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6 22:3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夜书所见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夜书所见古诗

篇1

2、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篇2

2、《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篇3

2、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

3、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译文如下: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篇4

后人之所以能读懂千百年前的古诗,是因为人类的情感能千载相承,是因为古典诗歌的特性,即情感的普世性、意象的俗成性、内容的整体性。

一、诗歌情感的普世性

蒋述卓说:“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王羲之则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两位大家所说“若合一契”的“生命”是什么呢?四句杜诗可作注解,“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是情感,情感的普世性使它能穿越千秋,也包括理想、意志、愿望、情趣等,那流淌文字间的情感是诗歌涌动的生命,或因其情感历程的似曾相识而感动人,或因诗人的悲悯情怀而感动人。

情感的普世性体现为时代特征,如盛唐气象、建安风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论述:“《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万岁更相送,毛贤莫能度’;‘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如改说一字千斤,那么这里就有几万斤的沉重吧。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揉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二、诗歌意象的俗成性

诗的意象是诗的情感符号,是诗的密码,是人把情感用物象含蓄呈现的一种方式,彰显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唯其形象生动,更是蕴藉,显中国风。叶嘉莹认为,意象的产生跟诗歌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有关,情感与意象的关系是心与物的关系,由心到物是“比”,由物到心是“兴”。

意象特征:①文学作品赋予的内涵。作品中的某个物象很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所寄托的情感(或理想,或志趣),并被后人认可,该物象所代表的意义被固定下来。如杨柳,便源于《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因“柳”与“留”谐音,于是成了惜别之情的意象。如鱼肠雁足,因“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南朝梁王僧孺《捣衣》)而成为书信的意象。如“东篱”意象给人的是超尘脱俗之感,是因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②故事或传说。如杜鹃,源于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的故事,还有“投笔”、“长城”等。③诗人据物象的物理特征与生活、情感的相似性,来类比或比喻自己的情感,当它成为诗歌语言,就被人们接受。如“月”有朗照天下和阴晴圆缺特点,漂泊者借此寄托思乡情怀,月就有了望月思乡怀人之情;月色清凉,失意文人借以渲染凄凉气氛,烘托悲苦之情。如“清秋”成为感伤意象,是因为“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物候特征。如候鸟“大雁”因每年随季节迁徙活动而成为“思乡怀人”意象;又因群体活动特征,孤飞的大雁便成为“孤独”意象。如“莲”因“出淤泥而不染”特征成了高洁的意象。

这些人们熟知的意象,其内涵有了俗成性,人们就可以据此解读诗歌。意象不仅具有个体性,还具有相同性,如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芭蕉等表达凄怆、孤独、惆怅,松、竹、菊、冰雪等表达忠贞与高尚。

三、诗歌内容的整体性

诗歌从题目到内容是一个整体,围绕情感主题,不能因表现手法与写作角度而断章取义。厉鹗《晓至湖上》的情感只能是向往自由不得的惆怅,而来到幽静的自然正是在现实中向往自由不得的表现。叶绍翁《夜书所见》的“思乡念亲、怀想故园;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不过是羁旅愁思细说。王维《山居秋暝》是表达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颔联颈联以融情入景表达,尾联则化用诗句表达,殊途同归。

古典诗歌殊的语言现象也可能造成断章取义,中国文学注重的情感逻辑、意象使用、篇幅限制,是古典诗歌特殊的语言现象的成因,如句子成分省略和倒装,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等。诗句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助词是常见的现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同时又是典型的由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倒装,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应为“千家闻战伐野哭,数处渔樵起夷歌”。

篇5

数学题型:数学A_小学课内难度;数学B:奥数难度

语文题型:文常+文言文阅读+综合题+作文

英语题型:少量语法题+6篇阅读理解(无作文)

一、语文部分真题展示

1、Alotus flower just rose from under (the) water.

请文雅翻译这句话

【解析】:出水芙蓉

您没看错,这是语文题….

2、古诗叠字填空

无边落木_____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____归

【解析】:

萧萧_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微微_出自宋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

两两_出自宋代张舜民的《村居》

3、下列哪个国家不属于金砖四国

A. 中国 B. 俄罗斯 C. 巴西 D.印度尼西亚

【解析】:D。您没看错,这也是语文题。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08年-2009年,相关国家举行系列会谈和建立峰会机制,拓展为国际政治实体。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

4、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一个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就该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 D.抬升飞行的高度

篇6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篇7

关键词:解题;重点词;图文;读写结合

古诗词是我国的瑰宝,它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形象生动,语言凝练,是我们现在文字所不及的,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的宝藏,值得我们欣赏和传诵。

说到“诵”,很多学生就觉得苦闷,怎么也背不出来。背诵就成了沉重的负担,于是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我们不妨试试用用“巧劲”,借助一些方法来记,或许可以事半功倍!下面我就教大家几招,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一、抓住眼睛――巧用诗文题目

当我们看到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去朗读它的诗句,而是先看题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自己去想象一下这首诗可能会写点什么。古诗的题目一般都比较直观,写什么就取什么题目,很少拐弯抹角。有些就是诗文要赞美的事物,如《咏柳》《咏鹅》《樵夫》《梅花》等。还有一些就是见闻类的,比如《早发白帝城》,差不多就是写早上出发去白帝城的所见所闻。《舟夜书所见》就是写诗人晚上在船上所看到的。那会写些什么呢?自己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想象真的很有趣的。想到什么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然后,再去读诗句,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是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对古诗的兴趣,也就对诗人所写记忆更深了。

根据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中注意实现最优化来看,兴趣是能够作为刺激学生知觉发展的一个因素,儿童注意的信息与他所面临的任务之间的一致性越来越高,儿童会更准确地确定信息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兴趣使学生的注意与教师所布置的背诵任务越来越一致,那么背诵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见巧用诗题,培养兴趣之重要。

二、熟能生巧――熟读成诵

我们知道,背诵都是从熟读开始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就应该把古诗读熟练。这个读不是那种和尚念经似的读,而是抑扬顿挫,一字一句地读。把每个字看清楚,读准确,为背诵时的准确无误做好准备,正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读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熟读之后,我们可以尝试背诵。熟读成诵实际是一种回忆的方式,第一遍可能会不熟练,有些地方会卡壳,那就在不熟之处做好标记,这样就有了练习的针对性,针对不熟练的再读。慢慢的,不熟练的越来越少,也就可以背诵了。这个方法虽然费时,但是却非常有效。

三、窥一斑而知全豹――抓重点理解

在背诵之前,读通每一句话,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尤其是重点的字词,特别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一样的意思,是一个背诵的好办法。维果茨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跟社会、家庭、个体经历都有莫大关系,也就是说儿童因其经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个性理解。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理解成诵这种方法。比如,《山行》中“坐”的意思是“因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坐”大相径庭,记住它,把它作为跳板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就以《山行》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抓住“径”:小路。白云生处有人家。抓住“生”,和“深”做区别,体会白云升腾漂浮的那种动态。停车坐爱枫林晚,抓住“坐”: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抓住“于”:比。这样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背诵,会简单很多。因为难点都一一突破了,只要将剩下的连起来就行了。

四、抛砖引玉――抓住开头第一个字

学生在背诵中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这首古诗已经能背诵了,可就是会一下子一个字都想不起来,但只要提醒第一个字,就豁然开朗了。因为记忆是需要重复记忆的,而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难免会忘记,所以我们要找出一些“玉”来帮助记忆。我们小学学的诗基本都是四句,可以把句首的四个字连起来记,如《山行》是“远白停霜”,这样就不会忘记下一句了。如果诗文的一个句子长,我觉得可以选取中间比较重点的词来记忆。

五、相映成趣――图文背诵法

这个方法要在把古诗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进行。

1.看图背诵

结合古诗的插图,对照着古诗,找出每一句古诗对应的图,然后看着图,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回忆诗句,借助形象的图来背诵,相对减少了脑力回忆的难度。但要注意顺序。

2.想象画面背诵

把每一句话想象成自己理解的一幅画,然后把每幅画按照一定的故事节串起来,在背诵的时候按照脑子中的情景画面背诵,很容易背诵,而且记得时间很长,因为是自己想出来的画面,经过动脑,而且诗句和画面之间有联系,不容易忘记。

六、双重功效――读写结合背诵法

曾经我有过这样一种“强迫症”心理,我觉得凡是背诵的东西,我非得写一遍,才会记得更牢。其实这也不是没有理由,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看边写边朗读,多重记忆,事半功倍,同时适当的抄写也可以为应试的背诵默写做准备。

当然这里的抄写不是惩罚式的抄写很多遍,而是辅助记忆的一种方法。

七、循环往复――温习法

这是巩固背诵的。那就是无论你当时背得如何熟练,人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是会慢慢淡忘的,这就是艾滨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假设刚刚记忆完毕是100%的话,20分钟后只剩58.2%,这是多么恐怖的数据!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一周后记忆部分只剩下当时的25.4%了,几乎可以说记忆支离破碎!所以温习是很重要的,经常把背诵过的古诗读一读,加深记忆,就不会那么容易遗忘了。

篇8

                        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陈阳梅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的文化、思想、科技、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使身心潜能获得充分发展与提高。”电教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合理运用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服务。可电化教学在实际地运用、操作过程中却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电教媒体的运用趋与偶然性

电教媒体的引进其目的,其关键在于运用。可在大部分老师看来,运用电教手段“挺麻烦”,有的甚至认为是多此一举。在大量的日常常规教学中,许多教师所配置的灯片、投影、录音、录象却长眠柜中。学生只能在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中感受之。任何先进的教育手段,只有人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先进性,掌握其特点,善用活用,恰到好处,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产生优化和预期的结果。而这恰恰是许多老师的不足之处。面对现代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还有老师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缺乏探新意识。备课授课中,舍不得花时间,花精力,仍固守着“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做法,以图省事。面对这种境况,要加强老师们的电教意识,抓好常规电教的落实,加强对教师电化教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改变电化教学只为“赛课”服务的做法。

二、电教媒体的运用趋于滥用性

在大部分老师的观念中,认为选用媒体愈多就愈受欢迎,效果就会愈好。于是把多种媒体罗到一起,统统搬运到课堂上使用。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例如,有的老师上课一边让学生看录象,一边又让学生看灯片、看书,这样交织进行,很难让学生接受到多种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而我记得听一次古诗教学《舟夜书所见》。整堂课教师只运用一张复合灯片,比较亮处与暗处渔灯的光亮,风起前后渔灯的变化,就让学生充分领会了“孤光一点荧,散作满河星”的美景。可见一堂课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每个教师授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掌握其要领,经过思考,确定本堂课需要使用的电教媒体,需在那些环节使用电教媒体,切不可简单地堆砌、滥用。

三、电教媒体的运用趋于替代性

电化教学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它仍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只能代替老师的某些工作,简化某些概念的教学过程,但不能完全取代老师的教学。有的教师设计教案时,“为了电教而电教”。例如范读课文,有的教师自身素质好,语言亲切,语音纯美,如能自己亲自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本身就能很吸引学生。可有些教师却为了能证明自己在此处运用了电教手段,硬是要放一段生硬的录音。事实上,教学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单靠电化教学手段是不能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适度地让电教为教学服务。

作为一名第一线的老师,我们要不断探讨用电教手段促进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让电教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服务。

篇9

关键词:读经典学作文 教学方法 语文能力

经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中华民族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通过学习经典诗文,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滋养学生的人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想象让诗文转化成图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样重要。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文中的景物在他们脑海中形成形象生动的画面,那么他们就能更容易更真切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及情感。人说王维“诗中有画”,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半功倍。记得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边吟边画,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如伞的绿树、飞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学生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当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画完后,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此时配以悠扬的音乐,孩子们仿佛进入了诗中恬静安逸的田园境界。可以大胆地相信,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古诗的情景,理解起古诗来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其实,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往往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凝炼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了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和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接着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的古诗文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将知识点有条理地归纳总结,而且能将一些课外的信息资料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还能附上生动形象的图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如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时,当讲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时,我出示两小孩在篱笆旁挑灯捉蟋蟀时的插图,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两小孩当时的神情、动作。让学生们想象一下:他们在捉蟋蟀时可能会怎么捉、捕捉时会说些什么?再如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当讲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时,我出示小孩子在桑树地下学种菜种瓜的图画,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孩子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潜移默化地领会作文中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

三、点面结合生成精彩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凝炼跳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注意理解字词(点)、释句成篇(面),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生成精彩。

1.理解字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渔歌子》一诗中,对“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一词的理解。“须”是“必须”的意思,那“不须”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去理解:时值初春、万物复苏、青山绿水、红花肥鱼,如此美景,怎舍得离开?所以“不须”是指在这样美的景致中于水边垂钓。看到桃花盛开,鳜鱼肥美,舍不得离开。

2.释句。词意搞懂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释句。在解释句意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白银盘里一青螺”,按字面意思当为“白银做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若结合前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理解,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即“翠绿的君山在好像白银盘似的湖水中,就好像是一枚青螺”。学生的疑问则迎刃而解,也会恍然大悟。

篇10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举足轻重,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学生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储备也就缺乏“后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与想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各方面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信念时,学生就会再今后的学习中不怕失败、敢于挑战。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导入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个寓言故事是,这样导入:“一天,射箭能手更羸陪国王去打猎,发现天上飞着一只大鸟。于是,他对国王说自己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鸟射下来。你们相信吗?现在,我们读课文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听的情感来培养听的习惯。教师要通过富有情感的、抑扬顿挫、生动流畅的语言展开教学,让学生认真地写。

(2)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培养说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对一些篇幅较长但内容相对简单的文章,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述重点内容,其他同伴认真听并判断是否全面;如果概括不全面,同伴就进行补充。这样通过师生互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在说话过程中语病较多,意思表达不够准确。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说话训练要由简单到复杂、有句到段。刚开始是,可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每天练说一句简单的、完整地话;然后,逐渐发展为每天练说几句话、一段话。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子。

2、读写训练

(1)要加强阅读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问题,有目的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多做笔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到好文章,让学生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将一些句子和段落摘录下来,并归类整理、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会了作者的立意方法、表达方式。

(2)写作阅读有机结合,通过写作深化阅读。广泛的阅读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勤写多练,才能得到实现。

三、鼓励学生不断地积累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语文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靠“教”出来,还需要平时生活的日积月累。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颖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不断地积累。

1、随课文积累

(1)品读赏析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语文教学中,心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情感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水融、相得益彰。

(2)抓住主题词扩充积累。一位老师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上课伊始,老师以“夏天”为主题词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夏天’,并要求所说的词不能重复。”果然全班有二十几个学生开火车说了二十几个词都不同。这是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据了解这是他们学校二年段开展的“主题词”教学研讨,老师在备课时应抓住课文的主题词,每节课必须围绕主题词扩充积累。试想一下,这批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能在老师的引领下,每节课听到二十来个的词,那么到了小学毕业后,每个学生顺口道来的还不都是好词好句吗?

(3)随课文扩展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很多积累的项目,教者应充分发掘并超越教材,让学生在学文中获得积累的升华,并为培养语文素养作有效的储备,如第五册的《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一些。教者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摘抄识记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就能耳熟能详地背出《夜书所见》等诗歌。当然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也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2、随课堂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