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22 18: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用字母表示数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从两个教材版本在认识方程内容的编排上进行具体比较分析发现两个版本均把认识方程的学习安排在四年级,充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都安排7个内容。但不同的是,旧版安排的课时数为10课时,新版改为8课时。新北师大版在学完《字母表示数》后多了一节《等量关系》。旧北师大版学习等式的性质的课时题目是《天平游戏(一)》和《天平游戏(二)》,新北师大版改为解方程(一)和解方程(二)。旧师大版比新北师大版多了《邮票的张数》一课。
二、两种版本教材关于例题呈现的比较
笔者选取两种版本《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例题为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例题呈现形式做比较。
1.从例题的素材选取看。两版均考虑到该年龄段孩子的喜好,从他们感兴趣的青蛙儿歌入手。但是,旧版教材从选取的青蛙儿歌中的青蛙的只数与嘴巴张数的关系引入,青蛙的只数与嘴巴的张数是一样的,学生容易发现,体现字母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而新版教材从选取的青蛙儿歌中的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条数的关系引入,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条数有4倍关系,在用字母时难度更大,不仅体现字母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还能表示儿歌中的数量关系。
2.从例题的呈现过程看。旧版教材例题选取三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新版教材围绕着青蛙儿歌这一个情境展开教学,教学过程更加连贯,内容更加充实。新版教材最后还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举例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3.从例题的知识层面看。两版教材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以及字母表示数的简写这两个知识点的安排上有所不同。旧版教材关于字母表示数的简写,在从三角形个数与小棒根数关系引出用字母表示乘法数量关系中已经教学,在“试一试”中的第3、4题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新版教材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是合在一起的,在“试一试”中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以及字母表示数的简写。另外,旧版教材只教学数字和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而新版教材中还有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便写法,如a×a=a2。
三、两种版本教材习题呈现的比较
笔者对两种版本《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的练习题进行比较。从以上习题的呈现中我们发现,两版教材对习题的呈现有以下相同和不同之处:旧版教材中的每一道习题在新版教材中都有,旧版教材的第1题就是新版教材的第3题,旧版教材的第2题就是新版教材的第4题。新版教材共有4道习题,旧版教材只有2道习题,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多了2道题目,这2题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新版教材的第3题中的前面4个小题与旧版教材一样,但多了第5小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实例。新版教材对第3题中的第4小题的厘米2进行了解释:厘米2就是平方厘米,与前面学习的a2相联系。
四、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在编排上,例题的呈现及习题的呈现上都有改变,为了更好地教学,给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老师如下建议:
第一,老师在教学“认识方程”这个单元时要认真研读教材,比较和旧版教材不一样的地方,正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比如,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新版教材有教学字母和字母相乘的简便写法,如a×a=a2。老师们在备课时要将这一知识点放入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另外,新版教材少了《邮票的张数》一课,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度降低了。但多了《等量关系》一节课,新版教材更加重视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知道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新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新版教材以“情境+问题串”的方式呈现,这也是本版教材的一个特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老师们要利用好问题串,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篇2
一、顺应需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教师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我给学生提供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这时,然后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该怎么办呢?我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就能激起无休止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的欲望。
二、善待“差错”,促进知识的建构
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点拨,扭转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后设计一道练习题。即:曙光小学今年春季进行植树,六年级栽树78棵,比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结果学生出现三种解法:①78×2+6;②(78-6)÷2;③(78+6)÷2。老师先让这三位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之后,并没有及时地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写出本题的数量关系。六年级的棵数减少6棵是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则正确列式应是②(78-6)÷2。在这之后,还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原先的错误列式改编应用题:式子①78×2+6:六年级栽树78棵,五年级比六年级棵数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式子③(78+6)÷2:六年级栽树78棵,比五年级栽树棵数2倍少6棵,五年级栽数多少棵?这样,有意识地从错误列式出发,改编应用题,使所列算式符合改编后的应用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类似的错误不再重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巧抓“意外”,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面对课堂中的一个个意外,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临近结束时,教师边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边配着画面演示。放着放着,儿歌戛然停止,画面中的荷叶上出现了成百上千只青蛙。教师请学生思考如何将儿歌继续往下编。这个练习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期待学生能够根据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将儿歌续编,可是,事实并没有如教师所愿。一生回答:“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学生话音刚落,课堂上一片笑声。教师微微一怔,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使他难堪。“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了。但大家再想一想,这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片刻后,一生回答:“这里的a=b,c=2a,d=4a。”师:“那请你们再来编一编,要从续编的儿歌中体现出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片刻后,一生编道:“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当学生编出“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句“知识含量”不高的儿歌后,教师没有加以否决、也没有一味的赞同,而是敏锐地意识到由于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可以将b、c、d用含字母a的式子表示,实现转换。于是,加以引导,让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其中的联系,运用字母表示数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新知编出儿歌,达到复习巩固新知的目的。可见、适时点拨、及时引导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使生成更有效。
篇3
一、让数学课走进学生生活,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认识钟表的用途,于是把课件中的钟表附上背景:家庭房间内的钟,学校大厅墙上的钟,火车站门前的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学生认识了钟表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认识了钟表之后,我又联系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早上7时晨读,7时半上课,中午11时放学,下午1时上课,晚上8时睡觉,让学生在学具钟面上拨一拨这些时刻,这堂课,我教得轻松,课堂气氛活跃。
二、让数学课走进学生生活,能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
二课活动中的数学“奥赛”课上,我正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速算[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几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是:a-b-c=a-(b+c)],几道练习题做了之后,我发现学生对减法的运算性质掌握得不好。学生根本就不会运用这一性质进行简算,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会是很正常的,但我不能等着孩子学了减法的运算性质,再来学习这一内容啊!怎么办呢?生活中有没有学生熟悉的减法运算性质的实例呢?放学了,我在送学生过马路时,突然看见一个行人手里拿着从商店里买来的东西,眼前一亮,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了。第二天放学,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性的作业:注意买东西时的情景,如果你买两种东西时,都可怎样付钱?实践后,学生找到了答案:一种情形是买一种付一种的钱,另一种情形是两种一起算。我结合学生的答案,将用字母表示的减法运算性质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很快理解了公式的意义。后来我进一步说明,减法的运算性质就像买东西付钱,假如你忘了,你就从买东西付钱去想,经实践检验,效果很好。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多变;教学;学生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论依据,而练习题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但是高中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知识,其侧重点是开发学生思维。所以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并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计算以及思考的能力。因“一题多变”的可变性强,其能够有效摆脱学生的思维定式,能够有效考验学生的变通能力,所以“一题多变”教学模式对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一题多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扩展高中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教学。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巧妙运用“一题多变”教学呢?
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
高中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高中生智力的开发,让学生学会品质学习生活。而“一题多变”教学模式变通能力极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羁绊,改变了学生的固定思维,提升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需循循善诱,由浅入深,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一题多变”的意义价值。例如,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为例,某校高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时,教师先解释了集合的含义、特性以及其各个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关系、表示方法,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举例。如:一个班集体、全校男生、150以上的女生等都是集合,之后让学生辨认自己所想所举的例子是什么集合,如果需用字母表示则用什么字母。最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稍微难一点的集合,让学生辨认其所属,逐渐加深学生对高中数学的认识。
二、举一反三,变换题干
高中数学教师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就必须学会合理运用“一题多变”教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使得思维更加缜密,从不同的方面认识高中数学。例如:以人教A版为例,某校高中数学教师为了培养高中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经常变换课本中典型的例题,变换题干,保留本质。如:原题为:函数y=-5x2+6x-5在区间[5,10]上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是多少?变换其中的题干,其变式为:如果二次函数f(x)=-5x+6x-5的定义在区间[t,t-1]上时,求其中f(x)的最值或者是把其原题型变换为:已知x20,求其中的函数f(x)=-5x+6x-5的最值。
三、变换数据,融会贯通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与小学、初中相比较来说相对较强,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不仅可以通过题干的变换来培养,还能够适当变换题目中的数据、字母等。例如: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为例,某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速率,经常变换其中的几个数据,加强高中数学计算的强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成绩。
总而言之,“一题多变”教学模式变通能力极强,摆脱了传统教学的羁绊,改变了学生的固定思维。高中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教师不能一味提倡“题海战术”,而是需要学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把原来的一个练习题变换为多种类型的题型,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学中体会“一题多变”的意义和价值,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能够从不同方面认识高中数学,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现状;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之后安排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班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用方程解决问题很麻烦,要写设句,要找等量关系式,还要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还要检验等。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因为书写的过程要简单一些。但是有些问题学生逆向思考比较难理解,用算术方法解答就很困难,这时如果引导学生顺向思考用方程解答,过程反而比较直接、简明,这样能使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易,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克服解决问题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体会到具有变逆向思考为顺向思考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用未知数表示数量关系
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那是字母当做已知量出现在条件中,列式只需要把数换成字母就行了,学生较容易理解。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题目中没有出现字母,要将所求的未知数量设为x,还要将未知数放入题中找出等量关系,然后用未知数参加列式,学生都会感到不习惯。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练习题,训练学生用未知数参与列式表示已知数量,体会等量关系。练习题设计时尽量贴近修订教材例题的叙述方式,最好出现设语。例如,可以设计以下一些题目作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铺垫:一是根据条件让学生说等量关系,如,白兔比黑兔多15只;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钢笔的支数比铅笔的3倍少5支等。二是出示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算式表示已知量。如,小刚的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3米。设小军的跳高成绩为x米,则小刚的跳高成绩为( )米等。这样的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根据题中的关键句或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数量。让学生逐步养成用未知数参与列式表示等量关系的习惯,逐步让方程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要点
根据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新教材,在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对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较大的改动,明确指出了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完成。这样就让师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都按照规定的步骤规范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编排,引导学生掌握解答要点。
1.阅读与理解
本环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读题目两至三遍,分析和理解题意,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未知数,设要求的未知数为x。例如,教材73页例1学校的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米,再列方程解答。
2.分析与解答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弄清等量关系后,再按照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如何解方程,前面已经详细讲解并练习,只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格式就行了。这个环节教师就要注重方法,指引寻找等量关系的途径。如何寻找等量关系,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条款式的方法。教材的意图在于不给学生一定的框框,让学生在列方程解决问题中自主体验、寻找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探索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对多数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找等量关系。
3.回顾与反思
本环节必不可少,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认真检验自己的解答是否符合题意,将计算结果带入方程和实际问题中,检验计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自己就知道实际问题是否有效解决了。
三、激发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算术方法简单些,列方程解麻烦,步骤繁多,喜欢用算术方法,那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是用算术方法解简单些?肯定不是。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用算术方法解较难且很容易出错而适合用方程去解的问题,让学生在两种解法的对比中体会到列方程解的优越性,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方程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常用策略。我在教学中就选择了一些题目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比较分析。例如,白兔30只,比黑兔的3倍少6只,黑兔有多少只?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要逆向思考,理解比较困难,正确列式为“(30+6)÷3”,结果不少学生出错。如果引导学生顺向思考,根据题中等量关系,设黑兔有x只,列出方程“3x-6=30”,然后正确解答就是很轻松的事。
总之,新修订教材安排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变逆向思考为顺向思考的优势,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提高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6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以启发引导法、探索发现法、合作交流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 谜语导入:
老师带给同学们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猜看:古怪老汉,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猜一计量用品)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天平开始。
【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 认识天平:
实验室里老师正在使用天平(出示天平两边盘子里都不放物品的课件),请同
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 感受等式:
(1)刚才天平两边的盘子里没有放任何东西,天平是平衡的;现在老师在两边盘子里放上一样重的苹果,你又有什么发现?天平两臂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右边)
现在老师把天平一端的苹果换成了两个小樱桃,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左边
通过观察比较,谁能说说天平有什么特征?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天平左边盘子里放两个10克砝码,要使天平平衡,右边盘子里该怎样放?这时的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盘子里的物品质量=右边盘子里的物品质量,10+10=20)
10+10=20我们把这个数学式子叫什么?什么叫等式?(用来表示一个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列等式。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4、了解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
例一:
观察:天平左边盘子里放有哪些物品?右边盘子里放有什么物品?这时的天平是怎样的?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你能用一个等号把左右两边的物品质量关系表示出来吗?(樱桃的质量+5克砝码的质量=10克砝码的质量)
樱桃的质量告诉我们是多少了么?我们把不知道是多少的数叫什么数?(未知数)谁能说说什么叫未知数。这个不知道的数我们可以用任何字母表示。
如果樱桃的质量用x克表示,那么,你能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列出一个含有字母的等式吗?(x+5=10)
例二:
继续观察,从图片中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台秤刻度盘上所表示的380克是谁的质量?哪个数量是未知的?你能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来吗?(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克)如果每块月饼的质量用y来表示,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等量关系式改写成什么?(4y=380)
例三:
听老师说图意,一壶热水刚好倒满两个热水瓶和一个水杯。
你能找出他们的相等关系吗?(两个热水瓶的容水量+一个水杯的容水量=一个水壶的容水量),图中哪个数量是未知的?这个未知数如果用一个字母Z来表示,你能把这个等量关系式改写成一个含有字母的等式吗?(2Z+200=2000)
【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式列方程,实现了从等式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方程链接,新的数学知识能够得以生长】
5、认识方程:
(1)观察讨论:观察上面三个例题的数学式子,思考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都是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2)总结交流: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出示课题。
(3)小试牛刀:
练习题1: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哪些式子是等式,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①X-41=12 ②65+65=130 ③X—18>70 ④24 +Y ⑤38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通过对比、分析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含有未知数”、“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所以,要成为方程,未知数、等式缺一不可。】
练习题2:
看图列方程:
【直观图像感知方程,让学生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
6、 生活应用: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其实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许多关于平衡的等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参与活动更有趣,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题目,让学生从中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1)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车上原有x人,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
(2)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共3600棵,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
(3)淘气星期天与小朋友们做摆大门游戏,摆一个大门用5个小正方形,95个小正方形摆出了X个大门。
(4)有36米布,正好裁成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衣服用布2.4米
7、 总结引申:
篇7
关键词:心理特点应用意识引导探索创新精神尊重差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了使数学教学高效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具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在数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和体验。因此,除了要注重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景学习新知识外,还应更多地运用符号、表达式、图像等数学语言,联系数学问题,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图1
(1)按照如图1的方式,搭2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若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5)根据你的计算,搭200根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在搭2个、3个、10个正方形时,学生可能会具体数出火柴棒的根数,但当搭100个正方形时,学生就需要探索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变化规律。规律的一般性需要用字母表示。根据不同的算法,学生可以得到4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式。用代数式求值和利用数学公式求值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生动活泼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数学模型呈现给学生,将数学引向生活,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可以安排学生在学校附近或郊外选择一个物体,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和被测量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的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如,利用平行投影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中心投影测量路灯杆的高度;利用视点、视线、盲区的相关知识测量物体的高度;利用光学原理测量物体高度等。在前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中,既丰富了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又有利于加强理论实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教师的指导,理论数学成为实践数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落实。
例如,在讲“设计轴对称图案”时,可以设计拼图、涂色、剪纸等活动,提出如下问题:
(1)在如图2每个由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中选3个方格涂上红色,使整个图形关于1成轴对称。如果方格中的小正方形换成长方形又有几种?
图2(2)以给定的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请你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灰谐的解说词。如图3。
(3)请在如图4的图形符号中找出它们所蕴涵的内在规律,然后把图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为学生适当地提供一些开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同时有助于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篇8
初一数学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它对于学生今后学好各门功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初一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是提高数学质量的关键。
一、搞好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打好基础,防止两极分化
初中数学的两极分化发生在初二,起源于初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发生新的变化。他们往往在学习上感到不适应。因此中小学数学的衔接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问题之一。要加强初一数学教学,首先必须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1.搞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数学在教材处理方面要教好负数的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三部分。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应以实际事例引入有理数,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对比算术数的意义,明确有理数和算术数的关系,注意强调符号。
(2)数与式的衔接
从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变化的字母的代数式,是数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应由复习小学学过的简单几何图形面积、体积公式入手,讲清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让学生牢固掌握关于代数式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解决学生对字母的认识。
2.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方法的特点是细讲多练,直观性强,偏重于模式教学,学生在学生中习惯套用。中学数学教学应保留小学教学方法的优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下工夫。
(1)在教学上注意旧与新、具体与抽象的衔接
结合教学内容复习与小学教学有关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以旧引新,新旧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把中小学的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便于理解与掌握。如讲分式复习分数;讲代数式复习形,体计算公式;讲代数法复习算术法等。在概念教学中应注意重点讲授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注重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归纳抓住概念的本质。然后在练习中更好地去应用。
(2)注意培养能力的衔接
初一数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是初一代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与算术四则运算法则比较增加了一个符号处理,讲授时应把重点放在在符号法则上,通过强化训练的方法培养运算能力,使学生运算时步步有理有据,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方法教学中突出转化思想,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狠抓入门,不让两极分化
1.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争取一堂课突出一个重点,这样可使学生初学代数减少难度,减缓坡度,以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2.从学生实际出发,安排好教学的内容,按大纲要求掌握好一些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
这是入门阶段的重要环节,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忌求高、求全、求深,这样可防止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走向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
初一数学的特点概念多、公式多、知识点多,因此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关键。针对初一学生概念不求甚解的特点,教师要反复正确强调概念的重要性,让学生去理解概念,然后在做题时会应用。而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初一学生只会表面认识事物,做简单的模仿,而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合理抽象,学生很不适应,所以在初一数学的概念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从实际问题,直观教具或具体数学引入概念、法则、性质,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抽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数学概念的关键字、词要做语法分析,讲清他们的含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
(3)对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弄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结论的推导过程一定要慢,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克服死记硬背的毛病
(5)通过大量课堂练习反复运用概念,在运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内练习是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安排课内练习题要由浅入深,密切配合所讲概念、公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题量要适当。对学生练习的书写格式一定要严格要求,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对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反复练习,以提高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篇9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加强教学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同学,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马乎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对称、平移和旋转;简易方程;因数与倍数;多边形的面积;统计。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6.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通过计算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以及题后验算的良好习惯。
2.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小数乘除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关 键是理解意义、掌握方法。重点要让学生知道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根据积德变化规律来确定的。
(2)重视基础,要求适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要求“比较熟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达到“正确‘。同时对口算的训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掌握口算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规律,合理计算。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的计算同样适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观察题中的数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4)验算检查,养成习惯。小数的乘除法计算可以进行相互验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进行“步步为营”或者“一步三回头”式的检查,重要的是使检查和验算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检查和验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塌实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让学生终生受益。
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因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教学时数及进度安排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的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重点训练项目:1.小数乘、除法;2.简易方程;3.多边形的面积。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学习较主动积极,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期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要求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引起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创新教学设计
1、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两个班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篇10
一、在问题情境中,激活思维,提出问题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这粒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创设一个恰当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刨根问底的心理趋势,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比如,低年级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来改装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屏幕上就出现了有关喜羊羊的精彩画面,引出喜羊羊可亲的话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为了美化环境,我和我的伙伴们决定在道路的两旁种树,美羊羊种了20棵小树,我种了10棵小树。小朋友,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题目虽然简单,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学生纷纷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在畅所欲言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教师出示:“一支钢笔7.2元,一支铅笔0.8元”,当学生提出:“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多少倍?”时,教师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适时引导启发:“这道题你们认为该怎么列式计算?跟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问题有什么异同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时出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就会提出各种疑问:“如何把7.2除以0.8中的除数0.8化成整数?”,“把除数0.8化成整数后,被除数7.2该如何转化,怎样计算?”,“计算中小数点怎么办?”……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整个新知的形成过程。
二、在动手实践中,激活思维,发现问题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的转变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进而发展学习能力。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个三角形学具,其中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全班开展小组合作时,让学生紧紧围绕“怎样用学过的知识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拼摆,边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当中,有的惊奇地发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且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的三角形的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居然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此时,学生的脸上溢满着喜悦的神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二,用字母表示是S=ah÷2。
这时,还有一部份学生意犹未尽:“刚才我们通过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也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还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长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还可以这样拼。”一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着,只见他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的平行四边形再次进行剪拼,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面积大小依然没有发生变化。他边摆边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是原来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也就是剪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等于原来那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由此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长乘于宽再除以二,用字母表示是S=ab÷2”。
在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边拼摆,边思考,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在发现中解决问题,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问题意识。
三、在多样练习中,激活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