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词范文

时间:2023-03-24 06:4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兰容若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2、《纳兰容若诗词》是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晓雯、夏如意和苏缨。该书收藏了纳兰容若的大部分诗词,爱好文学的人值得一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当朝大学士,其母为英亲王之女爱新觉罗氏。这样显赫的身世,可谓是名门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荣华享不尽,一世恩荣常伴随。可他仍旧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词中可以大体窥见他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

关于他的爱情故事:

有的电视剧中展开想象,将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表妹作为主角,纳兰容若则充当配角,爱而不得,满腹才情且伤情。可我看,纳兰容若完全可以作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现过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错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篇3

能称得上人生和故事都“美一点”的,在我心中,大概只有两个人了。一个是纳兰容若,另一个是仓央嘉措。

纳兰容若,第一眼看到这名字,我就深深爱上了这几个字。然后循着这几个字的轨迹,沿着他文字铺成的路,慢慢走近了拥有这么一个美好名字的人的情感世界。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

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也许你也没看过他的故事,但凡有些诗词知识的人一定听过或看过这些经典的词句:“人生若之如初识,何事秋风悲画扇……”“人道情多情转薄……”“谁念西风独自凉……当时只道是寻常……”

是的,这些经典词句就是出自他不凡之手。几百年来,有多少人曾引用过他这些词句来抒发自己对生活对情感的深深感受!

他的人生犹如他的文字一样精美,精彩,婉转,哀愁。有什么样的人生,就会书写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心情就会演绎怎样的文字。能把文字运用得如呼吸一般的自然,那么生动,那么直指人心,那么拨弄心弦,非才华横溢之人是不可的。

感觉他的文字是和他的心弦一起跳动的。如若不然,为何他的文字会如此充满灵性?

正所谓“文如其人”从一个人的作品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情,性情,品行。文字与一个人的生命基调是相合的,怎么都勉强不来。

世间最美,美不过人间词话。最深的情,需要最真的词来表达。诗寓志,词是情。相对于诗来说,我更偏爱词。之所以偏爱,是因为词更能表达心声。它没有诗句那么直白,它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羞怯之中散发淡淡的香气。细细品味,入心入肺,回味绵长,从肌肤慢慢浸入肌骨。

而纳兰词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它让我欲罢不能。尽管有些词句理解起来要费一番思量,但我心甘如饴。

纳兰容若,从一出世几乎集万般宠爱一身。他出身高贵,有最好的家世,最好的家教,最好的老师,还有最知心的朋友,还有在他心中最美最柔情的妻子……仿佛世间最好的东西他都拥有了,几近完美。

但有谁的人生最终以完美收场?结婚不过三年,他的妻子就因难产而死了。也许是天妒英才吧!从小就体弱多病的他,在三十一岁那年也因病一缕幽魂散尽了。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纳兰词共有三百四十多首。其中被称为不朽经典之作的不乏其数。在这些经典的词句中,一定会有一阕词,一句话深入你心的。不信?只要你愿意跌入纳兰词的怀抱,一定会有我同样的感受。

在感叹遗憾的同时,不能不惊叹他的盖世才华。

他像一颗流星,在天际间划过一道最耀眼最灿烂的光辉。虽短,却光芒四色。

觉得,若世间还能有谁能与之堪称媲美的,那就是仓央嘉措了。他们都是世间至情至性的的男子。虽然他们生在不同的年代,文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直白式的,一个是含蓄的内敛的。但他们的文字都是用“血”心血挥毫而就的。

最真的文字,需要最真的心才能读懂。读罢他们的词句,诗句,仿佛畅饮了人间极品雨露。满口余香,心之摇曳,幻想若能成为他们笔下的她,一定是“虽九死其犹未悔”啊!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身世更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

他的的诗,不仅充满睿智却又不缺乏万般柔情。念起来,看似淡淡的一片云,实则是很有分量的沉甸甸的一块玉石。

只可惜,同样是天妒英才,才二十五岁,就成为了政治争斗的牺牲品。

很喜欢他的那首《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也喜欢他的《见与不见》还有很多,很多……

篇4

一局棋,一壶酒,一张琴,一老翁,万卷书,这便是欧阳太守的生活。欧阳修为官清廉,与民同乐,醉倒于亭。生活亦是如此简单,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这便是游玩之乐。“六一”就是欧阳修的全部生活,如此高风亮节,难怪世人景仰,简单生活,活出一个更加洒脱的人生。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的一亩田园便是他的生活,时而在田间锄草栽苗,时而在山林间寻找奇石怪木,时而与三大才子饮酒作赋。简单的生活让他的诗风与画风日益成熟;“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书房便是他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宴酣之劳心,纳兰容若对自己简单的生活感到恬适,他脱俗的词风让人顿生爱意。简单生活,活出一个更加充实的人生。

70%的无用功能占去手机大部分内存,70%的闲置房间反而让人感到孤独,闲置得太多,配备得太高端,反而让生活更加疲惫。

川端康成的《雪国》曾令多少人赞叹,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令多少人沉醉。然世殊事异,晚年的川端康成集各种荣誉于一身,万千荣耀、功名令他疲惫不堪。不仅在晚年一无所出,最终也因不堪劳累而自杀,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供世人说。倘若他能弃一身荣誉,简单生活,那么响起的不会是他自杀时的枪声,而会是他的新作在苍穹之下,大地之上唱响的盛世骊歌。

简单生活,像先秦的子民那样吧,撷掇一茎蒲荑,为心上人的发髻染上清新质朴的心意;简单生活,像林逋那样,隐逸山水,梅妻鹤子,让自然的盈盈眼波,曲折探进你的心底;简单生活,像苏子一样,一叶扁舟,于冷遍千山的窈窕月色里,发一场物我不变的呓语。简单低调生活,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张继枫桥夜泊,倾听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鸣;辛弃疾于明月稻花香里,倾听清平道上的半夜鸣蝉。生活远不需那么复杂繁琐,简单低调生活就足以看见生活的本真,因为生活,贵在简单低调!

教师点评:

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充实,读来富有文化气息。标题“生活,贵在简单低调”,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先正面举例,以欧阳修和纳兰容若为典型例子,分别肯定了二人“简单生活,活出一个更加洒脱的人生”和“简单生活,活出一个更加充实的人生”的意义。接下来第五自然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川端康成为例,肯定了他早期的成就,批评了他晚年的迷失。然后文章采用概括例证的方法,列举了“清新质朴”的先秦子民、“梅妻鹤子”的林逋、“一叶扁舟”的苏轼,进一步论证了“简单低调生活,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简单”的道理。结尾再以唐代诗人张继和宋代诗人辛弃疾为例,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文章例证典型,内容丰富,语言连贯,论证有力。

篇5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从1995到2009,有时的挫折也演变成了趣味盎然从的冒险比如:比赛,比如,考试。

期末考试完,真有一把火把书全烧了冲动。现在,唯一发泄的途径就是买书,买书。疯狂地买书。

坐在落地窗前,空气中荡漾着纸张的气息。读着容若的词,觉得自己快被悲伤吞没。“你也喜欢纳兰容若?”一个声音响起。我仰头,看见一个好不像是的女孩笑容满面地站在我面前。“只不过随意翻开一下罢了。谈不上喜欢。”“纳兰容若,写的多是悼亡词,看着很辛苦的。”女孩无所谓地小道,“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更觉得沉痛。”我惊讶地张了张嘴,竟吐不出一个字来。

“容若英年早逝,知道为什么吗?”她大方地坐到我对面,“积郁成疾。”我点了点头,“他是性情中人,很容易感时伤怀。”“我倒不觉得。他太年轻了,试图太过品顺,所以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泪如丝’、‘泪纵横’。若他能把心放开些,或许结局就不会这样了。说回来,这仍是他自身的问题。”我哑然。隐隐觉得她的话中隐含着什么。

“他人的因素也是有点吧。毕竟,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我忖道。“那你呢?”她突然将话题一转,将矛头指向了我。“什么?我?”“我看你挺抑郁的。是没人了解你呢,还是遇到挫折,无法面对了?”对于一位陌生人如此直白的、热情的询问,我无所适从。

“就连平凡的花儿开至荼靡都仍饱含希望,绽放蓬勃的热情。即使将归于尘土,它们也没有忧伤,消沉,更何况人?”她顿了顿,“话的生命要比人的生命脆弱得多,既然它们都能挺过来,你也一定行的吧?”她笑着拿过我手中的书,翻到68页。“葬花铭”三个大字刺痛了我的双眼。

考场的竞争,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奋斗海洋中的一掬浪花。它与渺远的长路,浩瀚的大海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埋伏在深海底下的暗礁,还未出现,我仍需时刻准备,去面对,战胜它。若我现在就暗自消沉,那我又有什么资格说要战胜它呢?

失败了,固然悲伤,一天足矣!时光太浅,我浪费不起。

等我回过神来,再度寻她时,女孩早已堙没在人海里。

篇6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满族词人 。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初名成德,字容若,为避太子允(初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号楞伽山人。他的先祖本为蒙古人,在部落的征伐战争中又以新领地命名自己的姓氏,称为叶赫那拉(又译作纳兰,纳喇)。叶赫部与努尔哈赤统率的建州部有着既相互攻伐,又为姻亲的恩仇交并的复杂历史。纳兰曾祖父的妹妹就是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亦即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纳兰之父明珠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权倾当朝。纳兰自幼聪慧好学,天资过人,童子时已句出惊人,而且文武兼擅。他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寻升一等。他虽生长于富贵之家,仪表堂堂,又为皇帝近侍,却不媚世悦俗,恃强傲物。每每扶危济困,尤喜结交落拓不遇的汉族文士。他的人品和学问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因为寒疾“七日不汗”(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如花生命随风而逝。他的死使当时“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同上),甚至有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纳兰的生。可见他的巨大社会影响。他的座师徐乾学将纳兰生前所著诗词文赋编辑成二十卷的《通志堂集》。这些尚不包括他生前整理、考订、注释、编选的其他大量著作。不过,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他的词集初名《侧帽词》,后易名为《饮水词》,纳兰在世时已广为流传。其词以真纯自然,情深意切著称。虽师法后主词,却自成家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评价之高。难怪当时已有“井水吃处,无不争唱”的轰动效应,连朝鲜诗人也曾说:“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徐《词苑丛谈》)

这首《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康熙帝因去年彻底扫平了延续八年之久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等三个藩王)之乱,而要谒永陵(地在今辽宁新宾,清皇室部分先祖之坟所在)、福陵(努尔哈赤墓,即今之沈阳东陵)、昭陵(皇太极墓,即今之沈阳北陵)告祭先祖。纳兰扈从皇帝出行,此词当作于出山海关前后途中。

《长相思》为词中小令(58字以下者),分上下两片。其正格为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上片写词人“身”之所历。首二句“山一程,水一程”,由于“一程”的反复和“程”字的叠韵,不仅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性,而且也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艺术效果。似乎这山,这水,永远也走不完,趟不尽似的。虽不明写词人感受,而厌倦之感已不言自明矣。第三句一“身”字下得好,可为上片词眼。“榆关”,明代以前对山海关的称呼。“那畔”,那边。这句明写此行的目的地,实则一“身”字已透露出词人身不由己之意。上片“夜深千帐灯”写夜晚宿营所见。在排排扈从皇帝的营帐中,灯火闪烁,热闹非凡。王国维先生激赏此句,他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人间词话》)词人这句颇为壮观的环境描写到底何意,我们要到下片才能理解。下片写“心”之所感,与上片“身”之所历形成鲜明对照。“更”,古时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更大约两小时。首二句“风一更,雪一更”与上片首二句相同,都是上下互文见义。并非说刮一更风,再下一更雪,而是风雪交加,连绵不断。“一更”的反复和“更”字的叠韵,不仅写明时间的推进,更造成一种繁弦急鼓似的艺术效果。这风雪声敲打着词人落寞的心。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三句:“聒碎乡心梦不成”。聒,声音嘈杂。“心”为下片词眼。“聒碎乡心” ,造语是何等的新奇,又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嘈杂的风雪声让词人辗转难眠,因此想在梦中回乡与亲人团聚来慰藉自己的愿望转瞬成空,乡梦破灭,乡心碎了,难怪他要责备这塞外嘈杂的风雪声:“故园无此声”。词人生长在北京,京城并非没有风雪,只是“月是故乡明”,在思乡心切的词人看来,故乡的一切都要比塞外好多了。看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上片作者为何写下一“身”字。原来,身在前行,而他的心“好像迎风展开的一面旌旗,老是向后飘着”。(印度迦梨陀婆著《沙恭达罗》第一幕)这身与心的矛盾,让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我们也明白了上片“夜深千帐灯”的含义,词人是在用热闹反衬凄冷,用繁盛反衬萧疏。皇帝巡行盛大壮观之景正反衬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怀。再加上风雪之景的渲染烘托,这种感情变得更加浓烈。

篇7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清)纳兰性德《采桑子》

第一次在诗词中见到“萧萧”便是在纳兰容若的这首《采桑子》中,注解中给“萧萧”加的注是“凄凉的风声和雨声”。中年的容若怀才不遇,更兼伊人已逝,抑郁苦闷的心灵在小小的风雨中倍感孤独,夜不能寐的身影在封建社会晚期那没落暗淡,缺乏生气的混浊气氛中苦苦挣扎着“纳兰心事几人知”的痛苦,划过世纪的交叠,烫伤了后世善感的双唇。

或许是太爱《采桑子》,太爱纳兰,于是当敏感的心在词的华美中寻到“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时,便特地留意了蒋捷在这《一剪梅》里熔化了情思与羁愁得“萧萧”。“一片春愁待酒浇”载上吴江春水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光飞逝的温柔,牵动了游子归乡心切的惆怅,触动满腹的愁思:“何日归家洗客袍?”

“萧萧”与重复交叠着的“萧萧”从喉间划过,流出凄冷怅惘的卷卷气流,和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清泪,从吴江的初春两岸滴落江心,激起一漩又一漩清澈却酸楚的波光。

于是我在这萧萧的风雨,萧萧的文字,萧萧的华美中,感悟到了:风声“萧萧”所牵动的,是敏锐的情感在凄凉中勾勒出的压抑的诗意;雨声“萧萧”所呈现的,是纯洁的心灵在思念里描绘出的伤痛的美。

“萧萧华屋下,白发老诸生。”萧萧中那残缺的美丽撞到心中的泪水与酒水,往往荡起伤感与悲凉的破碎的涟漪。风雨的萧萧声从窗棂与门户的缝隙中疾疾穿过,打透了人的心灵,带来不合季令的寒意,冻伤了人的意志,借这诗词为载体,将风流人物在不公与磨难中的心境与心情传达给后人。

同情,感伤,悲怆。

原来,这人心里触景生情的“萧萧”,才是萧萧里的“萧萧”,是心的原野上折磨与感伤的悲歌,是情感在人性的地狱中发出的无声却最为凄厉的。尤其是那些并未出现“萧萧”的词句里隐着的萧萧。

当后主倚着雕栏,轻吻滔滔东逝的一江春水;当小山捧着银?,照亮魂萦梦牵的面容;当七郎执着泪水,作别晓风岸上的杨柳;当易安拈着西风,负起舴艋不堪的忧愁,我想他们的心底,都会或多或少地泛上一丝痛着的甜蜜,那微笑着的泪水被冷风吹洒在骨髓上的萧萧吧。在众多的“萧萧”中,我最留恋的,仍是纳兰的一首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独自怀念早已阴阳相隔的另一半,萧萧的西风卷起满地如飘零的花瓣一样的枯叶,如蝶的曼舞,缠绕在追忆与无奈的痛苦中,这样的萧萧,恐怕只有容若能懂吧。“当时只道是寻常”。

“萧萧”也许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舒心的意象,但没有了萧萧,不知有多少文字会变得苍白无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得越来越舒服了,许多人却与心中的那轮月亮和那壶酒越来越远了。多想一个人到外面住一晚,看一晚上的月亮听一晚上的“萧萧”。

被禁锢在城市的纸醉金迷与流光溢彩中,到哪里去寻找那令人剧痛却又美丽无比的萧萧呢?只能作一首《浣溪沙》,来缅怀并期待那一缕在当今这世上难得的凄美与无瑕。

浪荡香尘满客袍,

灞陵折柳踏杨桥,

人间儿女恨难消。

玉兕金樽盈酒绿,

篇8

关键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金缕曲·赠梁汾》 以真传世

纳兰性德,字容若,明珠之子,满州正黄旗,一等侍卫,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他对待爱情,用情极专,真挚感人。一生有三位女人对他影响很大,一是表妹雪梅,因父母阻拦,爱情夭折;二是妻子卢氏,婚后三年难产而死,离他而去;三是才女沈宛,不满孤寂,只身南下。三段感情,他用尽真情,却难得圆满,尤其是妻子卢氏的离去,使他念念不忘,写了很多悼亡词以寄哀思,《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纳兰性德虽为满人,却毕生喜与汉人交往,他与江南名士顾贞观的交往被传为千古佳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的《金缕曲·赠梁汾》,可堪友情词第一。

一、《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至情至性、感人肺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二十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亲,成亲后两人举案齐眉,红袖添香,恩爱有加。可是造化弄人,这种美满幸福的生活只持续了三年,卢氏难产而亡,卢氏的去世对纳兰性德的打击很大。在卢氏去世后,纳兰共写了三四十首悼亡词,每首都哀痛至骨,其中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最为精绝。

相思难忘的感情何时才能停止呀?夜深不眠,一直听着愁雨滴落空阶,直到寒夜雨歇之时,才从追忆的思绪中醒转过来,想想爱妻离去已三年,这种梦,也该醒醒了。只是在这人世之间,也没有什么意思,竟不及那坟茔之地,虽冷清,却有爱妻在,可以寄托一片愁思。我们本有厮守一世的约定,你却早早走了,把我一个人抛弃在人世间受这死别相思之苦。如果九泉之下可以通信,我就能知道,这些年你生活的痛苦与欢乐,就可以知道你与谁相伴了。我孤身一人,每个晚上都辗转难眠,也不忍听那凄凉的琴声。等待机会,我们来世再做知己,下一辈子我们两个还是薄命吗? 我们两个还是没有很好的缘分吗? 我们这一辈子风花雪月的日子只有三年,下一辈子会不会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剩月零风呢? 相思泪已尽,只能用纸灰来寄托哀思了。

纳兰性德对亡妻卢氏的这种至情至性的真实情感,没有任何的雕琢与修饰,仅仅以朴素平淡的话语,就使词作洋溢着无尽的深情,让人读之不禁深深感动。

二、《金缕曲·赠梁汾》情真意切,感天动地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老去,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重诺,君须记。

康熙十六年,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相识。两人年龄、身份、地位悬殊。纳兰二十二岁,顾贞观四十岁;纳兰为明珠之子,官至一等侍卫,顾贞观为一介布衣;纳兰为满州正黄旗,顾贞观为汉人。但两人一见倾心,为表明结交诚意,纳兰开篇即言“我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只不过因为我父亲是宰相,因为我命好才混迹于京城罢了。我也像赵国的平原君一样渴慕贤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成了知己。今天,我们风华正茂,让我们擦干泪水,对酒当歌吧。今天晚上,我们一定不醉不归。随它去吧,从古到今,有才能的人遭人诽谤是常有的事。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坎坷磨难,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行了,如果整天挂在心头,那么从一开始就错了。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词中纳兰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顾贞观的渴慕欣赏与深情厚意。纳兰性德与当时许多颇具名气的文士和布衣文人都能倾心结交,如吴兆骞、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皆与他成为忘年知音。他的朋友梁佩兰评价他是“不尚贵游,而好蓬荜”“黄金如土,惟义是赴。见才必怜,见贤必慕”。一个真诚交友、有情有义的纳兰,在他词中闪烁发光。

参考文献:

[1]董天策.试论纳兰词的哀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2]包艳红.读纳兰性德浅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篇9

关键词:安意如 当代女性作家 情感抒写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书名之美

书名来自清代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天然带有种清新隽永的气息。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期许,淡淡的苦,淡淡的甜,一直淡到心里,令人回味。何况它的作者也有一个清淡却典雅的名字――安意如。

女性写诗词、文卷和小说不乏其人,但似乎都淹没在男人味极浓的历史长卷中,只有几颗闪亮的星星划过。直到现代才有“女性作家群”。女性作家表达出来的故事,轰轰烈烈也好,普普通通也好,千姿百态的人生,都让文学回归到生活,它们承载了人与文学走向开放的心灵轨迹。

相比男性作家作品,女性作家作品更多的是委婉和细腻,女性作家是在芸芸众生中真诚而善意地表达这个充满创伤世界的最有人情味的功臣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优雅的书名和一个雅致的女性作家的名字有天然的亲近,在某些阅读者的感受中,一连串的“最”又刺激人们的阅读期待,期待她带来一个新奇的古典诗词的世界。

二、谈诗谈词谈女子:情浓之美

古典诗词的花园是如此大且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当时只道是寻常”、“断肠人在天涯”人的爱和情,各种各样的心结,都浓缩在古人的诗和词中,这些作家多是男性作家,他们表达的情感由当代的女性去解读,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书起篇就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说纳兰容若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似平淡,但像张僧繇的画龙之点,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概括了人生情之真昧。接着,以”“怨歌行”为分题,以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汉成帝妃班婕妤的《怨歌行》、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和纳兰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改”,为阅读主体,以痛惜的心态解析了班婕妤终被冷落,凄凉终老的悲情结局。

当代女性作家的感情感受敏感而深沉,更可贵的是在感知、感受和感叹之后的思索。一针见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冷峻的目光和透彻的领悟。女性如何立身立足,如何平静而幸福地生活,是千百年来常常困扰女性的人生主题。安意如通过描述典型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描绘其内心世界的挣扎,去挖掘人物性格内涵,并揭示个人的分析和结论:女性需要独立的境界和个性魅力。这比起古代女性诗人纯粹的悲伤和哀怨要深刻和清醒。时代进步和思想发展在女性作家人生思考中的投影得以鲜活展示。

观照王安忆“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这位女性作家早就坦白而大胆地描写男人与女人的故事,直率地从性别角度来思考两性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王安忆为此曾受到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在追寻理想生活中现代人必须经历和感受的。正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生理本能及心理渴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此为这些女性作家代表社会女性做出的答案。

安意如没有通过创造故事来透露这种思想和情操。她谈诗谈词,回顾古人的情怀,说出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她的语言满怀同情,满怀爱怜,淡雅而清澈,引人深思,启迪人心智。

三、谈悲谈喜谈爱情:思深之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紧接着的,以“长恨歌”为分题的内容,从班婕妤谈到了杨贵妃。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约束,使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更为敏感。事实上,爱情婚姻问题也是当代女性作家的主要表达内容,多抒发对爱情的理解及对婚姻实质的认识。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同时,又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透视,她们结合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专门写了李冶(李季兰)的人和诗歌。她最先提到《八至》,并用“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作为这个章节的题目。她评价这首诗歌是“语言淡致,平中见奇绝”,“至亲至疏夫妻”“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安意如对李冶的风流放浪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默许,这种态度和结论也是和历史公论不太一致的。当代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许就是这样,借用池莉一部小说的名字――“不谈爱情”。她们想倾诉的是爱情走入现实生活后,女性的真实情感和生命体验。所以,安意如理解了杨玉环,歌颂了李隆基,鄙视了白居易,认可了李冶。

如果一个作家讲的故事在读者细想之后,给读者这样的一种感觉:她在说我的故事,拉着我一道行走,一起思考,作品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是我想说的。那么读者被感动了,她就成功了。最终成功的作家,就是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能在她的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看似丑也好,美也好;穷也好,富也好的人群中,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渴望,再也不需要美丽的外衣和窗帘,它在作家细致的描述和真诚的书写中已展露无遗。也许外表看不出,但读者的眼睛,眼睛里的湿润泄露了读者的心。

四、谈文谈思谈人生:表达之美

作家创作是有缘起的,换句话说,是有一些感悟和体验促使他或她拿起笔书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也许对于作家来说并不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取向,但是肯定有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做支撑。当代社会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意识及行为的对立和矛盾突出,和谐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必然追求和选择。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或许就是“爱”。在社会架构中,最小的,最原始的单元无疑是男性和女性。男女性别人群的爱与分离,可能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最直接的诱因。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即人学”,主张研究文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其实,作为一种不用言说的动机,任何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安意如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人生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男女之情爱。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某种价值观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和有偿使用,包括感情。怎样看待和守卫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经历,成为刚开始个人生活的80后代表者――安意如要表达的思考内容。安意如没有去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寻求男女权利结构和权利关系,在新故事中用书写的文学话语实践展示了自己的思想触角和审美体验。她阅读了古典诗词。中国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历史,积聚了人类丰富的感情故事和平衡男女两性的相处规则。这是个挖掘不尽的资源宝库,用于承载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男权主体社会法则的反叛。安意如从“常恐秋节至”的班婕妤谈起,谈到“惆怅庙前多少柳”的薛涛,说到女子的妖娆和淡定;谈到“从此无心爱良夜”的李益爱霍小玉,说到男子的负心与女子的决绝;谈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相逢是梦中”的晏几道,说到男子的深情和执着;谈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一片伤心画不成”对于门第的认知和爱情的得失感怀。一系列的诗词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个故事回荡读者心里,爱与恨,悲与喜,生与死,情感的波澜和思索的沉重,起伏跌宕纠结着读者的意志和情怀。优雅的语言与叙述,缓急交错的情感宣泄,古雅的线条和古朴的色彩绘制的图画,立体交织出“美丽与哀愁”和“温暖与细腻”,让人恍惚间改变了身份证明,成为了曾经的文学标本。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身体叙事”小说,在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有林白、陈染和海男等。她们曾经用最激进的表达方式呈现现代女性的天然本能和生理欲求。从身体欲望坦然表达的角度传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躯体相联系的“身体叙事”小说体现了当代女作家新的文学价值取向和表达形式的拓展选择。与她们相比较,安意如们似乎又回归了宁静和祥和,似乎是女性作家代表现代女性们在激烈的抗争过后,重新对自身和两性群体去考量,用更加理性却充满感情的方式去反思两性相处之道,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具有了更加和谐之美。

五、结语

本书末章以纳兰的《浣溪沙》中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纳兰为人和诗词的喜爱。从中透露出的对中国诗词阅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都能使读者产生心有灵犀的感动。

在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不乏铿锵有力的,对社会历史进行哲学性思考,对民族文化传统及人性进行思索的作品;也有大量在遗世独立中审视女性原欲觉醒之美及从认识自身开始对世界探索的独有体验的作品;也有散文作品,以清秀的文笔,深刻的认知和淡雅的意境感动读者。总的来说,当代女性作家对情感世界的书写更有独特的细致与生动,并逐渐在传承中发展出对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的高超表达技巧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4]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

篇10

二月末桃花初上枝头,我乘着向北的列车离开了那个让我厌恶的地方。带着简单的行李,毫无留恋,不做告别的离开。

当越过年少的山头,必然远行,那为何不洒脱一点呢?因此就算我极爱纳兰容若的词,但对他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也毫无感觉。又如席慕容所说故乡“仿佛雾里的挥手离别”也不过如此了。

然而当无论是微凉的绵绵春雨,还是肆虐的妖风,都无法散去我的一身风尘。雨中夹杂着春泥的味道,风里泛着阵阵桃花香。我本不知故乡,遍地的愁已湮没了整座城市…

天尽头,何处是故乡?

三月初,故乡的桃花正盛放吧?那时三两朵粉红花瓣镶在枝头,便是整个童年了。不仅是桃花,桃枝、桃叶同样美丽,尤其是桃叶,幼时出门探亲或是游玩时,母亲总会摘几片桃叶放在我口袋里,或是攥在手中,这样便可得到神的庇佑,对于此,我深信不疑。我便这样,一手攥着桃叶,一手牵着母亲的手,走出了年少,那个不知愁的世界。

历经酷暑和寒冬,我愈发摆脱不了对故乡的思念。行走在流的时光里,故乡是渡口,我成了那摆渡的一叶孤舟,不论我一生走多远,也始终在那一江之宽中徘徊。故乡,自出生以来,便又爱又恨。爱它的清幽淳朴,恨它的纠缠不清。

余光中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给没有家的人”。是的,我有乡愁。我有家,我有牵挂。年少不说沧桑,我却怀着沉重的心情,思念着她,千百年来永恒的圣地。没有月华如水,没有暗夜故曲,只有一颗思念的心,不需要任何修饰思念她。

心有所思,何处不是故乡。

心若浮萍,何处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