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9 00:1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颂教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歌颂教师的诗歌

篇1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红烛,

照亮了知识的路程。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春雨,

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撒在我们的心里。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园丁,

把幼小的我门培育成一个懂得知识的大数。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一把金钥匙,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知识的宝库。

老师像什么?

老师像我们的妈妈,

天天陪伴在我们生边,告诉我们一些丰富多采的知识。

篇2

2、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教师节愉快。

3、献给敬爱的老师:我们搜寻那些美丽耐人的回忆,也默默遥远地祝福您永远健康快乐!

4、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

5、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衷心道声谢谢,用我所有的真诚。

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7、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就浑身是力量。

8、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9、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篇3

摘 要: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在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新课程目标,教师要在借鉴古代诵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诵读观,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诵读中积累、感悟、思考,在涵咏体味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兴趣;对话

作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方式,吟诵是作者本人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文的最佳途径。然而,迫于应试的压力,古诗词教学中重讲轻读、重分析轻吟诵的问题较为普遍。这样长期的“无声的教学”打消了学生开口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更无法真正走进诗文,体会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笔者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诵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勿先入为主,应以趣味引导,激发兴趣

在诵读教学时,执教者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手段,打破时空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鼓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诗文内容作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画作异同点,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探究画中人在这种情境中的情感态度。

另外,在诵读教学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给学生营造诗意盎然的读诗情境,拓展学生想象的范围,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的“入境悟情”意识,增强诵读效果。

二、根据生情,灵活组织诵读形式

(一)听读、范读

这种诵读方式较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拥有娴熟的朗读技巧的执教者可以进行泛读,用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声音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声音境界,共同营造师生“和谐共振”的对话空间。

(二)自读、美读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诗词学习要以学生的自读和美读为主,在自读中感受文字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在美读中与诗句对话,与诗人对话,更与自我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自读、美读,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自读。教师在布置诵读前尽量提出一些要求。不过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让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自主自发的心态。

三、重视语感训练,力求吟咏成诵

(一)语感训练

语感的不确定性在于每个对象的个性、天赋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诵读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围绕“读”这个共同的学习方式展开,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诗句,积累审美体验,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涵咏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绘画美。

(二)吟咏成诵

诵读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的吟咏体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是为了在吟咏体悟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精炼含蓄的诗词内化为丰富的文学素养。因此,吟咏成诵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知人论世与文本“陌生化”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常见语文老师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人写作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这样的做法固然无可厚非,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诗词教学流于“盖棺定论”。学生一看到陆游、苏轼的诗,就会油然升起一股豪迈之气,在遇到《钗头凤》《江城子》这些婉约风格的诗作时就容易陷入困惑甚至不知所以然。

由于古诗词强调并依赖于感性,这就使得诗词文本比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更能容纳更多的直觉因素。在阐释古诗时,我们应当采取开放的、多元思考的方式,既要考虑知人论世,又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让学生与文本保持“适度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多种视角融入对古诗的多元解读,从而激活学生对古诗的深层探究。

五、结语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古诗词是古代语言的精华,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诵读教学和现代语文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语文教师不仅是执教者,还应是身体力行的学习者,让诵读成为习惯,融入生命,让诵读涵养人格,陶冶性情。

参考文献:

[1]龚晓云,成镜深.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0(4).

篇4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要在我储存Englishwords的脑海中采撷如花的汉语词汇,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我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迷人的颂歌——我爱我的教师职业,原创:我爱我的工作岗位。

记得在读师范的时候,我曾用少女特有的浪漫去设计自己美好的未来,用自己火样的热情和赤诚去描绘自己未来的事业。毕业时,我把玫瑰色的梦幻捆进简单的行囊,带到工作岗位去寻求梦幻的人生。然而,现实并不像伊甸园的菩提果那般完美和甜蜜。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三个班的英语教学的担子沉沉地压在我并未完全成熟的肩头的时候,当一个个不谙世事、淘气调皮的孩子站在我面前扮鬼脸、耍滑头的时候,当涉世未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知之甚少、对困难艰辛估计不足的我却要去开导刚脱去小学校服、对世事似懂非懂但又迫切要求弄懂的初一学生的时候,我才真正体验到了教师平凡生活的滋味,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压力。这时,我苦恼过、迷惘过;苦恼迷惘之后也曾动摇过、退却过。但有一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从迷惘中寻回了自我,在退却时坚定了初衷。有一次,我感冒了,放学后骑单车去医院看病,在十字路口不小心碰了一个年轻人。在我还来不及向他赔礼道歉时,他便咆哮起来,凶狠的神态叫人望而生畏。此时的我就像一只等待宰割的羔羊吓得瑟瑟发抖,蛮横与粗野的拳头眼看就要落到我的身上。这时,从围观的人群中钻出了我班一个淘气的小同学,他用他那尚未发育成熟的身躯遮护在我的胸前,用他那天真无邪的眼睛紧紧地盯住对方的眼睛,用他那幼稚的童声打断了那满口的脏话和野话:“她是我的老师,我不准你伤害她!要打冲我来好了!”不知是孩子纯洁的童心感化了那个年轻人还是他自己良心发现,他挥舞的拳头慢慢地放下,喷火的眼睛慢慢地熄灭,起伏的胸脯慢慢地平静,然后转过身走出了人群……这时,委屈的我抱住我的学生孩子般地哭了,哭得那样伤心,那样动情。我们的泪流到了一起,心贴在了一起……是的,孩子幼稚,但他们能分清善恶;孩子淘气,但他们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的老师;孩子顽皮,但他们有一颗诚挚的金子般的心。一下子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世界,这世界是那样纯情高雅和真诚。在这个世界里,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学生,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心尽力地培育他们、引导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他们作出奉献和牺牲?我在心底发誓,不为别的,就为那位天真无邪的孩子和与他一样天真无邪的学生,我也要继续干下去,把工作干好,干出成绩来,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不求涓滴相报,但求青春无悔!从中我得到的是别人无法体验的却又是人人追求的幸福!

从那以后,我风雨兼程,日夜兼程。十几年来,我忘我地工作着,一刻也不停顿地在学生贫乏的心灵中撒播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天真的童语中移植科学与文明的基因,在学生不成熟的骨骼中浇铸理想和信念,在学生平凡的生活里融入快乐和歌声,在学生心灵的世界中构筑另一个世界。我尽情无私地奉献着,即使在我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也不放弃这种奉献。去年上期,我因胃大出血倒在讲台上,女同学吓得哭了,男同学把我送进医院急救。当时,我爱人在乡下挂职锻炼,学生走后,便只有8岁的女儿守在床头为我端水送药。傍晚,昏黄的灯光照耀着空荡荡的病房,我的心也失落落空荡荡的。学生就要毕业了,一刻光阴值千金,我怎能安心躺在医院里呢?当学校领导前来看望我、宽慰我静心养病时,我再也按捺不住,拔掉针头,拿起口服药便回到了学校。第二天,我带着病中的虚弱毅然走上讲台,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了我,就像欢迎一位来访的国家元首。此时此刻,我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任泪水簌簌地滴落在讲台上,融汇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里。我从这泪水和掌声里又一次强烈地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一旦拥有这种幸福,一生则别无他求!原创:一份春雨,一份秋实;一份汗水,一份收成。十几年中,我连续9年为学校挑起了初中毕业班英语教学重担,送走了1000多名初中毕业生。他们有的步入了社会,有的进入了高一级学校的大门,有的正在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栋梁和精英。特别是在去年中考中,我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以人均80.1分在全县名列前茅,所教两个班的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在全县名列第一,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赢来了名声。

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我要在新的起点、新的层次上,以新的姿态,展示新的风貌,刷新新的纪录,创造新的成绩,来报答人民母亲对我的培育之情和养育之恩。

篇5

[关键词]本科 民事诉讼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52-04

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运用民事诉讼法进行诉讼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法学教学的改革。换言之,如何切实提高和保障本科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育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核心,遵循本科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民事诉讼法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改革。

一、本科民事诉讼法课程的特点

1.课程实践性较强。民事诉讼法课程可以分为总论与分论,总论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理论性较强,分论部分主要包括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实践性较强。但课程内容还是侧重于程序规则的实际应用。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对法律规范的理解和阐释,与司法实务结合较为紧密。在教学目标上,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知识和理论解决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程序法素养,增强法治观念,树立公正民主的法律意识。

2.课程理论性较浅。由于民事诉讼法课程重在实践,而民法等实体法教学,重在对法律权利义务的制度性研究,使得实体法教学和程序法教学在理论深度上不可同日而语。由此造成的教学效果就是:民法等实体法的教学理论性很强,具有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民事诉讼等程序法教学法条注释所占比例较大,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3.课程适用层次较低。民事诉讼法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二年级。这个阶段的本科生无论是人格还是品行都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具有培养的潜质。通常表现为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法律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逐步转变,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学习更加自觉,课堂经常提问,能够与老师交流和互动。基于课程适用层次的上述特征,从事民事诉讼法教学的老师可以加强他们的系统理论知识水平,注重课程的学习,理论的熏陶,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启发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民事诉讼法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公正理念和规则意识,塑造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促进公正司法和公正执法,而且基于本课程所具有的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但事实上,许多高校的民事诉讼法教学目标不明确,偏重于理论的讲授,程序的操作性和应用性长期被忽略,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程序的本质,致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2.教学内容滞后。目前全国高校民事诉讼法普遍采用的是教育部21世纪统编教材,抑或部分高校自己编撰的教材。应该讲,这些教材体系完整、资料翔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如果严格按照这些教材授课,在教学质量上至少存在两大弊端:首先,观点缺乏创新。纵观现有的教材,每当论及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时会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文献资料的重复和类同。文献引用的大同小异导致在概念上的相似度增加,比如在论及民事诉讼的诉与诉权的时候,众多教材在同样概念上的解释都差异不大,鲜有创见。其次,内容未与时俱进,书本和现实严重脱节。当前国内的教材在资料时效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很多教材因循守旧,没能及时反映当前国内外民事司法实践中最新的实务热点和研究成果。

3.教学方法单一。众所周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即便现在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幻灯片等高科技手段,但“照本宣科”的实质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此种现象在国内其他高校的课程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其触角已延伸至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并逐渐显示出对教师要素的替代作用。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包括电子图书馆和虚拟课堂的出现。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时期,教师的精力更需要大量地投向非程式化、非常规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而这一教学活动无疑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4.教学资源匮乏。影响民事诉讼法课程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教学资源的匮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尚未转变。目前在法学本科的教学中,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高校的法学院均重视与实体法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于诉讼法,尤其是民事诉讼法学科的发展少有给予关注,相应的配套投入也不多;二是师资力量薄弱。民事诉讼法课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极强,而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诉讼法学专任教师总体上还不够,许多学校都是由其他法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兼任。这直接导致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我国高校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可以从下述三方面加以实施:

第一,加快民事诉讼法的课程改革。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事实,这对我国高校的法学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诚然,全球化加速了其蕴含的主导价值观或文化霸权,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在法学教育政策或改革措施方面的相互借鉴也日益增加。以美国为例,卡内基基金会于2007年的法律教育报告显示,法学院一般重点强调分析训练甚于对伦理、人际交往和其他技巧的强调,而后者有助于毕业后的学生参与法律实践。为此,包括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内的全美法律院系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在课程设置上做出变革。变革的范围是广泛的,从要求给大一新生增加新课程到扩展法律实践课程,从来年增加选修课程到鼓励法学院的学生选修其他科目的大学课程,而促使变革的推动力基于这种判断:大学所教授的课程以及教授课程的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美国的法学教育应该更加职业化。相比之下,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在民事诉讼法课程之外单独设立仲裁法学、证据法学和司法实务基础三门选修课程,通过开设实践教学课程,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以弥补理论教学课程的不足。

第二,强化民事诉讼法教学的基础知识。经验表明,大学本科阶段应该重视专业学习,但却不能忽视基础知识。钱学森曾经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是着重于人的培养,着重于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获得某种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即所谓的“通识教育”。目前,我国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各种专业领域也无时无刻处在巨大的变化之中,在此背景下,基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我们认为,高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基础的夯实,数学、英语、中文、计算机、经济学等基础课程应该更加受到重视,最好能够在学校学科范围内建立共同的基础课程模块,使学生能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广的眼界。此外,各法律院系的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必须首先做好对相关专业的回顾和复习,比如在民事诉讼法的课程教学中,通常会涉及民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等法律。

第三,推动民事诉讼法的学科建设。在高校法律院系的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在全国法律院系的发展中,几乎都提出将学科建设作为各自发展的主线。换言之,学科建设不仅事关各法律院系硕士点和博士点的申报,也事关重点学校的申报;同时,学科建设也是各法律院系“平台”和“基地”建设的依托。其次,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民事诉讼法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我们不断的改进,逐步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期达致本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教学水平的提升自然带动学科建设的发展,并且在学院申硕创特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引领和示范效应。

2.充实教学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紧扣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课程实用性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诉求,继而确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做到本科法学教育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利于本科生规模的扩大和科学化管理。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上,我们以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法律院校或重点大学法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参照系,结合我院法律专业之定位,安排课堂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共计56学时。首先,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重新修订,综合考虑教学的时间、考试的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将该课程分为八个专题,分别是:民事诉讼法概论、基本原则和制度、民事诉讼的主体、审判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改革和发展、实务热点和案例分析。同时,将民事证据规则列入《证据法学》的授课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完全拘泥于现行教材中所讲述的内容,而是着眼于国家对高素质法律人才的需求,密切跟踪当下国内外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实践动态,及时补充、修订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就新《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围绕公益诉讼、恶意诉讼、小额诉讼程序、诉外调解协议效力等热点议题,及时调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具有前瞻性的思维。

3.改进教学方法。第一,在本科阶段提前推行研究生的教学方法。我们认为,面对本科生愈来愈大的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应当转变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倡探究性学习。详言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大纲设定的内容开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讲授民事诉讼目的论、价值论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并没有照本宣科,要求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布置问答作业,包含以下内容:列出我国民事诉讼法历次的立法时间表、对民事诉讼法学家的访谈、对近年典型民事诉讼案件的评论、涉及民事诉讼法的专业著述、你最关注的民事诉讼法热点问题等。作业要求:自由选择主题,以文字或视频为载体,作出书面报告,一周内完成。有同学在作业中选择的是我国互联网行业第一起反垄断民事诉讼案,即奇虎360腾讯并索赔1.5亿元。这一堂课的作业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选择,同时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采集信息、探究等学习方法,而不是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而且也是最牢固的。因此,研究性的教学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纯理论”的模式,走向多元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使师生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本科生博采众长,拓宽视野与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案。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兴趣爱好从小就要培养,到本科阶段就不止是培养兴趣了,而是要巩固学生的兴趣,培养专业志向,培养他们坚持志向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为了提前让他们进入法学专业领域,大学教师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为授课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在大学里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实践中,我们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随时与学生交流和谈心。不仅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等情况,同时可以把法学专业的具体要求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以便将来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逻辑思维比较强,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向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观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

第三,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目前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普遍不足,缺乏独立思考和规范写作的训练。在我们看来,课程论文的写作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论素养,提高书面写作的水平。为此,我们在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撰写学术论文的要求。具言之,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开始布置论文写作的任务:首先,题目选择方面既可以是自主命题也可以是教师推荐,研究范围不能太大,限于民事诉讼法律中的某些具体制度,如“论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论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要求文献综述,通过给学生提供资料收集的途径,如专业的法律网站和数据库,使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做到言之有据;字数要求在六千字以内,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文笔方面要求法言法语,应用专业的法律术语对理论进行阐释,做到形式上的规范化。其次,民事诉讼法属于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在期中提交课程论文,教师在期末结束以前对论文作出公开评阅。同时,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百分之四十。最后,依据公开评阅的成绩,对某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完善并发表其研究成果。

第四,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在民事诉讼法的课程设计中,我们降低了理论教学的学时数,相应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首先,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践环节,通过让各专业课教师参加法律实务课程的培训,并借助于本学院的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积极对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以应对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以及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其次,充分利用地方法律实务部门的司法资源,通过探索校内和校外的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学院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在当地的法院和检察院建设了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借助于基地平台,通过司法实务人员的传、帮、带,让学生担当书记员或者法官助理,亲身参与到民事司法的实践当中,切实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继而提高本科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最后达致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尹弘飚.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68.

[2] 钱学敏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N].光明日报,2008-10-16.

[3] 江必新.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篇6

辅料:葱段、姜蒜、五香粉、盐、蚝油

步骤:

1、干松莪泡发,洗净,可以加些淀粉,这样洗出来的没有泥沙。

2、准备葱蒜姜。

3、起油锅,炒出葱蒜姜香味。

4、加入五花肉,煸炒出油,然后加入五香粉蚝油适量,加入少许料酒。

5、加入松莪继续煸炒。

6、加入牛肉丸子。

7、加入高汤,加入粉皮,如果不喜欢泡的粉皮,直接加入干的。

篇7

【摘要】当今社会老师们的压力很大,有些老师不免得“职业倦怠症”。他们体会不到当老师的幸福和快乐,只能体会到工作的繁重和学生成绩不好带来的压力。如果老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智慧教育、轻松教学。相信你就能够体会到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

关键词 和谐教育 教育 智慧 假定 爱

2014年3月份我在西宁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含中职)班主任职业幸福生长与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培训。这次培训占用我们休息日,对每一位身心疲惫的老师来说是件很郁闷的事情,走进会议室听着熟悉的歌曲,稍稍打起精神但任在困乏中。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上专家们精彩的演讲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课堂迭起。这是一次让人欣慰的课,振奋人心的课,没参加那才叫一个郁闷死。三位专家一丝不苟、真诚、实在的话语使我内心颇受震撼,几位专家老师的讲座那么贴近人心,时时撞击我的内心情感。我时而拍手称赞,时而浮想联翩,时而心有灵犀。三位老师讲得真真切切,让我重新焕发起对教育工作的热心。

一、和谐教育,教师职业幸福的生成:这是廊坊师范学院刘银花老师所讲得内容。当今社会老师们的压力很大,有些老师不免得“职业倦怠症”。具体表现在:身体疲惫、精神萎靡、睡眠质量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没有工作的热情等等一系列病症。他们体会不到当老师的幸福和快乐,只能体会到工作的繁重和学生成绩不好带来的压力。在我看来这是事实,学生的分就是老师的命根。我们身边年龄大点的老师沾沾自喜地说:“我们马上退休总算熬到头了”。有些年轻教师沮丧的说:“老天爷啊!我们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还有一些中年教师会说:“慢慢熬呗,熬过一天算一天”。多么不幸的呼声。殊不知,今天听完课我坚定的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你在辛勤批改作业或备课感到疲惫时听到学生在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时,你内心不觉得幸福吗?因为学生们知道你的付出和辛苦。你所带的学生毕业时与你紧紧拥抱流泪时,在茫茫人群中你的学生追着向你鞠躬问好时,他们遇到委屈向你倾诉时。这些都是真情在流露,此时你不觉得你最幸福吗?幸福不仅仅只是金钱、地位的满足。追随这堂课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叔本话说“幸福存在于欲望暂歇处。”心灵的快慰那才是真真的幸福。幸福是灵魂的事,幸福是和谐的相处。我们整天抱怨学生不争气,如何差,如何笨。但我们看到过自己的缺点吗?我们每位老师都得有这种能力——自省智能。不断反思自己才能找到不足,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学生和谐共处。你爱学生,学生自然喜欢你,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学生的成绩慢慢提升。你也就没有那么累了。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尊敬的老师请您不要再哭泣,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您们已经失败了,但是您们依然是我们亲爱的老师”这是“爱的悲哀”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得当,结果只是付出没有回报。教师使用尖酸嘲讽的语言,尽管满含“恨铁不成钢”的爱意,但师生之间的隔膜就在这不经意中产生。学生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就一定有灵性。哪个老师对他们好,哪个老师对他们不好,他们是能感觉到的。要想把学生教好,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智慧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时代呼唤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二、教育要有智慧

做魅力老师——重塑教师形象:幽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妆扮时尚、热爱生活、感动学生的老师。学生最反感的六种惩罚方式依次是:辱骂、讽刺挖苦嘲笑、罚作业、不让上课、罚站、不准回家。没有教育智慧就做不好教师,如果教育工作者完全没有爱心,面对学生的时候就是激情燃烧完了的岁月,那教育活动就成了 “一群闹更年期的和一群调皮捣蛋鬼的对话。”如果光有一番热情,只知道自己怀着无限爱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常常会遭受挫折,发出“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感慨。教育智慧的贫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无奈,过去说最大的贫困不是物质的贫困,而是观念的贫困。而现在我们可以说,老师当前遇到的最大的尴尬不是理论的匮乏,而是如何教育学生的方法技巧和教育智慧的匮乏。

篇8

关键词:司法类;高职;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熊艳(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叶雨(198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诉讼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50-02

一、引言

根据2011年的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有1215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司法类高职高专32所,其中司法警官职业学院12所,警官(含警察、警安)职业学院13所,公安警官(含警察)职业学院3所,政法职业学院4所。各种类型的司法类高职院校的设立,完善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虽然司法类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有所差别,但都开设了法律事务专业,而作为法律事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民事诉讼法通常是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具体个案的能力,运用法律思维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思考、表达的能力,运用诉讼程序参与案件审理并提出具体见解的能力以及规范制作各种法律文书的书写能力等。但由于司法类高职院校的学校条件、课时限制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等原因,普遍出现了学生学不精、学不透的现象。

二、司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民事诉讼法》教学中普遍出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情况,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辨、表达及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面对复杂案件,如何确定当事人、怎么写书、如何收集证据、在法庭上如何举证、质证等等看似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往往束手无策,熟背再多的法条也无济于事。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民事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就是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所选的案例缺乏新颖性,有些教师授课时给学生讲解的很多案例都很陈旧,所选的案例若干年都不更换,就连教材中出现的案例很多也是几十年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时随地编一个案例,这样案例情节的虚构性, 缺乏针对性、逻辑性,案例选择随意性太大、教学目标不甚明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出现案例教学在一些老师手中成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信手拈来的“调味品”,随意性大,往往过度渲染案件本身,而忽视案件背后的法律原则和规范。

(三)实践教学落实难

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的学时一般在68个左右,理论和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在3:1左右,实践课时有18个学时,而实际上,有些老师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认为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这门课才算学得好,因此就出现在教学计划书上制定了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但并未真正重视,使实践教学内容空留于纸上。

(四)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司法类高职院校的政府财政拨款基数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其办学条件和一般的本科类院校相比较差,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仍然是粉笔加黑板,很多新颖的教学内容没有办法在课堂中表现出来。虽然网络教学、电子课件等声像音频多元化教学手段虽有日渐增多之势,但多媒体教学总体来说运用得并不是很充分。

(五)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沟通少

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动权通常在老师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很容易流于形式,同时,课后辅助教学手段的缺失。有的老师虽然会布置课后作业,但由于老师逐个检查很困难,因此出现学生相互抄袭应付老师的情况。此外,由于没有一个与老师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学生在课堂以外遇到问题无处解决。

(六)考核评价体系传统、单一

以往对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的是以学生卷面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而对于学生重要的实践能力却没有设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使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情况,他们只要在考试前几天根据复习题有针对性“背”一遍即可通过考核。对于实践性极强的民诉法课程而言,这种考核方式显然是不全面的,也极其不合理。

三、司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司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能适应从事法律事务和司法基层单位等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司法类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应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用实验实训操作解决理论教学的局限的难题,用考核方式的创新检验教学过程的成效,以及用延伸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不同的教学理念就会引导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改变,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缩短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1.加强案例分析教学。将课本的知识、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典型案例相结合。例如在讲授“委托人”时,给学生讲一些律师为当事人成功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律师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使他们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法律工作者既要具备辩论的技巧,更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2.开展提问、讨论式教学。通过老师不断提问,促使学生不仅回答问题,更主要地是教会学生学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于疑难复杂的案例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公布小组的讨论结果,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意见,持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反驳。学生可以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也可以就案例中所蕴含的的诉讼法的原理、观念、制度等进行探讨和评价,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学生主导整个的讨论过程,老师在讨论之后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要分析讨论存在的不足。

(三)扎实做好实践教学

1.情景案例教学法。由教师负责提供素材或学生收集或者自编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掌握枯燥的法律条文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在他们收集案例的进程中,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观摩民事审判活动。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的庭审过程,其教学效果是单纯讲解课本知识所无法比拟的。例如第一审普通程序,单纯的书本讲解,既枯燥又难记,旁听法庭庭审,可以让学生比较课本上的讲解与法院进行的程序有什么不同。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把法庭的庭审地点改在学校进行,组织学生进行旁听,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根据班上同学的情况进行分组,教师可以仅确定各小组所要模拟案件的目标和各方诉讼参加人的名单,由学生选择其中的角色,而法官对诉讼的最终判决结果由各方在模拟法庭中的现场表现进行确定,并且对获胜一方及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为求在模拟法庭中能够获胜,学生会在模拟法庭庭审开始之前,尽全力地认真、全面分析案情,搜集材料,准备相关的法律文书。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法律思维的形成,提高辩论技巧和锻炼对各类诉讼主体的心理分析及法律文书的书写能力。模拟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就如何举证、质证,如何去抓住法庭辩论的关键点等进行点评。

4.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动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民事法律诊所活动,实地参加案件的办理或者为民众提供法律咨询。以实践经验引导理论,组织我院兼职做律师的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并且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校外律师和专家等来我院讲学,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举行以民事诉讼为范围的辩论赛,对模拟法庭进行有效的补充。开展辩论赛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授课老师为学生提供较为典型的民事诉讼个案的材料,并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指导、评论和总结。

(四)改革教学手段

单纯地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学院正在不断增加资金投入,通过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的平台。网络链接将与书本知识联系紧密的现实案例及法理结合起来,既减少教学课件的篇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还可以采用案例视频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的时候适当地插入简短的视频,“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电视节目中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五)推动课后师生联系

大学不同于中学,教师跟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因此,课堂外的师生交流必不可少,微博是现代非常流行的一种交流方式,老师可以开通自己的微博,建立课后师生互动平台,利用它进行作业、在线答疑、教学视频的上传,还可以把下次课的内容、要求进行,学生可以提前做好预习,这样上课时就很容易做到师生互动。

(六)完善考核方式

民事诉讼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我们不仅要进行理论水平考核,还要进行应用能力考核。我们把期末总成绩分为30%平时成绩和70%期末考试成绩,其中30%平时成绩以参加各项实验实训的表现为考核标准,70%期末考试成绩以一个学期理论知识来进行考核。通过二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往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种评价体系才能与我院法律事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符合。

参考文献:

[1]陆岳松,等.高职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6).

篇9

项目教学法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

最近几年,物流产业已经变成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发展最为迅猛、活跃的行业之一,很多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发生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讲,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是其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那么,怎样依照因势利导的标准,表现课程较强的实践性特征,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就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简要就其相关内容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一、现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系统定为模糊

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来讲,不仅应关注教学中的基础性,同时也应重视职业教学的专业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时,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系统知识的讲解,过于重视基础课程,而专业课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表现出特有的专业性。最近几年,尽管一些高职学校仿照国外先进的经验,对教学模式及内容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实践操作,却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等禁锢,依旧无法与教学计划的标准相吻合。

(二)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分离

在高职院校课程时间设定标准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与实际操作时间的比例应为4:6,然而,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薄弱,没有对物流的相关内容进行后续研究,知识讲解时间严重侵占了实际操作的时间,从而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同实际操作分离的情况,无法真正在现实操作中灵活应用相关知识。另外,由于教学资源的禁锢,教师在讲解课程是大多采用口头讲述的方法,学生仅能依靠倾听与想象体会知识点。

(三)培养人才的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高职学校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应依据市场发展要求与当地的特点进行确定。然而,一些高职学校却将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的过于广泛,并没有深入研究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相关技能,未来可以从事哪些岗位工作等内容。

二、创建“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面向企业中的物流部门或物流单位而设定的,用于培养专业的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从业人员能够应用专业技术应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情况,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促进企业发展。

以现今物流专业的市场需求来看,我国很多物流企业仍处在仓储及运输层面,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配送技术相对较好。“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共68课时。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应细致的对教学系统进行规划,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例如:广西省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就针对当地的发展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系统:其一,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仓储及配送管理的相关定义,基础理论,熟悉运输单、理货单、货物搬运及堆放管理、装箱及集装配载管理等内容,清楚仓储及配送现存的设备、技术与将来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的观念,为以后的知识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其二,锻炼学生单独处理与分析事情的才能,团队合作的本领,口头及书面书写的表述能力等。当出现具体的仓储和配送问题以后,可以尽快创建切实可行的操作预案,包含:仓库的分区、现场的指挥、设备的调控、总结报告等,同时具有实施一系列操作的能力;其三,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意识及学习兴趣。此过程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辅助实践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身成长。

三、“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项目教学法的改革措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教师在课程讲解以前,应依据仓储及配送单位岗位的需求来制定课程内容,安排授课顺序,同时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知识点,具体包含:工具材料的使用、专业技能的考核、实际操作等。教师不仅应让学生了解操作方法,同时还应使学生明确这样操作的原因。同时,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探索怎样改进操作流程可以增强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应严格参照工作的任务,冲破以往教学内容的禁锢,重视实践操作课程。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资源进行授课,例如:教学案例、多媒体、模拟练习、资料库、在线监测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教学资源的储备。

(二)利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项目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解“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时,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制定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材“仓库布局规划”课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仓库,让学生针对其进行规划,同时讲明原由。采用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师应根据学生本身的能力及水平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知识点进行回答,可以采用制定某个同学作答或小组选派代表回答的方法,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指导与评分。另外,教师也可以应用模拟演讲、辩论会、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策划设计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讲,“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是其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及工作都有关键的作用。引进项目教学方法有助于冲破以往“学科式”的教学禁锢,创建以增强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商品的加工操作及管理、商品的配送、仓储管理等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社会提供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聊日卿,孙浩.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探究—以上海海关学院《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储运,2011,(07).

篇10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在调整工资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缴费标准开始时可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工工资的调整再逐步提高”的决定,并根据《国务院关于下达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1993年框架计划草案的通知》(国发〔1992〕1号)中,关于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工资指标的安排,请你们抓紧制定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实施方案,尽快报政府批准后出台。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今年国营企业实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在方案批准后由劳动部给予追加,按标准工资的3%专项安排。

    二、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按照职工本人标准工资的3%或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控制在2%)收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原则上从1992年7月开始。个别地区因准备工作来不及,可以适当推迟,但最晚不迟于1992年10月份。

    四、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入劳动部门归口管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基金专户”,统一调剂使用,并记入劳动部统一印制的《职工养老保险手册》不得列为职工个人专户。

    五、为便于安排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增加的工资总额计划指标,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统计测算工作。测算指标应包括:

    (一)国营企业职工人数;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

    (二)国营企业月标准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月标准工资总额。

    (三)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其中参加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职工需增加的月工资总额和当年工资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