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20: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国鼎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9-1
一、教材分析(略)
二、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简单介绍相关情况)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多媒体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阅读课本,前后互相讨论得出: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自主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活动。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4.合作交流
(1)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5.组织讨论
(1)讨论下列问题:
①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②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6.拓展延伸
(1)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台湾像之流要搞“”,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从生活的直观认知过渡到历史知识学习中,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可多种多样,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媒体来呈现图片、视频的课件,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来创设情境,在情境创设中,教师都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来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的探究。
如在“春秋战国的纷争”的教学中,情境创设如:同学们,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最终被犬戎杀于骊山,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那么,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呢?通过故事来引出问题,从而引入新知探究。又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比一比,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图中所画的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猜测给予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答案,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以导入新课。又如“三国鼎立”的教学中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三国是哪三国?你知道吗?由此而引入课题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究过程,为更好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获得知识构建,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而层次性的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同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探究时给予充分的指导,尤其是小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采用精讲释疑的方式进行解读。
以“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一代天骄”统一蒙古的探究为例,教师先提出问题:早期的蒙古草原处于哪一种社会局面,你能用一段史料对其评价吗?(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时间:12世纪;社会局面:混乱不已;史料“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辛福,只有互相杀伐”。)过渡:蒙古族的这种情况最后,最后由谁解决了。这个人是谁?出示人物图片)右图上的人物是?他属于哪一个民族?(人物:铁木真;民族:蒙古族。)他的出现,使蒙古族的社会局面发生怎样的改变?成吉思汗又是为何被称“一代天骄”的?(社会局面:长期混战局面结束;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铁木真领着军队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又是如何被称为“成吉思汗”的?(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过渡: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并没有统一全国,那么在他去世后,蒙古族有没有统一全国呢?如此,教师提出问题后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总结,利用问题来过渡到新的知识探究中,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状态,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构建。在合作探究中教师需要注意,问题不能太多,不然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问题探究也就失去了引导作用。同时,问题要紧扣学生的实际,不宜太难或太简单,不然也容易让学生失去探究兴趣。
三、关注个体,分层练习促进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把全班分为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