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来历范文

时间:2023-04-02 16: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馒头的来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馒头的来历

篇1

包子馒头来历: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

《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民间习此风俗。

馒头又称之为馍、馍馍,中国汉族传统面食之一,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馒头的控诉

大家好我是一粒小小的面粉,我的家住在一个大大的面粉厂,我叫亮亮,但那一些可恶的人,他们不但不叫我亮亮,而且还有的人说:“要不是老板的工资高,我才不肯把那一些面粉加工出来。”“我今年九岁了,不过人们说我们没有岁数也不会说话,但我们看来,我们是不可能的,不会说话,万事万物都可以说话的,可是那一些大大的人类听不到。完了,有人类来了,我先不和你们说话了。”只看有几个工人向那一些面粉走来,里面的面粉说:“完了,我们要被卖掉了,有谁能救救我们呀!”另一个面粉说:“不要放弃我们一定会出去的,不能放弃呀!”

第二天,我们被工人放在了外面,然后那一些工人叫着卖面粉了卖面粉了,一下子有许许多多的人来买我们了。我被一个老爷爷买走了。那个老爷爷把我放进了一个小小的杯子里,从一个袋子里拿出了发酵水,我慢慢的大了起来,紧接着老爷爷把我放到了一个大大的盒子里面,听说是人类的道具。他们把我蒸的白白胖胖的。

老爷爷看着我变的白白胖胖忍不住就想把我吃掉,我刚好去洗澡才没有被吃掉。最后,我还是被那个老爷爷看到了,他一生气就把我扔进了垃圾桶,我跟那一些垃圾一起坐在里面,最后我还是死了。

救救我!还我清白!

教师点评:

篇3

剁椒鱼头,是湘菜中的经典菜式,味道以鲜辣为主。鱼头讲究嫩而不生,刚刚脱骨。只是经过非常简单的佐料调理即成,剁椒的辣味不但很好地中和了鱼头的腥、遮盖了鱼头的淡,更烘托出鱼头的鲜,口感软滑绵密,真是妙不可言。再看看颜色,红红的剁椒配以点点的绿葱花,真可谓“万红丛中一点绿”,如此的秀色可餐,撩人食欲。

其实,“剁椒鱼头”做法很是简单。我来介绍一下吧:综合起来就4个字――“先腌后蒸”,前后需要15分钟左右。可是就是这短短的15分钟却能把鱼头的滑嫩鲜香,剁椒的醇香甘辣在蒸汽的作用下恰到好处的发挥出来,迎面扑鼻的香味,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胃口大振。

辣的同时,我给你讲个故事――就是嘛,别光顾着吃,这小小的剁椒鱼头,还大有来历呢。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有个著名的文人叫黄宗宪,为了躲避文字狱逃到湖南一个小村子里,藏在一农户家中。当地农户非常贫穷,女主人正在发愁用什么好吃的东西招待客人,忽然,她发现了儿子从田间池塘中捕回的一条河鱼。于是,女主人就把鱼身烧汤,把鱼头和辣椒剁碎了蒸在一起给客人吃。不想上桌后,黄宗宪感觉味道鲜美得无法描述,只能深深记在心间。结束逃难之后,他便让自家的厨师加以改进,再经过多年的流传,不断改进,就成了今天的湖南名菜“剁椒鱼头”。

篇4

你在麻木中生,在麻木中死,你一辈子都沉浸在麻木与病痛中,我不禁为你叹息,为你感到悲哀。这文章本来就是一剂良药,直达精神,直达人心,而不会像那人血馒头一样,是愚昧的人们所信奉的毫无用处的神药。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药》读后感,请您阅读。

《药》读后感1《药》这篇文章不长,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读完了,可在第一遍读完后,却并不有什么感受,似乎是一个平淡毫无一点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过了。可再倒回去仔细看,其实在文章中是有妙处的。

整篇文章是在悲伤中发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没有一定活力,仿佛从出生便是一副虚弱的模样,最后死,也是理所当然。这不免有些遗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写或是回忆,可能在被人血馒头无用治疗离去后,更能对他有可怜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来无法挽救了,这个“药”有没有耽误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没有了读完心中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

可那位献出人血的烈士,虽没有提起姓名,虽无一点正面的描写,却也让人记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种痛苦,还宣扬革命主张,甚至气疯了别人,便看出了那人的无畏与坚强。可鲁迅先生终究没有一处对他的介绍,仅仅写了他被处死,虽然他只是“药”的来历的一个小插曲,却从中看出了对待革命者的残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经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几句短短的描写,也透出了当时的社会。

让我觉得最难忘,也是最怪异的,便是它的结尾。这么巧,两个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条小路。可就是这条小路,分开了“罪人”与穷人。可又有什么区别呢?都一样的是被欺压,一样可怜。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点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乌鸦,乌鸦静静地站在枝头,没有一点动作。虽然知道不可能有灵魂附在乌鸦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发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纪念,可那铜丝般的枯草,铁铸般的乌鸦,却是冰冷的,生硬的。这个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凉的气氛再抹上了一层凝重,僵持着。

我心中闪过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怀念与可怜。为了事业,牺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灵魂无法显灵。也许是被抛入了地狱,永远不见天日。可正是他们的悲惨,才造就了现在的幸福。而这最伟大的,该被赞颂的人,却受如此大难,心中感情交杂,是伤心,是可怜……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为英雄正名。

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乌鸦飞走了。是不经意,还是显灵?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给了我一丝安慰。可谁又说的清,这本就是让我们思考的。

《药》读后感2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农民除了干农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许就是整天的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悲!

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太重了,实在是太重了,他们负担不起,我们这个社会也负担不起,他们也许也不觉得了,不觉得痛,不觉得悲。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往事越千年,来到今天,又有了像陈奂生这样的中国农民。同样,在面对百转千回的社会时,他们同样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适应当今的社会。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他们不同于旧式中国农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们的生活中茫茫碌碌,我们却又对他们“另眼相看”了,于是他们又是难堪,阿Q的复活者又层出不穷,让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们容不下这个世界,总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种凝重;还是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总给他们以难处的境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招惹谁了?他们完全有理由活得更洒脱些,但是他们却没有,依然执着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进,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默许了。但是我们也开始关注他们了,的确,别忘了,只有他们,才是我们心中无法忘记的生命脊梁!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

《药》读后感3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使我知道当时的旧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人都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难道说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或许在今天我们可以把病治好,但在没有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一个血馒头做了什么呢?小栓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仙药吗?可能现在看来那是盲目的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他们还深受封建思想的迫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可悲又可叹!

《药》读后感4鲁迅的《药》可谓是一针见血的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下的人的思想面貌。故事中的老栓和华大妈为了救老栓的儿子小栓,在康大叔的”照顾“下。买了”人血馒头“,让小栓吃下。其实最使人感到愤怒的52是在获得”人血馒头“时那群人的围观,”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团,潮一般地向前赶;将到十字路口,便突然立住,成一个半圆“

这一段话,彻彻底底的反映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人的丑陋一面,这也就是鲁迅笔下的国民吧。他们没有面孔,没有腔调,始终在嘲笑与讥讽。他们在那个犯人被杀时,没有任何的同情,没有任何的动作,甚至,他们还有些藐视。

这种人,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厌恶的,我曾经向别人打赌,说这种人会在社会上消失。但是,我输了。

20--年的12月,在雷锋的家乡望城县,一位年近90的老太太,心脏病发作,倒在了地上,很快,有很多人围了过来。一位小伙子准备上前时,被一位这中年人拦住,他劝小伙子”别去啦!现在骗人的多着呢,小心被她额上。“于是,小伙子离开了。接着有更多的人围了上来,然而他们却对躺在地上的老太太无动渝中。慢慢的,人越聚越多,但是人们没有去帮助那位老太太。

这时,一位拉着妈妈手的小学生也挤了进来”妈妈、妈妈,你看这个老婆婆,怎么趴地上了?快帮帮她吧!“母亲被小学生纠缠烦了,才拨打了120,等到120来到,警察冲散人群。老人早已断气了。

说真的,我不知道那些围观的人看到那一幕的感受,他们可能想上前去帮助那位老太太,但被吓住了;他们可能想让自己有爱心,但没有勇气。其实,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拥有爱心,他们都很踊跃地帮助别人。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随时随地地乐于助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用一个善良的心来帮助别人;去用一个的虔诚心来助人为乐;去用一个真诚的心来散播你的爱心。

去让你的爱心像蒲公英般飞翔!

《药》读后感5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

夏瑜是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药》读后感6《药》的故事开始于秋的后半夜:屋外是乌蓝的天,见不到阳光。

一些夜游的东西在四处游荡。此时屋内,一个中年男子忽然做起,接着擦着火柴,他的脸在火柴的光下忽明忽暗,甚是可怕。就在这时,里屋又传来一个老女人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少女声音的柔和,也不是青年声音的强壮有力,而有些异样。这个人走向一间黑的屋子,里面传来窸窸窣窣的怪声和人的咳嗽声。这就是故事的开端,开端就引人进入一种阴暗、怪异、恐怖的氛围中。

接着向下读,文章的环境描写穿插着诡异的色调。老栓走向刑场的路上吃了好几惊,若是普通祥和的氛围,人一样不会总吃惊,心态是很平和的。他看到有人从他前面走过,回头看自己的眼神像是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读者不禁会想,这哪里是人,分明是野兽。不!野兽不会有人的身躯,分明是鬼。紧接着,鲁迅就写到,老栓见许多古怪的人,鬼似的徘徊。

老栓接着走,看到了兵,衣服上有大白圈、暗红色镶边。这或许能与下面的鲜血馒头照应吧!不管怎样,它让我想起了死人用的花圈。老栓看到了一群人的后背,像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如鸭。画面此时定格了,读者不禁觉得文章更加古怪了。终于到了读者明白老栓意图的时候了。鲁迅是怎么写的呢?他先写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眼光如两把刀,手中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他不像是人,简直一个地狱使者。黑白红三色给读者超强的视觉冲击,尤其是滴血的鲜红馒头,再加上黑衣人,昏暗的天,鬼影似的行人,不得不使人心起寒意。老栓终于到家了。

读者的心似乎也该放下来了。可接下来。对烧馒头吃馒头的描写又让人心中一震。碧绿的荷叶包上鲜红的人血馒头。怎么想,怎么让人不敢恭维。平常都说红花绿叶美,可鲁迅笔下的鲜艳的红绿搭配着实让人吓了一跳。烧馒头的火焰是红黑色的。红色与黑色此时显得如此渗人,让我想到什么“黑风老妖喝人血”之类的故事。不一会儿,馒头弄好了。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味。香味到可以理解,革命者的鲜血嘛!可奇怪的香味就让人心生怪异。

红白馒头变得乌黑,打开它的心里窜出一道白气。如果这是个童话,我肯定会想,白气里说不定会窜出个妖怪,出来作恶;要不然就是一个神满足别人的一个愿望。不管怎样,这里的馒头窜出的气总让我觉得奇怪,和小栓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奇怪。迷信害人,神也不会可怜小栓。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也不能治肺结核。结局是悲凉的。故事的结尾,鲁迅安排小栓的母亲和革命者的母亲一同出现,多么戏剧性的一幕!鲁迅对死尸的描写很吓人:宛然阔人家里祝寿的馒头。又是馒头,尸体像馒头。读者八成在想,但愿自己在吃馒头时别想到这个比喻。

革命者的坟头开出了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了一圈。这让华大妈和夏夫人都大吃一惊。这里或许是鲁迅对这个曾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的特殊关怀吧。“这花不像是自己开的”一句又营造出些灵异气氛。坟地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枯草如铜丝,还有令人倒胃口的乌鸦。这样的场景如同《父与子》的结尾对坟地的描写一般。但屠格涅夫一句“不管埋藏在坟里的是怎样地有罪,长开坟上的花朵却用它们天真的眼神安然的望着我们”。简洁的话语就让读者心生感动与温暖。但读《药》的结尾却没有这种感觉。鲁迅让两位母亲都悚然的回头,都害怕的回头,望着箭一般的乌鸦飞走,画面永远定格于此刻。两个肌肉紧绷的面颊,四只惊恐万分的眼睛,微张的嘴鲁迅的笔就在这种恐怖氛围中停止了。

《药》的文章底色就是灰暗的,诡异的。而且文章总在出其不意间出现恐怖景象。如黑衣人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突然拿出鲜血馒头。日本的恐怖片之所以吓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出其不意:夏夜的凉风吹拂着小A,小A安稳地睡着。突然,一个鬼出现在窗外……我想有哪位导演再想拍恐怖片,可以看看《药》,相信定会从中找到灵感。我想《药》之所以把文章底色定成“鬼片”风格,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悲凉的。

篇5

鲜虾味美,很多人都爱吃,邀上三五伙伴,来锅油焖大虾,加上啤酒下肚,那才叫一个爽!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美食中不能自拔时,可曾想到美味也会伤人!本刊编辑为你破解吃虾三大疑问,同时支招健康吃虾五步走。

疑问一:油焖大虾加啤酒,最佳夜宵拍档?

很多人喜欢在吃虾时痛饮啤酒,专家提醒,吃虾别过量,最好别饮酒。

正常成人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推荐为60~80克,每100克龙虾含蛋白质20克左右,因此,一天吃虾以不超过500克为宜。

由于虾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嘌呤类产物,最终在体内分解为尿酸,如果食入的虾过多,尿酸生成过多,超出人体的排泄能力就会导致体内尿酸过高,而饮酒会减少尿酸排出,两者共同作用,痛风患病率会增加。

某些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蛋白过敏、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腹泻等人群,以及患有皮肤病、感冒、发烧的患者,都应忌口食虾。

疑问二:吃虾球不吐皮,顺便补补钙?

炒虾球是惯有做法,由于虾球的虾皮往往比较软,因此有些人干脆虾肉虾皮一起吃掉,认为这样可以补钙。

虾壳中的确含钙量很高,但吸收率并不理想。即使是较软的虾壳,也是人的牙齿没法彻底嚼烂的,其在胃里面被胃酸作用之后,能溶解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除非将虾壳研磨成虾壳粉,再配合维生素D的摄入,才会有一定补钙效果。

虾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若与含有鞣酸的水果如柿子、山楂、石榴、葡萄等同吃,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鞣酸和钙结合形成鞣酸钙后刺激胃肠,并容易在体内沉积下来,形成结石。

疑问三:过早给宝宝吃虾,会致性早熟?

宝宝的补钙菜单中,虾是必不可少的。但曾有传言,过早吃虾会导致孩子性早熟,引发妈妈们的担忧。无论是小龙虾还是基围虾,只要不是用激素养殖的,一般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虾的营养丰富,孩子半岁后即可适量作为辅食给孩子食用,添加量可由少及多,让孩子的肠胃有个适应过程,食用的方式以软烂为主,可把虾煮熟剥好后制成虾泥,拌在粥、米粉或馒头小块中,便于宝宝消化吸收。

健康吃虾五步走

第一步:选购

选虾时要仔细观察,虾的背部呈青黑色是新鲜的表现,一般以个体完整、甲壳不脱、尾节伸屈性强、体表洁净有干燥感的为佳。另外,要谨慎购买来历不明的冻品小龙虾或已处理好的虾尾,因为这些产品有可能不太新鲜。

第二步:清洗

回家后,将虾放入清水中浸泡1~2个小时后,取出逐一刷洗干净。

第三步:整理

剪去大半个头壳,并顺势用剪刀在出来的头连背部的地方挑去黑色胃囊。用手拉住虾尾部的尾甲,抽出肠线;在背上竖剪一刀,以便入味。

第四步:烹饪

因为虾体内含有细菌,务必经高温烹至熟透。夏季天气炎热易上火,最好选用清蒸方式烹饪。

篇6

“肉白菜”

偶班有一位姓蔡名恩泽的人,因为姓蔡,所以外号叫做白菜,至于为什么加上一个肉字,还有一段来历呢!

这周正好是我们组扫地。放学了,全班的同学都哼着小曲儿回了家,只留下白菜和我们扫地的人在教室,只见白菜一手拿着笔,一手扶着本子,头左摇右晃地,在那里写作业,我们扫地扫了大半天,几乎扫干净了,那白菜还慢慢吞吞地写着。我无可奈何的看了一眼说道:“白菜,你打算打着灯笼回家呀,还是在学校过夜?”白菜白了我一眼,若无其事地继续写下去,手里还抠着什么。我在心里暗暗想:哎!我估计,就这速度,比乌龟从喜马拉雅山跑到太平洋吃一块肉还慢!我摇了摇头,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让大家回家。这时,白菜也完成了作业,和我们一起回了家。唉,这个“肉”白菜。

“独眼板栗”

星期五上数学课时,板栗开始了个人表演。

板栗拿起都在玩的拉面王,用手将拉面王挤成一个绿色的小圆片,贴在了一只眼上。我一看,一手捂着嘴,一手摁着肚子,怕笑出声来。孙雪拍了拍他,示意他别做了,可是板栗不耐烦的推了她一下,瞪着她,眼珠子都要落下来了,腮帮子鼓得跟馒头似的。我心里不禁想到:可怜天下同桌心那。

甜嘴“鸡蛋”

要说谁的嘴最甜,那非鸡蛋莫属了。

星期五的下午,我终于借到了《知音漫客》。正当我津津有味的看着时,不经意的发现鸡蛋正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书。我赶紧合上书,鸡蛋双手合在一起,恳求道:“宗若涵姐姐,借我看看呗,看看呗!”“不。”我坚决地回答道,还摇了摇手。“宗若涵姐姐,你最好了,求求你了。”我双手在肩上增了增阴阳怪气地说:“天哪!太痛苦了,这话太肉麻了,全身起鸡皮疙瘩。”说完便跑得无影无踪。

路上我还在想:这家伙,我有那么老吗?人家还是未成年少女呢。实在受不了,不过偶不吃这一套!

篇7

腊八粥喝几天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我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国人钟情腊八粥,除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腊八粥用料多样,营养素搭配合理,充分体现了食物多样化的配餐原则。传统中医认为腊八粥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

二十三糖瓜粘

在年前腊月二十三,在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在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们生活情况的故事。过去每家每户都在灶台正中供奉灶王爷,称作“一家之主”。灶王爷的画像两边有幅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像前还要供上一碗灶糖、一碗凉水、三柱高香。因为有“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献给灶王爷的灶糖又叫糖瓜、关东糖,是一种用黄米或小黏米和麦芽大米饴糖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但是这种糖,对于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的时候还是慎重为好,因为它黏度大,主要含麦芽糖,升血糖的速度快,对健康益处不多!

二十四扫房子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此时许多家庭会把地面、窗户、家具擦得光亮如新,但仍会留下一些死角,不仅有碍观瞻,积存的灰尘也会危害健康。

对于打扫沙发和地毯,可以做一次吸尘,床罩、被罩和枕头清洗,并用开水烫;对于冰箱的清洁可以用消毒剂擦拭;电脑、电视和音响等精密家电,可以用静电除尘刷除去灰尘;电视屏幕、电脑显示屏很容易附着灰尘,长时间不清理会形成黑斑,清洁屏幕时要先关机,并切断电源,可用照相机镜头清洁纸当抹布,第一遍擦拭时用力要轻,以免灰尘颗粒划伤屏幕,更换清洁纸后再擦时可稍用力;清洁电脑键盘时,可把酒精稀释后装在喷壶中,均匀地喷在按键上,然后用干燥的棉布擦拭;清洗微波炉内部时,最好先放入一杯清水,蒸煮三分钟,水蒸气有助于清除污渍。门厅里的纯毛门垫不太脏的话,可用吸尘器顺毛的方向吸尘,如果有污渍,可用专用的地毯喷雾剂喷射污渍,待其变成粉状,再用吸尘器吸去;PVC材料或合成纤维的门垫可以放在洗衣粉水里,用软毛刷刷洗干净;洗手间里的防滑门垫用过一段时间后难免滋生霉菌,用水清洗过后,最好用稀释过的消毒水除菌。另外,清洗门垫时应该戴上塑胶手套和口罩。

二十五冻豆腐

到了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做冻豆腐了。自己家里做冻豆腐很容易,因为北方冬天冷,买一块鲜豆腐,直接放在外面冻一晚就成冻豆腐了。

现在工业大规模的生产冻豆腐,是经科学加工制成的。工业上,冻豆腐是在极其卫生的车间里加工的,全过程需23天。加工工艺大致是:大豆挑选清洗浸渍粉碎煮沸过滤蛋白质凝固成型切块却冻成熟解冻脱水干燥检查入库出厂。新豆腐经过冷冻,内部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形态呈蜂窝状,颜色变灰,但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破坏较少。

据介绍,冻豆腐含蛋白质63.4%,脂肪26.4%,碳水化合物7.2%,水分0.4%,其余2.6%。冻豆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据分析,每100克冻豆腐就含有25毫克维生素E。维生素E有抗氧化、预防衰老的作用。由于失掉了大量水分,冻豆腐就不会像豆腐那样滑嫩,但是很适合煮火锅,因为冻豆腐里面的空洞会比较容易吸收火锅汤内的美味。

食冻豆腐并非多多益善,过量也会危害健康。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均应慎食。

二十八把面发

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发面蒸馒头了。面团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让酵母充分繁殖产气,促使面团膨胀。经过发酵的馒头膨松酥软、易于消化、而且可以破坏植酸等影响营养素吸收的因素,值得推荐。

民间有很多发面方法,比如用老面发酵、用化学膨松剂(如小苏打)发酵,或直接购买“自发面粉”或“发酵粉”。其实,酵母是最佳的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发酵原理是一样的,即在面团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蒸煮过程中,二氧化碳受热膨胀,能使面团变得松软。用小苏打等化学膨松剂来发面,其中没有酵母菌,而是产气化学物质,会严重破坏面粉中的B族维生素。市场上的“自发面粉”或“发酵粉”与其原理相似,也会损害面食的营养价值。老面发酵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发酵方法,它依靠空气中的野生酵母和各种杂菌产生发酵作用,由于产酸细菌较多,会使面团产生不良的酸味。

用酵母发面则最具优势:一是由于酵母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如有机物、矿物质、多种维生素、酶类,以及麦角固醇、谷胱甘肽等活性物质;二是它能使面食口味纯正、柔和,还有酒香味。不过,由于酵母菌既怕冷又怕热,鲜酵母一般要保存在10℃~25℃的环境中。使用酵母发面时,可加入少量食糖,1∶1的比例最合适。酵母的使用量也要适宜,重量为面粉的1.5%~2%时,其发酵力最佳。

篇8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 跨文化交际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13-01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依赖语言保存传播和继承。因此,文化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文化的共识成为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点。04年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凸显了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交流, 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掌握牢固的同时,有必要提高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这是“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宽容度和认同度,实施文化教学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测试和问卷两种形式。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受试者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测试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词语表达,涉及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共计 25个,第二部分为书面表达,介绍中国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来源与庆祝方式或者著名旅游景点。正确表达参照李萍的《中国文化背景-民俗风情阅读精选》、丁往道的 《中国文化掠影》以及《中国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英语版)等。测试要求不借助辅助工具独立完成,以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问卷采用选择题的形式,目的在于了解教师对英语课堂进行汉语文化教学的态度, 实践情况,以及学生反映等。测试对象为本院11级非英语专业学生,涉及物理系、法政历史系、社会科学部共计140名学生。问卷对象为外语系教师,共发放70份,收回62份,有效问卷62份。

词汇包括传统文化和当前形势和政策相关的25个单词:春卷、粥、油条、馒头;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九寨沟、东方明珠;四书五经、文房四宝、词、赋;工作单位、人事关系、后台、有背景、户口、风水、一国两制;皮影、针灸、京剧、唐三彩、剪纸。本部分测试结果显示: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正确表达率排在前五名的词语是:故宫(37%)、颐和园(32%)、一国两制(29%)、剪纸(25%)、京剧(19%)。四书五经、文房四宝、唐三彩、针灸、赋这五个词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写出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刚看到耳熟能详的词汇显示很放松 ,没有压力,可真正动起手来才意识到这些词汇要用英语表达出来还是很有难度,面对试卷面显难色,掩饰不住尴尬之情。可喜的是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测试结束后大多数被试要求被告知正确的表达方式;一些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还记下了部分测试内容,自己查词典,或者通过网络途径查找、解决。测试的第二部分书面表达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春节和中秋节。学生最常用的句子是春节时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我们可以穿新衣服, 吃美味的食物。可是在表达中遇到烟花爆竹、压岁钱、团圆、守岁、挂灯笼、贴对联等词语时受试往往不知道怎样表达。在中秋节表述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比如遇到桂树、砍伐等词汇时往往不知所措。

在问卷中教师一致认为在与外国人交谈中有必要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而且英语课堂应该包括汉语文化的学习和传授。只是现有教材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学计划时间安排较紧,获得介绍中国文化的读物和教材也有一定的难度。

3 启示和建议

学生被称为“文化使者”,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在新型的跨文化交流中,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的事物、现象、观念等的能力,笔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3.1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文化平等的理念

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原则,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因此在高校英语课堂上,我们既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学习和吸纳西方文化,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2补充教材内容, 增强母语文化意识

目前,大学英语长期而广泛采用的英语教材为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和季佩英主编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这两套教材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文化背景介绍和知识拓展方面也有相应的板块设计,全面介绍西方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娱乐、体育,科技等。譬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礼物》介绍了西方人庆祝生日的方式以及西方老人的生活状态。第8单元《品尝家》一课中详细介绍了圣诞节的来历、庆祝方式。但这两套教材都未涉及中国文化的介绍, 教材中的文化缺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缺失。因此,笔者设想,如何在教授《品尝家》一课时教师能同时教授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春节的来历、庆祝方式,必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这种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增强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3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学形式,鉴赏、弘扬中国文化

篇9

宋庄98%的刁民,为生活而艺术。另有1%掉进火坑,还有1%在走弯路。

当初他们毅然弃离主流,弃离体制,追逐几乎与道德无关的自由,企图拥有独立的人格,完成一种放纵。他们宁愿用最简单的食物充饥,营造自己的梦幻世界。显然,他们的大脑进水了。宋庄被“边缘之边”的发起人赵庆称为离祖国心脏只有25公里的一段“盲肠”,与天安门相比虽然偏东,艺术家们每天却是第一时间看到日落,第二时间看到日出,那种白日做梦的习性,导致他们错过了一些运送大米和白面的马车。但是他们并不遗憾,灵魂和肉体分离之时用于,灵魂和肉体合一之际用于煽情。宋庄大大小小的展厅乃至街头,像农贸市场一样,摆满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王母娘娘的蟠桃、以及潘金莲的乳罩和花和尚鲁智深的袜子。

宋庄的脸庞不过如此。往妙处看,小人与君子、小偷和警察、刺客与保镖,不仅来历不明,而且身份不明。你还以为茶壶里煮饺子,很可能是猪肉炖粉条呢。你以为是老鼠拖铁锹,其实是女人站着撒尿。特务头子栗宪庭假传圣旨,钦差大臣胡介报剑走偏锋,才子佳人挤眉弄眼,小商小贩混水摸鱼。宋庄的数千名艺术家几乎人人都能在《选集》里偷出来几只鸡用于下蛋,然后再在鸡蛋里挑出半斤八两的骨头。无论顺水推舟还是逆水行船,都是拿手把戏。

若看脸谱,宋庄的移民比宋庄的土著不仅生动,而且丰富,尽管个个都有一种丈二的和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人们对聚居于宋庄画家村的几千名艺术家虽然多有警惕,宋庄,毕竟已经扩张成为与巴黎的巴比松、纽约的苏荷区、伦敦东区、柏林米特区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区齐名的、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庄园。以小堡为中心的商业区家家有利可图,美术馆、画廊和工作室处处有人光顾。惟独位于宋庄的北京通州精神病院生意不够火爆,说明宋庄的艺术家超常的思维能力并没失常。而且他们身体健康,如果允许中国人民八个国家的女人,为成为废墟的圆明园报仇雪恨,宋庄的男同胞有足够的优势奋勇当先,甚至都有可能做到轻伤不下火线。因为最早迁徙到宋庄的画家,就来自当年的圆明园画家村。他们对圆明园的焦骨有着更深刻更疼痛的理解。八国联军的时候,没有人体谅受害者们惊恐的眼睛。圆明园画家村当年被解散的时候,同样没有谁为艺术家们解惑。就像诗人何路,在回重庆老家的列车上,他不甘心地询问护送人员:为什么把我送回去?

对方说:那你得问抓你的人。

此前在收容所,何路也曾问过保护他的看守:为什么抓我?

对方说:那你得问抓你的人。

何路衷心地渴望他被审讯,如果那样,估计就会有人正式回答他的“为什么”了。直到他在途中跳车跑回北京,而且遇到了那个最初把他塞进警车的人,他也没得到他需要的答案。那个抓他的人只是骂了一句:的怎么又回来了?

何路本来想问:圆明园又不是我放火烧的,为什么抓我?

对方扬长而去,根本不在意他犯的是什么罪。在当年的圆明园画家村,有个前来朝拜的游人遇到一个儿童,兴致勃勃地问道:小朋友,你会画画吗?

儿童连连摇头:不会。

游人又问:你长大不想当画家?

儿童:不想。我怕警察抓我。

何路和许多为圆明园守灵的艺术家们一样,觉得当年所享受的是一种无理由无条件地被的待遇,如今回忆起来甚至还有一丝。

何路隐居在成都的一个寺庙里写完他的长篇小说《365工程》,背着书稿再次返回北京,他没刻意选择月黑风高的夜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来到了位于北京东郊的宋庄。

只有116平方公里面积的宋庄镇,艺术家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包容。比如何路患病期间,宋庄镇政府建立的为艺术家服务的宋庄艺术促进会为他支付了前期的医疗费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有一次大型的晚宴,宋庄镇委书记胡介报依次向每一桌的艺术家们敬酒,共度良宵。他们不再担心被地强行集中在筛沙场(不允许穿衣服,是为了防止逃跑),从事与艺术无关的而且没有任何报酬的体力劳动。更不会被灰溜溜地遣送回乡,把没做完的梦遗失在荒郊野外。

与曾经的圆明园画家村情结很深的艺术家们,先后有人回访过梦开始的地方、那个名叫福缘门的村庄。那里的流动人口大多都是生意人的打扮,还能读到一些办证、刻章之类的广告。而画家张东,则在惦念一个小偷。因为他被收容的时候曾与一个小偷相识,那个善良的小偷身怀绝技,能在大墙里面帮他搞到馒头,偶尔改善一下他的伙食。

篇10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只馒头一块糕,宝宝闭眼快困觉,醒了以后吃糕糕……”这是一首流传了上百年的江南民谣。张觉民的收藏,正是民谣中做“糕糕”的模具——糕模。

在江南乡下,不少地方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有用米粉做糕点的习俗。收藏这些制作糕点的工具,原因很简单。“希望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除了西式糕点,我们的先祖也曾做过如此精致的糕点。”

从橱顶找到古玩市场

取油杂木、紫檀木、白杨木等,经锯板、打眼,再以浅雕刀法,或细刻精雕,或粗犷精炼,刻出模板凹面呈梯形,以便于操作、脱模爽快、不粘粉垢。这,便是糖糕模板,俗称糕模。

鱼米之乡的嘉兴,每逢春节、中秋、结婚等喜庆日子,农民就会巧手精制各种糕点,年糕、糖糕、方糕……糕模,自然是不可或缺的。

或者因为太不起眼,或者因为太普遍,收藏界绝少有人关注。张觉民的收藏,也是一个偶然。

1992年春节,张觉民随妻子回嘉兴王江泾乡下的岳父母家过年。除夕这天,岳母找出糕模准备做糕点。张觉民被四块糕模吸引,双鲤鱼、如意、寿桃、双龙,雕刻细腻,十分精致。自此,他才知道,岳父做糕模已经二十年,这些均出自岳父之手。想起儿时随奶奶做糕模的情景,他“软磨硬泡”带走了4块旧糕模,由此,开启糕模收藏之旅。“岳母知道后,让岳父做了许多新糕模,把邻居的旧糕模换给了我。”张觉民笑。

此后,他就成了嘉兴农家后院的常客。借文化馆工作便利,每次下乡演出搭完台,他就挎着相机,穿梭在周边的村庄,寻找糕模。久而久之,摸索出一条规律:直奔厨房看橱顶,一瞄一个准。“农家习惯把糕模放橱顶,与厨具放一起,用时方便,不易丢失。”

随着各种糕点小吃逐渐丰富,民间糖糕日渐冷落,寻找糕模越发困难。张觉民“转战”古玩市场。每个周末,一大清早他便来到古玩市场“淘宝”。久而久之,古玩市场的老板都知道,有个收藏糕模的老张。每每收了好货,特意给他留着。“做古玩生意的人去乡下收,比我寻觅范围更广。”他从古玩市场淘了不少好东西:从3眼、4眼到10眼、30眼,应有尽有。

渐渐,他的收藏从嘉兴到江南,再到北方,全国各地糕模都有收藏,一些别人看不上的破损糕模,他也照单全收。“没有必要收藏全新的。”他很严肃道,“糕模本就是生活器物,只有被百姓使用过,方才珍贵。”

雕刻时光的甜蜜

有时候,无法到手也是收藏的另一种乐趣。五年前,张觉民听说冯家港村一户农家还在做糕,糕模已经传了三代,很有特点。他立刻背起相机,兴冲冲赶了过去。果然,那几块面板开裂、被铜皮包裹的老旧残板雕工极好,花纹也非常独特。但主人不肯出让,他只好拍照留档,怏怏而归。“多去几次,或者能打动他呢?”面对提议,张觉民摇头,“这些宝贝在农户手中还能发挥使用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庆幸呢。”

“这几块糕模是从台湾带回来的。”粗朴的工艺,简单的图案,这些漂洋过海的糕模,并无特别之处。说起它们的来历,张觉民兴趣盎然。2009年他受邀参加两岸书法交流会,赴台湾之前,做足“功课”要去当地一家糕模馆转转。然而时间紧凑,无法脱身。直到活动结束,他启程回家,负责接待的一位女士四处托人,找了几块独具当地特色的糕模,直接送到登机处。“糕模虽不是巧夺天工,但意义深远。”

对他来说,每一块糕模都有一份特殊的文化记忆。比如嘉兴糕模,都是用新嫩的白桃木雕刻而成。“你看,它比其他地方模具刻印更深,笔画雄劲,连板面的轮廓都显得特别大气。”面对一字排开的糕模,目光不由自主就被那线条流畅、雕工细腻的白桃木吸引,闭上眼,便记起儿时的荷花糕味,带着外婆的体温,软糯、香甜。

收藏糕模的同时,张觉民也致力于民间制模手工艺人的发掘。“相比逐渐隐退的吃糕制糕民俗,他们才是濒临灭绝的‘国宝’。”有一次,在庙会上他发现一个提着篮子卖糕模的老太太,由她牵线发现一位民间糕模制作者。闲暇时,他就搬张凳子在一旁看他刻模,拉家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糕模无声,看着雕刻的过程,总是会想到旧时乡间灶台旁磨粉制糕、白气升腾的喧哗景象,那一阵阵清香,那一丝丝期待,铭刻于心。

吃的艺术

如今,嘉兴秀洲区北部部分村镇仍会在逢年过节,做应景糕饼。但乡村不断变迁,越来越多农民丢弃了昔日的传统,头也不回扎入城市洪流。“在我的记忆里,糕点是幸福的缩影。可到我女儿这里,各种派、饼干、薯片、冰激淋才是他们的最爱,这些古朴民间器皿中的韵味和乐趣他们不能理解,也不愿意去体味。”对此,他无可奈何,唯有尽自己绵薄之力,坚持走访乡间村户,收集民间糕模,希望将这古老而精致的吃艺术重新引入生活。

二十年过去,张觉民已经收藏了1255块糕模。可以说,嘉兴本地糕模已被他“搜刮殆尽”。每一块糕模到手,他都先拍照,再按地域分箱保存,进而研究其特点。平日他也会找出几块,或做一番清洗,或同类图案做对比,或同地区对比,由此揣摩它的使用时间、年代、雕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