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1 09:0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源记中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

篇1

2、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3、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5、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6、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7、无人问津: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的普及,对学生分析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高端化学人才的需求成为了化学教学的宗旨和目标。然而现阶段,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变现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课程开发人才,课程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了对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其利用探讨。

一、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课程资源主要是国家统一规定,直接发放。并且课程资源对教学考核没有直接影响,加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材教学理念的误导,教师不能全面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开发积极性不高。第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开发手段单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信息、教学模式。我国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课程资源开发中受制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学校文化,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在课程资源能力不足。第三、在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课程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教材、学校、实验室等校内资源,忽视了更为丰富的隐形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二、高中课程资源的特征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丰富化学教学内容的源头。全面掌握对化学课程资源的认识,了解其基本特征,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前提。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科学。不仅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学知识点、思维逻辑和其他学科也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实验不仅生动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实操能力,活跃了思维空间。综上所诉,化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性、关联性、生动性等多种特征。因此,在课程资源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采取多种手段,多条途径进行开发。

三、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课程资源开发手段的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要求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采用多种手段。第一,对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材、化学课堂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往往出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的错误现象。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应当灵活掌握教材关键部分,有效的将教材中典型的例题、案例、实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对校内资源进行开发。校内课程资源丰富集中,合理开发校内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氛围活跃。对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优势,其次,要关注于潜在校园文化,学习气氛,学校历史等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网络资源。将化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自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现象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2)学会与其他化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资源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和开发态度。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问题。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资源利用中,要注重培养教师对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办公室一般都是按照学科,年级进行分配。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当注重这一有利的地理优势。其次,学校可以组建课程资源总库,将优秀的,有效的课程资源收集起来,形成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参考引荐,提高了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另外,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中,可以形成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重点,生活经历等等的不同,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就会形成侧重点。比如说,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每位教师都会有擅长的开发部分。开展专业老师进行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素养的培训

现阶段,在我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情景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对课程开发认识不够,开发能力欠缺。因此,改变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就必须对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的素质培训。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到自我是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比如说,可以开展“课程资源重要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等等讲座,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其次,开发能力欠缺是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普遍现状。在素质培训中,应当加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探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方法。这需要学校不仅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发培训的投入,不断更新先进的课程资源设备,修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基地。同时,定期有请在课程开发方面能力突出,具有现代化开发理念的知名人士对教师开展课程培训。积极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资源开发者进行交流讨论,引进先进的开发理念,吸取开发中经验教训。

总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不断完善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3

一、互文见义法。即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竭”与“殚”相对,根据“竭”(使……尽),可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

(2)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离骚》) “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

二、成语求义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含义。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不速之客”中的“速”,“不期而遇”中的“期”等等。推断实词词义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借用成语,问题也可能就化难为易。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其中“薄”是“接近”“靠近”,可推断“芳不得薄兮”中“薄”词义与之相同。

(2)必躬造左公第。(《左公毅公逸事》)联想到成语“登峰造极”中的“造”是“到”,分析该句,“造”也是“到”的意思。

三、语法分析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如: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因此,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2)将军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句中“将军”作主语,“被”和“执”作并列谓语,那么“坚”和“锐”是宾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因此应解释为“就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四、字形推索义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联系。汉字中形声字占90%以上。形声字的“义符”给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

(1)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啮,从“口”从“齿”,“口”“齿”加于人不是“吃”而是“咬”,“啮”即“咬”。

(2)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引”,会意字,从“弓”从“|”,本义是拉开弓,只能是向后拉,再加以联想,“引”当然是“后退”“退却”之意。

五、因声寻义法。即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词时,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这样写,有时那样写。后人便称之为通假。如: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

六、分合分析法。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词,一些貌似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其实在古汉语中是单音词的连用。它们同形异义,极易误解,不能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对应关系简单化,而应根据文言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分开来解释。如: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是两个单音词,“无”意为“不要”;“论”意为“说”;“无论”意思是“不要说”。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是“里面”,“间”是“夹杂”;“中间”意为“中间夹杂”。

另一方面也不能把所有的双音词都分开来解释,该合的也要合起来解释。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参差”,只能合起来解释为“参差不齐”。

七、修辞觅义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意义有变化,在理解词义时,要考虑到修辞的因素。如:

篇4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桃花源记》的导入,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波澜不惊,静影沉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愚公移山》一文,用歌曲导入,《出师表》一文,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入迷,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二,分类阅读,合作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第一,粗读课文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朗读时,声音要洪亮,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做标记,读完全文后查字词典,弄清正确读音,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字词的读音,字形进行交流,自己动手,学生们会更牢固的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满井游记》一文,有这样几个生字较难:“麦田浅鬣寸许”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学生自己去查阅字词典,找方法记住字形,小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强调了又强调的效果好很多。通过交流,大家又会多掌握几种识字的方法,这真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听读课文,更正读音,掌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如“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或是听课文的录音,以加深记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隆中对》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应读作(shēn)。正确的掌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不正确,就会对句子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显然,意思完全错误,学生也很费解,什么时候又跑来了一条狗?此句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读音,把握好语气停顿的基础上,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阐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言文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老师没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特殊文言现象。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读。共同讨论完成对文意的疏通。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通过查阅,一般都能解决。通过自己的劳动,记忆会格外深刻,疏通完毕,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心的让他们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字词和文章当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别指出,在总结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最后交流,取长补短。

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书写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词义。如《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学生们先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然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论语十则》中有“温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我们积累的“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我们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那种意思。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活用。有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动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古今异义词,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识记,加深印象。 此外, 通假字,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学生可以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的例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类总结,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选读课文,写出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喜欢的语句语段进行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可以从内容上写,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谈,有话则多,无话则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赏析能力。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有成就感。课堂也会变成“游乐场”,将他们深深吸引。

第四,精读课文,设置问题,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摇身一变为“老师”,他们针对文章设置问题,或者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识点,自备答案。考题在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在完成考题的同时,教师要抽看他们的考题和答案,给予指导。

三,课堂表演,挖掘潜能。

篇5

行迹可疑 “行迹”应为“形迹”。形迹指举止神色和迹象。举止、神色和各种迹象令人怀疑。

谈笑风声 “风声”应为“风生”。风生指风趣生动。谈话谈得高兴而风趣生动。

风云变换 “变换”应为“变幻”。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妄费心机 “妄费”应为“枉费”。枉,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意为白费心机。

不孝子孙 “不孝”应为“不肖”。肖,成才。意为不成器的没有出息的子孙。而不是不孝顺的子孙。

按步就班 “按步”应为“按部”。部,门类,类别。意为“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世外桃园 “桃园”应为“桃源”。桃源,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比喻不受外界影响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各行其事 “其事”应为“其是”。“是”意为正确的、对的。意为“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多指做事不统一,含有贬义。

仗义直言 “直言”应为“执言”。执言,说公道话。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委屈求全 “委屈”应为“委曲”。委曲,指勉强迁就。曲意迁就,以求保全。

金壁辉煌 “金壁”应为“金碧”。金,是“金黄色”,“碧”为“青绿色”。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磬竹难书 “磬竹”应为“罄竹”。罄,用尽。“磬”,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思是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后来形容罪行很多,难以说尽。

迫不急待 “不急”应为“不及”。及,赶得上。意为“紧迫得来不及等待。”

文过是非 “是非”应为“饰非”。饰非,掩饰过失错误。掩饰自己的过失或错误。

开源截流 “截流”应为“节流”。节流,比喻节省开支。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夸夸奇谈 “奇谈”应为“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不径而走 “不径”应为“不胫”。胫,小腿;走,快跑。意思为“没有腿而跑得很快。”

惹事生非 “惹事”应为“惹是”。惹是和“生非”互文见义,意为“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不加思索 “不加”应为“不假”。假,借助。意为“不借助思索,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出神入画 “入画”应为“入化”。化,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艺术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人情事故 “事故”应为“世故”。世故,处世的经验。处世为人的方法或道理。

以逸代劳 “代劳”应为“待劳”。多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奇制胜。

篇6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22、渔人甚异之:( )23、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乃: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 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 2、古人不独亲其亲( ) ( )

3、不独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7、是谓大同 ( ) ( )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一词多义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篇7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经典的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学生们也非常熟悉和喜爱三国里的人物。在讲《隆中对》时,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评析历史事件。一开课,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为诸葛亮的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有为曹操评反的,有为二乔命运担忧的。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2.以文中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桃花源记》的导入,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状态,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我总结道:“这就是你们的世外桃源。”然后我由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引入新课效果颇佳。文言文中的成语名句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波澜不惊,静影沉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借助多媒体,用图像或声音资料引出课文。《愚公移山》一文,我用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此歌已概括了此文的大概内容。《出师表》一文,我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导入,学生们看得如此如醉,引入课文,也就水到渠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讨论导入,名言警句导入等,只要能让学生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不拒绝文言文的方法,都是可取的。

        二、分类阅读,合作探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

        第一、粗读课文。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读音障碍。朗读时,声音要洪亮,笔要拿在手上,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进行圈点,读完全文后查字词典,弄清正确读音,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字词的读音,字形进行交流。自己动手,学生们会更牢固的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满井游记》一文,有这样几个生字较难:“麦田浅鬣寸许”中的“鬣”字,“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茗,罍,蹇”字,都是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学生自己去查阅字词典,找方法记住字形,小组又交流自己的方法,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强调了又强调的效果好很多。通过交流,大家又会多掌握几种识字的方法,这真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听读课文,更正读音,掌握句子的语气语调及停顿。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不能使用普通话,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或是听课文的录音,以加深记忆。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选贤与能”一句中的“与”应读“jǔ”。《隆中对》中“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信”应读作(shēn)。正确的掌握课文的语气语调及停顿,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狼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停顿不正确,就会对句子理解为“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很显然,意思完全错误,学生也很费解,什么时候又跑来了一条狗?此句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这样一来,意思就很明白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掌握读音,把握好语气停顿的基础上,再次自由的朗读课文。想想本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阐明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文言文的内容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是完全能够解决的,老师没有必要插手其中。

        第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特殊文言现象。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同学一起读。共同讨论完成对文意的疏通。在这一个环节,要坚决杜绝学生使用资料书,参考书等教辅资料,只能使用字词典,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自己的积累。我一直认为,使用教辅资料会助长学生的惰性。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通过查阅,一般都能解决。此时老师是一名“消防战士”,哪个组发生问题,争执不下,老师就得去“灭火”。通过自己的劳动,记忆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知识也会变成是自己的了。疏通完毕,通常语文老师都是不辞劳苦地帮学生总结,然后学生记笔记。老师们应该完全放心的把这项任务交与学生。让他们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古今异义的字词和文章当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特别指出,在总结时,要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温故而知新”。小组内可以进行分工,最后交流,取长补短。

       通假字,要求学生一定把本字和假借字对照,然后写出本处的意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阻塞,不顺畅。

        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书写形体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词义。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学生们先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然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论语十则》中有“温故而知新”一句,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菜桓公》一文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我们积累的“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我们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那种意思。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的活用。有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名词、动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古今异义词,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识记,加深印象。《唐雎不辱使命》,“休祲降于天”“休”,古义为吉祥,今指休息。“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为道歉,今指感谢,凋落。

        此外,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宾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学生可以分类整理,再写出相应的例句,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归类总结,举一反三,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第三、选读课文,写出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喜欢的语句语段进行阅读,写出自己的感受见解。可以从内容上写,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谈,有话则多,无话则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提高其赏析能力。在小组交流展示时,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有成就感。课堂也会变成“游乐场”,将他们深深吸引。有学生在《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用了对偶句,春夏四季之景恍如眼前,节奏明快,如沐春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写到:磨难能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第四、精读课文,设置问题,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摇身一变为“老师”,他们针对文章设置问题,或者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未弄清楚的知识点,自备答案。考题在小组内交换完成。学生在完成考题的同时,教师要抽看他们的考题和答案,给予指导。考试完毕,每组评选出最佳命题人和最佳考题,给予精神奖励。《曹刿论战》中,一学生的问题是: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他们的形象。看,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五彩斑斓。《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一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自己美吗,为什么?学生能设置问题,说明他是真真正正在思考,都应该得到表扬。

篇8

许多烟鬼 横在地上,象,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象人间地狱,关于成语人间地狱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人间地狱的意思,供大家参考。

一、人间地狱含义人世间的活地狱 ,比喻黑暗的社会

二、人间地狱反义词世外桃源 [ shìwài táo yuán ]

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人间天堂 [ rénjiān tiān táng ]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太平盛世 [ tàipíng shèng shì ]

安定、兴盛的时代。

三、人间地狱造句1、终身幸福!这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是人间地狱.

2、饥饿、超乎想象的暴虐和体力劳动将集中营变成了人间地狱,所有这些今天都记录在案。

3、我几乎从报道捷克斯洛伐克的“”直接转到报道罗马尼亚的“流血革命”,而这犹如从七彩云天一下跌入了人间地狱。

4、其他核大国也意识到,即使一间小的核军火库也足以为任何傻得足以卷入核战争的国家创建人间地狱。

5、这可能是喜悦的,如果对方的反应,如果你觉得被拒绝可能是人间地狱。

6、2008年10月13日,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圣费尔南多山谷被一场快速蔓延的野火变为人间地狱,大批居民撤离。

7、他开始在屋里走来走去,自己咕噜着一些可怕的话,这使我渐渐相信(他说约瑟夫也相信),良心使他的心变成人间地狱。

8、真的、真的是个人间地狱。

9、“这是我的人间地狱,”在暗暗的房间里,他慢慢地说道,“如果上帝能原谅我所说的话。

10、博格宁曾经说回家就像被打入人间地狱一样。

11、那里已经成为一个人间地狱,每天都有汽车炸弹,迫击炮袭击,每周数百起绑架,谋杀发生。

12、终身幸福!这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是人间地狱。

13、比如让桑德拉和帕特里夏陷入人间地狱的罪魁祸首马兜铃,尽管已被明令禁止,但毫不知情的英国患者依然可以买到这种中药。

14、但是问题是你把你的丈夫置于人间地狱,可我从来不会对你这么做。

15、但我们中很少数的堕落到了人间地狱过了悲惨的日子后,紧接着对上帝产生歧与怀疑直到我们内心充满希望。

16、但它是非常难对付,因为,我的意思是,我的身体已经经历过人间地狱。

17、邪恶的妻子使家庭变成人间地狱。

18、普勒带入这人间地狱,难道真的和戴安娜人天两地了吗?

19、难道这是我命中注定的,要堕落到人间地狱吗?

20、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人间地狱。

21、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的挪威,一夜之间成为人间地狱。

22、它简直是我的人间地狱。

23、史特马接替他的位子,此后六年,肖申克真是人间地狱。

24、那将是人间地狱…

篇9

关键词有效性研究;兴趣;学习

作为肩负着文言文传播特殊使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遵循时代气息的基础上,以尊重学生心理、个性发展为前提,寻找一个传播传统文化和强调考试实效作用的契合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成为我们必须深究的问题。总结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所得经验与体会,我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朗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朗读要注意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首先,从内容上分析,“其一犬/坐于前”意思能够讲得通,“其中的一条狗坐于前面”,但一放进文章就讲不通了,因为文章中没有出现狗,“其一犬坐于前”是说“其中的一条狼象狗一样坐于前面。”“犬”不是指狗,而是名词作状语。其次,从语法角度分析,也会发现第一种断法的错误性,“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成了偏正短语,“犬”成了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语,这个句子的陈述对象自然就成“犬”了。另外,这种划法把“犬坐”这个偏正短语(状动结构,即动词偏正短语,其结构是“状语十动词”)也给割开了。

(2)朗读要注意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二、以改写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写是以原著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各种文体、语体、人称、结构、表现手法的特殊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应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同一内容,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它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很有效的。尽管改写只是根据别人现成的文章来写,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固有创造性,但改写仍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

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主题方面,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品味,透彻理解。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不作改动,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不改变主题思想。第二,在内容方面,要注意到古文与记叙文的区别。古文的语言比较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记叙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情节可以充分展开,人物的性格可以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如果不根据原文加以想象,适当补充一些情节,就会使改写后的文章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在充分运用古文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增补必要的描写,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第三,在语言方面,要注意古文和记叙文不同的文体特点。用现代汉语来改写古代诗歌,不是翻译文言文,不必句句都紧扣原文,只要能表达原意就行了。为了叙述的方便,有时候还可以改变人称进行写作。诗歌中的语言为了符合文体需要,常常会省略一些句子的内容,语言顺序比较自由,在改写时,都要一一改过来,使语言符合记叙文的语言要求。

三、以翻译文言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意译。具体方法可概括为五个字:留、调、换、补、删。(1)留。对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不必翻译。(2)调。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3)换。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单音节词。如: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意不同的词语。(4)补。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如: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补出省略的成分;补出量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5)删。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如: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此外,为保证译文准确,翻译时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甚至其它信息(出处、标题、注解)进行推断和印证,译完后还要将译文与原文仔细核对,以免出错。当学生把陌生的文言文译出趣味时,那文言文教学就没有困难可言了。

篇10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教《狼》这一类课文时,可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也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自己讲或复述,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可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意境美中获得了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读课文,增强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句大家熟知的老话,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容易。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握节奏,体味音韵之美,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例如,学习蒲松龄的作品《狼》一课时,结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一句,学生读成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的“变诈”作“欺骗、作假”讲,应该连为一词,应读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经过指导,学生很快更正过来了。正确的阅读有利于准确理解课文,试想,如果把“变诈”读断,在理解的时候学生有可能理解为“变化和欺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缠,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了。

三、加强背诵,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文的篇章结构和各种人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深刻”;“就原则上说,背诵是好事,是值得鼓励的”。周振甫先生在《立体的懂》一文中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两位先生都强调了背诵的作用。背诵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古代私塾起学阶段,只是读、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那个老先生教古书的方法是一个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背诵”这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文言文课文,其中课后练习明确要求背诵的超过了半数,一定要把这个要求落实好。传世名篇必须能流畅背出。在此基础上尽量多背,多多益善。教师要加强背诵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背得快、背得牢。

四、养成学生读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教科书单元提示要求中也反复出现了“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这样的话语。所以无论是课标还是教科书都非常关注这一点。它实质上是三个维度中“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这个做法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学生的“学习”是“活动”着的,而非“静态”(接受老师的灌输)的。很明显,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所以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读注释,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以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这是一种起码的“自主意识”,培养这种意识要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文言文阅读要提倡读注释也是一种“起码”的要求。

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的习惯是能够终身受用的。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一个阅读习惯的养成问题,它还能对学生掌握今后解决问题的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教学应以词汇积累为中心