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3 12: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材料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教材;课件设计;教学方法
建筑材料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建筑材料较多,有大量的理论内容,但学时一般安排得较少,最重要的一点是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能否好好利用课后自由时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设计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课程介绍了常用的建筑材料,还安排了一定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网络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贯通,对课堂上教师无法详细讲述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课件进行更深的学习。课件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
二、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设计思路及内容
1.课件的结构设计
整个课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分两级菜单。最高一级菜单为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章节、实验、视频资料、在线测试、参考资料库、师生互动、教学科研成果等。一级章节菜单下分各个章节,学生点击之后可以直接进行各个章节的学习。
2.课件的内容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课件的内容要尽量丰富,更要和实际紧密结合,整体的课件内容如下:
课程简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该课程的概括描述,主要紧扣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学这门课,即课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二是学什么,即学习内容;三是怎么学,即学习方法,各个章节联系不紧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材料间的对比学习,加深记忆。
课程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要严格按照专业的培养计划及教学、考试大纲来执行。这一部分包括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每一章节的学时分配、重点及难点问题、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另外,还包括教学的手段等。
课程教案。课程教案属于教学的辅助材料,主要是每一章的教学目的,任务,讲授的重点、难点,主要内容以及应该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等,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体计划。
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一般用Powerpoint制作,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包含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能对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章节。建筑材料课程各个材料自成独立的体系,因此分章节进行阐述。
实验。建筑材料课程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实践教学对该课程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内容中列出各个实验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报告的编写等。
视频资料。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些建筑材料的原材料制备、建筑材料的制备、建筑材料的测试等,比如混凝土的搅拌、浇筑、振捣、成型养护等各个环节。这样学生的学习更为直观。
在线测试。在线测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的检验,通过测试,学生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当然,通过测试,学生也能对自己掌握课程的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自己的薄弱点,进而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参考资料库。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要对建筑材料的发展不断进行跟踪。因此,有目的地加入一些比如期刊网、混凝土网站之类的链接,能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在此板块,学生可以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学生的提问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科研成果。主要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展示,比如在研究一些课题时取得的成果。另外,也可以展示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
三、结语
建筑材料网络课件的开发与制作,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对各个板块的学习,能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讯作者:李刚)
参考文献:
[1]蒋荣立,张宗祥,孙经雨.无机与分析化学网络课件的研制与开发[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25(2):241-244.
[2]黄晓萍,肖,李迅.《计算机图形学》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3):64-66.
[3]杨斌久,张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篇2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方法;特点分析;存在问题;改进方法
建筑材料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组成、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学科,它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是建筑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使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桥梁。
1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当前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依靠课堂讲解和课外实验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仅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缺乏感性认识,使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知识不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各类材料的应用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材料的应用了解得很少,尽管理论知识掌握得不错,但一旦深入工地,并不能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反应,更谈不上综合运用所学的材料知识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2 具有综合性强,系统性差,涉及知识面广等特点
本课程包括许多种材料,从金属材料到非金属材料,从无机材料到有机材料,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等均有涉及,内容非常繁杂而又相对分散,且各类材料联系并不紧密,缺少系统性,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条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同时,建筑材料作为建筑应用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作为一门理论课,由于这门课程内容多以概念和经验性知识为主,因此缺乏逻辑性,理论计算分析比较少,难记,难学。
2.3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能力培养不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有实验课的课程大多是先在教室内进行理论教授,再根据讲授内容安排实验课,来巩固所学内容,建筑材料也是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学时偏少,使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质量检验任务,对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要求,最终无法实现对学生关于建筑材料质量检验技能的综合培养,学生也因此对该项技能的掌握比较片面。
2.4 课程缺少内容上的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2l世纪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教材编写时就要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收录教学新内容,要有较强的创新意念。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以一种积极活跃的思维,不断地修订和添加最新的内容,能够使这门课程的内容更新更准,是培养2l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但是当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教材的思想相对显得有点滞后,并不适合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没有从当前土木工程实践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所在,不能预见各种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 建筑材料课程的改进方法
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有一些效果,但对于建筑材料这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光采用上课老师讲、学生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根本无法使同学掌握这门与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课程的精髓,通过本人的理解与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建筑材料的教学方法:
3.1 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利用以上的传统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方法外,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到建筑工地现场拍摄材料应用的照片、工程录像,图片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介绍水泥的生产过程时,可以采用现场录像或动画制作,使同学们很清晰地看到水泥的整个生产过程,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3.2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创造学习的环境。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查阅新材料、新技术,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建筑材料市场和施工工地的调研,获得建筑材料发展的最新动态。
3.3 有效地利用互联网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以便在有限的学时条件下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使教学内容反映出当前建筑材料的新发展,在讲授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材料的优异性能,以及先进技术与新工艺在经济效益方面的惊人之处,使学生耳目一新、眼界大开,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们了解更多的材料信息,以便毕业后工作时的应用需要。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3.5 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总之,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改进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逐渐推进。教师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设置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分析了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不仅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还是“房屋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等后续课程的前期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面对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使学生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相关标准等基本知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用建筑材料,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建筑材料”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构造、生产与加工方法、材料的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的课程。它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说它是通往专业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学生专业面宽窄和工作适应性的关键因素。
(一)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社会化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其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增强专业覆盖面,按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修订。同时,还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认真研究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和权重,以满足学生从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企业对岗位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针对一线施工与管理岗位群,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重新编排组合,形成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与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二是基本掌握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各种标准和常见的检测方法,比较熟练地对目前施工企业常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并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基本上可以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合格性评定提供依据;三是强化对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庞杂,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涉及知识面广,教材涵盖了十多个大类,上百个材料品种,但其系统性差,各章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是由于材料学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各类材料本身就是一门专业学科,如胶凝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如此多的内容都汇集到“建筑材料”课程中,使其成为一门介于材料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
“建筑材料”的课程内容庞杂混乱,主要是对各类材料定性、半定量的分析,是针对各类材料技术性质的总结,缺乏逻辑性和理论计算分析。同时,由于一系列和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繁多的条文叙述及经验公式,而又缺少逻辑推理,使得其整体性、逻辑性、严密性、连贯性均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造成了不少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高职教育极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少高职院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理念,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使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全贯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体系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基本上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既没有统一编订的课程,也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学校自行其是。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课的开课率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实践课看成理论课的附属课。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多按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高职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沿用以前的教材,这些旧教材的内容比较狭窄,很多教材缺乏对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实验方法、新标准的介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我国建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速度远远跟不上建材领域发展的速度,所以,高职教育应当注重“建筑材料”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以应对工程实际的高速发展。
(二)沿用本科教学大纲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只是对这门课程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略降低教学要求。“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讲解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土木工程材料性能的一些基本测试,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仅仅是用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结论,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而,在现阶段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属于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把实验课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学生锻炼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三)教学方法落后
现阶段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旧停留在口头讲授、“满堂灌”的层面上,而建筑材料领域中涉及很多概念,有些概念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难以描绘。大多数理论知识只有在具备工程实际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被学生更好、更快地加以理解。此外,随着大学本科院校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吸引了众多高中毕业生就读。这就导致了在高职就读的学生,其基础知识不扎实,且个体差异较大,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可自由支配时间明显增多,主动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给“建筑材料”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精研教材内容,突出重点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样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对本课程知识能力要求的前提下,打破学科框架,构建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体现土建专业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新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突出重点内容,在重点内容讲解透彻的同时,兼顾讲解其他一般内容,其余内容则可要求学生们课后自学完成。建筑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结合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两个重点,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及结构材料。
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一章很重要,它是研究建筑材料共性问题,是后继各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较详细地把材料性质的各个概念结合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介绍清楚,要求学生们牢固掌握。结构材料能否正确使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所以,应把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材料列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这些重点内容时,应尽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诱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地、积极地进行正确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某些具体材料的教学,则宜采用在众多材料品种中选取典型品种予以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泥”一章,应选用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通用水泥作为主要讲解内容,其中又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其熟料的矿物组成、水化反应、硬化机理、技术性质、腐蚀及应用、储存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介绍其他掺入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而水泥中快硬硅酸盐水泥、白色、彩色硅酸盐水泥不是重点内容,仅作简单介绍即可。特别要做说明的是在突出重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其他非重点章节中也有重点内容,譬如在“砌体结构材料”这一非重点章节里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是重要的墙体材料,所以它们的技术性质是重点内容。确定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教学,不仅能缩短授课时间,而且有利于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学生全面而重点地掌握建材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融会贯通
为了克服“建筑材料”内容多而散、系统性差的不足,同时也为了避免讲授时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特别要注意加强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各种工程材料服务与工程实际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各种材料在工程实际中所处的地位为出发点;以材料的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的技术性能、基本构造与组成、材料应用发展方向展开论述;以材料在工程实际中不同的功能作用作为结论来开展教学,会使学生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前后上下知识融会贯通。
(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感性认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针对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无趣等问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样品教学,做好对比分析。“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叙述性内容偏多的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我们应尽力收集相关的材料样品,进行展示,首先让学生对该材料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再介绍其性能、特点和应用等其他内容。同时,可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共性和特性,便于掌握和理解其技术性能。如讲解混凝土拌和物时,可以当场取少量水泥、天然砂、石子和水进行搅拌,介绍各组成材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可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观察不同配合比的材料性能的差异。再如在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直接用样品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形状,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学生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第二,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述为主要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能通过影像,真实而直观地反映出材料的“真面目”,使学生加深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引入工程实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定义、概念,把工程的实际环节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以实际工程为例来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石灰的性质时,可列举石灰的应用、抹灰墙而出现爆裂点的具体工程实例,通过对此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使学生加深对石灰熟化时体积膨胀较大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石灰变储存期为陈伏期的必要性。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做演示。通过对这些简单试验的操作与观察,学生对生石灰熟化特性的了解和认识可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发挥实验在建材课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的叙述性和定性的(有时是半定量的)性质,它对某些概念的定义是不精确的,仅仅从定义本身难以作出精确的认识和严格的区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泥的“凝结”和“硬化”、“初凝”和“终凝”这样一些成对出现的概念。这里不妨引用一下水泥的“初凝”和“终凝”这一对概念的定义:“初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到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的时间;“终凝”为水泥加水拌和时起至水泥浆完全失去可塑性,随后开始具有强度的时间。这里的“开始失去”“完全失去”和“开始具有”等说法并没有严格的定量的规定。学生难以区分和掌握这样的定义。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这样的概念。这里不妨再引用一下该实验中有关试验结果的规定:由加水时算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底板0.5~1.0mm时,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1.0mm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这样由实验对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的定量规定和区分,显然比上述的定义要精确,且实验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授课时,教师就结合实验把“初凝”和“终凝”概念量化、具体化,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概念。“建筑材料”课程中类似的概念很多,如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沥青的黏性等概念,都可以用有关的实验来使其定义精确化、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尽管结合课程特点,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和实践环节上,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已初步有了成效,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要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以更好地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现行建筑材料规范大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建筑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高职学生的特点,认清高职生的人才规格和社会需求,积极采取措施,以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建筑材料课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广泛的专业技术课,对土建专业类学生在今后的施工、管理与科研中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各种材料相对独立,材料的类型复杂,共性少,个性各异,各材料之间的教学内容似乎无联系。内容多以规范、图表等形式表现,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纯理论的讲解比较枯燥,师生的教和学都很费劲,教学效果差。基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有效提高建筑材料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
2 传统教学场地改变
课堂教学改为开放式实验室教学,学生始终在实验室学习,更换教学场所。
3 课堂教学改为开放式实验室教学的意义
3.1 进行现场实物展示,教学更直观
我院建有一体化实验室,实验室中设有建筑材料样品室,采用样品实物教学后,学生学习“很直观、印象深。”例如:讲授无机胶凝材料时,可以给学生看石灰、石膏、通用水泥这些材料的实物,并让学生们亲自加水,亲自动手实践,体会水化、凝结、硬化过程。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上述材料性能的差异,并能鉴别材料。自己亲自发现:石灰水化放出大量热,长时间不硬化,保水性好,强度低,而石膏加水凝固得快,硬化后表面光滑,通过表面现象加以分析,展开教学讨论。通过实验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性能分析,学习基本理论,石灰为什么强度值低?石膏为什么凝固得快,表面光滑,适合装饰?水泥为什么最终强度值高?理论与动手相结合,让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砼减水剂的减水效果时,用两个塑料盆分别把适量的水泥和砂、小碎石的混合物进行混合搅拌,找两位同学上讲台来边加适量的水边用力搅拌,两位同学费力拌,浆体仍然较干,这时让他绕教室走一圈,使同学们都看清楚浆体的状态;然后再填入适量的M减水剂,两位同学就越拌越省力,到浆体具有大流动性时,再让他俩绕教室走一圈,同学们看清浆样后,常常会大吃一惊,减水剂能增加流动性的显著效果可以说终生难忘了。
3.2 实验仪器使用更方便,保证教学计划和实验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例如,每年新生刚上课 ,就讲各种密度,学生感觉物理课很枯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定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例如:测一块砖的体积密度,直接量出长、宽、高,再称一称质量,计算出结果,再讲解定义: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更易于理解。通过讨论也能够直接引出孔隙率的计算,突出重点内容,课堂效率高。
3.3 实验室资源开放
建筑材料很多实验持续时间较长,而课程课时不多,课堂传统实验教学内容肤浅,偏重于基本现象的观察与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有条件地开放实验室资源,可以突破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时间的严格限制,有助于实验内容的深化,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实验室仪器的操作,为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游刃有余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发现那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又爱钻研,对于有兴趣和能力较高的学生可开设实验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结合教师科研参与到生产实践中来。
3.4 采用先进材料进行实验的仿真软件系统
建筑材料种类多,建筑材料试验具有多样性和破坏性,实验教学时数约占理论教学时数的一半,使得该课程试验项目多,消耗大,费用高,历时长。仿真软件系统由实验演示、模拟试验和测试习题等部分组成,具备部分替代实物实验,并可多次模仿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帮助学生掌握材料试验技术。仿真软件系统促进实验过程多元化,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这也是降低试验成本,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4 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变迫使学生学为主动去学。
4.1 课件教学取代黑板教学
黑板教学因为比较生硬、呆板,已逐渐被课件教学取代,现如今,课件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比较灵活,因为课件教学可以通过图片很形象的展示,学生可以通过色彩、图案相互转换,这样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有助于提交学生的积极性。
4.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结合案例,增加案例分析,可以增加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把案例分析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通过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混凝土和易性时可分别制作和易性差以及和易性满足要求的两种混凝土浇筑现场工程图片和各自浇筑完毕硬化后的工程质量。先分组,各组选代表,然后让学生们阅读实际案例分组讨论,有小组代表总结发表小组意见,各个小组认真听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然后相互讨论,这样大家可以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辩解,并解决。在讨论中,教师要控制好,让学生们能利用好这种形式,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从讨论中获取知识。
4.3 及时更新知识,理论结合实际,掌握行业动态
要实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掌握行业动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新知识,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介绍混凝土这章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实际,关于混凝土的热门话题,展开简单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采用科学的考核手段
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确定。但平时成绩占30%的比例。长期以来通过上课状态和平时作业确定平时成绩,但是作业经常抄袭,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由实验成果决定,以成果报告的形式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在讲述过程与回答质疑的过程中梳理思路,加深认知。因此,以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学生分析总结与归纳能力,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监督学生认真进行实验课程学习,保证有效教学的贯彻。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并非单纯指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而是拓展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协调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克服自身惰性等人格品质。
6 结语
建筑材料作为一门特殊课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合理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去,为实际生产科研项目服务。建筑材料教学色实验教学是重要一个环节,它可以对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深化作用。学生在特色实验中,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提高自己对课程的兴趣。
实践证明,该研究项目的实施能推动特色实验建设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模式革新中的作用,有效解决《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升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探究及人格养成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平.关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思考[Z].
[2]刘芳.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体验[Z].2009.
[3]李全文.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及案例选编[Z].2011.
篇5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住房上满足足够面积后,进而考虑精神需求。对室内外装修美化,大量建筑装饰材料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其发展势头迅猛。
难燃木质防火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松木、杉木和木荷等锯材(板材和方材)为材料,对其阻燃和防火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筛选出质量优良、价格低廉、低毒、高效的混合树脂型阻燃剂;提出一套采用真空―压力浸渍的阻燃处理工艺技术措施,可较大幅度提高阻燃效果和劳动生产率。对经阻燃处理后木材进行特殊干燥处理,可保持木材尺寸稳定性,增强阻燃剂的抗流失性。
采用该项技术对木材进行阻燃处理后,其各项性能指标可达到GB8624BⅡ级难燃建筑材料要求。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建筑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技术采用先进工艺配方,用一般通用树脂生产出一种高阻燃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材料。该材料具有高阻燃(制品氧指数>38,达到一级阻燃要求)、质轻(取代同规格的石板材,其重量可减轻92%,由此可大大减少施工时间,减轻劳动力)、价廉(该产品采用来源充足,价格低廉的通用树脂及常规助剂研制而成)、机械强度高(由玻璃纤维填充增强)、耐脏(可水洗)、色彩丰富、容易成型等优点。
特艺外墙、保温、防水、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产品系人工加速耐候性,抗潮湿(ASTMD2247),14天后表面无水泡和裂痕、耐冻融EIFS标准,30次冻融循环试验后表面无变色、无裂缝、纹裂或剥落现象,透气性ASTME96>10g/m2/h,吸水率ASTMC276<5%,抗风压ASTME-330无裂缝或缺陷,各种性能指标达到国家要求。产品用于将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温板粘贴于适宜的基层墙面上;用作铺贴玻纤网和找平层底涂,适用于混凝土和砖石墙面、水泥砂浆墙面、加气混凝土砌块墙面、水泥压力板(FC板)。
微棱锥体阵列光学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装饰材料是运用物理光学理论设计的一种超级微小锥体阵列结构材料。当自然光或白光照射其上面时,材料将发射出红、橙、黄、绿、青、兰、紫彩色光环,在材料所处空间辉映,产生五光十色美丽的彩色装饰效果,其发光强度和效率高于目前同类材料数倍,光色纯正度达到光谱纯度,超过其他材料而居首位,国外无类似产品,可应用于建筑装饰方面。
车内健康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NT复合纳米功能材料,用特种工艺渗透在纤维材料内,当纤维材料与细菌接触时能与细菌细胞膜结合,达到杀菌的目的。当有光照条件下,靠分离电子-空穴对激活表面吸附物质,产生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能有效分解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祛除空气中异味。材料中还含有一种超细的压电和热电晶体,能无源地释放天然负离子。本项目使纤维材料起到抗菌和降解有机污染物,并给予人们纯净清新的空气。应用于汽车车内一种健康装饰材料,能起到去甲醛,抗菌,净化空气的作用,是种理想的绿色环境友好材料,是汽车内饰面料需要一种集安全,舒适性和环保于一体新型产品。
金属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目前国内外室内装饰材料大多数采用夹板、饰面板、木线木方等,或用胶合塑料板、石膏板等。材料最大缺点是易燃,在装修过程中采用油漆,其气味不但有损人体健康而且极大的浪费森林资源,拆下来废旧材料既不能回收,又影响了环境(不管烧或堆放都污染环境),为了彻底改变上述装饰材料存在众多缺陷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试验开发出新一代能完全替代上述的旧材料产品安全。粉末喷涂热转印木纹(石纹)金属装饰材料这一高新技术产品是完全采用意大利的转印设备,美国的喷涂设备,以及木纹膜的进口原材料(即聚胺脂粉末及木纹薄膜)通过这些设备,把挤压成型的仿木线 、木方、天花板等的铝合金型材表面喷上聚胺脂粉末再放进固化炉,固化后,再用仿木纹铸膜套 在铝材表面再放进固化炉进行热升华将木纹转印在铝材表面,其木纹渗透到涂层中达到60%以上( 一般涂层厚度在60微米,木纹的渗透深度在38微米以上),可达到以假乱真,以假胜真的效果。墙裙和门可在钢铝制品成型后,采用上述工艺转印木纹,采用纯铝板转印后的金属木纹石纹板材用作色柱柜等,到用途安装时不用木框,而是用铝合金龙骨作支承,木纹石纹铝材扣在龙骨上即可,安装简易而且大大缩短装饰工期,木纹石纹金属室内装饰材料还有不燃烧,不助燃,使用寿命十年以上,没有污染,不变质,不发霉,不变形,还有防蚊、防潮、防鼠的性能。
网络互穿复合金属、非金属基板制造发光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专利产品热固性发光粉末涂料生产发光装饰材料。其应用大连希光新材料研究所的热固性发光粉末涂料制造技术研发的热固性发光粉末涂料涂装技术生产的发光材料领域的最新一代产品。其中发光装饰材料产品采用聚合物发光颜料网络互穿复合金属、非金属基板技术,使粉末涂料涂层形成独特的体形结构。其是发光材料领域中的最基础材料发光颜料技术同涂料领域中的热固性粉末涂料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这种产品集发光颜料的发光功能和热固性粉末涂料的高装饰效果、优异的综合性能与一身,是发光材料、热固性粉末涂料两个领域最新产品。
大幅面竹单板雯占面装饰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项目简介:该发明技术特征为:将旋切竹单板在长度方向(竹纤维方向)用齿形接长技术进行拼接。采用直接组坯或预制饰面材料的方式,获得大幅面竹单板贴面装饰材料。其主要工艺过程为:竹单板旋切;规格化处理;切齿;齿形接长组坯。
杉木装修装饰材料的加工方法转化应用
项目简介:该项目采用尤溪林产丰富的杉木间伐材为原料,应用复合改性综合处理技术,生产全部出口的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实现“小材大用,短材长用”,使丰富的杉木间伐材由次级材变成能替代天然阔叶树的优质材,大幅度提升木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出材率可从原来的58%提升到86%,综合利用率由原来的70%提升到100%。
该项目成果转化实施,能有效带动农村林农营林、造林的积极性,促进林区林业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林农增产增收发挥积极的作用。
BZ-6208复合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 BZ―6208复合装饰材料是以铜为基的铜钢复合材料,它是制作铜牌匾、铜标牌、铜楼梯扶手,地弹簧板的理想材料,是纯黄铜板制作装饰材料的更新换代产品。该产品的研制成功,首次开发了复合金属材料用于装饰领域,它可以节省70-80%的黄铜,使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保留了黄铜美观华丽的外表。新型复合装饰材料的制作方案采用爆炸复合--轧制的综合工艺路线。试制的材料从外观到内部质量较好,成材率达80%以上,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了日本JLSG3601―1986的水平。形成生产能力所需条件:爆炸设备及场地,轧制设备及车间。原料来源:铜材及钢材生产厂。
再生吸音装饰材料
项目简介:该材料用粉煤灰挤压成型。具有吸声、吸潮、抗燃、耐磨等特点。可装饰在体育馆、宾馆、剧场、舞厅、办公室、民宅。抗压强度:大于100kg/cm2;吸水性:25%(24小时);抗弯强度:大于25kg/cm2;耐燃烧性500℃不燃;容重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 《建筑材料》 教学质量
一、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必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能力的积累和支撑,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
《建筑材料》课程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后续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也是学生毕业后考取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基础知识。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掌握其性能、应用及其检验方法,同时了解建筑材料的储运和保管等。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涉及内容广,而且综合性、实践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工程实践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1. 课程内容多,连续性差。建筑材料教材理论内容多,逻辑计算偏少,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少,各章节之间几乎无联系,知识点零散。
2. 理论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当前的建材课程仍旧沿用传统课堂模式,教师作为灌溉者,强制性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这种形式的课堂上学习,表面上看课程的饱和度高,但学生收获的知识少,学习也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上课时也觉得比较吃力。
3. 实践教学形式化。建材试验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周进行,但从整个理论学习下来,发现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试验的目的为何。
4. 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单一,多采用闭卷的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靠死记硬背,真正应用型题目较少。
三、提高教学质量方法探讨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入绪论学习的时候,可以利用课室的内外环境,让学生思考眼前所看到的建筑物用的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哪些材料为构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材料,哪些为墙体材料,哪些又为建筑功能材料,这样既可以先给学生对材料有个感性认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根据不同专业选取合适的教材。因土建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培养的岗位人才不同,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必须结合专业的岗位特点,挑选合适教材,认真组织授课内容,各专业的授课侧重点应不同。例如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介绍三大传统建筑材料(水泥、钢材和木材)的基础知识,还要介绍其性能和价格等,而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岗位不同,应注重讲解三大建筑材料的应用。
另外在课后作业也要根据不同专业来布置,做到重点突出,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可把课后观察周边建筑物的建筑材料组成及使用原因作为课后作业,而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材料价格等来估算建筑物的工程造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少教材内容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建筑材料课程叙述性内容较多,理论性强,上课过程中只单纯讲解理论性内容,学生不愿意听也不易消化,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内容转换为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演示文稿,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建筑石材一章时,石材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石材以坚固耐用的特性以及天然之美,不断为人类营造和谐的生活空间,在古今中外建筑史上谱写了雄伟篇章。因此可以把古今中外以天然石材为原材料的著名建筑物的建造背景和图片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如:建于1204年的卢浮宫、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万里长城、建于公元605年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等。借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实际应用的印象。
4. 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实行案例教学。《建筑材料》课程理论内容比较抽象,在理论教学别需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为学生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用途及效果、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增强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实际认识,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避免课堂内的单调乏味。如:在讲解建筑石膏的特性和应用时,可结合工程用石膏黏贴石膏饰条的案例来说明。石膏粉加水拌合为石膏浆,在天花板黏贴石膏饰条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因建筑石膏拌水后一般于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凝结,所以施工时间应控制在数分钟之内,才可以避免用来粘贴石膏饰条的石膏浆发生初凝,粘结性能差。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最好分多次配制石膏浆,做到即配即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亦可掺入缓凝剂,延长其凝结时间。另外在光滑的天花板上直接贴石膏条,粘贴难以牢固,宜对表面予以打刮,以利粘贴,或者在粘结的石膏浆中掺入部分粘结性强的粘结剂。从施工材料的配制到施工过程给学生讲解防止黏贴的石膏饰条掉落的方法,增加学生对建筑材料实际应用的认识。
5. 实训周试验强化理论知识。建材试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建筑材料》课程可安排一周实训,让学生自由分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存在课本里,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
6. 加强学生课堂外的建材实践学习。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及实验室,还要把课堂扩充到建筑施工现场和建筑装饰材料城,让学生对材料及使用都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可联系施工单位,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观摩施工员如何拌制混凝土和砂浆,加工、绑扎钢筋等。亦可到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材料城自主参观,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由参观、询价、了解材料的特性和用途等,更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当然,学生参观完之后,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撰写参观实习报告,真正做到实践学习的目的――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7. 全方位考核,激励学生。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形式的笔试,而且考试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应适当考虑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和考勤等,及时地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肯定,最后给学生评定综合成绩。而在考试内容上也应适当增加工程上的综合性问题,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论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建筑材料》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训环节的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琼英. 建筑材料[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严建军,李钰,李竹林.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初探[J]. 时代教育, 2012 (4): 22-28.
篇7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科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20-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建筑材料》是本学院建筑工程系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的学生是全日制专科生。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分类、组成、生产方法、技术性质、工程应用及技术性能检测,不仅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也要为将来的专业实践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因此,本课程在土建类专业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专科生毕业去向多为实践性很强的单位,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足够的自我学习能力,笔者将专科生实践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研究的重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建筑材料》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2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
2.1学生理工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是文科生,上大学后开始学习土建类专业知识,大学前也没有接触过土建行业,对此行业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常以文科生自居,直接跳过此类知识,基础越学越不扎实,后续课程的学习无法开展。2.2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坐下面听,教学方式多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此教学模式主要进行教师授课,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课时少,内容多以叙述为主,知识点多又散,难以归纳总结,教师忙于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无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师生难以互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难以提高。2.3课内实验课时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模仿,缺乏实验探索,只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程序验证已知的结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过后,学生只是帮助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自己并未具有独立实验的能力,也并未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使课内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4课外实训课时少,实训任务简单,通常按照实训手册的操作要求即可完成,结果反馈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应付差事现象严重,实训结束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较少,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
3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结合专科生的特点,注重应用型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建筑材料》课程讲述材料种类较多,性质各异,生产方法、检测及工程应用也各有不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但各类材料之间并无关联,自成章节。专科生课时有限,且理工科基础薄弱,无法全面吸收所有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得到优化,且应注重应用型知识,如天然石材的工程应用,水泥的储运及使用,泵送混凝土的使用等。在对教学内容优化时,教师可以去除繁杂的化学反应讲解,简述化学反应现象及结果,结合周边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如教师在讲解通用水泥的水化反应时,可不讲水化反应的详细过程,简要讲解各个阶段的反应现象及结果;教师可以简述各种表格的由来,详述表格的查询及使用,必要的数学计算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按耐久性校核水胶比时,可以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水胶比的计算,详述普通硅酸盐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表的查询及使用,不必过多地讲解表格的由来。
3.2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改良教学模式
专科生毕业后参与工程实践,面临各种新问题,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现今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急需被加入一些有益的元素对其进行改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学习进行总结,按照一定的规律(如分类及特点—生产—基本性质—技术性质—工程应用—检测)进行,做出树状图,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使学生对每一类材料有个系统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讲解砂浆这一章时,可结合一个项目来进行,首先设定工程项目需求的砂浆强度等级及其用量,然后展开讲解需要何种原材料、如何选择原材料、如何进行配合比设计、如何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项目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知识点讲解时应适当地提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注重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增加探索性实验课课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课内实验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实验能力,其中包括:设计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评判能力及总结能力。传统的课内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讲授及看了老师的演示后努力去模范老师的过程,并不能培养出学生应有的能力,因此,课内实验应增加探索性实验课,使学生实验前不知试验后结果,只能独立思考,查询资料,独立设计及摸索性操作,针对实验结果,独立进行观察、评判及总结,教师在其中充当被咨询者、引导者及监控者。课内实验课单次课时较少,而建筑材料课内实验单次耗时通常较长,如水泥终凝时间的测定及混凝土标准试件的制作等,凭课上实验难以被满足,因此,开放性实验室应该被建立,课下学生可继续完成课上未完成实验,使课内实验有始有终,使学生有成就感,另外学生若有其他实验想法,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验,自我培养实验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课外实训应做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型实验和施工现场认识性实习
课外实训应区别课内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熟悉相关工作,熟悉真实实物,更好地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各方面性能。传统课外实训过度依赖实训手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满足现今课外实训的目的,因此,课外实训的实训任务必须改变,必须摆脱实训手册的束缚,使学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实验(施工现场的材料员、质检员与实验员所应完成的各项基本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实验)和尽快普及建筑材料基本常识,避免出现”只是学,不曾见”的尴尬。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时,如果只是课上看看图片,脑子里想一想材料的各方面性质及工程应用,时间一长,必然丧失学习兴趣,即便是当时学懂了,由于长时间没见过真实实物,也会逐渐忘却,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课外实训去施工现场看建筑材料,看其工程实际应用,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解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5小结
目前,笔者已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内实验及课外实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初具成效,但课程及专科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改革长期而艰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徐莹,尹玉,白宪臣.建筑材料试验教学创新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陈桂萍.能力与素质相融合的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研究与实践[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 实用性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02-01建筑材料课这门学科是工民建这一专业比较重要的专业课程,这门课程也是工民建这一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之一。因此,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也是学好工民建这一专业的基础。建筑材料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掌握我们这门课程的关键,专业课不但要培养学生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筑材料课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笔者根据这几年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教授,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具体如下:
一、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应注重应用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学科,如果比较生硬的教授教材上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会使学生感觉这门学科枯燥乏味,慢慢地会失去兴趣,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与教材相互配合的方式,教学中不一定非得一字一句地按照教材上的进行,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下,也可以有重点地选择和补充内容,这样可以使课堂既生动,教学效果又好。使学生在很短的课堂时间,充分理解所学的专业,而且学生可以抓住重点,学到更专业、更精湛的技术。
建筑材料课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组成、制造工艺、物理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保管及应用等。这些内容中核心的内容是物理性质、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是否学好是检验建筑材料课教学成果的标准,学好以上内容是关键。至于材料的组成和材料的保管及应用了解一下就可以,以免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利用有限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实用的东西。其中材料的物理性质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个建筑材料有这样的性质,那个建筑材料却有那样的性质。例如:钢材是以铁为主的元素,含碳量为0.02%~2.06%,并含有其他元素的合金材料。而它的屈服点、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也就决定了它的物理性质。在这方面的内容要做到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材料的物理性质,在以后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选择材料。所以,材料的物理性质这门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说到建筑材料的质量标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是非常难的,因为如果单纯为了教学而教学其实是不难的,但要是做到让学生既能够听出兴趣,又能够将教学内容理解,做到学以致用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它本身的质量标准,举例说明:建筑钢材的主要钢种有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钢和低合金刚强度结构钢。其中《碳素结构钢》的国家标准GB/T700—2006规定,碳素钢结构的牌号由代表屈服强度的字母Q、屈服强度数值、质量等级符合、脱氧方法符号等4个部分按顺序组成,如Q235-AF表示屈服强度为235MPa的A级沸腾钢。这就是质量标准。学这部分内容一定要联系实际,否则这部分的内容会很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检验方法也是应该掌握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检验方法来验证建筑材料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这部分的课程也是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也是重中之重。例如:工程中常用的理化试验包括物理力学性能方面的检验和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等两个方面。力学性能的检验如各种力学指标的测定,包括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折强度等,各种物理性能方面的测定如密度、含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及抗渗、耐磨、耐热性能等都需要检验。还拿钢筋举例: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口、同一规格、同一等级、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每批不大于60t,从每批钢筋中抽取5%进行外观检查,力学性能试验从每批钢筋中任选两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等,所以检验方法也是学生必须熟练的内容。
二、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以后,在这一行业都应该从最底层做起,所以大多得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在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基层从事具体的工作时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在实践工作中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具体做法如下:1.在实验课中,多给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学内容。2.在实验课上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在实践工作中应该怎样处理。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用实验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做到理论、实验、实践三方面相互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
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笔者这几年从事建筑材料这门专业课程教学中,总结的一点小方法和见解,拿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任胜义编著.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2-7-1.
篇9
关键词 建筑材料 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Building Material
JIA Huan
(School of City Construction, Xi'an Siyuan University, Xi'an,Shaanxi 710038)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discussed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building materials" curriculum, expect students to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raining the students' goo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build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1 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缺乏连贯性,知识体系分散,叙述性知识多,国家规范内容多,实用性较强等;学生普遍认为建筑材料课程枯燥乏味,且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但大多学生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动手能力较强。如能合理安排课内实践环节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以“创新应用”为核心,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学生不爱听。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字语言的表述代替不了直接的感官认识。因此,让学生看到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2 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
2.1.1 删繁就简
根据不同专业性质,确定授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分清哪些是必须讲深讲透的,哪些是适合学生自学的,哪些内容必须更新,哪些内容应该删减;各章讲授时必须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同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当前土木工程中最普遍应用的是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方面,所以将水泥、混凝土、钢材、沥青等列为重点内容,而将木材、装饰材料等内容列为学生自学或者学生小组讨论。
2.1.2 追踪前沿
在教学中,在讲解成熟的理论时,引入大量的传统材料实例及实践应用经验;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混凝土为例,就应增加国内外高性能混凝土的现状及应用等内容;再如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材料耐久性和工程特殊要求性能等领域的试验检测,主要包括:抗冻融、抗氯离子渗透、收缩实验、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抗硫酸盐侵蚀、碱骨料反应等。①
2.2 教学方式
2.2.1 工程实例讨论
针对工程现象开展课堂小讨论。如在沥青混合料一节中,结合沥青路面夏天易软化冒油,而冬天易开裂等现象,讨论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开裂性对沥青混合料的组成材料的要求不同开展讨论,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了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结合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工程事故,开展实际案例教学法。
2.2.2 同“实验课程”相结合
在教学模式选择上,开展现场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对材料感性认知的建立。例如在讲授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将学生带到本校正在施工的某办公楼的施工现场,让学生亲眼目睹,在其他配比相同的情况下,两种不同河砂所配制混凝土的和易性,而很直观地对施工配合比计算深入理解。采用现场教学,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所学知识,从而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提高了教学效果。③
2.2.3 微视频学习
但由于理论教学的限制,老师只能将实践带进课堂。只要微视频教材选用得当,能够起巩固理论、深化记忆、指导实践的效果。视频中丰富的色彩、动画效果,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比如在讲解“泵送混凝土”的应用中,播放微视频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泵送、振捣等,对其施工具有更深刻理解,学生肯定会更有兴趣。
2.2.4 开展科学竞赛
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竞赛等,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收获最新的科学知识。每年可举办一次混凝土设计大赛,(下转第190页)(上接第102页)期间,各参赛队现场进行混凝土设计、试件成型、快速养护、性能测试等实际操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设计方案修正。比赛最后环节,进行陈述答辩。所用到的材料有:水泥、砂、石、水、萘系减水剂、粉煤灰、磨细矿粉,这类大赛的举办促进了课堂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仅检验了学生对现代混凝土材料科学和制备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促进了混凝土行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3 实践教学
2.3.1 紧密联系工程
由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原理和操作都较易掌握。如果让学生在施工现场、建材市场、材料检测中心等进行调查或参观学习,自主获得对材料性能、使用方法、加工制作工艺、检测方法、材料质量评定等直接感官认识,然后撰写调查报告作为实践考核。让学生自己针对不同工程项目送检的材料试样(如水泥、钢筋、砂浆、混凝土等)所要检测的技术指标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试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编写实验报告,出具模拟的检测报告,参考现行土木工程材料质量标准对所检测的试样质量合格与否做出评判。
2.3.2 开设综合性实验
实验课时为开设重点,教师对仪器及实验过程进行讲解,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最后批阅实验报告册,实验课程结束,而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将独立的实验优化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去创造性地完成,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提出实验任务书及完成目标,由实验室提供砂、石等原材料,学生首先通过实验测出砂、石的基本数据,然后确定水泥的品种、标号,进行水泥技术性质检测。根据所得的砂子、石子、水泥的数据,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计算,并试配、调整,最后打出两组混凝土标准试块,养护、测抗压强度。根据这一系列的设计测定,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3 结语
根据建筑材料课程性质,必须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使其更趋向于科学化、系统化和形式多样化等,提出课程多元化教学体系。此外,教学理念更应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全面讲解教材中的常用材料的要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室资源,实现新型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比赛设计中,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真正意义的实践教学。
注释
① 苏达根.土木工程材料(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66-323.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筑材料;教学改革
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与课程特点
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为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独立学院的办学时间短,办学体系不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和 “抄袭”了公办本科教育,没有根据独特学生群体特点,突出独立学院的教育特点,课程教学改革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工程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功能、适用场合、试验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长期以来,这门课综合性强、系统性差、实践性强的特点,困扰着广大师生。近年来,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日新月异,使得建筑材料的品种急剧增多、范围不断拓展,建筑材料学科的理论越加显现出其跨学科、多交叉的特点。这种情况下,教师若仍然满足与传统的教材,课堂授课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根据上述特点,从课程的目的、任务出发,按照课程的基本要求,要采取适当的课程教学改革。
2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材料》课程建设必须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建设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建筑材料的发展,根据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特点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以搞好课程理论和专业教育技能为重点,继续推进教学思想、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训的进一步改革。力求实现多样化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备实验内容。只有确定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3 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理论内容的改革
建筑材料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涉及许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结晶学、混凝土学、胶凝材料学等,但反映在课程中却仅仅是这些学科中个别概念,而不是系统的知识。因而同学们往往感到术语杂、概念多,难以理解;逻辑性差,实践性强,理论计算量少,经验性内容多,并且本课程中没有多少公式推导或定律的论证和分析,更多的是对有关的基本理论、经验规律和实验结论作定性和定量的叙述,同学们觉得不习惯,抓不住要领。根据上述特点,迫切需要改革课程内容。
3.2 实践内容的改革
建筑材料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筑材料实验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但目前的建材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要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就可以完成,不能培养学生自觉动手动脑的能力。应逐步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教师可事前不公布实验方案,只是提出实验目的和任务及要求,学生依据课堂理论及查阅相关课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方案自行实验操作,教师只从旁指导和答疑,学生根据实验情况完成实验报告内容。
3.3 教育手段创新
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如何突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如何改善教学语言,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如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改进教学的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有独立学院开展了“开发内化”教学,就是在课前布置预习复习提纲,学生在课前按大纲要求,完成预习内容,教师课堂及时检查预习效果,课堂教学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环节由传统的“填鸭式”,转变成课堂提问、 练习、 随堂测验 、课堂讨论等多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推行电教法教学。利用多媒体设施,可进行图片和视频教学:①图片教学。通过图片教学展示,把课本里的枯燥的概念变为现实中可见的实物,很直观的将各种不同的建筑材料通过图片来认知,并在实践中得以很好的认识和应用。②视频教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更清晰的讲解材料的性质,结合该材料的试验视频进行教学。录制和下载一些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检测人员的讲座视频;拍摄施工人员利用建筑材料实际施工过程的视频;录制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过程;下载不同材料性能介绍的视频。通过视频播放,学生不但很容易就能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寓教于乐。③有效利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前沿资讯,教师可布置电子课程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互联网学习课程知识。
3.4 结合工程进行教学:积极推进校企结合
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与增长实际经验建立良好平台。教师有条件可进行现场教学,在工程现场对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及检测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认知。
3.5 改革考试方式
建筑材料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闭卷式考试只能检查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能力。要全面的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需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需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提问、 练习、 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市场调查报告等。
4 结束语
独立学院虽然没有公办院校优良的学生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但 独立学院在教学上有更灵活自主的优势,因而更能实现各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通过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建筑材料教学的改革是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努力尝试和改变,就可以使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走出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陈红光,刘东,马铝臣,刘螈春.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咨询,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