有一个懂自己的人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如果TA不是你的亲人就应该是爱人,不是爱人一定是朋友,自私点,不要让TA擦肩而过。
13、 后来我继续喜欢你,继续心酸与孤独。
14、 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你或者选择说出来,或者装作不知道,万不要欲言又止。有时候留给别人的伤害,选择沉默比选择坦白要痛多了。
15、 与其到处找借口,不如直接说一句我不爱了。
16、 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或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会拥有。人人都会错过,人人都曾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17、 伤感如同流水,哗哗流淌在内心深深处,执笔为卿,思绪断了又断,来了又来,只怕时间太快,只怕距离变远,只怕断桥残雪已是真实存在的遗憾。
18、 生命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惦念,是缘分;有一个人惦念自己,是幸福。有些事,在不经意间,开始。在不经意里,承诺。在不经意中,产生爱。有些人,在不经意时,分开。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人。曾经的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即使在同一个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重逢。
19、 第一次的爱,始终无法轻描淡写。
20、 有人说,一段新的感情可以治疗从前的伤痛。可是,无论怎样选择,我都难以重新来接受一份新的感情,宁愿孤独也不愿碰触那个滴血的伤口。
17、人这一辈子,真爱只有一回,而后即便再有如何缱绻的爱情,终究不会再伤筋动骨。
18、灿烂晴空和阴霾岁月的混沌年少,我也拥有过。
19、不要为了挽留一个不爱你的人,而变得可怜兮兮。
20、不论一个人多坚强,内心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不能触碰。
21、最浪漫的情话,是当那个已经跟你分手了的情人打电话来问:“你好吗?”你稀松平常的回答:“我很好。”而其实你还爱着他,你一点也不好。
22、有天当你想起我,时间已摆平所有的错,也学会不再问为什么。直到有一天,面对爱情开始吝啬,会不会怀念当初的炙热?一路上经过各自曲折,直到有一天,选某个人相濡以沫。
23、 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跟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 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24、在完美的彼岸刚刚上演了一场悲剧,所有的血与泪在枯萎的荆棘蕴育出一个花蕾,它将经历轮回的七场雷雨,然后绽放在潮湿的空气中。
25、鱼上钩了,那是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用生命来博渔夫一笑。
26、喜欢在你身上留下属於我的印记,却不曾记起你从未属於过我。
27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堕落,颓废…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27、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守候,等你靠在我肩上诉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你的温柔都属于我,我不会再让你难过,让你的泪再流!
28、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着我,让我心伤、
29、窗外下着雪,泡一杯咖啡,握到它凉了,才知道又想起了你。我的期待你如何才能明白!
30、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是因为遇到你,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
31、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请保留此标记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32、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33、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34、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35、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36、简单安静的生活其实不幸福` 所以我只拥抱刹那`绵延持久的感觉根本不快乐 `所以我只信仰瞬间 ``
37、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缘分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爱一个人不一定会拥有,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去爱她。
篇2
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应该注意讲究指导策略。从方法上说,应引导学生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方面下功夫;从形式上看,则应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适当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因文制宜,引导多样化朗读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文章体裁和内容的不同,根据本班学生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恰当。
1.在表演中朗读
儿童心理学指出,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实的动作,亲身的体验,更容易唤醒学生的童真情趣。所以,针对孩子好动的天性,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形象、生动的文章,可采取让学生表演读的方法即把课堂当做“舞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边读边演练,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共同作用于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表演读。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这篇课文,讲到“负荆请罪”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在朗读时带上动作表演。
生读: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边读边作“脱”“背”的动作,双手作揖,低下头)。
师点评:表演得真到位,此时廉颇是诚心诚意来向蔺相如认错的。
另一生读:“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边读边作热情迎接动作,双手扶起廉颇,脸上带着微笑)。
师提示:两人和好如初,考虑一下,应该加个什么动作?
生:两人和好了,应该相互拥抱。
生:两人应该握手……
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各小组纷纷竞相进行表演读,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学生变不爱朗读为喜欢朗读,变朗读乏味为津津有味,从而增强朗读的效果。
2.在想象中朗读
有些课文,虽然情节生动,但意境比较抽象。对这类文章,在学生达到“读正确、通顺”的朗读要求后,我们可以创设出浓浓的语言情境,引领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去深入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促进学生在深入、丰富理解文本的同时,训练和发展思维能力。但是在创设情境中,切忌求“新”求“花”,可以通过语言提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对于“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我提示:“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会出现许多画面,这时候的小女孩是怎么样的?”“当她在火柴的亮光里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时的表情怎么样?心情怎么样?”“最后火柴灭了她的表情又怎么样?然后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能读出感情来。”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境的熏陶,转变为积极地营造课堂情境,人人读得声情并茂。教师无形中又给学生传授了朗读的一般方法——口诵心惟。
3.在互动评议中朗读
学生活泼开朗、争强好胜、敢于质疑、敢想敢说……这些都是学生灵性的具体体现。因而,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或比较隐晦的文章,在朗读训练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评价,从评议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朗读方法的掌握。课堂教学切不可只让一名学生读课文,还应让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组织互动评议,评议读的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不好,读得不好的地方可以帮助他,甚至让自认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给全班同学听,多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心理学认为,在每次成功的时刻,孩子总会发现新的自我,这将成为努力向上的动力。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一位同学的朗读把重音落在“这是”上。这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重音应在“大”上,突出这棵树的大。另外有位同学认为这两种读法都不对。我让他说原因,他说联系上下文句子,这句话应重读“一棵”,是为了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我表扬了大胆评议的同学,肯定了最后一位同学的见解。这样在评议中朗读,不仅朗读到位了,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朗读训练中应讲究“二个为主”
1.情感体验为主。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源于对文本情感因素的准确而且深入的理解与体验,而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反过来又增进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应以情感体验为立足点与归宿点,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篇3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 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出自()/)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篇4
关键词:朗读;准备;要求;方法
一、朗读的含义
朗读是一个“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的过程。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学习语文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二、朗读的准备过程
教师授课没有准备不行的,教学效果就不好。朗读也不例外,要使朗读成功,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那么,朗读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1)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反复阅读作品,这是朗读好作品的基础。熟悉作品,掌握作品,掌握作品的精神实质,朗读的技巧就比较容易发挥,而深入理解作品是朗读好的关键。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体会作品中精辟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因此,对作品理解越深,朗读的效果就越好。实践证明,朗读任何作品,只有朗读者理解作品,并被作品感动了,听众才能受到感动。
深入理解作品,不但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作品歌颂了什么,反对什么,还要分析情节结构是怎样高低起伏地发展,人物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哪里是细节描写,各种表现手法怎样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状物写景有哪些特色,起了什么作用,语言运用有什么特点,词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辞色彩如何等等。
(2)展开想象的翅膀,置身作品的意境之中。作家凭借各种具体的感性材料,展开想象、联想,然后通过自己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丰富的生活,把深邃的思想告诉读者,影响读者。朗读者要再现作家蕴含在作品中深湛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要朗读得非常生动,也离不开运用想象。朗读者应置身作品之中,凭借丰富的想象,体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甚至人物的音容笑貌,都应仿佛历历在目。这样,朗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自然地产生共鸣,才能把听众带到作品的画幅中去。想象愈丰富,愈细致,就愈能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朗读越有感召力。
三、朗读的具体要求
朗读时全凭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品的思想和感情能不能得到准确、生动感人地表达,还要看朗读者掌握语言和运用语音的水平如何。
首先是咬准字音。就是要按普通话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来读准每一个字音。朗读时要尽量克服方言的影响。其次是念准词句。每篇文章都是用词和词组连成句子来表达思想的。朗读时要把词、词组、句的关系读得清楚明白,不能随意断词破句,违背原意。最后是善于运用语音。朗读,不但要让别人准确理解作品,还要让别人深刻地感受作品。运用语音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的效果。
四、朗读的具体规则及方法
(1)读音准确。用普通适,声、韵、调均准确。
(2)轻重分明。即指对轻音、重音的确定和发音时的准确把握。重音也叫重读,说话人根据表达语间和感情的需要,故意把某句话、某个词组、某个词或某个字说得重一些。表现为发音时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同时增加强度,即表现为“音量”的加强和“音长”的延长。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①我请你吃饭。(请你的不是别人);②我请你吃饭。(怎么样,给面子吧);③我请你吃饭。(不请别人);④我请你吃饭。(不是请你喝茶)。
表达上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加强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
(2)拖长音节法。即把重音音节拖长,给以强调。
(3)一字顿歇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前后都做必要顿歇,使语言更清晰有力,真挚。
(4)平直调是指说话时句子从头至尾语调平直,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它的特点是整句话语语气平缓,表示庄重、严肃、厌恶、冷淡和一般的叙述说明的意思。如:①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你在哪里》;②(我懒懒地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字底下一个来回么?”《孔乙己》;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握也不再问,仍然慢慢地算他的账)《孔乙己》;④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⑤快慢相宜。朗诵的速度是由作品思想内容、人物性格、人物年龄、人物感情、语句的性质等因素决定的。速度恰当,就能表达作品的不同情境,产生良好的效果。
3.注重速度
朗读的速度大体可分为快速、慢速和中速三种,具体如下:
(1)快速。叙述比较紧张或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热切、惊惧、欢畅的心情,刻画人物的机警、活泼、年轻,以及表达作者抨击、斥责、质问、雄辩的感情。
(2)慢速。叙述比较平静、庄重和追忆、沉思的场面,表现苦恼、绝望、悲愤、沉重、缅怀、悼念的心情,用于作品中的发人深省的警句、庄严号召以及老年人的语言描写等。
(3)中速。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句子,以及感情没有突出变化的地方。例如,都德《最后一课》在写小弗朗士感到课堂气氛不平常后,“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这段话的开头,“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是一般的说明,可用中速读。“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这句话朗读速度应稍微加快,以表现他骤然紧张的心情。
总之,朗读的高低、停顿、快慢、重音、语调以及特殊手法的运用,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出现的,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求达到和谐统一,逼真动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词汇篇
1. dull——点睛之笔
And I don't know where you are/Colors seem so dull without you
然而我依旧不知你在哪里/没有你,所有的颜色都变得暗淡无光
歌者用眼睛观察世界,却发现Colors seem so dull without you。这句歌词的点睛之笔是dull这个词,形象地表达了歌者黯然神伤的心情。在这句歌词里,dull意为“晦暗的,黯淡的”。心情不好时,我们会觉得周围的一切暗淡无光,这时可以说:Colors seem so dull. 心情不好时,即便是晴天,我们也会觉得天空一片灰暗,这时可以说:The sky is dull.
Dull非常形象,表达的含义也十分丰富。形容人时,它是smart的反义词,意为“愚蠢的”,如: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杰克也变傻。)形容刀刃时,它是sharp的反义词,意为“钝的”,如:It's impossible to cut a pineapple with such a dull knife. (用这么钝的刀来切菠萝是不可能切开的。) 形容书籍或会议等时,它是interesting的反义词,意为“无聊的,枯燥的”,如:This book is rather dull. (这本书真无聊。)
2. drench——具体变抽象
I'm drenched in your love
我沉溺在你的爱里面
Drench意为“使湿透,浸湿”,如:A heavy shower drenched the campers. (一场大雨把露营者都淋湿了。)除了drench之外,表达此意的词还有很多,但是每个词表达的“湿度”不一样:drench、soak表示很湿,而damp、moisten表示微湿。Drench还可引申为“使充满,使弥漫”,后面一般加介词in或者with,此时具体化的意义变抽象。如:I was drenched in sweat. (我浑身是汗。) 如此一来,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就十分形象了。
这句歌词中的drench也是如此。字面意思是“我被你的爱浸湿”,抽象化后即为“我沉溺在这份爱里面”,瞬间赋予歌词浪漫的色彩。同样的,表达“沉溺”的词还有drown,原意为“溺水”,用在此处将具体的含义抽象化,即I'm drowned in your love,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The band drowned our conversation. (乐队的演奏把我们的谈话淹没了。) 同样有此效果的词语还有addict,原意为“上瘾”,抽象化后可引申为“沉迷,深陷”,即I am addicted to your love。同学们可以再联想类似的词语,如此便可丰富自己的表达,使自己的语言更富诗情画意,更加浪漫。
3. linger——大词小用
Thoughts of you linger around
对你的思念不停地萦绕在脑海中
Linger意为“徘徊,逗留”,常用的搭配有两种:① linger on表示持续,而这种持续常常不受欢迎,如:Unfortunately the tax will linger on until April. (很不幸这项税收要持续到四月份。) ② linger over则表示由于某事耽搁,通常是主观上愿意这么做,如:They lingered over coffee and missed the last bus. (他们在喝咖啡上耽搁了一会儿,结果错过了最后一趟公交。)
而在这句歌词中,linger一词将作者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Linger一用,画面感顿生:身处繁华世界,眼前车流不息,周围人来人往,然而对你的思念却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久久难以消逝。再如:The beautiful melody is lingering in my mind. (美妙的旋律在我脑海中回荡。)对于linger这样的大词,可能许多同学在平时的表达中很少用到,觉得只有在非常复杂的书面表达中才会用到。其实不然,这类词用到这些小句中反而能更好地表达意境,更浪漫也更地道。大词小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 look into vs. look at
When I look into your eyes/I can hear you cry for a little bit more of you and I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 和谐 灵活 表情达意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如果缺少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语文课的课堂就会变成教师一人的舞台。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曾中途接手一个班,有个学生叫周梁,据说是上课不听、老爱睡觉,课后作业不做,还经常旷课,每次考试只有20多分。各科老师方法用尽,他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这样的一个学生,在第一堂课时我就对他格外关注:整个人伏在桌面上,眼睛紧闭,桌面上的书籍凌乱不堪、杂乱无章。我压下心中的不快,边讲课边走到他桌旁,轻声地把他叫醒,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身体不适,然后顺手帮他整理好了桌面上的书本。昔日在同学眼中老是被老师批评的周梁此时却受到了不一般的礼待,同学们都含笑看着他。他当时虽然没说什么,但从他不自然的表情来看,看得出他心里对此事的意外和不好意思。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还经常叫他来回答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并对他的回答进行鼓励。这也就怪了,我的课他从来不曾缺过,桌面上的书也整整齐齐,语文考试的成绩虽然还不及格,但已有50多分了。可见,教师对学生多些关爱,少些漠视,多些鼓励,少些指责,学生会感受到温暖,自然也会对教师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嘛!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办公室里,常常听到一些同事抱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抱怨学生懒于动脑、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其实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师没有把一种好心情带进课堂。设想教师是怀着舒畅的心情、带着满面的笑容进入课堂的,学生就会身心放松,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如果教师心情不好,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怒目相向、大声训斥,学生则会缩头缩脑,亦或恶语相向。在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要么不敢多说一句话,要么答非所问,专与教师对着干,哪里还有心情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更谈不上能主动发现问题了。由此看来,教师上课时的心情好坏与教学效果是息息相关的,也直接影响着课堂和谐氛围的形成。所以教师进入课堂前必须做好自我调节,即使遇到不如意、沮丧、懊恼之事也要如此,用自己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情,师生共同营造愉快、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把自身的最大潜力发挥出来。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变换教学方法,有利于调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我在学生学习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时,在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了所描写的景物后,我要求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把句子的意思表现出来,要求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十一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组合起一个完整的画面,目的是创造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并给它拟个题目:秋郊夕照图。我还要求学生把图画本上交,由美术老师打分,凡是达到优秀分数的(80分),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当然,依据八年级学生现有的画技水平,不能很好地画到位,但在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体验的乐趣,不知不觉中把这首小令也背下来了,对小令主旨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四、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
篇7
关键词:告别语;异同;对比分析
告别语是交际双方分别时以示礼貌的用语,一般包括寒暄后的告别语、主客之间的告别语、熟人之间的告别语和电话结束语等。告别语的内容一般较为固定,且大多数为“约定俗成”。因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之间在告别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且因场合的不同,人们使用不同的告别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告别语的异同,更好的指导会话。
一、告别语的结构
对话实例:
(1)甲:你好!最近在干什么呢?
乙:你好!准备考试呢,你呢?
甲:我打算和朋友一起去逛街。
乙:祝你们玩儿的开心,我先走了。
甲:好吧,再见!
乙:再见!
从上述两个典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会话结构中包括问候语、会话主体和告别语。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话都像上述会话中包括三大部分,有相当一部分会话中会省略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时也不一定会引出会话主体,如两个人见面都急着赶路,不再进行进一步交谈,就会简单互道“再见!”“拜拜!”“”“ ”等等。
二、告别语的异同
1、告别语的相似之处
(1)结构类型相似
在文化的告别活动中,基本上是从见面接触开始的,然后互致某些客套话,表示高兴或乐意会面,进而在作进一步的交谈,它们的告别语的结构相似。
(2)语料来源相似
语料来源是指会话语言材料的来源。告别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从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交流中产生的,并在文化交流中不断传播和发展。
(3)分类相似
中的告别语可以按时间分类。如汉语中的“你好!”“嗨!”“再见!”等。这些称为全时告别语。而维语中的“”,“”,“”和汉语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这类告别语,称为实时告别语。此外,维语中的告别语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汉语中有书面和口头之分,二者很相似。
(4)称谓相似
告别语的从属性人称也是相似的。汉语的第二人称根据说话人的主观分类有两种形式,“您”和“你”,其中“您”表示尊称或敬称,“你”表示普称;维语中的第二人称有三种形式,“”,“” 和“”,“”表示尊称,“”表示普称,“”表示敬称。而且在文化中都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对长辈、地位高的人或是值得尊敬的人,都会用尊称或敬称,而非普称。
2、告别语的差异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告别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1)内容不同
汉语中经常使用的告别语,除了 “再见”“保重”最为常见的以外,很多时候会说“后会有期”“恕不相送”“一路走好”等表示叮嘱、嘱咐的话。而在维语中几乎很少使用,尤其是当主人对客人说“慢走”的时候,客人们就会很疑惑:为什么要慢走?这是什么意思呢?
维语中除了最常见的“”,“ ”,“”,也经常会用表示祝福、希望的话,如“”,“”,“”;有时还互相表达见面时的兴奋和激动,如“-”,“ ”表示能够见到你很高兴,希望下次能在电话上快快联系。
(2)句子结构不同
从语法角度上看,告别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汉语中说“你好”。维语中“”,按语序翻译过来就是“好吗你”,二者因属不同语系,构词和语法规则不同,自然而然,告别语的句子结构也就不同。
三、告别语对比分析
1、对双方当前会话的评价
维吾尔族人在告别时,经常会表达见面时喜悦、不舍的心情。例如“ “”,“”,“”等。而汉族人在告别时比较注重表达关切、祝福之情,如果客人有事拜访或受到主人热情款待,客人则会以感激的心情和卑己尊人的态度对当前的会话作出积极的评价。例如:“今天的交谈很有收获,谢谢你的帮助”“您的指点很有启发,谢谢您的教诲”“感谢您的热情款待”等等。
2、告别语的自指与他指含义
在告别时,维吾尔族人认为谈话结束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造成谈话不得不结束,即使不是,也是不愿意扰乱对方安排而结束的。在他们看来,自己愿意与某人交谈是表示对其喜爱,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不能继续进行交谈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想法或意愿,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得不提出离开的理由,并表示歉意。汉族人的文化心理与之不同,注重的是对对方的关心、关切。在途中遇到熟人寒暄过后,想到对方可能有事儿要忙,就会说:“不耽误你了,赶紧忙去吧”。拜访人告别时会说“就不打扰你休息了,我先告辞了”“你多保重身体,我先走了”等等。
3、两种含义的道歉
由于文化差异和民族心理差异,告别语中的道歉方式和含义是不相同的。前文中提到维吾尔族人告别时常常觉得是自身原因不得已而为,而汉族人多站在为对方考虑的立场,觉得打扰或麻烦他人而深表歉意。因此,常常会说“对不起,多有打扰,还请谅解”“给您添麻烦了”“真不好意思,麻烦您这么久”等等。相反,维吾尔族人常常会感觉很纳闷儿,“我没有被打扰呀,也没有觉得扰,你怎么这么说呢?”“我没有被麻烦,能够帮助你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儿,我不觉得有什么麻烦呀?”他们不知道,汉族人多是出于对对方的关切,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事情,就不会让对方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而对方却可以用这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儿。
4、关切与祝愿之别
汉族人中,客人在主人家做客离去时,主人会经常说“照顾好自己”“ 慢走”“一路顺风”等话,客人则礼貌的对主人说说“请留步”“别送了”“后会有期”等。但是,维吾尔族人却不理解汉族人的这类告别语其实是对对方的叮嘱和关切,“一路顺风”是希望对方别出什么事,一路平安。维吾尔族人也不理解为什么要送出大门,甚至送了又送。
5、再次相见的愿望
会话中表达彼此再次相见的愿望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难免会出现误解。有时维吾尔族人交谈结束时会说些客套话,语听起来像是再次邀请先见,但并不意味着下次一定要相见。例如, “” ,“” ,“”, “”等等,表达的都是为再次相会感到期盼和高兴,但有时并不是真正的邀请。在汉语中也大量存在表达再次相会的愿望的道别方式,如常见的“有空到家里来啊”“没事儿就来我家吃饭”“常来常往”。这类话与上述维吾尔族人告别语一样,没有明确地约定时间,一般人都明白只是一种客套而已,只是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四、结语
告别语是语言会话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事实。本文中对语中一些典型告别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语的告别语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告别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能采取恰当的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凡璐.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分析与比较[J].考试周刊,2009,(37)
[2]任泉清.汉英告别语对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6)
[3]胡晓宇.告别语的英汉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1,(5)
篇8
[关键词] 英语口语 律动 跟唱 拓展
一、对英语歌曲的运用价值分析
歌曲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歌词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英语歌曲在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优化英语学习心理,开拓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也被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同样,英语歌曲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方面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渲染气氛,增加情趣
在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其本身就是一项较为真实、直观的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歌曲有其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这与英语如出一辙。英语歌曲作为歌曲与英语语言的结合体,除了能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还能唤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好奇心,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词汇量
我们说的每一个句子,每一段话都是由一个个词组成的,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积累一定量的英语词汇非常重要。虽然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多数单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记单词的方式比较呆板,脱离了一定的语境,因此很少会在平时的交流中加以运用。而英语歌曲中的内容有严格的语言规范性,含有丰富的词汇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词汇。
3.改变语言面貌
英语歌曲有声、有韵、有调、有曲、有情。唱一首英语歌曲不仅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而且要讲究字正腔圆,即元音饱满,可拖音,辅音短促有力,不能拖音。听、学、唱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主动模仿过程。首先在音乐节拍的暗示下,注意并记住重读与非重读音节;其次,要学会唱必需先反复地听原唱者的吐词,即说话时单词的发音。然后学习者会不由自主地跟在原唱者后面吟唱,积极地反复模仿,尽力模仿得惟妙惟肖,直至能不看歌词也能唱出来。如PEP教材中的歌曲《An apple a day》,歌曲优美,这首歌曲中“An apple a day”有两个连读,“keep the docter away”中“doctor away”是儿化,只有准确把握连读、儿化才能把歌唱准唱好。所以,平时这样的歌唱多了,听多了,学生自然就能习惯这些语音现象。
二、英语歌曲的选用
1.与学习内容相关
英语歌曲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形式也应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在设计时,不可信手拈来、无的放矢。与学习内容相关,包括歌词的相关及节奏与内容的融合。虽然优美的旋律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英语歌曲的使用不是纯粹为激发兴趣而使用,而是为激发兴趣对学生英语学习是否有帮助才用。因此英语歌曲的选用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为学习服务,不可本末倒置。
2.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才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歌曲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在实践中,尽管学生总体上喜欢活泼、通俗、愉悦型的英语歌曲,但各年段学生的要求还是有所不同的,同样一首歌中段年级喜欢未必适合高段。
3.与特定时间、场合相吻
教师在特定时间与场合,选择相关的歌曲,不仅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昂,还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德育或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情意,从而对英语口语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前一节课是音乐课,学生已畅游于愉悦的气氛中,心情舒适,情绪高昂,则那节英语课导入的歌曲以朴实为主,可以在使用时去除背景音乐,也可以选择比较清幽的乐曲,以听为主,例如《雪绒花》;若前一节课是体育课,那么学生一般都消耗了部分体力,精神不振,此刻适宜选择节奏感相对较强的,较活泼的歌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精神活力,保证更好地投入学习。
三、英语歌曲的运用策略
1.在律动感染中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英语歌曲也是一样,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把学生带进美妙的联想,渲染气氛之际,也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效果,提升“说”的欲望,在不经意间绽放出“自信”的火花。
2.在唱析结合中丰富词汇、了解语法
“析”不是指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感悟。英语歌曲中含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学唱的过程也是对词汇的一种积累过程。同时小学英语各种句式的语法结构都能在相应的歌曲中体现。像日常用语中的疑问句对应的歌曲有《What Time Is It》、《My New Teacher》等;包容现在进行时的有《Song of the Season》、《What are you doing》等;与祈使句相关的有《Weekend》、《Let’s Have a Picnic Today》等。
3.在欣赏跟唱中改善语音面貌
英语同其他语言一样,也是声音和意思结合的统一体,这是约定俗成的。句子的意义可以由词义的排列组合来表达,例如“I lost my pen only”(我不过丢了铅笔而已)、“I lost only my pen”(我丢的只是我的铅笔),也可通过语境来补充或确定。在交际过程中,有的人能和说话的人或读者的心情相契合,对语言有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个句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它语法上的句型或是句子成分,而是感觉那个句子是否通顺,这就是语感。
《基础英语》的作者埃克斯利说:“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的方法,便是教英语的好方法。”在利用英语歌曲教学的班级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外英语学习氛围也明显增强。无论在英语节的“单词一条龙”等竞赛中,还是在口语测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实践证明,英语歌曲在英语课中的运用,是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也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好方法。英语歌曲的有效利用能在其律动感染中消融学生的羞涩感,在唱析结合中加强学生的词句积累,在欣赏跟唱中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在拓展学习中丰富学生的语言内涵,从而改变学生不敢讲、不会讲、讲不好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曹宝龙.学习与迁移.浙江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问题;解决方案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发现听力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但是听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以后发展中的英文水平,是学生英文交际能力最好的体现,所以克服教学难点并提高学生英文听力水平势在必行。
一、中考英语大纲中初中英语听力要求解读
英语语言技能分为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听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写是表达的技能。英语作为交际性语言,只有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达,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领先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考大纲中,对于听力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得到体现。要求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作出反应;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二、当前初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现状分析
听力是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接受并理解,还要进行思考,将接收到的信息准确地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进行分析,进而回答问题的思维活动。
1.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较弱的主观原因分析
(1)语音辨别能力。英语听力无论是在平时训练还是考试中都要以辨别语音来确定英语句子的意思,所以对长元音、短元音、清辅音、浊辅音都要有精确的判定,对这些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听力效果的好坏。
(2)词汇原因。词汇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没有掌握听力中出现的词汇,必然不能听懂听力短文或对话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是一些学生常见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意思,但是学生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对句子做出判断,当然也就错了。
(3)心理因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决定着成败,在英语听力训练与考试中,学生极易背负心理压力,尤其是学生平时英语听力不好,或者是考场紧张也会对听力成绩造成影响。
2.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较弱的客观原因分析
(1)教师专业素质。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英语听力而言,教师起到的效果尤其明显,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元音、辅音这些基本内容时以及单词的教授上都要求教师要有标准的发音,因为学习元音、辅音以及词汇的发音对英语听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就像一个不会说话人根本不可能听懂别人说话一样。
(2)教师教学方法。有些教师缺乏对课堂的设计,在听力中缺乏适当难度的答疑,使学生缺乏对听力训练的兴趣或注意力。另外,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过于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成绩一般的学生,更做不到因材施教,使很多学生逐渐对听力丧失信心,而且教师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上没有科学的做法,使学生们在听力考试中仍然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有效途径探讨
1.重视听力速度训练
听力速度不仅决定着听力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考试的心理。在练习或测试中一句跟不上导致句句跟不上并不罕见。锻炼学生听力的敏锐性可以试着让学生将听力短文在听后争先翻译然后再将重点放到习题训练中将会有很好的效果。
2.重视听力记忆训练
听力考试对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重视对听力记忆的训练,训练中要使学生做到注意力集中,而且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一个单词上,要更加在意文章的整体性。
3.重视英语听力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效果,在训练中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对听力考试的决心,为学生确立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通过循序渐进为学生树立信息。为学生指出一些确保考试信心的策略,如保证睡眠以及一些能够迅速使心情平静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静波.有效教学: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探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包育彬.中学英语教学策略与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朗读教学不但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一个助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值得重视。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上,应根据朗读教学的要求,朗读教学的规律有的放矢的从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几方面来考虑,设计出绘声绘色的朗读教学,这对学生本人,乃至对整个班级、整所学校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把朗读吟诵做到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印,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技巧是关键。
“读”虽说在传统教学中把它依附于“写”,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就朗读的作用,朗读的设计谈一些浅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4、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转贴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即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又锻炼用语言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设计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作用呢?
二、朗读的设计
要做到准确、清晰,并能声情并茂,使听者感染到“声声入耳,心心相应”,使读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必须学一点朗读的技巧。因为恰当地运用语言技术,能恰到好处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增强朗读的效果。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 正确的朗读。做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轻重音是由音强、音长决定的。气流量大,用力,发音时间长,音则重。反之则短。重音显得刚强,常用来表达坚定、果敢、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朗读时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些重读的部分就是朗读的重音。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⑴语法重音(加黑点的词为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一般来说会自然流露。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⑵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父亲说:‘所以你们要向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⑶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例:“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美的秀发。”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所谓语调,是指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语调有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四种基本类型。
平直调,全句语势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用来表示庄重、严肃等语气,常用于叙述、说明、判断的陈述句。
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上昂,用来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励、号召等类语气。常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
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多端,用来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怀疑等语气,常用于疑问句。
降抑调,由高到低,语势渐降,用来表示祈使句。
如朗读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守卫家乡的哨兵?”由于句式和句子语气的不同,在朗读时,前四句采用直调,而后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则应用扬上调。如此就能够很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的速度
朗读的速度是指朗读的缓急快慢。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⑴快速,常用来表现紧张危急的场面,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异的心情。⑵慢速,常用来表现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谐、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⑶中速,常用来表现一般的说明、交代、过渡。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听潮的时间、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6-12段写的是作者夫妇对落潮时海景的欣赏,这时大海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人物的心情是欣喜的、安静的、这部分适宜用慢速度来朗读;文章的14-17段描绘的是一幅从海睡到海醒的画面,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由“恼怒”到“愤怒”,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朗读的“高低”与“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高与快的表示的情态、场面大致相同,所以高读的地方往往也谈得快;同样道理,低读的地方往往也读得慢。
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不过在吟诵时,安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意,发展的节奏。”萧蕴也说:“读、吟、诵及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两位大家都极其关注读甚至吟诵,他们的独到见解不无道理。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位置和停连等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通过朗读吟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力求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尽,获得广泛的美感体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周振甫 《论诵读》
朱自清 《论诵读教学》
叶绍钧、朱自清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林炜彤 《听说读写必须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