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16 0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

一、真题回放

(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文字材料请查阅相关资料,此略)

12.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解析:B项“却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愧疚”错,在文本第二段写道:“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却被打上外乡人的烙印。”言语间流露的只是不安,而没有“愧疚”;E项“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错,应该是“故乡在我心中”。

13.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4分)

答题要点: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解析:题干中的原话位于原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而下文正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考生从第五、六自然段中筛选信息,需作一总结。本题的文本依据是:(1)“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2)“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14.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义。(6分)

答题要点:(1)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2)“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的厚重的乡愁;(3)“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解析:“纸上”是破题关键。所谓“纸上”,根据文本内容可推知,这是作家运用的借代手法,代指文学作品;从作者来看,文学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人创作的“故乡”方面的作品,二是“我”自己创作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两类文学作品都与“故乡”密切相关。抓住“纸上”的这些含义,即可圈定阅读范围,将有关语句进行整合,把答案概括出来:从第三段中“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可以提炼出第(1)点;从“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可以提炼出第(2)点;从倒数第二段“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等语句中可以提炼出第(3)点。

二、答题技巧

1.明确全文主旨。通过“题目、开头、结尾”三位一体找文章的主旨。另外还要注意题目、文中议论抒情性语句和有主旨倾向的重要句子。

2.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问的是什么)

3.注意研究关键语句。“关键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2)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3)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5)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4.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从哪儿答)阅读主观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因此,落实好题干所在的位置,有利于顺藤摸瓜,准确地确定该题的大致作答范围,为做出试题的答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6.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怎样答)根据对应句中相关的重要信息,提炼概括答案。可采用自组语言表述法(问作用好处的题)、摘取语句组合法、合并同类法、取主去次法、去偏取正法、抽象法、抓中心句法(指出原因、概括特性要点的题)等。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很多人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并筛选出来。

篇2

一、散文阅读的关键:深入挖掘文本

首先,教师要对散文阅读有足够的重视。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精华。认真研读作品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评讲林如求的《听雨的奢侈》这篇散文时,即使课前学生已经阅读过文本,并完成了相应的题目,但教师在评讲过程中仍然要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文本,并圈画出体现作品主旨的语句。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吟咏、反复体会,才能领悟出其精髓;圈画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消化、深入挖掘文本的过程。

如《听雨的奢侈》这篇散文阅读的第5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你觉得作者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真的是“无稽和过分”吗?为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能从文中发现此句是文章最后一段,那么,此句必是总结了上文,所以,在分析这道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文章、深入文本,找到答题区域,而且画出相应的句子,这样才能使题目迎刃而解。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课前充分准备,做一个真正有语文气质的语文人。

二、散文阅读的方向:注重目标达成

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最低标准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认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读题时,结合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2.审题时,掌握题干中的注意点;3.答题时,知道如何扣点得分。

在制定这三个教学目标时,要针对学生平时作业中审题不清、答题混乱的现象,从强化审题意识、强化文体意识、强化规范意识等方面去达成目标。当然,散文阅读,最为根本的还是从散文本身的文体特点去形成目标,比如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散文“贵散又忌散”的特点,散文必须有一条贯穿全文线索的特点。也就是说,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教给学生散文阅读之“道”。

不是完全遵循了散文阅读之“道”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阅读的第1题: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雨的句子,请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一句,并说说该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文中的句子除外)。解这道题本身并不困难,但部分同学写的句子来自文中,这显然是审题不清,问题的最后明显提示要求“文中的句子除外”,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再次读题目,并圈画出题目中的注意点,一圈一画之后学生知道了这道题要注意这几点:一是找的句子应该是描写雨的;二是要说作者的情感;三是句子不能是文中的。有了这样的审题意识,学生才能审题准确,答题规范。

因此,要想真正达成目标,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它、感悟它、欣赏它。

三、散文阅读的目的:注重方法指导

散文形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没有头绪,思路不清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难题,无论它怎样“散”,它的“神”却是“聚”的,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把握文章的构思焦点,即关键词或关键句,这即为阅读散文的技巧之一。

比如《听雨的奢侈》的第2题要求学生“找出‘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的语句”。这种句子的寻找其实是有规律的:联系上下文到文中去找答案,特别是出现在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有了方法,找出表达感受的语句就不是难事,就能把握本文的构思焦点。

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让散文朦胧的面纱不再朦胧。这样的题型是学生常见的,也是平时训练得较多的,对学生而言,需要复习平时已经掌握了的答题技巧和规律,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以方便记忆。

篇3

1、散文的分类。散文按内容一般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叙事散文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写景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情景交融,叙事散文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多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2、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形散而神不散”,或称“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散文在选用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自由灵活;所谓“神聚”,是指蕴涵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是统一、高度集中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散文的“神”,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己服务。

3、散文的线索。散文的选材主要靠线索来贯穿,线索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前提,也是文章发展的脉络。散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事,可以是作者感情,还可以是时间或空间,甚至是时空的结合。

4、阅读要三抓。一抓线索,二抓“神”,三抓意境,重点是抓“神”。主要方法是:找文眼,进意境,品抒情,明技巧。扣住了文眼,就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进入了散文的意境就能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体会了作者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了表达技巧,就把握了作者是怎样表现写作意图的。

[考点]

散文阅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评价鉴赏能力,重点又在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1、鉴赏散文语言。主要是考查理解作者的遣词用语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的作用与效果,能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

2、鉴赏作品形象。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鉴赏这些形象的特点,体会作品形象的寄托和作用,也是散文阅读不可缺少的方面。

3、分析归纳思路。思路,是作者对全文结构的一种设计与安排,是作者思维活动趋势的形象说法。如果说体现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是文章的外衣,那么思路就是文章结构的内核。

4、鉴赏表达技巧。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如高考全国卷中基本上是考查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衬托、铺垫、渲染、托物言志、扬抑、以小见大等,考查是要求分析鉴赏,即分析鉴赏某种技巧的作用与艺术效果,而不是简单的辨别。

5、分析评价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是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技巧]

1、审题干,明要求。阅读解答前要审析题干,明确题干要求及条件,然后以要求为坐标,根据文章内容,寻找答题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2、抓暗示,定区间。暗示条件有时与文章题目或出处有关,有时则源于题干本身要求或鉴赏题设置的选项,更多的则是在与题干有某种密切关联的文章文段中,抓住这些暗示,再据此找到信息点所在的文段区间,作答就不难了。

篇4

关键词:备课;个性化;多样化;新颖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26-2

学无止境,这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不被时代所淘汰,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站立在讲台上,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今年的高中教学又提出了一种比较先进的理念,那就是个性化备课。作为终身学习者中的一员,我走进专家课堂,亲身体验个性化课堂的实践。我认为,任何一个概念,光停留在理论的思考上是不会有深刻领悟的,当然也就不会有飞跃的进步。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够有深入骨髓的体会。听了专家的课后,我发现她的课堂完全有她自己的特色。比如课堂内容的选择、课堂方式的展开以及问题探讨的方式,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学习的。结合听课体验以及思考,我形成了自己对于个性化备课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导入应别出心裁,课堂切入点要小

我们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新颖的导入,比如可以采用名人名言,例如郑板桥先生的对联;可以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选择“感动人物”的视频;也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等等。这样的方式虽不是开门见山,但是却使课堂多了一丝神秘感,学生会非常好奇和期待课堂的精彩,还没有展示主要内容,学生就对语文课堂充满了兴趣。

我们讲散文阅读时一般都先对散文进行文章结构、行文思路的讲解,这部分要花掉散文讲评的绝大多数时间,然后再就题讲题,总结归纳解题步骤,最后告知答案。一次讲评都会涉及几种题型,次次都讲,次次都忘。而个性化的课堂讲散文阅读时可以选取一个切入点,集中讲清一种题型。比如第一次讲的是鉴赏表达技巧;第二次讲的是解释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第三次讲的是分析段落(句子、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每一堂散文阅读课都只讲一个小点,但一讲就力求讲清讲透,力求学生弄清弄懂。因为讲任何内容都不能贪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二、课堂展开方式应凸显个性化

比如上一堂内容很普通的高三二轮复习课――鉴赏表达技巧。我们平常上这样的复习课时一般都是先讲授知识点,然后传授一些答题的方法和答题步骤,也会展示学生的答案,从中找一些问题,结果学生理解性的记忆非常的少,一般都是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虽然,短时间内学生都能够记住要点,但等到具体答题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样一遍一遍反复训练,时间虽然花了很多,但是学生的成绩就是不见提高。我们也常常在反思和讨论,究竟应该怎样事半功倍,可总是找不出比较好的方法。

专家的课给我的启迪是深刻的,原来,我们上课时可以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思考,怎样展开,怎样答题。我们可以先展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这样的答案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话,问题在哪,从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总结出具体的答案,再根据答案总结概括具体的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个性化的课堂可以不需要什么预设,不需要什么条条框框,学生当堂出现了什么问题当堂就解决,似乎可以不按照备课笔记上写的那些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去做,而是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学生引导到所讲的重点上去。这就要求执教者自身必须具备比较优秀的教学素质,更要求执教者在上课之前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准备个性化的备课。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

以后,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参与集体备课,只是我们在集体备课之后,一定要考虑自己班级的学情,尽可能地预想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并根据这些答案思考好自己的引导方式,进行个性化备课。

三、问题探讨方式应呈现多样化

现在,一些领导听了我们的课以后经常会送给我们两个字“讲师”。也就是说,我们上课的方式太单调,只知道一味地把我们知道的一些方法、技巧一股脑地全都告诉给学生,就怕有什么遗漏,于是,一节课45分钟,全都是我们这些“讲师”在说重点、说方法、说步骤、说技巧、说注意点,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写、背诵,基本上找不到其他的方法,也收不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可结果总是让人一声叹息。

个性化的课堂就完全不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可以很轻松,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引导者,一个从属者,主要表演的都是学生。比如一节课,总共四五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运用五种不同的问题探讨方式。有展示答案,让学生判分,给出理由,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有学生上黑板当场写出答案,其余同学进行评价,给出理由,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有让学生站起来回答,再让回答者自己点名让其他同学帮自己补充,给出理由,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有让学生相互讨论给出答案,告知理由,然后展示参考答案,让学生对照,找出自己的欠缺,学生再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概括,然后老师再针对一些典型而普遍的问题进行总结……读课文的时候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方式。有齐读课文,找出对象,体会情感,揣测作者的用意;有指名朗读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主动朗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然后老师再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整堂课,我们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完全以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各种各样的探讨方式展开。这样的课堂,学生会非常乐意投入其中,他们的记忆也就会比一般的要强,等到做练习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印象深刻,不会像我们采用平常的教学方式教出来的学生那样一筹莫展。备课要有个性化,课堂展开要有个性化,学生的笔记也要个性化。

四、各种指导方法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比如散文鉴赏和作文的写作指导就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师在讲表达技巧的时候,就可以告知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怎样运用表达技巧,运用了以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在讲词语含义时,就会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要运用一些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在讲解段落(句子、词语)在文中的结构时就知道学生在写作文谋篇布局时要适当设置一些能在文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段落或句子。这样把散文和写作融合在一起讲既强调了语文的相通性,也告知学生,任何知识点都是融会贯通的。

篇5

这时,在空旷的原野上,却矗立着一棵寂寞的老树。

…………

23.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4.本文中题目是“寂寞的老树”,第⑥段又说“老树其实也并不寂寞”,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5.本文主要写老树,第⑤段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树?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是2013年龙东五市(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最后一个阅读文段《寂寞的老树》的开头,读后让人眼前不由得清亮起来。这篇状物散文精美短小,在学生自我品格的形成方面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文后从语言品味、内容主题探究、写法探讨、形象概括角度设置了四道题,题型设置有梯度,24题和26题是压轴的难题,需要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并能高度地概括才能回答准确。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清楚,这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阅读题。原因首先是大多初中孩子感觉对这类状物、写景和哲理的散文读不进去,就算读了,也如雾里看花,见字不见内容,更难领会其中蕴涵的深刻主题,如《寂寞的老树》所隐含的深刻的寂寞是无人理解老树坚守自己信念的孤独。然而,这类散文又往往很受出题者青睐,这类文章比较磨脑子,需要肯读方能读透,适合深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

翻阅2011年至2013年40个地市的中考语文试题,有10余个选择了状物写景或者哲理性散文作为压轴的阅读题。如,2011年大庆市的《牡丹的拒绝》,2012年天津市的《清秋书简》、杭州市的《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扬州市的《扬州的夏日》、陕西省的《游司马祠》、德州市的《高山流水》,2013年龙东五市的《寂寞的老树》,等等。

那么是不是因这些文章的文体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就一定理解不到位呢?也不是。这类散文设题的角度比较固定:一般从大意理解、主题探究、语言品味、关键语句含义理解、写法探讨、作品感受、诗意表达几个角度设题,学生在考前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一般都能掌握其答题的思路与技巧,但是并非掌握了答题技巧就能完美地回答,因为技巧是死的,文章是活的。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与应试中有着深刻的体会,再周全的答题技巧也代替不了读者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所以超越技巧之上的东西就是学生要读进去。读进文章,文章的内容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互动与交流,在此基础之上答题技巧才能发挥其效力。

为什么,这类文章学生读不进去呢?这恐怕要反观我们的常规阅读教学了。我们的阅读课,有些时候是有口无心的读文章,走马观花的看文章,浮光掠影的分析文章,学生当然养成不了深入阅读文章的习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里,紧张的心态下,想把文章读进去,那就难了。

所以联系中考,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阅读教学,我们首要做到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沉浸到文本中,沉浸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循序渐进的养成深入阅读的习惯,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散文教学如何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两个字:读与品。

一、 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沉浸文本的前提。散文教学必须读字为先,朗读是散文教学的生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听读、赛读、示范读、配乐读,等等,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把握语气语调,感受文章的意境、韵味、情感,以达到能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往往能在充分的朗读中受到感染,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1.读中可以展开想象。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描绘:“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朗读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展现出藤萝花活泼泼绽放的画面,学生在此时能从内心感受到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理解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做好铺垫。

2.读中要抒感。

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有个片段我印象深刻。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学生评价:

学生读《山中访友》第五段。

生:读得有点平淡。“你好”应该读得很热情。因为我到山中探访好朋友,遇到了好朋友,当然要热情地和好朋友打招呼了。(生热情地朗读,学生鼓掌。)

生:“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

生:“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这些在作者心里都是好朋友,见到他们多高兴啊,要读出喜悦。

生:读的时候要显得亲切点,要读得热情洋溢,高点声音去读。

于是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诵读声此起彼伏。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着作者抒发的情感。

二、 品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之上,还要调动自身的眼、耳、心、意,对蕴涵在散文背后的情、意、境,进行品味,才能深入触摸文本,沉入美妙课堂,扣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的个体生命进入作品生命,达到情与意的交融,意与思的汇合。那么品什么?

1. 品用词之美。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写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学生可以品味“偷偷的”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那么不经意间,她就钻出来了,让人多么惊喜;“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刚出来时的质地和颜色。还可以品析动词所折射出作者的心理与情感,如《背影》中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缩、倾”值得仔细玩味,从中体会微胖的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2. 品修辞之妙。

《匆匆》一文中这样来描写时间:“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比作“大海”,从而表现时间匆匆流逝,无声无息,作者无可奈何的情感。“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从前后呼应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甘心碌碌无为,要珍惜时间,发奋图强的心声。

3. 品写法之精。

《桃花心木》一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在反复品读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物喻人的写法,即文章借种树要使树在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才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来说明人只有经得起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的考验,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以及“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物抒情”等散文常用的写法,在品读散文时,都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4. 品语句含义。

这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发现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如何理解?理解这句话,需要对课文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与名利,而在于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人类做贡献。”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篇6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语文考查的重要方面。因此探寻阅读规律、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提高阅读能力、成功答题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技能。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要通读,读懂、读透,从读中悟其义、明其理。通过阅读,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注意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来理解文章

(1)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2)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确定答案所在区域,精心组织答案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14

在日常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公开课等相关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设计能力,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当前语文教学背景下,阅读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应该值得语文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在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首先应该确定教学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涉及到散文、小说、戏剧、诗词、实用文、文言文等文体,所以,教师在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说,散文的教学目标应该集中在理解和感受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丰富学生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与了解等有关于散文这一文体所能带来的独特教学目标。小说的教学目标则应围绕小说的特点来展开,比如说通过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让学生充分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因此说,在如今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加清晰、明确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内容为教学依据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对教材进行全新定位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应该对教材进行全新的定位和全面的把握。语文教材所涉及的阅读材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资料,因此,教材阅读材料的解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某些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文章本身,而有些文章教学重点并不在文章的本身,而在其所承载的语文知识,即概念、原理、语言等语文的基础知识,更有一部分文章是选自全集或是长篇小说,那么,这样文章就是一个“引子”,需要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除教材以外的课外阅读的补充上,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正确的定位,由其文章本身的价值决定其教学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使用。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特点

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对学生的学情有着充分全面的把握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内容。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水平有着正确的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地制定教学的目标,了解通过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未能熟练掌握的阅读技巧。比如说,在散文的学习中,部分学生对散文的“文眼”把握不住,那么,学生就无法在“文眼”的引导下去领略作者的写作背景或是感情基调,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情感的波动,因此,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眼”的把握情况应该具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散文的“文眼”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章。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不可忽视的因素。部分学生喜欢大声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觉得更能真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部分学生则喜欢默默地阅读,认为那样更能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因此,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习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教学指导,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文体的文章对学生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学生在阅读中也需要针对文章独特的个性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文本的解读,并不是说所有的散文都适合大声朗读,故此,教师应该从方法论上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通过阅读理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在教材文章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答题技巧,但是,其所学得的知识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题才能有效使其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安排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集中训练和专题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练习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练习题中,同时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阅读理解训练是学生阅读能力进行迁移运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一种阅读技巧或是答题技巧,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能力的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量

篇8

【考点阐述】

1.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考点之一。

2.理清文章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重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理清文章脉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索与顺序。

3.分析技巧作用。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品味文章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优美的语言上。此考点包括理解字词含义、词语妙用、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多项内容。

5.检测发展能力。此考点较为开放,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题型盘点】

1.整体感知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直接概括全文内容;⑵概括某一段落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理解词语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⑵代词指代的内容;⑶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⑷动词、形容词的作用;⑸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句子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⑵文中某句写得很好,说说好在何处;⑶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义;⑷具体说明文中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4.提取整合题。这是散文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也是失分最严重的题型。

5.发展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仿写;⑵续写,即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路。

6.开放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鉴赏类,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⑵评价类,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⑶联想类,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的启发。

【应对策略】

1.整体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线索,那么,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词语引领的句子,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分析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须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2015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6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等题型。

4.欣赏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是2015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解题思路亦各有不同。

⑴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⑵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意新颖的语句,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⑶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三要语言流畅,简明扼要。

⑷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真题解析】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a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b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蔓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c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d“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琅琅,“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e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f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枝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g“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h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i“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j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k“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l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m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n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o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p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q“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r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父张大千的哪些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考生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张大千主要爱好情趣以及思想情感去概括。

【参考答案】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参考答案】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地传达出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地观察,细致地描摹。

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

4. 第l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涟涟,身在万里外,心里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归迟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篇9

【关键词】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该如何调控学生的思维及行为,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使其掌握答题技巧呢?

一、重阅读

1.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有的学生平时懒得读文章,只在考试的时候突击,对阅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在考试时慌乱不堪、无从下手。所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原始动力。因此,学生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2.加量阅读,拓宽视野

在平常生活中要加大阅读量,阅读的多了,见识的多了,阅读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了。多读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大量阅读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使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可谓是一箭多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多理解

1.带着问题去阅读

在考试中,阅读的目的是解答问题,所以,在进行阅读前要先迅速地浏览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文章整体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字句。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

2.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文章分为不同的体裁,有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等。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不同对待,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辨认所考文章的体裁,确定后,根据该体裁文章所具备的特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从而来解答考卷所设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捉住文章重点。考试时,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辨清该文章的中心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巧答题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阅读考点,谈谈在考试中阅读理解的一些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篇10

要读懂文章,首先应有一颗能静下来的心。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心若静下来,语言自然会被理解,情境会在头脑中浮现,情感会在胸中激荡,道理也会在心中了然;反之,心静不下来,读文章时则会浮光掠影,无法真正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那就谈不上理会作者的情感倾诉和道理的阐述了。尤其是对融描写景物、抒发感情、阐述哲理于一体的散文来说,这点尤为重要。而结合近几年武汉市的中考阅读文章来看,2010年《念你们的名字》、2011年《萧萧池塘暮》、2012年《美丽的邂逅》无一例外都属于散文文体。而这类文章往往内涵丰富,语言优美,不静下心来,很难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那就不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或情感了。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努力培养自己静下心来阅读的良好习惯。

要读懂文章,还应注重阅读的方法。每篇文章至少要保证阅读两遍及以上,第一遍阅读应是从标题到文章读完,逐字逐句,标上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尤其是开头段、结尾段、衔接过渡段等;下面这一点笔者认为尤为重要:沉思。第一遍阅读完成后,静下心来想这样几个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的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一种情感?一种哲理?……能否在文章中找到某种暗示;文章在行文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语言、结构……实际上,这三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文章写了什么、写作意图是什么、怎样写的。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沉思、琢磨的过程,就是读懂文章的过程。以2012年武汉市中考阅读文章为例:《美丽的邂逅》就内容而言,写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一本被一个叫做“慧”的女孩珍藏了十年的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的感受;就写作意图而言,作者希望人们珍惜书,静心读书,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也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写作上的特点来说,语言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细腻的情感。琢磨了三个问题后,有必要再来阅读文章,此时的阅读,熟悉感会大大增强,这个时候应将所给的问题也一并读完,有了刚才思考的基础,此时,四道考试题也显得简单些了,以《美丽的邂逅》为例:第13题(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第15题(读第六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考察的就是有关内容方面的问题,第14题(结合句中加点的文字,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就是有关写法技巧的问题,而第16题(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正是考查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的。

最后,要读懂文章,还需进行相关的联想、对比、总结。回顾自己学过的、读过的类似文章以及对此类文章进行的分析、讲解、归纳总结等,以便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的,针对目前的中学生来说,考场上的那篇文章它是要唤起我们的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情感认同、一种思想启迪,是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作用的,所以,将阅读文章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理解,也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