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天仙子范文

时间:2023-03-20 02:2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张先天仙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艺渊源,经久不息

我国的根艺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会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树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

南北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汉族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使得根艺发展不断趋于繁荣。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椭σ砸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

宋、元时期,根雕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到了明清两代,中华根艺日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清朝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作品更是将根艺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让根艺在中国大地复苏并发展。坐落于美丽的四川盆地周山区西缘的芦山县,在汉代是蜀郡属国,因蕴含丰富的乌木材料且根雕艺术在这里生根发芽使其而被誉为“蜀根”。曾受千年蜀汉传统文化的滋润和石雕艺术文化的支撑,芦山乌木根雕利用天然材料,逐步形成了“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创作原则和因材施艺的乌木雕刻技法,使得芦山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根雕艺术之乡、根雕之都。如今,在唐国富等根雕艺术大师的带领下,芦山的根雕艺术不断被发扬光大,展现着独特的根艺之美。

梦的开始,坎坷而执着

梦想是一个人生命的最高追求,一个有梦的人必定有着执着而坚定的步伐,唐国富的梦想就是懵懂时期的那个雕塑之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芦山人,唐国富对芦山根雕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是一生就是一个“雕刻人生”。他的父亲从事照相行业几十年,“六十年代初相馆就在文化馆旁边我们也就此在这种环境长大,因而被艺术气息所感染”,每天在汉代的石刻兽周边玩耍,在兽的背上攀玩长大,再加上从小喜欢绘画的爱好,得到文化馆的老师的关注,并教会了他基本的绘画知识,这为他后来的根雕艺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中国涌现出了一位名叫欧阳海的英雄人物,他因看到一匹驮着火炮的马因受惊狂奔在火车道上,为了保护列车人员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把受惊的马推出火车道,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还出了一本专著《欧阳海之歌》,该书的封面就是用雕塑表现了欧阳海的瞬间动态,人们因此而记住了这位英雄,也让唐国富感受到了雕塑的魅力,以及艺术家将英雄的形象瞬间凝固的震撼。他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自学雕塑。

后来,唐国富又看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想当雕塑家的梦便油然而生。

学生时代总是轻松而短暂的,而唐国富的学生时代却是被雕塑梦想填满的时代。

这期间,他开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石头撞击铁钉,花了很长时间,打出了一个能锻炼身体的手提子举重器,当时的心情非常自豪。

中学时期,唐国富开始有一种想做塑像的冲动,但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写信给四川美院,美院方面非常认真地给他寄来了四川大邑收租院的泥稿造型搭架图,让他激动不已,同时也让他更有信心在摸索中学习和提高。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青年人们都经历过下放农村,唐国富在这一时期看到了自己雕塑的未来。

1972年,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唐国富和他的哥哥都被下放到农村,并且二人住到同一生产队。在那里,兄弟俩同甘苦、共患难。农闲时期,唐国富还不忘自己的艺术梦想,抓紧泥塑学习。他记得当时生产队有个砖瓦窑,取泥很方便,为他的雕塑梦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富那时就开始自塑头像,甚至晚上点着煤油灯都在造型。作品完成后他还曾私下搞展览,得到很多农民的高度赞扬,这让他心花怒放,成就感更是油然而生。

后来,唐国富又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县级和区级的艺术作品展。并参加了短期培训,提高了对雕塑艺术的认知。

1976年恢复高考,唐国富认为不应该错失这样的机会,于是积极参加并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当时重庆设了考点,成都的四川音乐学院也设了点,报名者成千上万。经过初试、复试,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他终于拿到了准考证。第三天将应考,他选择了表现知青的题材。结果作品在28位考生中名列前三名,让他信心倍增。然而,在后面的素描考试中,他因从未学过而最终一败涂地,还是没有被录取,这对唐国富来说是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雕塑人生,圆梦人生

从那之后,唐国富被调入国营照像馆工作,并从事暗房冲印工作5年之久。后来,彩色照片开始在全国推广,让他意识到传统的照像工艺将被高科技代替。于是,他依然选择重新回到雕塑的世界,找回原来的自己。

唐国富开始不断的学习临摹,也搞一些创作,最终他的努力和好学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在50周年纪念日,他塑了一尊半身雕像,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1987年,唐国富调入了芦山博物馆。他介绍说,芦山博物馆座落在城南汉姜侯祠内,有元明建筑平襄楼,明代建筑姜公庙,为纪念三国人物姜维而建造,原有木刻姜维塑毁于。后来,很多专家学者建议重塑姜维像,1991年,唐国富重新设计创作了姜维座像,并与冯德安老师合作放大翻模,像高2.5米。最后用红砂石打制,安放在姜公庙内。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扬。同年,他还到北京参加了古人类头骨复原修复培训学习,参观了中国美术馆,这让他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心。并在以后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

1997年6月,唐国富创作了汉白玉石雕作品《回归》,并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位诗人看后写了一首诗:“切切思亲念,依依母子情,归嬉怀抱里,喜泣百年心”,贴切的表达了“回归”所要表现的意境。

瑞兽从远古时代一直延存至今,代表了吉祥、仁慈、正义和勇气。各地历朝历代的瑞兽造型大同小异,尤以芦山的汉代石刻造型最为生动传神。2002年,唐国富取材于芦山东汉时刻瑞兽创作了乌木雕作品“瑞兽”,作品在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现已成为芦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第十届国内旅游交易会上,雅安市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结为友好城市,该件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南京市人民政府。

唐国富的樟木雕作品《梦》入编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集,寓意青春之梦;红木木雕作品《梦》入编当代艺术家作品集;红豆杉作品《醉》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选集,表现一名青年女性陶醉于爱情之中,被爱所醉。书法作品曾获得国家级展会金银奖,入编多部典籍。陶艺作品《老成都》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用汉代的土陶的表现形式,融合了汉俑的抽象、夸张、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老成都的一种自由生活形态。红椿乌木雕《老村长》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憨直的面孔、和善的容貌、敦厚的性情,直抒人性的真与善、繁与简,朴拙的表现之中发散出作者内心的不羁与达观;卵石雕《岁月》荣获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无限祝福,唐国富有感而发,创作出了名为《用我们的双手重建家园》的乌木根雕作品。该作品底座长50厘米,高12厘米,意为让大家记住5月12日这一天,作品主体采用了抽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用双手向上伸展的三人,象征着大家紧密团结,用双手重建美好家园,而举起的双手又好似树枝,象征着未来会在大家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这期间,唐国富的书法作品和格言入编多部典籍,2005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名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原芦山博物馆馆长。他的人生是与雕塑为伴的人生,是为艺术而奔忙的人生,更是豁达睿智的人生。

传承发扬,让艺术之美花开四方

2012年,因工作需要唐国富被借调到芦山县根雕艺术城管委会,负责芦山根雕企业的艺术指导。2014年被四川省档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专职培训一个班15人学生学习泥塑、木雕。从1994年起至今,他已经先后培养学生120余人,并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从事石雕、根雕、青铜制作等。有部分学员在芦山创办根雕企业。有多名学员作品曾在参加省级根雕大赛中荣获金、银、铜奖,甚至将申报四川省工艺大师称号。

走进唐国富的艺术工作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创作。在一名学生正在创作的一幅名为《规矩》的作品前,唐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该作品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体现着创作者的个性。”

随手拿起一件《唐吉诃德》根雕脸谱,唐国富介绍说,这件作品的灵感就来自于他读过的名著,把他所理解的堂吉诃德的个性与形象融为一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雕艺术作品亦是如此”,“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芦山根雕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自然特点,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因材施雕,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

“因材施雕,正如培养我的学生一样,只要因材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唐国富表示,他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文化,创作的灵感需要他们自己去挖掘。“顺其学生的天性,才能更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这跟创造根雕是一个道理”。

唐国富不仅将自己的艺术人生书写到极致,他还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根雕艺术之美,让更多人传承发扬这一传统艺术。他说:“我还将继续培训雕刻学员,争取在近年内再培训100余人。为芦山根雕产业发展,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建设做出贡献”。

大胆创新,助推产业化发展

芦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根雕资源――特有珍贵的金丝楠乌木。为了推动芦山根雕的产业化发展,很多芦山根雕企业不定期参加省外有影响力的各类会展,参赛作品分别获得了各类大奖,有的作品入编国家级艺术刊物,为县里赢得了很多荣誉,也为芦山根艺的推广起到了很大在作用。

同时,近年来芦山汇集了浙江、福建、辽宁等地的雕刻艺人和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青年根艺大师,他们的作品秉承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精髓,作品各具特色和风格。在根雕产业呈现上升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形成了十多家乌木根雕龙头企业,先后被央视、香港媒体、省市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强有力地推动提升了根雕产业的发展。

2013年芦山县荣获了“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的称号,这一荣誉称号是全国乌木根雕行业唯一的品牌称号,标志着芦山以乌木根雕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了雅安市的前列。目前,芦山全县根雕经营户达220余户,设计制作人员1200余人,发展及带动相关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地,更远销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产值高达数亿。

芦山的乌木根雕作品造型千姿百态,作品《雄鹰》霸气十足,有的高山俯冲、蓝天翱翔;有的以展现奇山异水、松山寿石、古寨沙丘、小桥流水等景观;有的表现女娲神仙道长、英雄好汉等人物;乌木瑞兽有驱魔镇邪之神威;生肖花鸟栩栩如生。这些优秀的作品使得芦山乌木根雕产品闻名全国及海内外,不少的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赞叹不已,流连忘返,不惜以重金购买收藏。

芦山根艺开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选用千年的乌木、红豆杉,老香樟、老楠木、老白木等优质树根,手法恣意奔放,化腐朽为神奇。

芦山根雕产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唐国富回忆到,2005年以前芦山根雕业仅有业主34户,从业人员100余人。当时的芦山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地处偏僻,外界对于芦山根雕与芦山县一样知之甚少。

从2005年开始,有着先见之明的芦山县委、县政府在当时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果断斥资上千万元,倾力打造了位于芦山县芦阳镇樊敏路的根雕一条街,初步形成了较为集中的乌木根雕交易市场,并成立了芦山县根雕协会。当年根雕经营户增加至65户,从业人员增至350余人。自此芦山县根雕产业开始驶入发展快车道。

2006年,芦山县结合自身文化资本与自然风光,将历史文化、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根雕艺术产业、自然景观旅游等相结合,推出了“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时至今日,芦山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并入选“全省十大民间节日”。受益于芦山县“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暨根雕艺术节的直接推动,目前,芦山形成了全国乌木根雕第一、根雕第三的市场,成为雅安乃至四川少有的全国知名根艺市场。

另一方面,由于芦山县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香楠、水楠、金丝楠等名贵品种的乌木和其他品种乌木,在吸引大量客商的同时,也使云南、贵州、重庆等西南省市出土乌木自然流入芦山,促使芦山乌木市场自然形成,日益壮大。久而久之,芦山县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乌木交易第一大市场。

为做强做大根雕产业,芦山县作出了建设“西部第一、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中国根雕艺术城的重大决策,即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基础,坚持原料市场、加工市场、工作室和商品交易市场“合理布局、统筹互动”的原则,建设集创意、展示、拍卖、交易等为一体的高端根雕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并将根雕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AAAA级景区。

作为芦山根雕艺术的领军人物唐国富表示:芦山根雕从业人员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汉代文化、文化的精髓,创作更多更好的根雕作品来展现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已到花甲之年的唐国富,在道友邵小明的笔下,似山中“玩童”,玩石弄艺视为本家,性情粗放,好酒,不修边幅;得益于清风与皓月,伴根入眠,行走于梦乡。他所摸索出的具有巴蜀特色的泥塑、根雕与石刻的艺术手法,也让他被圈内称呼为“土巴唐”。

篇2

多年来,少先队工作一直是以学校为主体,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区在少先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对社区教育资源的调动、配置工作做得不充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先队工作社会化将成为大趋势。所谓社会化,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挖掘、利用,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建设社会化的工作运行机智和活动模式,在社区也成为少先队教育的主体。现代社会以社区为基础,所以,我以为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社区要当先。社区少先队,也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添一把柴。

一、社区应该是少先队组织开发的新空间

开拓社区少先队工作,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一方面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年时代处于这个过程的起点、游戏、娱乐、交友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现在他们每年在社区的时间增加到160天以上,这本应对他们的社会化大有裨益,但是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阻碍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素质教育的转变,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开设素质教育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少先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第三方面,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它的各个机构的管理越是科学化,一些群众团体在机构内赖以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这些结构剥离出很多职能还于社会,政府职能也越来越单纯,而社会的空间却越来越大。所以,群众团体社会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少先队也概莫能外。

二、 建设社区少先队工作结构的有效途径

作为学校少先队教育的重要补充,少先队社区工作结构的主要任务是聘任辅导员、把少先队员们组织起来、联络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开展少先队的活动、寻求物质支持。它的职能是学校少先队教育在社区的继续,而不是另起炉灶。它要与队员所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加强联系,了解社区内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在节假日把队员们组织起来,继续开展学校少先队的教育活动,并做好互相衔接与队员的认定工作。其实,少先队的很多活动都可以转移到社区开展,以“雏鹰达标争章”活动为例,我们完全可以将一些达标的训练、考核及颁发工作交给社区来做,这样就克服了学校少先队开展“达标争章”活动所受的时间、地点限制,也减轻了学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社区少先队的工作机构也可以结合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的需要,或者根据家长及队员们的愿望,组织队员自己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公益劳动、读书活动、科普活动、冬(夏)令营活动,使他们的节假日充实起来、活跃起来。

三、我校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网络的做法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重点抓了两方面的建设。

(一)是制度建设

(二)是阵地建设

就这样,我校少先队社区组织建设的神经末梢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促进,提高了少先队员的整体素质,文明之风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从学校辐射到社区,从小孩子波及到成年人,从一家一户蔓延到整个社区。少先队组织不仅成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成为社会文明的辐射源。

四、我校构建社区少先队组织网络的收获

(一)少先队社会化是少先队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的社会化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广大少先队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更要把少先队的发展贯入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认识到少先队的社区化、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少先队的宗旨是育人,而不同时代又提出了不同的育人标准。因此,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锐意改革进取,不断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少先队工作,努力开拓,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促进少先队工作更好的进步。

(二)社区少先队是少先队组织社会化的有效形式与重要载体

少先队社会化意味着少先队组织将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少年儿童事务工作,包括社区少先队员的管理、教育、维权服务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少先队的社会化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这种发展,教会少先队员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应变的重要一课,现今的少先队员多为独生子女,且家庭矛盾较以往而言,有所增多,成年人中所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孩子身上同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诸如此类的影响很多,这就使得当今的少年儿童事务增多,复杂性有所加强。少先队走向社区,将义不容辞的担负起社区内少年儿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除了开展各种活动外,还要通过组织团结他们、关心他们,为他们维护权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服务。所以说,社区少先队是少先队组织发展的需要,而社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是少先队员迅速成长的课堂。在社区开展少先队工作有充分的时间保障,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巩固学校少先队教育新格局,使社区成为少先队组织社会化的一种好形式。

篇3

[关键词] 低产田 障碍因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64-02

目前,中低产田严重阻碍了玛纳斯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受水土资源限制,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改良中低产田,能有效提高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主要障碍因子

改造中低产田的障碍因素主要是部分耕地干旱缺水盐碱重、土壤瘠薄、板结、漏水、漏肥等因素。

1. 农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52g/kg,碱解氮57.67mg/kg,小于60 mg/kg的面积占总土地的63.1%;速效磷小于10 mg/kg的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8.6%。因此要调整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2. 地面坡度大,土地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类型主要有白板土和红板土,地面坡度大多在1.7%左右,土地坑洼使浇水时极易造成水土严重流失。

3. 土壤板结 我县土壤大面积板结,高达5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大半,耕层容重达1.65g/m3,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渗水和作物出苗。

4. 土层薄、漏水、漏肥

土层薄的土壤保墒和保水、保肥性能差,常引起土壤干旱和缺水缺肥,戈壁红板土和戈壁白板土就是这类土壤。

5. 重用轻养,地力下降

由于人多地少,极易造成土地分配不均,加剧了耕地轮作的困难,土壤缺乏休养生息的机会,再加上一味的追求土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对土地投入量少,导致地力下降。

二、培肥改良措施

改造中低产田的重点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培肥地力,因此要治理盐碱地和培肥地力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行以改土为中心,土、肥、水综合治理的方针。

要充分运用和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走大农业、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型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积极做好综合开发的可行性调查和规划设计工作。本着节约资金,重点突破,配套发展的原则,发挥改造中低产田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

1.1 挖沟排水,完善排水系统:排水工程是改善盐碱盐地主要方法,健全干、支、斗、农多级排水渠系,从而保证灌水与排水的平衡。

1.2 加强灌溉管理,用水效率最大化,做到按作物种类、地形情况、土壤条件,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水。以细流沟灌或小畦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措施代替大水漫灌。

1.3 退耕还林,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长期采用精细耕作的方式,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对作物的布局进行科学的调整,自然的排水排碱,达成全面治理的目的。

2. 培肥土壤,提高农田有机质含量,使得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2.1 种植绿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促进土壤熟化

定位检测的结果表明:连续两年种植小麦,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增加0.1%。由此说明种植绿肥草木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不重视绿肥的种植,也是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2.2 秸秆还田对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大有裨益:a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对大麦、玉米、棉花秸秆还田的试验,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03%;b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对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c节约了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降低了氮肥的投入量和物化成本投入费用;d节本增效。

2.3 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实行过腹还田,增加有机质肥料的投入。

农家肥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肥源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经多年调查由于农民施用了有机肥大大提高了低产田肥力。小麦从之前的亩产25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亩产375公斤。经过几年的改良,土壤逐步转化为灰板土,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土壤中的养份也增加了。

2.4 加强耕作制度,促进土壤风化,实行秋耕冬灌

有机肥和灌冻水配合使用,使土壤能够进行充分的风化,使得土壤充分熟化,对疏松土壤,改良结构豆邮很大帮助,有利于第二年开春的出苗和作物生长。

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大土块经过半个月伏耕后,紧实度由开始的27.5公斤滑落到16公斤,土壤容重由最初的1.53克/立方厘米下滑至1.20克/立方厘米,有助于疏松耕层土壤,加强渗水性能和透气,经过伏耕晒垡的地块对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有一定作用。

2.5 增加投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生产效益

2.5.1 进行配方施肥,优化测土施肥

施化肥能为土壤提供有效养分,同时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的需要,从而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配方施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而且也是增加作物产量,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手段。

2.5.2 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使用

农业生产实践表明:有机肥与化肥各有其优劣,二者如果可以配合使用,能够取长补短,达到最好的效果。由41个定位监测点看,几年来只有11个点施用农家肥,而其它30个点从未施用过有机肥。经过11个点测定分析,一般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的占多数,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的占73%,全氮增加的占46%。碱解氮上升的占46%,速效磷上升的占64%,表现都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物质。如果不施有机肥或者施用甚少都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损失或降低。故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肥源。

2.5.3 氮磷配合,增加土壤速效养分

由30个定位监测点测定,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后,大多数土壤养分含量都会增加。碱解氮增加的占57%,下降的占43%,速效磷增加的占77%,下降的占23%。如果氮磷配合使用,能有效改善土壤中理化性质,土壤速效养分得到补充,增加较快。看来农业生产对化肥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在提高作物产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6 增加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培肥地力的必要措施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与比较表明,由于长期种植棉花和玉米,盲目施肥并没有根据土壤的微量元素丰缺进行,大大降低了土壤中硼、锌的含量,眼中的会影响到各种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中低产田改良中,应注重硼、锌等微肥的使用量,使之达到增产的目的。

三、结论

改造中低产田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要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料,充分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措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条件关键所在,以有机肥为主,以无机肥为辅才能相辅相成,合理施用化肥,这样才能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化肥的最大效益。使农业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改善中低产田,才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