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20: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的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的哲学

篇1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上课就睡觉、看到就头晕的哲学。

哲学的发展也如同一场伟大的战争一样轰轰烈烈,虽然不见刀光剑影,鲜血淋漓,但也气壮山河,惊天动地。哲学中有一部分,对于我们人生有很大影响。有些道理,我们不信它,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样子;信了它,就会立刻变了样子。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

下面我就说说哲学给我的人生的两点启示。

一、人生中的辩证法

哲学就是在你人生中遇到拐点后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篇2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人生影响

庄子是我国传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而部分人们却长时间将庄子的生命哲学曲解成为消极的阿Q精神。然而,在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内涵时,发现庄子的人生哲学非常丰富,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重要。

一、豁达的人生境界,超脱生死之困

生与死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庄子对短暂生命所进行的深入感慨充分说明了对实际生活和生命的一种肯定,这与原始佛教中始终认为生活和生命就是苦难的,所以常常会认为人生就是一种憎恶和负担。然而,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则存在将人从困境中超脱出来的意向。这种超脱指的并不是乞求人对感性存在的一种永生,而主要是将对人的感性认知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庄子对待人生的生死始终以一种洒脱的态度来面对,所以在庄子人生的最后一刻的时候,对要厚葬他的弟子说道:“他将以天地作为棺材,将日月星辰作为陪葬的珠宝,将天地间的万物作为他陪葬的礼物”。这可以充分看出庄子对于生死的一种豪迈的气概。然而,当前部分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生与死有着非常执着的看法,常常因惧怕死亡而增加自己的精神压力,从而增加了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牵绊和苦楚。因此,中学生可深入感悟庄子对生死的态度,以便能够从精神上获得解脱。只有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悟人生,真正豁达看开,才能够深入体会到生的意义,才愿意努力奋斗[1]。这样当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快乐的时候,便能够非常坦然的面对死亡。由于当前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灵都非常脆弱,所以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战胜脆弱,从精神上真正坚强起来,则需要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积极感悟生命的真谛所在。

二、自由的精神之境,超越物欲之困

在庄子的思想中,明确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无己主要指的就是不需要受到物质的拖累,或者是不被物质所奴隶。所谓无功和无名主要指的就是人们不用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这些就是告知人们需要用淡泊的心态来面对实际生活中的一切。荣华富贵只不过是生命中偶然所得到的物质,并不是指性命以内的东西,所以物质的东西并不是永恒的,而“道”才是我们生命中的东西,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道”,才能够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因此,作为中学生,不需要为了生活中的荣华富贵而感到悲伤,也不必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感到不安,过于追求学习成绩的排名。这些并不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而这些名利虽然非常美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我们在名利的世界里不能够随波逐流。然而,作为中学生可以看淡名利,但是不能够失去对人生美好的追求[2]。庄子就是一位不为名利所动的人,当他的一位朋友请他去做官的时候,他便将神龟来进行比喻,如当神龟在庙堂之上受尽了人间的香火,享受了人间的富贵,但是却并不快乐,最后依然走向死亡。神龟这样的生活远远比不上在泥潭之中快活自在。这充分说明了名与利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追求的东西,如果过于执着于名与利,便会被名利所困扰,所以作为中学生,应该在看淡名利的基础上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于丹教授曾经说过:儒家思想认为在社会这个发展的环境下,要求人必须有所担当,但是道家思想就是在生命的层面上要求人被超越。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对名利的追求,所以要求人必须有所担当。但道家思想对名利的看法就是一种超脱。因此,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必须担当重任,而道家思想能够让人们在超脱的境界下感觉到如释重负。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要求人们不断忘我,不断去感悟,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真正融入逍遥的境界中,让心灵真正安静。庄子之所以反对孔子,主要是庄子认为我们如果过多的去担当而不去超越,则会让仁义礼智真正成为一种制度,而这些一旦真正成为了制度,成为了社会规范中的标准内容,则会让其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便会隐没人的真正本性,让人很容易受到名利的驱使,真正陷入到物欲横流中无法自拔。尤其是在现代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因物欲较强,所以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腐化,让心灵真正被尘埃遮住,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严重失调。因此,中学生需要将心灵上的尘埃擦掉,真正超脱名利,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趋于平静,真正感悟到人生的快乐,让精神真正感受到自由。

三、超然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就是一种超然的感觉,能够让非感性的自我内心感到逍遥自在,但是却难以让身体真正在感性的现实生活中感觉到逍遥。这主要是因为只能够游于尘垢俗世之中。这充分说明了在实际生活与世俗的矛盾冲突中,逍遥游的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是难以得到解决的。因此,只有让身与心完美的统一起来,才能够真正形成具有特色的处事之道。首先,如果让自己处在材与不材之间,这样似之而非也,便不能够避免受到拖累,无法免于被尘世所累;其次,力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这样在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对于赞誉和指责都应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坚持顺应时化的要求,而不固执于某一种行为。这样通过顺应时展的趋势,自由遨游于世界中,坚持遨游于道德之间。这样庄子的人生哲学主要就是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主宰,这才是非常符合社会要求的一种处世的方法。总之,在现代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广大人们群众在面对物质的时候都显得非常渺小,而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又常常让人们产生一种束缚和困惑。因此,通过深入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对引导中学生的关切生命,渴望人生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促使中学生从感悟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强.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基底及现实意义[J].学理论,2017(2):12-13.

篇3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今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蒙塔尔说:在洞穴里度过了1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倾向于独处。现在,让我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坚持了1年,只是为了搞科学试验。我丧失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纠正。但我不后悔,因为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这让我忽然想到了一种小动物,那就是停息在深海底层中小小的扇贝。它们终日紧闭着自己的贝壳,让人以为它们都是无情而坚硬的石块,可是,它们的内心,明明是柔软如缎而且有着美丽珍珠,却是那样不被周围的人赏识。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得把完全的自己展示出来,才可能加入到人际的互动中去,这样,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展示给别人,人生的美好就像风中的花粉,在相互传播着的同时,带给了别人一缕愉悦,你自己也暗香盈袖。

你的生活与别人相关,你的快乐就是美丽的流转。蒙塔尔的人生哲学里,隐藏着明快的生命寓言。

篇4

Abstract: Philoso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disciplines. It is about Marxism, making peopl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right perspective, so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 school education, schools have a duty to train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or the future. Philosophy has basic influence on a person's life.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1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他定会为之努力,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发展为方向,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树立学生自我理念,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1.2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正如所推崇的,实践是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再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发现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1.3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2.1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2.2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3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寓言故事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总结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2.4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反思,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2.5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是对心灵的净化,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袁少柏.中职德育课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的分析与评价[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篇5

关键词:《活着》 人生理念 素质教育 健全大学生人格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于命运和对命运抗争题材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福贵及其一家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与乐观着实让人慨叹,与之相较,身处优良环境的当代大学生却显得迷茫、消极或颓废,普遍存在人格缺陷问题,那么,小说《活着》有哪些是值得当代大学生们深思和学习的呢?

一.《活着》所体现的人生理念

1.痛心地忍耐生活

“活着”一词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从兴盛到衰败,所面临的正是人生无常的忍受。首先是贫困,从拥有一百多亩田地的地主少爷到全家挤进一间茅草屋的普通农民,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久病无医,女儿凤霞小小年纪就被迫送给别人;儿子有庆不得以在课余割羊草,就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即便是外孙苦根,也是因为过度饥饿之后的饱食而胀死。而福贵一家在从富甲一方到贫困至极的环境下并未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态度,“城里小姐出生”的福贵妻子家珍在最艰难的时刻对福贵不离不弃,换下绸缎衣,扛起农具下田干粗活,女儿凤霞“照样高兴,吃起粗粮也不往外吐”,福贵从吃喝赌的纨绔子弟到一人担下五亩地重活的农夫无不是对生活苦难的承受。其次是死亡,从福贵输光全部家财开始,死亡便与他如影随形,亲爹被气死,亲娘病死,儿子抽血过度而死,妻子得病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因公而死,外孙饱食胀死,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苟活人世,这种对苦难命运的接受,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自我身心的全面较量和抗争,对福贵尤其如此,亲人的每一次死亡都使他变得格外坚强,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容纳,学会了接受。“忍耐”本是一种柔韧的个性品质,它能适时保卫着人的内心免遭苦难这种暴力的摧残。《活着》所表达的也就是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和超然,对苦难的忍耐,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一切无疑将对当今彷徨、焦虑、压抑的人们给予安抚,给予爱,给予关怀。

2.诚心地感悟生活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福贵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捉弄,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多苦多难的生命,他始终有颗感恩的心。当福贵被迫从军两年后回到家中,感受到久别的家庭温暖,虽然依旧是贫困,但他始终因能“回家”而庆幸,他又有了重新开始的动力。对生活的感恩同样表现在福贵一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上,在福贵家衰败后,作为千金小姐出身的家珍本可以跟随父亲,回归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它宁愿放弃自己的身份,放弃本该属于她的优越而选择和家人同甘共苦,她只求“每年都给福贵纳双新鞋”。女儿凤霞从记事起就开始了漫长的贫苦生活,并在一次感冒中成了聋哑人,可是在那么多年的无声世界里她有的只是对留在亲人身边的欣慰。

感恩,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我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取前进的动力。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3.用心地领悟生命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这样来诠释《活着》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福贵的一生也同样体现了这个哲理般的理念,失去亲人后的福贵几乎是一无所有,他活着似乎完全找不到理由和方向,在经历了痛苦和绝望之后,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就是生命本身,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福贵前面坎坷崎岖的道路,让他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纵使失去一切,只要还活着,就有起步的理由,作为主宰的人就有了生命精神,不言放弃,那么,他最终即使没有获得他所预期的活法,他也拥有了整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只属于坚持活着的人。当欺诈离我们很近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诚信的高尚;当疾病离我们很近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健康的美好;当死亡离我们很近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也许正是目睹身边的生命一一消逝,才让福贵更加珍惜未逝的生命,他领悟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从细微处寻找快乐,从平常中感受幸福,足慰平生。痛苦与快乐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做到苦中有乐,苦中寻乐,苦中作乐,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平平淡淡是一种真实,也是一种无奈;轰轰烈烈是一种潇洒,也是一种伤害。

二.《活着》的人生理念对当下大学生的启示

1.从人格上认识自我

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完善人格就是为了使这些不足之处得到弥补,而人格的缺陷大多都因自我意识不足而起,《活着》中的福贵在还是富家公子哥的时候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对自己的人生缺乏客观的认识,对本身的人格也模糊不清,这直接导致了他行为上的肆无忌惮,对人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若是他不曾输光财产,也许就那么浑浑噩噩碌碌无为地过一辈子。而当他家道衰落之后,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而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这就是正确的自我意识,这也为他后来撑起整个家打下了基础。当代大学生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书本知识,对自身的了解并不清晰,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想完善自我却始终找不到“症状”所在,所谓“对症下药”就得不到体现。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中哪一些是优良人格,哪一些是不良人格,对于自己的不良人格要敢于承认,而后,选择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如自信、勇敢、勤奋、坚毅、善良、正直、热情、开朗、诚恳等。针对自己人格上的弱点,如自卑、害羞、暴躁、嫉妒等予以纠正。

2.从心理上接纳自我

通过自我认识,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有一些缺点,但也有不少优点。就像福贵输光财产时,他“恨这个,恨那个,最恨的还是他自己”,当他意识到罪魁祸首其实是自己后,他虽恨自己但并未放弃自己,在日后的艰难岁月中也未曾自暴自弃,他把对自己的歉疚融入到了对家人的爱当中,这也是促使他坚强活着的重要因素。大家都知道“自我”是很重要的,可很多人却因为看到自己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而嫌弃自己、看不起自己,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惜了。他们可以喜欢朋友、喜欢知识、喜欢自然,却不能够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试想,如果天天和自己不喜欢的一个人在一起,如影随形,又根本无法逃避,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所以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问题,努力去改正,同时要有一个适当宽容但不纵容的心态。

3.从态度上调整自我

对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而言,死亡似乎更是一个不相干的字眼。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大学生自杀问题正趋于严重,每年我们都能听到骇人听闻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而自杀的原因往往都是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事,让人很是惋惜。大学生还未踏上社会,可以说还处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中,还未尝到生存的艰辛,而福贵却裸地承受着贫困和死亡的双重压迫,他似乎拥有着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心满意足地活着。同样是生命,无论贵贱同样值得去尊重,首先要用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生命,生命才能还你一个崭新的笑容。

(1)慎重地对待生命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而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不能都按我们的意愿去发生与发展,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总是难免的,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应有勇气去面对它、克服它,在这一过程中磨练个人的心智能力,增强奋发精神,锻炼挫折容忍力。对于自己先天的缺陷,不必怨天尤人,而应加以接纳。只有以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克服挫折、应付挫折。

(2)积极地对待生活

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乐观、豁达大度的人往往把失败归因于可以驾驭的因素,从每次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反之,消沉、委靡的人则更容易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因素。无论我们是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失败总是多于成功,挫折可以使一个人消沉,也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其差异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是否优良。培养自己对失败的承受能力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步骤之一。如果没有较强的挫折承受力,那么福贵一家在那个贫苦年代也许转瞬即逝,那么福贵也就无法继续独自生活下去。

(3)正确地对待挫折

现代社会要求个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自我决策的能力和敢于竞争的意识我们要从单一而狭隘的“文化竞争”中解脱出来,参加各种正当的竞争,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并在竞争中树立起信心,磨练自我、战胜自我、勇敢地面对现实,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听障学生;趣味性教学;《哲学与人生》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55-03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国面向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听障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如何提高听障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难题之一。为此,笔者对听障学生《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发现趣味性教学不仅能使听障生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一、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损伤,语言发展迟缓,主要借助于视觉、触觉、肤觉、运动觉等感官及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来认识世界。眼睛是听障者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基本上是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的,视觉能力很强,所以形象是其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于特殊的生理条件,残疾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和伤害。较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认知、语言、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阻碍,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缺陷,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值得关注。

二、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

1.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较弱。听障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形象具体阶段,对于抽象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健听学生要差一些。哲学课程中很多理论概念比较抽象、深奥,不仅不能简单地用表音、表意的方法传达,更不能随便使用替代词,听障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因为他们主要以视觉空间感作为依据来构造精神世界,抽象的语言概念的缺失,使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减弱,但优点是形象思维发达,感性认识充分。这需要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转换为听障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去解释。

2.模仿能力强,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由于听力的障碍,视觉观察到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使得他们的思维长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展示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感兴趣。听障学生经过长期观察人的口型、手语动作,练就了强大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在课堂活动中,他们会表演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动作,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非常生动形象。同时,学生喜欢用手语交流,更喜欢手语动作和表情比较形象生动的手语教师。

3.容易遗忘,教学进度慢。听障学生特别容易遗忘。在课堂中教师讲过的内容,下次用到的时候容易忘记,这与听觉损失有关。如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人的记忆效果会更好,而单凭视觉及信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此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手语,表达速度和信息传递效果都没有有声语言简单方便,教学进度相对较慢。

4.动手能力较强,个体差异较大。听障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窄,但并不限制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听障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这也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长期锻炼积累形成的。听障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听力缺失时间不同,残余听力程度不同,佩带助听器时间不同,参与语言训练时间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甚至父母的关注程度和他们对自己的接纳程度等不同,都对语言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其他科目的学习。

三、趣味性教学在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听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征,他们缺少哲学课所需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哲学的说教为生动活泼的师生良性互动,变枯燥的哲学观点为灵活运用,以激发听障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可从以下教学方法去把握、应用:

1.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乐中求教。听障生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与健全人交流不畅,无形之中有了隔阂,会产生冷漠感,乃至抵触或对立情绪。建立亲切、信任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亲切教诲,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2.运用眼睛“看”问题,乐在其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趣例法进行教学,为听障学生创设出良好的乐学情境。哲学理论对于听障学生来讲是艰涩难懂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简单的手语讲解哲学观点,学生会很快忘记。听障学生由于听力有障碍,习惯运用眼睛来看问题,若与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哲学常识中的趣例给学生展示直观性的视频、图片、动画等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3.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处于青春期的听障学生,对游戏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游戏中,学生的头脑高速运转,对游戏结果的执着也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在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游戏――搭纸牌、添一笔变字等,学生为了在游戏中表现出色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此外,角色扮演游戏也是听障学生比较擅长的活动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的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主动学习的效果必然优于被动学习。

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听障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引导听障学生把游戏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也增加了听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以幽默、诙谐的哲理故事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以乐促学。哲学理论相对枯燥乏味,以幽默、诙谐的哲理故事来引导学生,可增强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因为幽默、诙谐的故事具有吸引作用,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具有协调作用,可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例如,以漫画故事作为引导,漫画在哲学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较多,通过作者夸张的手法、直观的形象寓哲理于漫画中,使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妙趣横生。可见,在充满智慧的哲学课堂上,运用幽默、诙谐的故事对听障学生进行教学,可使课堂气氛和谐而轻松,使枯燥的教材趣味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5.贴近生活,追求“心乐”。营造轻松、愉快的“心乐”氛围,有利于调节情感,释放潜能。教师要以良好的仪态和饱满的精神出现在学生面前,倾注真情,消除沟通障碍。此外,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世界、看人生,逐步培养听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有利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6.互帮互助,体验快乐学习。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这给教师教学的设计和进度也带来一定难度。教师往往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长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在思想、观念上都具备一致性,沟通和交流的效果更好,通过交流和互帮互助,缩小听障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进行教学,不注意兴趣引导,学生势必乏味而失去学习动力。听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或者兴趣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增强哲学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的设计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从听障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征,以及认知特点出发,注重调动听障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激发听障学生的思考,把授课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方法表达出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使听障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能让听障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强,李海涛.听障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及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

[2]田青.听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及展望[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31(6).

篇7

[关键词]高中生;人生激励教育;哲学途径

人生激励教育就是对人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过程,其哲学途径是方向和方法根本选择,是对人的本身的尊重。哲学是人认识自然、认知自己一把智慧的钥匙,但最终还是人自身的哲学。人从开始对世界产生最简单的疑问起,就步入到哲学神秘而瑰丽的殿堂。高中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由朦胧向清晰的过度阶段,尤其是对人生的哲学感悟,像雨后花朵一样美丽,更美丽的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按照这条轨迹积极引导他们走下去,在加强高中生人生激励教育过程中,挖掘出他们人生最富灵性的潜质。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回避,要潜移默化地多方法、多维度贯穿高中教育始终。

1 生命与自由的根本问题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高中生朗诵这首诗,情景的远逝无法让他们切身感受当时深受压迫和奴役人们痛苦的渴望,怀疑自己是否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否能够为争取社会乃至个人自由,有“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英雄壮烈,对我们教育者本身也是忠勇信义的考量。远循了的历史,暗淡了的硝烟,一个个伟大生命的轨迹,却凸显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伟岸,它诠释的自由是生命的自由,生命是自由的生命。灾难来临,生命本能与人理性的反抗形成的合力,它的方向就是自由。当今世界,人的生命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尊重,自由的实现,它的方向就是实现以生命为前提的人生的价值――我选择,我创造,我快乐。

在这样的前提下,必需创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谐文化既是一种人文环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实现,是创造一种新型的人文环境,使人们生活得更为舒心,更为幸福,更有品位;使得自我身心更加和谐,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和谐文化不应当是高文典册,而是全民喜闻乐见、自觉实践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在状态,是“担水劈柴即是妙道”的自然神韵。和谐的文化环境就是生命与自由的环境,它是对高中生逐渐趋向理性生命与自由的充分尊重,是对高中生创造性的绿色保护。

2 理想与生活的矛盾问题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高中生梦想的平台,也是他们理想与现实碰撞的表现舞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惯性和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制约着“我选择”的主观能动性,家庭教育的“给我什么”与“我要什么”构建高中生情感压力框架,学校教育的“固定规范”与“政治嫁接”构成建高中生理想压力框架,社会教育的“官本位”与“大学毕业即失业”构建高中生现实压力框架,这些框架的日益束缚逐渐畸形了高中生理想,生命里潜意识的对抗争取年少轻狂放荡的自由,一部分则成为了家庭和社会需要亟待挽救的对象。学生想吃面条,父母非要买肯德鸡,结果是“播下种子,收获跳蚤”。这不是高中生理想的生活,自由的生命。“我选择”而非我愿,而缺乏“我创造”的激情,“我快乐”吗?

现在的高中生为什么这么脆弱?传统上我们总是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的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做得的不够,以此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忍耐能力太差。现实中,高中生像一只弹簧,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显示其能量的大小。对孩子而言,父母要充分利用这只弹簧的屈强系数,循序渐进适当施压,还是给他们“生态”意味家庭、学校教育培养环境,才会激发起他的斗志。本真的生态环境是不需要、甚至是要无情淘汰弱者的,我们的社会也如此,要增强高中生竞争意识,必需经历实际生活成就感的一点一滴过程,而且必须改变以往以压力的形转变为“我快乐”的形式展现出来。

3 非理性与理性的具体问题

2200多年前,意大利的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中因为一种非理性的想法发现在了阿基米德定律,确立了固定的计算公式。而1700多年前曹冲称象,却成为了一次表演,即使为后人所效仿,也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经验性总结”。如果“经验性总结”再进一步的思考、探讨、试验,可能就成了“规律性”的把握。叔本华说意志属于非理性,是要肯定的。阿基米德与曹冲的共同点就是非理性的思维,不同点则是理性的进一步把握。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本身必须思考,或者与我们的学生共同探讨的,把我们理性教育首先融会贯通于感性教育之中,进行非理性为起点的程序性教育。

篇8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蔡仲德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这十年中国变化很大,学校也变化很大,也许蔡老师在另一个世界里已经感受到了。但无论如何,我想他依然会带着深深的不安和忧虑,依然会在操心着国家、学校、音乐美学教研室与亲爱的同事、学生和朋友们,因为在他的内心,总是抱有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和怀有一颗爱国、爱校、爱人的赤诚之心。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刚到学校不久,就知道附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叫蔡仲德,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当时他正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后来,我作为学生在音乐美学讲座的课堂上认识蔡老师,他讲的是《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蔡老师那充满激情的演讲和对古代文献倒背如流的学识,令我十分敬佩。l983年我毕业后留在刚成立的音乐美学教研室任教,蔡老师也恰好在下半年从附中调入音乐美学教研室,于是我们成了同事。那时的音乐美学教研室是一个永远令人向往的集体,它的成员有于润洋、何乾三、张前、蔡仲德、潘必新和我,这个集体还包括当时在音乐学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杨恍、叶琼芳和因身体不好病休在家的李大士,不久李起敏也调入教研室。这是一个充满着事业心、正义感、爱心和无私的集体,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我倍受长者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既是我工作中的同事,更是我学习上的老师和为人处事的楷模。蔡仲德先生自然是我学习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老师和在治学与人格上的榜样。蔡老师严谨、执着的治学和正直、率性的人格,以及他那充满热情的为人和见义勇为的爱心永远存留在我的心底。 

80年代后期,我萌发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的想法,也就是将传统音乐的形态和观念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作综合研究。我认为:“某种文化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它在同一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某种文化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根深蒂固。从表面上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观念和形态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但从内在的文化规律上来看,它们却牢固地统一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一些文化精神之中。”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蔡老师,蔡老师很高兴并十分支持我的做法,他说由于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欠缺使他无法深入对音乐形态的研究,希望我能在这个领域做出成绩。经过将近一年的思考和研究后,我为音乐学系的研究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思想》的选修课。记得蔡老师还曾两次来听我讲课,课后给我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我把其中的部分讲稿整理成三篇论文,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和《物我同一、情景相即的审美情趣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这三篇文章在发表前我都请蔡老师帮我审阅过,尤其是前两篇文章,蔡老师对其中的文献应用提出了许多建议。音乐美学教研室具有优良的传统,教研室的同仁们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齐心协力为学科建设做出努力。教研室也有学术争鸣的良好气氛,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存,互补互助、共同提高。这种讨论有时是集体的,有时是个人之间的,不分资历,不论老少。蔡仲德老师比我大12岁,也是我的老师,但我们之间的讨论却是平等的。记得我们曾经就“人本主义和艺术本体”、“五四”文化和评价青主、 “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人生意义和生老病死”等问题进行过讨论。蔡老师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不太同意他的一些观点,也坚持我的看法;但蔡老师的批判精神在和我讨论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激烈。其实我心里明白,蔡老师对于后辈多是鼓励,是希望我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只有一次蔡老师是认输的,那是在他病重的时候和我讨论“人生意义和生老病死”。他认为人活着的意义不仅是对社会和他人有用,同时也包括不给社会和他人增添麻烦。他说,他当时的情况给家人、给同事、给学校、给社会都增加麻烦,自己也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所以,活着毫无意义,生不如死。他想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命。我告诉他, “生死还有一个情感问题,安乐死是道德领域思考的问题,但从情感方面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尽管情感有时显得很愚蠢,但它毕竟会把握人的行为,尤其是当世俗观念还根深蒂固时,只能用感情的力量去抵御现实的痛苦。”蔡老师说: “你说得对,世俗的观念尽管很可恶,但它毕竟会影响人的情感。一旦我们违背了世俗观念,人的情感就会失衡。我想我还是要活着,用我的爱和情感去战胜病魔。”蔡老师终究没有战胜病魔,但他却为了爱和情感忍受了巨大的折磨…… 

蔡仲德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至今无人超越。后来他的研究转向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他对中国文化研究所提出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始终认为蔡仲德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具有中国文人最高尚的品质和人格精神。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会永远载入史册。因而,今天在蔡仲德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大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和回顾蔡先生的学术成果、治学精神和为人品格,无疑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衷心希望蔡老师的学识、学养、学德、学品永远成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也借此机会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全体师生对蔡仲德先生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王次熠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人民音乐》主编 

篇9

关键词:庄子;哲学;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38-02

一、庄子的生平著述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庄子有这样的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l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惭笞皂б允始,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如果可以,稍微停下你日渐匆忙的脚步,去看看自然世界中的朝霞、日落、山涧、溪水,看看青山、绿树、山花甚至是野草,用心去体会,你一定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些乐趣本来很平常,可当你从重重繁重压抑的生活中将它挖掘出来的时候,它就变得那么的难得和珍贵,我像这样的世界才使每个人本真的心最想停留的地方。而庄子,恰恰是因为发现了最大的自然的乐趣和美,体味了最真挚最成名的自然的韵律和情感,所以他选择了隐退,选择了与世无争,选择了放弃功名利禄,选择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贫贱中自得其乐。

二、庄子诗人似的人生哲学

作为现实的我们,想要放弃不容易,想要匿迹于世界更加不容易,因为首先我们要舍弃的东西太多太多,这种舍弃与庄子来说是一样的。他的选择同样是来的沉重而又辛酸无奈。是当时的社会不给他希望。当时的人们不给他希望,所以隐退之举也只是从内心深处对那个社会的愤怒和嘲弄罢了。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能轻易的放弃自己已有的东西,但是有一种人可以做到,那就是诗人。

诗人的心都是纯净的。他们爱幻想,爱充满希望,更爱用孩子一样的延伸区大量世界、衡量人生。而现实却是,只要有充足的钱,你就可以贿赂官员,呼风唤雨;只要有足够大的权利,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属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甚至亲人和亲人之间也摆脱不了金钱的熏染。这个世界所有的肮脏都昭然的摆在眼底,诗人们看得心痛,看得无奈。因而他们便努力的用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新区建构另外一个纯净的世界:云是洁白的,太阳是火红而赤诚的,溪水更加士兵量莹澈。

庄子化为鲲,化为鹏,在北海里遨游,在九万里高空中飞翔,他化自己的生命于宇宙中,究其一生去探究宇宙的奥秘,体味人生的旨意,这便是他的世界。这也正是他与几千年后步其后尘的诗人所共有的相同之处。也可以说,庄子开创了一个域外之界,而后来的诗人们一步步把它变得更加完美。那个世界使用这些人的赤诚的精魂铸成。

三、庄子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美。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因而庄子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都求自然两字,即用心来体察万物,用心来感受万物的美,如果心被蒙上了世俗公里的色彩,变得伪善了,那就不能够体味真美了。只有不断的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取出事物表面的伪质,才能够看到真的美,但这个过程何尝容易!所以庄子有执著,有无畏。

庄子的自由。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的不自由,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能够看出庄子对于美好的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营建。而,诗人们不惜余力的宁愿耗尽自己一生的心血也要亲手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功成名就,其实,他们所创造的世界简简单单,为的,只是能够让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疲惫的心在自己的世界里获得片刻的宁静和休息。不是是命运的轮回,还是不一的巧合,诗人们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庄子不谋而合了。

庄子的出尘。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庄子才选择了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庄子才与世无争;正因为爱得热烈,所以他才恨得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厌恶。

我记得很多文人都曾用出尘脱俗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绝然,那种美丽是天赐的,与生俱来。而面对不能改变的丑陋,诗人有着自己的消解它的办法。也正因为诗人对于美有着强烈而执著的追求,所以使人们也能够恨得彻底,也才能够罄尽一生去改变丑陋,去创造美。“庄生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李商隐用它的是形容了庄子的不知人生是梦还是梦是人生。而在这诗句里,何尝不曾有李商隐的渴望出世与被人理解。聪明的人都会用理智来思考,而诗人们偏偏拒绝这种思考方式,而用他们的感情来思考,你可以说这是呆,是笨,但是,你不能否认他们的真与纯。

后世的诗人不可能与庄子谋面,然而他们却心灵相通。那么存在于现实的我们,是否,也能够,稍稍擦去心灵的角质, 去认真地体味一番庄子于诗人们的真纯的生命?不求获益多少,但求能够让自己日益坚硬冷漠的心变得温软、美丽、澄明、真纯一点。只要你能够真正的用心,只要你能够真正的静心,只要你能够放眼于万物,只要只要,只要心能够变的一点点的澄明纯净就好,是不是世界就能够随之而变得好一些?是不是人们的心中因此也能够燃气更多一点的希望?让庄子与诗人们创造的世界不为他们所独有。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6](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宋)林希选.Ⅸ庄子虞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篇10

老子曾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让天下人的心灵都变得混沌、纯朴,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让他们都变得像孩童一样。”从老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认为要想管理好人民,就不要有主观偏见,要善于听取人民的意见,顺应民意,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允许人民存在差异性。领导者应该用道德及文化的力量感召人民跟随自己,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人民去盲从的跟随。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总的原则。尊重和重视员工个人的个性,管理要差别化和个性化。这其实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同出一辙。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时一定要关注和考核员工的绩效,而对员工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无须过多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结果是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从心底里真正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真正心悦诚服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不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遵守,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企业人力资源才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