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作者介绍范文

时间:2023-03-19 16: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浒传作者介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浒传作者介绍

篇1

一、不同故事中的“重名”现象

水浒传》中林冲与卢俊义被发配时都是由董超、薛霸两个公人押送。林冲是从开封府(东京)发配,卢俊义是从大名府(北京)发配,防送公人似不应同为董、薛二人。于此作者作了这样的交待:“原来这董超、薛霸自从开封府做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剌配北京。梁中书因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今日又差他两个监押卢俊义。”[1] 1051算是作了一个解释。然而,董超、薛霸作为公人形象是在早期的说话艺术中就已存在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简帖和尚》是宋代就有的一个公案传奇故事[2] 313,故事中皇甫松因见卖馉饳的僧儿传书给其妻杨氏而怀疑她与人私通,便叫了张千、李万、董霸、薛超四个“巡军”,前来捉拿僧儿、杨氏及其使女迎儿到官[2] 320。“巡军”相当于现代的“巡警”[2] 330,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公人形象。《水浒传》中的董超、薛霸当即由此处的董霸、薛超演变而来,只是演变过程中二人名、姓的搭配被调换了。在《三遂平妖传》中,卜吉被刺配密州,押送公人亦为董超、薛霸[3],其受卜吉仇家之贿而图谋害之,情节与《水浒传》中林冲、卢俊义事极为相近。由此看来,董、薛二人当是当时说话艺术中相当典型的“恶公人”形象,在多个故事中都出现。

上引《简帖和尚》故事中的公人还有张千、李万,此二人也非仅在《简帖和尚》中出现。《水浒传》中押送宋江的公人便是张千、李万。此外,《水浒传》中押送杨志的张龙、赵虎也是说话艺术中常见的公人形象;在后来变得相当发达的包公故事里,张龙、赵虎便是包公手下两个得力的公人。

《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武松故事中的王婆代表着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另一类形象。她是街坊上的老妇,通常开得有个店,但往往兼做媒婆或马泊六。《红白蜘蛛》是起源较早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本于这篇小说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郑信投靠张员外时,说自己“见在宅后王婆店中安歇”[4] 687。起源也较早的《西山一窟鬼》中吴洪在临安设馆教学,一日有“半年前搬去的邻舍王婆”来访,“元来那婆子是个撮合山,专靠做媒为生”。此王婆很明确已是一个媒婆的形象。《史弘肇传》中柴夫人到郑州后投“孝义店王婆家安歇”,还央王婆为媒而嫁与郭威。《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胜仙思范二郎成疾,其母欲延医诊治,使女迎儿道:“隔一家有个王婆,何不请来看小娘子?他……做媒人,又会与人看脉。”[2] 212,613,789后来胜仙便是经王婆说合而与范二郎成亲。

说到《水浒传》与《金瓶梅》中的王婆,可能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武松故事中的那位王婆,但其实这两部书中都写了不止一位王婆。《水浒传》第7回中陆谦使人到林冲家骗林冲妻说林冲在他家晕倒时,林冲妻是“连忙央间壁王婆看了家”,随来人去看林冲;第21回中宋江在街上碰到“做媒的王婆”向他引见阎婆[1] 116,304-305,后来又做媒让阎婆将女儿给宋江做妾。在《金瓶梅》中,帮西门庆与潘金莲私通的王婆在第87回中已为武松所杀,但第100回在吴月娘梦中又出现一位王婆,是云离守的邻舍,试图帮云离守用言语说动月娘与他成亲[5] 2965-2966。

说话故事中还很常见的两位媒婆是张媒、李媒。《三现身》中孙文之妻是安排让张媒、李媒说亲而嫁与其奸夫;《种瓜张老》中张公欲娶文女,请的媒人是张媒、李媒;《张主管志诚脱奇祸》中的张员外欲纳妾时,也“差人随即唤张媒李媒前来”[2] 58-60,278,726。可见张媒、李媒在当时的说话故事中也颇为常见,且总是成对出现,而且是专门做媒的,与王婆的形象有所不同。

一些婢女的形象也在多个说话故事中重复出现。《简帖和尚》中的皇甫松妻与《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胜仙皆有婢名迎儿,《三现身》中孙文家的使女也是迎儿,说明迎儿作为使女是说话艺术中常见的一个形象。《水浒传》中迎儿是杨雄妻之婢,与此形象相符。《金瓶梅》中的迎儿为武大之女,非真正的使女,但其形象却与使女也相近。潘金莲骂她是“奴才”,实际也把她当使女使唤。在她勾引武松及后来私通西门庆的情节中,迎儿扮演的都是一个端茶送水的使女的角色。此外,《水浒传》中林冲家使女名锦儿[1] 113,《西山一窟鬼》中李乐娘有从嫁丫鬟名锦儿[2] 213,而《金瓶梅》中西门庆给王六儿买了一个丫鬟,也更名为“锦儿”[5] 985。则“锦儿”也是一个常见的婢女形象。

说话故事中最常见的婢女形象当数“梅香”。《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中玉兰的使女名梅香;《水浒传》中徐宁家与李师师家皆有叫“梅香”的丫鬟。“梅香”作为婢女的形象在当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出现在很多时曲小令中。《金瓶梅》第6回中潘金莲用琵琶弹的《两头南调儿》有“……唤梅香,开笼箱,穿一套缟素衣裳……。出绣房,梅香:你与我卷起帘儿,烧一炷儿夜香”,第60回中郑春唱的《清江引》曲又有“一个姐儿十六七,见一对蝴蝶戏。……唤梅香:赶他去别处飞”[5] 181,1649。两处的梅香显然都是婢女的形象。

此外第39回中王姑子给月娘等人说经的说唱词、第73回中郁大姐弹唱的套曲中的《玉交枝》、第86回中月娘与陈经济争吵时的对唱[5] 1047,2131,2591中,都出现了“梅香”,也都是婢女的形象。

与丫鬟“梅香”相对的,是小厮“安童”。《封神演义》中宋异人家有仆名安童[6] 144,《水浒传》第100回中吴用封官后是“带了随行安童”前去赴任[1] 1806。《金瓶梅》中苗天秀被害后,有仆人安童试图为他报仇[5] 1223-1295。但《金瓶梅》中的安童不止一人——杨姑娘家和王杏庵家均有仆名安童[5] 199,2771,可见“安童”是说话故事中常见的家僮形象。

二、“重名”人物是说话艺术中的“常备人物”

在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中,一个人物首次出场时往往会有对他们的介绍,包括用一些诗赋来为其“开相”。但对于上述的公人、媒婆、仆婢,却一般不会用多少笔墨介绍,甚至根本不作介绍。这是因为说话艺人可以假定这些形象已为听众所熟悉,不用介绍。《水浒传》谓押送杨志的公人“免不得是张龙、赵虎”,押送宋江的“无非是张千、李万”[1] 182,564-565。这些本来是这几位公人首次出场之处,但一个“免不得”,一个“无非是”,都是不用多作介绍的语气。与此相似,《三现身》中写张媒、李媒首次出场时也说:“押司娘打一看时,却是两个媒人,无非是姓张、姓李。”[2] 58

此外,《三现身》中写押司孙文夜间吃酒醉了,其妻“叫迎儿:‘你且摇觉爹爹来。’”[2] 57这是故事中第一次提到迎儿,但不说“叫使女迎儿”,而只说“叫迎儿”,说明在作者看来,迎儿也是用不着介绍的人物形象。与此相类,《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周胜仙游樊楼归来,因思念范大郎而身体不快,“做娘的慌问迎儿道:‘小娘子不曾吃甚生冷?’”[2] 788-789小说此前只写到有一“女使”陪胜仙出游,而未出其名,此处却突然带出“迎儿”而不作任何介绍。同样,《封神演义》中宋异人为帮姜子牙开命馆,要“叫后生收拾一间房子”,书中接下去便叙“却说安童将南门房子不日收拾齐整,贴几幅对联”[6] 144。《水浒传》中写燕青访李师师时,“只见屏风背后转出一个丫鬟来”,燕青让她去请鸨母,“梅香入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1] 1218。前面说到“后生”、“丫鬟”,没出其名,后面的叙述却很自然地便改称其为“安童”、“梅香”,则这两个人物也是不用多作介绍的。

事实上,安童与梅香是如此的为人们所熟悉,以至于他们的名字可以用作“家僮”与“婢女”的代名词。《张主管志诚脱奇祸》中的“小夫人自在帘儿里看街,只见一个安童托着盒儿打从面前过去”[2] 735。“安童”可以说“一个”,说明它已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而是这类人物形象的一个代名词。《拍案惊奇》卷一(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入话故事中,王老要让金老看其所获之银时,“叫安童四人托出四个盘来,每盘两锭”[7]。“安童四人”实即“四个童仆”。《水浒传》中时迁盗甲一节,谓时迁潜入徐宁家院中后,“伏在厨房外张时,见……两个娅鬟兀自收拾未了。……(夜里徐宁的娘子)分付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两个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徐宁起来,便唤娅鬟起来烧汤(并安排点心)。……徐宁吃罢……两个梅香点著灯,送徐宁出去”[1] 940-941。徐宁家有两个丫鬟,但故事自始至终只出现“梅香”一个名字。徐宁的娘子“分付梅香”时称之为“你们”,即她不是对一个,而是对两个丫鬟作此吩咐,则“梅香”实即“娅鬟”的代名词,可用复数。后面又两次出现“两个梅香”,更直接地说明“梅香”就是作为丫鬟的代名词来用的。

同名人物在多个故事中出现,跟说话艺术主要是口头文学的性质有关。西方学者在研究荷马史诗等基于口头文学传统的作品时,发现里面有很多反复出现的“常备词语”(stock phrases),开创该领域研究的巴里将其称为“格套”(formulae)[8]。按书面文学一般的规范来看,这些词语在作品中大量重复似使得作品的语言太欠精炼。但在作为口头文学的史诗传统中,这些词语却有着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词语有助于说唱艺人的记忆和听众的接受,二是说唱艺人可以根据具体诗句的需要,灵活地插用这些词语,以调节诗行的长短与韵律(如希腊史诗中韵步)[9]。我国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也有很多套语、主题或典型场景的“口头程式”[10],这是它能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古代的说话艺术中这种“常备”成分作为一种“格套”也大量存在,除词语外,许多描写典型情景的韵文、骈文和一般为七言二句的“留文”等,也都在不同的作品间被相当自由地借用。从上面所举的例证来看,说话艺术中的一些人物类型也形成了一种“熟套”。仿照“常备词语”的说法,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常备人物”(stock characters)。

三、根据说话艺术的特点解读“常备人物”

上面的论述中提到的作品,基本上都属于“小说”类的说话故事。与“讲史”类说话故事不同,这类故事往往是先以口头文学的形式长期流传,后来才被整理而形成比较成型的书面文学。①“常备人物”的形成跟这种口头文学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样,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应多结合口头文学的特点进行,跟解读后来主要由文人创作的小说有所不同。说话艺术发展到明代,形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长篇巨制,② 其中《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很可能是整合原有的多个故事而形成的。相互间本来比较独立的多个故事要整合到一起,往往会产生很多矛盾。就不同的作品及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而言,作者为协调这些矛盾所花的整理的工夫可以很不相同。从明清的批评家到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将这些作品作为个人创作或至少是由作者作了很系统的改写、从而整体性很强的作品来看待,这样解读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充分认识到这些基于口头文学传统的作品的特点,对它们就可以有新的解读。这里我们试就有关“常备人物”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金圣叹之于《水浒传》,张竹坡之于《金瓶梅》,基本上都是把它们作为一位“才子”的杰构,认为其中的情节、人物、语言都是由这位“才子”自主决定的。《水浒传》谓押送宋江的公人“无非是张千、李万”,金圣叹于此批道:“‘无非是’三字妙。可见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愚夫则心谓真有其事。”[11] 660其实,一位作家在整理一批材料以形成一部作品时,既受这些材料的激发,也受其制约,自主性是有限的。按我们上面的分析,“无非是”三字表达的更可能是说话艺人认为听众对张千、李万这一对公人形象已很熟悉,不用多费口舌来介绍他们的语气。

关于《水浒传》中林冲与卢俊义均由董超、薛霸押解的问题,金圣叹在第61回回前评中写道:“最先上梁山者,林武师也;最后上梁山者,卢员外也;林武师,是董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卢员外,又是董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其押解之文,乃至于不换一字者,非耐庵有江郎才尽之日,盖特特为此,以锁一书之两头也。董超、薛霸押解之文,林、卢两传,可谓一字不换;独至于写燕青之箭,则与昔日写鲁达之杖,遂无纤毫丝粟相似,而又一样争奇,各自入妙也。才子之为才子,信矣。”[11] 1123也就是说,两位押解公人的重复出现和林、卢两传情节上的重叠,都是作者为全书的整体结构而作的有意安排,欲以此相似的情节作为全书的关锁;而最后以“燕青之箭”与“鲁达之杖”结出两传的不同,便使两传“各自入妙”,达到了所谓“特犯不犯”的效果。然细审之下,此说颇成问题。如果杜迁、宋万、朱贵这些地煞星人物不算,林冲可算是第一个上梁山的。但卢俊义实在很难算最后一个上梁山的,因为即使后来李逵所收的焦挺、鲍旭与关胜所降的单廷珪、魏定国作为地煞星人物不算,也还有天罡星中的董平与张清上梁山是在卢俊义之后。金圣叹于此所作的牵强的解读,是由于对《水浒传》作为基于说话艺术的作品的性质缺乏认识而刻意求深了。

由此文所论,对林冲、卢俊义两传的类同可从另一个角度作出解释。在《宣和遗事》中,林冲跟李进义(《水浒传》中卢俊义的前身)与杨志一样,是被派押运花石纲的十二位制使之一,没有独立的故事。《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与卢俊义故事很可能开始是独立发展的,这样林、卢两传的类同并不构成什么问题。结合着《三遂平妖传》中董超、薛霸押送卜吉的故事也与林、卢两传类同来看,这一点就更清楚了。然而,当林、卢两传被整合进同一部书里时,两传的类同就有可能造成矛盾。《水浒传》作者在借用原有故事时作了我们前面所引的交待,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这个矛盾。不过,《水浒传》并非对其所用的“常备人物”都作了妥善的处理,故书中会出现三位不同的“王婆”。

《金瓶梅》中写到第二位“王婆”时,张竹坡有两条夹评,谓“此处直使王婆入来,写得报应分明,令人怕甚”。又谓“一路写王婆,令人怕甚”[12] 1576,显然是把这里又用“王婆”来扮演马泊六的角色当作作者的有意安排了。所谓的“报应”,当指西门庆曾借王婆之助与金莲成奸,而此处云离守又欲通过王婆对西门庆之妻行非礼之事。

以“报应”释《金瓶梅》的写法,在张竹坡的批评中随处可见。《金瓶梅》在有的地方确实在宣扬因果报应,但书中故事颇复杂,给各个人物安排的结局也远非都合于因果报应。上例中张竹坡的解读便是成问题的,因为云离守欲与月娘结亲事乃月娘一梦,也并未得逞。书中写此梦,不是欲以之明因果,而是写普净禅师借此梦点醒月娘,使她不坚执于去找云离守,而让儿子孝哥儿随他出家。

对于《金瓶梅》中出现三个“安童”的问题,张竹坡没有置评。现代有论者以书中出现三个安童作为《金瓶梅》叙事混乱、作者水平不高的一个论据。然而,持此论者恐难解释为何叙事混乱远少于《金瓶梅》的《水浒传》中也出现了三个王婆。按我们的分析,无论是《水浒传》中董、薛两位公人的重复出现和有三个王婆,还是《金瓶梅》中的两个王婆和三个安童,都是二书的作者整合原先比较独立的故事时留下的痕迹。《水浒传》的作者对其所用的材料作了较为系统的加工,在弥合这些痕迹上做得较为成功,包括用一段文字解决了董、薛二人重复出现的矛盾;而《金瓶梅》的词话本有很多细节处理得还相当粗糙,叙事混乱处远多于《水浒传》。但这并不是作者独立创作而生的混乱,恐怕只能说明作者在整理材料上用的工夫较少,而不足以说明其水平很低。在大的结构安排上,《金瓶梅》的网状结构比《水浒传》那基本上是串珠式的结构要难处理得多,但作者驾驭得不错。此外,《金瓶梅》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颇为成熟,一些大概是文人创作的章回在文字上也很老到。在崇祯本中,细节上的一些矛盾得到了较好的处理,但书中却仍然保留了三个安童。这些都说明,对《金瓶梅》这部颇为复杂的作品,简单化的结论往往都会有失偏颇。

注释:

篇2

《红楼梦》里第二十二回中,贾宝玉和薛宝钗发生文化关系的时候,宝钗过生日,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就是《醉打山门》,原来叫《山门》。--昆曲里边一出一出的戏名,原来都是两个字,多的字数是后来加的,如《夜奔》加了“林冲”两个字,后来就叫《林冲夜奔》。宝钗告诉宝玉:“哎呀,这出戏可真好。”贾宝玉那时候还不太懂戏,说最不爱看那个热闹戏。宝钗说:“这可不是个热闹戏,你哪懂啊,有一个曲子最好。”宝玉说:“宝姐姐,念给我听听。”宝钗就念了那出曲子。你说我这是讲《水浒》吗?那当然了,这就是讲《水浒》,这是用另外一个方式讲《水浒》。我还是那句话,我不要来背《水浒传》,跟《水浒传》有关的,我们都应该知道。宝钗说,这支曲子叫“寄生草”(曲牌子),怎么说的?“慢英雄泪”,鲁智深流泪了;“相离处士家”,辞别寺庙和介绍他的赵员外;“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谢谢你们的好心,救我,帮我剃度--剃度就是执行出家的手续,披上袈裟,出家了;“没缘法,转眼分离乍”,可惜我跟佛门,跟你们长老、员外、佛都没有缘法,刚刚不久就分离;底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身无忧,无亲无故,没有一件是他本人的财产,等于就是赤身一个人,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我们讲禅学,佛学,一个人活一辈子,你家产万贯,你现在趁几千万,几万万,都是假的,一闭眼,没有一分钱是你的,所以你还是赤身来赤身去。当然,我们不是在这里参什么佛法,而是说对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感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走投无路,什么都没有,孤独寂寞到极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可怜可痛,而不是什么悟了道。这是我个人的意见,我把我的心情,我读《水浒传》的感受在这个场合跟您们说,您们来听也就是为听这个,是吧?

读到林冲的故事,我的感受如何呢?真是没法说,林冲的故事最感动人了。大家都知道,林冲最后差一丝毫就被火烧死。发配到草料场,已经是末路了,对手还不放过他,你看心黑手辣到什么地步?那一场大雪,拿着一条花枪,挑着一个酒葫芦,打了酒来,不论是画,还是影视,那个诗的境界,多么浓厚!《水浒传》里边最美好的文字,也是文学艺术家之笔,大家都公认,不用我来重复。坏人暗地里要烧草料场了,幸而林冲因为天寒躲到山神庙里,才逃过一劫……看《水浒传》,真是感情沸腾,想象人生,想象社会,想象人的心田,想象人和人的关系,真是万言难尽。

有听众问,为什么《水浒传》里的两个坏女人都姓潘?那咱们就顺便讲讲这方面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水浒传》 古代广告形式及策略 现代广告 启示

对《水浒传》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包括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政治、阶级矛盾、军事、经济、民俗、服饰、社会底层贫民及市民活动、管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等。本文意在对《水浒传》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凸显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水浒传》反映的时期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这时期古代广告的形式和广告策略在书中获得较丰富的体现,通过对书中古代广告的形式和策略的探讨,对现代广告是有启示意义的。

一、《水浒传》中广告形式及其对现代广告的启示

1.口头广告与实物广告

《水浒传》中的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它们是古代最早出现、最简单的广告形式。两者往往相配合,即售卖商品时,卖主通过叫喊来吸引买主,卖什么吆喝什么,实现广告宣传的目的。如第七回卖刀汉子采用心理战术引诱林冲买刀的三句递进关系的吆喝语即是口头广告;梁山泊“替天行道”的口号也是通过宋江等好汉相传而被广泛认知;书中第十二回杨志卖刀即是实物广告的生动体现:杨志通过向人们展示实物――祖传宝刀及宝刀三件功能的演示来进行推销,广告宣传效果生动、直观。

现代广告无疑受到了上述古老广告的传承和影响。现在很多小商小贩在推销自己的商品时仍采用上述这形式。同时,现代口头广告更注重语言的风趣、幽默、艺术性及鼓动性。如一眼镜小摊贩有节奏韵律地反复吆喝:“眼睛模糊疑无路,重见光明又一村。”路人听了诙谐有趣,对其的关注率也就自然高了。又如一卖报小贩穿梭于人群和公交车,几句“报纸拿在手,巴士马上走”“新闻看一看,到家有晚饭”口头广告语,既缓解了现代上班族的紧张烦躁情绪,又幽默、轻松了大众,人们自然也就乐意买张报纸看,以消除坐车的单调与沉闷。再如厦门出岛方向塘边公交车站一个卖报大叔,他的卖报风格独特:每天报纸上有什么“重要”新闻,他都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下,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新闻,所有的一句话新闻都用“不得了”开头,“不得了”刚一出口,马上就吸引路人的注意,报纸销量很好。

至于实物演示广告,在城市的商业街和商场,我们更经常见到。如推销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磨刀器、豆浆机、刀具、夹碗器、除尘刷、吸尘器等,均是口头广告与实物演示广告相结合,配上广告销售人员诙谐有趣的讲解语言,直接向消费者讲解、示范,效果一目了然,且基本不花费广告成本。常常引来一大圈消费者的关注与询问,直至争相购买,这样的广告效果无疑生动、直观。

2.招牌广告

招牌主要是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成为经营者的品牌标识。不少招牌还蕴含丰富的人文故事,颇具民族特色。招牌广告在《水浒传》书中随处可见。如第三十九回,宋江喝酒的浔阳楼酒店:“檐外一面牌额,上有坡大书‘浔阳楼’三字……门边中柱上两面白粉牌子,写道:‘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其中所述即为店名招牌广告、楹联招牌广告,店名招牌为当时名士超所书,并且采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来写店名。且其广告形式还讲究传播技巧,正如现代广告一样,运用名人来进行推销,以抬高店铺身价。

现代招牌广告无疑传承了古代招牌广告这一形式,并且运用形式、灯光、材料、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招牌上的内容也更追求时尚、幽默与意境。如台湾一家现代面食馆门口的竖式灯箱招牌,店名很有趣:“无饿不坐”,文字采用书法体;又如台湾一家美发店,黄、黑两色的招牌上书:“立发院”;再如台湾一家店名招牌叫“锅富城火锅美食城”,还有“衣能净高级干洗店”招牌名等即是谐音地运用成语、俗语、娱乐圈名人的名字来进行宣传,不能不说奇趣,其独特的品牌标识也通过招牌广告这一形式深深地被消费者记住。

3.旗帜(幌子)广告

在《水浒传》中,主要用于酒店,又称为酒旗广告。初期用青白二色布制作,后有五彩酒旗,有的绣上图案或店号或广告语,一般高挂于店外门前望竿,引人注目。如第三回潘家酒楼所提“酒旗”,第二十三回景阳冈下酒店所提“招旗”,第二十九回快活林酒店所提“酒望子”,以及门前插着写有“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两把“销金旗”等,均为旗帜(幌子)广告。

由古代旗帜广告演变而来的现代旗帜广告(或叫现代广告旗帜)内容与形式更多样,有国旗、企业旗、标志旗、吊旗、三角旗、串旗、会议礼堂旗,办公室立地旗、办公室桌旗、广告语旗、导游旗、仿古旗、锦旗、球迷旗等。同时,现代旗帜广告在工艺上与古代简单的书写及刺绣相比,技术含量更高,有拨染,染料印花、胶浆印花、丝网印、热转印发、数码印花,印金、印银,等等。

4.对联广告

这是一种是从招牌广告中演化而来的广告形式,也称“楹联广告”。通常为带有商业宣传性质的对联,悬挂于茶楼、酒楼、旅店等店门或店堂。由于对联广告词和谐对称,朗朗上口,又有美学意境,因而它不仅发挥宣传作用,还给人以美的享受。如第三十二回孔家庄酒店:“走骠骑闻香须住马,使风帆知味也停舟”;第四十六回祝家店:“门关暮楼五湖宾,庭户朝迎三岛客”;第六十九回描述董平:“观其箭壶中插一面小旗,上书:‘英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活生生类似于现代个人形象广告,简短精练,朗朗上口。

书中古代对联广告对现代对联广告很有启示:在注重意境(诗意与美感)的同时要求更加简短上口,易于记诵,符合记忆规律,即最佳记忆在14个字以内。同时应注意情感的投入。中华民族重情感,消费者不仅重视商品的功能特色,而且重视情感的抚慰、尊重和理解,对联广告词应从“企业本位、产品本位”向消费者本位发展。现代对联广告还应注重幽默及汉语言(成语、俗语、谐音)及嵌字技巧的巧妙运用,既介绍产品或服务,又有艺术感染力。如一眼镜店的对联式广告:“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张弓酒电视广告的对联式广告:“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李维斯牛仔裤对联广告:“不同的酷,相同的裤”;天梭手表对联广告:“瑞士天梭,世界穿梭”;中国联通的对联广告:“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

5.招贴广告

在《水浒传》中,各种印信告示即是古代招贴广告的一种形式。在宋代,印刷术得到长足发展,也就出现了印刷广告,通过张贴,广而告之,达到官府向民众宣传、宣布某一事的功效和目的。如第三回雁门县城门口所贴的画有鲁达肖像、缉拿他的官方告示;第二十三回景阳冈庙门上所贴“有大虫伤害人命”的印信榜文,等等。它们都已具备广告的最基本的要素:广告主、广告信息、广告传播手段、策略,等等。

现代招贴在继承古代招贴广而告之的特性的基础上,说服性、艺术性、技巧性、商业性更强,分类也更广。《水浒传》中所提的官方告示、印信榜文等招贴,包含传统的纸张材料,传统的书画艺术,以及毛笔、纸张与墨结合所产生的水墨艺术,等等,都对现代招贴设计有启示作用。在现代招贴设计中,我们应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视觉优势和独特风采,不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有助于发展现代招贴艺术。如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招贴设计作品,就是既流露出民族传统的美学理念,又体现出独特的传统书画、水墨视觉艺术效果的典范。

二、《水浒传》中广告现象透出的广告策略及对现代广告的启示

广告须有策划,须注重谋略,才能激发受众的注目与好奇,接受广告宣传的影响。在《水浒传》中的一些策略运用,从现代广告角度来看,对于推销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是很成功的。

1.激将策略

此策略是利用受众的逆反心理,巧妙唤起受众的注意力。关注所宣传的事情或商品。如第七回林冲买刀,即是受了卖刀汉子三次卖刀心理战术的诉求与鼓动:“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偌大一个东京,没有一个识军器的。”这三句递进关系强烈的诉求语,一步步激将起林冲买下这口同病相怜的宝刀,达到了卖刀的目的。又如第二十三回,武松在景阳冈下酒馆“三碗不过冈”一节,也可视为激将策略,武松被激将起来,共吃了十五碗酒。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则作为商品――酒,运用激将策略成功地推销了出去。

从《水浒传》中激将策略分析,实际是利用书中人物的逆反心理。从中受启示,现代广告使用激将策略应运用受众的逆反心理。“你不要我这样,我偏要这样”,即用刺激性语言表达广告内容,使潜在消费者在自尊心、虚荣心、好胜心及逆反心理刺激下,产生购买欲望。林冲买刀、武松景阳冈喝酒都是这种心理下产生的。现代广告也不乏其例,如“吃不了辣味非好汉――农心辛拉面”,这是用双重否定强化刺激性;又如“请注意:瓶里面充塞着是你连想都不敢想知道的东西――KICK儿童饮料”,这是隐含一种冒险的诱惑,既激将又悬念;又如“买一把长命牌牙刷,要有不怕上当的勇气――长命牌牙刷”,这则广告既实事求是,又风趣幽默,通过激将策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恐惧策略

运用恐惧策略诉求,其广告的内容引发受众恐惧心理,告诫人们不要怎样,应该怎样,摆脱危险或有害状态的行为,以远离恐惧,从而达到广告预期目的和效果。如第六十三回,石秀、卢俊义在大名府被抓后,梁山在城里城外所贴告示,警告官府不得伤害二人性命:“倘若误伤羽翼,屈坏股肱,拨寨兴兵,同心雪恨。人兵到处,玉石俱焚,剿除奸诈,殄灭愚顽。谈笑入城,并无轻恕。谕众知悉。”运用恐惧策略,成功地达到了告示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水浒传》中这种恐惧策略方法很适合运用于现代广告的反战、戒烟、戒毒、节水等公益广告中,使人产生恐惧感,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科索沃,激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愤怒和反战情绪。有一则反战招贴,就是运用“恐惧诉求”这一手法。画面主体相当简洁,以“kosowo”这一字母名称为主体图形进行恐惧创意:“K”、“S”、“W”处理成烟火状,三个“O”字母则处理成三个可怕的骷髅头,图形下方配以“这已不是科索沃(kosowo)”的小标题。画面的恐惧创意手法与字母巧妙结合的运用,使整个招贴效果一目了然,极具震撼力和冲击力,使人们强烈地产生对不义战争的恐惧与愤怒,人们的反战呼声更加高涨。

3.悬念策略

悬念策略的运用,可以引发受众的好奇心理与求解心理,从而达到事情的解码。第二十三回,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悬念策略来描写武松(甚至包括读者)对山上有虎的将信将疑的心理状态。景阳冈酒家不准他去,告诉老虎吃人的情况,客人不可单独过往。武松不信,反说酒家留他住店有谋财之意;上山见大树干上写有大虫伤人的通知,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我却怕什么鸟!”这两次,越悬念,武松越不信。当到败落的山神庙前,看到官府所贴印信榜文,方知确实有虎。这时,武松倒有些恐惧了,喝醉了酒且天快黑了,欲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怕什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句把山上傍晚气氛渲染得够恐惧的了。虎还没出来,读者已感觉到好像虎就藏在旁边某处似的)。武松自语道:“那得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实际上是武松也害怕老虎出来,自己安慰自己。武松打虎前的常人心理状态用恐惧策略和悬念策略的方法描述得淋漓尽致,连读者看得也是一路悬念和恐惧。悬念策略的运用,抓住了英雄的疑惑心理和逆反心理,为事情结局作渲染,衬托武松打虎的壮举。

《水浒传》中这种悬念策略同样适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中。广告攻心为上,巧用谋略者胜,所谓“匠心独运”。如一家公司在某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第一天,在整版的篇幅中间仅刊登了一句文字较小的话语:“请留意,明天这里将摆放一件您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其他说明,读者好奇,纷纷猜测;第二天,报纸上同样此版,整版中间仅摆放了一张太师椅,椅子旁边同样是一句文字较小的话语:“请再次留意,明天这张椅子上可能有您感兴趣的东西,请别错过!”自然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纷纷意测,甚至打电话到报社询问广告“谜底”;第三天椅子上出现了几个醒目的大字:“设计总监”。在椅子的下方出现了具体招聘的文字说明,再下方,前两天一直没有出现的公司的名称和标识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下子就被人们记住,企业形象由此也推广开来。这则广告巧妙利用悬念策略,紧紧抓住人们的好奇心理,诱导受众深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注意,悬念策略应用得恰当,悬念的内容不要引起受众恐慌,悬念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出现对广告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古代广告形式及策略对现代广告的启示:①广告语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文学性,力求简练,紧紧抓住受众心理;②追求意境,彰显民族传统文化讲究情境的美学思想;③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视觉元素、视觉语言的优势和独特风采,运用到现代广告策划和设计中;④注重策略谋划,针对不同产品和受众,讲究策略的技巧,匠心独运,注重创意的独特性;⑤为现代广告人在古典名著中吸收广告专业营养与激发广告设计的灵感提供新的视角,也提示现代广告人应博览群书,注重“杂学”,增强综合素养。

总之,《水浒传》所反映出来的广告形式及策略,使我们对古代广告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与现代广告的一些形式、技巧、意境、创意及策略联系起来。通过文中现代广告案例的分析,让我们了解现代广告与古代广告的相似性、传承性。同时,从现代广告学角度探讨名著中的古代广告,从古典名著中挖掘出对现代广告有用的东西,达到对现代广告启示的意义,丰富现代广告的形式、策略与创意。

参考文献:

[1][明]施耐庵著.水浒传(容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

[2]陈文新著.水浒传・豪侠人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

篇4

名著是人类文化最珍贵的记忆。阅读名著,拥抱经典,是中学生提升素养的必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阅读的名著有:《爱的教育》《伊索寓言》《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朝花夕拾》《名人传》《繁星・春水》等。

[备考指要]

按课标要求,同学们阅读名著,重点要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及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近年来,名著阅读考查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题型也越来越丰富新颖。综观近三年各地的中考题。从涉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名著的名称、作者,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从作品中得到的启发等。从考查的形式看,除将名著和仿写、对联、读书卡、颁奖词、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考查外,还有很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的颇具新意的题目。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谈谈应试的一些策略。

一、直接考查人物、情节、作品、作者

1 选择题

例1 (2009江苏南京)下列对名著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

B 对阿廖沙影响最大的人是外祖母,她经常给阿廖沙讲一些怜悯弱者、歌颂光明的民间故事,

C 样子买第一辆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第二辆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三辆车为虎妞办丧事卖掉了。

D 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犹如一座大山,一顿饭要吃好几车食物。搬移小人国的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

2 填空题

例2 (2008浙江衢州)郑屠当不过,讨饶。(甲)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1)选段出自文学名著《______》。

(2)文中的(甲)是_______(人名)。小说中,他是一个_______(性格特点)的人。

3 简答题

例3 (2004江苏连云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之水浒传》中描写鲁达的两个经典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一个故事。

分析:以上这些名著考查题属直接考查。最重要的是必须将规定的名著篇目都认真读完,记住题目、作者、国籍等,熟练掌握名著中的人物及主要情节;其次要审清题干、弄懂题意,选择题一定要看清是选择正确的项还是错误的项,避免无谓失分;填空题要了解填写的是什么内容,特别要注意括号中的提示。不要填写与题目无关的内容;简答题要耐心读好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才能“对号入座”,还要组织好语言,做到简洁明了,流畅通顺。

二、结合情节谈阅读名著的体验和感悟

例4 (2004江苏南京)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三国演义》

例5 (2009江苏南通)请你对以下名著中任意一部的作者说几句话,谈谈作品某一方面的内容对自己心灵成长所起的作用。(要求:有作者称谓,语言得体,不超过60个字)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此类试题无标准答案,要回答好,必须对名著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情节和人物特点谈感想、作评价。另外,所谈感想和体会一定要联系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不能游离于名著内容自由发挥。如果是和作者对话,还要注意语言的文明得体。另外,答题字数也要注意不要超出规定的范围。

三、结合名言、警句评说人物和故事

例6 (2004山西)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3个(句、对)。

分析:此类试题一方面考查名著阅读的情况,一方面考查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有关诸葛亮的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三气周瑜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四、结合诗词、对联等概括名著内容

例7 (2006浙江温州)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于”。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_______。

分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对联题,必须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对联要求来拟写答案。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例如: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五、结合句子仿写点评人物、叙述故事

例8 (2007江苏泰州)(1)《格列佛游记》是________ (国家)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的作品。

(2)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

示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①了不起的粉刷工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分析:此类试题要求同学们在了解名著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规定句式来答题,所以分析好示例的句式特点特别重要。有的仿写要求比较严格,字数、格式都要准确。

六、结合综合性学习考查阅读评价名著的能力

例9 (2008江苏南京)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一位受伤学生转院来南京治疗,你和小丽打算前去探望。小丽准备送他一本《繁星・春水》,并在书的扉页写下了一段赠言: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冰心奶奶所营造的爱的海洋。真爱的伟大、童真的圣洁、自然的美好,会让你微笑着面对未来,快乐生活。

你准备赠送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扉页写上一段赠言:________。

[实战演练]

1 (2009江苏苏州)(1)《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盗饮御酒、窃走仙丹被捉住之后,又发生了哪些事他才被降伏的?

(2)《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有哪两种宫廷游戏?表演游戏的是哪些人?

2 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馆,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骆驼样子》

(1)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取一点作简介):

(3)自己的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他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回忆散文集,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请你模仿下面对寿镜吾这一人物的简介,从《朝花夕拾》中另选一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篇5

关键词:情境 主题 激趣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较,语文学习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少学生包括家长对语文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还固守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和教参,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因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达成。对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从我的课堂设置的第一个环节——“五分钟演讲”入手,谈一谈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给学生一个走近经典、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资讯极其发达的时代,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所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力、信息覆盖面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企及的。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带给了他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浮躁和肤浅,不少学生看似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通;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大多浅尝辄止,而喜欢读书、能沉下心来阅读经典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学生谈起网络小说如数家珍,对于郭敬明津津乐道,但说到《堂吉诃德》,提起沈从文,却是一脸茫然,一无所知。仅靠几篇网络小说或几本薄薄的颓废叛逆的所谓青春派作品显然是无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甚至读多了可能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语文课本中尽管精选了不少名家大作,但毕竟篇幅有限,而且有些篇目由于具有较强的时代政治特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就更谈不上兴趣了。

面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语文学科的漠然,作为老师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平台,引领他们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感受更加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同时,相互的交流、讨论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各种观点的碰撞更会迸发新的思想火花,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置的。

二.主题多样,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语文素养当中,说和读的能力非常重要,写的能力也和“读”密切相关。而我的“五分钟演讲”环节既是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展示和训练,也是“读”和“写”的能力的提升。初中学生年纪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对于能给乏味的课堂带来活力的课前演讲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欢迎的。但由于大多数人在阅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阅读的面和量都非常小,同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撰写出精彩的演讲稿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针对这一特点,老师有必要在演讲主题和稿件写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初一以来,我先后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以“我和唐诗有个约会——唐诗品读”、“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我眼中的 漫谈世界短篇小说名家”、“《水浒》人物评传”等为主题的演讲,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此外,在演讲稿的撰写方面,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讲稿,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作出精细的指导。我规定学生,每一次主题演讲中不仅要有精彩篇章的诵读,还必须有作者的介绍、写作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有可能,也可以介绍一两个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就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比如在“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除了徐志摩,对其他的现代诗人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徐志摩,大部分人也只知道他的《再别康桥》,很多人还没读过。而在这一期主题演讲开展后,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主动请教老师,认真准备讲稿,戴望舒、艾青、卞之琳、郑愁予、林徽因……这些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诗人就这样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于是在闲聊中,明星、网游一时间成了落伍的话题,“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孩子们熟读成诵、爱不释口的名句。很多同学因此爱上了诗歌,甚至大胆地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尝试。比如葛舸同学创作的小诗《故乡》——“故乡曾是清晨白鸽的翅影/曾是正午村落间的炊烟/曾是田埂上沾着汗水的草帽/曾是阡陌上轻轻晃动的小草/曾是黄昏里荡漾的悠扬钟声/曾是夜半随烛焰摇摆的歌谣/曾是雪天房顶上几行调皮的脚印/曾是夏夜里几声聒噪的蝉叫/如今,只是母亲佝偻的背影/晚霞映红了她轻倚的门槛/只是那日复一日的张望/还有那念叨着的曾哄你入睡的歌谣”。虽还稍显稚嫩,却感情真挚,很有意境,几个意象的选择和描摹极其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

三.多方激趣,有效延伸,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教)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让不爱看书的学生主动读书,如何能让不善言辞的孩子爱上演讲,并将这种兴趣一直延续下去,甚而转化为习惯,这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在演讲主题的选择上,我首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选起,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童话”、“我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有奖征集演讲主题,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我还引入了评分机制,在每次演讲过后,安排师生点评、打分,每周一次周冠军,每月评比一次月冠军,学期末予以颁奖。对于学生们特别热衷的主题,如“《水浒传》人物评传”,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如数家珍,每天五分钟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于是,我又适时开展了“《水浒传》人物新传”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水浒传》知识竞答、“‘侠义’还是‘暴力’——我看《水浒传》”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对于《水浒传》的阅读向精、深发展,这样,慢慢地,阅读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在学生中培养起来。

当然,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应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延伸,绝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因此,我的每一次演讲主题的选择,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充分考虑、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比如,“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主题演讲是在七下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生发出来的,初二下学期的“《水浒传》人物评传”主题演讲就是和八下语文书上的“名著阅读《水浒传》”相联系的,在学习《窗》时,讲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正是通过主题演讲,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语文的基础得以巩固;也因为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了解,同学们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在课堂学习中更有兴趣,参与度极大地提高。同时,由于接触了更多的作家作品,学生了解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这就使得我的作文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比如在“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主题演讲之后,我就组织学生模仿其手法进行创作,结果涌现出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迁移和提升的。

篇6

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小说是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作品形式,在小说中对于古代文学特质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在小说中有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通过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任务形象。我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古典文学中小说作品的经典巨作。如《水浒传》中描写了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而《水浒传》的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其不仅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抓住了小说创作的根本,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规律。在小说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而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物与情节的发展都需要依靠环境这一现实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三要素之间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塑造出一个符合环境而且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依靠情节取胜的作品有很多,如《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但是这部分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似乎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就,而如《水浒传》《红楼梦》这几部作品却将人物与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有人认为古典小说重情节、轻人物的思想显然是片面的,而且与我国古典小说创造的实际情况是相违背的。对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实际上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巧妙的外部条件,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这一幕,刘备利用恰巧而至的雷声来掩饰自己失凉落筋的真正原因,这里为刘备的韬晦性格的塑造奠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如《红楼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时,作者用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潇湘馆象征着林黛玉孤傲、素雅的品格,“冷香习习,蘅芷清芬,奇草仙藤,兰风蕙露”的蘅芜苑象征着薛宝钗冷漠,等等,类似的描写在书中数不胜数。另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利用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如《红楼梦》中对于四大家族的介绍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贾雨村,必然会形成扭曲的人格。

2.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怨谱

古代文学中的戏曲作品,主要是借助文学艺术形式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环境。在古典戏曲中具有喜剧和悲剧兼美的特性,而其中以悲剧的怨谱最能体现古代文学戏曲的特质。在西方国家的文学和文艺领域中,悲剧被认为是戏剧的最高境界,通常用主人公事业甚至生命的毁灭来表达永不磨灭的精神作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戏剧作品在表达悲剧的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是利用忠奸善恶的冲突所产生的道德悲剧警醒世人,如《赵氏孤儿》、《精忠旗》等;另一种则是通过被压迫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与社会压迫势力的冲突来表达,如《窦娥冤》、《牡丹亭》等。在悲剧的创作方面,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的不可调节性、被毁灭者的价值。如《窦娥冤》中窦娥的种种不幸,可以将其前二十年的悲惨经历视为命运的悲剧,但是此后的悲剧就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剧,面对黑暗社会的压迫,窦娥无力反抗,她不得不救婆婆,更是在临死前发了三个誓愿,这也充分表达了她既无奈又绝望的悲愤情感。是谁吞噬了这个弱女子,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结束语:中国古代文学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发展阶段,而汉语最具有优美意境的语言,从中国古代文学特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中自然地流露出千回百转的情感,这也正是古代文学的特质所在。随着文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将更加全面和彻底,这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云云单位:中直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

篇7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既不让其主宰课堂,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功能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形象的展示中更好地体会和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时,这是《水浒传》中的片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关于《智取生辰纲》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志的性格特点,更好地明白杨志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只是看“热闹”,在看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杨志的性格,杨志为什么会失败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不会为了看而看,他们就会在看中学,在看中去理解人物。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调动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在学生观察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没有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真正发挥了多媒体的功能。

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声频导入新课,把学生满脑子的课间活动集中到课堂中,将学生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堂。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在王菲婉转的歌声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诗人所寄托的感情。

篇8

[关键词]中日经典小说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初步构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经典”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释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源》释为“旧作为典范的经书”。由此看来,“经典”是指经过时间检验的、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指导意义的权威性文本,不过。“经典”也是相对的,它也有时代性和区域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的是近代以来中日双方一致认为是“经典”的小说。通过对这些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和传播史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1、文学交流史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中国文化在日本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不仅中国的诗文被视为“经典”,中国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也先后取得了“经典”的地位。中国的经典小说不仅被翻译、改编,而且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日本作家的笔下和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即使中日经济、文化地位发生转变后,鲁迅的作品也在日本产生了“国民作家”的影响。以后的留日,使中国近现代作家认识到了日本经典小说的魅力,从而催生了日本经典小说的译介,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地位的提升更为这一推波助澜。经典小说本身的魅力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这一文学交流史。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日双方的角度出发,整体地研究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传播情况,以便于更宏观地考察这一文学交流史的轨迹。

2、文化交流史的意义

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不只是作者与译者的问题,它和教育的普及、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图书贸易、电子网络媒介的发达、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大背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有文学交流史的意义,还有文化交流史的意义。通过考察教育、出版、意识形态等文化原因,我们可以从经典小说这一视角,透视中日双方的文化交流状态,从而进一步了解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与文学、文化交流的关系。

3、译介学研究的意义

目前,学界对译介学的认识还比较混乱。经常把译介学等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其实,译介学研究与一般的文学翻译研究不同,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具体转换问题。而是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笔者通过整体比较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情况,力图初步探索一下译介学的一般规律,以促进学界对译介学的性质、内容、研究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文献综述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中日学者已经做了一些出色的探索,他们的研究呈现出了“三多三少”的特色。笔者将吸收前辈学者的已有成果,在“三多”的基础上,重点对“三少”展开研究。

1、局部、单方研究多而整体、双方研究少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与传播,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部作品以及单方作品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与接受史方面,而从中日双方出发的、涉及全部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与传播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就忽视了全部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译介与传播方面的共性。据笔者调查,单行本主要有宋柏年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王丽娜编著的《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马兴国著的《中国古典小说与日本文学》、德田武著的《日本近世小说と中国小说》、胡文彬著的《(红楼梦)在国外》、邱岭著的《三国演义在日本》、李平著的《日本鲁迅受容史》、高岛俊男著的《水浒传と日本人-江户と昭和圭と》、雄喉润著的《三国志と日本人》等,论文主要有王向远《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一对一种奇特的接受现象的剖析》、王成《夏目漱石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影响》、邢灵君《村上春树在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下的村上热初探》、陈凤川《大江文学在中国的遭遇》、王志松《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学者都对中国四大名著等经典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做了深入的研究,而日本经典小说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王向远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及少数论文上。笔者以为这一方面与日本小说传入中国时间较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学者不太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关系。

2、译介研究多而传播研究少

关于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译介史及单部作品的翻译研究,中日学者都不遗余力地做了整理和研究,例如王向远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马祖毅著的《汉籍外译史》、秦弓《选择与理解一五四时期译介日本文学的一种现象》、张铁荣《关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和《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观》、田埸智子《日本二ぅころゎ西游记ゎ翻识――儿童害ゎ中心ゎLろ》、小野忍《中国小说ゎ翻欹――西游记]ろUぅころゎ》、林鼗《竹内好ろ鲁迅一翻U[藤野先生ぅころゎ》、林文月《源氏物语ゎ中国语言ぅころゎ》、康东元《清末ぅころゎ否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ゎ翻识ろ绍介――日本文芸ゎ中国ぅころゎ入方》等。可是。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传播研究却很少见,仅有少数专著涉及到了中国小说的传播,而且这几本专著研究的多是中国小说的文本媒介传播,而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传播则很少被提及。

3、接受研究多而传播研究少

中日许多学者从中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四大名著、日本近现代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的影响与接受,做了卓有成效的细致研究。例如,张杰著《鲁迅:域外的接近与接受》、李平著《日本鲁迅受容史》、磷部彰著《『西游记受容史ゎ研究》、大庭修著《江户时代二ぅころゎ中国文化受容ゎ研究》、靳丛林《热情的选择:近代日本文学在中国》、夏定冠《日本文学在中国(上、下)》、饭田吉郎《明治期中国文学-水浒传聊斋志异》、胡凯《江户文ぅころゎ水浒传受容ゎ形跻》、汉野邦子《江户文学匕水浒传》、山田博光《聊斋志异日本近代文学》等。可以说,这些研究主要以接受者、受众为中心进行了研究,但对传播者、媒介、材料、传播效果、社会背景等传播要素重视不够,这就不能全面了解中日经典小说在对方国家传播的全过程。

三、研究方法

1、译介学

鉴于中日学者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研究进行了较多探索,所以本研究重心将放在传播研究方面。但是,译介是外国小说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且以往的研究多是对翻译史的整理,所以本文也将运用译介学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情况。

译介学不同于一般的翻译研究,它注重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背后的文 化因素。译介学的提倡者之一谢天振认为: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地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关于译介学的内容,他认为应该包括翻译文学史、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包括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的传递、误译等问题的研究。因此,笔者在研究不同译本以及译本的删改、增添、有意误译等现象时,将不单纯停留在一字一词如何翻译的语言层面。而要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揭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教育、出版、意识形态、经济因素等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和影响。

2、文艺传播学

文艺传播学是一种研究文艺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传递、接受、反馈的学问。传播模式虽然种类繁多,描述各异,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线型模式,即将传播过程确定为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媒介,以受众为终点的单向、直线运动。一类是新型系统论、控制论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反馈系统,即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而且要把受众的反应通过种种途径接收回来,同时这一传播、反馈过程是在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下进行的。笔者将采用第二种模式,在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下,从双向来研究中日经典小说在传播者、受众、媒介等因素作用下的传播。译介是本国小说在外国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所以笔者将从传播学角度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予以重视,但同时也不忽视原作以源语方式在掌握源语的外国读者之间的传播。

3、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是介于文艺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原则来探讨文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它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是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问题,即文学的社会过程问题。法国学者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不仅提出了“创造性的背叛”理论,还注意研究文学事实的物质条件。

笔者将运用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具体分析中日经典小说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即作者生产原作,译者生产译作,原作与译作都可以在外国被传播、消费的这一过程,同时充分重视这一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和“创造性背叛”现象。

四、研究构想

由于经典本身的相对性,本研究选取了近代以来中日双方一致认为是“经典”的中日小说,将运用译介学、文艺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理论,从中日双方的视角出发,整体地对中日经典小说的译介和传播情况进行研究,所以该研究有着将中日双方、译介与传播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的综合、立体特色。鉴于译介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本研究将把研究重点放在传播研究方面,并作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将采用“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先整体后具体地对这一课题进行多角度研究。

总论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将研究作为传播者的原作者和译者的创作与经典小说、经典译本的关系,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对同时代作家、翻译家的反馈情况。第二章将分别探讨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与小说原作、译作的传播关系,以及中日之间的图书贸易情况。第三章将考察国语教育与小说传播、外语教育与小说译介阅读、图书馆与小说传播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将研究民族文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与经典小说译介、传播的关系。

篇9

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初中语文课本中设置名著导读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名著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通过简介、精彩片段的提取以及点评的形式将名著全貌呈现给学生。本文就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名著导读 教学策略

本文对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教师可以通过名著导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了解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名著产生更多研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最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进行提升。

一、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如今快餐文化对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时间及精力极为有限,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贴近生活、图文并茂内容的阅读当中,阅读名著的时间自然有所减少,名著导读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此外若学生仅对实用价值较高的内容进行阅读,或是过于追求速度仅对精简版的名著进行阅读,便会导致名著阅读无法取得应有效果,学生无法对名著更深层次的内涵进行了解,进而无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学生的课业压力、快餐文化的盛行等均为名著导读教学工作的阻力。

2.教师方面的问题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名著并非教学重点,教师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教学工作未能进行更多的涉猎,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方面没有充足的经验,另外名著导读相关的教辅资料较少,教师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工作时往往摸不清方向。

3.家长方面的问题

此类问题可以代表社会共性问题,初中生面临高考等课业压力,家长以及大部分人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名著阅读会分散学生的精力,教师布置的名著阅读任务无法获取家长的支持,名著导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1.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传授

首先,对学生读书笔记的记录进行指导。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完成读书笔记的记录。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对该名著进行导读教学时,不仅需要使学生对名著精彩片段进行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而且需要让学生对名著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将其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摘抄,比如“当回忆往事……”,对主人公的斗争精神及优秀的品质进行学习,对其钢铁般的意志了解,在记录经典Z句和自己观感的过程中对名著内容产生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对名著阅读产生更多兴趣。语言积累、文学知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均包含在语文素养当中,通过记录名著阅读笔记能够对上述几方面语文素养进行提升,由此可见该教学策略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其次,通过精读及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名著阅读。初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无法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名著阅读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考虑,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与略读结合的方式完成名著阅读。以《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求学生对老舍先生人物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内容进行精读,进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艺术感染力进行了解和体会,其他不重要的内容则使用略读的方式进行阅读。精读略读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名著当中的语言特色及艺术魅力,进而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语文素养进行提升,同时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对不重要的信息进行阅读,名著阅读效率有所提升。此外在精读略读结合的教学策略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语感等语文素养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对学习方向有所把握。

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时间有限,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很少有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基于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任务,进而更好的落实名著阅读要求。

2.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其一,通过成语俗语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水浒传》的名著导读教学工作为例进行分析,教师通过“逼上梁山”的成语引出“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教师向学生提问:林冲的人物性格是什么?若学生之前未能对《水浒传》中这一章节进行阅读,教师可以将故事的大概内容讲解给学生,此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有哪些成语或俗语故事?请和大家一同进行分享等。

其二,结合教材内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可能涉及到名著的一些经典章节或段落,此时教师可以对名著作者、写作背景一类的信息进行简单介绍,设置一定悬念,并将名著中较为精彩有趣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扩充学生语文知识面,增加学生语言积累,同时借助于名著写作背景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情感以及品质方面的教育,完成语文素养培养目标。

其三,利用影视作品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积极性。国内外的很多名著均被拍成影视作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

3.丰富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及形式

为了提高名著导读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更多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更多的名著阅读主题活动,如名著读书月等。

【结 语】

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名著内容及作者的简介、名著点评以及精彩片段的展示等策略,调动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李佩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及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

篇10

以生为本的问题导学设计

导学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媒介,使课堂教学能系统而完整地贯通,让学生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便学习目标的达成。积极建构语文学科“问题――探究――展示――巩固”的导学案教学模式。问题导学设计,教师应该提出该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微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后集体归纳、解决问题。笔者尝试从发现问题入手,以分析问题为主线,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读、导思、导练”功能。导读,即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学生课前自己预习阅读教材内容,掌握最基本的识记知识。对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课堂上在小组内或全班共同探讨解决。导思,则从问题引导入手,让学生深入思考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再引导解决,变接受学习为思考探究,变教学为引导。导思设计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摸到语文学习的“脉”,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导练,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典型题例,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点评释疑的过程。

示例:《林冲棒打洪教头》导学案设计:

第一,导读部分。同学们,《水浒传》里有108位好汉,各个行侠仗义,功夫了得。今天,我就来认识其中一位好汉,江湖上称“豹子头”,他是谁呢?打开书,读课文。读完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到沧州。一天午后,两个差人押解林冲来到了柴进庄上。②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③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认他是真教头。”

第二,导思部分。①叙事性文章根据事情的经过,一般可以分为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请仔细研读课文,概括出林冲棒打洪教头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②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因为它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仔细研读文章,从哪些语句你可以概括出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特点,并写下来。③“学习贵有疑,疑能得教益”,读完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第三,导练部分。“水浒传群英会”故事开讲,阅读《水浒传》,这本名著刻画的108位英雄形象栩栩如生,你能给我们讲述其中一个英雄好汉的故事吗?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理由有两个:第一,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以便进行调整和帮助。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停滞不前,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及时介入。第二,教师可以就学生所进行的自主学习给予严格的评价,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偷懒耍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为后续的小组讨论、班级展示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中,自主探究学习倡导以读为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悟读的能力,彰显语文学科特色。期间,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领悟,读、思、悟相结合,最后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分享的目的。这样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知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

建立分组合作下的学习共同体

导学案教学,为学生之间提供了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机会,为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他们团结一致、积极探究。在交流中表达思想,在合作中探讨学习方法,在支持中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示例:结合课文《黄山奇松》内容,给到黄山旅游的人们写一段介绍黄山奇松的导游词,模拟导游带着游客在黄山观松的情景。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演一演,然后小组合作在班级里展示。

当然,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科学分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每组的水平相当。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小组成员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不然合作探究只会成为优秀学生自己的舞台,而消极被动的学生则无法融入。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小组文化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如群策群力创设组名,形成组训,创作组徽,制定公约,开设小组展示园地等形式。为了保障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持续进行,还可以制定小组加分指要、小组合作奖励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