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8 03: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春天的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对古诗词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仅仅向学生解释古诗词中不认识的词语及句子,然后向学生传达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己创新的思维,时间久了,学生会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然而,新课程的标准对古诗词的要求比较高,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老师也开始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本文就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概述,会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情操有很大的帮助。
一、趣味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前面写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中老师总是向学生解释生词意思等,最后让学生将古诗词背诵下来,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情况,如果背诵效果不错,这节古诗词的学习就完成了,时间久了,学生的背诵负担加重,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改变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这种状况,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然后再对古诗词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时间是在课堂的开始,所以老师更应该在课堂的开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时,老师在课堂的开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作用,向学生放映有关黄鹂啼叫、白鹭飞行、航船停泊等的动画,以小学生调皮活泼的特点,形象的动画及悦耳的声音肯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老师再讲些有关黄鹂及白鹭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对这它们充满好奇之心,逐步走进诗词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第一步。
二、引导分析语句,加深学生对诗词及作者的了解
在趣味引入课堂后,学生对这一节古诗词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之心,此时老师应该开始向学生讲解这首诗词。首先应该说明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言简意赅是古诗词最突出的特点,所以老师要解释诗词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每一个事物在古代确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不能像以往的课堂上那样老师逐字逐句向学生"翻译"诗词。例如,讲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首先应该李白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告诉学生,然后讲解"玉笛"、"洛城"的含义,因为这是学生平时不会遇到的,它们分别指精美的笛子和地名洛阳(现河南洛阳),而"折柳"在这里指的是《折杨柳》笛曲,因为在古代"柳"蕴含着离别情怀,古人便用"柳"来抒发自己的离别愁绪。这部分知识在古诗词中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累古诗词知识对以后学生自己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意境,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诗词描写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对小学语文中古诗词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水平。
三、鼓励学生联想,体会作者的感情
老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不知不觉中便会深入其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老师已经引导学生了解了诗词描写的意境,接下来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联想,将学生自己大胆的想象力赋予诗词,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例如,讲解小学语文课堂中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在老师将诗中"晓""啼鸟"等词语的意思讲解清楚之后,学生对诗词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体会,诗词描写了春天来了,十分优美的风景。此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处都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此让学生体会春天的优美风景,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怜惜之情,来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种鼓励联想的方法可以更容易使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及学习能力,老师也就可以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水平。
四、开展活动,拓展古诗词学习平台
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仅仅学习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不够的,因此在课堂以外老师也要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唐诗三百首》,平时鼓励学生读写、理解、背诵,然后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古诗词比赛,例如,在比赛的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比赛哪个小组背诵的诗人李白的诗词多,或者是其他诗人的诗词,并且在活动的最后评定出冠军小组,给予奖励,从而激励学习参加比赛,然后努力去背诵诗词。这种组织活动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多去背诵理解古诗词,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水平需要老师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从以上这些方面出发,精心设计适合自己班级学习古诗词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进而继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使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 黑河教育. 2011(06)
[2] 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 语文学刊. 2011(10)
[3] 刘静.用诵读与积累强化小学生古诗词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2)
篇2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诗的情感浓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往往会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古诗词翻译,要求学生熟记并背诵释义。其实,古诗词教学要不求甚解,只要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即可。古诗词与现代语言习惯不同,许多时候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只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例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通假、倒装、对仗等。教师如果非要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文,会非常生硬别扭。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大体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如《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这里“可怜”的意思明显与现代文中的“可怜”不同,而是“可爱”的意思。这样才能与“露似珍珠月似弓”联系起来,原来是说月光下晶莹透亮的露珠,犹如一颗颗可爱的珍珠发出迷人的光芒。让学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统一标准的翻译,才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的精妙。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49-01
古诗词具有悠远的意境,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同时内容涵盖面也比较广泛。古诗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社会进行真实的反应,同时也是我国文学艺术上的宝贵资源。我国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进行了高度的重视,从小学开始就设置古诗词学习的课程,由此可知古诗词学习在小学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这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从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讲解过程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古诗词,被教师逐字逐句的分析,支离破碎,导致学生难以充分理解相应的知识,只能通过反复抄写和死记硬背,获得古诗词的相关知识,甚至原本丰富有趣的课程被许多习题讲解所替代,这样不仅导致古诗词教学课堂死板,缺乏学习氛围,而且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充分了解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无法引起情感共鸣,更无法掌握诗词中的各种典故,进而与古诗词教学目标相脱轨,导致古诗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研究
1、从古诗词入手,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
古代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喜欢把日常中所观察到的景物,利用优美的语言和词汇描写出来,例如《春晓》、《鹅》、《游园不值》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古诗词入手,通过启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领悟到周围一切的美好事物。例如在讲解《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着诗歌中的场景,领略诗中意味:在万里碧空下,江水一望无尽,一叶孤舟东去。而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着友人离开的背影,他的眼睛和思想都集中在这片孤舟上,那上面载着他的挚友。由此可知,诗人遥望已久,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只能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抒发出内心的感慨,从而让学生可以轻易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
2、反复诵读,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注意不能拘泥于形式,不仅可以大声的读出声音,同时也可以轻声低吟慢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独处诗词的重音和节奏,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之上熟读成诵,逐渐积累,以此提高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跳跃灵动、精简含蓄、意蕴深刻,常常是一字道出千种思绪。因此,教师需要精心优化课程,充分发掘古诗词艺术的空白之地,启发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和体验的再创造,将抽象的古诗词变为具体的画面,从而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古诗词的内涵。
3、加强情景教学的运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是针对于考试,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卷面分数,这样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掌握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缺乏正确的认识。众所周知,古诗词的精华在于通过优美、精简的词汇,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对于古诗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例如,在学习《咏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查找关于“柳”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播放,随后引导学生在诗词中找到作者对于“柳”的赞美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为今后古诗词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古诗词的品赏。
首先,需要抓住诗词中的重要部分,即诗眼,对名句进行品赏。在古诗词中,一般讲究的是锻字炼句,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全部融入与古诗词中的一字一句中。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抓住诗词的关键部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播,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做更深的思考,从而掌握诗词的意思,领略诗词营造的意境;其次,充分利用古诗词中的意象,对诗词进行鉴赏。意象主要是指在作品中主观情感寄托的事物。意象在古诗词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将多个个体连接起来而形成整体,即意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意象,根据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的理解,从而体会意境。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对古诗词缺乏一个正确的概念,如果在学习初期,教师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那么便无法为古诗词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若教师一开始便逼着小学生对于古诗词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一首古诗词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作者的背景,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于古诗词有了兴趣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学习了。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所选的古诗词数量比较少,但是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宽广、名句较多。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 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193-194.
篇4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1)
在充满书香气息的家庭影响下,从小,我就喜爱朗诵古诗文,并常常陶醉于其中,乐而忘返。
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享受着团圆,恍惚之间,我竟走入了东坡先生“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思乡情绪中。
中秋佳节,他独自一人,却无法与亲人相聚。所以,他举杯问青天,明月究竟几时会有?又埋怨月圆时分,他却与亲人离别。我陶醉于其中,与他一起感伤月亮的不公,她“不应有恨”哪!但先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终究唤醒了我。是啊,何不带着美好的愿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锦瑟,她是谁?商隐前辈,那是你的意中人吗?所以你会“一弦一柱思华年”?是因为太思念她了吧,所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无情的事物也因你的痴情而变得有情,想必,它们也和我一样,陶醉在你“此情可待”的追忆里了吧!而我更是可惜你的“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清照,这是一位令我敬慕的女诗人。我常陶醉在她“误入藕花深处”的池塘中,与她一起“争渡,争渡”,看着“惊起一滩鸥鹭”,我不自觉的就心情舒畅。有时,想着她“日晚倦梳头”“人比黄花瘦”的憔悴面容,我心生怜惜,不禁也“欲语泪先流”。即使曾经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如今的她,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失去了以往相亲相爱的丈夫,怎能承受得住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亲爱的夫君,你该陪在我的身旁,许我一个依靠的肩膀啊!我沉浸在那痛苦中,多想替清照这样呼唤啊!
古诗文里的故事,充满了怎样的魅力?我竟能如此的的陶醉于其中!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2)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完了《别董大》这首诗后,做完课堂作业,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关于汪伦与李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书上没有的。
故事内容是:在唐朝时,汪伦和李白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汪伦想,李白是个大诗人,又是我的好朋友,可从来没为我写过一首诗。于是,他把李白请到他家对他说:“朋友,请你为我做一首诗吧。”李白答应了,就在汪伦家住了下来。汪伦每天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可奇怪了,李白却作不出诗来了。
一天,汪伦出去做事了,李白想,我在朋友这里这样大吃大喝,真不好意思,于是他决定回家。他走了一会儿后,汪伦回家发现李白不见了,就想:李白这样不辞而别,一定是我没有拿出最好的热情招待他,所以他不跟我道别就走了。对了,不是说李白喝酒后就能作出诗吗?于是,汪伦拿出两坛最好的酒挑着去追李白,他来到桃花潭边发现李白正要乘船回家。汪伦大喊:“喂——船家停一停!”这时,站在船头的李白望着赶来送行的朋友脱口而出《赠汪伦》这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伍老师的故事讲完后,我们都开心地笑了。接着老师又告诉我们《赠汪伦》这首诗和《别董大》一样,也是一首送别诗。我想,老师的知识真多呀!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3)
记得我牙牙学语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爸爸总要教我念几句古诗词,但是到了第二天便忘得一干二净。那时候我觉得古诗词就是没有儿歌、童谣那么好听。要说在我记忆里能够留下一丁点美好印象的,也许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了,有一次听着老师一边读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边学着鹅游水的样子,逗得小朋友们哈哈大笑。那时,我发现古诗词原来还是蛮有趣的。
篇5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诗文诵读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四)净化心灵
篇6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成为众电视节目中一匹最大的“黑马”。如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落下帷幕,“00后”复旦女孩武亦姝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中国人诗心不死”,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诗词基因还在,一旦有一种形式把它展示出来,就会形成一种喷发。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
吟咏的是诗词,流淌的是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有活力、生命力和影响力?春节以来,央视科教频道以诗词知识竞赛为主的《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档节目的火爆绝非偶然,它创新性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诗词娱乐化,用健康的娱乐化方式实现了“扩群”,体现了国人精神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唤与眷恋。
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央视每晚8时开播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刮起了一股收视风。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原创的一档大型演播室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节目内容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国内无数家庭祖孙三代围坐电视机前,围炉话诗,滋润亿万网友的心灵。他们为参赛选手的才情所折服,感叹她们满足了大家“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他们封评委老师们为“大神”,敬仰老师们对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他们盛赞节目“像一股清流,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高冷’的文化类节目也能有市场、有人气。”
节目中,从《诗经》到诗词,覆盖的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诗歌史。入选节目的诗词难度适中,以学生时代学过的居多,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怀,带领人们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
90分钟赛诗会,鉴赏哲思皆得。这90分钟,是“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学习。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中回忆了农耕田园生活的旧时温情;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领悟了学生时代读过即忘的诗歌妙在写尽无限希望和理想;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中方知口中常念的诗中原指大雁这种鸟类。
这90分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鉴赏。选手吟雨,观众听雨,那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哲思,“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惆怅。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巨大宝库,今人需要怎样的慰藉,它就能给我们张开怎样的怀抱。
这90分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叹。选手们在诗词对答时表现出来的雍容大度、谦冲温和等人格力量,让人们再度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看到了祖国下一代的希望。
古诗词的雅与俗,穿越时空引共鸣
对于广大观众而言,热衷关注诗词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喜欢,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穿越时空引起共鸣。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9期节目中,年轻才女王冬妍和武亦姝在台上说的两句话为人们持续热议:
“我想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耳边飘过的却是‘桃花都开了,好漂亮呀’,满满的违和感。”王冬妍则回忆校园桃花盛开的所见所闻,想到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让雅与俗此消彼长。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武亦姝的这句话获得很多人纷纷点赞,古诗词以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现代人给不了你”的那种东西,并且是无比丰富的那种东西――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喻今,可切中时弊,可成风化人。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榻ㄉ枭缁嶂饕逦幕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传统文化热”或将在今年呼啸而至。由一档节目激起的文化涟漪,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同样,《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也给了我们启示:文化节目具有非常大的可塑造性,通过文化节目的传播,诗词等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去。这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切合时代,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课题,也是一个教育课题,它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促进。
最美传统文化,传承引发思考
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一部中国历史始终伴随着中国的诗歌史。盛世必言诗,“大江东去”形成唐宋诗词创作的顶峰,“不怕远征难”体现着当今中国人的豪情;节日必言诗,所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入世必言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出世必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触景时言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情时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闲适时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虽然现代诗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自古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繁华落幕,速去读书!”“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去!”……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节目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古诗词,对于主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积淀古典文化、提高鉴赏古诗能力很有意义。那么如何掌握学习古诗的技巧呢?建议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朗读古诗、了解诗人、体悟意境、把握鉴赏要领。
一、朗x古诗
学习古诗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诗眼或词眼,以及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能让同学们初步感知到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不同,所创作诗的内容也不同。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等多种类型。各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姜夔、李清照的婉约,李煜、刘禹锡的隽永,谢灵运的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屈原的雄浑悲壮,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感受诗歌内容。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先了解当时李白因受政治牵连被流放夜郎,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真是欣喜若狂的背景,再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了。
三、体悟意境
先要理解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比如“举头望明月”,月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带有思乡之情的意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还要理解意象构成意境的一般类型: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中“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意象离不开意境,“梅”离开全诗意境,就失去了其在诗中的独特涵义,“孤帆”脱离原诗意境,也与眷眷离情无关。
四、把握鉴赏要领
篇7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加强经典诗词的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记忆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拓展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发古诗词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有效的小策略。
一、情感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
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教师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含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厚谊。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用具体形象的事例突出古诗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通过联想作用,认识诗中描绘的形象,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或朗读过去学过的、感情相似的诗歌,从诗歌引到诗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或由教师讲述诗歌内容有关的事物或景物,以事物引导诗。例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前,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谈谈春天独特的美,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春晓》《游园不值》《咏柳》……另外也可以利用插图、挂图或投影,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由画面引到诗。
二、推敲字词,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凝炼而富有表现力。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推敲,感悟诗歌语言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一个“照”字表现了月华倾泻、树影婆娑的景象,一个“流”字则渲染出万籁俱寂、唯闻水声潺潺的林间幽静,给人的视觉和听觉都留下了美的享受;“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个“闹”字就将红杏那满树繁花、竞相争艳的美好春色及那蝶舞蜂唱、风轻日暖的无限春光展现在读者面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碧”与“红”就是与诗人所抒之情相和谐的色彩,这两字令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获得色彩美感的享受。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的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的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展开想象,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可以是闭眼想象、配乐想象,也可以是古诗续编、情景表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中“瑟瑟”“红”这些表示色彩的词语,描绘了一幅“暮江夕照”的美景,教学中可让学生闭眼想象,充分领略诗中安详、温馨的美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1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2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加强朗读,品味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是引导入境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学生可以理解字词句,感知形象,体会情思,并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篇8
关键词:意象;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
在高中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意象探究的问题。那么,何谓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就是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情感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缘情悟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探究意象的意蕴内涵可从诗词情感人手,这是最常见的探究方法。例如唐代诗僧无闷的《暮春送人》:“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大致讲的是友人分别,离别之时心情悲伤难耐之语。然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杜鹃这一形象的出现。诗人刻意将杜鹃这一形象放在了诗歌的后半部分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离别之时在杨柳、长亭、江水、芳草的形象背景之下,友人双目相对,类似于“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之无声情境,而暮春时节的杜鹃不合时宜的啼鸣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每一声啼鸣声声入耳,声声入境,声声人心。诗歌的情感在杜鹃的啼鸣声中不断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从无声到有声,从情感铺垫到情感蕴藉到情感爆发,离别之情显得情真意切,意象内涵得以彰显,可谓简单小诗中的不简单之语。
从该诗看来,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情是诗歌表达的情感,而顺着这一情感思路,我们品悟出了杜鹃意象的内涵。情感体悟是探究意象内涵的主要方法,又如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花愁月恨只长啼,雨夕风晨不住飞。白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在该诗中,杜鹃被赋予了故园之思的情感内涵。在花月风雨这些形象营造的悲伤情境中,杜鹃鸟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家不得归,归思难收,却还在对游子劝归,究竟是劝人还是劝己?个中情感,只有作者自己知晓吧?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在这细微的情感中得以彰显,堪称妙用!
二、由典析象
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典故及传说中找到依据。然而,这种依据并非一定是我们的既有认知。比如杜鹃意象的典故和传说大多来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故事,虽然我们将其定位为“怨鸟”“悲鸟”,但是回溯典故的细节,我们依然能探究出意象的新意。比如北宋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这首诗中,暮春时节的伤感一扫而尽,花落了依然能够再开,燕子飞去依然能够再次飞来。而杜鹃鸟日夜啼鸣,呼唤着春风,期待着春天依旧能够来到身边。这首诗的杜鹃与以往诗词里的哀伤形象大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情感,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华阳国志》中记载:“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山以除水害。帝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也。”《禽经》:“江左日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间日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啼必北向。”从这些典故细节中来看,杜宇化鹃固然是个悲剧传说,古典诗词中将其塑造为为国伤怀、身世悲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但是杜鹃“夜啼达旦”固然也有坚持顽强之意,因此,王令《送春》表达的杜鹃积极坚定和乐观的情感意蕴也就有了依据。典故与传说是意象内涵探究的重要来源,值得深究。
再如唐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耕种。”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布谷鸟即杜鹃鸟,传说望帝生前教民务农,等到化鹃之后,常常于农忙时节飞回田间,催促农事,在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更新之时出现的布谷鸟一反悲苦怨鸟形象,被诗人赋予了“催耕”之意,形象颇为积极。
三、披文人象
阅读古典诗词,重在读懂古典诗词,体会诗词意境。大多数诗词意境的营造需要依靠一系列被赋予了情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体会意象的情感内涵重在对诗词内容及意境进行整体观照,用文意来解读象意,切不可一叶障目,生搬硬套。例如宋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与慢词相比,要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情感,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思乡悲苦之情境。从句尾来看,表达的情感是思乡之情。词作情感层层铺垫,从上阕芳草、登楼之语的含而不露、欲说还休,到下阕暮色引发的春光易逝、羁旅愁苦,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最后一句“杜鹃”之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是系列意象的最终呈现,是写作内容的自然延伸,只有通读词作,才能理解词作中意象的真正内涵。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再看词中结尾的“忍”字,实为“岂忍”之意,文意与象意已然巧妙融合,情感真切,真乃绝笔!
意象的情感内涵在诗词文意的背景之下得以彰显,从而反过来促进诗词情感的表达,这种意象探究方法重心落在理解文意,是意象探究的重要方法。又如唐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虽然从题目上可以一眼看出诗歌的送别主题,这种清晰的文风也正合白居易的创作风格,然而细细品析文意,依然可以察觉白居易诗歌创作简单中的复杂。萎绝的江花,销歇的江草,孤客伴孤舟,一系列意象营造的情境孤寂悲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依依不舍之情,蕴涵在送别图景之中。此刻如泪的竹斑,杜鹃鸣啭声声,视觉加之听觉,让离别之人更显哀怨而凄伤,杜鹃意象的离别内涵因而也更加深化。
四、以人解象
杜鹃因其啼鸣的方式与声音带有悲伤的色彩,与古代文人的某种悲观心理产生了共鸣,于是我们能够在很多诗词中找到作者与杜鹃情感的联结。如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49岁的陆游被闲置西南,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岁月蹉跎中满是功名失意以及对时局的忧心。杜鹃日夜啼鸣凄厉悲凉,声声直击词人内心,词人触景生情,无限悲慨,冤恨之痛油然而生。纵观千百年来,混乱时局中的失意文人,在谋求个人发展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内心愁苦无法排遣,或心灰意冷、或思念家人、或愤懑不满、或心有寄托,而杜鹃啼鸣恰恰能够触动作者忧伤的情怀,以至于“与尔同销万古愁”了。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往往至关重要,意象本身同时代、个体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关系。
篇9
关键字: 古诗教学 诵读 意境 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2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古诗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悟情,入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步一步地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取得了“诗贵悟”的理想效果,使古诗学习成为一种欣赏,诵读古诗成了一种享受,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我们要善于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像》。(《教育评论》2001年第二期P68―69.)
篇10
1.“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在秦安路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已生活了六年,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指名让学生说。
3.过渡:是啊,“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而古人也是如此。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卜”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题。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什么?从哪儿发现的?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是关于什么的?“之”是什么意思?鲍浩然是谁?浙东是什么地方?)
5.过渡:既然是送别词,那么送别诗词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感?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1.导入:“请打开课本的第15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学生读,教师巡视、提醒。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他读的时候,有个字音读的特别准,正音:处――地方(chù),“那”同“哪”,是通假字,在这里读三声。字词解决了,请你自由地、正确地再读一遍词。(评价)
3.断句:我们都知道诗词有停顿和断句,掌握好断句才能把诗词读得更有韵味,谁愿意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断句。你读得真不错!哪个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在上下半阕之间)我们一起来看节奏。(出示投影)请你根据节奏认真地读给同桌听。
4.既然是一首送别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名回答)
5.“好,谁愿意尝试着这样读?”学生很努力,可似乎离词的意境总是差一点,看来要想读出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深深祝福之意,那就要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6.思考:咱们学习古诗词都有哪些方法?(指名汇报。看注释,了解诗人,明白写作背景。查字典,反复朗读等)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总结出来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学,可以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的,等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7.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自学领悟,教师巡视,倾听、答疑。
8.全班重点交流不懂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里不懂?谁愿意解答?你是怎样理解的?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含义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美人的眼波是怎样的?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这说明水是怎样的?美人皱起眉头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把美丽的浙东山水比作美人?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快)(把清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B.“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浙东)这句话说明鲍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心生向往?让我们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上半阕。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送”是什么含义?两次重复吗?(不。)那么是强调什么?这句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依依不舍,难过的心情)
引读:是啊,“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上加愁。旦夕之间,离别之苦,情何以堪?所以,读诗句“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D.“千万和春住”(提问:“千万”的含义?为什么要和春天住在一起?仅仅是和春天住吗?表达了诗人对鲍浩然怎样的祝福?)
(想象春天的美好后同时指出友人是和家人团聚,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带着对鲍浩然的祝福与祝愿一起读下半阕。)
9.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诗人的依依不舍,更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词。(配乐读)
10.男生愿意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吗?请女生来评价。女生也试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导入:学习了全词,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板书:借景抒情)
2.我们还学过一些送别诗,请你们读一读。(指名读,出投影)
3.(四人小组讨论)比一比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怎样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注意:借景抒情,不同的送别情)
4.教师总结: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启发呢?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1.导入: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2.说得真好,那么如果毕业分别就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能用学过的古诗词中的诗句赠给大家或你的好友来相互勉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