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猴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3 07:0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猴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3、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
4、杀鸡儆猴: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5、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6、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7、轩鹤冠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篇2
售后服务的承诺书(一)
我公司将本着优质、高效、发展的精神,以优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为理念,并公开、负责地向您郑重承诺:
第一、进场时间
1、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进场,提前做好施工准备,编制总进度计划及阶段性进度计划,报业主审核。
2、优选具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3、选取优秀施工队组,且依法与其签订劳务合同,按时支付工人工资。
4、严格按计划完成阶段性里程碑,保证总进度目标,确保工期。
5、每周五上报下周进度计划,每月25日上报下个月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和材料进场计划,经监理审核后报业主进行最后定板。计划中包括进度、材料、劳力、设备、资金等的细部计划。
6、认真做好施工日记,记录工地上每个工种人数及使用机械的台班、运到工地物料数量,以及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并将其放在工地办公室,以便业主查阅。
7、充分重视业主的指示,现场管理人员随时以书面形式记录业主的指示,并予以贯彻。
第二、工序交接
1、进场后,第一时间与结构施工方进行沟通,相互协调,仔细全面做好前期结构工程的移交工作。
2、每完成一道工序,自检合格后,报监理部门验收,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填写交接检查验收记录并存档。
3、严格执行三检制,确保工程质量。
第三、成品保护
1、每道工序施工完毕,在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时,注意保护已完工程,有完善的成品保护措施。
2、安排专人进行巡查,严防施工时破坏已完成品,保护措施有缺失,及时进行完善。
3、每日班前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成品保护教育,建立奖惩制度。每日班后由成品保护员全面检查。施工现场不允许人员留宿。
第四、现场服务
1、用心协助业主及相关单位,做好施工现场的日常施工及管理工作。
2、协调各分包之间的关系,工序交叉,保证施工顺畅有序进行。
3、尽力满足业主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用心服务,诚实守信。
第五、质保服务
我们对工程整体质保2年,终身维护,公司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小组,坚决执行昼夜24小时不间断服务,365天无假日工作的服务方针。针对本项目在售后服务期间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当废水处理环节出现故障,在接到业主故障信息后半小时内响应,1小时内到现场解决问题并交付使用。
质保期后我公司会继续持续与用户联系,随时了解我公司施工项目的售后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并派专人进行定期检查,使用户放心使用。
质保期满后可续签维护协议,且只收取产品成本费用。在接到报修电话后半小时内响应,给出相应解决方案。1小时内有专业人员带专业工具赶到现场解决故障。
售后服务的承诺书(二)
我公司为保证在施工完成后到达建设单位对本工程的质量、工程回访、保修等方面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我公司就本工程质量保修向建设单位做出如下承诺:
1保修期内的售后服务
1.1保修服务范围
1)保修的资料按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工程质量保修书》中的规定执行。
2)对于工程承包范围内的施工项目,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进入工程质量保修阶段。在保修阶段,凡因工程不贴合规程、规范和工程合同规定所造成的工程实体损坏,我公司将无条件进行保修。
3)由于工程设计、社会人为因素、或因甲供主材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工程缺陷,或已超出工程质量保修期限的问题,我公司按照业主认可的工程技术维修方案及费用进行修复处理。
4)因不可抗力,包括地震、洪水、50年以上一遇大风等原因对工程造成的破坏,与业主协商后确定修复办法,并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承担范围。
1.2保修期限
1、根据工程性质并严格遵守工程施工合同及保修书中的规定,确定工程质量保修期限,并根据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规定执行。
1)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体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50年。
2)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有防渗漏,为5年。
3)电气系统,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4)装修工程为2年。
2、工程保修及服务承诺
1)我单位对所带给的产品及施工自投入使用之日起,严格按照工程总承包合同有关保修的条款执行。
2)严格贯彻公司的质量方针,本着客户至上的原则,服务热情,周到,随叫随到。
3)建立回访制,进行定期、不定期回访,每年内工程回访不少于五次,认真听取建设单位意见,并构成回访记录。
4)建立维修工程专班专人负责制,由公司工程部、技术部派人负责。
5)按照工程维修事件的紧急程度确定事故处理办法,并做到以下几点:
A、在保修期内,成品一旦出现问题,我公司免费带给所需的工作人员和材料进行维修。承诺接到业主的维修通知后24天内进入处理,并针对现场破坏程度制定相关处理方案,得到业主同意后,对工程进行维护修复工作。
B、我公司在保修期内负责对成品进行日常一般性的定期维修保养,同时带给日夜24小时随传随到的紧急维修服务。
C、在收到紧急事故招唤时,我公司在正常工作时间于4小时之内到场进行抢修工作;在非工作时间于6小时之内到场进行抢修工作。
6)工程保修原则及计划
A、工程保修原则
1在保修期间,我方将依据工程合同,本着对用户服务,向业主负责,让用户满意的认真态度,以有效的制度及措施作保证,以优质迅速的维修服务维护用户利益。
2在保修期内由于本身质量原因造成的任何损伤和损坏,我公司将对有缺陷的部位进行无偿修理与更换,并承担由此而引起对建设单位的直接损失。
B、工程保修回访计划
1、交工后三个月即进行工程回访,一年内再不定期回访二次,满一年再进行三次回访,并对存在的问题构成文字记录,制定方案,并进行彻底的整改。
2、回访期间对存在的任何质量问题进行整改,本着客户至人,服务热情的原则,及时对工程存在质量问题进行整改,直至业主满意。
3、落实保修期内和售后服务措施:每3个月进行质量回访,最终构成回访记录,做到及时的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公司郑重承诺,在工程质量保修阶段,我单位将本着用户至上的原则,让业主满意。客户的满意和支持,将是我单位的生存源泉之水,在工程施工、质量保修阶段,我单位将始终如一的为业主服务。
公司名称: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年月日
售后服务的承诺书(三)
1、售后服务部门机构及人员配备、技术力量状况
我公司设有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和人员,负责对公司建设的项目带给完善的售后服务。同时针对本项目的售后服务工作,我公司已组建专门的本地售后服务队伍,为本项目带给售后服务,成立针对本项目售后服务的售后服务管理机构,为售后服务的质量带给保障。我公司设立的银川市本地售后服务机构是直接应对用户的一线售后服务人员,是本项目售后服务的第一职责人,在理解公司的售后服务管理机构的监督下为本项目带给优质及时的售后服务。所有本地的售后服务人员都具有丰富的指挥中心的建设和服务经验,同时都将参与本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和完工后,公司项目部,将对所有本地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以提高售后服务人员处理故障的潜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的保证用户的维修服务要求,在本地服务机构得到满足。
2、投标产品的质量保证期
系统从招标人验收合格之日起,进入质量保证期。在质量保证期内,对任何因安装工艺、材料和产品质量或其它任何原因而造成的设备或部件的损坏,由我公司带给无偿的更换和维修。在质量保证期内,我公司负责系统维护,系统维护及时、高效。
免费保修维护期时间为一年,质保期自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共一年。
3、故障维修响应时间
从系统验收合格之日起。在免费保修维护期内,对招标人提出的服务请求,立即做出响应,对系统带给免费值班人员,值班时间为早8:00至晚12:00;接到现场维护要求后,8小时内派维护人员到达维修现场,24小时及时修复故障。保证有充足的备品备件。
4、技术服务计划
一旦中标,本项目的技术服务资料立即纳入到本投标人技术服务体系中。我公司将按照招标文件、合同的要求以及我公司做出的承诺,开展技术服务的相关工作。
技术服务工作,将保证宁夏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顺利实施;系统建成后,系统功能完全满足合同要求,用户能够正常使用;用户的人员得到专业化的培训和详细的技术指导;向用户带给详细的技术资料;保证质保期后的技术服务。
5、技术培训计划我方承诺
在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之前,我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招标单位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免费的、不同层次的培训,直到被培训人员能完全胜任工作要求。
售后服务的承诺书(四)
软件产品售后服务承诺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让用户投资建设的系统安全无忧、购买的设备物有所值,我公司带给售前的技术咨询、设备选型、解决方案,从系统的选型规划中以确保商品的质量性能、供货时间、服务保障以及设备在保修期内、保修期外的技术支持、维修维护和技术培训做出如下的规划和承诺:
一、售后服务保证:
1、负责将用户所订购的设备免费安装、调试直至正常运行;
2、在安装现场免费为用户带给基本操作、日常保养的培训服务;
3、自设备验收合格之日起按原厂家标准保修条例对本项目的设备带给保修服务;
4、免费将原厂家标准保修服务提升为上门保修服务;
5、免费将原厂家标准保修服务提升为终身保修服务,保修期外的设备仅按成本价收取故障配件费,免人工费;
6、服务响应时间为4-8小时,法定工作日内,吴江市区用户4小时到达故障现场,市外省内用户第二个工作日到达故障现场;
7、免费带给系统及硬件设备升级的技术咨询;
8、将定期向用户赠送产品技术相关资料;
9、将不定期上门或电话访问用户,了解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状况,解决用户的问题;
二、技术服务及培训:
1、安装和调试
1.1我公司在本次报价文件中的所有设备产品均为全新原装品牌。
1.2我公司负责将所购设备初验收合格后,送至用户所在地带给所购设备的安装调试。
1.3所购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我公司将组织专人与用户方共同进行质量验收签字。
2、安装及培训
2.1我公司将按用户的实际要求,负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所购设备产品安装调试,保证各项安装及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2系统工程师、客户服务工程师、培训讲师上门服务时,将严格遵守用户的规章制度,爱护用户的设备,保守用户的商业机密、技术机密;
三、验收标准:
1验收方法:所有设备按生产厂家的产品验收标准及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数量及质量的验收。
2初验收
货物送至买方安装现场后,由我司和买方共同对货物的数量、基本质量、外包装等进行检查、核对、即初验收。
3初验收后,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现场安装及调试,结果应贴合使用要求。在此期间,如发现设备质量有问题我司无条件免费更换,直至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四、质量保证及售后服务承诺:
1.我公司质量按厂家标准进行保修,用户无特殊要求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保修,国家无规定,按与用户协商结果保修。保修期内非因操作不当造成需要更换的零配件及设备由我司负责包修、包换。我司所带给的所有设备均按合同承诺的保修范围和时间进行保修。
2.保修期结束后,我公司将继续带给售后服务,负责对所带给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修理,不限年份终身服务,仅收取零部件成本费,免收维修费。
3.按设备厂家售后服务承诺政策执行;我公司技服人员上门服务。
4.热线咨询服务:
4.1当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欢迎您拨打技术服务热线,由技术工程师为您带给专业服务。
5.服务流程:
5.1快速反应:
(1)客服专员接听电话,透过询问故障状况,快速决定故障类型,将事件分派给相关的技术工程师;
(2)由技术工程师决定故障的大致原因,携带相关配件、软件和工具,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到达目的地,排除故障;
5.2填写服务报告:
(1)技术工程师解决故障后,填写服务报告;
(2)服务报告由用户相关负责人确认后,结束现场服务工作;
(3)将服务报告交给客服专员;
5.3监督和管理售后服务工作:
(1)客服专员致电用户确认服务完毕并征询服务意见;
(2)客服专员将服务报告录入电脑并存档;
6.故障处理后跟踪服务:
6.1定期回访客户,询问故障处理后设备运行状况,并做记录存档。
顾客至上、服务至上、信誉至上、效率至上是我们的服务宗旨,为您想得远、做得全;我用心、您放心是我们的服务目标,期望透过我们的服务能免除您及贵单位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发挥您所购买的设备的效能!
五、备注:
为了您的合法权益受保护,避免不必的损失。对下列原因导致产品故障或损坏将无法享受免费保修,您可选取有偿服务。
1、您的设备超出保修期时;
2、因未按说明书要求错误安装及使用造成的设备损坏;
3、您的设备经过非授权维修人员修过;
4、您的设备使用非标准或未公开发行的软件或其它未经我司认证的非标准扩展部件,以及其他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损坏。
为了保证您的权益,我公司将带给更优秀的售后服务,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带给宝贵意见。
真诚期望我们的服务让您更加满意。
售后服务的承诺书(五)
根据20xx年xx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分计算机外部设备及办公辅助设备协议供货及相关服务的招标文件要求,为配合做好全市协议供货工作,我公司在协议供货有效期内郑重承诺:
一、保证依据招标文件要求和我司投标文件的承诺,及时向xx市市直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带给高质量的中标产品和服务,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且不在《xx市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合同》资料之外提出任何不合理的附加条款。
二、保证在供货时按协议供货合同文本规定资料与采购人签订合同书,妥善保管该合同书,并按月报送贵方一联。每月10日前向贵方递交我公司上月在本招标项目下的协议供货销售记录统计分类表及总表。
三、承诺无条件响应招标文件中所列明的协议供货方式、初始协议供货价及协议供货价调整方式的相关规定。
四、我司同意贵方为实施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能够在有关网站和相关文件上公布我司中标产品的型号、价格、折扣率以及相关的信息。
五、如发现我司因自身原因违反招标文件或承诺书的有关规定或承诺,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贵方有权根据招标文件的罚则、协议供货执行通知或政府采购有关法律规定对我司进行处罚。
六、保证按我司带给的协议供货质量承诺、售后服务承诺和价格承诺履行义务。
篇3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后现代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理念;操作维度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38-04 文献标志码: A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开放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往往对现代课程观持否定、省思、批判、解构与超越的态度,具有质疑科学理性、反本质、反基础的课程倾向,目的是要提升人的主体意识和追求人的解放,重视人的存在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里的“后现代”呈现了2种不同的诠释:1)对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传承,是现代课程观的继续,但隐含着某种裂痕与割舍,并非是现代课程观发展的结果;2)认为后现代课程观不是现代课程观的末期,而是现代课程观发展的一种新的初始状态,可视为现代课程观的后续部分,但二者之间并非承继关系,而是彼此交叉融合的发展关系。鉴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深受这种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并依此作为制定《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论依据之一,以突破现代体育课程“学科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共时性和排他性等倾向,进而实施课程变迁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课程新体系,目的是作为培养未来体育人才的“施工蓝图”和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已成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为此,运用后现代课程观检视《标准》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1 《标准》目标上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以实现不同领域水平的课程目标,进而促使现代课程观向后现代课程观的转向。
1.1 知识与技能目标问题
即使《标准》只是对学生在经历某一学段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仍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显然并没有把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排斥于目标之外,也没有忽视或轻视它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1]5。《标准》认为体育知识和技术不是被动灌输的,其学习过程就是课程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与客体相互作用、创建意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与他人彼此间的交往互动活动来自主生成与建构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这就隐含着教师不是《标准》的执行者而是开发者――“用《标准》教,而不是教《标准》”;而学习者不是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接受者,而是体育知识和技术意义的创造者;《标准》旨在使学生以活生生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来不断建构自我和诠释自我。可以说,学生通过建构体育知识和技术而不断生成新的机能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不断探寻体育知识和技术意义的过程――把外部世界移入到自我变化多端的经验世界之中,凭借自我的建构意识重新诠释和创造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要素。总之,《标准》运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建构性思维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建构体现于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中。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
体育课程不再被视为“跑道”而成为“奔跑”的过程。《标准》强调体育课程是预设的、动态生成性的、体验性的,而不再是预定的、静态的。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程被视为一门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或学习经验,强调的是文字性、知识性、纯技术性和事先预定性。实际上,体育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的系统,其教学过程复杂多变,以至于《标准》强调要关注其过程性、生成性,课程的作用不在于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对话、交互作用的过程,正如同“Currere不再强调静态的跑道,而是强调在跑道上奔跑的动态过程和经验积累,它成为一种过程、一种活动,一种内心的旅行”一样。这里所讲的“交互作用”实质上是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合作互动、讨论协商、平等对话等,使之成为师生间、文本与读者间、经验与意义间的一种信息的传递,以至于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创造,从而共建课程意义才成为可能。另外,《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进而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师生共同拓展课程实施空间及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活动方式。总之,体育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实在的“奔跑”过程,是以局部情境定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对话和转变的过程,更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意义的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标准》首次采用的、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概念,已被视为体育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发展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以凸显课程过程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育人的时代要求。《标准》中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里所指的“健康”重在突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问题。目前的体育课程正在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使课程内容必须同学生的要求、兴趣、爱好相适应,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探究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情感活动,重点应从教材转移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这种学习过程被视为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二者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2个不同方面。另外,《标准》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对待,力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以实现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的辩证统一。当然,《标准》描述情感态度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影响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非主体性与异质性的特征,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态度,以促使其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认识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探究,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从范围上讲,《标准》强调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应具备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3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为此,《标准》提倡今后的体育课程教学要“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合作,注重激感,进而形成情思交融,达成情理的统一,以发挥体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以及追求积极进取的社会功能。”
以上表明:从课程观转向维度上讲,《标准》对体育课程的“三维目标”作出诠释,冀望理解“三维目标”丰富的后现代课程观转向的内涵;从课程观的视域讲,《标准》有利于认识“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非线性、差异性与时代特色,而不是人为地加以切割现代与后现代的内在联系,最终从本质上实现对现代体育课程的超越。
2 《标准》理念上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标准》涉及到“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3个层面上的变革[1]2-3,其中“课程理念的演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后现代课程价值观
《标准》中强调的“学生发展既指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每一位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在课程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课程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目标意义上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开放与多元课程观突破原有的教条式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应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并给予学生“对该学什么、不想学什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与建构的权利。比如,《标准》中提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巧妙的导演下不断改变自我和实现自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学习共同体”,视学生为活动性主体、发展个性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以便在课程活动中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启发与补充,以及分享与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等,进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与合作发展;另一方面要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思考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以建立起“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为基本范式的活动过程支架。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程才能真正走向开放、多元和个性化。
2.2 以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后现代课程文化观
《标准》中提出“新课程的构建要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生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 [1]2。”这就要求体育课程构建“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强调以科学理性为基础,注重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充分而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国民体育素质和提升民族精神为根本宗旨,力求“科学素质与体育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并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活动的全过程之中,以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教学的统一。
2.3 回归生活世界的后现代课程生态观
《标准》中提出“体育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要使之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人自身,以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以及‘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从本质意义上讲,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1]2。这就要把体育课程视为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因素动态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构建与构成部分,以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正如胡塞尔所言“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现实的和历史的,因而也是丰富的,它给人以感性的生存基础”。以往体育课程只追求课的生态性而使学生生活世界与体育学习世界相剥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危机,更忽略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及其创造性;如今的体育生态课程正摒弃“二元论”“还原论”和功利主义态度而提出“自然即课程”“生命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真正确立起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尊重差异的思想,以及动态发展观,注重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为学生活动提供个别学习与合作精神培养的平衡,要求知识习得与过程体验的平衡,以至于通过过程体验让每一名学生真正体验体育知识和技术的生成过程,并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这样,体育课程就彻底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发展回归。
2.4 以创新为发展取向的后现代课程实施观
《标准》中提出“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接受者,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1]3;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这就要求体育课程应关注师生对课程的建构问题,将师生视为是课程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应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知识和技术的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并强调批判性对话和主体意识的觉醒,落脚点在于目前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发展方向上。依据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所归纳的课程实施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3种,其中“课程创生取向”正顺应《标准》对这一观点的发展――从解放主体和发展个性入手,视真正的体育课程为师生联合创造的学习经验,实施只是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创生新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而预先设计的课程作为师生用于创生课程的资源,只有当这种资源有助于教与学的和谐流转时才真正具有意义。当然,在创生取向视域中的师生是积极建构学习经验的主体,而课程创生过程更成为师生持续的共同成长与教学相长的过程,但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体育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素养和创新意识等。这样,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且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而学生已由传统意义上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师生总是处于一种共同的民主、平等、自由、开放、合作、对话的课程情境之中,双方在知识、价值、意义和情感上进行深层次的碰撞、交汇、理解与接纳,在共同的交往互动中把体育课程活动真正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促进发展,以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和谐过程,以真正缔造体育课程实施的后现展内涵。
2.5 民主化的后现代课程政策观
《标准》中提出“课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着课程决策分享和课程由一统化走向多样化,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适当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模式’”[3],力求“给每位教师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每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以实现体育课程民主、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发展”。民主化课程政策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分配的民主化,多偏重于“对体育课程的整体规划、编制、目标和领域划分、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所采取的决定,是体育民主价值系统共同运作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程具有多元统一性,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过程,重在建构课程内部与外部间的互动“对话”,以追求开放、反思、超越、多元,以及人性的解放;作为一种课程氛围,重在共同营造生动、活泼、自由、民主、平等、宽松、友好、和谐的课程环境,以追求课程参与者平等参与课程的多边活动;作为一种课程运行机制,力求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建立起来多向互动的“磋商与对话机制”,以实现课程“去中心化”的平等参与过程。
3 《标准》操作维度中的后现代课程观问题
3.1 后现代师生观
《标准》中提出“建立教学相长的、交往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这正与后现代师生观所提倡的“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教师已成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流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根植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相一致[4]。当然,这种师生观的本质在于“对话”,而“对话”将弥漫于师生之间的问题情境、理解语境,以及话语权乃至互动活动之中,以秉持一种共生与共建理念,敦促对话双方真正获得心理发生、发展意义上的变化。
3.2 后现代教学观
《标准》中提出“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学应注意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这说明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存在着相对确定性状态和相对稳定性状态的同时,强调课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是预定的而是预设的、生成性的,以促进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迁移;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充满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且对话更多地指向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的师生多边活动,以开放教学时空和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如采取辩论式、竞赛式、情景陶冶式、资源开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活动形式,同学生一起共同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教学发展体系。
3.3 后现代学习观
《标准》中提出“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以往的体育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教师也习惯于用最明确、最简洁的结论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学生都能照此学习,根本不问为什么;如今的体育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师生为课程主体的多元教学理念,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视为学生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体。也就是说,对一些已约定成俗的事物,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从中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自觉地解构与重新建构,哪怕对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可质疑性、文化性和境域性等特征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学习都应如此。另外,《标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自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协商对话,进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
3.4 后现代评价观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实践功能,并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实行‘真实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等’的综合性评价,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以关注个体差异及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可见,《标准》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强调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即使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都尽可能是可理解性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以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动态发展,正如同“后现代课程观最积极的贡献便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评定,而极力地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的综合性评估”一样。当然,这种评价力求注重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平等性,主张去权威、去中心和等级、拆结构及摈弃一切歧视,大力提倡教师把关注的视线投射于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个体发展上,以从根本上促使评价方式更为多元、多样、弹性、实在、共生与共进。
3.5 后现代课程文化观
《标准》在多元文化共场、碰撞、交融并富有时代气息的语境下,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进而提出“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8]。从《标准》结构上讲,体育课程被视为一种包含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以及多种亚文化,例如,学生、教师、教材、设施和器材等在内的复合文化。这就要视体育课程为体育文化传承及体育文化认同的逻辑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要求所提供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文化素材、情境等都应具有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启发、探究,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平等对话的自组织学习机制,促使每一名学生自主地建构自我体育文化品格――正如科斯洛夫斯基所言“文化与精神不是物的占有,而是生命与自我活动”。比如《标准》在推崇课程文化的多元理解与互补,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文化和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重视体育课程的人文性、发展性、动态性、情境性,以及意识形态特征,即使对同一技术项目的学习也力争多视域、多层面、多目标、多水平领域地学习与探讨,让每一名学生借助师生多元主体间交往与对话来感受、体验、理解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自主、有机、生成的发展历程。为此,《标准》从多视域、多层次上建构起激发师生潜能的具有人文环境和价值形态的多元课程文化观。
综上所述,《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作为第7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依据所隐含的“后现代课程观”,为现代体育课程的深度发展提供了绚丽多彩的“课程景观”,同时指引现代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朱万银.体育、体育与健康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设置 后续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概述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教育大纲指示: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教育阶段,二是应用提高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英语教学,第二阶段是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学生完成基础教学任务,达到英语四六级后都必须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然而,现阶段在大学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英语学习过后,不再开设英语课程的教学,将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甚至部分大专院校根本不重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英语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并不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能解决好英语课程后续教学的问题,经过大学一二年级两年的英语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英语知识,但是在后两年由于没有跟进,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原本掌握的英语知识开始生疏,使得其毕业之后,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不如人意。因此,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英语后续教育显得十分有必要。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探讨研究,也受到了很多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例如李佳、黄建等学者,探讨了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韩松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国情,我国的高校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以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的课程结构,二是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如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的课程内容是指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体现所学科目的主要知识、方法以及符合时展要求。由此可见,对课程的设置要进行需求的分析。所谓需求分析是指在进行后续课程设置时,要从学生需求着手,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了解学生英语真实水平,同时对学生英语水平与社会所要求水平的差异进行评估,从而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提供有效依据。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宗英教授,曾做过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调查报告,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目前英语学习的评价,对英语后续教学的看法,对后期英语后续教学专业设置的看法。调查结构显示,接近90%的在校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满意,希望可以进一步的学习英语,有74%的学生在校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英语四级考试,93%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注重的是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英语四级考试。在大学英语后续教学问题上,83%的学生和全部教师都觉得十分有必要。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后续教学有很高的期待,以求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在对后续专业的设定,应该注重学生在时间生活中对英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技巧,这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提高的方面,也是所有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语言技巧类、专业用途类、文化素养类选修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生的眼界也得以拓宽。学生学习英语基于全球化的趋势也逐渐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翻译能力都需要加强,因此在课程制定时要考虑到课程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专门用途的英语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外的前沿科技和技术资料,为以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准备。在后续教学中,这将是最为困难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将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英语后续教学过程中去。
三、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构建
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旨在培养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专业英语人才的要求,是一门建立在大学英语基础之上的后续教学体系。在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构建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要重视并支持。作为学校要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识到大学四年英语不间断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确保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从学生需求出发,设置三个主要模块,分别是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文化素养类、专门用途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深造。3.考试评价机制。英语是一门语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来使用,因此应提高这方面能力的考察。4.任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大学英语老师应具备十分优秀的英语能力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为了后续教学任务可以顺利开展,对任课教师应加以培训,同时转变其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不仅符合大学生对英语水平提高的要求,还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设置构建从学生和社会需求出发,为大学后续教育设置三个主要模块: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类、文化素养类、专门用途类课程。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缺陷,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课堂教学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每个学生的要求。为了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学得更好,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步赶上,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做好有效的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的对象和内容
课后辅导要有的放矢,就要事先确定辅导的对象和内容。课后辅导的对象应该既有学习困难者、存在学习障碍者,又包括学有余力者和因故缺课者。而课后辅导内容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2、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3、对因故缺课的学生的补课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提优,以及介绍优秀的参考书,扩大其知识面
5、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课后辅导的形式
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技能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对课内教学的适应性不同,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制订辅导方案。因此,课后辅导大多采用以下三个方式:
1、个别辅导: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个别辅导是教师采用最多的方式,也是最有针对性,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2、小组辅导:有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或问题,此时如果进行个别辅导则会费时费力,而进行小组辅导就可以一次性解决同类问题,并且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达成相同的效果。
3、集体辅导:教师有时会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此时我们就应该进行集体辅导了,这样可以快速的一次性解决此类问题。不过,要注意的是,集体辅导要控制次数和时间,防止变相的增加了课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后辅导的方法
课后辅导并非是简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或只是给部分后进生“开小灶”,而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和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讲求科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 转贴于 1、对于优等生:①在班级中,实行分层作业,给中上等学生要布置A组题,也就是有所拔高。
可以结合原题型略加变通、更改,增删一些已知条件,或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又或布置一些新题,开拓学生的思路;②当然,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参考书,让他们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有问题时再拿来研究;③也可以鼓励他们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助。组员互有强项和弱项,可以形成强烈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2、对于中等生:教师一般会将课后辅导的重点放在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忽视了其它学生。而实际上,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却是数量最庞大的群体。因此,对于那些问题不多或者学习一般、尚未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具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教师也应适当兼顾,注意引导和指导,不能不闻不问,尽量将他们向优等生方向去引导。因此,在分层作业的选题时就应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一些中等生“跳一下就摸得着”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能力,努力将他们形成一个班级中数量最庞大、力量最强大的学习群体。
3、对于后进生:要做好后进生的课后辅导工作,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准确找出后进的原因:是知识、技能基础薄弱,还是方法、能力缺陷?是智力因素引起,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然后针对问题原因寻找有效措施。学习落后常常跟非智力因素有关。补“差”先要补“心”,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多给予实事求是的鼓励和激励。除了知识技能存在缺陷外,学习落后者常常存在不善于总结规律、不善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死记硬背、学习方法不良或者不求甚解、不重视阅读课本、不重视练习作业、不够严谨踏实、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进行探索,重视学习方法指导,针对具体问题灵活机动地设法解决。
课后辅导中还需注意的若干细节
1、辅导时机的掌握:在进行课后辅导时,尤其是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时机的掌握尤其显得重要。因为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对于学习是有着一定抵触情绪的,若是教师一味的去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就很有可能不但达不到辅导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样就会使得事倍功半了;
2、辅导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对象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讲,同时注意辅导深度、广度也应因人而异;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态度教育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些鼓励,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关心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工作顺利开展的催化剂;
篇6
关键词:后发展地区 城市化 建设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虽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一些后发展地区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 推进其城市化建设是必然趋势。新一轮城市化建设应朝着服务功能的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的节能减排和公众广泛参与的新方向转型。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后发展地区必须突出"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全面建设新兴城市。
一、科学规划,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要深刻理解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城市规划编制质量的大提升、规划内容的全覆盖。
1、强化住房规划的编制。一要制定完善住房建设规划。住房布局规划要具体详细且严谨,能真正起到疏解城市中心区功能和分散人口密度的作用,促进城市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二要严格制定并执行小区附属设施标准。在规划审批中,每个房地产项目内的社区用房、垃圾用房的位置、面积,停车位与住宅户数比例、公厕的布局、物业管理、业主会所、医疗、交通、绿化及市政综合管网等指标需要专业的规划,予以明确。
2、强化高层规划的编制。对城内新建建筑高度进行限制,体现城市设计思想,应着手科学论证;协调规划实施与土地出让的关系,建立"规划、土地工作规范流程",防止"容积率里出效益";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挡光问题的论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安排必要的项目规划许可听证会,充分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
3、强化停车规划的编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走进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堵车和停车难的问题也相继出现,并日益严重,编制停车规划迫在眉睫。一要编制停车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中应予以综合考虑,并编制详细性规划,落实在新建项目的规划要点中;二要提高配建标准,逐步提高建筑工程停车指标,形成地下为主、地上适当的规划空间;三要针对城市中心区域土地日趋紧张的局面,考虑将来建设立体机械式停车场,减少停车场占地面积。
4、注重城市色彩规划的编制。一是审定小区规划时要求新建居住小区必须作出成套的色彩组配方案,分类给出屋顶、墙面、门窗的主辅色彩;二是在关注建筑色彩时,把小区道路、绿化等环境元素一并纳入考虑;三是通过现场照片和进行实地反馈,将周边原有建筑色彩统筹考虑;四是不能只重视共性而扼杀个性,梳理城市建筑色彩的同时,应考虑建筑特定用途等因素,留有个性发展空间。
5、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规划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要有超前性、要给未来几十年预留空间。一是与道路建设相结合。在新建道路的同时,加快供水、供气、信息网络和电网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二是与新建项目结合。新建项目原则上必须建设地下停车场,应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绿地、广场的地下空间及地下通道商铺等的建设;三是与人防设施相结合,在规划时一定要坚持高起点构筑空间格局、设置业态结构。
二、以民为本,加快提升城市承载功能
近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档次进一步提升。但是,当前后发展地区还存在城市综合功能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必须挖掘自身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以宜居、宜业为目标,以老百姓满意为标准,加快提升内涵,突出改善民生。
1、提高公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一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安全教育纳入包括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等各级教育体系,使教育制度化。二要加大避难场所和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力度。以现有公园、绿地和其它空闲地为基础,按500米半径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2、构建方便居民出行交通网络。一要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服务盲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居住区、工业区与公共交通设施之间的联系。大力推进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连通性建设,逐步减少服务盲区。二要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交通体系建设,鼓励居民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方式。三要增加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之间的停车场设施,提高道路畅通性。
3、健全卫生服务体系。一要建设可覆盖全城的医疗服务网络。建议根据医院等级设置不同的服务半径。建议根据目前医院服务半径存在的盲区调整医疗设施。二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整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医疗费用,形成以"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双向转诊医疗卫生网络。
4、合理布局教育设施。一要完善各种教育设施,特别是加快服务盲区幼儿园和学校建设。二要加强边缘和社区教育设施建设,减少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三要加大教育资源的管理力度。禁止将新建居住区规划的教育用地转作其它用地,严格控制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改做私立学校。
5、优化商业服务半径圈。首先,保障居民出行500米即可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完善地带商业设施,提高城区边缘居民日常购物便利度;其次,要加快新城购物环境建设,逐步缩小新城与老城区差距。第三,发挥市商业中心的优势,增强市商业中心的辐射功能。
6、加大对居住区绿地建设。一要增强居住区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在社区绿化覆盖率和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下功夫;二要减少绿地盲区,建立全覆盖绿地系统。三要增强绿地景观文化功能,对大型游园、绿地,通过园林空间、植物造景、社区雕塑等优化配置,增强景观视觉享受和文化欣赏品味。
7、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一是要以建设社区文化基本设施、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和改进社区文化活动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完善社区文化建设。二是要以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加强社区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三是要以社区宣传栏、展览等为平台,做好社区文化展示。
参考文献:
[1]刘尧.论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农村城市化问题[J].2004.
篇7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策略
学生个体的素质如何,往往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一般地,学生个体素质高,班风就正,学风浓,纪律好,班主任工作也就得心应手。通常,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后进生的存在,要转化后进生,班主任必须把握好尺度,讲究好策略。
一、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深入,西方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乘虚而入,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贪图一时刺激、好玩,越陷越深,最终不能自拔。如对青少年不加限制的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这些地方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复杂性,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一旦陷入其中,就较难改造和转化。
2、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其重要。有相当一部分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家庭发生变故引起的,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等。
3、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相互受影响;有的是自身学习习惯不好,接受能力也差,久而久之,学习便落后于其它学生;有的是自制能力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进而成为问题学生。
二、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1、尊重个性,激发自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学生首先是作为活生生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有个性,有感情,有人格尊严,有独立意识,认知水平有高低,学习方式也表现出差异性。如果教育没有了尊重,学生个性彰显不出,真实感情不会表露,独立意识也将丧失;没有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不出,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出,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教育成功就失去了基础。后进生本来就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所以,转化后进生要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作为教师,要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出发,必须以表扬、鼓励为主,消除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爱心培育,品格感召。爱心是教育后进生的情感基础。
教师要从情入手,以自己亲切、和善的态度激励学生,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对待后进生更要加大情感投入,因为后进生在多数人眼中是问题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畸形心理,不自觉地抵抗外来的意见。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良好的品格是一颗种子,它一旦撒在学生的心里,就会绽开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对后进生必须在思想上多鼓励,在生活中多关心,在学习上多帮助,将真诚的爱生之心、爱生之情融于教学之中,用爱心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用爱的涓涓细流浇灌他们干涸的心田;以热爱学生之心作为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使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批评教育,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目的。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摸清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及现状之后,教育者的下一步工作便是找准“病灶”、开好“药方”,针对不同的“病情”,做到扬长避短,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后进生增强改正错误的信心。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前途理想、悲观失望的后进生,要对其晓之以理,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循善诱,做到以理服人,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其转化。
4、循循诱导,激励为主。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其实,后进生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但由于这些微弱、细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给人造成一种一无是处的感觉。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给予表扬,倍加爱护和扶植,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
5、多方协作,同步教育。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个性,依靠家长的帮助,双管齐下,力争转化后进生。同家长联系,要避免“告状”的现象,使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希望而去鼓励支持孩子,不是气急败坏地回家打孩子。二要经常与任课教师联系,提出一致的教育要求,争取任课教师的支持,发挥任课教师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积极性和特殊性。三要教育班干部和全体同学正确对待后进生,尊重、关心和帮助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自觉接受教育和帮助。当然,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件十分细致而艰巨的工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后进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旦有人有意无意地触及他们的痛点,便会旧病复发,甚至变本加厉。转化后进生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和有效的方法之外,还要正确认识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困难,认清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反复点,抓反复,反复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新模式 引言土地整理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产权调整,达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的土地利用调整措施。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土地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各方面利益。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关系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长治久安及利益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把土地整理的后续工作融合到城市建设中,使城市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样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 后浇带技术 渗透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98-01
前言:
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建设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也日益的突出了存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这种情况在广泛的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背景下显得更加严重,人们对存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关注。对产生裂缝的问题给予正确的认识,并针对这种现象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有助于施工质量的改善,进而实现我国建筑行业得进一步发展。
一、建筑后浇带的概述
我们所说的建筑后浇带也就是施工建设建筑项目的时候,根据施工建设的规
定和技术的要求,人为的把建筑结构在基础底板、梁结构及墙结构等地方划分成不同的部分,通过构件内部对其进行收缩以后,利用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处理划分的这些不同部分,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处理方法。
二、分析建筑后浇带具有哪些功能作用
(一)对沉降产生的高度差可以有效的消除
裂缝问题在建设施工项目的时候会经常出现,其中有一个较为常见的原因就
是沉降不同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存在的这一现象,如果对后浇带技术合理的运用,就可以将沉降问题造成的影响有效的降低,后浇带技术在施工建筑过程中有效的应用,可以将其分成两个建筑结构,在结束主体结构的施工以后,如果施工项目有较大的沉降量,可以使用混凝土浇筑对沉降位置进行处理,进而可以把两个部分在构成一个整体。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后浇带浇筑,要对受力情况不同的问题加以考虑,在确定和计算出不同的受力情况,要很好的考量附加内力受到沉降差的影响,例如通过调整高度差和压力差,可以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得到有利的保障,如图1所示:
(二)对温度收缩带来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消除
钢筋混凝土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温度是很容易对其造成影响,混凝土的结构
会因为温度的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使得热胀冷缩的效果发生。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多数都是要结束混凝土施工的2个月之内。如果有一些因素约束了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就会使得有裂缝出现在混凝土的结构中,这主要是因为有温度应力出现在结构的内部,可是有很大的内外温度变化存在,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如果有温度裂缝出现,就需要在对后浇带技术利用的过程中,提供给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空间要更加的充足,进而将混凝土受收缩应力的影响有效都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混凝土发生裂缝的几率有效的降低了。所以,在建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过程中,连接新、旧混凝土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如此一来,有助于更好的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从而使温度裂缝出现的几率有效的减少。
三、分析在建设的过程中后浇带技术的应用
(一)间距和宽度之间的设置要合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后浇带技术的时候,如果想要使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的稳
定性和整体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就需要控制好间距和宽度。正常的时候,在建设不同的楼层和高度的建筑项目的时候,要对后浇带的间距严格的控制好,例如,在建设22层向下的楼板时,不可以将受力效应的钢筋断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的整体结构要保证稳定性和整体性,如果跨度较大的时候,就需要断开整个的受力钢筋结构,在以后使用后浇带技术的时候,可以在将其焊接连接起来,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可能使得楼板的结构受到两头过大的压力而造成弯曲,宽度的控制在建筑施工后浇带中要超过7m。如果施工的图纸上对此有预留的话,那么在施工建设的时候就按照图纸上的设计进行就可以了,可是如果是在际的施工中,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控制和预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好建筑物的施工,从而使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时间的选择要合适
在施工后的2个月以内,收缩变形的现象容易出现在混凝土的结构中,所以
在施工的过程中,完成沉降以后,紧跟着就要进行后浇带施工,在对时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根据施工的要求和进度,保证按照图纸完成施工工作,进而使施工的时间得到有效的保障,使施工的质量问题有效的降低。
(三)选择的位置和材料
位置和材料的选择在后浇带施工中是极为关键的,在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最
小受力的地方是选择后浇带施工的最佳位置,后浇带在建设剪力墙结构的时候,不能设置在中间的位置,后浇带施工最佳的位置应该选择在模板结构中最小受力的地方,从而防止混凝土结构因为受到过大的剪力而受到很大的压力,对开展后浇带施工是很不利的。
与此同时,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也要严格把关,要清理好裂缝的位置,清除掉
全部多余的积水,在对后浇带施工的位置进行保湿处理的时候最少要在1天以上,施工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没有收缩情况的出现,或者是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少。例如,可以将一些添加剂添在混凝土的材料中,如此一来,可以有效的稳定好后浇带的结构,进而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
(四)混凝土浇筑
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浇筑,与之相关的一些预防处理要提前的做好准备,振
捣在后浇带施工中要严格的进行,要均匀的用力,控制的力度要在楼板的承受力之内,进而可以顺利的开展浇筑工作。
(五)对后期进行保养
后期保养是后浇带施工的最后一步,要将防水保护工作做好,防止后浇带的
施工质量受到积水的影响,对此可以利用防水砖,可以使水的流向得到保证,进而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结束语:
后浇带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温度或者其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处理好因为温度、沉降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引起的裂缝问题,进而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有效的提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梁敬侠。论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2):121-122。
[2] 张勇。浅谈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3(03):79-80。
篇10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论;后现代;对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7-0018-05
1 二十年教学之总结
笔者从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20余年,从早期讲授解释性BASIC,中间穿插讲授Pascal、汇编、HTML,直到近十年主讲C和C++。在多年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的教学范式,现分三个方面予以总结。
1.1 突出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结构
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教材、恰当选择教学内容。C语言的教学要突出的是:基本语法规则,C程序的基本结构及算法设计以及上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以阅读、编写、调试C程序为主线,对某些次要的语法细节和数学问题的算法则不必繁琐讲解。有些教材对数学问题有偏爱,常拿数学问题作为例程或习题,如“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求其面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等。这些问题求解涉及数学公式或数论知识,对于数学程度较弱的学生,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一开始上课时还是举些贴近实际的问题效果较好。
1.2 范例导向的教学方法
C语言教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语法体系为中心,首先介绍语法规则,然后举例说明。这是多数教材和教师采用的方法。另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精心选择的“范例”展开教学。笔者的具体作法是:(1)提出问题;(2)板书程序(或投影),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思考;(3)分析程序,讲解其中的语法规则及算法;(4)上机实验,内容为例程、教师布置习题或自选题。例程的选择要“少而精”,选择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次课(2节)讲3~4个例程,一学期将积累40多个例程。如果学生能将这些例程融会贯通,C语言程序设计可以说已经入门。
1.3 操作―强化的教学策略
程序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有的教师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学生怎么还不会呢?”问题是学习并非简单的刺激―反应式(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并非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做,学生就能学会。真正的学习要经过操作―强化过程(斯金纳的学习理论),通过操作结果的反馈――正确结果的强化与对错误结果的反思,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比如初学者使用标准输入函数scanf()时常常搞不清它是在什么时候执行的,有些学生会写错它在程序中的位置。上机实验后才恍然大悟。“空讲无效,多讲无益”,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教师要下决心精简讲课时间,增加实验课时间,两者比例1:1较合适。最好每讲2节课紧跟2节实验。
以上“三招”在教学中比较灵,教师自感得心应手,学生反映也好。为此,笔者于1998年、2002年两次获院优秀教学奖。
2 教育“大众化”后的教学困惑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发展,“C语言程序设计”从20年前仅由研究生、访问学者学习的高级课程,成为基础课程,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包括文科专业)也加入到学习C语言的行列。高校扩招以来,教学对象的变化使C语言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考试不及格的比例之高难以想象。笔者也尝试降低某些较难章节的教学要求,但因为基础较好的同学有较高的要求,以及学位考试和部分学生考研的需要,也不能一味降低教学要求。教学面临两难的抉择。建立在现代教育观、现代课程观基础之上的教学受到教学现实的强烈冲击,不能不引起笔者深刻的反思。2006~2007年度笔者获得到华东师范大学访学的机会。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及文献资料阅读,开阔了视野,对C语言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3 现代课程观批判
现代课程论的奠基之作是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简称为“泰勒原理”,其要点有4条:(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能达到教育目标的经验;(3)有效组织教育经验;(4)通过教育评价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泰勒原理”源于20世纪工业化时代工厂模式。学生犹如流水线的产品,按照相同的标准、用相同工艺塑造,最后检验产品质量。合格的出厂(毕业),不合格的返工(补考)。
现代课程模式的最大弊端是简单,既忽视了学生差异,也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学生之间的天赋、特长、能力、基础、兴趣、就业意愿、理想与抱负各不相同。无视这种差别,以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方法教育学生,并期望都达到预设的人才目标,无异于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按床的长短(统一标准),把腿长的斩短,腿短的拉长。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教学困惑的根源也出于此。
4 后现代课程观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世界是何等复杂而又丰富多彩,进而向“自然是自足而简单”(牛顿语)的现代主义思维范式发起挑战。于是,重视“差异”、崇尚“个性”与“多元”的后现代主义泛文化思潮开始兴起,并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后现代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并在对现代教育观弊端的批判以及对教育重大问题的重新诠释下发展。后现代课程观流派纷呈,William E. Doll的4R课程观有其代表性。4R指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vigorous)。下面通过对4R的解读探索其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教学的启示。
丰富性:指课程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多尔解释复杂性时说:“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要接受复杂性,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要利用这一复杂性,而不是否定差异,变化和困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