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游戏范文

时间:2023-03-19 06: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活动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活动游戏

篇1

1、大风吹,小风吹。让同学围成一个圈,然后由老师描述一些特征(长头发、戴眼镜的男生等等),而后有相应特征的同学站出来。有错误的同学要背拎出来进行才艺表演。

2、互相按摩。同学排好队,后面的同学把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为前面的同学按摩,配上“摸摸你的头,好多油”等等的口诀。

3、丢手绢。把一个物品当作传递工具,一边传一边放歌,然后随机停止歌曲,歌曲停止,物品落在谁的手上谁就进行自我介绍或才艺展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幼儿;早操活动;编排;实践

在幼儿园体育教育中,幼儿早操是最直接也最实用的体育教育方式。幼儿早操是指幼儿在早晨的时间段进行所有体育锻炼的总称。幼儿早操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机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让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幼儿园新生活。传统的幼儿早操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时代的需求,而且在早操的结构、时间和内容上都有着一定的缺陷。基于新理念,幼儿早操活动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制定新的早操编排原则,设立新的早操内容和结构,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的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1幼儿早操创编步骤

幼儿早操的创编步骤为,先确定早操的形式,并根据操样命名一个主题。例如“盛开的春天”、“丰硕的秋天”等等主题。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意境,更有利于增强幼儿参与早操的兴趣。

而在创编早操阶段,教师要本着幼儿易学和爱学的原则,配备场地和音乐,根据每组幼儿的年龄来确定其动作技能。早操的配乐,讲究明快、活泼,注重音乐的节奏和节拍。教师要将音乐合在一个磁带上,避免幼儿做操出现困扰。

早操创编以后,教师进行汇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设置统一的领操口令,教会幼儿动作要领。教授幼儿学习时,教师应先进行示范,或者培养一些幼儿先掌握早操。教师要合理的对幼儿进行分组,每组之内都要有一两个做早操比较好的。并给孩子一个整体概念的早操,对幼儿平时的动作规范注意加强。

2幼儿早操活动的编排原则

2.1保持适宜的幼儿早操运动量

体育运动,讲求运动量的大小。如今,社会健身多崇尚有氧运动。幼儿早操也是如此。运动量的大小,决定于运动密度和强度上。对幼儿早操的编排,要注重合理的协调和搭配运动的密度和强度,才能保持适宜的幼儿早操运动量。儿童的心率平均为140。早操运动时,幼儿的最高心率可达到150―170。在放松时段为100―120。早操之后,幼儿的心率基本为80―90。过一段时间便可恢复正常。实践证明,早操通常为80%的运动密度。在早操的活动中,很少有等待的时间。幼儿参与早操运动,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身运动,以此来激发自己的体能,开始一天的校园生活。因此,早操运动不是体育课的锻炼,所以运动密度相对比较大。教师可以查看幼儿在早操后的出汗程度,简单的判断整个运动量的大小。倘若对幼儿来说,属于过度的运动量,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的调整早操编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早操操节

幼儿早操能够消除幼儿的睡眠残留韵抑制,让幼儿的精神振奋,做好思想、体力、精神上的准备,从而迎接一天的学习和生活。编排早操,注意操节的科学合理性。在一般的情况下,早操为5至10运动小节。小班是6运动小节、2/8拍,中班是5―8小节、4/8拍,大班是8―10小节,4/8拍。

2.3不能趋向于艺术舞蹈化

舞蹈是柔美、舒缓的,有着极强的欣赏价值。一些幼儿学校为了保持整体早操的美观,设置了优美的舞蹈早操,虽提高了审美感,但却忽视了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幼儿早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幼儿的运动能力和体能素质。因此,在早操中必须要有运动量。无论是早操中的跳跃运动还是扩展运动,都具有适宜的运动强度。而趋向艺术舞蹈的早操,不能够锻炼幼儿的体能素质。、

2.4选择美感的音乐配操

在早操的配操音乐选择中,要选择有旋律欢快、节奏鲜明的配操音乐。幼儿喜欢欢快的音乐,他们的动作就会随着音乐而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了活动量。综合而言,选择音乐的技巧是先编制好早操,再选择适合的音乐。音乐配合早操,而不是早操配合音乐。

2.5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进行配操

小班的幼儿,要选择易学、趣味、简单的早操模式。在教师的周围学习早操的动作便可;中班的幼儿具有了自我控制意识和运动的能力。可以组织成队形,模仿老师的动作。大班的幼儿,无论是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学习模仿能力,都比小中班的幼儿强。因此,在早操的编排上可以进行一些变化。对大班幼儿的编排,要多注重培养幼儿运动的技能。编排的动作变化,主要有:幼儿组队队形变化、动作方向变化、幼儿集中活动变化等。

3幼儿早操活动的结构内容

传统的幼儿早操活动,为了生理指标和运动量的要求,把早操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准备阶段、运动阶段、放松阶段。现阶段,为了保证幼儿在早操中能够获得体能锻炼,具体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热身阶段、队列变化阶段、操节阶段、体能训练阶段以及放松阶段。

热身阶段是指跑、走、揉手捶腿等舒散身体筋骨,达到热身的阶段;队列变化阶段是指小、中、大班利用队列练习增强幼儿的理解指令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队列变化的训练,也能够延续热身运动。队列变化包括分队变化、速度变化等;操节阶段是幼儿早操活动的主要部分, 目的是为了唤醒幼儿的身体机能,保持愉悦的身心状态。并能够逐步的提高幼儿的体能;体能训练阶段,幼儿利用器械或者身体练习平衡、跳钻的动作,能够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动作。在早操中融入器械锻炼,也能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在放松阶段,让幼儿充分的放松心情,开始新一天的校园生活。小班的整个早操活动时间最好在8分钟之内,中班8―10分钟,大班10―12分钟。基于新理念的五个基本环节,对幼儿锻炼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束语:

幼儿早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们健康快乐的迎接校园生活的每一天。幼儿们通过早操活动的锻炼,提高了身体素质和机能,也锻炼了身体协调性。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校园学习和生活中。传统的幼儿早操活动,有较高的运动量,而且编排的方式和结构都没有科学性,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基于新理念的幼儿早操活动,更注重对幼儿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杜玉珍.浅谈幼儿园自编早操的编排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8).

篇3

【关键词】美术活动;创新;游戏;积极暗示;实践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是幼儿期创新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发现很多新鲜奇怪的事物从幼儿的思维中展现出来,也深深地体会到,幼儿的创造力远远可以超过我们大人。作为孩子王的我,应该让自己生活在孩童的世界里,想他们所想,乐他们所乐,急他们所急;更应该刻不容缓地去保护和发展他们那一片纯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让孩子从游戏中走近创新

在新课程的引导下,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机构,采用以游戏为切入口,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创造上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a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它可以是一种想象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思考的综合,但它们绝非无中生有,它是一种有基础、有目的的活动,并借助于语言、艺术等手段表现出来。 在多年的美术教学中,我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有创造力这种资质,问题在于我们老师要善于去发现、去培养、去引导。

游戏可以使幼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例如:在撕纸美术活动中,首先我跟幼儿玩一个品尝西瓜的游戏,在品吃西瓜游戏中让幼儿互相观察同伴吃西瓜时的样子、表情,然后再进行撕、贴,最后引导幼儿如何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更加丰满些,可添画背景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再引导,一幅《我爱吃西瓜》的撕贴画就出炉了,挺不错的,画中吃西瓜的人表情丰富,色彩饱满,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思维方法。

二、让孩子在积极的暗示中走近创新

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孩子思维的开拓,使他们的大脑里呈现出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它会带领孩子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幻想世界。让孩子手中的笔像马良那支神笔那样,会讲故事,会说出五彩的童话世界。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抓住孩子的特长,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幼儿的“真实”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现实世界,我们不能一味地以大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水平,让幼儿像成人那样,这样是有悖于“童心”的。长期以来,家长们也常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这样反而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以致抑制了孩子创新能力的施展。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他们对每一件事都有自己的见解,而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也都是不同的。

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我们要因势利导。如在我的兴趣小组上,有个叫金聪儿的小朋友,其想象力非常丰富,画画也很大胆,很有大师风范。但有个小缺点――急于求成,他的作品粗看时比较零乱,也不够细腻,但细细地品味才方知其中的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于,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引导他怎样选色、如何进行涂色,来丰富其画面色彩。还有吴瑾晗小朋友是我们小班刚来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她的色彩感觉还不错,但在作画时会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画些什么,要怎么画等。于是,我就在每周二的美术兴趣活动中或在课堂中进行时常的引导,让她先说一说自己想画什么,如:想画花,那花有什么形状的、颜色呢,长得怎么样?你心中的花又是怎样的呢?让她自己去想一想……慢慢地,她作画时知道了自己该画什么,还会添画一些自己的创意。

三、让孩子在实践生活中走近创新

的确如此,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下,许多幼儿对日出、日落的壮阔,已经没有深刻的印象。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提出“花儿长得怎样的?” “它们有些什么颜色?”“太阳可以有什么形状的,外衣呢?”等等思考的问题,这样既让孩子有了那自由遐想的空间,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够自由发挥。

如在美术活动《太阳转转转》一课中,我让幼儿想象一下天上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太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特别喜欢玩转。如果你是太阳,你会怎么玩转呢?把你想的画下来吧。于是孩子们就自由画出各自心中玩转的太阳,我并没有做示范。而在图中,小作者就在素描纸上先画出一个主体太阳,旁边转画出几个太阳的影像,画好太阳的头发后用油画棒逐一给它们穿上鲜艳亮丽的衣服,接着剪下黏贴在色卡纸上,最后在太阳周围用水粉颜料画上光芒。小作者能够抓住太阳的特点,大胆地进行想象,并且能用点、线、面很好地表现出来。整幅画运用剪贴、涂画相结合的方法,主题鲜明,构图饱满,运用色彩的对比,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力。这难道不是孩子的创新吗?

就像纲要中说的,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些特长,促进幼儿创新能量的释放。例如:美术活动是幼儿兴趣盎然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老师应大胆利用幼儿的个性特长,进行创新尝试。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班幼儿 创意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育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美术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审美、创新。为了能够使儿童对开展的活动拥有足够的兴趣,幼儿园一直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众多教学手段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

1 营造想象的空间,渲染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教师的口头传授,这样不能够强烈地刺激幼儿的大脑,让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也不是很高,致使他们的作品也只是照葫芦画瓢。而信息技术就能将一些画面声色并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来刺激幼儿的大脑,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自己的情感。同时它也帮助幼儿构建了想象的空间,将从前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调动起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例如,在《开心娃娃蹦蹦跳》这一个美术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开心娃娃跳蹦蹦床的画面展示到幼儿面前,为他们创造声、像、形、音相结合的活动气氛。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示范开心娃娃跳蹦蹦床的画面特别有趣,所以幼儿就会被它们蹦蹦跳跳的各种姿势所吸引,就会不由自主地仔细观察开心娃娃的形态,激发出强烈的绘画兴趣,思维也被拓展开。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美术活动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还能激发幼儿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发散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2 创设动态的课堂,活跃活动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课堂的气氛长时间处于沉闷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更不能很好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而信息技术能够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视觉器官,更加直观地将信息展示给幼儿,能够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既愉悦了身心,又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连环画“蝴蝶的一生”这个美术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化茧成蝶的视频,让幼儿清晰地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形态及所需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在活动中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幻灯片,逐渐将活动的主题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看过蝴蝶的一生之后,准备画蝴蝶的哪一个阶段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动手画吧。”这样,孩子就会受到莫大的鼓励,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运用一些线条将自己心中所想勾绘出来。

3 优化教学结构,突出重难点

传统的美术活动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不仅耽误课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而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幼儿自主动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播放画面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不懂之处。

例如,在《小鱼看日出》这一堂美术活动课中,重点是让学生观察小鱼的体貌形态,进而勾勒出小鱼。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要清楚地分为欣赏和绘画两个部分,多采用一些美丽的画面,如小鱼吐气泡、海风吹的情境。运用高科技设计出海草来回浮动,小鱼四处游玩,水泡逐渐变小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根据美丽的画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绘画出美丽的小鱼,生动地表现出鱼类的生活。

4 再现活动情境,规范操作过程

在美术的活动当中,规范的操作特别重要,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某节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操作过程再现,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交流,看看自己有哪些操作不当的地方,其他学生有没有错误的操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他们的操作也会越来越正规,其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美术活动中,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到幼儿面前,改静为动,化繁为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和平里幼儿园,河北 秦皇岛 066200)

参考文献:

篇5

文/郭宏伟

有些人牙齿特别怕酸,其实是牙本质敏感症在作祟。牙本质敏感症不是独立的牙病,而是许多种牙病共有的症状,老人出现这种现象最常见的原因为牙龈萎缩使牙根暴露过多。

完好的牙齿在冠部表面有一层坚硬耐磨的牙釉质。牙釉质的深层是富含神经末梢的牙本质。再深层是牙髓腔,为一些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织充填。老年人由于多年的咀嚼活动,釉质层逐渐磨损变薄,致使牙本质暴露出来。神经末梢受到酸、甜、冷、热及机械刺激时便产生酸痛难忍的感觉。若髓腔暴露,髓内神经受到刺激疼痛会更加剧烈。多年不正确的刷牙常使牙颈部慢性损伤,久之形成楔状缺损,暴露了牙本质。另外,随着年龄增长,牙龈逐渐萎缩,牙颈部显露,使受损机会增大。牙齿适宜的温度为35摄氏度~36.5摄氏度及pH6.8左右的弱酸性环境。当牙齿突然接触温度在55摄氏度以上(可使牙髓充血)或15摄氏度以下(可使牙髓痉挛)以及pH5.5以下的食物时,冷、热、酸度的刺激便会产生疼痛难受的感觉。当然,甜食对患牙的刺激同样。

由此可见,老年人要善于保护牙齿,少吃过冷、过热、过甜、过酸的食物。一旦出现敏感症状时,要积极查找原因,请教口腔科医生。平时选用脱敏牙膏或含氟牙膏能增强牙齿的抵抗能力,促使牙齿的敏感症状尽快消除。

听力减退 心血管或是病因

文/胡安仁

不少中年人进入中年之后便莫名其妙的出现听力减退的现象,专家指出,这很可能与心血管有关。

耳与心血管系统的神经分布部位,在大脑和脊髓等处相同或相近。人体在心血管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使耳蜗早于心肌出现病理改变,并损害耳蜗的功能,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另外,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极差,如听神经完全缺氧超过一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而听神经的血管极细,当出现动脉血管硬化或血液黏度增高等病变时,很容易造成血管腔狭窄或血流减慢,甚至造成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听神经的损害,使其功能下降或丧失,这样就可出现非耳源性耳鸣症状,甚至出现耳聋。

因此,中年以后若出现耳鸣及耳聋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在检查五官科的同时,还要对心血管系统进行相关检查。

颈椎有病肩亦痛

文/黄永良

最近,有位患者来看病时说自己得了肩周炎。尽管肩关节的X线片拍了不少次,也请医生针灸、理疗、推拿,但效果就是不理想。经过检查,诊断为颈椎病引起的肩臂痛。而患者怀疑不是颈椎病,因为颈椎病会有颈部疼痛,以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但这些该患者都没有。

经颈椎正侧位片检查发现,患者第4、5、6颈椎前后缘均有明显骨质增生,尤以后缘为重。于是患者对颈椎病的诊断确信无疑了,但仍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篇6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然而,由于心理活动课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或学习的程度如何,这极易导致不同年级间辅导主题的“撞车”,所以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个我们已经上过了”。同时,主题的重复也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同一个主题基本上都是采用某几个“经典游戏”,而某些活动更是成了“万能充”,所以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怎么老是玩这个游戏,真没意思。”因此,即使设计得再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多次重复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作用,引起学生的厌倦。

心理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和活动形式。

人际关系历来是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亲子关系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往不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亲子关系都是心理活动课的热门主题之一,但是目前各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几乎没有区别,在主题的选定上,小学是感恩,初中是感恩,高中还是感恩;在活动形式上,都是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或《天亮了》,讲述地震中母爱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课程设计,第一次能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尤其在小学上过之后,再给初高中学生上,学生会觉得这些活动很幼稚。

为了摘掉心理活动课“花架子”的帽子,使它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发展性问题,就必须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权威表现出绝对服从,对父母非常依赖,认为必须听父母的话,该阶段的亲子关系承接着幼儿时期的依恋。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应该着重加强亲子之间的依恋,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如“我爱爸爸妈妈”。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追求自主,有时会表现出一些逆反行为来表明自己“长大了”,同时,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有所发展,逐渐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反应。所以小学中高年级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父母的唠叨,如“啰嗦——爱的心结”。

在操作上,小学心理活动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原则,即强调活动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尽量动起来,而游戏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好方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游戏恰恰在具体经验和抽象思考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在实践中这种操作形式也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易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使用的游戏,应防止照搬成人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现成模式,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发一些符合小学生特点、充满童趣的活动,例如歌曲接龙、“动物全家福”、“让爱天天住我家”、“千千结”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

二、初中阶段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我意识高涨,生理上的变化和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希望父母给予他们完全的尊重和信任。强烈的独立意识使他们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把父母的关爱当成是约束和禁锢,常常处于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同时,他们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使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化解。因此,青春期是亲子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如何解决亲子冲突是该阶段的发展性课题。此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应注重引导初中生走出“自我”,让他们尝试从父母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父母的行为,并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设置有针对性的主题,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三、高中阶段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这种独立性要求与初中时期有所区别,它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另外,高中生的观点采择能力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一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接纳父母,掌握必要的亲子沟通技巧,认识到自己在建立和谐家庭中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如“我爱我家”。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要注重体验、讨论与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讨论与分享,使学生在分享体验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学会换位思考。

相比之下,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操作要求更强的体验性,例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心理剧表演,一个表演父母,另一个表演孩子,然后分享自己的体会;而高中心理活动课则更加强调讨论与分享,可以通过一个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直接切入到亲子冲突当中,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篇7

【关键词】注意力;游戏;引导和鼓励;环境营造

1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如果不打开注意力这扇大门,人们就无法集中学习,也无法获得相应阶段掌握知识和技能。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如此。幼儿的一切智力活动,甚至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注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注意品质在发展幼儿心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幼儿形成好的注意品质是发展幼儿聪明才智的必要条件。

2 造成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几点原因

(1)感觉系统功能失调,会导致幼儿在生理上产生注意力低下的问题。比如视觉统合失调的幼儿,对看图看书缺乏兴趣,常呈现疲劳状,模仿极其简单的线条图画也有困难。触觉统合失调的幼儿因触觉十分敏感,所以极力抗拒被抚触、打针、剃头等,表现为心神不安、易受惊,注意力难以集中。

(2)缺乏安全感、缺乏耐心、过分依赖或自信心不足等,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原因。

(3)除了先天生理问题,其他的生理、心理情况大多是不当的教育方式、不适宜的环境造成的。

3 引导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游戏

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的注意力要结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对游戏感兴趣,所以我们不妨把游戏融入到注意力的培养之中。研究证明,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尽心情愉快、兴趣浓厚,心理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而且是目的、任务明确,所以游戏时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所以,我在晨间入区活动、室内外活动或者离园前的这些时间,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观察,有目的、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注意。

(1)拍球数数:由一个孩子排球,每拍一下,让别的孩子输一个数,拍到一定数时,突然停下,看孩子能否说对排球的总数。游戏虽简单,但锻炼了幼儿在短暂时间里集中注意的能力。

(2)物品变位:在桌子上放上各种实物,让幼儿认,然后闭上眼睛,教师将实物藏起来,开始让幼儿睁开眼睛辨认识别出哪些实物不见了。或者用认知卡片、英语单词卡片代替实物。

(3)找数字:把1-10甚至更多的数字打乱顺序写在方格纸上,让幼儿按顺序把这些数字依次圈出,并告诉幼儿,老师可以安排小组比赛,这样更能吸引他的兴趣。

(4)拼图:让幼儿玩拼图,从最初的几块逐渐增加拼图的块数。拼图要选择幼儿熟悉的、喜欢的形象,比如小动物、卡通形象等,让他完成后有惊喜、亲切的情感收获。如果入门困难,可以让他对照着完整图形进行拼搭,指点他注意图块拼接处的特点。

拼图游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喜欢拼图的幼儿,有时能达到十分入迷的程度,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研究、拼搭。注意,拼图的难度要逐渐加大,要让幼儿有成功感,才能保持他对拼图的热情。

(5)找相同:一堆三种颜色的图形积木,你拿出一块,让幼儿找出同这个一样颜色的积木;或者一堆三种形状的同色积木,你拿出一块,让幼儿找出同这个一样形状的积木。当幼儿能够掌握颜色和形状概念时,可以提高难度,让他找出同你手里同样颜色和形状的积木。

从观察物件单一特性到两重特性,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让幼儿对单一特性充分注意和掌握后,再提进一步的要求,以免幼儿厌倦。

(6)找不同:一幅图片上,有长耳朵动物,比如兔子等,有短耳朵动物,比如熊猫等,长耳朵和短耳朵动物各两三种。让幼儿找出长耳朵动物,再找出短耳朵动物。这个游戏也可以改成找长尾巴动物和短尾巴动物、找有烟囱的屋子和没有烟囱的屋子等等。

分类需要注意事物不同的特性。给幼儿做的分类游戏须特征分明、要求单一,使他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到需要观察的地方。

(7)合作:教师可以和幼儿合作进行“美术创作”。你用深色粗笔画一些单线条的有趣的脸蛋图。某些简单的线条,比如眉毛、头发等,改用浅色粗笔画,让幼儿用深色的粗笔直接在浅色线条上描摹。当幼儿能顺利完成后,可以将描摹改为临摹,图画则改为横线条、竖线条等简单的线条图。如果幼儿觉得线条图乏味,你可以和他们比赛,看谁画得好,不过,你不能轻易获胜哦!

临摹比描摹更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样本。幼儿如果把线条画得歪歪扭扭没有关系,基本走向正确就可以。

当然,游戏只是用来培养小班幼儿注意力的一种手段。而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注意力同样如此。培养和调整幼儿的注意力,需要家长的配合,做到家园一致,掌握灵活的方法才能行之有效,要根据不同性格、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充分发掘幼儿潜力,相信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 等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评价标准;主题;过程;素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010-03

心理活动课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和特点,确定活动内容;运用心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设计活动方案;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与分享;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和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面向全班学生的一种活动课程。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应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可以是“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对此已有的研究及实践,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学校领导、教师还习惯用文化课的课堂评价标准来作参照,较少考虑心理课自身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第二,有的研究者对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比较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但提出的指标体系注重全面、系统地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诸种要素,因此显得架构比较庞大,权重分配与分值统计比较精细,这就难免会给操作上带来一些难度。

作为供一线心理教师随时使用的常规性活动评价指标,除了要能反映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导向之外,一定要重点突出、操作起来简便实用。因为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心理活动课的评价经常是即时性的,一般是活动一结束,听课的教师们就要聚集在一起进行反思总结,即兴发表评价意见,特别是教研员,更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过程作出明晰、科学、专业的剖析。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我们除了需要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一种更为简洁明了的即时性评价工具。

为此,笔者在教研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索:先从本课程的特点提出全面的指标;组织各校心理教师对指标体系进行研讨、合并、增减;在实践中试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及时作修订;请专家进行评判,提出建议;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此评价体系简捷、有效、实用。现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和同行共享。

我们从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教学素养、活动效果等方面把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活动评价标准简化为五条:主题明确,有针对性;思路清晰,情境动人;面向全体,注重互动;科学性、人文性强;注重实效。

一、主题明确,有针对性

心理活动课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主题;心理活动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因此在选择主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因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同的。其次,必须选择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高一学生需要重点辅导如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而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就比较需要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指导。

注意问题:

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我们主张每次心理活动课师生都应围绕某一方面的某个主题去开展,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始终都应紧扣主旨,为主题的展示服务,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一课一得,课课受益。有的教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的教师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活动主题要具体化为可以操作、可以训练的行为特征,从问题入手。如有位教师活动的主题是“优化心理,助我成功”,就显得太大,学生展开讨论后,内容太多,教师不易把握。

二、思路清晰,情境“动”人

1.设计思路清晰

心理活动课一般而言只有40~45分钟。在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要实施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是很难的。在这种条件下,能否给全班学生留下一个深刻印象,关键就在于操作思路是否简洁、清晰、明快。如果思路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难免会陷入不知所云的尴尬境地。

设计思路清晰应该表现为:活动清晰有序,每一个步骤紧紧围绕主题需要。教师的思路是通过活动来呈现的,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紧紧吸引住,不知不觉间就跟着教师的引领进入了活动的“胜境”。教师应先以活动、游戏、生活事件、故事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接下来生生讨论、教师小结,然后学生联系自我(实践),最后是教师总结升华。整个活动设计逐层递进而不是平行并列。

2.情境“动”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成长欲望,参与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心理活动课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源于生活、心理就在身边,感受到心理的应用价值和心理课的力量,对心理课产生亲切感,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活动化情境,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实践,使学生在动口说、动手做、用耳听、用眼看、动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能稳定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其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参与热情。

此外,情境创设应新颖得体,能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应经常采用不同的活动,如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等方式,创设一定的情景或营造某种心理氛围,将心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于课堂,将音乐、美术等请进课堂,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境参与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师必定非常注重热身活动的使用、情境的创设以及团体氛围的营造,以便有步骤地激活团体动力,并一步一步推动其发展。

三、面向全体,注重互动

1.面向全体

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涵盖面广的教育点,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交流,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要经常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游戏、同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可利用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形式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同时引导积极发言的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情感经验。

2.注重互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体验中感悟、分享,不能越俎代庖,不顾学生实际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或者急于评价、替学生总结。

班级团体动力的基础在于小组内的生生互动,只要小组团体“热”起来了,整个班级大团体必然“热气腾腾”。所以,调控好小组的活动至关重要。小组的互动应该是实质性的,教师设置的话题集中而又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学生才会乐此不疲,而在此基础上的全班分享才会具有启发性,才会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团体规范,课堂活而不乱。团体动力的正常运作应该是有序的。如果某一位心理教师感到自己一上课就混乱不堪,特别是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学生各行其是、调侃成风,使得教师左右为难、痛苦不堪,那么,首先要“全面反思”的恰恰是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设计思路、活动安排、组织能力等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而不是先去责怪学生。

四、科学性、人文性强

1.教育理念正确

教育理念是心理活动课的灵魂。一个教师的理念是否正确,是显现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的。当学生在活动中提出各种具体问题、发表各种不同见解之时,更是对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活动课主题及其核心理念的一种挑战,如果处理好了,问题就会变成促使学生成长的契机。那么,如何判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呢?具体来说包括:

(1)要看教师在理念上是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其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策是发展和预防,而不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辅导过程使受辅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所以,使人开心只是心理辅导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辅导的主旋律。

(2)要看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对主题的理解有无片面性和绝对化。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辅导,既增加了对困难的了解,也加强了对自我的认识――处境、优势与不足,需求、发展方向、问题根源等。它可以使学生在困难面前积极发现个人与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以促进个人的不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学习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思考及心理教师的积极启发而“悟”出的。

(3)要看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偏离主题的发言能否给予及时的引导。对教师辅导理念的深度考验莫过于在现场应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发言。学生偏离主题的语言是经常会冒出来的,如果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深入的思考,就可能会“捉襟见肘”。团体活动的现场是无法完全预料的,尤其是在全班分享交流时,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教师一定要注重临场应变,对学生发言的回应必须简洁。要做到这一点,心理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基础理论功底,能够把握问题的重心和辅导目标的方向,有适度的幽默感,并善于适时引导,使活动或讨论不偏离主题,而且能避免出现明显的失误。

评价一节心理活动课,必须把正确把握理念放在第一位,方可对心理教师的专业提升起到引领作用。

2.心理技术运用得当

教师是否自觉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是心理活动课与主题班会或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的区别。

心理教师要逐渐地学会运用专注、倾听、同感、澄清、重述、小结、具体化、举例子、聚焦等心理技术,对各种情况及时作出回应。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理教师,特别是兼职的心理教师,要达到专业要求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从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而言,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就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宽容、支持和鼓励。

3.人文性强

人文性强主要体现在教师有亲和力,亲切、真诚地面对学生,上课有激情、感染力。研究表明,学生在和谐、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中更易流露真情、表现真我,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此时的学生也更易得到启发,从而获得心灵的营养。

注意问题:

1.教师应避免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自我优越的体态。

教师要按心理活动课的要求重塑自身的角色地位,使学生能坦诚相言。如教师可以先讲讲自己的经历、自己犯过的错误、自己遭受的不理解,引起共情,使学生解除顾虑,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使活动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2.避免学生认知需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篇9

一、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调查分析

自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以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力求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系列中能有所收获,有所触动。因此,每年的活动现场都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活动组织提供有力支持。以2012年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现场调查为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开展心理活动重要性认识的调查。在2012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现场,随机调查的1499名学生中,1358名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体验活动中的轻松,感悟心理点评带来的触动,具有重要意义,占91%;仅有31人(2%)认为是否开展活动不重要,关键在自觉。

2.学生对“我喜欢的心理活动”投票的调查。2012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中,仅就几项心理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学生的欢迎程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这些轻松、简单、易投人、具有创意性和专业性的活动形式,部分学生对所喜欢的多个活动项目进行投票。心理游戏、许愿树、涂鸦等有现场指导或解答的活动更受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形式也是我院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保留项目之一。在调查“学生对参与心理活动后的主观反馈(收获、意见或建议)”的主观反馈条目中,95%的学生表示“有收获”、“在活动中认识到新朋友”、“在活动中对自己有了新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处理方式不一样”等;约so%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能接受有关心理活动的培训,便于在班级中操作”;也有14%的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平时也组织类似的心理活动内容和项目”。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成效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生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极端事件。学院的心理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将校园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根据近年来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总结,可以看到:

1.“情景体验式”先进教育理念的导入。“情境体验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在吸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认知”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验,感受互动双方的尊重、理解,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面对活动情景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捕捉心灵碰撞的火花,探寻及建立适应,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我院2009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实践表明,情景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大受学生欢迎,在此理念指导下各种活动内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方案策划中,有意加重了“情景体验式”活动形式的比重,包括许愿树、心理游戏、心理涂鸦、师生讲堂、心理手抄报、心理海报、沙盘体验等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乐在其中、感悟心中”,甚至有不少学生提议平时也要多开展类似的活动,也有学生建议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会掌握后便于班级活动的开展。

2.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一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数据显示:九成多的大学生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造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而约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抱“讳疾忌医”的态度,不愿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部分学生找不到与他人沟通的契机,无法倾诉自己的烦恼,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心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融人活动场景中,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调节压抑的情绪,感受愉悦与轻松;在多人互动中可“以人为镜”,通过他人与自己的互动进一步了解自我;在活动的互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学习他人的言行,逐步认同自己与他人,将自己的问题“常态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3.学院高度重视、组织实施有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每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启动仪式、闭幕式、各活动现场,分管学生管理的院领导、学生处处长、副处长、系书记等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种心理活动,体验心理活动的乐趣,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到学生处、系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尽可能将资源进行调配、组织、并付诸于实施,才使得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开展越来越充满活力。

篇10

应试教育强调学生成绩,以成绩决定教学教育方式。这种带有偏激色彩的教育,往往会令校园气氛沉闷,学生压力增加,学生的成绩也许很不错,但是人格未必健全。

幸福指数是全面衡量学生快乐学习与否的标准,在上海长宁区,作为25所“新优质学校”的开元学校,把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方向,采取了不同新颖的教学教育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许这才是对让孩子快乐成长与人格健全的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上午,上海长宁区开元学校的李老师给七(4)班学生上了一堂有趣的劳技课——学做“小木工”。记者很好奇:劳技课怎么会放在上午?没想到校长余永范却反问:劳技课为什么不能放在上午?余校长说,在开元学校,无主副课之分,只要是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每一门课都会受到尊重。

在上海25所“新优质学校”中,开元学校是唯一的素质教育实验校。在学科教育处于全区中上层次的基础上,学校尝试开垦素质教育“试验田”,把教育“短板”补齐。

教师工资与拓展课“挂钩”

开元学校的课程表与众不同。除了劳技课,体育、音乐、心理等课程也会安排在上午进行;另外,主课老师往往“身兼多职”。余校长告诉记者:学习不只是语、数、外等基础性课程,拓展、研究型课程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实施到位,甚至教师工资也与三大类课程“挂钩”。

一般而言,一名语文老师每周完成10节基础型课程,可以拿到起点工资,如果要提升收入,必须申报另两类课程,但并非申报就能胜任。“开课对老师来说不是件困难事,但是要开出有质量的拓展和研究课却不那么容易。”学校组成专家评审组,对老师的开课方案和计划“把关”,而老师们为了提高授课质量,纷纷抢着去教育学院等地培训。

“开课之前,先要征询学生意见。”周玉坤老师开出“英语配音课”,选取学生喜爱的卡通电影,边配音边练口语;还有老师开出“现场救护课”,传授急救小常识。就这样,最终梳理了40门课程菜单,每周五下午让学生们自由“就餐”。而研究型课有时成了“社会调查课”,六年级学生周逸杰说,老师带着他们走街串户,调查饮食、课桌椅配置等身边课题,“要自己做调查问卷,采访路人等,很有劲”。

“心理活动中心”最具人气

在一些学校,心理室往往利用率不高。但是在开元学校,200多平方米的心理活动中心是校内最具人气的场所之一。

余永范说,一谈到心理教育,很多学生甚至老师会认为“那是问题学生才会去的地方”。为了澄清这一误区,余校长将每周一节的心理课搬到心理活动中心,对学生们说:“就是让你们去白相(指游戏)。”起初学生们半信半疑,可是一旦踏入那里,接触到沙盘、涂鸦等游戏,还有宣泄墙、爱心抱抱人、放松机等,就发现这里更像“心灵游乐场”。

心理高级教师陈艳认为,心理活动中心之所以颇具人气,是因为更能迎合学生心理,让他们在活动和游戏中打开心扉,再慢慢和老师聊青春期心理、考前焦虑、人际沟通等心理困惑。在开元学校,经常能看见类似的有趣场景:学生拉着家长一起到心理活动中心玩耍,家长在现场和心理老师交流家庭教育的难题。

如今,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心理咨询培训,3年内都将获得初级资格证书。余校长说:“心理教育不应该是边缘的,让每个老师都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更好地懂孩子。”

“细枝末节”之处受重视

在开元学校采访,记者发现,很多“细枝末节”的地方,学校都很重视。

曾经有家长发现 “新大陆”似地跑去问老师:教室的门和课桌椅怎么都是浅蓝色的?老师解释:当初设计时,校长专门请了两位眼科专家,没想到他们一致推荐这种颜色,因为它最能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家长们知道后颇为感动:“学校考虑得这么周到。”

在这里,每天早上,不仅每个学生要绕着操场跑步,强身健体,就连老师也要做广播操,或打太极拳。学校开出游泳、管乐团等项目时还别有他意:锻炼孩子肺活量。毕竟身体是学习的基础,而且四肢协调能力对智力发展也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