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8:3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牵牛花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的家乡和我家楼下都有着长长的牵牛花,初秋篱笆上就爬满了牵牛花。秋风吹过叶子就荡起波纹,很是好看。
牵牛花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几天过去了,叶子长大也就变成深绿色。牵牛花和爬三虎一样,刚长出来的嫩叶很细小,不怎么引人注意,长大后叶子颜色便深就更引人注意了。叶子在藤上长的很有规律。开始左边的叶子长大后,又从有相差十厘米的右边长出来新的叶子,在藤上长得很均匀。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能往上长,可不知道它是怎样爬的。后来我注意到了,牵牛花是靠藤往上爬的,藤十分坚硬不容易被人折断,藤有这种力量就是爬上长长的篱笆的原因。这些粗大、长长的藤如果你仔细去看的话,会发觉是一条长长的“眼睛蛇”,十分吓人。
篇2
牵牛花是一种可爱的花儿,于是奶奶种了两盆,她们可好看了。
初夏时,奶奶把土翻开,把种子种在了泥土里,也把种子种在了她的心中。不久,牵牛花长出了几颗小苗苗,又过了一个星期,有一根藤就开始爬窗了,藤儿慢慢地爬着,爬上了栏杆,像一只强有力的手紧紧抓在栏杆上。由于出生的缘故,藤儿没有爬稳,一场暴风雨就来了,大风把藤儿刮下来了,豆大的雨点把小苗苗打死了,我和奶奶趴在窗台上看着,奶奶惋惜地说:“唉!刚生的小苗苗就被没了。”我也十分悲伤。为了不让奶奶伤心,我到处去打听哪儿有种子,最后我在同学家得到了一小包种子,我捧着种子像宝贝一样,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交给奶奶,奶奶又重新把土翻开,把种子撒下,还好这一向天气好,三天晴两天雨,奶奶又把淘米水和牛奶掺水做肥料浇在土里,过了一个月,种子发芽了,长叶了,我家的叶子特别大,颜色碧绿碧绿的,让人看上去充满了生机、活力一样。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终于开花了,花儿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喇叭,朝着太阳吹奏着一曲青春的赞歌,这正是牵牛花又叫喇叭花的缘故吧!花儿又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那粉色中透着一丝白色的花瓣是她的舞裙,中间的花蕊就像一个女孩躲在中间,既腼腆又害羞。但花儿不管怎样,都始终迎着太阳,那是对光明的一种向往,一种热爱。
牵牛花的花儿值得赞扬,但是我更喜欢她的藤。
篇3
牵牛花紧紧的缠在天线上,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些浅浅的绒毛,叶子根部都有一个花蕾,就像一个妈妈护着一个孩子。
第二天,我发现牵牛花又长高了。而且还多了几个花蕾,并多了几朵“小喇叭”,其中有三朵紫色的,两朵红色的,一朵白色的。牵牛花一天比一天高,叶子越来越茂盛,花也开得越来越多。
一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树木都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我突然想起窗外的牵牛花,它怎么样了呢?想到这,我赶快跑到窗前去看牵牛花。只见风雨无情地打在叶子上,牵牛花放佛随时都会掉下来,让我觉得好可怜!
不一会儿,风停了,雨歇了。牵牛花依然骄傲地吹着小喇叭。牵牛花上面挂着一滴滴水珠,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漂亮极了!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牵牛花学习,学习它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篇4
刚下过一场雨,彩衣仙女用彩带一飘,搭起一座彩虹桥。牵牛花爬到篱笆上,抬头望着彩虹桥,乐得张开了嘴。
彩衣仙女从彩虹桥上飞下来,对牵牛花说:“可爱的牵牛花,彩虹有多少种颜色?你能数得清,说得出吗?”牵牛花脱口而出,说:“彩虹有七种颜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彩衣仙女说:“可爱的牵牛花,你真聪明,你答对了我的问题,作为给你的奖励,我送给你七颗宝石,让你变得像彩虹一样美丽、漂亮。”牵牛花谢过彩衣仙女后,心想:“有好的东西应该跟好朋友分享啊。”想着想着,灰公鸡来了,牵牛花把一颗红色的宝石送给灰公鸡。灰公鸡得到了红色的宝石后,身上的羽毛变红了,头顶的鸡冠也变红了,灰公鸡变成美丽的红公鸡了。
白鹅来了,牵牛花把第二颗橙色宝石,送给白鹅。白鹅的额头和脚掌都变成橙色,白鹅变得真美丽。花鸭子走来,牵牛花把第三颗黄色的宝石,送给花鸭子。花鸭子的嘴巴和脚掌都变成黄色了,花鸭子也变得很美丽了。牵牛花想:剩下的宝石给谁呢?啊!想到了!她把青宝石丢到山头上,满山长出了树。荒山变成了可爱的青山了。她又把绿宝石扔进水里,混沌沌的水,立刻变得碧绿碧绿的。她再把蓝宝石抛向天空,天空立刻变得蓝蓝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多么美丽!
篇5
过了一个星期,它就开花了。它开的花鲜艳迷人,有紫色、粉色、紫红色。但是,唯一遗憾的是,它无法爬上那根插在泥土中的长木棍。
每当它想爬上木棍纤细的腰时,调皮的风总令它没辙。可怜的牵牛花总是经常在风的整蛊下败下阵来。
还有一点就是,它只能在凌晨绽开笑颜,而时间并没有放过它—他枯萎了。我还有些为它感到可惜——就差一点点了!
然而,它没有放弃。
第二天,它又一次绽放。像个倔强的姑娘。他再次尝试着登上这座“山”,对于它来说是这样。风还真不留情面。“呼呼”地在一旁奚落着牵牛花,并用自己凉飕飕地身体撞击它。牵牛花又滑落下来。它哭了,风笑了。但是,这泪并不是伤感,沮丧的泪,而是—坚强、不屈的勇者的泪!我不由得佩服起牵牛花来。
一次次地绽放,又一次次凋零;一次次地尝试,又一次次失败,这些早已在牵牛花心中生根,让它牢记这些失败的教训。它有开始进行新的挑战。
篇6
今天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作文题是“观察一个植物的生长”。要写这篇作文的是三年级的小女孩。我说:“你家里养了什么植物?” 她说:“什么都没养。”我说:“那怎么不养几盆花呢?”她说:“我妈不喜欢养。”我说:“那你在路上总看到过什么小花小草吧?学校里肯定也栽了树吧?……小区院子里总有什么植物吧?墙角,街边,不会什么草都没有吧?不然叫你妈妈去超市,有的超市卖的有仙人掌,回家养一下……”,我说这些的时候,语气也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有点焦躁的。因为她毫不犹豫地否定自己对“植物”有任何兴趣,更不可能花心思去亲近和观察一个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
小女孩也开始积极地焦虑,搜索自己的记忆。她说:“后天我爷爷过生日,我去爷爷家,他养了很多植物……”我说:“那你去几天啊?”她说:“国庆节放假,可以观察七天。”
我松了一口气,但转念一想:不行! 我七天以后才能看到她的作文啊?再说,我也不能十分信任她,她这七天都能好好观察么?如果去了爷爷家,吃啊玩啊,上街啊,看电视啊,隔了一天没有观察啊,提前两天回来了啊,各种事务,都可能打断观察。
我想到了一个可以瞬间完成观察,而且很快写成作文的方法。
我说:“其实这个作文题目——连续观察一个生物,是理想状态。如果你们小学生能观察几天,并且记录下来,那你很牛。有个十五岁少年,在动物园观察狒狒,得到两大发现,其中一个发现是:狒狒六成时间是呆坐着,什么也不做,48%的机会是给自己或其他狒狒修饰打扮,这是他用了6天,24小时连续不断观察得出的结论。他因而获得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11年年轻自然主义者奖。他叫林亨利,是美国的华裔少年。”我打开电脑,链接了这条新闻给小女孩看。
小女孩有点惊讶,大概是没有想到这也能得奖。我说:“可见,能连续几天观察动植物,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样的人被认为将来是非常有前途的。其实有很多人这样做过。”
我存过一个视频,只有2分钟,记录的是植物从种子破土到发芽生长的过程,没有过度编辑,没有音乐,比较原生态。当看到那些植物摇摇晃晃快速长大的镜头时,她问:“啊,怎么这么快?这是怎么弄的?”
我说:“这叫延时摄影,连续不断地拍摄几天,然后快速地放出来。我们人很难24小时一动不动地观察一个植物,但是摄像机可以帮我们办到。要不要再看一遍?”
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加了一些文学语言来描述:“你看种子出土的时候,是不是像婴儿一样,是蜷着的?后来才慢慢伸展开,颜色也越来越浓了,叶子像手掌一样招摇。”“那些茎,在寻找可以附着的东西,然后爬上去。”“生命是不是很神奇?”
这个时候,小女孩的记忆得到复活,她说:“是的,我家的防盗网上,曾经有牵牛花攀援上来,我天天看它长到什么样了,开花了没有,后来它开花了,又慢慢地枯死了。我想写牵牛花。”
没错,她没有用“爬”,而是用了“攀援”这个词。她的语言趋向是文学化的。到此,她已有写作文的冲动,并调动了自己文学描写的词语积累。
此后,这篇作文就很顺利,半个小时完成,五百字左右。结尾这样写的:“真是过月如秒啊,一霎那就到了秋天,可怜的牵牛花叶子渐渐变黄,掉落……我看见牵牛花好像在为它的遭遇而哭。牵牛花的死去永远在我记忆中,而牵牛花永远在我心中盛开。”
篇7
[关键词]小练笔 习作教学 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16
小练笔是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途径,能为习作教学积累写作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基于小练笔就文取材的特点,在教学时要巧妙地挖掘和拓展文本,抓住时机进行训练。
一、以内容为依托训练语言
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就有话可写了。但是,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教师还应对小练笔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写,否则很难发挥小练笔的作用,对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效果甚微。对于语言积累较少,言语图式欠缺的刚刚作文起步的中年段学生,需要在多次语言练习中指导他们运用巩固。因此,小练笔的指导必须立足于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1.运用文本的词语进行练笔
完成课文的学习后,及时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练笔,可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有表现力。如《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像“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模一样”这样的四字词语来描写木雕,在指导学生进行练笔“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四字词语。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接触词语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所学知识,更能润色小练笔的语言。
2.巧用句式进行仿写
如《花钟》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了避免表达的单调,运用拟人、比喻的句式表现了各种花的不同“开法”。写牵牛花的开放:“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拟人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开的动态美和音韵美表现得形象贴切。“睡莲从梦中醒来。”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睡莲绽放的迷人……在布置小练笔“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并写下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来描写花的开放。再如,《燕子》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只一句话,燕子已然“活”了。在本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小练笔,请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有样子可以模仿,兴致就很高,写得生动有趣。一个学生写道:“一身黄白相间的绒毛,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对尖尖的耳朵,加上鞭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惹人喜爱的小猫。”又一个学生写道:“一身金黄色的鱼鳞,一对圆溜溜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小嘴,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可爱的小金鱼。”
3.回顾思路,渗透表达方法
如《颐和园》一课,开篇先总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分别选几处景点进行描写,最后总结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在介绍几处景点时又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总分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是写游记常用的方法,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
二、适量拓展,丰富练笔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教材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仅仅遵照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拓展,延伸教材的外延。教师要多给学生安排适宜的练笔机会,丰富练笔的形式,为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提供更多的训练时机。
1.拓展内容
课文中能挖掘的练笔资源是很丰富的,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课,最后“学习小伙伴”提出:“我最喜欢晨光里的鸟的天堂了,你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在说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写自己喜欢的鸟的天堂。有时候还可以根据课文主旨设计小练笔,比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可以设计小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先让学生说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写话。
2.丰富形式
随文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仿写、补写、改写、续写、扩写都是常用的形式。运用何种形式,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如《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童谣创编,第一、二节描写秋天声音的美妙,结构相同,语言优美,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然后拓展想象:秋天还有什么声音?最后引导学生模仿第一、二节的形式续编诗歌。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学到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篇8
王莘妤
漳平市新桥中心小学五年级(3)班
“竹杆青青挑绿盆,绿盆里面铺黄金,八月刮得黄金尽,盆底露出是鱼鳞。“同学们,你们一定猜到了吧?没错,就是向日葵!
看过我日记的人都知道,我以前移植过向日葵,那时的它,还小,翠绿翠绿的叶子,一晃一晃的,显得十分娇嫩可爱。六个月过去了,向日葵长大了,六个月过去了,好思念向日葵啊!当我再次步入向日葵的“领地”时,我惊呆了:向日葵脚下长出了许多茂盛的杂草,牵牛花也斗胆爬上向日葵,虫子们肆无忌惮地吃着那翠绿的、心形的叶子,真叫人心痛可怜!可是,向日葵却在那挺直了腰板,坚强地不屈不饶站着,多么像在战斗中顶天立地,被人侮辱时不肯低头折节的人啊!真没想到向日葵是这样的“人英雄”。
我站在向日葵边比了比,呀!竟然有两个我这么高!三米呀!真是向日葵世界“巨人”啊!
,向日葵……好像还忘了什么。对了,是又香又脆的向日葵瓜子呢?我急匆匆地跑到花盘那,可怎么也找不到香喷喷的瓜子。说实施,我只闻到了那臭臭的花。“什么鬼东东啊?这么臭!”我一手捏着鼻子,另一只手轻轻一摸,花就掉了!我再摸,那小灯茏似的花便调皮地跳到了地上,露出了一个个黑白相间的东西。我定眼一看,原来是瓜子。它被藏在喜欢打扮向日葵花的后面,在那笑呢!还真是深藏不露。
我迫不及待地拔了个瓜子,轻轻一磕,它便绽开了花,里面的肉是纯白的,光滑的,像玉一般。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轻轻嚼一嚼,一种纯香,轻淡的味道便在嘴里发散回荡,忍不住想再吃一个。现在,我的嘴里还留有瓜子的香味,真是回味无穷啊!
从移植向日葵到收获向日葵,都是这么有趣,收获的喜悦会在你身边环绕,不信?你也来试试吧!
篇9
读罢这本书,感觉虽然植物是书的主题,但是背后串联起的是借着植物而表露的对家乡风土的爱。“月是故乡明”,于宋乐天而言,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是家乡对她的一种牵绊;对我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牵挂。最近两年,一直在全国各地出差,每天奔波在不同的城市,每逢节气时令,我总是在远离故乡千里的城市度过,故乡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难以触及。记忆最深刻的是去年冬至,北方汉子的我按着习俗要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但是那天跑遍南方某城各个角落,馆子里不是爆满便是售卖完了,我只好到超市买袋速冻饺子回到宾馆,自个儿用烧水壶一个一个煮着吃,吃着吃着,怅然所失,失去的便是远离家乡的风物吧。
菜市场,小吃摊,老街巷,这是我所认为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世情生活。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出差,闲暇之余总会漫步在这些最生活的地方:在苏州滚绣坊吃一碗同德兴的面,去双塔市场跟老人唠唠嗑,又去南昌丁公路整一碗米粉,或是在长沙朝阳路边吃米粉便跟老长沙聊城市的变化,以此来体验一点那里的风土人情吧。然而,唯有长久的居住生活,才能体会那座城市四季不同的风土人情。
植物。最近迷恋上自然,迷恋自然的植物。宋乐天在浙江做风土记录十几年:青,蓬{,牵牛花,桑蚕,荷叶。这些有的对我来说很陌生,有的太普通而不屑于知。直到读了她的文字才知道青是某些植物的名称或是类别,蓬{是悬钩子种,加工入药便为覆盆子。这些记录细腻而平实,也勾起我对自己家乡风物的兴趣。昨天便去附近山里爬山,一边走一边记录路两旁的植物:杉树、柏树、栎树、鹅掌楸、白玉兰……我也开始记录家乡植物的点滴。
共鸣。记得汪曾祺老爷子写过,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作文课上说过:写文章要贴近人物本身去写。汪老后来的文字便也极生活,平淡质朴中娓娓道来,引起我的共鸣;宋乐天的文字亦如此,尤其是写杭城的桂花:照片中的银桂和丹桂正是我秋天采摘的;打桂花的风俗我也曾在山民家的院落里看见过。江浙一带,金桂时节会采摘桂花做糖桂花,桂花酒之类的时令美食;最近几年的秋天,我也经常做桂花茶和桂花酱,这些是在林清玄的书中学到的:桂花酱,桂花采下后放入玻璃罐中半罐,然后把酸梅肉剥下放入,最后以蜂蜜灌满玻璃罐,十天后即可食用;桂花茶,桂花与茶叶以1:3的比例放入茶罐,窨制几天,沸水泡饮,浓浓的桂花香气扑鼻而来,啜饮一口顿觉舒爽,是桂花带来的秋天的手信。
唯有对家乡如此热爱才有这样的文字。除了这本书之外,想起之前读过的:顾禄的《清嘉录》《桐桥椅棹录》,范成大的《吴郡志》。寿岳章子的“京都三部曲”以及汪曾祺老爷子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就这样深深地融于家乡的生活之中,记录着家乡的风土物候。
篇10
在系列“国培班”的培训过程中,学员们最感兴趣、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专家引领下的共同备课:7—10位学员围坐一起,在1-2位专家指导和引领下,就某篇课文畅谈自己备课中的困惑和想法,最后达成一些共识。这当中既有思维的碰撞,也有观点的争鸣,是一次交流,更是一场对话。“共同备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下面的课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与人员:国培班·全国免费师范生高中班部分教师——李俊科、张丽丽、王丽飞、何金鑫、程水仙、梁文、李璞
合作专家:胡根林(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博士后)
【课文说明】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有八十年上下了。它语言自然、随意、从容而不失典雅,风格含蓄,余韵悠长。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开始接触郁达夫其人其文的吧。
作为经典名篇,《故都的秋》是琢磨不尽的。比如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历来就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爱国说”,认为这里作者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对故都的秋有多眷恋,表明他对祖国的爱就有多深;有的则持“眷恋说”,认为这是抒写作者对于故都的眷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还有的提出“秋士说”,认为这篇散文抒写的是苦闷彷徨、郁郁不得志的“秋士”情怀。
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对这篇课文的处理也颇为混乱。比如内容目标,就有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散文情感、品味散文语言、学习形散神聚的特点、培养散文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了解郁达夫、培养诵读能力、了解散文体现的作者个性、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整体感知课文等12类。不少教师在目标和内容对应上也有突出的问题,如目标中明明是要培养一种散文鉴赏能力,按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把课文处理成“例文”;但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却把关于文本的所有内容都教了,选择的是一种“定篇”的教学姿态。
【共同备课】
引导:安排10分钟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请将最有感觉的句子或字眼进行圈注。
(程水仙朗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圈注)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从普通读者的感受出发
一、谈感受
胡根林(以下简称“胡”):刚才大家很认真地听读并圈注,现在请你说说最有感觉的一个字词、一句或一段?
李俊科(以下简称“李1”):我最有感觉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是文眼或中心句,其它都围绕这个来写的。一些虚词,如“可是”“却”“特别地”情感倾向明显,表现了对故都的秋的欣赏和留恋。
张丽丽(以下简称“张”):我不赞同把刚才提到的这句当作文眼。清、静还可说,“悲凉”似乎不对。文中是体现萧索、深沉的秋味,但那不是“悲凉”。
王丽飞(以下简称“王”):我觉得落脚点应是“悲凉”,清、静等都落脚在“悲凉”上。比如,提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或白的颜色就有悲凉的味道,而括弧中提到朝(zhāo)荣,它是牵牛花的别名,早上蓝朵开放,太阳出来就枯萎了,生命的短暂也体现了这种悲凉的意味。
胡:大家对“清、静、悲凉”三个词有一些体悟。它们是不是就是文眼呢,值得讨论。至少它们对后文展开描绘故都的秋定下了一种色调,一种冷色调。
何金鑫(以下简称“何”):我对这个课文的题目很有感觉,好像蕴含作者对故都的秋特别的感情。
胡:这个点抓得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类似的其它标题来替换它?比如北平的秋、北国的秋,古都的秋等等。“故都”的“故”很有回味,如李煜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古人常有“风雨故人来”的温情。
张:故都的秋,有文化的底蕴。北平本来就是古都,但却成了作者的“故都”。在课文最后一句,作者要折寿命的三分之二为留住这北国的秋,可见他对北国秋天的热爱,爱得深沉,爱得偏执。
李璞(以下简称“李2”):我对“在皇城人海中,租到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句有感觉。我在其中只感觉到清和静甚至是清闲。是不是作者在南方,享受不到这种清闲而产生一种悲凉呢。
梁文(以下简称“梁”):对,这不是实景,是想象的,是想象中对那种清静生活的迷恋。
王:我对写枣树那段挺有感觉。提到枣子,我想起以前看过的资料,说郁达夫儿子爬上枣树掉下死掉的,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作者为什么说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却成为秋的全盛时期呢。
李2:我对写秋蝉那段特有感触。秋蝉的残声很凄凉的,课文类似的萧瑟之景还有很多,但给人感觉特别美。我想,樱花短暂,日本人有这个美学,郁达夫深受影响。
王:喜爱和悲凉不矛盾吧……作者能感受到秋的悲凉,但因为是故国的秋,能不喜爱吗?
胡:刚才大家敏锐地发现,作者没有写秋天那些丰收的、愉快的景象,反而赞美那种颓废、幽远、严厉、萧索之美,这可能恰恰是郁达夫独特的个人情趣或美的追求。
我建议我们还是回到第一个问题,进一步谈谈自己的感受,而且对于这种感受的解释最好能扣住文内的字词句段。读文本有两种解释方式,一种文内的解释,一种文外的解释。当然,当我们文内解释不够时,对于散文,需要引入一些写作背景的介绍或作者相关作品等。
梁:我对“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一句感觉很特别,“细数”很清闲,“一丝一丝”很细腻,其中蕴含一种淡淡的愁绪,把清、静、悲凉落脚于生活的细节之处,很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