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错别字范文
时间:2023-04-03 06:1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街头错别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到街上调查错别字发现,街头的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
一些街边广告上都有错别字。我发现有些乱写简体字:如卖煤球写成卖 球。还有就是:“ 同音字”如:“安装”写成“按装”,“办证贷款”写成“办证代款”,“菠萝”写成“波萝”,“不锈钢窗”写成“不绣钢窗”,“零售”写成“另售”……等等。
看着这些错别字,我哭笑不得。他们不知道错别字可是会造成很大损失的呀!饭店门口:“抄”饭,抄你的饭碗,谁还敢进去。 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冲着你打气,你看到这样的错别字,想必不会进去吧。他们也没有想到错别字让我们小学生也深受其害呀!我们经常看这些字难怪作文中出现很多错别字。
我真想让商店认真一点,不要再写错别字了。作为中国人,我们在为祖国的语言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要维护她的尊严,纯洁和健康呀!
篇2
目的:寻找街头错别字,并记载下来,改正。
分析:
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一些街边店面广告上是出现错别字,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伊拉克”写成“衣拉客”、“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就更是屡见不鲜。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调查结果:
现在,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错别字、繁体字、简化字少了,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了,我觉得,这次调查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希望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篇3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一:
XX小学
调查员:xxx
调查时间:xx年10月4日11月16日
调查地点:学校附近的街头
调查目的:搜集街头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并思考为什么会写错别字,最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改正。
调查材料分析: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
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三国演义写成衫国演衣、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家具写成家俱、摩托车写成么托车、百依百顺写成白衣百顺。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在调查的102个街头广告中,有48个出现了错别字,错误率达到47.1%,错别字的样式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如:将打折写成打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停车写成仃车更有甚者,将防火栓写成放火栓,看后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通过本次调查,我认为街头错别字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写字人文化水平较低,对汉字的使用随意;
同音字混淆;
形近字混淆;
字义分析错误;
多笔少画。
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字如心画,只有把做人放在首位,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提高文化素养,树立优秀品质,培养创造能力,才能成为对社会既有用又有益的人,也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有思想、有个性气质的人。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二:
调查人:***
调查报告内容及结果:
我来到了一条干净整洁的黄甫街上。看见一个小吃店门前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店里各种食品的名字,而写到馄饨的时候,竟然写成了馄炖,可真有趣。又走了一会儿,一个大约五平方米大的招牌上十分醒目地把安装写成了按装,这样明显的错误竟然没有人发现,他们真对不起造字的老祖宗。就在旁边一个大木板上用刷子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批发零售方便代,我看之后直想笑,代和袋差别够大了,可真够怪呀!在名气很大的小辣椒火锅门前我又发现了一个错别字,上面本来应该写黄甫路第三分店,上面却意外写着黄埔路第三分店,又在一家优雅饭店的墙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店招工一名,差点把我大牙笑掉,本字都能写错,文化也太低了吧。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布专卖店叫大浪淘沙下面却清清楚楚地写着大浪淘纱国际连锁,我吃了一惊,国际连锁店的大招牌上都有错别字,看来现在的电脑对于错别字也看不严啊!
导致出现错字的原因应该有这样几点:
马虎、不在乎、文化低、求省事、写了不检查。我想只要把这几点消灭,错字应该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也是很少很少。
篇4
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街。走到了一家卖小商品的店,我停下脚步一看,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真是物美价廉,吸引了一大批顾客前来采购。我把目光转移到了广告牌上,不看不要紧,一看就吃惊,广告牌上写着:“裤存小商品”。我哈哈大笑了起来。
“妈妈,你看啊!仓库的库啥时候变成了牛仔裤的裤啦!难道它裤兜里存着小商品吗?”我指着广告牌大声地对妈妈说道,为了让售货员听见。
我们继续走着,来到了另一家店。我又远远地看见店牌上写着“羔”,让我想了“咩咩”叫的小羔,我赶紧跑过去。一股蛋糕香味扑鼻而来,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糕点店。我连忙买了一个品尝起来。嗯!真好吃!是荞麦做的。吃完后,我对店老板说:“你店牌上的”羔“字少了米字旁啊?”老板笑着说:“我这糕点不是米做的,不用加米字旁。”我非懂似懂地点点头。
街头错别字是多么风趣啊!但有时总会表达出另一种有趣的含义。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写错别字,那些错别字总会闹成大笑话。那怎样改正和避免错别字呢?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易错字、不会读的字、意思不理解的字应该及时查字典,然后写进生字本中,如果还是写了错别字,就在生字本中多写几遍,并且平时多看看生字本,错别字自然就会减少了。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作别字处处可见。
当你闲逛大街时,忽然几个错别字搅了你的兴致,你的心情如何?食杂店的小黑板写着:“白洒,啤洒,经营各种洒。”你看到这一则告示,是会开怀大笑,还是产生某种联想。总之,错别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假期里,我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莫过于《还珠格格》吧!可在这里发生了更可笑的事情。那一集小燕子与萧剑相认了,小燕子便满大街喊:“萧剑是我的亲生哥哥!”当你看的时候一定是会认为小燕子的疯狂而好笑,可你仔细品位过这句话吗?往往父母对儿女会说:“他是我的亲生女儿。”等等。亲生是指自己生的,而小燕子却会说这样的一番话,刚认的哥哥转眼间就变成了儿子,这一个错别字会让人疑惑,也会让人哭笑不得。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什么中国越来越富强,而错别字却越来越多呢?因此,我们应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死得其所“这个词原意是死的应该,值。可有的演员在演电视的时候,却将这个得字读成了轻声。这样一听,意思改变了很多。再例如:书摊上的一本书,原名应该为《放学不要在马路上逗留》,而错别字的出现,让人难以理解《放学不要在马路上逗牛》,就连我都不明白的是大街上怎么会出现牛,而你却为什么还要逗它呢?这对于我们来说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错别字的出现,可对于上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呢?他们可能是这让父母牵一头牛,自己在马路上逗,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去找牛等等事件皆有可能发生。
错别字早已蔓延到了我国,而情况是愈加恶劣,这几个事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而更多的错别字还没有人发现。让错别字消失吧!否则带来的影响以及麻烦便会愈益增多,困扰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生活,将错别字消失吧!让这场大火被扑灭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纠正方法;浅析
一、正确理解错别字的概念
指导小学生纠正错别字首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错别字。错别字有两个含义,一是错字,二是别字。错字就是不正确的字,不允许写的字,没有真正含义的字。别字就是虽然是正确的字,但是应出现的字根据意思却不对,如再见写成在见,容易写成容义,自身写成白身等等。
二、探究错别字出现的原因
原因一:态度不端正,马虎,太随意。如多一点,少一点;多一横,少一横;多一竖,少一竖;多一撇,少一撇等等。
原因二:因形近字的原因导致用字错误。如:问候―问侯,干燥―干躁,手斧―手爷,自身―白身,沧海一粟―沧海一栗,书记―书纪,炙烤―灸烤,天涯―天崖,已经―己经,休息―体息。
原因三:因同音字误导不理解字义出现。如:既然―即然,朋友―朋有,嘉宾―家宾,佳话―加话,不计其数―不记其数,完璧归赵―完壁归赵,揠苗助长―压苗助长,志田未来―志甜未来。
原因四:因偏旁相近而导致错误出现。如:口渴―口喝,打人―打入,辨别―辩别,明晰―明淅,热爱―热受,玷污―沾污。
三、探究错别字的纠正之法
1.正确规范掌握日常用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掌握的常用汉字,我们必须掌握,具备一定的正字能力。
2.虚心学习汉字的造字知识。汉字造字一般来说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汉字的造字都有它的含义在里面。
3.纠正错别字的几点建议。
(1)寻根问底。汉字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可以追溯汉字的起源,造字的来由,明确汉字最初含义所在,达到正确书写汉字的目的。
篇7
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常常会看到各种不同的店名,而它们却是“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都有。也许这的确能偶吸引人眼球,但是也能带给人不好的影响。
瞧,这是湘菜馆,他们用“湘里乡亲”当做店的名字,一来能让人一看就知道店里的特色,这样客人就会更多。城区有几家流行饰品的店名颇有个性,如“海盗船”、“流行站”……那里有各式各样的首饰、包包、水晶等,吸引了不少时尚的少男少女频频光顾。有一家服装店店名很有意思,居然叫“衣拉客”,很容易让人想到“伊拉克”,店主借助“衣拉客”与“伊拉克”谐音取了这么有个性的店名,顾客看了想忘都难。“浅秋”、“乱了女装”、“爱情故事”等这些店名或有朦胧诗意,或营造温馨氛围,或张扬时尚个性,特别是“爱情故事”,如果店面旁边没有头发造型的女士头像示意,这样的店名很难让人想到会是理发店!
街头“风波庄酒家”、“茗副棋食”、“0701”、“吴块钱烧烤”等一些饮食店店名也颇具有趣味。店名其实就是门面,一个好的店名可以提高整个店的档次,也可以反映出店主的品位和个性,但如一味求怪,那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
仔细想一想,这街头各种五花八门的店名能让老板生意兴隆,但是万一有一些辨别能力弱的小学生经过,将错字或各种意思不对的成语认成了正确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会把这些错误的知识放进作文里,或用在生活用语中,那么错别字将可能伴随他终生。我们应该避免错别字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做一个正确用语的好学生吧!
浙江温州永嘉县瓯北一中初一:郑若琦
篇8
关键词:信息化;错别字现象;习惯;网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并逐步向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我们本文中将要谈到的错别字现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错别字并不陌生,然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后,错别字现象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除了出现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娱乐场所外,也开始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电脑为无数文人墨客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让更多的初学书生“染”上了不良之习。为了方便,很多人不再摆弄笔墨,一挥而就,而是端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目前,市场上的中文处理软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使汉字输入变得十分简便,然而,“电脑”也会“写”错别字,即中文处理软件提供的常用词组(并非用户自己手工造词)中也存在错别字,如:在智能ABC输人法中将“裁”误为“栽”,当用户正确输人词组时,只会出现“制栽”而不会出现“制裁”。在五笔字型状态下,出现了“渡假”这样的非规范词组。电脑出错暂且归因于输入软件的问题,如果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栏中出现错别字,我们不得不归结于人类的主观因素。
电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每天有亿万观众在注视着它。它强大的宣传效果是不可低估的;同样,它的每一处失误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看电视是为了感受小小荧屏所展示的七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倘若字幕冷不丁的冒出一些错别字来,真是大煞风景,犹如在景色秀丽的公园里,突然见到杂乱的生活垃圾,是那样刺眼伤目,使人十分遗憾。广告的宣传作用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在欣赏一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些广告的负面影响。在市场上,一些广告为了达到让人们对产品印象深刻的目的,很不负责任地随便改写一些词语,以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有的广告,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徒)”;把冰箱说成是“制冷鲜(先)锋”;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刻)不容缓”;宣传酒的好喝,就用“天尝(长)地酒”;宣传摩托车好骑,就用“骑(其)乐无穷”;宣传一种火蚊药,就用“默默无蚊(闻)”;宣传浴池开业,就写成“随心所浴(欲)”;有的报纸专栏,起了个“漫步(不)经心”的名字……借谐音乱用成语、常用语儿乎成了许多商家广告词的主要修辞手段。有语言专家认为,商家“篡改”成语、常用语所产生的语意歧义,已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事实上的误导。街头宣传栏中的错别字更是比比皆是,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在上面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错别字出现的病因和一些错别字市场出现的场所。倘若我们概括来讲,可以对这些错别字的表现形式做一个简单的归类。(1)为了写作方便,随意使用相近的笔画较少的字词。如在农贸市场,我们经常看到“鸡蛋”成了“鸡旦”,“青菜”成了“青才”,“家禽”写成“家芹”等。(2)知识结构不牢固,误用、滥用成语或短语。在报刊杂志中,我们时常看到“再接再厉”中的“厉”错写成“励”,“墨守成规”中的“墨”错写成“默”等。(3)大量新词汇涌入,混淆人们的视线。新词汇主要表现在口头上和娱乐新闻的报道中,一般关注的人比较“内行”,还不至于造成重大的错误。(4)对字形记忆模糊,笔下误。如“黄梁美梦”中的“梁”经常有人写成“粱”,“脍炙人口”的“炙”写成“灸”。
二、一分为二的看待信息化时代的错别字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错别字一直是大家的“公敌”,是公众一致排斥的对象。尽管如此,错别字还是照常“横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如何看待错别字现象,如何给予它一个合理的评价?
错别字出现,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决定得了的,它是受特殊环境的制约(当然,一些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错别字,我们不能归于此类)。如在一些市贸集市上,许多能够把“鸡蛋”写成“鸡旦”的人,一可能是这个人想图方便,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知识水平确实不够用。电脑出错,很多时候都是受技术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在电脑刚刚引进中国市场的时候,很多输入法还不是很健全,难以满足电脑操作者的需要,因此,电脑偶尔犯错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使用电脑的时候,马虎大意,不注意选词,经常漏字、打错词。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能求全责备,对错别字现象也应一分为二,不能因为曾经用词有误而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能力,而错别字的出现并不是“一日之功”,文化人犯错,多为不良习惯的恶果。如,一些人片面追求快节奏,文字修饰缺乏严谨性,给许多错别字制造了可乘之机。还有一些初学者,在组织文字时带有浮躁情绪,学习时也缺乏思考,从而造成了错别字在他们的文章中泛滥。还有一些人更为“先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搞明白各种新词汇的真实意思就将其投入使用。大部分人是受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的影响。西方有句格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要人终身受用;一个坏的习惯,也可以让人终身受累。要消灭错别字,必须从培养良好的用字习惯开始。
(一)对初学来说,要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对于初学者来说,写错别字较为普遍,特别是识字不多的中小学生,而在中小学阶段又是学文识字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建议,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开始,初学者就应该从小到每个字,多到每句话,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避开错别字的干扰。第一,培养合乎规范的书写技能。我们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边书写,边思考。有些同学由于在小学没有得到严格的书写训练,到了中学后还没能够掌握流利、快速、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因此,在做作业的时候,迟钝、缓慢的书写活动始终赶不上瞬息万变的思维活动,在书写速度与思维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配合性和不相容性。这样,在边书写边思考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重书写活动(如思考某个字或词如何写)而拖了思维的后腿;另一种是重思维活动而往往把字词写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写过程的半自动化是提高读写水平以及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极为重要条件。”明自了这个逆理,初学者就要下苦工夫、花大力气练习,使自己掌握流利、快速和半自动化书写的技能。另外,平时注意对复习已学过的字词和短语,最好能频繁使用,加深理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进行条件反射实验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每分钟节拍器敲30下的同时给小狗吃肉饼.这样反复儿次之后,即30响的节拍器产生条件反射,而对每分钟40响的节拍器不再发生条件反射了。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原来,我们做作业的过程,从条件反射理论的角度看,也是个复杂的连锁条件的反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掌握不牢固,则在书写中就难免出现泛化现象;想写“自己”,结果写成“自已”;想写“如火如荼”,却写成了“如火如茶”,甚至把“宽大’,写成“宽太”等等。为了防止条件反射的泛化,即赶走错别字,就要对容易混淆的字、词强化训练,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每个字的音、形、义二者在人脑皮层上形成的联系达到非常牢固的程度,这样,音、形、义二者之间的联系就自动化了,在书写时就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而不会张冠李戴、阴错阳差了。此外,还要提高认识,加强防范意识,注意总结,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纠正,不可得过且过。只有这样,初学者才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要从每个词的字、形、意三个方面下功夫
要想避免写错别字,首先是要勤查字典,勤问他人,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是应从汉字本身入手,寻找一些辨认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注意字形。有些形似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要注意辨析不同形旁的意义。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犬”,用“犬”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兽类有联系,狐狸属于兽类。“孤”的形旁是“子”,用“子”作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小孩有联系,孤儿是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弧”的形旁是”弓”,用“弓”做形旁的字,原义一般同弓箭有联系,“弧”的原义是木。弓,引申作圆周的一段讲。了解这几个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了。另外,有此形似字、笔画很相近,如“盲、育、睑、脸、灸、炙、戊、戊、戍、戎、戒”等。
篇9
关键词:错别字 矫正 重视 方法
识字是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生培养智能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正确书写,并且要有一定的速度。
一、重视矫正学生错别字的问题
小学生书写过程中错别字的出现,使得识字教学的效果不佳。我们看到,现今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越来越严重。随手翻开学生的作文、日记或其他作业,各种各样的错别字随处可见,有的学生一句话里竞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错别字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对文字的掌握、表达,影响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样,不但学习基础打不好,而且学习风气不严谨。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蔓延下去,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将是一群“错别字”人才,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掌握及运用规范的汉字要从娃娃抓起。要解决错别字频繁出现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必须重视矫正学生错别字,要从找出错别字的成因着手,对症下药,立足常态课堂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认为矫正学生的错别字无关紧要而放弃努力,或者认为无法扭转而放弃努力,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或收效甚微。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对矫正学生的错别字要有决心、有信心,还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认真地去矫正错别字。
二、错别字现象出现的原因
错字与别字合称为错别字,所谓错字是指汉字中不存在的字,而别字则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使用不当,用错了地方的汉字。古人云:“对症方可下药。”要想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应先清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而后针对原因去考虑应该“怎么办”。
我认为,小学生在表达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有:汉字的特点,社会的影响,老师教学中的不足等;内因有:学生的知觉水平、有意注意,负迁移的影响等。现分述见下:
(一)外因:
1.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音:汉字字数多,音节少。汉字六万二千个以上,常用字约四千个,音节仅四百一十个。有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还有少量的多音字。
同音字、近音字容易混淆,如“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映与应都读ying),如“拔苗助长”写成“拨苗助长”(拔与拨同声母h)。
形:构成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等二十多种(零件);由笔画组成字的偏旁和独体字(部件);零件和部件组成的结构和顺序,如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半包围、全包围。
错别字以形错为最多,字的形体容易混淆。有些是笔画混淆,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了不同的汉字,如“睛”与“晴”,“士”与“土”等;有些是偏旁混淆,如“锻炼”写成“锻练”,“根据”写成“根椐”;有些是结构混淆,上下结构的“落”写成左右结构三点水旁,左右结构的“灌”写成上下结构草字头。
义: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的不同,一字(词)多义和一义多字之别,还有近义、反义之分。
近义字(词)也容易混淆。如“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覆”,“底朝上翻过来;歪倒”(《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简称《现汉》,433页),“复”,“转过来或转过去”(《现汉》428页)。前者沿前后轴转动,后者沿纵轴转动,同为“转动”。
2.社会的影响。
(1)街头、商店乱用简化字,如“亍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生日旦糕”(生日蛋糕)、“热烈欢迊”(热烈欢迎)等。
(2)电视广告中滥改成语,如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咳嗽药水广告“咳不容缓”,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等。
(3)网络流行非正式语言,如“没有”写成“木有”,“和谐”写成“河蟹”,“祝你快乐”写成“猪你快乐”等。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极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认识汉字相当有限,难以辨别正误,接触到社会上这些不规范的汉字,信以为真,取之用之,于是就出现错别字了。
3.老师教学中的不足。
如果学生中错别字出现之多超出常态,或者矫正的效果较差,而要从老师方面找原因的话,那么可能会是:
(1)老师对矫正错别字的忽略或者力度较弱。如前述的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
(2)老师事前未教好,事后未改好。如:字的呈现孤立而缺乏联系,字的复习笼统而缺乏分化,字的巩固机械而缺乏方法等。
(二)内因:
1.学生的知觉水平。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小学生知觉的精确性不够,知觉的分化水平也很低,往往只能记住字体的粗略轮廓,而对于字体细微的部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或训练就会分辨不清,如“未”和“末”经常会弄错,“示”字旁和“衣”字旁经常会混淆。
2.学生的有意注意。
从汉字的特点可知学习汉字的艰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要长时间将注意力指向识字,他们难以忍受。于是,本应一心一意的学变为粗心大意的学,因而教学的重点难点解决不好,错别字也就趁虚而入了。
3.负迁移的影响。
正迁移对识字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是产生错别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学习了“热、势”等字,学生的思维定势会认为“九”字有一点,于是“染”字也多加一点;如学习了“成、或”等字,学生的思维定势会认为弯钩接着一撇,于是“试”字也多加一撇。
三、对症下药矫正错别字
面对上述错别字现象,教师只有找对原因,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相反则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下文阐述的是针对前述错别字成因所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外因采取的对策:
1.引导学生逐渐了解汉字的特点,特别是认识笔画、偏旁(独体字)、结构的汉字构成,让学生的识字过程由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逐步过渡到意义识记为主。
同音、近音、近义的别字主要通过分辨字义来区别,如“纪律”与“记律”。而分辨字义不仅仅是说出字的释义,而是一定要说出字所在的语言环境,如“纪”有“纪律”、“遵师守纪”等,“记”有“记忆”、“日记”、“记叙文”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笔画、偏旁、结构混淆的错字,则通过从分辨字形来区别,如自己的“己”的不封口与已经的“已”半封口,如与风有关的写“飘”,与水有关的写“漂”。
2.通过语文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找出并矫正社会的和身边的错别字,并用小本子记下来。变废为宝,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规范母语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课堂上展示街头、广告等出现的错别字,大家一起分析这些错别字的成因、矫正及如何避免,并提议发现这些错别字,要及时指正出来,以纠正这种不正之风;如在同学之间开展“互评纠错”的活动;如在有电脑的家庭开展抑制网络不规范用语的活动,等等。
3.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并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错别字的危害,同时学会辨认,学会矫正,避免或减少在作业、考试中出现错别字。
(二)针对内因采取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训练行为在获得中的作用,认为强化是行为训练的核心。老师有意识地不断放大容易写错的字体的细微之处,强化学生的分化知觉。如“直”的中间有三横,不要少写一横变为两横;“感”字弯钩后接着一撇,“武”字弯钩后没有一撇。
2.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找出并矫正社会和身边的错别字的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到这样做的积极作用,成为有意注意的原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具体的错别字的成因及预防与矫正,可以使有意注意相对持久地保持;设计矫正错别字的难易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3.避免或减少负迁移对学生的影响。各年级识字教学内容变化甚小,使得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大致一样,因而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前打预防针,防患于未然,如教育学生“篮球”不要写成“蓝球”,“步”的下结构不要写成“少”。
四、立足常态课堂教学解决问题
矫正错别字应不囿于课内,还应包括课外,但课堂是主战场。因为矫正错别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授课表上安排好了的,时间有保证而不像课余时间那样或有或无或多或少,更因为执教者教师是专业人士,质量有保证而不像业余的那样水平参差不一。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常态课,是指常规状态、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区别于时下不少花时甚多、精心准备、多人帮助、反复锤炼的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等公开课。立足常态课,但不拒绝公开课,利用公开课为常态课作探讨。
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从学生方面考虑,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认为,教师“教给儿童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非儿童能够把它同化到他已有的意图中去,而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可能发生”。教师还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他检”到“自检”,从“他纠”到“自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矫正错别字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常态课堂教学矫正错别字,从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先要教好识字,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识字质量,要通过及时的、多样化的、螺旋式的复习保持识记,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出现错别字,对于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可采取正误对比法,但应在学生对正确的字形熟悉的基础上才进行这项工作,否则会把学生弄糊涂的,然后才是矫正错别字,即发现它纠正它,使类似的错别字不再重现。
(一)矫正错别字注意从音、形、义三方面着手,但并非在三个要素上平均使用力量,而要根据实际,突出重点,并在最后归正于形。
1.由音记形。谐音或近音的字容易成为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时候”写成“时侯”,这主要从字义不同的角度来矫正。既然谐音或近音有助于重现,我们就不妨为我所用,把矫正错别字的要点编成顺口溜,使学生一接触到要写的字就引起对该字的正误处的回忆。如:
三横具,两横县,仔细看看要分辨。
三横直,三横真,少写一横就零分。
没撇示,有撇衣,多撇少撇要注意。
有点冷,没点念,要想记牢读几遍。
篮球篮球竹字头,草头蓝球没理由;书籍书籍竹字头,草头书藉没理由。
有风随风飘,有水顺水漂。
步加点,贪加点,写了错字走了眼;染加点,忽加点,个个对你有意见。
即加撇,既加撇,通通是乱写。试乱写,武乱写,因为多一撇。
自己不封口,已经半封口,不再写错不再愁。
上下落,左右灌,要是写错就难看。
锻炼前金后火,千万不要弄错。
模糊一木二米,请你不要忘记。
根据笔者语文教学实践,上述不少易发生且难矫正的错别字都因为学生熟背了顺口溜而避免了出现或减少了出现甚或根绝。
2.由形入形。汉字的“形”由笔画、偏旁、独体字、结构几部分构成,从形人手,有利于领会、掌握构字规律。
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预计学生学习“侵”字时,容易在左右结构之间多加一竖。因此,精心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并实施:
师:这里有个生字容易写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字哪里容易写错。
生:这个字最容易写错的是在中间加上一竖。
师:讲得好。要记住这个字,要先弄懂规律,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如果加一竖,那就变成什么结构?
生:左中右结构。
师:是啊,这样就不对了。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过的字当中,有哪些是和“侵”字结构相同,哪些是和“侵”字相似但却是左中右结构的呢?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归纳出:“停”、“仁”、“借”、“作”等字和“侵”是结构相同的,而“修”、“候”、“似”、“倒”等字是和“侵”字结构相似却是左中右结构的。结构分类,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序地分辨正误,而且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知新不忘温故”。
3.由义辨形。掌握字义是识字教学也是矫正错别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环。
如教“倾盆大雨”一词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会将“盆”误写作“盘”。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借助课件向学生出示“盆”与“盘”,并告诉学生,“盘”是浅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可用以装少量的物品。如用它来装水泼出,不足以形容雨势的大。而“盆”,如花盆、脸盆,若装水,则比盘子多得多了。通过辨析,学生就能很容易分辨出其中的差异。“盆”与“盘”也有音的差别,“盆”读“pen”而“盘”读“pan”。
上述矫正错别字的音、形、义结合,同时也是字、词、句结合。
(二)矫正错别字的改错法、选择法、比较法、联词法。
1.列出字、词、句中的错别字,让学生矫正。如:“成”字少一撇、“贪”字多一点,书藉(应为书籍)、自巳(应为自己)。或者整个句子不直接圈出错别字,让学生去寻找。
2.列出字、词、句中的正误字,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如:他买了白(才、菜);时(侯、候)不早了。
3.列出字词句中的音同或音近或形近或义近的字,让学生分辨正误。如:急躁、暴躁和干燥、燥热哪个用足字旁,哪个用火字旁?人急了往往会手脚不安或跺脚,急躁、暴躁都隐含着着急的情绪,与脚的活动有关,应该用足字旁;人或事物缺少水分,感觉干热,跟火烤晒有关,因此干燥、燥热等词要用火字旁。
4.让学生通过组词、分类等来理解字词之间的意义联系,来分辨正误以决定取舍。如:“休息”容易写成“体息”。我让学生分别用“休”与“体”组词。“休”有“休息”、“休闲”、“午休”、“退休”等,“体”有“体育”、“体温”、“液体”、“集体”等。学生一组词,即使老师不说,他们也就明显发现“体息”的“体”是用错了。
矫正错别字后学生要重新抄写正确的字,但不可罚抄,因为它低效,负担重,易引致学生反感,弱化学习兴趣。
(三)矫正错别字要以提高学生识字能力为曰标。教师要立足常态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习惯使用字典(词典)学习汉字(包括识字和矫正错别字)。
1.学汉字是与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密不可分的。学汉字不只是认识一个个单独的符号,而是由字联词,由词联句,由句联篇。学汉字既要听、说、读、写,学习词、句、篇更要听、说、渎、写。如果学习语文只局限于教材就肯定学不好,其中的识字与矫正错别字也一样。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汉字的领域,它更是巩固、运用课内外所学的汉字的新领域。新课标虽然规定了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但笔者认为这些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且难以保证。立足课堂,才能把课外阅读变成硬任务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2.培养学生习惯使用字典等工具书能提高识字与矫正错别字的能力,遇上生字或疑似错别字等,他们会用部首和音序两种查字法查字,会看注释,会结合上下文选择字义(音、形)。
笔者曾带过一个实验班,进行了不使用字典与使用字典的对比试验:上学期不提出使用字典的要求,下学期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字典,还指导他们借助工具书开展大量阅读,实验对比结果如下:
综上所述,立足常态课堂教学,对症下药,防治结合,错别字现象完全可以有效避免,并且得以及时矫正。
参考资料:
1.小学学科教学论.苏立康主编.王鸿莲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结构主义.皮亚杰.1971年版.
3.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soaal learning theory.1977年版.
4.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华生著.
6.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黄亢美主编.广西小教培训中心出版.1998年版.
8.现代汉语知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语文大世界.小学语文教师,徐永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期.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3-01
伴随着语文实践活动这个课题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从"大语文"观出发,注意沟通课堂内外,利用身边现有的、随手可拾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从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1.立足教材开发资源
教材是教学之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课程资源。新教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安排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1.1利用文本,把握活动时机。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第二学段开始,每册教科书都安排了两次的综合性学习。对于教材编排的这些综合性学习,教师切不可匆匆过场,应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创造性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如:在新课标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组课文《杨氏之子》后,编者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这是一个搜集、筛选、展示的过程。现在的孩子,通过书籍、报刊、网络能轻易收集到笑话、幽默、广告词、精彩对白。但如何优化选择,提高鉴赏能力则是难点。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们搜集材料,想想这些语言为什么好笑或者精彩在哪?用一两句话说明收集它的原因;然后再班级交流、展示,使大家明白精妙语言的共性;最后,老师再通过让学生进行提示语、广告词的创编,体会语言的妙处。在此过程中,学生都乐在其中,不仅感到有趣,还增长了许多课外知识。
又如:在第九册教材中的《遨游汉字王国》这个单元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1.2延伸教材,拓展活动空间。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正如叶老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中隐藏着许多可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若能抓住这些言已尽而意无穷之处,在学生想表达又苦于没机会表达之时,把活动引进语文课堂,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学习了剧本《半截蜡烛》后,我试着指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写成剧本并即兴演绎。因为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重新进行组织、改编,而且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情节加以延伸,改成剧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员。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表演的能力。
2.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学校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每天在这学习、玩耍、快乐地成长。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尤为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也是千姿百态的。利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开展与之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面的同学看过来,这里的图书很精彩,这里的价格最实在,就等你们过来买。"这是"快乐书摊"的推销员在"推销"顾客买书呢!结合"学校读书节",学校开展了一次大型的图书交流会"跳蚤小书市",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阅读交流的舞台。活动一布置下去,同学们可乐了,纷纷把自己已经看过的图书带到学校,并合理地定好价格。他们把自己的小书摊也摆弄得有模有样,还取上了别致的小名儿,像是"书的驿站"、"微笑书摊"、"快乐书吧"……不仅如此,各书摊推销的创意也是层出不穷,宣传自己书摊的大海报、横标副、广告词都是别具一格,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次的活动中,学生们的阅读面拓宽了,创新思维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文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
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它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到社会的天地里去实践、去锻炼、去发展,以此拓展教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拿"街头错别字调查"这个活动来说,它的"课堂"首先是街头,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学生自己也不确定,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别人,然后才统计、分析原因。有的学生还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整改意见。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错别字的危害,树立了他们写规范字的意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分析选择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写作表达的能力。
4.活用家庭生活资源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课程资源。家长是家庭资源的生命载体之一,家长自身的素质结构,一言一行对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活用家庭生活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三八"节前,让学生开展"今天我当家"、"我为妈妈做事"等活动,让他们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妈妈的不辞劳苦;又如:在"历史的选择"读书征文"亲子诵读"比赛上,家长和孩子在读书、写征文、朗诵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亲情的暖流中潜移默化地汲取语文的养料,促进了他们语文阅读、写作、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下,一定能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实践活动成为源源不断的一泓活水,永远滋养着学生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