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8 00:1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利用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入学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我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编顺口溜:教“小”字, “一竖钩,两只眼睛光溜溜;” 教“六”字:“一点一横,两眼一瞪。”猜字谜:一块地,四方方,十字路,在中央(田)。编儿歌: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这样不但降低了农村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做字卡,在学中识字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识字,我让学生提前做生字卡片,正面写生字,背面写拼音,学生很乐意做字卡。第二天先学生字,然后让同桌两人利用字卡互相帮助识字;另外,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最爱看的动画节目名称、把常吃的方便面名称等写在卡片上,不会写的字可由父母代劳,装入“识字袋”中;也可以把书报、商标、杂志、各种包装盒上认识的生字剪下来装入“识字袋”中。“识字袋”平时存放在家中,定期交流时让学生带到学校里来,贴在展示台上,供其余学生交流,比一比一段时间内谁认识的生字最多,谁就被评为 “识字大王”。长此下去,“识字袋”渐渐重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更加丰富了。这项自主学习对学生识字量的扩大,识字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不但把学生从课内识字引向课外识字,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以后的自主阅读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对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讲解字义是件难事。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比如“看”字,多媒体配有一人把手搭在眼睛上,往远处看的画面。这些画面,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字义并记住了字形,把识字这种抽象思维的过程变得比较直观易感,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在教学合体字时,多媒体都把字分成几个部件,用不同的颜色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同时让学生了解了偏旁部首的概念。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四、课外识字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更加丰富、更为重要。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读一读;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商店名、理发店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篇2

[关键词]学讲计划 课堂教学 一年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1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拼音、看图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写话等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且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学讲计划”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键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前提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那怎样进行“学讲计划”活动呢?

一、自主先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先学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前预习、课中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提取出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重难点;最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学习时间和过程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有“异步”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 “d t n l”时,我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与拼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成为学习拼音的小主人。我先让学生回顾识记“b p m f”声母的顺口溜:“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p p p;两个门洞m m m;一根拐棍f f f。”再让引导学习语境歌:悟空本领特别大,天兵天将都不怕,打败哪吒三太子,乐得悟空笑哈哈;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给“d t n l”编顺口溜来识记。顿时,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

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精心组织、合理分组,以实现深度合作学习的目的。作为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策略,指导他们合作的技巧,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锄禾》,初读课文时我先是引导:“有的同学已经会读这首诗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然后,让一个学生示范读;接着,我对其他学生说:“想不想像他读得那么好呢?请小朋友们在本组内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认识不认识的字。”合作学习结束后,我请小朋友在本组内合作读课文,看哪一组表现最好。这样,培养了小朋友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态势。

三、交流展示,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交流展示,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整个学讲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交流展示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学习,学讲结合,内外互补,凸显主体。全班交流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生字时,由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再交流如何写好这些字,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得到充分的体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不需要通过教师来讲解,只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便解决了,这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8》时,我让学生玩转转盘的游戏,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在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时,一位小朋友上台展示。他向同伴介绍自己都学会了哪些字、是怎样学习的,并展示自己的神奇转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识字经验识字,也可以经常玩一玩转盘,在玩中学习生字。这样,使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

四、质疑拓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问题的驱使下,儿童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这时,如果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顺从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中,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有的说:小鱼是不知道北风的厉害,所以才吹牛的;有的说:小鱼不怕冷,因为穿的衣服厚。最后,我总结说:小鱼之所以敢在北风面前说不怕,那是因为小鱼勇敢聪明,并且知道自己的长处,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时,学生感受到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检测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学讲计划实施的效果如何,必须回到实践中予以检验。这样检测学习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业是最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但什么样的作业最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呢?我认为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这首诗时,我给学生赏析此诗,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他们兴奋不已。看到这种情况,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找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诗中词语相对应的词,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第二天收上作业一看,有的学生竟然找了十多组词语。

六、小结反思,掌握学生学习方法

小结反思是建立知识联系、领悟学习成果的环节。引导学生小结课堂上学习内容,领悟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更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注意课堂状态。当孩子走神或做小动作时,要用合适的语言和动作提醒他,让他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在小结反思时,语速要放慢,尤其是对重点问题的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并牢固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学讲计划”理念下,多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全过程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自主建构,实现真正学进去的目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体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喜荣.浅谈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J].祖国(教育版),2013(2).

[2] 王江华.浅谈一年级拼音教学[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12).

篇3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现状 实践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0-02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全日制九年制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中的比重之大。然而,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缺乏真情实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封闭僵化的教学体系作出反思,并探讨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和对策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总目标中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标准从四个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重视对学生作文自信心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习惯,学会与人分享成果。第三学段继续提高作文能力,同时掌握作文方法,学会修改作文。第四学段突出强调作文的情感、个性化、养成习惯以及掌握作文的基本技能的要求。

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新课标理念出发,从教学观念上予以根本的变革,我认为:

(一)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

我们的学生生活是五彩的,不需要将“观点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立意深刻”等列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失去了心灵的自由和本真的情思,“立意”愈高,人格将会愈低。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作文文句生动优美;但要求学生文句具体清通。

我曾引导四年级学生先进行放风筝比赛,然后再让他们写作。在作文课上我没说什么,可学生的作文效果却很精彩。有的写风筝飞高得最后只看见影子了,也许到其他星球做客去了,希望自己也能像它一样自由飞翔;也有的写风筝掉下来,和同学怎么抢着去捡,虽然摔了一跤,可依然开心;还有的说看着看着,终于明白了远小近大的道理……这些充满着自己的思考、情感、态度和个性的写作,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作文。所以我们不必要求他们写得有多深刻,而是让他们怎么体验的就怎么写,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学生尽情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广泛实践应用,走向开拓创新

“创新”指的是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范文、做语言操练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将学会的作文本领去实际应用,决不能只在作文本上写家信、在试卷中发通知写启事,必须让小学生的作文尽一切可能,只有在充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和全面素质。

例如:以《我的启蒙老师》为题,在未受到教师提示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当我在组织学生讨论“老师”这一概念的范围后,那么学生就会明白“老师”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启蒙老师”的范围再不局限在“一年级老师”上了,父母不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吗?小伙伴不也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吗?非人不可吗?一只蚂蚁、一条蚯蚓……只要是能给我第一次深刻的启发的,难道就不能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吗?如此一来,学生以往的实践积累被唤醒,创新思维已打开,选材、构思、表现形式也都可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三)增强写作技能,提高作文实效

1.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与“倾吐”的关系。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之所在。

为了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组织“课前三分钟朗读”,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不仅能增加语汇积累,又能促使学生在课外自觉认真地阅读;还可以举办朗读,可以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在班里掀起读书的热潮,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2.观察

学习写作,要立足于生活,从观察起步。古人把耳朵灵叫“聪”,有眼光为“明”。训练和开发观察能力,会使学生越来越“聪”,越来越“明”。教师可抓住学生喜好新奇、渴求新知的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入手,教给学生抓住特征、讲求顺序、比较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随时留意、细心观察的习惯,使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有效地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

3.感受

所谓审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当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现象,新鲜的感受必然会带来情感的荡漾;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写出的作品才能令读者感同身受。没有真切的审美感受,仅靠技巧闭门造车,或无病,是不能感动欣赏者的。

作文即做人。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对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放眼未来,立足改革,锐意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厚粲主编:《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篇4

[关键词] 汉字;笔顺;教师;习惯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变化,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现在新课标已经淡化对笔顺的要求,语文教学好像不再强调笔顺规则,只要学生能写出这个字就行。所以导致现在很多孩子写字时笔顺错误严重。

笔顺教学,应该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升到二年级时,学生掌握写字笔顺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据一项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写字笔顺的调查显示:能按照正确笔顺抄写古诗《春日》的学生,几乎一个也没有,错误率将近100%,让人大吃一惊。河南卫视播出的一档新节目《汉字英雄》,现场几乎80%的孩子写出来的笔顺都是错误的,其中一个已经上高中的孩子总共写对了五个生字,结果没有一个字的笔顺是正确的,让当场的嘉宾于丹都不禁直摇头。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看到此情此景,实在有些汗颜。那么笔顺教学真的可以淡化吗?对此,我是不敢苟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笔顺写字,是小学写字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汉字的书写笔顺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有各自的书写顺序。按正确的笔顺书写,不仅可以提高写字效率,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那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根源,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家长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现在的家长都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小孩子手指力量发育尚未达到握笔要求,还没认识几个字,就早早地让孩子看图写话,写日记。当孩子遇到不会写的字时,家长常常会找到孩子问的字,告诉他就是这个字。或者给孩子写“范字”让孩子照着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家长重视的是“指明”,忽视的是这个字的间架结构及笔顺。即便注意到了,也不会很细致地和孩子讲“偏旁是什么”,每一笔的笔画名称。因此,当孩子见到认识但不知怎么写的字时,他只能按照画图的办法“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凑”字,“画”字的现象就出现了。当孩子对原来错误的写法已经熟记以后,要想改过来就难了。

二、教师定位不明,放任自流

很多老师们没给笔顺一个正确的定位。有的老师认为笔顺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老师认为笔顺不重要,不去分析学生的笔顺为什么会错。为什么会认为笔顺不重要?问起原因来,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考试对笔顺的考查也淡化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有时看到学生写字出现“倒笔画”没有及时纠正,虽然知道学生的写法不对,但不过多的去重视,只是嘴上讲讲,而不去实践,这就是学生的潜意识里认定了笔顺不重要,所以不去理睬。对学生的书写缺少必要的监控,任由学生书写。还有些学生的书写能力也在退化,谈及这个问题,绝大多数老师认为这和电脑的普及有直接的关系。电脑的打字功能让人渐渐疏于书写,特别是某些打字软件具有联想的功能,出示很多的词汇,这就促使了“书写危机”的进一步加重。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学生“写不好字”的罪过都归咎于老师或电脑,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对书写这一基本技能的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改进呢?在此,我想还是得从我们老师和家长自身入手。

首先,家长不应要求孩子书写过多的字,顺其自然。同时孩子刚开始接触汉字时,家长一定要进行指导,讲清字的笔顺规则,指导孩子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写好每个字。每一件事,开头很重要。

其次,教师要反思,提高认识,在平时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基本笔画的训练,重在指导运笔。学习书写时先从基本笔画学起。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抓住这个特点,教师要进行直观教学,加强示范。每次进行汉字教学都应该画好田字格,便于进行示范,指导书写时对学生要有如下要求:(1)看,用眼看,用心记。看老师是怎样写的,记每种笔画都是如何运笔的。(2)描,每个学生在书上的田字格中都可描红,学着老师的样子,认真地描每一笔,从中体会每一笔是怎样运笔的。(3)摹,描完后,照着书上的例子去仿写,争取将基本笔画写得规范、顺利。

学生在汉字笔顺书写方面出现这么多的问题,不能把问题简单的归咎

学校或家庭中的某一个,而是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在前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凤奇.关于笔顺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9(10).

[2]郑进.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生字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

[3]启凤.写字课中基本笔画教学浅谈[j]青少年书法,2007(5).

篇5

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幸福感。笔者认为,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口语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小学口语交际课的环境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对各个年级,特别是低年级,更需要根据口语交际内容,运用形象的录像、课件、图片、简笔画、语言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交际氛围,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流的兴趣

小学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是无法进行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口语交际的情境要真实,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挖掘学生真正的思维。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动机,使学生仿佛在生活中一般,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进行交际。

如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这样做不好”,教材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插图画的是几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姑娘前来制止;另一幅插图是妈妈洗菜时浪费了自来水。插图的内容并不是农村学生耳闻目睹、亲身感受的,不可能有爱护草坪、节约用水的经验和意识。用这样的插图为内容进行交际活动,就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时,我们不应拘泥于插图,最好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同类事例取代图中发生的事,如某些同学经常损坏学校的花草树木,或者公路两旁的树木经常遭受破坏;有些同学洗手后没有及时关上水龙头,浪费了自来水。对那些生活环境中有草坪的学生,也可以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爱护草坪的事例来替代图中的内容。课前可以带学生实地看看,也可以拍下录像、照片,课堂上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交际活动。

创设口语交际情境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头饰道具、展播录像节目,播放录音渲染气氛,进行形象的语言描述、表演等。在口语交际教学时,我们要为孩子们搭建交流的平台,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具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中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动力,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产生倾诉的兴趣,从而实现口语交际的最终目标——在生活中热情、大方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两个字。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听和说相加,只有交际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交流,采用多种手段,如竞赛、模拟表演等形式,创设说话情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性。

如小学一年级《我们的画》这一话题按图下要求,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讲讲自己的画,看看、评评别人的画,展览自己的画,如果到此为止,充其量是看图说话。在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多个回合、多个情境,让学生能真正体验互动的交际过程,让学生大面积参与表达交流。

互动一:教师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互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互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互动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出“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 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自己的意见。

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与人打交道的机会,主动合作,多说、说好,做一个落落大方、说话得体、能说会做的学生。

1.学会倾听,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质量

口语交际是一个听说整合的过程,“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因此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只有听清楚、听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要敢于表达,又要学会表达,还要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口语交际中,只有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才可能模仿他人的话语和表达方式,才可能吸取他人说话中的精华,才可能辨别他人语言的对与错,才可能与他人继续交流。认真倾听也是一种文明礼貌,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表现。

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小兔运南瓜》时,由于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想的办法而忽略了听别人的内容,以至生生互动较少,我就设计了一个“说说谁的办法好”的活动。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的办法,另一部分学生听。然后再汇报:“我觉得××的办法好,是因为……”但双方交际并没有在这一层面上停止,紧接着,其他同学还可以进行反驳:“我觉得这个办法还不如××的办法更方便……”促使大家认真倾听,根据汇报者的表述,做出相应的对答。这样一来,学生的倾听有了目标,交际双方不断地发出信息,听者和说者的地位又随着交流的需要不断转换,在你来我往中,听者发现了他人的闪光点,为自己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说者备受鼓舞,增强了表达的自信,成为真正的互动的口语交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促进了学生之间“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

2.注重模仿,叩开学生口语交际的创新思维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中,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虽说在生活中口语交际几乎无处不在,但自然状态下的口语交际存在不少问题。口语交际具有现场性、流动性的特点,交际的对象、情境往往处于变化不定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口语交际教学的难度大、不易把握。因此,我们要把口语交际的过程和步骤详尽地展现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表演,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感性认识。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保护有益的小动物》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有益的小动物,设计了一个“入场检查”的教学环节,为了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交际,教师戴上头饰亲自与学生示范交际:“你好!你是谁呀?你的本领有多大?”一学生扮演“小蜻蜓”说:“我是小蜻蜓,我能捉很多很多的害虫。”老师:“你真了不起。欢迎你!”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很快领悟了交流的内容。然后再请两个学生进一步示范,最后再让全班同学在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

教师的示范在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模仿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指路,还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激发个性和情感,增强学生口语交际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的快乐,唤醒蕴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条金科玉律。”

如在小学一年级《找春天》的教学中,学生找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春天这么美,你会想些什么,对春天说些什么?这一充满童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哇,春天太美了,我要把它画下来。”有的要用相机照下来,有的要把它写下来。也有的说:“春天你真美,我喜欢你。”学生这些感受产生于丰富多彩的情境中。真情实感的流露,烘托了主题,使课堂气氛达到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四、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形成

篇6

【关键词】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激活思维

【现象】从小学一年级起,我们教师在每日繁忙的教学之余,反思起来,常常会发现一种现象:有些孩子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而有些孩子恰恰相反,思想僵固,不能表达。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加以时日,他们之间的差距会大幅度缩小的,甚至会出现反超的现象。

(一)首先,一定要认真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相应工作,努力完成预设任务。即,教材必须要吃透,备课一定要充分,上课务必要吸引学生,课后还要有及时、深刻的反思。

1.课前,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在吃透新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具有想象力和预判能力,学会和习惯“换位思考”,评估学生特定年龄段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多想想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怎么才能使他们学地更好?某些知识点学生能不能弄懂?随后,整合教材内容和配套的教案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第二次设计。这样,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做到驾轻就熟,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2.课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个人魅力,旁征博引,力求把知识讲地更加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感觉和流连忘返的感受。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绪,学生也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积极主动地求知,达到“乐学”的境地。

3.课后,教师要深刻地反思,这也是教师个人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步骤,可以实现自我提升。

无论是哪一个老师,一节课上完,一定会有让人满意的地方,同时也会存在着某些不足。及时反思“亮点”,会使我们经验更加丰富;及时反思存在的“不足”,会使我们教学中的一些“诟病”,不断得到改进和修正。比如,有一些老师上课,习惯用手拄着讲台,给学生没有精神和疲劳的感觉,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困倦了;有的老师上课愿意不断地看表,容易让学生感觉,老师心有旁骛,没有完全把心思用到课堂上,于是学生也容易受影响,变得心神不宁。

(二)其次,启智由学,学会合作,精巧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启发引导的重要平台,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做好向导,“启发引导”这项工作做好了,你的教学就成功一大部分了。尤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上,首先教师,导课交代出本节课学习的任务,然后示范说出交流的方式。

1.师生的交流。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学习体验,创造一种平等的话语交流氛围,平等是课堂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只有师生关系上的平等,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开放式的思维。在交流感想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走动,关注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询问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的进程,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他们解决着他们的疑难。

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存在,要“”,不要对表述者的“奇思妙想”,进行讥讽或者嘲笑,应该以最大的宽容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热忱关注,然后,纠正他们的观点。整个过程,必须要有耐心,否则学生就产生惧怕思维和表达的心理,没有兴趣积极思维,主动表达了。

2.生生交流,小组讨论

生生交流,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在这学习交流中,个人观点和他人观点,肯定会有悖论,持有悖论的同学,肯定会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的错误观点,进行修正。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地得到树立。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需要合作和互动的过程,有利于发挥个人的长处和集体的力量,也是实现自我认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过程,精心设计,妥善组织好了,为实现课标,学会合作,学会求知的最终目标,就会又迈进了一步。

(三)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

1.每天语文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让孩子,每天在语文课前,说一说,他们一天做的一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引导他们说出有什么所获。刚开始,孩子们上前面说的时候,不太大方,有许多不良的习惯,如不瞅人,只顾低头说自己;事先备好了,突突地一会就说完了,没有感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每个人说两次之后,这些毛病,基本都改正过来了!

2.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呈现的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我根据不同的文本而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字词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梗概,让学生先写在本上,然后再相互交流。刚开始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的限制或者因为胆小,直接脱稿阐述,表达的不理想,所以,我允许他们事先将大意写出来。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而且也训练了他们说和写的表达能力。在分析文本和吃透文本的过程中,采用说和写恰当结合,几年不间断地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篇7

【关键词】生活;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课堂中的生活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大纲中提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从教学大纲的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要重视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实践性和活动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贴近生活,教师应该选取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小天地。让学生学习的文本由单一化到多元化,选择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讨

(一)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

现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都注重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读懂它们也不是很困难,但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语言文字的优美,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记得在上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我组织孩子将课文改成剧本,每组学生表演一个情节。这下孩子们可乐开了花,学习情绪一下高涨起来。表演猫头鹰的孩子,每天白天休息,夜里出来上班;表演小袋鼠的孩子,故意挺着大肚子,双手做抱大肚子状,还得跳着走;大家都想象着小猴会不会让我们都像他那样,每天在树枝上荡来荡去,结果,小猴一点都不霸道,尊重每只动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最后小猴当上了万兽之王。让孩子体会到对一个人,一个小组,一个大组,一个班,一个学校,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要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让故事穿越生活,从思想上打动他。

(二)教学中注意语言的生活化

语文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往往是出口成章的文人墨客,随时可以引经据典。事实上语文老师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但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和认知能力还有限,加之网络文学的泛化,难免会出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出来。

如在教《信》这堂课中,笔者在课堂导入这样设计:1.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谁愿意来跟我打个招呼?2.师生读信。谢谢大家带给我的快乐!我也有一份意外的惊喜,想请大家共同分享!(出示精美的信封)瞧,这是什么呀?猜猜这封信是谁写给我的?让我们一起打开这封信,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在自己和学生一起走入文本时设计这样的话:“瞧,小鸟正在请小姑娘替它写信哩!我就是这个小姑娘。小鸟,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呀?赶快告诉我吧!”笔者用这样极具生活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写出自己内心的话。

(三)课堂情境的营造

人的学习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因而课堂中情境的营造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基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声音、色彩、图画等容易接受。如在《母亲的账单》这一课中,笔者先用轻柔的语调跟学生交流,回忆自己母亲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母亲深沉的爱。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母亲平时的工作,家里的花销等等。让学生回家了解家庭情况,开出一份账单,感受家长们工作的艰辛和对自己的深爱。

三、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如何把语文课上好?这个问题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管哪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学习。而学习应该是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我们想尽办法给学生“灌”。如果我们尝试去问学生,你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看看他们埋头写作业的情形,我想不用等他们说答案,我们也应该很清楚了。我在去年冬天,看见孩子们的课间活动喜欢踢毽子,用塑料纸制作的毽子和后面的铁片磨的时间长了,塑料纸容易脱落,而后面的铁片还完好无损,一个键子两块钱,再买吧太浪费,不买吧又玩不成,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超市买来新的垃圾袋,三个袋就能制作成一个键子,利用课余饭后,晚上、周末等时间,为他们制作毽子。结果,很多学生都来央求我,有时候,手剪累了,背酸了,但心里很甜。看着孩子们高兴地玩着,有时候从我跟前过,有意做个鬼脸。我心里甜,孩子心里更甜。满校园孩子都很喜欢我,因为我往他们心里装的是快乐,希望。春天带他们到公园,放风筝,做游戏,为他们过集体生日。夏天和他们一起制作豆腐,带回家,让家长也尝尝。

我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而不单单是在课堂里,学生对老师的感受也早已不局限于课堂的知识,而化为了一种情谊。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早已超出了课堂,化为一种生活的引导,在生活中,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份惊喜。

参考文献

[1] 叶澜. 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理论纲要[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 卫丽娟.享受语文课堂[D]太原:山西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动性

近年来,在全国的很多小学中,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教师越来越重视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成果进行经常性反思等手段来达到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目的,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与以前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如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却逐渐增多等问题,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涵盖广、需要识记的内容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又加上这门学科在写作和阅读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造成许多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情况欠佳、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现象。上述几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中本身就是教学的难点,这些现象在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

二、小学生普遍心理

小学是学生步入学校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向初中教育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小学生是一群刚刚进入学校门槛且心智能力尚幼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通常开阔但尚未成形,就如同一张白纸一般,他们对于各学科的学习通常以兴趣为优先考虑因素。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

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注重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培养

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小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培养其对语文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教材上规定内容的教学,应透过传授的内容重视其背后所蕴含的语文逻辑和思想,让学生养成语文思维的习惯,不能只是会背诵,还要懂得运用。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下列步骤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首先,要主抓基础内容:学生的语文成绩通常具有差异性,且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以及学习技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技巧。其次,明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自己思考,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对学生起帮助和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阐述,结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和特点的分析,并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使小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文中指什么意思?2、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二、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法指导

1.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2. 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 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about Xinjiang Ethnic Bilingu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N Juan, LIANG Yan, MAIHEPULAITI・Kanj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u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about Xinjiang ethnic bilingu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e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making the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ealth, steady propulsion to reach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competent in both Chinese and ethnic languages and for the better and quicker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Key wordsbilingu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Xinjiang; ethnic minorities

0 引言

新疆是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左右,因此在新疆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新疆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社会环境中,所以熟练掌握除母语之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是新疆各少数民族适应多元文化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2004年,自治区适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加强双语教育的政策措施,新疆双语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 目前新疆双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历经形成期、发展期到完善期的50多年的发展,更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育的方针、任务、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办法和措施,不仅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同时也使得双语教育健康有序的推进和发展。

目前,新疆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过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双语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在新疆,北疆的双语教育要明显优于南疆,城市的双语教育要明显优于农村。由于新疆人口分布的差异,北疆的汉族人口多,经济发展也较南疆要好,因此在双语教育的师资和教育投入上都要优于南疆。另外,汉族一般集中居住在城镇,而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戈壁中星星点点的绿洲村落。居民点的彼此隔离使得不同民族间的交往变得特别困难,尤其是在维族集中的南疆地区,村中几乎没有汉人,维族居民和儿童完全没有接触汉语的客观环境,基本上属于单语单文社会。

1.2 双语教育缺乏科学规划

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虽然在课程设置上都是严格遵行国家统一课程要求,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很少,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也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县(市)民族语文与汉语文教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齐头并进,有的则是先进行汉语文教学,待到三年级或五年级再进行民族语文教学。在每周的课时安排上,每个学校也不一样,有上七节民族语文课,也有五节或者两节的。教学模式和课时设置的不同对双语学生所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在教材使用上,为了学校的升学率的考虑,一般使用与升学相关紧密的教材,而不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另外教辅用书的短缺与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单纯依靠一本教材学习学科知识,这样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目前学前双语教育――小学双语教育――中学双语教育缺乏有机衔接,双语教学模式在升学政策等方面衔接不好,导致部分初高中双语班学生在升学中因缺乏专门的双语模式考试升学的配套政策而难以参加相对应的考试,从而影响双语教育规模的扩大。

1.3 双语教师数量短缺,教学能力不高

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双语教师属于数量缺、汉语水平低和汉语授课能力低的“一缺二低”的状态,相当数量的双语教师会读写不会听说,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合格教师比例很低。根据新疆大学南疆教育专题组在对南疆三地州的教育改革报告中提到,在和田地区能真正进行双语授课的教师只占总人数的10%,甚至有部分中小学由于师资等原因出现汉语班被迫中断招生的困境,这样的情况严重阻碍我区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发展。(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

1.4 双语教学信息化程度低,满足不了教学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新疆民族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推进教育教学信息的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丰富的网络、广播电视等汉语教育资源没有被广泛利用起来,满足不了教学发展的要求等。在一些边远的贫困地州义务教育中,更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的运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亟须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 对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建议

新疆的双语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新疆的双语教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但是我们又有许多特殊性在内。对于新疆的双语教育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采用政策倾斜和特殊措施相结合的重大举措,尤其是针对新疆南疆三地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更应加大双语教育的扶持力度。针对农村的双语教育落后,可以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办学等方式实现教育结构和布局的合理化,贯彻实施自治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让汉语逐步成为校园的第二语言。

二是广泛开展双语教育理论研究和双语教育实践研究,科学规划双语教育,设置因地制宜的教学模式,开发合适的地方和校本教材,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规划课时,并建立符合新疆实际的双语教育教学评价标准。

三是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自觉。学生的水平是建立在教师的教学基础之上。通过让双语教师参加培训或到优秀学校听课的方法,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启发双语教师文化自觉,提升双语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切实提高双语教师队伍质量。

四是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尽可能多的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教学途径,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和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增加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

五是增加相应的政治思想和心理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南疆地区,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宗教氛围非常浓厚,地下讲经点依然存在,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敏锐性,容易被“”教唆,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形成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观念,对汉语产生排斥的想法,从而影响双语教育的进行。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清楚地意识到目前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地发展新疆的双语教育,把学校办成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从而促进新疆民族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民汉兼通”人才,为改变新疆相对落后的面貌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姣,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马少云.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现状及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

[3]祁伟.新疆和田地区双语教育实践成果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4).

[4]祁伟.新疆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调查报告[J].读与写杂志,2008(12).

[5]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6]新疆大学南疆教育专题组.南疆三地州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报告[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