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寓意范文

时间:2023-03-16 02: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守株待兔的寓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守株待兔的寓意

篇1

若你是一只兔子,我愿意做那个被人们嘲弄了千百年的“守株待兔”者。当你撞向树桩的那一刹那,我会挡在树桩的前面,看着你撞向我的胸膛时,我将微笑。

——题记

“守株待兔”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嘲弄的例子,进而那个“待兔”的人也被人们嘲弄了千百年。但是,人们在嘲弄之余是否细细解读过“待兔”者身上特有的精神呢?首先,他已经做好了最充分的准备,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兔子的出现;其次,他有信仰,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信仰一直在坚守。

我们通常只在成功者的身上寻找经验,殊不知失败者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也许失败者的经验更能够使我们受益,毕竟这个世上失败者大于成功者。“守株待兔”的结果是不成功的,那个“待兔”的人无疑是个十足的失败者。按理来说,对于失败者,人们应该同情他,而不是嘲弄他。如果说每一个失败的人我们都要嘲弄他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是只有“笑”了?

在我看来,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守株待兔”,一直都在循环着人们嘲弄了千百年的命运。只不过说,千百年前那个“待兔”的人等待和坚守的是一只有血有肉的兔子,而现在世上每一个人所等待的“兔子”,是金钱、名誉、地位、职位、感情等诸多“兔子”的化身。千百年前那个“待兔”的人运气不好,最终没能等到兔子的出现就被活活饿死。现在世上每个人的运气也有好坏,有的人运气好等到了“兔子”,但兔子只怕也会有跑掉的那天。有的人运气不好,同样没有等到“兔子”,但他们却没有被“饿死”,因为他们学到的是“守株待兔”者的精神,而不是“守株待兔”者的方法。

“守株待兔”者的精神是什么呢?第一,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后等待机会的降临,不是有一句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安排的!还有一句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的“东风”也应该可以理解成机会吧!第二,是信仰,持之以恒的坚守自己的信仰。信仰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理想和梦想。我有一位红颜知己,她把理想和梦想区分得很清晰,她说:“理想通过努力是容易实现的,而梦想呢?也许经过最大的努力也可能无法到达,并且只有实现了理想以后才能慢慢靠近梦想!”我当时听完之后很是诧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把“理想”和“梦想”划得这么清楚,在我看来“理想”和“梦想”应该是等同的啊!

不管是“理想”和“梦想”,总之应该可以用“信仰”来概括,有信仰总是好的。但有一种东西比有信仰更重要,那就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守株待兔”者的信仰是相信——他相信兔子会再次或不断的出现。而现在的人们呢?人们在走投无路、绝望、悲观、失败、痛苦的时候,也要相信“兔子”会出现,有时候只要相信奇迹,奇迹就真的会出现。

篇2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篇3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篇4

关键词:巧抓发言;创设情境;独特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052-01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引入情境强化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体验。平铺直叙的语言创设出的情境并不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只有巧设语言陷阱,诱使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高度兴奋的情感体验。如:学习寓言《守株待兔》这一课时,为了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种田人坐在树桩旁守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野兔没等来,庄稼全完了,这时候,请你们来劝劝他吧!你会怎么说?

我扮演那个种田人,悠闲地坐在树桩旁。边吹着凉风边得意地笑:要是每天都有一只野兔跑来撞死,那该多好啊。这样我也不用种田了,天天都有兔肉吃。哈哈……

梓豪迫不及待地说:我想到一个词“幸运”,你上次捡到一个兔子是你幸运。

种田人:你这是劝我继续在这里等幸运降临呢?还是不要再等了呢?

梓豪不好意思地说:不要再等了。

骏烨举手,补充说:你上次捡到一个兔子是你幸运,幸运不可能天天降临在你头上啊。你不要天天坐在树桩旁等了。

(掌声)

种田人:谢谢你们,我会记住“幸运”这个词。(将“幸运”写在黑板上)不过我想知道,你不让我坐在树桩旁等,难道坐家里等?野兔会自动到我家里来找我?

学生哈哈大笑。

在这里,我就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漏洞,巧妙设计了一个“陷阱”,紧抓“等”字提问,使学生在笑声中深刻理解寓意。

子钰:上次你捡到兔子是你幸运,你要知道,这个幸运是老天爷因为你努力种田才奖励给你的。所以你要继续勤劳地种田。

(掌声)

种田人:谢谢你,我知道了这就叫做“天道酬勤”。

郭旭:种田人,我要告诉你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

种田人:谢谢你。我不等天上的馅饼,我等撞死的兔子。

学生笑。

在这里,我故意设陷,步步紧逼到“等”字上,促使学生思考“等”其实就是“不劳而获。”

果然,在笑声中,有同学顿悟了。

驰站起来说: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不要不劳而获。

掌声。

种田人:我喜欢“不劳而获”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以后我会记得不要“不劳而获”。那我要――

学生:勤劳。

种田人:好的,我会勤劳。还有谁能劝劝我?

雅婷:种田人,你要好好种田,就像学生要好好学习一样。

种田人:哎呀,真好,我知道了,种田的就要好好种田,学生呢就要好好学习。《增广贤文》里有劝我们种田与学习的一句话是――

学生: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岁月乏。

种田人:是啊,我要记住这句话,好好种我的田去,你们好好读你们的书去。

种田人站起来刚要去“种田”,冰瑶又补充了一句:种田人,我要告诉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该生说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我立刻想到,前面所讲的,都是要劳动才有收获,究竟怎样才能联系到学习上呢?这个孩子的回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立刻顺着她的话继续“设陷”。

种田人:可我田里种了庄稼呀,不是豆,也不是瓜。怎么办?是不是我不用再去地里了,我还坐在这里等兔子来撞死吧。

学生笑。

骏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付出了劳动才能有收获,不是你种下了种子不管它了,它就能收获了。

冰瑶:再说了,瓜和豆也是庄稼的一种啊。

种田人:哦,我明白了。种下了种子还得付出努力去管理,去除草、施肥,才能有收获。就像你们坐在教室里不一定就能学到知识,要――

熙婷:要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才能学到知识。

种田人:看来学习和种田的道理是一样的啊。

梓阳: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不要偷懒。

种田人:哎呀,今天听了你们的劝告,我真是受益匪浅,这真是:听君一席话――

学生:胜读十年书。

种田人:好啦,让我们都记住吧:天道酬勤,不要幻想不劳而获。我努力种田去喽,你们呢?

学生:我们努力学习去喽――

哈哈哈哈

篇5

什么是迁移?字典上释义:离开原来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东西迁到课堂上来,以利于课堂教学或者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搬迁到与之有关联的现实中去,以便于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利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朗读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课文中有些语言所表达的环境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与其相近的某些事物联系起来,迁移到朗读的指导中去。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喱——克喱’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朗读这一句时,就应采用迁移法。由于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学生,对于 “劳动号子”闻所未闻,而对劳动号子“激动人心”的魅力更是茫茫然。但是,学生对于比赛时为参赛者喊“加油”的激动场面却见得很多。因此,我就设计了一个赛场“激动人心”的拉拉队助威呐喊“加油”的情境,让学生现场体验当时的热情,再将此激情迁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于是,学生在这段文字的朗读时,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对情感的表达也就驾轻就熟了。从这以后,学生在每次比赛或者观看比赛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喊着“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这样的课堂内外的激情飞扬不正是迁移的妙笔吗?

其实,这样的迁移在古诗词教学中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赞美,对国破家亡的悲愤激昂,还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缠绵,抒发心中柔情的温言软语,都可以由以往学过的、已经掌握的情感迁移至课堂进行指导朗读,也可以把曾经经历过的某种情感迁移过来。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惆怅满怀的情绪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想家的情形,再说说自己以前读《静夜思》《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时的心情与所学古诗词表达的情绪相近,再去朗读,效果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补充此类情感诗词让学生朗读,强化这类诗词朗读时的语调、语速、语气。这样,新知、旧知以及未知紧密相连,不又正是迁移的一大妙笔吗?

二、阅读迁移

小学语文课本选编了不少名家名作,教师可以由课内书本情节迁移到相关的其他故事,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更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三国演义》是脍炙人口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学生对该书的内容并不陌生,却很少有人知之甚详。所以,在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该文的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了解文中主人公刘备与诸葛亮的性情、性格以及才能,再由此让学生去搜集他们的其他故事,在故事会——刘备与诸葛亮上亮相。故事会的成功让我了解到学生课外的确花了时间、精力去研读、讨论,后来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也如法炮制,让学生研读《水浒传》,效果很明显。

三、习作迁移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编的好文章,它集示范性、人文性、欣赏性等于一体,是指导学生学会习作的重要工具。这里,迁移更有了用武之地。

1.结构迁移

在教材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练习:认真阅读某一段落,用某某句式来写一段话。这样的练习就是从课堂学习的内容迁移到生活的实际运用,既内化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课本中好的段落结构,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迁移训练。例如在《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时“明明……刚刚……还没等……就已经……”的句式,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试着描写变化较快的事物——魔术表演、戏法变换、云的变化等等。

2.寓意迁移

篇6

1.能正确地判断寓言的写作手法。2.能正确地分析寓言写作手法的作用。

【概念阐释】

寓言是以假想的故事或通过对事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说明某种道理,以达到教育和讽刺目的的一种文体。“寓意于言”是寓言的主要特点,也就是在具体的故事中寄托某些道理或教训。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所谓一事一理、以小见大,就是编一个精致小巧的故事,来表现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简单说就是小故事中蕴涵大道理。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农夫与蛇》,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可以说,我们

从每一则寓言中都能悟出道理。

【阅读指导】

我们在阅读寓言并分析其写作手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把握故事,领会寓意。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可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于理。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是否能吸引人。所以,要读懂每则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就要清楚事情的起因、

经过、结果如何。如《郑人买履》讲的是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故事刻画了一位只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买履者。“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像买履者那样死搬硬套、机械守旧、不知变通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即可获得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二、分析形象,明确写法。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有的是动、植物,还有的是自然界其他的事物或现象,写作时要借助夸张、拟人、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学习寓言时,要弄清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文中又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如《蚊子与狮子》中的人物有蚊子、狮子,文章采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话塑造了一只自吹自擂的蚊子形象。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构思故事的方法,塑造形象的手法。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筝与麻雀

牟丕志

春风起了。农人来到田野里放飞风筝。借着强劲的春风,风筝飞上了蓝天。它越飞越高,离云层不远了。

风筝向下面一望,发现大山、河流、村庄、田野都变得小了,看上去像地图。农人在它的视野里变成了一个黑点。这让它感到很新奇,它忽然觉得自己已脱胎换骨,变成了一种十分不凡的精灵。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了不起。想到这儿,一种强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它激动得大喊大叫起来。

麻雀看风筝飞得那样高,十分羡慕。

有一次,风筝正在院子里休息。麻雀对风筝说:

“能不能把你的翅膀借我用一用,让我飞得更高一些,体验一下在高空中飞翔的美好感觉。”

风筝很瞧不起麻雀,于是说:“我的翅膀这样宝

贵,决不会借给你的。凡事得凭自己的真本事,不要想歪门邪道。”

晚上,农人将风筝挂在了大树上。风筝发现一群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风筝感到很烦。心想,自己与这群没有用的家伙为邻,真是一种耻辱。于是,它对麻雀说:“你们都闭嘴,你们这群浑浑噩噩、没有骨气、没有出息的家伙。你们永远不会飞上蓝天。不如死了算了。”

麻雀们心里很不高兴。但是,它们没有与风筝计较。它们觉得自己确实十分渺小,没有争辩的底气。再者,麻雀朴实、憨厚,它们不愿意与邻居争斗。

春耕开始了,农人忙着去播种,没有工夫去放风筝了。挂在树上的风筝十分着急。它对农人说:“你为什么不把我放到蓝天上去呀。”

农人说:“你这个不知分寸的家伙,现在是春耕大忙季节,我哪里有时间陪你玩呀。”

风筝自找没趣。它不吱声了。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风筝由于风吹雨淋,变得面目全非。它的翅膀和身躯看上去光秃秃的,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只是从它的的骨架上,依稀可以看出它曾经是一个风筝。现在,它已经被彻底遗弃了。

而麻雀依然在树上飞来飞去,打打闹闹,快乐无比。

人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本领生存,依赖别人的做法是不会长久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1年第6期)

1.请分别概括麻雀与风筝的特点。

麻雀:

风筝: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法?

篇7

我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

小学一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很形而上,一节是教孩子们确立人生目标。黎安安站起来问我什么是目标,我说:“目标就是你努力了才能实现的理想。”黎安安说:“明白了,我的目标就是下次考试超过王一。”王一保持不屑的神情直到下课,然后走到我跟前,悄悄对我说:“我的目标就是娶你做老婆。”

我张着嘴好半天才调整好表情,然后拍拍小男孩儿的肩膀,用志玲姐姐的声音说:“你要加油哦!”

他突然想起什么,问:“老师,你的目标是什么?”

我不知怎么回答,恰好下一节课的预备铃响了。

这个答案是少儿不宜的。

我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跟他在一起,从清晨到黄昏,从白衣飘飘的年代到白发苍苍的季节,我们一直在一起,一起上班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还有,一起养育一个孩子。

我甚至没有7岁的孩子勇敢,我一直没有去努力,我在等。像守株待兔那个故事里的蠢人一样,守着半截树桩子,等着他撞上来。

可是,景行身边永远站着别的女孩子。

总有一天,他会爱上我的

第一次在公交车站时遇到他,他手里撑着橙黄色的一把伞,伞下站着冷傲的漂亮女孩儿。他拼命讲笑话给她听。我和周围等车的人都笑了,不是因为那些笑话,而是被他逗笑。他转头看我,嘴唇翘起,露出洁白的小虎牙,阴郁的天空都被这朵笑照亮了。

就那样认识了景行。他说:“哦,原来你就是老师口里的完美学生――骆小溪啊,久仰久仰!”他说这话时一点儿都不真诚。什么叫“老师口里的完美学生”,我就是很完美。当然,完美在他眼里一定应该还包括别的内容,比如美丽。

我实在不能算是个漂亮的女孩儿,矮墩墩的个子,连他的肩头都不到,还长着一张圆圆的脸,因此他并无恶意地叫我骆小饼,慢慢周围的同学也都这样叫,甚至苏大浅认识我很长时间都以为我就叫骆小饼。我说:“毁了我的形象,你要负责。”

景行的目光从花花绿绿的信纸挪到我的脸上:“怎么负责?要我娶你?”

我很生气,决定不帮他送情书了。

他用一袋糖哄我,没办法,景行一笑,我的心就化成了一块大白兔奶糖,哪怕是假的,虽然我知道假的里面有三聚氰胺。

把情书送给漂亮女生,我甚至没多看她一眼,我相信,她不过是他生命里的过客,而我,骆小溪才是景行的真命天女。

总有一天,他会爱上我的。

漂亮女生终于还是从他身边离开了,我猜她是不喜欢那么土的信纸,我没告诉他。

放他走,心里却钝钝地疼

老师们都很不明白为什么我那么好的成绩不选北京,而非要去武汉。

我把景行寄给我的那些樱花盛开的照片给人家看,我说我喜欢如烟似雾的樱花,人家用很奇怪的目光看我,樱花好看可以当前程用吗?

那只是借口,我不能骗自己。景行在武汉,我还能去哪儿呢?我得守着我的目标,等他自己往枪口上撞,距离远了可不行。

再次见到景行时,他正在艰苦卓绝地追一个重庆女孩儿。他总是很忙,在我面前晃一下还直看表。我若无其事地给他一拳骂他重色轻友,放他走,心里却钝钝地疼。

儿童节那天,他叼着烟把我从图书馆里揪出来:“小饼,今天你过节,送你个礼物。”

礼物是苏大浅。他是重庆姑娘的老乡,后来我知道景行怕苏大浅近水楼台,便把他派给我,很高风亮节地解决了暗藏的情敌。

我们四个坐在江湖滋味吃火锅,苏大浅“小饼小饼”地叫着为我添菜,而景行使劲地说着有趣的话。他说辣椒是最性感的食物。话说得漂亮,表情出卖了他。他呲牙咧嘴,脸红到脖子根儿。

我把我的清水锅盛给他,想说点儿什么,终究是什么都没说出来。

那晚,苏大浅送我回寝室时说:“小饼,我知道你喜欢谁,但是我喜欢你。”

我很努力地笑着说:“对不起。”

我的心里落了一地冰凌

景行穷追猛打的爱情开了花,却没结果。把重庆姑娘送上回老家的列车,我陪他去喝酒。依然是江湖滋味,只是这次,他要的是清水锅,我要的是红通通的麻辣锅。

失恋的男人话很多,说她让他跟她去重庆,可是他不愿意。他说:“小饼,你说我是不是不够爱她?”

我没回答,却给他讲了个故事:有只木头马,一不小心跑进了死胡同里。它以为路是没有尽头的,却不知道原来尽头并不一定在远方。

景行隔着两个热腾腾汤汁翻滚的火锅看着我。我想他应该很明白我说的意思,可是他说:“小饼,如果你30岁,我未娶,你未嫁,我们就在一起。”

张国荣这样对梅艳芳说过,最终他们的诺言成了灰。

那晚,他像他的清水锅,从一段爱情里跳出来,风清月白,前面仍有无数的目标。而我,像那个红通通的麻辣锅,声色俱烈地等待他看见我的爱情。

苏大浅没有回重庆,他留在了一所学校教物理。

闲时,他来武大找我,给我带来冻疮膏或是带我去吃特色小馆子。

来武汉快四年了,我依然不习惯这里夏天的热,冬天的冷。

而我,总是约景行去吃苏大浅带我吃过的馆子。景行以一位成功小白领的身份埋单,甚至给我零花钱。只是,他从来不送我礼物。哪怕是我明目张胆地要:“我生日时,你要送我一只杯子。”

热辣辣的希望还是落了空。我生日那天,他带我出去吃饭,然后问我要什么。他已全然不记得我说过什么。我不肯重复,他塞钱给我:“去买点儿化妆品和漂亮衣服。”

自己买跟他买的一样吗?我只是想要一只杯子而已。

我对自己说:等我们在一起时,看我怎么跟你算这笔帐。

还有一个月就到情人节时,我跟图书馆的阿姨学着打一条围脖。灰色的,元宝针,我笨手笨脚地拆了织、织了拆,图书馆阿姨说:“那个男孩儿就是看到这些毛线都会觉得幸福的,现在的姑娘谁还织东西啊?”

围脖没有织完,他带了巧笑嫣然的女孩儿来看我,美其名曰让我把关。

我把那个围脖变成了一团毛线。悲伤一点点漫出来。我还能等到他的爱情吗?这么多年,他恋爱、失恋我都站在他身旁,真的成了一截会倾听的树桩。

一次又一次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波澜不惊地说“爱情只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时,我的心里落了一地冰凌,我知道那是怎么样的绝望和冰凉。

喜悦没有想象的多

我一直很摇摆,是否要留在武汉。是景行的一句话留住了贼心不死的我。

他跟“巧笑嫣然”分手了。他说:“小溪,我们在一起吧!”

江风撕扯着他的头发,他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我抬头看他,笑着问:“打算让我做终结者了?”

他使劲地揉了揉我的头发,说“是啊是啊”。我很矫情地说:“那你要把你的缺点都改了,我可是完美姑娘。”

喜悦没有想象的多,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就像你小时候做梦都盼着能买到那个芭比娃娃,等真的拿到那娃娃时,并没有想念她时的快乐多。

工作并不好找,满街都是大学毕业生。他天天说帮我找工作,却一转眼就不见了。倒是苏大浅是办事的人,替我在学校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工作。我见到苏大浅梳着高高马尾的女朋友,苏大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傻笑替我们介绍。恍惚了一下,我想,如果我不这么死心眼儿,可以像苏大浅这样快地放弃会不会更幸福?

我故意把折了页的《小王子》落在景行租住的公寓里,那一页我用荧光笔画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知道一朵花――人世间唯一的一朵花,只长在我的星球上,别的地方都不存在,有一天早晨被一只小羊糊里糊涂地毁掉,这样的事难道不重要吗?

我想让他像那个小王子一样告诉我:看完世界上无数的玫瑰后才发现,只有我,才是他想要的玫瑰。

再去景行那儿时,那本书不见了。我问他,他并不知晓。我里里外外找,在床下找到了落了灰尘的《小王子》,折的页没有被打开过。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想象力不够

那天电话响,手机显示明明是景行这两个熟悉的字,那边却怎么都不说话。我小心翼翼地一遍一遍叫着景行的名字。却是一个陌生人接了电话,他说:“你是机主的朋友吧,他喝多了,把我的车吐得一塌糊涂……“

我忙不迭地跟司机道歉,挣死巴活地从出租车上把景行弄下来,架到电梯里,他突然抱住了我,吻我。景行,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想象力不够,我一千次一万次地想过我们亲吻的情景,只是没想到这一种。

他喝醉了,但他是知道站在他面前的是我,他说,明明白白地说:“小溪,我知道你喜欢我,一直喜欢我,那咱俩就结婚!”

他嘟嘟嚷嚷说着说着就睡着了。

我脱掉他的鞋子,帮他换了个舒服的姿势,用热毛巾为他擦了脸,然后关灯离开。

街上很冷清,一盏路灯一盏路灯走过去,眼前终于雾水朦胧。

如果一天前的晚上,我跟同事从饭店出来,没看到他跟一个身材火辣的女孩儿撕扯,或者,我会觉得他是倦鸟知返了,结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当时,他很厌烦地甩掉女孩儿搭上来的手说:“你们女的怎么这样?没追到手时,个个冷若冰霜,追到了,就像口香糖,粘住就不放……”

我站在街口,风呼呼地吹过来,手脚冰凉。

我终于放弃了做守着左岸的树桩

苏大浅和马尾辫结婚时,我送了一对黑白配的骨瓷情侣杯。苏大浅醉得大发了,跟我碰杯时,眼球赤红地跟我掏心窝子:“小饼,歪脖子树多了去了,你麻溜地去另找一棵吧,老大不小了,你要把自己吊到什么时候?

半年后,我成了一所小学校里的正式老师,教语文。有个大我一点点的男同事,总是准时在我课间回办公室的时候,准备好满满一茶杯茶。我知道他在等待什么,就像我知道我在等待什么一样。

讲《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时,孩子们问题多多:“那个兔子为什么会撞树上啊?那个人干嘛干等着啊,找只猎枪打兔子多好啊?”

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做猎手的能力和勇气。

也不是所有的兔子都能在欢快追逐中,发现一个树桩,然后静静地、静静地,守在那里。

孩子们并不懂这些,就像我从来都不懂有些目标永远在远处,隔着岸,能看见,却无法靠近。

有些男人也不懂这些吧,他们不懂,女人等待的,守候的是爱情,而他们追逐的,不过是“追逐”本身。

篇8

【关键词】寓言 幼儿教育 道德启蒙 美感培养 认同感培养

寓言是民间文学中历史悠久而生命力强大,并且影响广泛的一种文体。从公元前三千年的苏美尔寓言算起,寓言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其产生的时间仅仅晚于神话与原始歌谣。寓言将哲理寄托在一个形象的、劝谕或讽刺性的故事里,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伊索寓言》 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中国古代寓言早期多是一些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豪壮情怀的知识分子阐释自己的主张、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最佳“武器”。但不管是西方的《伊索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这种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拥有短小精悍的语言、清晰深刻的寓意,实为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因此,将寓言运用到幼儿教育中,也是不可不做的。

一、深刻的寓意――道德启蒙

幼儿期是人的成长历程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价值观和认同感都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是容易塑造的时期。道德寓言是一种反映群体道德观,对违反道德的现象进行劝诫的小故事。由于寓言篇幅短小、完整连贯,与幼儿的欣赏适应能力相适应,因此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其实寓言的启蒙作用,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在雅典,《伊索寓言》是儿童故事的主要来源。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从中学习民间的智慧,而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它们进行修辞训练。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昆提利安在自己提出的教育计划里,将《伊索寓言》列为儿童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读物。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在理性思维还不够发达的古代,使用寓言说理是一种大智能。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认为:“古代的笑话专尚风趣,内容缺少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只能用来助酒。伊索之书,则既可使儿童得到乐趣,又能使他们逐渐领悟物理之心,于发蒙大为有益。”

幼儿阶段是发展理性的重要阶段,因此,借用寓言这种含有隐喻或者暗示的方式,可以对儿童进行早期的启蒙教育。如《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什么是诚实以及为什么要诚实,从小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学会诚实守信的做人道理。以龙为民族象征的中国,《叶公好龙》的故事家喻户晓。故事中的叶公并不是真正地喜爱龙,降落人间的真龙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这就告诉幼儿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要虚情假意。另外,中国人喜欢用麒麟、凤凰这两种代表吉祥的动物来说明某些道理。冯梦龙《笑府》中的《蝙蝠不至》,便是利用凤凰、麒麟、蝙蝠三者的故事清晰地刻画了蝙蝠处世滑头的心理,借以讽刺那些爱耍两面派的人,告诉幼儿不要自私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人、对事、对物。

二、故事的表述――美感培养

寓言的表述是简洁、凝练的,它使用极其简洁的警句式的语言,发人深省,启迪智慧,因此,寓言具有语言美的特点。寓言故事形象生动,精细简练,简洁质朴,它极少有臃肿的结构、烦琐的描绘、冗长的议论,而是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可感生动的形象来。另外,寓言中含有大量的文学表达手法。夸张,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也塑造了很多大家熟知的典型形象,比如狡猾的狐狸、懒惰的兔子;拟人化,能增强乐趣,丰富情节,使所有事物都变成会说话的生命体。当然,我们在给儿童讲寓言、读寓言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到寓言中文字的表述,可能孩子们也不会理解这些手法,但是先前的接触能够让儿童有足够的文学阅读经验,从而发展他的文学阅读理性,发展对美好文学语言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寓言也是一种对幼儿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手段。

中国有众多的成语都是由寓言提炼加工而成的,如“愚公移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这多半是因为寓言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概括力,故事的叙述本身就非常简洁明了。而寓言中,精炼的、浪漫的、质朴的语言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文学中的艺术表达特色,因此,借助寓言可以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发展对美好事物的了解与认知。精简的语言让幼儿知道并不是复杂的事物才最吸引人,简单有时也是另一种美;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让幼儿知道在不失真的基础上,怪诞的形象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三、民族的内容――认同感培养

民族认同一直是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关于民族认同的含义,以往一些研究将民族认同的界定局限于种族划分和国家归属。但是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推进,民族认同的内涵也在逐步拓宽,更关注成员对民族文化的接纳,或者更强调对本民族价值和态度的共享。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把民族认同等同于种族认同。的确,它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我们也要看到两者的区别,比如种族认同更多是从体貌特征、基因、肤色等生理维度来界定,而民族认同更关注的是社会维度、文化维度。因此,民族认同强调的是本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信念的认同。我国较早研究民族一体化问题的民族学家先生认为,从本民族实际情况出发,民族认同感指的是对由众多民族集合形成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一体感。国外研究发现,儿童在5岁以后就会产生民族分类意识,并产生内群偏爱,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是必要的。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认同感产生的源头和认同的基本内涵。寓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一个民族常常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进行自我识别和认同。因此,寓言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真谛。而民族文化的熏陶,会让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渗透并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本民族的认知与认同。例如,《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知道错了,能够及时悔改也是不晚的,其中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寓言在幼儿教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寓言不可避免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有的甚至是必须淘汰的糟粕。因此,不加分辨、不加选择地“拿来主义”、照抄照搬是不合理的,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取舍地加以选择,争取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王舸.《韩非子》寓言的批判性研究[J].学理论,2015(02).

[2]周蓉.动物寓言式讽喻小说创作手法之比较――以《动物庄园》与《猫城记》为例 [J].名作欣赏,2015(01).

篇9

1、要有极强的攻防意识

所谓攻防意识,是指在与对手较技时,要力争保持攻防主动性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及攻防互寓意识。就进攻意识而言,首先要树立敢打必胜的心理。形意拳谚讲:“有人似无人”,就是说一旦遇到对手时,要有压倒一切的勇气和敢打必胜的信心,以沉着冷静的心理积极寻找战机,选择适宜的打法,调整步法和角度,抓住有效的攻防距离,稳、准、狠地发招制敌,即拳谚所言:腿不空去,招不虚发,但发必准。

就防守意识而言,是指在与对手较技过程中,用敏锐的眼光,快速的反应,根据对手的变化,及时地预测对手进攻我的方法和部位,我积极主动地进行防守,充分而巧妙地运用时间差、距离差和角度差来避开对手的进攻,保护自己,待机出击。

而攻防互寓意识,即是作为一名拳艺修养较深的拳家,在与人较技交手中,能够做到在进攻对手时,不仅能较准确地预测到自己出招的效果,同时还能预测到对手反击和进进攻的方法和部位,从而在出第一招时,就要做好下一步的反击和防守的准备。一旦对方在防守和进攻我时出现空当,我就要即刻抓住战机连续出击,争取主动。笔者多次目睹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与许多武术界名人及来访的同行们交流散手技艺,孙先生总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对手。他经常以狮子大张口的招法给对手有意地留下进攻的空隙,对手往往上当就范。同行们交手(太谷称“撕扒”)既不戴拳套,更没有护具。拳、掌、肘、膝、足、肩、腹、头、背、胯可以自由运用。孙先生的“翻手割脖拘马拼”,同行们可以说无人不知。与他交手,不过三招你必然就范而败北。这里的关键是先生在攻防互寓意识的造诣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2、要善于捕捉战机

这里的所谓“战机”,是指在与对手较技时,利于进攻对手的时机。就形意散手的战机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的攻防距离;二是可攻击的空虚部位;三是我可以击中对手而对手却来不及防守的时间差。正如形意拳谚讲:“起而未起”之时,“旧力未尽,新力未发”之时,“避正打斜”、“以横破直”之法等等,都是有利进攻对手的好战机。战机有时候是等来的,但决不可以“守株待兔”,必须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战机,充分运用心理战术,使用假动作来佯攻对方,造成对手判断失误。所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交替,虚实结合”等方法来创造战机,一旦战机出现,就要毫不犹豫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去进攻对手,从而达到理想的攻击效果。

在实际散手中,战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①从双方的攻防姿势来讲:对手的势背(即它的姿势不利进攻发力),我势顺达之时,是攻击对手的好时机。例如我以快速的迂回步绕到对手的侧面,彼处于背势,我则势顺。彼不宜防守和还击,我则可以顺利攻击对手。正如形意拳谱中所言“着斜是正”,在这种战机出现时,往往运用“顺手牵羊”,“推窗望月”,“黑熊探掌”等手法可以取得理想的进攻效果。

②从双方的身体重心上讲,当对手的身体重心处在不稳定支撑时(例如对方起高腿单腿支撑时或两腿换步交叉状的瞬间,两脚均未站稳之时),是我进攻对手的极好时机。记得1952年北京京剧团的武生周云楼(布学宽的弟子)慕名来太谷拜访布老先生,当时布老已经七十岁的高龄了,便让孙德宜先生与周过手。周乃京剧团有名的武生,而且长拳功底相当扎实,身法灵活,出手不凡,只见他一个黑虎掏心拳直击孙先生的心口,来势凶猛,孙先生使出一个退步横拳,化解了周的进攻,乘势来了一个堵门腿直踢周的下截。周不愧是一位高手,他迅速上纵,躲开了孙先生的堵门腿。就在这一瞬间,孙先生跟进一步,用了一个“推窗望月”的招法,趁周上纵下落立足未稳之际,左手架开对方的右手,同时右手一个虎形打在周的腹部。只见周连退几步仰面朝天跌倒在地,爬起来捂着肚子便向布老跪倒认了师傅。这一真实的故事,就是孙德宜先生抓住了对手“落而未落”而支撑不稳定的有利战机,表现出的高超的散手技艺。

③从对手攻防动作的动静而言,对手在将动或将静之时,是我进攻对方的极好战机。形意拳“十六练法”中其十五便是“动静”,拳谚讲:“消息就在动静间”,这种战机的出现,往往是对手准备发起进攻时,或对手进攻失利时,想要尽快恢复成理想的散手基本姿势或从一种进攻招法改变为另一种进攻招式时等等,都是我进攻对手的良好之机。这里的关键是“一准三快”。“一准”是判断要准确,不能被对手的假动作所迷惑;而“三快”是眼睛观察要快,犹如饥鹰观兔;出手要快,犹如猛虎扑食;步法变换要快,犹如战马疾驰,绝对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懈怠。一旦战机出现,就要似箭离弦地向对手发起进攻,上下结合,左右连发,使对手没有喘息的机会。

④从对手的劲力角度讲,当对手进攻我时,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是我攻击对手的极好时机。这里的所谓“旧力略过”,指对手对我的第一次攻击已经形成,攻击力的力锋微略过去,这时其攻击力已经显老,但尚未枯竭,如离弦的箭已快到落地之时,不拨自落。所谓“新力未发”,指对手对我的第二次攻击尚未形成,其劲力还未爆发出来之际,这时其攻击力还处于弱的状态,如弓还没有拉满,箭即使射出也是没有杀伤力的。形意散手技法特别强调了“起而未起”的要诀,凡散手造诣高超的拳家,都十分注重这一战机的捕获,出奇制胜。

⑤从呼吸的角度讲,对手由呼气变为吸气的换气之时,也属较理想的战机.形意拳特别注重“内外三合”,发力时呼气,蓄劲时吸气,吸气之时也是全身肌肉相对放松之际。与人较技,抓住对手刚欲吸气之时,我迅速发起攻击,我攻击对手的作用力与对手的吸气同步,必然收到很好的攻击效果。

⑥从思维意识方面讲,对手未注意防备或注意力出现疏漏时,也是我攻击对手的好战机。例如,当我使用假动作佯攻和故意做出一些漏洞和破绽时,对方判断失误,上我的圈套,是我理想的进攻之机。

3、要充分利用动作的预兆

在散手搏击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攻防动作都由起动、过渡、完成这三部分组成。起动的形态就是动作的“预兆”。在《古诗源》一书中,归纳动物的动作预兆时说:“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足局,将噬者爪缩”。在散手搏击中,任何一个攻防动作都有预兆,特别是有意识地运用某一种攻防动作时,预兆就更为明显。例如,欲用崩拳、直拳攻击对手时,首先要肩动有手臂回拉的预兆;又例如欲用踢、蹬、摆等腿法攻击对手时,在起腿之前必须有一个先将身体的重心移至支撑腿的过程,并且支撑腿要稍微弯曲以加强稳定性,这一过程就是预兆。当然,功底高深的拳家可以有意地控制和隐蔽其攻防动作的预兆。正是由于在散手搏击的过程中,人们既会自然地表露出动作预兆,又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隐蔽预兆,因此便可以利用动作的“预兆”来作为进攻对手的信号,或者说战机。这是因为通过预兆可以识破对手的意图,主动地做好进攻和防守的准备。另外,在我进攻对手时,要尽量地减少动作的预兆,攻其不备;再次,我还可以利用预兆的一般规律故意制造假动作来表露预兆,去迷惑对手、引诱对手上我的圈套,即形意拳谚讲“真是假,假是真”,从而取得克敌制胜的理想效果。

4、正确运用“抢攻”

散手搏击运动的“抢攻”是进攻对手的一种形式,指先于对手发动的攻击。必须指出,这里说的“抢攻”绝不是鲁莽行事和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打之举,而是通过对对手临场状态的科学分析判断,从而采取的主动打法。抢攻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在对手未做好防守和进攻准备之前进行。抢攻一旦得手,可获得“先下手为强”之利,可以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往往可以一举得胜。在实际散手中,运用抢攻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时机:即对手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时;对手的防守出现失误之时,对手变换进攻或防守的空隙之时等。抢攻是“先发制人”的打法,所以在运用“抢攻”时必须做到快速、勇猛,以快制慢。形意名家、被武术界誉为“技击泰斗”的李复祯(即常有师傅),其抢攻技法可谓出类拔萃,他惯用的“五花炮、绞梢子、连环手法虎扑子;左右开弓连续打,连环三腿实难防”。他的散手技艺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百姓称其为“常胜将军”。

5、正确运用以头攻击

在形意门中讲究全身上下十三拳(即手、肘、肩、胯、膝、足、头)其中头为一大拳。在实际散手中,特别是路遇歹徒行凶作恶时,以头击敌,常常能收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用头攻击对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分拨击胸。例如对手或歹徒迎面向我扑来,欲抓我两肩或抱我腰部,或以两手用双峰贯耳击我,以虎扑击我正面中节,这时我不必惊慌,我可以乘敌临将击中我时,以两小臂由内向外分开敌臂,同时以前额猛力撞击其胸部即可以将敌撞出而解我之危。

②靠身头击。这种以头击敌的方法,可在敌手从我正面抱住我的腰臂,我的两手失去自由转动之时,我则乘敌手向内的搂抱劲,突然用我头的前额猛击他的面部,同时以我的两臂用力外撑。这种以头击面的打法,轻则使敌手鼻青脸肿,重则可打得敌手人事不省,我则可以转危为安。

③托臂撞腋。这种打法一般来讲可在以下的情况下使用:如对手攻击我的头部或面部,我则可以用上抬小臂(例如炮拳)来架起对方的手臂,使其攻击不能成功,我则可用另一手以拳直击其面部、喉部等要害部位,并迅速向前滑步,以头撞击对手的腋或肋部,往往可以将对手制胜。

以头打击敌手,要注意将向前滑步(寸步)、后腿跟进蹬地、直腰竖颈配合发力;两手既要格挡对方的两臂,还要控制他对我面部的攻击。正如形意拳谚讲:“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只有上下配合得当,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6、要不断提高攻防动作的灵敏度

篇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医生给病人治病,病人最终还是死了。医生对那些送葬的人们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伊索寓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新材料作文并不强求一定要符合原材料所指向的立意,考生可以从材料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做出与材料相关(而不是完全相符)的立意。

这则材料是一则寓言,一般寓言都有它相对固定的寓意。从故事的侧重点来看,应该是讽刺这个医生的。材料的重点在后面,“在场的另一个人回答说:‘高明的大夫,事到如今,你说这些话,已是毫无用处的了,你应该在病人生前患病的时候,用这些话去劝告他。’”人死了,再说这样的话,已经毫无用处了,要想有用,应该是生前患病的时候。这个意思比较清楚地表明,寓言意在讽刺那种事前不发表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显示有先见之明的人。这与中国的俗语“事后诸葛亮”、“马后炮”说的是同一意思。这就可以立意为:要在事先做好防范,不要做“事后诸葛亮”。

但作文的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可见上面分析的只是一个角度,一种立意。还有什么角度呢?比如医生的话:“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句话对于已经死掉的病人来说虽然是毫无意义的,但对于生者是否有提醒或警示作用呢?对于死者是“事后诸葛亮”,对于其他人呢,就可以是“事前诸葛亮”了。因此也可以立意为: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这是逆向思维。

范文展示

还是事前提醒好

徐 芸

前几天看到校园公示栏里贴出了一个通知,通知说下周气温下降,提醒学生特别是住宿生,要注意添衣防寒,以免感冒影响学习。看到这个通知,感觉很温馨。过去每到降温,班上总有同学感冒咳嗽,有时甚至上课都“枪声”不断,这时班主任就会批评大家不知道加衣服保暖。

不仅是添衣防寒这样的事。生活中许多时候,如果能在事情发生之前,给人以提醒和警示,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花圃草地上竖一个爱护花草的提示牌,稍有公德心的行人就不会为贪便道而随意踩踏;十字路口的一面“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走人行道”的广告牌,提醒行人注意道路安全。现在有许多部门实行的重大事件事先提醒制度,也充分说明政府转变施政理念,开始注重事先警示的作用了。古人所说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就是强调事先有所准备,不论是“言”、“行”,还是“道”,只有事先有所“豫”,才能不至于“废”。

实际上,生活中像这样需要事前提醒的事,很多很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却并没有做到事先提醒。有的只是“守株待兔”、疲于奔命,却从不会主动出击,化险为夷,常常在事情发生之后,或批评指责,或大谈教训。某地发生火灾了,消防部门才想到查找火灾隐患,出台整改措施;公园的湖里发生溺水事件了,才想起在湖边竖上一块禁止下水的牌子;出了食物中毒事件。卫生部门才到食堂摊点检查卫生…一试想,如果事先警示,做好防范,有多少不应发生的悲剧可以避免呢?

材料中的医生说:“如果病人生前戒了酒,洗了肠,就不至于丧命。”这说明这个病人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为什么这种提醒的话不在病人生前告诫并督促他,却在其死后大放“马后炮”呢?

因此,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我们希望多一些事先提醒,少一些“马后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多一些和谐温馨,少一些后悔悲哀!

评点

这篇文章从正面立论,论证了与材料主旨一致的观点。文章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开头能从身边发生的事切入,显得自然贴切。二是文章在结构上注重了过渡,第一段到第二段,第二段到第三段,都在段落开头呼应了上一段,使上下文衔接紧凑。三是论据充分。有身边小事,有社会现象,也有古代名言,而且文章还特地对材料中的寓言作了认真的分析,既回应了材料,也对论点起到了支撑作用。

作文的不足是:有绝对化的毛病。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并非所有的事都是可以做到事先提醒的,作者没有提到这一点,就让论证留下了被人攻击的漏洞。其次是所举名言中,“豫”是“准备”的意思,事先“准备”和事先“提醒”之间意思并不等同,这在分析时应该有所交待。

范文展示

做个“事后诸葛亮”又何妨

苏吉义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那种事前不肯说、事后显聪明、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实际的人,叫作“事后诸葛亮”。就像材料里的这位医生,在病人生前不说应该怎么做,却在病人死后才说出补救的办法来。

说实话,如果能做“事前诸葛亮”,凡事都能事先精心运筹,刻意谋划,利弊得失想的周到一些,那固然很好。比如张良,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然而,几千年来,像张良、诸葛亮之辈又有几人?而且,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厢情愿和全在料想之中的。世间万事,不但受主观因素制约。也会受不确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要想事事都能够神机妙算,做得天衣无缝,又怎么可能呢?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半人半仙似的人中卧龙,也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他也有过“失街亭”、“失荆州”的事后醒悟。可见,连诸葛亮自己也没做到时时处处都是“事前诸葛亮”。

其实,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还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生的。成功了得总结经验。失败了应该总结教训,这其实就是在做“事后诸葛亮”的工作。下次再发生新事情,遇到新情况,有时这些旧的经验教训又不一定管用了。经过无数次“事后诸葛亮”,才有可能产生“事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仅实际生活中如此,即便是我们上学用的课本知识,你能说有多少不是无数“事后诸葛亮”的结晶呢?如果没有无数前人为我们留下这些“事后诸葛亮”的经验,人类又怎么能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呢?

“事后诸葛亮”的名声之所以不好,并不能归罪于那些事后认真反思、查找原因、汲取教训的人们,而要归咎于那些在工作失误之后,说的多,指责多,挖苦多,作不负责的议论的人。所以,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应该对一切失误或错误持认真、严肃、慎重的态度,诚心诚意地总结教训,而不是油嘴滑舌地乱说一通。

寓言中那位医生说的那句话,虽然对于已死的病人,确实已经毫无意义,但对于生者来说,应该是有警醒和提示作用的。人们完全可以从他的话中得到应有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一回“事后诸葛亮”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