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6 14: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篇1

陶渊明的诗作主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其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田园诗佳句。

谢灵运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初去郡》等。

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代表作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著名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两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主要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蕴含哲理。代表作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间》等。

篇2

听妈妈说,保康正以她昂扬向上的姿态成为秦巴山系的一颗“绿色明珠”,傲然屹立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之中。这颗明珠,因为有她的山青水碧,她的物产丰饶和她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正成为湖北省大旅游圈中的佼佼者。

小时候,我一直没怎么对保康这个地名有特殊感情,从没探讨过为什么会叫保康。上了高中,有一次语文老师和我们谈起来,说保康是目前所有地名中最为吉祥的名字。保康,保民安康,保民健康,身临其境,在饱览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之后,乍听到这么一个名字,绝对是心灵的最大安慰。细细想来,很有些道理的。看那蓝蓝的天空,青青的绿地,天上飞行着的许多鸟雀,密林中活跃着的无数动物,真的美不胜收呢。我在家里找到了描写家乡保康的一些书籍杂志,这才知道保康的独特还远远不止是景色优美。山城保康,地下矿产无数,奇山胜水之中蕴藏着大量的珍稀植物。悬崖上的苔藓,丛林下的兰草,灌木林中的山楂树,如火如荼的映山红和满山遍野的荞麦花,次第绽放;蝴蝶、蜻蜓、蜜蜂和七星瓢虫,欢乐其间。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我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时时都有一种安逸祥和的感觉。

保康东依名城襄阳,西接原始林海神龙架,北靠道教圣地“武当山”,南邻长江大三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保康绚丽多彩的旖旎风光,“荆山沮水美天下”。以“野花谷”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可谓华夏一秀。卞和得玉处五道峡风景区,峰峦、峡谷、岩洞、溪流、瀑布、原始植被及花草林木、飞禽走兽入眼如画,美不胜收。“荆南洞天”张家山溶洞,洞洞连环、九曲回转,钟乳石千姿百态富丽堂皇。汤池峡温泉度假村,有湖北第一泉之称,游人在此饮矿泉水,沐温泉浴,拜祖师顶,钓热带鱼,观云海涌动,听松涛奏鸣。还有美不胜数的山乡风情画卷和炊烟袅袅的田园小景,无不展示着保康的婀娜多资。高山大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人民,也孕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下宝藏。“蜡梅王国”是东半球唯一的野蜡梅自然保护区;“洛阳牡丹”的始祖是保康野生牡丹,可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红豆杉,是下个世纪人类观注的热点;“燕牌”木耳畅销海内外,成为人类的美味佳肴;地下矿藏丰富,其中磷矿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藏量达10亿吨;磷化产品远销13个国家和地区;水能蕴藏量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5万千瓦,是全国100个电气化初级达标县之一。

篇3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ào( )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亢( )奋了。

①zào( ) ②亢( )

2.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有关句子(4分)

①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表现作者思乡的诗句是: , 。

②、《约客》表现作者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 。

③、《论诗》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 , 。

④、请你从读过的古诗词中,写出描写乡村自然风光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答: , 。

3、在07年5月14日“励志青春——全国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有6名大学生讲述了他们不平凡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清华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谷振丰主动选择到地处戈壁荒滩中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就是的德。”在发射中心,他看到672位无名烈士的墓碑,在巨大的震撼后由衷地感动,他默默发誓:“要把这种奉献精神传承下去。”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他的崇敬之情。(至少用上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60字以内)(2分)

4. 西方有一部小说,记述了这样的故事:出身于商人之家的主人公,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每次都历尽艰险。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他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这部小说是 (国别) (作者)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主人公名字叫____________。(2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5分)

新晴野望

唐·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5.诗歌写出了雨后初晴原野的什么特点?(2分)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是: (2)一时: 3)欠伸 ( 4) 毕备:

8.请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口技表演者构思非常巧妙,请以“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为例予以说明其秒处何在。(3分)

10.文中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属什么描写?其目的是什么?(4分)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因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1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3分)

1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3分)

篇4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是位精通书画和音乐的奇才。他的诗往往融画意、乐理、禅趣为一体,意境优美、深远,气韵生动。王维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绘画美,尤其受到后人高度的评价和认可。绘画的基本技法是:透视、色彩、构图,而王维诗歌正是重视了景的透视、色的和谐和画的构建,才会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篇丽句被千古传诵。

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王维,是一位精通书画和音乐的奇才。在他写下的大量诗歌中,以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尤为出色。他使得山水田园诗从写形到传神,把它提高到表里澄澈、一片空明的境界,历来被称为“神韵派”的大使。“如果把山水诗比作一盏雕刻的玲珑剔透、秀美精致的花灯,而王维则点燃了其中明亮的蜡炬,使他焕发了新的异彩,而本来始终分流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在王维手里,也就合二而一了。”⑴

闻一多先生曾指出:“诗歌应具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这三美原则在王维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王维又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在他的诗歌中,往往透射出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所发现并予以表达的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明代胡震亨曾曰:“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这说明王维诗多为乐声诗,而且影响颇大。有名的琴歌《阳关三叠》,其词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另有一首著名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作者刘天华亦受王维的《鹿柴》、《鸟鸣涧》的诗意的感悟,领悟了其蕴含的音乐美,才将王维的诗意音响化。细读王维一首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小诗,往往跳跃着丰富的天然乐符,时而鸟语,时而溪声,宛如一章“田园山水交响曲。”

王维更是一位造诣深厚的画家,据说,水墨画就是他创始的。宋朝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则得到历史和公众的认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⑵有意识地将画的表现技法与诗的表现方法结合运用,融画法与诗法为一炉,取画法之长,补诗法之缺,使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富于诗意,而且有线条、色彩、构图的美,形象完整,气韵生动。许多佳篇丽句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头唇边,流光溢彩,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一、景的透视

绘画是视觉艺术,而写景状物的山水诗也是视觉艺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绘画”。⑶我国宋代画家张舜民也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⑷诗人描绘山水草木,总是先捕捉到物象,再通过文字符号组合成诗句,表达一种意境,而读者吟诵体味诗句时,则通过想象把诗句还原成艺术画面。而视物取象,运笔图形,诗画都离不开透视学。王维是诗人兼画家,绘画传统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使得他的山水画和山水诗中的画面,都基本符合或接近透视原则。 例如《终南山》这首诗,采用散点透视取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角度变化为主,侧重描写登游终南山的全过程。大致符合古人所说的“三远”构图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面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⑸

二、色的和谐

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而表示大自然的绘画也应用色彩来表现美,诗画同理,诗的词藻也须赋予色彩美。美的本质在于和谐,不仅要讲究词藻设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对比、调和与色调的运用,发挥色彩的功能和感染力。

王维诗中的画色彩淡雅,清幽的画面与诗中所表现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和谐一致。他的诗喜欢采用“绿、青、白”三种色调,给人一种清新爽朗之感,如饮清泉,沁人心脾。不过,王维偶尔也会使用一些浓艳的色彩,例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诗人先有大的构画,再进行着色,桃红,柳绿,落花粉白带红,莺是翠黄的,色彩鲜明,极富跳跃感,充分显示了春光的明媚,春意盎然。然而红绿醒目的对比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突,因此,使桃红含着雨珠变成粉红,柳绿带上朝烟变成粉绿,色彩的对比强度有所减弱,而自身的明度却增高了,显得艳丽而又柔和,给人以特定的色彩美和意境美。“中国绘画理论,山水画又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⑹而这首诗正营造的“可游”“可居”的氛围,使读者流连忘返,兀自沉浸在诗歌的色彩美和绘画美中。

三、画的构建

一切艺术画面都离不开构图,绘画更是如此,后唐著名画家李成说过:“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⑺ “一切物象和色彩都必须按照人的思想感情需要,按照审美原则,妥善加以选择、调度、着色、布局,才有可能成为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才具有艺术价值。”⑻王维的《汉江临泛》则充分展示王维构图的精美。《画学秘诀》里说“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正是按江的形态特点,用远山来陪衬,写出了汉江一泻千里的生动形态。诗人以极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画面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构图和谐,远近相映,给人以美的享受。后人赞誉此诗曰:“在泉为珠,着壁成画。”

后人评论王维山水诗,常提及“画中三味”“画道”,即是要求将绘画的线条、色彩、以及经营位置,涵咏气韵等,恰当地引入诗的创作中,成为诗歌反映自然美的手段。而这种手段的运用和掌握,又必须与诗的手段相配合,并且恰到好处。而像上述几首画乐兼擅的诗歌,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不乏其品,它们构成了王维山水诗艺术的一座宝库。总之,王维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⑼可以说,王维是唐代诗坛中一颗熠熠闪光的宝石。

参考文献:

⑴《王维研究》

⑵《东坡题跋 书摩诘〈蓝天烟雨图〉》

⑶《诗艺》

⑷《画墁集》

⑸《林泉高致图》

⑹李泽厚《美的历程》

⑺《山水诀》

篇5

摘要 苏轼的山水记游诗风格独特,情趣与理趣并存,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意境灵动,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刻的哲理思考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在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自然的升华和超越。

关键词:苏轼 山水记游诗 情趣 理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是一个喜欢亲近自然的人。一生当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曾沉醉于杭州的西湖,驰骋于密州的猎场,悟禅于庐山的古寺,放歌于黄州的赤壁,也曾足履惠州瘴疠之地,身陷儋州蛮荒之乡。但是无论走到哪里,处境如何艰难,他都以如椽之笔用诗歌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在苏轼现存约四千首诗歌中,山水记游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诗歌多为苏轼辗转各地做地方官尤其是官贬黄州、惠州、瞻州时登山临水、游目骋怀之作。苏轼以其非凡的经历、非凡的性格以及其融儒、释、道于一身的非凡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记游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苏轼的山水记游诗风格独特,情趣与理趣并存,既洋溢着一个诗人的浪漫情怀,又凝聚了一个哲人的理性思考,呈现出与以往山水记游诗截然不同的风貌,代表了宋代山水记游诗的最高水平。

一 绘景――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

苏轼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正如他的诗句所言“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行遍天下意未阑”(《赠惠山僧惠表》),他一生喜爱登山临水,探奇访胜。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妙景奇观,还是荒丘土岭,都能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苏轼在他的散文《超然台记》中坦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糟啜

可醉,果蔬草木可饱,而不必“怪奇伟丽”,平常事物亦可纳入审美体验,引发美感观照,这正是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李卓吾评苏轼诗曰:“苏长公片言只字与金石同声,虽千古未见其比,则以其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跟耳。”

苏轼在放任杭州通判以及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之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记游诗,这些作品在苏诗中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作于熙宁五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就是其中名篇之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曾先后两次在杭州做官,虽然两次都因在政治上受到排挤来到杭州,内心难免失意和不满,但他对杭州的风景和人民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慰藉。对于景色优美的西湖,他更是深爱不已,并曾写诗说“湖上四时看不足,唯有人生飘若桴”(《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于其在杭州通判任上之时。这首诗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在望湖楼上所见西湖夏天阵雨前后的奇特景象,写出了大自然倏忽间的风云突变,也使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夏天阵雨前后西湖的独特气象和魅力。

同样,苏轼在贬谪惠、儋期间,也创作了不少山水记游诗。这些诗歌描绘了岭南及海岛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山水田园景色以及梦幻传奇的名胜古迹,因而显现出更为新奇的面貌。如《浴日亭》: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 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绍圣初年,苏轼在被贬岭南途中,在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眼前海天壮阔、天地浩茫的景色,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诗。苏轼后来在北归途中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他将自己晚年贬谪岭海的经历视为“游”,并且是“冠平生”之“游”。这既体现了苏轼在经过人生历练后的乐观豁达,也表达了他对岭海旖旎多姿、奇伟瑰丽的自然风光的赞赏。

苏轼曾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又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各地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给予苏轼无限的创作灵感,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贬谪岁月,开阔了诗人的胸襟,抚慰了谪人的伤痛。在苏轼的笔下,无论是长江夜色、钱塘潮头,还是江南雷雨、西湖胜景,都一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抒情――以旷达的胸襟感受自然

诗人创作山水诗,也是自己心灵与山水进行的一次交流和对话,尽管每个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不同,但并不妨碍诗人在自然山水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苏轼主张“万物皆可观”、“物我同一”,他对前人的超越,正在于他不局限于客体的描绘,而是在描绘客体的基础上努力表现丰富多姿、变化万千的内心世界,借山水安顿心灵,借山水表明心迹,以此来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他所创造的,既是艺术境界也是精神家园。苏轼的山水记游诗有的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慨,有的表达乐观旷达的胸襟。如贬谪黄州时期写作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一块寻常的山坡,一段凹凸不平的山路,在诗人的笔下,显得如此宁静而恬美。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挫,是大自然给予了诗人最好的抚慰。这首诗很好地抒发了苏轼贬谪时乐享自然的散淡情怀。类似的作品还有苏轼贬至惠州时写作的《游博罗香积寺》:

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

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

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秋谷初分秧。

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

麦吐芒,谷分秧,平凡的农作物被苏轼誉为“二美”。没有夸饰,没有矫情,有的是诗人的质朴和真淳,是诗人心胸的乐观与洒脱,完全看不到一个失意文人的失落与颓废。

再如写于贬南途中的《慈湖夹阻风》: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 岩。

诗人把狭隘曲折、暗礁四伏的水路,同现实人生道路的险恶联系在一起,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可能遇到暗礁险滩。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吟咏山水的心态是平和的,他善于通过自然风物调节生活中和自己内心的种种矛盾。在自然中寻觅生活,在山水中宣泄情感,游览之地、贬谪之所都能成为他调和人生矛盾的最好媒介。大自然的山川草木、四时轮回以及朝云暮雨、晨晖夕阴的变化和他内心的情感悸动早已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三 明理――以深沉的思考诠释自然

苏轼既是诗人,也是哲人,他的山水记游诗也常常揭示宇宙、人生、社会的哲理,有时还揭示其本人观察事物之妙理,蕴含丰富的“理趣”,这与宋代诗坛理学兴盛、以议论为诗的风气当然不无关系。譬如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即以精妙隽永的理趣著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前两句是从诗人观察庐山景象的不同角度,写出庐山所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姿态,寥寥两语,信笔自如,即把庐山的雄奇多姿勾勒出来。但此诗的重点并不在此,而体现在后两句的议论之中,后两句是对前面形象描绘的一种理性的升华与发挥。这首诗在引导我们认识、欣赏庐山感受她那丰富深邃、难以穷究的大自然之美的同时,还给予我们更深更广的人生哲理启示:一个人的视野如果只局限于狭小范围,没有从各个角度,统观全局,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就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探索到它的奥秘。这首诗苏轼通过对庐山的客观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体悟,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他“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是要上升到表现思想的境界”,可谓一语中的。

再如另一首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短短的二十八字可谓占尽西湖风光,那“水光潋滟”、“山色空 ”的描写,概括了西湖“春晴秋雨、月夕风晨”的整体美景特色。但西湖美景的描绘并不是作者唯一目的,它同时被诗人当作说理的跳板。读完整首诗之后,似乎有一个意在言外的深刻哲理在启动着读者的心扉:它说明西湖同西子(西施)一样,共同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需要借助外物粉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气候条件下,都能表现出自己的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这首诗开头两句着重表现西湖的秀美,极其生动地写出了西湖的情韵和风貌,后两句的议论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开头两句十分精彩的描绘,我们也难以体会到后两句比喻的妙处。因此,苏轼诗歌的理趣总是与景有机结合,这都植根于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之中。

如此可见,苏轼在记亭台、摹山水、写游兴的同时,往往驰骋想象,因物发端,即事明理,提出有关宇宙、人生、社会的诸种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推演出醒迷警世的论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四 悟禅――以深湛的智慧超越自然

北宋熙宁以后,士大夫参禅之风甚盛。苏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佛禅作为苏轼对社会人生思考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已经内化为其独特文化性格与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苏轼的写景之作不是单纯地描摹山水,简单地状景写物,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加入自己的感悟,寓含着较为丰富的佛理禅趣。较有代表性的诗作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第二次途经渑池,当年的老僧己经圆寂,僧舍壁上的题字亦已烂坏,由此产生了人生飘忽不定的感慨。“空中鸟迹”,是佛经里常用的意象,比喻空无虚幻或缥缈难久;“雪泥鸿爪”以飞鸿喻人,折射出人生行踪不定,无法预知的深刻哲理。刘埙《隐居通议》卷十云:“此《东坡集》律诗第一首也。……‘鸿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到也。且悠然感慨,令人动情,世不可率尔读之。”

再如《瀑布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庐山烟雨景色变化多端,浙江海潮同样千变万化,以无分别念观之,两者都是天下绝妙胜景。但是在作者看来,对此两处美景,并不必执著于亲临观赏。“未到”便怀诸多“恨”,这是心生执着妄念。因为“到得”观了之后,就会知道原来不过如此。以观景来喻世事人生,其理亦然。比如仕途,比如财道,莫不如此,未到之时千般恨,到得方知万相空。

苏轼通判杭州时,吉祥寺的一名僧人新建一阁,请苏轼为阁取名,苏轼名之“观空阁”,并写下了一首富有禅理的诗《吉祥寺僧求阁名》: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宴坐”,出自《维摩经》“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也就是说无欲无求、无喜无悲的心理状态。佛教认为“空即色,色即空”,苏轼以佛语直接入诗,以电、风的稍纵即逝比喻人生荣辱富贵的虚幻缥缈,既符合僧人的身份,也是他自己思想深处的感悟。

苏轼修习佛教重在哲理思辩。他从来不囿于一宗一典,而是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将禅宗的理论精髓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微小细节、人生的每一声轻微叹息之中。苏轼山水记游诗中的佛禅意趣并不等同于纯粹的佛理,而是苏轼生命的感悟,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生存的智慧与哲学,虽然并不高深莫测,却又无处不使人感到一种深邃与睿智。

从以上分析看出,苏轼的山水记游诗或绘景,或抒情,或明理,或悟禅,想象飞驰,奇趣横生,意境灵动,层出不穷,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沉的人生感喟及深沉的哲理思考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在山水审美的同时对山水自然的升华和超越。

参考文献:

[1] 梁银林:《论苏轼的旷达与宋代文人的理性人生态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 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 杨胜宽:《从崇杜到慕陶:论苏轼人生与艺术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篇6

安徽青阳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来到青阳领略美丽的山水风光和醇朴的风土人情!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北襟长江,南相黄山,东与泾县革命老区交界,西有九华山耸立。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着神奇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卓绝的自然风光。元代诗人萨都剌来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赞道:“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南宋诗人王十朋听到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叹:“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要想深刻了解青阳和认识青阳,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们走进芙蓉湖景观区,听听这里的故事,凭着自己的敏锐观察和细心感受,一定会得到一顿丰盛的游览大餐并满载而归。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芙蓉湖。芙蓉湖的名称,来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传说古时候这里有恶龙作怪,民不聊生,有当地一户财主养了九个儿子,他们齐心协力大战恶龙,最后一条恶龙沿着青通河往下游逃窜,企图逃向长江,九子追赶到这里,将恶龙交战,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等战胜恶龙之后,九个儿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将恶龙镇住,这便是九子山,后来被李白改为九华山。欣逢盛世,青阳县人民政府将这一片湖水通过治理、疏浚,显得更加清澈美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湖清水就来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站在这里环顾湖面,确有“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感觉。芙蓉湖在四围青山的陪衬下,风平浪静,恰似老天爷赠给人间的一面玉镜。自古以来就有“就着玉镜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着湖水洗一洗,心如莲花,益寿延年”之说。还有“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之说。

现在我们就站在芙蓉湖公园的入口处--对华览秀。顾名思义,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园的大概景致,更远一点就是九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九华山第一峰--莲花峰。莲花峰,是明朝皇帝朱元璋躲避追兵、安营扎寨、屯兵练武之地(山寨石门遗迹尚存);海拔1048米,若在正面看,峰巅酷似莲花初舒。云蒸霞蔚,四时变化,莲峰云海为青阳九华山第一壮观美景。这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落笔生花的出处。李白路经青阳,看到莲花峰下的七布泉瀑布从天而降,诗兴大发,吟出“天河挂绿水”的千古佳句。从莲花峰往九华山方向看,依次是达摩面壁石、独秀峰、天柱峰、翠盖峰、展旗峰、大鼓岭、将军湖等景点或景区。再远点的那就是著名的“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和九华山大峡谷了。这些地方,历史上不仅有众多诗人墨客流连忘返,仙家名流也接踵而来,如汉代青阳县(那时称陵阳县)第一任县令窦子明,在陵阳山中修炼成仙,骑鹤白昼飞升,成为道教佳话;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芙蓉湖对面的拾宝山留下了毛驴的蹄印,驴粪化为元宝被山民拾得,之后常有人上山寻宝,故名“拾宝山”。据说张果老死后就安葬在陵阳境内。金地藏上九华山之前就在九子岩修行,尔后才上了九华山。他的随从谛听为保护金地藏而献出了生命,后人为纪念它还在九子岩上修建了谛听塔,至今保存完好。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美丽的景点景区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青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特色。

从对华揽秀出发,沿着香径,我们去往星河广场:星河广场展示的不仅是青阳的民俗风情,更是青阳的历史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农耕文化是这里的一大亮点,青阳人民和全国其他地方人民一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繁衍生息,创造了人类进步的文明,既有物质文明的物证,更有精神文明的结晶。青阳民歌、竹马灯、旱船调,特别是青阳农民画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全国专家学者认定为戏剧活化石和京剧鼻祖的戏曲“青阳腔”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阳农民画用青阳特色地绘画艺术表现青阳人五彩缤纷的劳动和生活场景。青阳腔以其高亢嘹亮的高腔为中国戏剧带来来了活力,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面辉煌的旗帜。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展示,热闹非凡。

走过芙蓉桥,去向诗园:在青阳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不仅吸引着无以计数的名人骚客前来交游吟唱,留下大量描写青阳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优秀诗篇,本土诗人佳作也是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用石刻、书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展示历史文化艺术的同时,也为游客朋友了解青阳增添高雅情趣。

“磨墩赏月”处。这是芙蓉湖公园的制高点。站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览芙蓉湖全景。别看这座不高的山坡,却很有些历史故事。首先请大家看看这个山坡的形状像什么?--很像是个磨子,由史以来我们管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其实,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传说诗仙李白到青阳,青阳县令韦权舆知道他爱酒吟诗喜欢明月,就陪他到这里观湖光山色、赏月吟诗。明月高照的夜晚,站立此地,环顾四围青山和一马平川,湖面风平浪静,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在湖水和青山的映照和陪衬下,月亮就更显得又圆又大又亮,诗仙也就诗兴大发。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里原来住着个父母早年伤亡的年青人,人们管他叫张生。张生孤苦伶仃,十分贫寒,但非常善良,做好事不留名,湖边的一草一木他都爱惜;干旱时节,他看到湖边水凼里快被死的小鱼小虾或是田螺,他就将它们弄到湖水里。长期做了好事必有好报。后来他每天在外面做事回家,都有已经做好的饭菜摆在桌子上,喷香扑鼻,但不知是谁干的。有一天,他想看个究竟,就提前悄悄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个陌生的漂亮姑娘在厨房忙碌着。姑娘看到主人突然回来,来不及离去,就只好说出了原委。原来是只住在牌楼村的田螺,由于小时贪玩游到芙蓉湖边遇到大旱,落在沙滩上,不得回到湖水里,幸亏被张生救起放到湖水里才得以活命长大,现在是来报答张生救命之恩的。他们互相羡慕,当晚以山水为媒、明月作证,成了亲。于是就在山坡上种起黄豆,做起了豆腐生意。日子越过越红火,为感谢天地,他们在这里建起了拜月台和凉亭,每有穷困的人,他们就以豆腐接济,扶贫济困。直到他们年老过世之后,每到夜深人静时,这里还经常听到磨子磨豆腐的声音。因此,后来的人就将这里叫磨子山、磨子墩。于今,人们在这里修建了阁楼,将这里打造出“磨墩赏月”的景点。月白风清的夜晚,湖面上轻舟荡桨,磨墩上人影绰绰,赏月吟诗,互有唱答,确是心旷神怡。

篇7

秦岭最险古道

自古川陕之间,秦巴横亘,峰险水恶。然而在这大山大岭之间,却有一张以汉江为横,栈道为纵,联络四方的庞大路网。不同历史时期先民们开凿的较著名的蜀道有子午,傥骆,褒斜,金牛等七条,这些最早由先民百姓靠脚踏出来的山中小径,大多沿河谷前进,后来经过修葺拓宽,遇到悬崖绝壁,则傍山架木而行,成为官方的驿道,在沟通京城长安和富庶的巴山蜀水之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傥骆道因南起傥水河,北至骆峪口而得名,在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是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最为便捷也最艰险的一条。秦岭古道今天大部分路段都已铺设了公路,只有傥骆道因为太过偏僻险峻,成为了最早被废弃的一条,从而也较早逃脱了现代文明的侵害,仍保留着原始风貌。穿越傥骆这一路,沿途有支锅石、大蟒河,父子岭、汉王山之类带有传奇色彩的地名,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千年前在这方土地上上演了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令人好奇神往。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傥骆道的险,从诗人杜甫的诗篇里可见一斑。穿越这条奇险的山路,我们翻越了五六座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从碾子坪到八斗河路段,虽然向导拿着砍刀在藤蔓丛生的密林中竭力开路,没至人腰的荒草还是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四个小时艰难的跋涉后回到原路,而此时已近天黑,这一天到达预订目的地的目标显然已经无法实现,一番商讨后,大家无奈地决定趁着最后一抹天光扎营在关岭梁北侧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

半夜下起的暴雨终于在天快亮时渐渐减弱,为了赶回前一天因为迷路而浪费的时间,大家在这一天里咬紧牙关,甚至省略了中午的路餐,在忽大忽小的雨中疾行了将近50公里。这一路山野精湿,道路泥泞,翻垭口下陡坡,全体队员无一例外至少摔倒两跤。好在赞助商提供的装备经受住了恶劣天气的考验。行进在茫茫白雾中,我努力辨别方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确保可以看到前方队员的身影,饶是如此,寂静山谷中只听得到雨滴砸在背包上的声音,此外就是自己的喘息,山寂寂,鸟无声,想起出发前在书上看到关于这段道路的描写:“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不禁头皮发麻,加快了行进的脚步。将近八点队伍终于到达这天的既定地点,海拔1400米的八斗河,在这行进途中最艰苦的一天,奥索卡?(OZARK)品牌提供的戈尔特斯?面料装备经受住了考验,雨水一点也没有渗入,内衣保持干爽。

山之殇

周至到洋县间横亘着巍巍群山,路途险峻,但这里自古物产丰饶,久有人居。沿途路过五六个村镇的农民多以种植中药材和养蜂为生。在八斗河村老乡家借宿一晚后,向导将我们一行带到一棵巨大的玉兰树前,据说这棵千年玉兰王早在宋朝前就已经很繁茂,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赶上花期一睹它的风采。也是在这里,我留意到很多老乡家的房檐上都挂着泥巴做成的风铃一样的东西,打听之下才知道,这是竹子编的一个蜂筒,在外面抹上牛粪,晾干之后悬挂在屋檐下,可以招来母蜂,蜜蜂数量增多后再把它们转移到专门的蜂箱里养殖。啜吸花蜜的昆虫居然也喜欢牛粪的味道,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相比峻秀的自然风光,沿途村落的凋敝清冷简直令人心酸。风景再好,年轻人向往的还是大山之外的花花世界。一路上,太多结满蛛网的废弃村屋,太多形单影只的留守老人。在从辗子坪进山之前,我们穿越了一座巨大的石英矿厂区。相连的五六座山因采矿而被炸得支离破碎,行走在矿石铺就的白色山路,鼻端闻到的是呛人的气味,不时还有满载的大货车摇摇晃晃从山上开下来。巨大的白色矿石被整幅采走,残破的山体犹如天外来客般怪异,一直行进到很远,我们才敢拿出净水器从河里取水喝。

徒步傥骆道要经过好几个自然保护区,秦岭最常见的大型野生动物是羚牛。前三天的路途中,我们一路都能看到装在地面的电网和瓷瓶,向导说,这里曾经是盗猎最疯狂的地区之一,附近的山上几乎都被偷猎者装上了电网,虽然前两年进行过几次大的清理,现在还是有不少地方会在晚上7点之后通电捕猎。

进山伊始向导就叮嘱大家,这一路少不了蛇虫鼠蚁,最为猖獗的则要数蚂蟥。负责后勤的大发和阿力从容地从包里掏出一堆透明胶带,大家把裤腿都缠了个严严实实。事实证明这一招并不大奏效,晚上钻进帐蓬时,队友蝈蝈卷起裤腿就发出了惨叫,三只蚂蟥一只已经吸完血被挤死在鞋里,还有一只正趴在腿上大快朵颐,另一只似乎刚从袜子里爬上来,正在寻找合适的位置。整个晚上,我缩在睡袋里,不断从被蚂蟥爬满全身的噩梦中醒过来。

随着路途日异艰难,大家对蚂蟥从开始的极端恐惧厌恶渐渐变为无可奈何的接受和漠视,用领队的话说,身处户外有时候就得有“破罐子破摔”的精神。相比对蚂蟥的有所防备,更加不幸的是,一名队员在行进中不小心踩到了马蜂窝,走在他身后的五名队友都接二连三发出惨叫,最多的一个身上被蛰了十几个包。

幸运的是,八天里我们攀高山下幽谷,斩草开路涉水搭桥,一路摔摔打打,却没有一个队员负伤。在最后也是最为艰苦的一天翻越财神岭和兴隆岭时,天空终于放晴,行走在落满松针的古道上,层林尽染的山峦映衬着淙淙溪涧,阳光从红的黄的树叶间洒落下来,几天的疲惫困顿,在这里逐一得到补偿。

篇8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

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引导、激发学生想象、体会古诗优美的意境,怎样让这支民族“瑰宝”焕发新的光彩呢?我就结合本学期课本中的古诗教学,谈谈我的做法:

1创设图文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一学段古诗以写景诗居多。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简单质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诗句内容,我找到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图片,制成课件,从直观演示中加深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我想到了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始终贯穿,学生们从观画到作画,从先画后文字到先文字再作画,在兴致昂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积累成诵,体会了诗中蕴含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掌握古诗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积极创设图文情境,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活动中,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2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有它独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所以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配音乐诵读,运用多媒体调出动画、图片让学生扮演诗人表演诵读,此外我还利用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古诗朗诵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体古诗的韵味、节奏,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去体验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促使学生将其喜爱的诗文熟读成诵,积淀运用。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转动画,从而感受到古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感受到古诗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

3识写结合,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

篇9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凭借其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呈现动态等优点,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行古诗词教学,恰如其分地把诗、画、声、情四者融合为一体,不但便于与学生互动,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诗思维,最大限度促使学生形成爱学、好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使课堂的信息容量得到极大丰富。如教学《渔歌子》时,教师开篇即选用明快的乐曲来激发学生的整体想象,伴随着学习由浅入深,则可辅之以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图,再用清幽的古筝音乐来将学生逐渐引入佳境。此时,只见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淡然立于溪边,自然风光、生活情景于眼前一览无余,清雅古曲、空灵清流在学生耳畔悠悠响起。当斜斜的细雨缓缓飘落的画面呈现时,学生的目光中绽放出光芒,这是因为他们不仅对诗意了然于胸,其情感也得到了升华。词人笔下渔家的生活情趣,词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学生都能够有所体味。

又如,在《村居》的教学中,课伊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聆听着江南丝竹的优美,一边用多媒体以画导入,渲染出一派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温馨基调。之后,我们可以此作引,让学生对诗人描写的清新秀丽的农村环境进行发掘,以走进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共鸣,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较好地领悟本诗题目的含义。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无疑令常规的古诗词教学宛如锦上添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善用真情导读,引入教学情境

老舍先生曾道:“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有赖于教师对他们的良好启蒙和引导。情境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有直观手段,也需要有教师的语言描绘。真情导读,才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搭建起诗歌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声情并茂的读诗引导,能够事半功倍地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促使他们走进激情课堂,走进特定情境,去领悟诗之意蕴,去欣赏诗之美感。《别董大》一诗前两句气势磅礴,豪迈悲壮,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来激发学生读诗的热情。请看以下设计。

师:夕阳西沉,袤野苍茫,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漫天的白雪纷飞着――(生接读诗句)

师:此刻日暮天寒,你看着黄沙飞扬,看着孤雁独飞,出没寒云――(生接读诗句)

师:于大风狂乱之中,于大雪霏霏之中,唯见遥空断雁,凄凄惨惨,游子何之――(生接读诗句)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先动情范读,继而让学生在缓慢、低沉的声调中反复吟咏,学生于是如身临其境般,能够看到落日黄云、原野苍茫的景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诗句内涵的理解逐步加深,直至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教师要本着语句丰富优美,情感真实充沛的原则,精于范读,善于导读,如此,才可以把学生读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入教学情境,这同时也是教给学生读诗方法的必经之路。

三、指导角色扮演,促进融入情境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角色扮演无疑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的催化剂。教师可根据诗词内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局外人”的特殊体验,而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情境中的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赠汪伦》等送别诗中,离别时的依恋不舍之情跃然纸上。这时,只要教师稍加指导,学生便能将诗中内容较具体的部分情节表演出来。这样既满足喜爱表演的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富有感染力。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们可这样编排课本剧。

幕启。暮春的一日,李白在黄鹤楼前为将要去往扬州的孟浩然设酒送行。

李白(叹气道):孟兄啊,今日一别,便是天各一方,也不知道你我是否还能够相逢。

二人执手相看,不忍话别,船夫却在这个时候催促孟浩然该即刻启程了。

孟浩然(端起酒杯):贤弟,我该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日分别,往后还望你多多保重!你我一定后会有期!

李白(深情挥手):孟兄珍重!后会有期!

(旁白)李白伫立良久,他凝望着那绵延不绝的长江水,心中挂念着那已然远去的孟夫子,心潮澎湃不已。于是,动情挥笔写下了这一曲流传千古的骊歌。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