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落蛋范文
时间:2023-03-29 18: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空落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找个空纸盒(要有一定的厚度,最好是包装箱型的哪种),然后四周打孔,把鸡蛋用布缝起来,四周留出绳子穿孔的位置,然后用细绳子从箱子的四周穿好,进入箱子把鸡蛋拉起来(这样鸡蛋就会在纸箱中悬空,但拉的时候别拉太紧,)这样,从高空坠落,纸箱本身的空气阻力加上悬空,鸡蛋碎的几率大大降低。
2、可用A4纸折成圆锥形,外敷泡沫或海绵或棉花,鸡蛋裹中间封好(最好能固定住鸡蛋),可使鸡蛋平安着陆。
3、可将鸡蛋放入一个稍厚的气球里面,并且要充满三分之二空气,然后外面再套一个气球,里面要充满空气,可使鸡蛋平安着陆。
篇2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
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在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特别重视精心设计问题。
一、挖掘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我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将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体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的慢。 通过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来引出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我先用“高空落蛋”的实验拉开序幕:将细绳一端拴住一只气球(内置一鸡蛋,气球内不加气),将鸡蛋拉到一定高度后放手,使其自由下落。结果可想而知;当我再次重复此实验时同,在鸡蛋的下方放一块海绵,结果自由下落的鸡蛋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从物理本质上看,又应该怎么样解释呢?
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
因此,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共振”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问题:“洗衣机在什么时候振动最强烈”,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观察洗衣机的脱水过程和脱水完成切断电源后的过程,什么时候振动得最剧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于这个本身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有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做了认真的观察。不少学生认真阅读了说明书,又认真预习了“共振”这一节内容,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体验,在上新课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激烈,学习效果十分时显。然后我再引出教材L的一个问题:“1830年,一些骑兵列队通过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桥时,桥居然坍塌了”。是不是由于骑兵的质量太大引起桥的坍塌?
通过前面学习“共振”的知识后,学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马蹄有节奏地敲击桥面,引起桥的共振,致使桥面坍塌。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很好,真正理解了“共振”这一知识点。
四、优化问题设计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活动,并对研讨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知识和能力目标方面发展。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课外活动 动手能力 钻研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53-02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些任课教师不重视课外活动,平时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其实,开展各种物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钻研物理的兴趣。比如,上完第一章《测量的基础知识》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这个名词既感到陌生又感到新鲜,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干劲。为了很好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任课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测量物体的课外活动。给学生介绍中学物理中常用到的几种测量工具及应用,如长度的测量用“尺”,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温度的测量用“温度计”,以及“万用表”可测电流、电压、电阻等。指导学生怎样应用这些测量工具,要求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测量工具的“个性”,掌握测量工具的“共性”。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物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的学科。这样,不仅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而且达到了巩固教学的目的,最终把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扭转为“我要学”。
一、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的实践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及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外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实践机会,因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着更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所学的内容,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如“为什么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通过的位移只与它的初速度有关”“为什么质量相等的几个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相碰撞之后能传替速度”等。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新设想、新问题,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找实验老师借仪器做实验,咨询老师,相互讨论。他们的创造冲动促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志趣以及个性上的差异较课堂上能更为鲜明的显示出来,让教师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生,从而因材施教,并使得因材施教既有了对象,又有了内容。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发挥到极致。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得很好,但动手能力较差,而有的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的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教学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的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他们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学过大气压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制作演示活动。中学生好胜心很强,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有种输不起的倾向,特别是学习好的学生。对于A类学生来说,在老师眼里是尖子生,在同学当中是佼佼者,但在动手能力方面可能略差一畴。A类学生为了怕输,他们会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能力,不断地组合,在失败中总结,最终就会制作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在这过程中,A类学生体会到失败,并学会在失败中站起来。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也体会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扬长补短,成功才能永随自己。而对于学习差而动手能力强的B类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是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刮目相看的机会。因此,B类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他们会翻看课本上的知识,吸取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很快就能制作一个好的演示模型。B类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并不是比别人差,只要做到发现哪里有缺陷就从那里补起来,就能做好,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自己也是一个天之骄子。
“静学动练,打造多面手”。课外活动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是教科书上没有答案的。如“不能简化成串并联关系的复杂电路应用什么规律去计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要到课外书中去寻找答案。由于学生是带问题去看书,目的明确,因此就会把平时认为很深奥的书看懂,并对这些书产生了兴趣,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活动中就得到了提高。
在开展小制作课外活动中,当学生成功地制作好一个模型或完成一个实验之后,为了能让老师和同学接受和理解,他们必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制作的目的、原理、操作及步骤等。因此,它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由内伸外,以外克内”。我们要把课内的东西延伸到课外来完成,再由课外见习来攻克课内解决不了的难题,从而达到内外结合,相互巩固的目的。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学生所获得的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但大量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来自课外活动。我们开展的各种物理课外活动,多是与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相联系的。比如,为了制作一个不倒翁的小制作,学生必须调动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关于平衡条件知识。首先使自己的设计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去制作。虽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烦恼,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培养了科学素质。同时,使课堂内攻克不下来的难题迎刃而解。
“先以巧劲攻简小,后以气势破深难”。学生在学习“冲量”时,总感觉到难于理解。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做“高空落蛋比赛”的小实验来帮助理解。作法是,让鸡蛋从二层楼的窗外下落。要求鸡蛋着地时,鸡蛋不破,落点准确,下落时间短,装置轻巧。教师启发学生综合运用动量定理、抛物运动、物质的不同密度和强度、空气阻力等方面知识进行设计。参赛的同学积极查资料、选择包装材料,进行巧妙设计。在这些设计中,包装形式新颖,千姿百态,令人赞叹,并很好地解决了实验要求。同学们利用冲量和动量知识,精确地分析了落蛋不破的道理,他们的讲解令教师和同学都满意。
二、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一点心得
物理教学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每一种形式和内容都相统一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中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物理课外活动,应尽可能围绕课内知识进行,使课内课外知识相辅相成。例如,高中物理讲“三种宇宙速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推理过程,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物理含义,但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对“宇宙飞行奥秘”的追求,可在课外活动中举办“宇宙飞行”讲座,从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讲到卫星的回收技术,通讯卫星及航天飞机等,这些内容都是对课内知识进行的延伸和补充。在活动实践中笔者取得了两点心得。
1.“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不要离开课内知识太远,只有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去开展物理课外活动才能收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同时,还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活动性、实践性原则,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等。
2.“组织有力,强学深研”。物理课外小组的活动虽然是学生自愿的活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加强领导,引导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素质。比如,在一个年级的学生中有一些对物理兴趣特别浓,他们除了完成课内作业外,自己在课外还阅读有关的物理读物,找些零件制作有关物理仪器或有关小制作。他们经常主动去找老师和家长求教,会提出有关物理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的考试分数不一定是全班第一,提出的见解不一定都是正确,但他们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这些学生常常是物理小组的中坚力量,教师要发动他们,给他们以信任。同时要求他们制订明确的活动目的,并拟定活动计划。这样,他们自己才会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访问,然后充分讨论,最后交由教师给予总结、归纳并加以指导。在活动中,教师要制订好小组公约,认真培养小组长,坚持一般指导和特殊培养相结合。在开展物理课外教学活动中,灵活多样,在学习与活动中,使学生学得轻松过得充实。切忌搞形式化或把它变成课堂教学的继续,变相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负担。
总之,开展物理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意志。
【参考文献】
[1]王学斌,王杏村.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乔际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大院出版社,1991
[3]姚文忠.物理教师及其心理学研究[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问题;策略
1.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对物理实验认识不足和各校具体条件不同,许多学校只重视高考科目,而对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在资金投入、组织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实验室硬件设备没有及时补充、更新。近年来,由于各校扩大招生、新课程改革对实验要求的变化以及对物理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很多学校出现实验仪器过于成旧不能正常使用、仪器数量不够、教学内容与仪器不配套等情况,使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展。
1.2实验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有的教师由于对实验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课堂讲授,使实验课时得不到保证,削弱了实验教学。加之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模拟实验,不重视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法,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实验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由于对物理实验作用认识上的不足,一些教师单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造成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课前对物理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了解不够,课堂上只是仿照教师进行机械操作,实验质量不高。
1.4对实验操作缺乏巩固和必要的考查。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物理仪器和设备、具有良好的实验修养,是物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缺少对实验的反复练习和巩固过程,更缺乏对实验技能的考查。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熟练程度不能了解,更不能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甚至对于高中物理实验考核,部分学校只在实验考核前才抽时间统一让学生操练,平时的学生实验都用教师演示,甚至只用口头讲授来代替,使对学生仅有的实验考查变成了机械操作。
2.高中物理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针对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步伐,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1转变观念。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转变观念是关键。学校领导应树立新观念,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调配和其他相关方面充分考虑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教学改革给予保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
2.2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比较深刻、牢固。在我校开设的自然研究兴趣活动课中,我们尝试了 “测沙子间的动摩擦因数”、“高空落蛋”、“拍摄自由落体频闪照片”、“超级肥皂泡”等课本内外的一些趣味性实验,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它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
2.3在实验课中开设适量的探究式实验。如果每次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进行“按方抓药”、“照图施工”,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不再会有浓厚的实验兴趣,在这样的实验课上学生差不多是一具“行尸走肉”。因此,教师要适时、适量地改进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一些开放型的探究式实验。当学生已经熟悉实验的流程后,应该尝试让学生适当地亲身经历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制订步骤,设计表格,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实验评价等实验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使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和角色。当然在实验中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实验的信心,并对他们的实验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上或思维上的“闪光点”。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析原因,从中有所发现。
篇5
【关键词】新课程 特色校本课程 渗透教学
一、背景和现状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都进行课改的历史环境下,初中的新课程在内容和难度上进行了很多调整,初中课改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来源于生活,符合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而新课标认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并明确了物理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要学习 “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索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初高中衔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高一物理难教难学,高一新生对学习物理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在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的一次抽样调查中,有20.1%的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一八门课中最难学的,而选择物理最难学的同学中认为难学的主要因素则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为何物理会成为许多学生的拦路虎?
思维方式要求改变是主要原因。初中物理课程基本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大多数问题是以生动的自然、生活现象或直观的实验为依据,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形象思维获得相关的知识;而高中物理课程多数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研究问题时往往不能以直观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对直观的现象、数据加以抽象、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初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多是单因素的归因;高中课程的问题的逻辑关系则是多因素的归因,而且还是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要求自然高了很多。
二、对策
如何搞好新课程下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呢?
许多常规教学很难突破衔接的瓶颈,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喜欢新鲜的东西,这势必要求我们也一定要求新求变。“一如既往”教学方式往往很难有成效,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渗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奇特的疗效。
1.让物理生活化,共同去探索奥秘。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学物理是有用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物理知识与应用技术、人文学科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讲述一下物理的发展史;又如,在讲解人造卫星时,可以讲中国卫星的发射基地以及“神州飞船”的发射成功;并可以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么生活的。再如,在电学时,有许多电学器材:电容器、电感、电表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拆卸和组装一些废弃的收音机等家用电器,去实际感受这些电学器材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适当进行讨论。
2.让学生学会用物理去创造。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同时,面对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创新不能缺少。现在高考的改革趋势也十分强调创新。“高考要能选拔出那些有一定创造潜能、但在其他方面也许不太突出的怪才,”中国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全国初、高中教育校长论坛上表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选拔,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改变现在一张试卷为所有类型院校选拔人才的不合理现状。”
现在的学生很欢迎创新,也很想创新,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搭好这一平台,帮助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学生在常规学习活动中,一般以接受正确的知识,答案都是唯一的,思维方法也容易墨守成规:从问题和答案之间,直线思维方法,即: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扩散思维,让他们发现,问题与对应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发散思维:
甚至是问题和答案可以成多点对应,成为网络化(2)网络思维:
要设计一些答案并不唯一的物理活动,让学生能在物理思维中自由飞翔。
拿本校来说,学校开展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而一些科技项目的校本课程老师基本上是物理老师。在这些课程中,要运用大量的物理知识。
用干面条,橡皮泥,针线包,牙签、筷子、报纸,铅画纸,天平,砝码等等这些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让学生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
问题一: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
这就需要用到受力分析,考虑力的平衡和重心,甚至还要涉及到建筑力学的衍架结构,学生会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架子,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实现最好的答案。在这个制作的过理程中,学生应用了物理知识,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问题二:制作一辆先用3枚1元硬币作为重力能源,可以行驶的小车;行驶到一定距离后再自动启动1节5号电池为动力源的电动机,由电动机驱使小车继续前进,最终到达终点门标里。小车从起点线出发,让重力能源行驶的距离尽可能的长;启动电能后,让小车能进入到终点的门标。这一任务的关键是:势能―动能―行车―启动电源―继续行车――直到门标。
这题需要学生研究: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怎么转化成小车的动能;然后要使小车开得尽可能的长,这里就要考虑轮子的大小,轮子和地面的阻力;同时,有要使小车能自动启动,就要思考电源的控制开关怎么设计,马达是装在轮子上好呢还是用风扇好,车身的材料用什么好
这个题集合多种物理知识,极大的考验了每个学生。可以说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来没有这么系统的应用过,我们可以发现物理在这里被提升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学生在失败中不断挑战自己,获得了一种刺激感,自身的智慧也得到无限拓展。
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并不只是用来算算题目这么简单的。
问题三:水火箭,要求让水火箭飞的越远越好。我们的学生是高一的,他们还没有学过动量,但为了使水火箭飞的远,他们自发的会去找动量的相关知识,动能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都早早掌握了。这些学生还具备了自学物理的能力,关键是他们还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加不会觉得物理枯燥了。
这些平台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惊喜,在快乐中学习了物理,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情感。
三、实践
1.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是一大保障。我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校本课程。学校有校本课堂就有了训练时间的保障,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参与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中。同时又是学生自主报名,就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所以说,学校的这个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有些学校担心,准备了校本课程后,学校的课时就会不足。但事实上每周抽出几节课,对于课时和进度是绝对不会有影响的。因为,只要用这些校本课程发挥功效,这个“1”节课的效率远大于原来的功效。也就是说,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很久,或者说可以给学生带来长久的热情。
校本课程安排时间时应当是一个年段统一,而不要每个班分散,一个年级的所有班应该集中开展,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秩序的影响,大家都有校本课程,其他班级也不会因此而分心。
至于开展的场所,最好就是因学科而异,不要局限在教室里,可以去操场,实验室,比如说,我们做“高空落蛋”的活动时甚至可以在屋顶。但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2.教师开发创新题目是一大基础。这些特色校本课程的题型是不固定的,很多设备材料是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的,本人找来过面条,橡皮泥,针线包,牙签等等,找来过报纸,铅画纸,天平,砝码等等,设计出了很多原创题。像用面条搭一个水平距离最长的建筑物,只能用面条、橡皮泥和针线等;三角形的固定性可以运用到建筑上,使桥、房屋等更稳固,用牙签和橡皮泥也可以做一个稳定的建筑;用报纸也可以做一座伟大的桥梁。这里面很多知识都是涉及建筑力学,桁架结构等,学生都象一个个未来的建筑师。
这些题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最大程度的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他们的团体合作精神。
教师开发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科学性,而且要能够有创意。同时,内容必须具有开放性,如果题目是毫无科技成分,或者说带给学生只是机械地动手完成,那自然无法达成我们所追求的效果。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和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师生在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学生对这样的学科是相当有兴趣的,他们在课中可以竞争,可以合作,大家完全平等,按他们的说法他们常常会投入其中而忘了下课铃声。他们如此喜欢这门课是对教师的最大鼓励。
3.合理的学习模式是一大关键。这些课程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只有几个人的合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与小组之间是竞争的,往往采取竞赛的形式。每个小组为了最先最好完成任务或问题,都积极讨论合作,脑袋展开高速的运转,各种物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得到回忆并被应用,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他们要进行对多种科学规律的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法。在他们的研究和制作过程中,有批判性的评价自己的方法。在不断的尝试下,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得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新的规律。
最后,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比较合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成效
用一些特色的平台结合教学,这种渗透是相当大的。学生有了校本课程,表面上每周一两节课,但这几节课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大,“1+1”在这里远大于“2”。这种特色的渗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渗透教学中,创造和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人感觉和学生从来没有这么亲近过。学生会跟老师有很多交流,教师也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更加信任教师。教师和学生都能真诚相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自然可以做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到办公室找老师解决问题了,这种场面是可喜的。教师也会在这样的教学中放下架子,和学生很好的融合。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却、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2.学生成为主人,热情高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感觉“读书不是老师要我们读,而是我自己想学的。”学生在这种心情下,学习劲头自然高涨,学习再也不感到痛苦了。学生有了开展自我开拓的学习,自然会觉得不是被动的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融入到集体中去。学生不再受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束缚,思维可以更加的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敢于冒险和创新了。同时,很多知识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感觉物理再也不是空洞的、飘渺的,相反是很实在的,是可以在生活中用到的。学生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下,处理问题时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在学习物理时能够摆脱以往的死板、机械解题的缺点了;有许多学生反映,连粗心大意的缺点都改掉了。
3.综合能力加强,合作氛围变浓。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强,对任何知识都有了审视的态度,并都想自己去探索一下,具备了一些自学能力。最可喜的是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明显改善。学习上遇到困难,也能自发的组成几人小组,学习风气也有较大的提高。在相互合作氛围中,学生不仅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和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用科学的眼睛去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有个学生观察到课桌椅的高低会影响到同学坐的舒适程度,提出了自己的创新作品。
具体的设计图纸如下:
说明:凳子是不锈钢腿管,里层稍细,可以在外层内部自由伸缩,外层上有个卡口,可以通过卡口上的螺丝把里层固定,四只脚都可以高低伸缩,达到每个同学所需的高度。这样的凳子更具舒适度,更具人性化!
我们的学生获得这种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成功,也是现代教育所想要的阐明的一种思路,可见,这种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确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4.困难生得到了新生。我们的特色校本课程渗透教学,人人平等,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在平常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在这种活动中,困难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感受到了物理的美妙。同时,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有时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强,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低头了,有时候也能参与到平常的物理课中,他们从成功逐渐找回了自信。虽然困难生有时还会遇到困难,但校本课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早已驱散了对学习物理的恐惧。同时,为了在校本课程中能更出色的展示自己的实力,他们不断地向真理发起冲击。他们也不再自卑了,敢于向教师请教问题,逐渐走向了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