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大全范文
时间:2023-04-02 01:56: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好文章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切实扩大有效投资。2014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工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选择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清洁能源重大工程、粮食和水利重大工程、交通重大工程、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分项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形成了7个重大投资工程包。7个重大投资工程包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抓紧推进实施。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推进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切实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新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点,为今后几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是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为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切实发挥好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及通用合同指南,大力推进PPP模式。另外,开展了对《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配套实施细则贯彻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为下一步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项目,目前项目进展总体顺利。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为持续深入落实简政放权,报请国务院印发实施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在2013年取消、下放和转移49项核准权限的基础上,又取消、下放38项核准权限,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两年减少76%。同时,从改革创新制度入手,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行更加便捷、透明的投资项目核准制,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精简审批事项 规范中介服务 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现代政府,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改进预算内投资管理。大幅调整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压缩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减少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调整优化行业内部结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在优化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同时,进一步改进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工作,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提高中央投资效益;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明确监督重点,加大检查力度。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投资调控,定向精准促进投资增长,增加有效投资,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的投资,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第一,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健全推进重大工程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按期开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保障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第二,推进落实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切实调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的积极性。加强调度分析和指导协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性制度安排。组织落实《精简审批事项 规范中介服务 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的工作方案》,精简前置审批、优化审批程序、规范中介服务、加强纵横联动,确保监管到位,切实做到精简高效、规范透明。
第四,着力加强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完善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抓好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的贯彻落实工作,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纵横联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监管机制,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逐步形成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
篇2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表达训练,轻思维训练,割裂作文训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人文分离,学生感觉作文无话可说,无言以文,影响学生智能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积累兴趣,奠定创作创新基础。
对于作文来说,材料是水之源,没有丰富的材料作基础,就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予观察,广泛阅读,打破思维定势,感悟材料,力求立意新、视角广、文章主旨明确。
古人云:五觉出文章。五觉包括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都是获得写作信息的窗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学生以开放的心态观察生活,综合运用各种器官和大脑全方位、多角度获取写作材料,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幅鲜明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构建出一座座丰富的作文材料储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见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提高写作素质的首要步骤。结合所学课文《小橘灯》、《紫藤萝瀑布》等,指导学生要学会观物、观人、观事、观情、观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使学生从平常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常的东西。在这个挖掘过程中,联想、想象,可以弥补在观察过程中的不足和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充分施展想像力,从象形、象征、联想、推测等多方位入手,使学生用有情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无情之物,由此及彼的想象,把生活的“情”和“物”通过想象这个桥梁进行沟通,以充实作文材料库,使写作信息日益丰富。
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要广泛阅读,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源泉,然而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资源贫乏,学生业余时间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因此把课本作为基本读物,推荐部分名著作辅助读物,教师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如每周利用两节课前10分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学作品在讲台上或读或说;课前2分钟见闻一说,课前一分钟演讲,建立手抄本——珍珠集,发动学生订阅报刊,建立教室读书角等,使学生汲取了古今中外名著的健康思想和艺术精髓。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第一手作文材料,引来了写作的源头活水,促进了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达到“厚积而薄发”的境地。
二、“人”、“文”合璧,作文教学的归宿。
文道统一,是自古至今沿袭的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必须贯穿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寓于语文教学之中。作文教学则是文道统一、人文合璧的归宿。
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读者,颇有感触地的是“人”、“文”分离。百十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甚至在编造美丽的谎言,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的学生的母语感情和文学才情,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值得注意的是作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形态与学生生活的原生态之间的拗逆;所发思想感情与学生内心深处所体验积淀的思想情感之间的拗逆,甚至有些学生准备了两套话语系统,一套以应付教师的考试,教条八股,轻浅甜腻;只有在周记、日记、信札中,才能看到他们心灵世界的率性剖白。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了多少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赋予同一种涵义,写“青松”必须想到“先烈”,写“春雨”必想到“党的温暖”,写“绿叶”等于“朴实无华”、“配角”等。学生作文的语言源于书市上各种《写作大全》、《描写辞典》,多数大同小异,话语不负载个性,不负载情感,不负载人格,荒唐地成为主体缺席情形下的“话语复制”。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我们不能只是责难,而要从本质理清“人”与“文”的关系,使“人”融于“文”’“文”又高扬着“人”,真正构建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作文机制。
只有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例如学习《紫藤萝瀑布》,遇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篇3
2.激发改革者“想干事”的热情,增强改革者“能干事”的本领,营造改革者“干成事”的环境。
3.改革胸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改革谋划观古照今、继往开来,改革境界经纬天下、囊括四海,改革初心聚焦人民、矢志复兴。
4.改革决心大,思想上就要同心同德;改革方向明,目标上就要同心同向;改革要抓实,行动上就要同心同行。
5.以更强的改革自觉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多的改革硬招增动力、激活力,以更大的改革定力抓落实、求实效。
6.做改革开放路上坚毅的“忠实信仰者”,做改革开放路上有担当的“仰望星空者”,做改革开放路上只争朝夕的“脚踏实地者”。
7.在谋划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
8.把改革难点当“铺路石”,把改革痛点当“磨刀石”,把改革堵点当“试金石”。
9.打破“卷帘门”,在审批改革上做到真便利,打破“玻璃门”,在准入改革上做到真放宽,打破“旋转门”,在综合改革上做到真合作。
10.深化改革脑子要转起来,更新思路寻出路;深化改革身子要动起来,真抓实干干到底;深化改革步子要快起来,追赶超越勇争先。
11.改革越是困难面前越要勇挑重担,改革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担当作为,改革越是紧要关头越要迎难而上。
12.为推动改革提供了“金钥匙”,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助推器”,为引领改革提供了“导航仪”。
13.是不是有“敢领风气之先”的改革意识,是不是有“敢啃硬骨头”的改革担当,是不是有“一抓到底”的改革韧劲。
14.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深化改革,以“慢不得”的危机感深化改革,以“坐不住”的责任感深化改革。
15.改革精神更饱满,改革士气更振奋,改革价值更笃定,改革力量更澎湃,改革智慧更丰富,改革步伐更坚定。
16.盯住改革重点任务“深督”,瞄准改革责任主体“严督”,聚焦改革难点堵点“真督”。
17.立下改革“愚公志”,确定改革“路线图”,绘好改革“时间表”,落实改革“任务书”。
18.改革要在“放”字上下大功夫,改革要在“管”字上做好文章,改革要在“服”字上闯出新路。
19.改革开放是前进的动力,改革开放是战斗的号角,改革开放是团结的纽带,改革开放是奋斗的目标。
20.胸怀大局,登高望远,因势而谋抓改革;把握大局,明辨方向,应势而动抓改革;服务大局,切中要害,顺势而为抓改革。
21.制定下达改革“作战书”,选好配强改革“先锋官”,严明改革督查“调度令”,激发改革推动“战斗力”。
22.营造“敢干”的改革氛围,激励干部勇创新、大胆闯;强化“实干”的改革劲头,推动干部出实招、求实效;筑牢“苦干”的改革精神,引导干部持续抓、抓到底;提高“善干”的改革本领,促进干部能战斗、打胜仗。
23.“敢干”是改革前提,“实干”是改革关键,“苦干”是改革路径,“善干”是改革方法。
24.深化改革要“活起来”,决不允许推起来“打太极”;深化改革要“快起来”,决不允许拖起来“赛蜗牛”;深化改革要“实起来”,决不允许躲起来“藏猫猫”。
25.改革要有志在必得的志气,改革要有压倒一切的气魄,改革要有敢于拍板的担当。
26.以思想再解放推动改革更深化,以开放再扩大推动改革更深化,以创新再提速推动改革再深化。
27.抓改革、重实效,不能一味强调“精品”;抓改革、重实效,不能片面追求“极限”;抓改革、重实效,不能刻意要求“超越”。
28.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跑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棒”,走好深化改革“关键一程”。
29.深化改革要让责任一贯到底,深化改革让温度一热到底,深化改革让措施一抓到底。
30.锚定更高的改革标准,勇挑更重的改革担子,展现更大的改革成效。
31.统一了改革思想,凝聚了改革共识,增强了改革信心,鼓舞了改革斗志。
32.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化改革,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深化改革,以苦干实干的劲头深化改革。
33.抢抓改革新机遇,展现改革新担当,实现改革新作为,开辟改革新境界。
34.学习的深度决定改革的成就,理解的深度决定改革的成色,思考的深度决定改革的成败。
35.改革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要一锤接着一锤敲,改革要一棒接着一棒跑。
36.咬定改革目标打攻坚战,瞄准改革任务打歼灭战,集中改革力量打合围战。
37.解放思想谋改革,放开手脚抓改革,迎难而上促改革
38.高标准设计方案,高标准推动实施,高标准检验成果。
篇4
1. 中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1.1 汉字本身的原因。
一是笔画复杂,容易出现错字。笔者查了一下《3500常用字笔画检字表》,其中15划以上的汉字318个[1]。这么多的笔画,这么多的字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二是同音字多,容易产生别字。有的同音字甚至有数十个,这对于对语言文字感悟还不够透彻的中学生来说,想准确地辨析它们也并非易事。
三是形近字多,容易写成错字。汉字中形近字极多,据说约占汉字总数的70%[2]。大量的形近字为汉字的使用带来了障碍。比如“己、已、巳”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情况,也难怪学生写错别字。
1.2 汉语的原因。
同音字和形近字已经很令人头痛了,而汉语的另一特点――词语的表意细微也令人迷惑。很多词语意义相近,只有细微的区别,使用的时候如何选择也并非易事。再加上复杂的语法问题,错别字自然就更显得常见了。比如“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曾有人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弄清楚过。这话也许有点夸张,但是足以说明汉语的复杂。
1.3 学生的原因。
中学生因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做事粗心大意、毛手毛脚,这是导致写出错别字的最大原因。所以,教龄稍长一些的老师都会发现,那些认真细心的学生写错别字的几率相对较低。这不光是成绩优劣的问题,关键还是态度问题。还有一些中学生对于错别字的问题根本不放在心上,总觉得这是小事儿,不值一提。
1.4 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原因。
(1)社会用字不规范。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有:①滥用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②街头牌匾、灯箱错别字现象严重。有一些店铺的牌匾,出自名家手笔,中学生不了解写字和书法的区别,耳濡目染,往往会随手按照匾额上的写法写成错别字。③城镇建筑物名称、商标品牌等用语不规范。④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在广告用语中尤为严重。例如药品广告的“咳”不容缓、热水器广告的随心所“浴”等等,这些也都是不规范用字的表现。⑤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错别字频频出现。著名的《咬文嚼字》杂志设有“追踪荧屏”栏目,专门刊登影视上的语文差错。仅2006年一年,《咬文嚼字》认定的3551条差错中有2238条是影视中的,占总数的63%。该杂志近年来针对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炮”,找出了大量字词错误[3]。中央台尚且如此,地方媒体可想而知!
(2)学校和家庭要求不严格。中学生自制力差,家长因忙于生计对孩子无暇顾及,在学校除了语文教师以外,其他教师不重视学生书写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也是造成中学生易写错别字的因素。
2. 中学生错别字的纠正策略
根据上文对中学生错别字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2.1 使学生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主观原因主要靠端正态度来解决,应反复教育学生:写字一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遇到不会写的字,要多查字典;写好文章后要仔细看一两遍,改正错别字。
2.2 从汉字本身特点上加以纠正。
(1)进行同音字训练,避免出现别字。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同音字训练,促使学生重视同音字,提高辨析同音字的水平。同音字一般分三种:
音同形异――比如法制和法治、富有和赋有,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要明白每个词的用法,避免张冠李戴。
音同形似――如松弛的“弛”和奔驰的“驰”,这两个字学生往往分辨不清;还经常把度假村、欢度中的“度”写成“渡”。
音同意近――如销毁的“销”,学生大多容易写成“消”。
这些同音字,应该让学生进行整理,发现一个消灭一个,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错别字自然会大大减少。
(2)形近字辨析,避免出现错字。形近字一般有两种:①形近音异。如崇高的“崇”和鬼鬼祟祟的“祟”,炙手可热的“炙”和针灸的“灸”都非常相似,学生容易写错。②形近音同。比如把声音洪亮的“洪”写成“宏”,直截了当中的“截”写成“接”。这样的字就像双胞胎甚至多胞胎,外表很像,应告诉学生:再像的双胞胎也有他们不一样的地方,应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准确辨别形近字的不同。
(3)近义词辨析,准确把握词义。因为学生对近义词难以完全区分,所以要想减少错别字,学会辨析近义词就显得特别重要。辨析近义词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一是从词语的意义上来辨析:二是从词语的色彩上来辨析:三是从词语的用法上来辨析。
(4)整理易错字词,强化训练。应布置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分门别类地整理错别字,把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和别字(包括词语甚至病句)随手记在日记本上,以后常常翻看,作为前车之鉴。有了这个“错别字大全”,再经常翻阅,对其中一错再错的字词进行强化训练,那以后的错误率就会降低。
2.3 举办各种活动,激发消灭错别字的热情。
(1)举办有关错别字的故事会,开展消灭错别字比赛,评选消灭错别字大王,并给予奖励,具有宣传促进作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了消灭错别字的热情。
(2)学生之间相互查阅作文,互相找错别字。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觉这个办法很有效,去年中考语文考字形的题,我所带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做错的。
(3)举办查字典比赛,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常常查阅,一定会大有裨益。
2.4 呼吁社会、学校、家庭规范用字,齐抓共管,减少错别字。
学校和教师应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出发,重视中学生错别字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要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要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要有紧迫感和压力感,把学生的错别字问题看成大事,因为学生考试时出现错别字是要被扣分的,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历史等学科,这些足以说明纠正错别字的重要性。
总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对症下药、长期坚持,错别字在中学生的世界中一定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 《3500常用字笔画检字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1997年9月第3版
[2] 郑继娥《形近字简化分化过程的探讨》.《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篇5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核心技能 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中,《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该课正在被各种新兴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经调研,我收集了诸多语文教改的信息和建议,其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成见抱怨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我主要从教学艺术环节总结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
根据来自学生实习或就业的实务部门的反馈,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去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与语文息息相关的自身修养、社会交际、信息活动、实用写作等)不如人意,主要是“核心技能”的缺失。这里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学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发生变化时,其所具有的这一技能依然能起作用,是他们维持生计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群体工作协调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性、专业性、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以上核心技能是否可以通过全新的语文课教学改革来填补?这是本课题探究的重点。并且我院的学生(政法干警招录试点班除外)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更凸显填补“核心技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已作了些研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科学的观点。如张静文副教授提出的高职院校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着眼于通过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提高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着眼于21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着眼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氛围的营造;着眼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汪念明在《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中提出,应将语文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为三个方面,即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发展能力、夯实就业实力。这些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根据政法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为突出语用特色,填补核心技能,我认为我院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定位为文化基础课,其功能应落实细化在帮助学生填补“核心技能”上,即强化其审美性、语用性与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以名家名作为载体,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倾听能力、欣赏能力;所谓的语用性,是指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创新;所谓的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学会生活、完善人格(具有成人意识)。这样对目前大学生的成才更有实际意义。
(二)创新性教学艺术探究
1.遵循“兴趣是最好的天赋”的教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更愿意说:兴趣是最好的天赋。曾经来自课堂教学效果的惨淡就足于令人惭愧:一群没精打采的学生,拿着英语书,带着习题集,他们是怀着对语文课的厌恶来的。学生抱怨堆积如山:“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又没听头!老师讲,我们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腻了。考了满分我还是不会沟通,不会写作。”趣味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校本教材看来,丰富的史料知识、古老而新奇的经典读本、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呈现出浓烈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着首先将经典以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与理论高度。我告知学生:从实际操作来说,中国文化体现为无用,从生存层面来说缺失“大用”,跳出传统文化的知识性,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像一种带着人文意味的生存智慧。譬如儒家的和谐原则,中庸之道,利于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现代人的信任危机;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无相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克服西方管理思想体系的弊病、建立东方式的管理模式大有裨益;“中国禅”对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人格修炼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这就很好地纠正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偏见,并能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其次,培养兴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我把语文课上成文化创意课,从语文内容中提炼出不同课题,如音乐、婚恋、饮食、建筑(围绕传奇的世博建筑)、服饰等,由学生5―6人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用戏剧表演、网页设计、小品、相声、时装设计展示、专题报告、诵读等形式来表现。我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时,不干涉其选题与切入点,而是主要在剧本或台词的打磨上给出建议。课题组在大胆尝试之后,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评价是大呼过瘾,学生的创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经历这样的创意课,真正触动了学生创意的神经,推动他们做想做的事情。语文能力的外在展现与内在意蕴,更多地内化为人的修养,填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这样的课程学生还会拒之千里之外吗?
2.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
政法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显著特点是思维活跃,但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基础不够厚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在人文基础课上,更要强调人文经典的熏陶。
在语文课的教法上,运用文本中心内容发散式教学,有利于扩大课堂知识面,拓宽知识平台,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做法是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辐射,并将得到不同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信息收集,形成小课题,变成专题化的教学方法。如,讲经典著作,以充分的理由推荐学生有计划地精读一下经典:因“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读《论语》;因“思想与文采齐飞”而读《庄子》;因“要看2000年前古人如何依法治国”而读《韩非子》;因“超越雅俗”而读《诗经》;因要“看中国人的人性”而读《金庸全集》;因“读史,读气节”而读《史记》;因“柏拉图的精神乌托邦,西方人的哲学大全”而读《理想国》,等等。辐射经典不要以考试为压力,但要求写读书报告,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悟。
另外,还可以建议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维阅读,即尽最可能跨学科阅读,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有一条捷径是把生活当成书来读。被称为“最聪明女大学生”的盖尔・特里姆布尔的阅读心得值得我们借鉴。
这样的熏陶与训练,学生明显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底蕴、学识和定力,其人文素质可想而知。
3.创设链接课堂内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要将教学内容和空间引申到课外的图书馆、网络、社会中,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更加敏锐的社会现实洞察力。
如我们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结伴外出游历,从追寻课本里的梦开始,去寻访名家笔下的美景,然后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别样的人生足迹,制作成PPT进行交流,学生反馈说没有想到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太惬意了。结果学生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在语文的语境下,与社会亲密接触,才不至于步入社会时产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如对流行歌曲所蕴含的文化现象,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的“就像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歌词里沉淀着一种对逝去传统的感悟,是一种娱乐性的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如周杰伦的《台》、《青花瓷》等歌词的美作点评,只要切合学生口味,只要心中有,下笔不会难,可以看到学生别具一格的灵性。又如,不断上涨的房价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可组织班级讨论会,生动地展开探讨式学习。
在“核心技能”的列表中,写作可谓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而写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痛处。学生在学校遇到要动笔的活如入党申请书、个人总结、读书笔记、制作简历等,都会习惯从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相似的模板,稍作修改,上交完事。这样的伎俩用在实习或工作中可就会碰壁了。所以,我让学生到语文课外分析奥巴马曾发表的作品,学生发现他的写作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具有清晰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号称世界咨询业最牛的公司――麦肯锡内部培训员工写作能力的金钥匙)成为很多人练好写作的秘诀。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有学生根据它制作出了突出自己个性的简历。事实胜于雄辩,语文能力的威力得以彰显。
4.独特的考核方式
在《大学语文》的课题建设过程中,随着课文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也随之改变。基本实现了个性化、即时化和定向化,克服了一张卷子定成绩、对学生个性和特长茫然无知的弊端。具体操作如下:出勤占5%;参与课堂活动占15%;课外作业占15%;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或考查)占4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胆探究教学艺术性,教法灵活新颖,丰富多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无论课堂内外、现实天地还是网络世界,始终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追寻知识的眼睛和心灵,在全方位的网罗之下,学生的核心技能日益见长,终身受益;同时,考核方式颠覆了传统,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发挥,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在评价中得到显现,全方位地触动了学生的创意神经,张扬了个性,收获了成功,完善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